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法戰爭打過幾次
英法自1066年諾曼底征服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恩恩怨怨,雙方在歷史上結盟不下5次,而交戰次數更是數十次之多。我大致數了下英法沖突稱得上戰爭的至少有16次(英法百年戰爭斷斷續續分4個階段,在這里算作一場戰爭;義大利戰爭那幾場我並作一場;方便起見英國的前身英格蘭也稱作英國)
1.英法戰爭(1202-1204)參戰方:法國、布列塔尼、呂西尼昂 VS 英國結果:法國勝過程:戰爭期間法王腓力二世征服了英國安茹王朝在諾曼底的大部分地盤,並通過白色城堡之圍取得決定性勝利,確定了法國成為戰爭贏差爛家,致使安茹帝國的威望和士氣受到重創,安茹帝國失去了諾曼底和曼恩以及安茹。其在歐陸的領土大幅減少
2.英法戰爭(1213-1214)參戰方:法國 VS 英國、神羅、佛蘭德伯國、布倫結果:法國勝過程:戰爭期間法國三戰兩勝,特別是布紋之戰,法國以劣勢兵力重創聯軍,使法國取代神羅成為基督教世界第一強權,神羅喪失歐陸霸主地位。而法國王室還獲得了布列塔尼公國和諾曼底公國,鞏固了在安茹、緬因和圖賴訥的領主權,導致金雀花王朝下的安茹帝國崩潰
3.第一次諸侯戰爭(1215-1217)參戰方:法國、蘇格蘭 VS 英國(支持安茹帝國一方)結果:英國勝過程:因之前英國對法戰爭一系列失利而引發英格蘭的一場內戰,叛亂貴族邀請法國王太子路易登陸,一時間倫敦及英國南部都在叛亂貴族和法國控制之下,直至第一代彭布羅克伯爵攝政後,代理剛繼位的亨利三世治國形勢開始轉變,1217年英國逐步收復失地,法國王太子路易被迫簽訂和平協議,法軍撤出英國
4.聖冬日戰爭(1242-1243)參戰方:法國 VS 英國結果:法國勝過程:1242年英王亨利三世入侵法國,法王路易九世曾兩次親自上陣並在1242年塔耶堡之圍取代決定性勝利,最後法國又通過桑特之圍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英國在戰爭中的人員損失是法國的7倍以上。由於路易對第七次十字軍東征的倍加關注,使他沒有因戰爭勝利而進一步兼並金雀花王朝在吉耶訥的領地
5.英法戰爭(1294-1303)參戰方:法國、蘇格蘭 VS 英國、吉耶訥結果:法國軍事勝利過程:戰爭分兩個階段,英文愛德華一世先後兩次入侵法國均無虛檔漏功而返,而在第二階段蘇格蘭與法國結盟導致英國又陷入與蘇格蘭的持久戰,使英國力漸不支,出現財政問題和厭戰情緒,也讓愛德華一世與貴族關系緊張,最後不得不與法國議和,恢復戰前狀態
6.百年戰爭(1337-1453)參戰方:法國、蘇格蘭、卡斯蒂利亞、阿拉貢等 VS 英國、勃艮第、神羅等結果:法國勝過程:戰爭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英國勝,第蠢清二階段法國勝,第三階段英國勝,最後法國取得戰爭勝利。英國幾乎喪失在歐陸的所有領地,只剩加萊。戰後英國又陷入了一段內戰,國勢一度大減而法國則從最艱難的歲月中熬出來。百年戰爭後英法徹底分家,各自走上獨立發展道路
7.義大利戰爭中的5次交戰(1494-1559)參戰方:法國 VS 英國結果:雙方互有勝負,英國略處下風最終英國失去加萊,徹底成為島國過程:義大利戰爭英國並非主角,當時是法國與查五的哈布斯堡帝國爭奪歐陸霸權,法國與英國的海戰和陸戰皆有勝有負,但英國最終因連年戰爭導致財力虧空,削弱自身實力,而法國在義大利戰爭最後的亮點就是奪取加萊
8.英法戰爭(1627-1629)參戰方:法國 VS 英國結果:法國勝過程:英國白金漢公爵主導下的第二次英西戰爭由於接連失利,使其不甘失敗繼續籌措資金但又讓英國捲入與法國的戰爭,插手法國的胡格諾戰爭(宗教內戰),在拉羅謝爾之圍中英國又一次遭受慘重失利,最後對西、法戰爭的接連失利加速英國內戰爆發
9.遺產戰爭 The War of Devolution
參戰方:法國VS西班牙、荷蘭、英格蘭、瑞典
發生在1667~1668年,法國與西班牙的戰爭是由遺產繼承引起的。路易十四的王後是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之長女,1665年腓力死後,路易以其後之名義要求繼承西屬尼德蘭的遺產,因此這場戰爭史稱「遺產繼承戰爭」。當時荷蘭與法國在貿易上有競爭,便改變傳統政策,轉而同西班牙結成聯盟。雖然昔日的同盟英國和瑞典一起來阻止侵略,但這場戰爭還是以法國的勝利而告終。戰後的《亞琛和約》使法國得到了南尼德蘭的某些地區。
10.大同盟戰爭(1688—1697年)又叫奧格斯堡同盟戰爭、巴拉丁王位繼承戰爭、九年戰爭。(1688-1697)參戰方:法國 VS 奧格斯堡同盟結果:平局過程:戰爭中法國是以一己之力力抗歐洲各大國,陸上法國前期占優,但在1692那慕爾之圍後進入僵局。海上法國前期通過1690比奇角海戰力壓英荷聯合艦隊制霸大西洋,但在1692拉和岬海戰後喪失優勢,但依靠劫掠戰打成僵局。最後雙方議和互相讓步,而法國霸權受到削弱
11.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參戰方:法國、波旁西班牙 VS 新大聯盟(增加一個普魯士)結果:法國慘勝過程:戰爭中法國在陸上前期不順,中後期逆轉,通過德南會戰取得戰爭最後勝利,海上則是敗多勝少,英國則因俄國崛起而中途退出,最後法國成功使費利佩五世統治西班牙,根據和約法國保有其征服的所有領土,但承認英國對魯珀特及紐芬蘭的主權,並將阿卡迪亞和聖基茨島的法屬一半讓與英國
12.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參戰方:法國、普魯士、西班牙等 VS 英國、奧地利、俄國等結果:平局過程:英國在1744年加入戰爭後在大西洋獲取優勢,但在地中海和印度洋吃癟,法國通過豐特努瓦戰役大敗聯軍重塑陸軍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失去的威望,在陸上在西北歐攻勢的咄咄逼人和盟友普魯士發揮的關鍵作用,最終雙方議和,條約中雙方也各有讓步
13.七年戰爭(1756-1763)參戰方:法國、奧地利、俄國等 VS 英國、普魯士、漢諾威等結果:英國一方勝過程:戰爭中普魯士和英國、漢諾威的陸軍在歐陸牽制了法、奧、俄的許多精力,英國在海外前期雖略有不順,但在中後期各種大逆轉,並挫敗法國入侵英國的企圖,獲取了海上霸權和海外殖民地霸權。為日不落打下堅實基礎,法國則因戰爭失利,國力和影響力一落千丈
14.美國獨立戰爭(後半程)(1778-1783)參戰方:法國、西班牙、荷蘭、美國等 VS 英國及其他土著結果:法國勝過程:這場屬於美國獨立戰爭一部分,法國在七年戰爭後積極發展海軍,因而在這次戰爭中表現出色,與英國海軍的正面較量中互有勝負,法國通過切薩皮克灣海戰有力幫助了美國在約克鎮戰役的勝利,最後美國成功獨立,法國藉此戰爭獲取一些地盤,國際地位也一度恢復
15.法國大革命戰爭(1792-1802)參戰方:法國、西班牙(1795後)、荷蘭 VS 英國、奧地利、普魯士、俄國等結果:法國勝過程:戰爭中法國的盟友表現基本弱不禁風,但法國以驚人的爆發力,挫敗歐洲各國組成的前兩次反法同盟,只是法國對英國的海戰基本失利,畢竟1789後法國海軍實力銳減,法國倒是通過一些劫掠戰打英國一個措手不及獲得大量戰利品。而最後法國獲得勝利,法蘭西共和國得到各國承認
16.拿破崙戰爭(1803-1815)參戰方:法國、西班牙(至1807)、奧斯曼等 VS 英國、奧地利、俄國、普魯士等結果:反法同盟勝過程:戰爭中法國連續挫敗歐洲各國組成的第三到第五次反法聯盟,使法國歐陸的霸權達到頂峰,這是路易十四時代後法國軍事上又一高峰,但法俄戰爭和半島戰爭的爛尾讓拿破崙帝國衰落,在1814年拿破崙被流放,雖然1815又卷土重來,但在滑鐵盧再遭失敗,英國則藉此成為日不落帝國"
② 在中世紀得時候法國和英國百年戰爭
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力圖把英國人從法國西南部(基思省)驅逐出去,從而消除英在法境內的最後一個堡壘,而英國則力圖鞏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奪回早先失去的諾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國的其它一些地區。英法兩國對佛蘭德的爭奪,加深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佛蘭德形式上是處於法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並且與英國有密切的貿易關系(英國的羊毛是佛蘭德毛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覬覦法國王位。德國封建主和佛蘭德站在英國一方,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主要由雇傭兵組成,由國王指揮,其主體是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士部隊。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武裝(見騎士軍)組成。
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 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和基思。在斯呂斯海戰(1340)中,英軍重創法軍,奪得制海權。經過1346年8月的克雷西會戰,英軍又取得了陸上優勢,並在長達11個月的圍攻之後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此後,兩國休戰將近十年(1347—1355)。接著英國又發動進攻,佔領了法國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戰役(1356)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的橫征暴斂和遍及全法國的經濟崩潰,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艾蒂安·馬塞爾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和扎克雷起義(1358)。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簽訂條件極為苛刻的和約——從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 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武裝,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B.迪蓋克蘭這位有才略的軍事長官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採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法軍對炮兵的使用有利於軍事行動獲得成功。英國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來)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當時,法國國內也開始出現群眾騷動。
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 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開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贊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居民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 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游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游擊隊給法軍很大幫助:他們設置埋伏,捕捉征稅者,消滅敵小股部隊,迫使英軍在征服地的後方留下大批駐防軍。1428年10月,當英軍與勃艮第派攻下法軍佔領區以外的最後一座堅固要塞奧爾良時,法國的民族解放斗爭愈加高漲。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29.5)。1437年法軍攻下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點評:百年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法國經濟造成了很大損失,但是,它卻促進了法國民族的覺醒。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統一法國的歷史性進步過程即告完成。在英國,百年戰爭暫時鞏固了封建貴族階級和騎士階層的統治地位,從而延緩了國家權力集中的進程。百年戰爭展示出英國的僱傭軍優越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武裝,從而迫使法國建立了常備僱傭軍。這支僱傭軍效忠於國王,在組織、軍紀和訓練方面均具有正規軍的特點。王權與要求消除封建割據的市民的聯盟,是僱傭軍的政治與財力基礎。戰爭表明,騎士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作戰的弓箭兵的作用則得到了提高。在戰爭中出現的火器雖然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戰役當中去。戰爭性質的改變及其轉化為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
③ 百年戰爭<英法>打了多少年
打了116年
公元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
從1337年到1453年,兩國為爭奪王位和土地,殘酷廝殺。戰爭持續了一百年,哭聲也持續了一百年
王位繼承權引發爭端
自11世紀「諾曼征服」以後,英國通過聯姻和繼承關系,佔有了大量的法國領地,這在同樣夢想稱霸歐洲的法國看來,簡直就是恥辱,一直尋求機會收復這些領地。14世紀初,英法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已經到了不通過武力無法解決的地步。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沒有男嗣,法國貴族會議便推舉他的侄子腓力為王,稱腓力六世。一心想控製法國的英王愛德華三世憑借自己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孫,向法國發難,聲稱自己才是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腓力六世對愛德華三世的囂張氣焰十分氣憤,暗下決心尋機報復。1337年5月24日,經過一番准備的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屬領地基恩,英國自然無法接受。同年10月,愛德華三世不顧法國的反對,自稱身兼法王,並率部隊進攻法國。於是,法國王位繼承爭端終於演變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百年戰爭中英國海軍正向法軍進攻
弓箭打出英國威風
面對氣勢洶洶的英國軍隊,法國把自己最精銳的騎兵部隊派到了前線。當時,英軍沒有能與法國抗衡的騎兵部隊。法王腓力六世揚言:「在強硬的馬蹄下,愚蠢的英國人將會粉身碎骨,他們的肉體只會被我們用來鋪築慶功的大道。」
可是,當真正交手時,法國人很快就為自己的驕橫付出了代價。弓箭成了英軍的秘密武器。這種弓箭名叫「大弓」,射程遠、射速快、精度高,能在200米的距離內射殺身披鎧甲的騎士。愛德華三世指揮軍隊,故意放慢進攻速度,引誘法軍來攻,等法國鐵騎來到大弓射程內時,他下令發射利箭,大批的法國騎兵倒下。英國人很快控制了戰爭的主動權,並佔領了法國的門戶諾曼底。
1346年,夢想占據整個法國的愛德華三世再次親率弓箭部隊在諾曼底登陸,並於7月佔領了法國的卡昂,接著奔襲法國首都巴黎。8月24日,英軍和法軍在阿布維爾以北的克雷西村展開了決定勝負的廝殺。在此戰中,英軍的弓箭再次讓法國人吃夠了苦頭。這場大廝殺一直持續到夜色降臨,最後,腓力六世在60名騎士的保護下倉皇撤離。不久,愛德華三世又攻佔了法國的港口重鎮加萊。
瘟疫改變戰爭進程
正當愛德華三世躊躇滿志地准備對法國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打亂了他的如意算盤。進入加萊城時,不少英軍染上了黑死病病毒。
黑死病不但導致英軍大量死亡,而且導致英國的人口銳減,由黑死病流行前的400多萬人降到疾病過後的250萬人左右。更可怕的是,黑死病給英國人帶來了心理上的極大恐懼,人們惶惶不可終日。在短短一年之內,英國著名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職位竟然因為黑死病而三次易主,最短者任職僅僅6天。由於各地教堂的主教頻繁死亡,英國人看重的感恩儀式也被迫停止。後來,隨著瘟疫的肆虐,甚至出現一件首飾換了幾個工匠最後還是半成品的情況;有的案件尚未開審,原告和被告都雙雙死去;新婚夫婦蜜月沒度完就含淚永別。英國陷入到空前的恐慌中。在這種情況下,愛德華三世再也無力顧及同法國的爭斗,只好於1360年同法國簽訂《布勒丁尼和約》,宣布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
1364年,法國查理五世上台。他在一次朝會上說:「現在是讓可惡的英國人屈服的時候了。我發誓帶領我的臣民奪回屬於我們的一切。」為了實現自己的諾言,查理五世徵召大量僱傭步兵取代連戰連敗的騎士部隊,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趁著英國黑死病大流行的機會,從1368年開始,查理五世開始逐步收復法國的大片失地。1372年,法國的艦隊又在拉羅謝爾打敗英國艦隊,重新控制了西北沿海海域。到70年代末,法軍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狹窄的一隅。這樣,整個戰爭的態勢發生了有利於法國的變化。然而,就在查理五世打算一鼓作氣收復全部失地時,卻突然離開了人世。1380年繼承王位的查理六世是個精神病人,沒能力治理國家,更不用說領兵打仗。這給了英國人很好的喘息機會,但此時的英國仍陷入瘟疫之中,無力反撲,戰爭進入僵持狀態。由於瘟疫一時難以控制,英國被迫與法國在1396年簽訂了20年停戰協定,放棄了一些既得的利益。
亨利五世發動反攻
英軍在戰場上連遭敗績,使英國國內人心思變。1399年,蘭開斯特公爵亨利乘機奪取了王位,建立了蘭開斯特王朝,稱亨利四世。1413年,亨利四世的兒子亨利五世上台。
上台不久,亨利五世就重新點燃了百年戰爭的烽火。1414年8月,亨利五世親率大軍在塞納河口登陸,9月下旬,攻佔了法國重要的港口城市勒阿弗爾。接著,亨利五世親率一支由重騎兵和大弓手組成的為數約5000人的部隊由陸路向加萊進軍,引誘法軍進行決戰。1415年10月25日,兩軍在阿讓庫爾短兵相接,英軍弓箭手在一個關隘地段奮力射殺法國騎兵。此役中,法軍死傷8000餘人,被俘2000多人,而英軍只傷亡400多人。阿讓庫爾一戰使亨利五世名噪一時。1417年8月,亨利五世再次帶兵進攻法國,在諾曼底登陸後迅速擴大戰果,並於1419年攻陷法國的魯昂,打開了整個法國的門戶。法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可就在這時,法國國內兩大封建主集團奧爾良派和勃艮第派卻出現了嚴重的內訌。1419年9月,法國王太子查理會見勃艮第公爵約翰,公開指責約翰對英國的入侵不出力抵抗,實屬叛逆。約翰不服,兩人爭吵打罵起來。查理身後一名騎士跳了出來,用利劍把約翰當場刺死。這件事後,一心復仇的勃艮第派主動與亨利五世走到了一起。在勃艮第派的援助下,英軍很快就佔領了法國的北部地區。眼看大勢已去,法國被迫與英國在1420年5月21日簽訂了《特魯瓦和約》。和約宣布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亨利五世擔任法國攝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