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軍入侵,荷蘭人如何保衛阿姆斯特丹
從古至今,很多戰爭不僅是人力物力的比拼,有時候藉助大自然的力量,往往能收到奇效。比如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敗在俄羅斯嚴寒天氣之下,而早在他們之前,法王格易十四和他的軍隊同樣吃虧在這上面,在荷蘭栽了個大跟頭,被荷蘭人製造的洪水和變幻莫測的天氣搞得灰頭土臉,悻悻而歸。而荷蘭人正是憑借這兩樣武器,保衛了阿姆斯特丹。
荷蘭是低地國家,領土有五分之二以上的地勢在海平面以下,靠一條高幾十米、寬幾百米至幾公里的連綿沙丘帶將低窪地區和海隔開。如果法國人進入到荷蘭低地地區,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決堤放水阻擋法軍。問題是放水真的有效嗎?其實荷蘭人早就試過這一招。100多年前,即1574年,西班牙進攻萊頓地區,荷蘭人就製造洪水淹沒萊頓以南地區,西班牙軍隊只好撤退。
不過戰爭是把雙刃劍,這樣一來荷蘭的損失也很大,特別是荷蘭農民們堅決不同意,海水淹沒低地,他們的種植的莊稼、養殖的牛羊沒了不說,海水還會將他們的土地給毀了。荷蘭高層因此沒有下定決心,直到法軍渡過萊茵河,准備直搗阿姆斯特丹,荷蘭高層才慌神,命令放水阻止法軍,此時已經是6月23日了。人為製造的洪水淹沒了荷蘭北部的大片地區。
7月初,進入荷蘭的重要城市烏得勒支。這座城市離阿姆斯特丹直線距離只有35公里,幸好製造的洪水形成寬約20公里的“護城河”將阿姆斯特丹保護了起來。盡管如此,面對兵臨城下的法軍,阿姆斯特丹城內還是亂作一團,人心惶惶。奧蘭治親王等高層想通過與法國人談判來保住阿姆斯特丹城,但法國人志在必得,設置的談判條件讓荷蘭人無法接受,雙方不歡而散,只好繼續讓刀槍去“辯論”。
法軍趁冬天結冰發起進攻,不料遭遇天氣突變,狼狽撤軍
面對“洪水軍團”,通向阿姆斯特丹的道路都被淹沒,法國人一時難以吞下阿姆斯特丹,准備等到冬天結冰的時候再進攻。法王路易十四下令,荷蘭境內只留小部分軍隊駐扎,一部分撤退到萊茵河谷,他則親率精銳撤回法國國內。
荷蘭人也明白,法國人不會放過阿姆斯特丹,絞盡腦汁研究怎樣在冬季對付法軍的辦法,但卻百思不得其法。12月13日,冬季的寒潮很快來了,但法國人並沒有趁河流結冰立刻發起進攻,是法國人反應遲鈍嗎?當然不是。
因為此時的法軍還沒准備好,他們一是擔心此時冰層很薄,不宜馬上行動;另一方面軍隊分散各處,還沒有集結到位。又過了一陣子,法國人認為冰層厚度已經達到承載馬和人的重量了,於是在12月27日,法軍步兵9000人、騎兵2000人開始從冰上進軍阿姆斯特丹。
法國人沒想到的是天公不作美,僅一天時間,天氣就發生突變,偏東風變成了偏西風,還下起雨來。氣旋性環流取代了原來的反氣旋環流,冰開始融化。這下可把法國人折騰得夠嗆,進退兩難。權衡利弊還是撤吧,再不撤,連回去的路都沒了。
果不其然,在返回烏得勒支基地的路上,冰層融化導致不少法軍淹死在運河裡、溝渠里。法軍惱怒無比,可面對不可戰勝的老天爺,只能一聲嘆息。直到1673年的1月份,天氣仍然比較暖和,沒有出現冰凍,還不時下大雨。無奈的法軍只好取消了攻取阿姆斯特丹的計劃,最終洪水和環流挽救了阿姆斯特丹免遭戰爭的侵襲。
然而荷蘭的國運並沒有隨之好轉,國力遭受重大打擊,荷蘭引以為豪的海軍被法國艦隊擊敗,被稱為戰神的德·魯伊特戰死。法國與荷蘭的戰爭讓荷蘭的經濟遭受沉重打擊,城市被摧毀,農業遭受重大損失。荷蘭的經濟強國地位終於不保,經濟衰退,回歸小國地位,17世紀的黃金時期再也一去不復返了。
2. 帝國時代3中的荷蘭打法,高手指點哈
《帝國時代3》中的荷蘭打法如下:
主城卡片支援。荷蘭要想後期站穩腳步,首先要有強大的主城卡片做後盾。所有增長銀行建造數量限制的卡片要具備,增加建築生命值的卡片和大規模防禦工事必須要,加速步、騎兵生產速度的卡片必須有。
經濟發展。殖民之前注重食物和木材,我的標准農民總數是20人。盡快出2個工廠後,兩個工廠全部大馬力生產木頭,所有農民進磨坊造食物。這段時間銀行建造不要停,所有的升級圍繞增加銀行數量限制為第一要務。
城市防禦。2級中心以後馬上出兵營,訓練火槍兵,少量配以長矛兵,爭取城市每個角落有兵,農民採集密集區建塔防禦。探險家尋找原住民和交易站爭取外兵優勢和經驗補給。使者要散布在城市周圍或路口偵查敵兵是否來人騷擾。3級中心後要大面積造牆,把城市或路口進行保護和封堵。
進攻。荷蘭是猥瑣流,龜縮打法,一般到5級的中心各級別都帝國了才考慮進攻,主要兵種為火槍兵和長戟兵,配合輕騎兵、炮兵。荷蘭的騎兵要比步兵生產的快,輕騎兵是騎兵主流。如果經驗足,荷蘭碼頭可以無數次召喚的那個10人長槍兵卡,混在火槍流里攻擊非常不錯。炮要出馬炮,野戰炮不如馬炮,馬炮移動快,攻擊間隔短,攻擊力強於野戰炮,配合長炮。
3. 二戰期間荷蘭為什麼迅速就被滅,作為中立國,德國為什麼進攻它
二戰時期,很多國家為了避免受到戰火的侵襲,都在一定程度上聲稱自己是中立國,但很不幸的是這些聲稱自己是中立國的國家,多多少少都被德國佔領了。例如丹麥、挪威以及荷蘭,但國際上公認的永久中立國在二戰期間大部分都是親德的,例如瑞典和瑞士,下面就具體來講講為什麼荷蘭會迅速被滅國吧。
一、地理位置
荷蘭所處的地理位置
所以入侵荷蘭只不過是希特勒為了日後進攻法國而先下的一步棋,只有在侵佔這些周邊小國的同時藉此為跳板,從而攻向法國。
4. 二戰時,如果滅亡法國後德軍停止戰爭,德國能保住已佔的地方嗎
從1939年9月德國百萬大軍突然閃擊波蘭,並迅速將其滅亡,第2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此後,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大軍的兵鋒震驚了全世界。
波蘭滅亡之後,德國先是閃擊北歐,接連佔領了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小國,隨後,又故伎重施,納粹德國軍隊繞過馬奇諾防線,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迅速覆滅了老牌兒列強——法國。
希特勒
無論是老牌強國法國,還是小強比利時、荷蘭、瑞典等國,早已獨立數百年的時間,無論是民族意識還是國家意識都已十分完備,再加上這些國家祖上也曾闊過,民族意識強烈的各國國民,不可能輕易的接受德國的統治。
更何況,納粹德國的種族主義理論,勢必將這些被征服地區的民族置於德國人地位之下。但凡有可能,相信任何一個民族也不想甘願成為二等民族,此起彼伏的反抗,也是必將成為德國整合歐洲大陸的最大內部障礙。
更何況,希特勒從起家的一刻起,無論是經濟奇跡還是無往不利的閃擊戰,其本質都是外向侵略型的軍國主義。一旦納粹德國停止侵略的腳步,其龐大的軍備和軍工生產都將無處安放,國內的經濟奇跡也將因此破滅。
頂峰時期德國佔領區
因此,即使希特勒想,他也根本無法停止對外侵略的腳步,否則他的不敗神話和統治根基就將因此破滅。因此,無論是德國本身的原因,還是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亦或是外部強大的英國、美國和蘇聯的堅決反對,在覆滅法國之後,納粹德國根本不可能停下戰爭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