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為什麼能成為常任理事國
法國雖然很快投降,但它組建了流亡政府並有海外部隊繼續抵抗,而在確立戰後世界秩序的幾次會議上,三巨頭蘇美英為了各自利益互相提出了自己的常任理事國方案,最後為了利益均衡,大家接受了五常,及中,美,英,法,蘇五常方案,本身二戰法國的表現雖然很差,但它的國力與影響力仍不可小視,因此為了互相制約以及加強勢力,中國,法國都被三國同意加入。
㈡ 法國是憑什麼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
二戰時,法國作為軍事強國二戰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外,法國作為經濟發達國家,成為常任理事國有利於世界經濟的恢復。
隨著日本的無條件投降,籠罩在世界上空的二戰陰影終於散去。隨後,同一年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的成立是為了加強世界各國的緊密聯系,推動世界和平發展。此外,為了更好的處理國際事務,聯合國下設了以英、法、中、美、蘇五國為代表的常任理事國。在這其中法國格外引人注目,畢竟法國是二戰中唯一一個投降的國家。那麼它有什麼資格成為常任理事國。
隨後,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中,英國為了自身利益考慮,決定讓法國擔任新的常任理事國。美國也為了權衡蘇聯,同意了這個提議。至此法國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也確定了二戰之後世界的政治格局。
㈢ 當年法國在二戰後,憑的什麼資格成為了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法國是大國,而且是歐美體系裡的重要大國。
聯合國就是美蘇競爭的舞台,美國支持法國入常就是為了遏制蘇聯。
法國人在二戰中有貢獻(?)
㈣ 二戰中投降德國的法國,憑啥能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呢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日本在1945年9月2日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為標志宣告結束的。這年的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標志著新的國際組織——聯合國的成立。
起初,籌劃參加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的國家中根本沒有法國,這說明二戰的投降對法國的負面影響確實不小,戰後法國地位確實在下降,這更使法國對參與世界政治,提升自身地位有很強的願望。
1944年,戴高樂受蘇聯邀請訪蘇,雙方簽訂了互助條約,戴高樂藉此提高了法國的國際地位,並得到了斯大林支持法國的承諾。
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上,聯合國建立的初步方案形成,之後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會議對聯合國核心成員國再次商討,法國的世界地位問題再次成為爭論的焦點。而三國對此各有考量。英國想拉著法國,就提議法國進入五常任理事國,而美國要抗衡蘇聯,就同意了英國的意見。為此從利益分配和戰後世界格局均衡來考慮,英國的意見被採納,雅爾塔會議最終同意法國加入,並成為聯合國大會的發起國之一。
這樣,在英國的提議下,法國憑戰績、實力、世界政治局勢的作用和自身的努力,成功重回世界政治舞台,擁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成為二戰後世界格局中重要政治勢力。
㈤ 法國為什麼會成為常任理事國
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是如何確定的
--------------------------------------------------------------------------------
http://campus.cer.net 2005-04-04 10:25 環球時報
羅斯福提出「四警察」思想
1943年10月,蘇、美、英三國在莫斯科舉行外長會議,會上通過了由美國政府起草,經美、蘇、英、中四國簽字的《四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宣言明確宣布,四國政府「承認有必要在盡速可行的日期,根據一切愛好和平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所有國家無論大小,均得加入,以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這是二戰期間,四國政 府第一次共同宣布,一致贊同要在戰後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
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鑒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前總統威爾遜在倡導建立「國際聯盟」問題上的教訓,從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出發,經過長時間的謀劃,提出了建立新的國際組織的設想。
在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的蘇美英三國首腦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提出了關於建立國際組織的較為具體的計劃。羅斯福強調,新的國際組織應該是世界性的,而非地區性的。羅斯福的建議得到丘吉爾和斯大林的同意。12月24日,羅斯福再次鄭重強調:「英國、蘇聯、中國、合眾國及其盟國代表了全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只要這四個軍事大國團結一致,決心維護和平,就不會出現一個侵略國再次發動世界大戰的可能。」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四警察」思想,這一思想成為後來確定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基礎。
中國成為常任理事國
在德黑蘭會議期間,羅斯福曾於1943年11月29日下午,同斯大林舉行了45分鍾的私人會談。會談中,羅斯福詳細敘述了對聯合國組織機構的設想,其中也包括「世界警察」問題。
羅斯福認為,未來的聯合國組織應由三個層次的機構組成:最低一級為全體大會,由當時大約35個反法西斯國家成員國組成。這個機構定期在不同的地方開會,每個國家都有權平等地發表意見,並向一個較小的機構提出建議。中間一個層次是執行委員會,參加者為蘇聯、美國、英國和中國,再加上兩個歐洲國家、一個南美洲國家、一個近東國家、一個遠東國家和一個英帝國(後改為英聯邦)自治領,總共10到11個國家。這個機構有權處理一切軍事以外的問題,它所作出的決議對各有關國傢具有一定的約束力。最高一級為「四警察」機構,由蘇聯、美國、英國和中國組成,這個機構將有權快速處理任何對和平構成威脅的事件和突發事變。
在回答斯大林提問的過程中,羅斯福進一步補充說,在和平可能受到威脅時,「四警察」有兩種對付方法:一種情況是,如果威脅起因於一個小國的革命或擴張,「四警察」可以採取隔離的方法,封鎖有關國家的邊界並實行禁運。第二種情況是,如果威脅更嚴重,四大國即以「警察」身份行事,向有問題的國家發出最後通牒;如果這一通牒被拒絕,就將立即對該國實施轟炸和可能的軍事進攻。
斯大林贊同羅斯福關於加強制裁權的主張,他認為,聯合國的最高一級機構不僅應當有權作出決定,還應該有權控制德國和日本周圍的重要軍事據點,以防止這兩個國家再次走上侵略的道路。
斯大林強調說,為了防止侵略,只靠建立幾個擬議中的機構是不夠的,必須有權在歐洲和遠東佔領重要的戰略據點,包圍德國和日本,在它們出現發動侵略的危險時,就把它們打下去。
蘇聯方面主張,「世界警察」應該由美國、蘇聯、英國三國組成,中國無權列入。早在1943年10月,蘇美英三國在莫斯科舉行外長會議時,當美國國務卿赫爾提出把審議《四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列入會議議程時,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就提出過異議。蘇方的真實意圖是要排斥中國,但它提出的理由是中國沒有參加會議,由三國會議來討論四大國的聲明文件是不合適的。赫爾堅持要把中國列為宣言的共同發起國,甚至表示將不惜以會議達不成協議為代價。最後莫洛托夫作了妥協,答應把中國的地位問題留待以後討論。
考慮到美國可能會堅持拉攏蔣介石執政的中國,斯大林提出了替代方案。他建議組建兩個組織:一個是歐洲組織,由美國、英國、蘇聯,可能再有另一個歐洲國家參加;另一個是遠東組織或者世界組織,或者是一個歐洲組織加一個遠東組織,或者是一個歐洲組織加一個世界組織。方案很周密,言詞很委婉,最終目的是不讓中國進入「世界警察」的行列。英國也主張由「三警察」而不是「四警察」統治世界。
羅斯福仍然堅持自己的主張。他在多種場合表示:「在將來,一個仍然不可戰勝的中國將不僅在東亞,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維護和平與繁榮的適當作用。」他表示,他不是沒有認識到中國目前還很弱,但他想到更遠的將來,中國畢竟是一個擁有4億人口的國家,把它當作朋友,總比當作一個潛在的麻煩來源要好一些。他說:「中國作為世界組織的最高理事會的一個成員,就會使這個組織具有世界性,這就有利於把亞洲號召起來,使其效忠於這個組織。」
由於美國政府的一再堅持,中國進入了「世界警察」集團。
五大常任理事國正式確立
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美、英、蘇、中各國的代表在華盛頓附近的一座古老莊園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會議規劃了聯合國憲章的基本輪廓,解決了聯合國建立的主要問題。
會議在討論安理會的組成時,美國最初的方案是由4個常任理事國和7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後來又提出吸收法國作第五個常任理事國,接著又補充說,晚些時候還可能建議增加一個拉美國家為第六個常任理事國。經蘇聯代表詢問,美國代表說,拉美代表是巴西。美國堅持認為,巴西的人口、面積和資源使它有充分的理由加入常任理事國。此外,巴西在二戰中為反法西斯盟國的勝利作出了傑出貢獻。蘇聯代表葛羅米柯說,蘇方認為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暫時限定為四大國,以後法國加入後限定為五大國。英國代表也表示,希望理事會還是不要有第六個常任席位,並補充說,只要一突破增加法國作為第五個常任理事國這個框框,理事會就會受到強大壓力,就會有提出進一步增加常任理事國席位的要求。後來,美國代表又提出,應該將以後如何增加常任理事國的條款列入基本文件,但英國和蘇聯代表對此均持否定態度。最後三方一致同意,除法國之外不再增加常任理事國。
在1945年2月舉行的雅爾塔會議上,與會各國作出在舊金山召開制憲會議的決定時,建議中國和法國同蘇美英一起,共同作為舊金山會議的發起國(當時法國已成立臨時政府)。中國政府接受了這一建議。法國同意參加會議,但決定不擔任發起國,因為法國認為它沒有參加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和雅爾塔會議的協商,不能要求其他國家在沒有自己參與制定的憲章上簽字。
1945年6月26日,舊金山制憲會議圓滿結束,《聯合國憲章》正式簽署。憲章第23條明確規定: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為:美、蘇、中、英、法。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從此被正式確立。
憲章同時也規定了「大國一致」原則:即安理會就非程序問題投票表決時,只要一個大國不同意,決議就不能通過。這被稱為「否決權」,對於保持大國一致行動,集中力量反對地區危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體現了人類千百年來希望建立一種國際安全機制,以消除發生世界大戰的危險,維護世界和平的意願。冷戰開始後,美蘇在全球各地角逐,為了破壞對方的行動計劃,兩國頻繁動用否決權而使「大國一致」原則失去了本來的意義。隨著冷戰的結束,「大國一致」原則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方面越來越顯示出其有效性。它對於防範地區沖突,遏制某些大國謀求地區霸權發揮了積極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是《聯合國憲章》中穩定和行之有效的原則。
常任理事國機制發揮巨大作用
自聯合國成立以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種機制在維護世界和平、解決地區沖突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截止到2002年,安理會總共批准執行了約55項維持和平行動,有力阻止和減緩了地區沖突的發展和擴大。這一機制在經歷了冷戰後愈發顯示出其生命力。
隨著聯合國會員國的增加和世界各地區安全形勢的日益復雜,聯合國也面臨著新的改革。但聯合國的改革,尤其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改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2003年11月7日,現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演說中說,改革不是為了剝奪目前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權力,而是為了使安理會通過的決議更具廣泛的代表性和合法性,更容易為全世界所接受。言外之意是,維護目前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機制的穩定性應是首先要考慮的。輿論也普遍認為,對於常任理事國的改革應當慎重,充分發揮現在常任理事國機制才是聯合國改革的正確方向之一。(史誠)
㈥ 法國為什麼能夠作為常任理事國之一
1940年6月,當法國政府戰敗投降之際,戴高樂將軍發起了「自由法國」運動。向法國人民發出了堅持抵抗的號召。他通過英國電台多次向法國人民演講,指出法國輸掉了一場戰役,但沒有輸掉這場戰爭;法國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後面還有一個廣大的法蘭西帝國;法國可以和英國結成同盟,她還可以利用美國取之不盡的資源。
在英國政府幫助下,戴高樂重新組建了法國軍隊,並且很快投入到同盟國在非洲和歐洲的戰場中。1941年9月,法蘭西民族委員會成立,1943月改組為法蘭西解放委員會,並與各盟國建立了外交關系。1944年6月,法蘭西解放委員會改組為法國臨時政府。諾曼底登陸後,法軍與盟軍一起參加了解放法國的戰斗,並在盟軍的幫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蘇、美等國先後承認了法蘭西臨時政府。聯合國成立後,法國和英、美、蘇、中一起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㈦ 二戰後的法國似乎實力一般,那它憑什麼成為常任理事國
一、法國在二戰中也是有貢獻的。
在貝當政府宣布投降後,1940年6月18日,以戴高樂將軍為首的法軍將領通過英國廣播公司(BBC)號召繼續抵抗——「自由法國」開始出現。雖然法國本土投降,法國在其他地方的基本實力仍在,畢竟,法國在亞洲、非洲、拉美都擁有廣大的殖民地。總體來看,在法國貝當政府宣布投降後,國內仍有大量的有生力量有組織地抵抗侵略者。
不僅如此,法國在非洲(如查德、喀麥隆、剛果、加彭等國)一直在對德作戰,在亞洲(如法屬印度和印度支那等)一直在對日作戰,這些法國的海外殖民地達到20多個。在近2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抵抗力量依舊通過各種方式參加或支援盟國的作戰任務。
二、法國的加入也是當時幾大巨頭的妥協。
聯合國是由美蘇英三國主導成立的,這三大巨頭的加入毫無異議。重點在於,二戰期間,蘇聯由於英美的援助,變得非常強大,以致於可以與美國相抗衡。而美國為了保護在亞洲的利益,就必須選擇當時與自己關系較好的中國用來牽制蘇聯和日本。於是,在美國的推動下,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國。
但英國和蘇聯是不願美國在東亞有個強大的盟友,於是,便引入了一個相對「中立」的法國成為聯合國創始國。從英國角度來看,英法相鄰,總體利益一致,而且,法國可以監督德國的發展。蘇聯的考慮與英國一致,不過,它本身是不希望西歐有太多國家聯合在一起的——這也促使了後來東西半球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7)法國憑什麼成為安理會擴展閱讀:
法國其實很有實力,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於17~18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之後,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先後經歷兩次帝國和三次共和國,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成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二戰後,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被夏爾·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國所取代。
法國國土是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現在的法國同樣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它不僅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
㈧ 二戰投降的法國,憑什麼能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1944年8月26日巴黎解放,歷經4年屈辱的法國人終於獲得了新生,他們將掌聲和歡呼聲送給了堅持斗爭,並領導解放法國的戴高樂。盡管巴黎幾乎完好無損地保留了下來,但大片的國土還未解放,國家滿目瘡痍,百廢待興。
維希政府的垮台,讓戴高樂的臨時政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交通停運、上千座橋梁被炸毀,工廠的開工率僅為戰前的1/3。勞動力缺乏,物資短缺,物價飛漲。戴高樂不僅要穩定國內的混亂,而且其躋身大國行列的慾望愈加強烈。
法國如果沒有戴高樂這樣的「強硬分子」,二戰後法國的結局會怎樣?
歡迎討論和留言。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戴高樂》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㈨ 為什麼法國有資格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歷史上法國如何成為五大流氓的往事兒咱就不提了,就說說現在吧,看看它憑什麼維持五大流氓的地位。 核武器、核航母神馬的高精尖的東西我就不扯了,就扯扯最常規的陸軍吧。這里先問個問題:各位覺得非洲一共有幾個能隨時拉出營房上陣的野戰師? 看著非洲各國紛紛擾擾、軍閥混戰,怎麼著也得幾十上百個師吧? 非洲究竟有幾個師的番號,我也不清楚。不過以中華民國軍閥混戰之下幾十個軍、幾百個師面對日軍十來個師団幾乎沒什麼招架之力的歷史經驗來看,假設非洲有一百個師的番號,裡面有十個能打的就不錯了。這里我也不兜圈子了:非洲能隨時拉出營房上陣的野戰師遠遠少於十個,只有「一個」加「半個」。 「半個」野戰師是南非國防軍(前南非防衛軍)。當年的南非防衛軍可謂是打遍非洲無敵手,甚至在安哥拉叢林里跟古巴人硬碰硬地干過。今日的南非國防軍,雖說戰力已經嚴重下滑,但對付各路軍閥勉強還算湊合,仍在非洲一些地方承擔干涉任務,姑且算半個野戰師吧。 除了南非的這「半個」野戰師,每當非洲某國局勢出現動盪,「一個」野戰師就該出馬了:法國外籍軍團。法國手裡的這只機動部隊,可謂是非洲大陸的定海神針,時至今日仍駐扎在中非、馬約特、查德、象牙海岸、加彭等地。亞、美、歐、非、澳,地球上總共就這么幾片大陸。就憑維持非洲治安離不開它這一條,法國也有資格坐在五大流氓中間。引申開來講,為啥米帝能在五大流氓里排老大?前不久去了趟人民觀察家的小別墅,督公提到了一個概念,「天子六師」。歷史上,周王朝靠著「周六師」和「殷八師」維持著統治秩序;今日,米帝手裡恰好也就十來個野戰師(包括海軍陸戰隊),能隨時拉出六個重裝野戰師投入到全球熱點地區,這正是米帝獨步天下的絕活兒,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督公又提到,米帝M1系列主戰坦克產量已在萬輛左右,而中國自59以來的坦克加起來差不多也就這個數。我當時插了一句,「萬乘之國」。能在主戰坦克「數量」和「質量」上同時跟米帝較勁的也就只有前蘇聯了。可見「超級大國」確實不是那麼容易當的。(今日露西亞賬面上的坦克也只剩下2K台了,機動部隊只剩十來萬人;中國萬歲軍這樣的甲等集團軍可以算一個重裝野戰師,可惜缺乏戰略投送能力;英國就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