⑴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雅各賓派是什麼意思
雅各賓派是法國大革命的第三階段,,第一階段為1789-1792年,掌握政權的是代表大資產階級和金融業主的利益,該階段是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第二階段是1792-1793年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掌權,該階段是保衛資產階級革命果實,打擊全國范圍內的封建王黨勢力,實現了資產階級民滲吵激主共和制;第三階段是高潮部分,是資產階級左傾激進派掌權,這時期處死了法王路易十六,將民主政治推向高潮。由於法國面臨國內封建復辟勢力的顛覆,和國外勢碰瞎力的武裝干涉,在全叢襪國范圍內推行政治暗殺等恐怖手段,在某種程度上挫敗了封建勢力的復辟,但因為濫殺而不加控制,也使革命內部矛盾重重。
⑵ 法國大革命中是怎樣劃分左派、右派的
在現代政治術語中,「左派」 往往是「激進派」或「革命派」的同義詞。而「右派」則往往是「保守派」、「旗固派」、「溫和派」或「反革命派」的代稱。但是,你知道嗎,左派和右派的劃分還是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呢!
1792年9月22日,法國宣布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並實施法國革命「共和公歷」,這一年為共和元年,是歷史上法蘭西共和國的開始。從此以後,國民公會成為全國最高的領導機關。每當舉行大會時,國民公會會場內不同的政治派別,分別坐在不同的席位上。右邊坐的是執政黨,這一派代表著法國的工商資產階級,由於他們出身多來自於吉倫特郡,因此稱之為吉倫特派。左邊坐的是在野黨,這一派由於經常在雅各賓修道院進行政治集會和議事,所以人們稱他們為雅各賓派。
革命家馬拉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說。羅伯斯庇爾和聖茹斯特等左派要求國民公會宣布路易十六為法國的賣國賊、人類的罪人,立即以革命的名義判處死刑,最後投票表決。表決;進行了兩天兩夜,投票人為721人,結果以超過絕對多數票26票宣判路易十六死刑。1793年 1月21日,法國的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台。同年10月16日, 王後也被處死。從此法國革命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也是從這時開始,「左」、「中」、「右」的概念被廣泛地使用到政治勢力的劃分中。
⑶ 19世紀70年代的法國存在著哪些」不同的政治派別」
當時有兩大政治派別
保皇派和資產階級共和派
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是一個漫長、艱難而曲折的過程,法國的資產階級與封建復辟勢力(即革命與反革命)、共和派與帝制派進行了反復、長期的較量,政權在兩者間反復易手,最終資產階級革命的力量徹底戰勝了反革命的封建勢力,共和派戰勝了帝制派。1875年共和派通過微弱的一票通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而且憲法的制定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相妥協的產物,因此總統和參議院的權利都很大。由於法國的國情導致他的政體帶有特殊性,形成了一種不倫不類的政體,我們不能給他固定的說法。我們只能界定為他是共和政體。
當然法國也實行過議會制共和制。1879年初共和派贏得總統大選,掌握法國全部關鍵權力部門,最終完全確立了共和制政體,之後總統的權力實際上日漸削弱,在政治生活中已不佔重要地位,國家權力明顯轉到議會和內閣手中,使法國成為一個比較典型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0年,法國投降,存在了七十年的第三共和國解體,被法西斯德國佔領和維希傀儡政權統治。二戰結束後,法國進入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時期(1946—1958年),法國議會的權力達到巔峰,擁有選舉總統、決定政府組成、任免總理和批准政府施政綱領等權力,此時的法國是典型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為了克服第四共和國時期黨派紛爭、議會濫用權力而導致政局不穩、政府無能的弊端,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宣告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此後,權力中心逐漸由議會轉移到總統,但又不同於美國的總統制共和制,這表明法國已逐漸成為一個半總統半議會制的共和制國家。需要強調的是不管近現代法國政體如何變化,其實質基本上不變,還是資產階級專政,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只是對資產階級內部各階層或利益集團的權力關系進行了重新調整,從而採取了資產階級代議制(間接民主制)的不同形式而已。
⑷ 法國的政黨情況左派右派什麼意思
左派為激進派,右派為保守派。目前法國薩科奇領導的政黨為比較左翼的激進派。
⑸ 法國共和派和保皇派都是資產階級
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保留封建社會的國王,但國王的權利受到憲法的約束,沒什麼實權,真正國家權力在議會手裡,國家最高行政首腦是首相,比如英國,日本等,還有一種是徹底的廢除國王,由民主選舉選出國家元首稱為總統,總統權力受到議會的節制,比如美國,俄羅斯,德國等。你說的共和派和保皇派就是法國在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度時,兩種勢力,最終還是共和派獲勝
⑹ 求大神解釋下法國政治左右派吧!!!!
左傾是激進冒險主義、機會主義,右傾是保守主義、投降主義。
"左派"與"右派"這一對名詞誕生於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
1789年7月17日,法國巴士底獄被攻陷,第三等級的代表掌握了政權。然而,由於階級利益要求不同,革命陣營出現了分化。在1791年召開的立憲會議上,第一等級教士和第二等級貴族的議員和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工人和廣大農民的議員展開了激烈的斗爭。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米拉波一夥,只要求對舊制度作某些改革,反對徹底推翻封建制度,反對共和制;而代表第三等級下層的雅各賓派的羅伯斯庇爾等,由於不滿意君主立憲的統治,要求將革命繼續向前推進,由此形成了兩派。當時,擁護革命措施的議員占據了議會左邊的席位,反對繼續革命的議員占據了右邊的席位。這個頗具戲劇性的歷史場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語言中,在詞彙中便出現了"左派"與"右派"這一對政治概念。進步或激進者稱為"左派",倒退保守者稱為"右派"。當然,這樣的區別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左派"、"右派"不盡是一回事。
用「左」或「右」來區別派別的習慣來源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三級會議。 當時的國民公會里山嶽派在左,吉倫特派在右。
山嶽派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國民公會中的革命民主派,因坐於會議大廳的最高處得名。1792年吉倫特派退出雅各賓俱樂部後,山嶽派實際上成為雅各賓派。
哲學上講: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就是正確的認識,如果執行的路線、方針、政策符合當時的實際,就是正確的;如果超越了當時的客觀實際,做了條件不成熟的事情就是左傾盲動(冒險)主義;如果落後於當時的實際,條件成熟了還不去做某種事,一般叫右傾保守(投降)主義。
在戰爭年代,黨內"左傾"容易走向關門主義,"右傾"容易導致投降主義,因此要反對"左傾"、"右傾",但主要是反"左傾"(反"左左為右")的冒進性。在和平時期,黨內"左傾"容易走向空想主義,"右傾"容易導致妥協主義,因此還要反對"左傾"、"右傾",但主要是反"右傾"(反"左右為中")的保守性。其實,"左"與"右"的區別由來已久。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偉大的哲學家老子就說過:"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以責於人"。
所謂左派右派之分是個歷史的產物,分別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而這個資產階級革命中所誕生的名詞,又被馬克思主義做了進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講清左派右派這個問題,還和你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有關。
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或無產階級的立場,所謂左派就是代表歷史前進方向的人群,而馬克思主義指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所以在今天左派就是主張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人群。有一個經常和左派右派混淆的問題就是左傾和右傾的區分。同樣是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因為對現實的認識不一致,因此就產生了對採取何種措施的分歧,認識落後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右傾,認識超前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左傾。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屬於左派,屬於認識上產生了偏差;另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會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危害,因此就需要即防左又防右。對認識上有偏差的左傾或右傾派,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思想上給以幫助,促使他們轉變。所謂防,只是說要防止在策略上出現左或右傾,不是說象防賊一樣的防人,甚至是把他們作為革命的對象。
對於無產階級來說,主張資本主義,極力為資本主義社會辯護的,就是右派。由於右派極力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歷史向社會主義前進,所以右派是代表著逆歷史前進方向的勢力。而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資本主義社會當然是要萬萬年的,因此他們並不承認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的是什麼左派,在他們那裡,左派恐怕是要被稱作空想派、烏托邦的。但右派在如何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上,也還存在路線之爭,主要地區分為改革派與維持派(也稱保守派)。改革派就是要割除一些資本主義的弊端,進行一些改良,這就必然要向社會主義學習和靠攏,其政策主張也就必然更多地反映了中、下階層的利益,由此,一般也稱其為左翼或左派。而維持派(或保守派)則更多地要求維護傳統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反對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因此其主張就必然更多地代表上層階級的利益,一般稱其為右翼或右派。不過也常常不用左右派的稱呼來表示,比如,美國的民主黨屬左翼,但通常稱之為自由派,而美國的右翼共和黨則被稱為保守派。
與左傾和右傾的概念相對,在政策的具體實施上又有保守、穩健和激進的區別。比如激進的右翼極力反對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改革,對已進行的改革拚命反對並主張撤消之,一般稱為極端保守派,而激進的左翼就主張實行大膽的、迅速的改革,這大概是叫極端自由派吧。我們可以看到,當今資本主義世界,兩派的主張變得模糊起來,都在向中間靠攏,也就是保守的保守派和保守的改革派在互相靠攏。
其實左派也有保守、穩健和激進的區別,但這通常和右傾、左傾混在一起,不容易區分。
⑺ 近代法國歷史上各個階段的統治力量分別代表哪些階級
史學界一般以1789年爆發的大革命作為法國近代史的開端。此後,近代法國的統治力量先後有經過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法蘭西第一帝國、復辟的波旁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君主立憲派代表的是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是通過制憲議會來行使權力的。君主立憲派為法國大革命作出了很多貢獻,這表現在從政治上、經濟上和法律上改造了封建的舊制度,創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君主立憲派於1791年頒布了《1791年憲法》,這部憲法除肯定了制憲議會以往頒布的各項反封建法令外,還規定了法國是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國家。這就適應了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確保了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合法性。
吉倫特派主要代表當時信奉自由主義的法國工商業資產階級。該派著名的活動人士包括雅克·皮埃爾·布里索、孔多塞侯爵、羅蘭夫婦、皮埃爾·維克杜尼昂·韋尼奧、瑪格麗特-埃利·加代、阿爾芒·讓索內等人。
雅各賓派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參加雅各賓俱樂部的激進派政治團體,代表的是小業主的利益。主要領導人有羅伯斯庇爾、丹東、馬拉、聖茹斯特等。794年春,羅伯斯庇爾先後將埃貝爾派和丹東派主要成員送上斷頭台,雅各賓派內部矛盾更加尖銳。7月27日的熱月政變結束了雅各賓派政權。
法蘭西第一帝國是拿破崙建立的一個君主制度國家,又被稱拿破崙帝國,在19世紀的歐洲影響甚大。代表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內鞏固了資本主義政權,頒布了《拿破崙法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資本主義民法典。
復辟波旁王朝。1814年,拿破崙倒台,在反法聯軍和法國國內拿破崙軍中的新貴的奉迎下,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在軍隊和資產階級的壓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傾向自由主義的憲法。因此,代表了封建君主勢力、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利益,比較混亂。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法國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的共和國,也是1848年11月4日到1852年12月2日間統治法國的共和政體。由拉馬丁,賴德律洛蘭等人以及工人代表組成了臨時政府,代表了工人階級的利益。
法蘭西第二帝國,是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在法國建立的君主制政權(1852~1870年),代表了國王和資產階級利益。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國號為法蘭西共和國,是在1870年至1940年統治法國的共和政府。共和國採用議會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共和國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戰爭的失敗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後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時,因為納粹德國入侵而垮台。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
⑻ 法國君主派指什麼
1.君主立憲派採取的各項措施。大革命爆發後,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君主立憲派在人民的支持下掌握了政權。君主立憲派是通過制憲議會來行使權力的。君主立憲派為法國大革命作出了很多貢獻,這表現在從政治上、經濟上和法律上改造了封建的舊制度,創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其具體表現是:在政治上,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包括取消教會和貴族的封建特權;在經濟上,沒收教會和逃亡貴族財產,取消關卡,規定一切公民和財產都應納稅,這使得大批屬於封建貴族和教會的土地,都轉移到資產階級手中;在法律上,君主立憲派於1791年頒布了《1791年憲法》,這部憲法除肯定了制憲議會以往頒布的各項反封建法令外,還規定了法國是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國家。這就適應了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確保了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合法性。但這部憲法又規定了有財產限制的選舉制度,這是與在它之前通過的《人權宣言》的有關內容大相徑庭的,這反映了以君主立憲派為代表的法國資產階級的階級局限性。
2.《人權宣言》。它是1789年8月由制憲議會頒布的,是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其核心內容是闡明資產階級的人權要求和以法治國的主張。發表《人權宣言》的目的在於,把啟蒙思想家主張的「主權在民」、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壓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和「天賦人權」等觀念,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作為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這就要徹底否定並摧毀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度,它無疑是進步的、革命的。
3.君主立憲派統治的結束。其原因在於,1791年秋季,法國革命的發展遇到了嚴重問題,在國內,因戰爭造成的生產停滯導致人民生活惡化,造成群眾的不滿;在國外,以俄、奧、普為代表的歐洲封建君主勢力組成「反法同盟」,公開干涉法國內政。為保衛革命成果,1792年4月制憲議會向奧地利宣戰,但由於沒有充分發動群眾,王黨勢力出賣情報,導致戰場上的失利。1792年8月,法國巴黎人民發動第二次起義,攻佔王宮,推翻了君主制度。同時,也結束了君主立憲派的統治,把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推上了歷史舞台。法國大革命由此進入第二個階段。
⑼ 論述美國派是如何發展法國學派的思想
第一 美國派繼承和發展法國學派思想。
第二 美國派隨著美國經濟 政治的發展 而發展起來。
第三 法國隨著資產階級革命成功 生產力大發展 而出現很多法國派代表人物,這些人物 對法國派形成 產生重大影響 ,又影響了美國派的形成
第四 美國派 在法國派衰落後。繼承其精髓 結合美國特點創造出美國派的新觀點
第五 美國派講法國派的思想 應用到世界經濟 哲學 政治 文化領域 創作出獨樹一幟的思想觀 為世界思想史發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