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內戰怎麼樣

法國內戰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7-19 05:04:39

『壹』 法國16世紀內戰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法軍不是軍事革命的成功範例。因為16世紀內戰的記憶根深蒂固,而且貴族習慣於起兵反抗王室,所以法國基本上沒有把軍事分包給野心家,但這就意味著巴黎負責策劃戰爭,法軍的糧餉由對國務委員會負責的總督提供。1635—1636年的法軍戰事乏善可陳。由於法軍高層內部不睦,法國與尼德蘭對佛蘭德斯的聯合入侵止步不前。兩軍主攻東部戰線,目標是擊敗洛林公爵的同時圍困帝國軍,結果因為補給問題未能成功。北義大利戰役嚴重缺乏資源。法國只有在瓦爾泰利納才實現了完全的成功。

1636年的戰場上,法軍姍姍來遲。他們的主要目標是佔領弗朗什–孔泰,切斷西班牙之路。巴黎的大臣們一心想佔領多勒(Dôle),把資源都投入了圍攻多勒的戰斗中(開始於6月初)。這讓佛蘭德斯的西班牙軍隊趁機奪取了科爾比(8月15日),跨過索姆河。黎塞留和國王害怕首都遇襲,所以撤回了弗朗什–孔泰的軍隊,讓帝國軍佔領了該地區,並且威脅到了勃艮第。貴族陰謀和財政虧空困擾著1637年的戰事。

在佛蘭德斯圍攻朗德勒西(Landrecies)和拉卡佩勒(La Capelle)的兩場戰斗壯大了法國的聲勢,不過並沒有多少戰略價值,只有朗格多克戰役因為佔領了勒卡特才算一場勝仗。1638年,聖奧梅爾(St-Omer)圍城戰成了法國戰事新的焦點,然而,讓法國真正得到機會切斷西班牙在萊茵河上游的補給線的,是薩克森—魏瑪的伯納德這位法國准備簽約的外國野心家3月3日在萊茵費爾登的勝利。

聖路易法庭大會有一種另立政府的感覺,但是官員們知道他們所處的局勢非常微妙。他們是法律的執行者,天生不是法律的破壞者。他們想要廢止戰爭部的非法行為,鼓動馬薩林和奧地利的安娜與他們和解,不過他們沒有外交地位,無法讓這場斗爭想停就停。他們最關心的一向都是自己的特權和投資,而他們希望爭取到更廣泛的支持,他們知道自己很容易就被說成自私自利之徒。

戰爭部誘導民眾憎惡這些官員——在政治危機最緊張的時候,一名重要官員收到了寫著“投石黨(叛亂)一來,博福特公爵也來了”的傳單——這一點官員們不能忽視,而他們也沒有把自己的角色想像成保民官。王族作為公爵和在冊貴族,天然有權位列高等法院成員。

1643年,就是法官們的決議讓他們不得參加攝政政府的。1648年,官員們很難再挽回當初這個決議,可是王族利用他們在官員中的人脈和影響力以及發表的宣言,推動他們自己的利益,同時攻擊馬薩林黨(Mazarinistes)。

1648年1月15日的御臨法院(lit de justice)上,佐審官奧梅爾·塔隆發表了一篇強有力的講話,堪稱法官為自己的法律抗爭所做的最精彩的辯護,他表示,他們是在保護路易十四,阻止馬薩林和攝政以國王之名行非法之實。對塔隆來說,雄辯是高等法院的靈魂,但是雄辯的力量取決於在法庭之外能產生多大影響。

塔隆在一篇反對財政敕令的講話中稱,高等法院“具有主權的特徵,是人民的首腦,它要管理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的需求,鑒於這樣的職責,它有權反對國王的意志——不是通過暴力抗爭觸怒國王,而是通過正言直諫懇請國王秉公執政”。然而,塔隆特意要求法庭的官方記錄不要記下他這段話。

委員法官(councillor-judge)皮埃爾·布魯塞爾(Pierre Broussel)是1648年和1652年的風雲人物,他用自己的話准確地表達了平民百姓的想法:“不存在任何國家必要性(Statenecessity)”使金融家非吸干窮人的血不可;高等法院是王的正義(king’s justice)的化身;法官是不會被收買的正直之人,不像某些假裝“大政治家”(grands politiques)實則“一心愛財”的傢伙。

『貳』 法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教派戰爭是

法國天主教勢力同新教胡格諾派(即加爾文派)在1562—1598年(另一說則為1559—1594年)之間進行了一場長期戰爭。它雖然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但就其性質和內容而言,則是法國的一場內戰。這場戰爭使正在上升的王權面臨崩潰,貴族分裂勢力有所抬頭。這場戰爭是法國歷史上的一段無政府狀態時期,戰爭的結果是天主教、胡格諾教派各有所得,有助於王權的重新振興和加強。
胡格諾戰爭的原因是王權同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和宗教派別矛盾的激化。16世紀前期的法國,封建經濟仍佔主導地位,人口中的90%從事農業。王權從11世紀開始逐漸加強,對法國的統一和國家的形成是一種積極進步力量。但是,在中世紀的法國(甚至整個歐洲),王權的強化和確立是在同貴族權威和割據勢力進行斗爭的曲折過程中逐步實現的。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不斷產生新興的資產階級。
他們通過購買破落貴族及與爵位相連的產業、納捐官職等方式躋身貴族之列,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他們的經濟、政治利益和國王的權威密不可分,支持王權對內抑制貴族勢力、對外進行擴張,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條件。但是,封建貴族不甘心自己權勢的衰落,竭力維護自己的特權和對國王的控制權,伺機向王權挑戰。隨著國王逐步成為貴族和教會的首腦,反對王權專制制度的封建貴族分裂成兩大集團,他們相互角逐,覬覦國家政權。一個集團是天主教派勢力,他們聚集在王室近親吉斯家族周圍,以吉斯公爵和洛林紅衣主教查理為首形成了強大的天主教營壘,對國王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另一個集團是新教胡格諾派勢力,以波旁王朝家族的成員L·孔代親王、納瓦爾國王(亨利)和G·代·科利尼海軍上將為代表。
15、16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和加爾文教在法國迅速傳播。人文主義的傑出代表埃普塔爾宣揚「信仰得救」和「回到《聖經》上去」的理論,以莫城為中心積極宣傳新思想。加爾文教強調信仰得救,否認羅馬教廷權威和封建等級觀念,主張廢除繁瑣的宗教禮儀,取消偶像崇拜、朝聖和齋戒,教徒選舉產生神職人員,建立簡化、純潔和廉價的教會。大批手工業者尤其是印刷工人、小商人、農民以及下層教士接受上述教義,成為加爾文派新教教徒,被稱為胡格諾派。據估計,16世紀下半葉,法國人口約1800萬,新教法庭27萬多個,新教徒100多萬人。祈教派在南部、西南部力量較強。一些對王權專制不滿的貴族為牽制王權,支持胡格諾派,覬覦王位的顯貴也趁機宣布改信新教,這些人的突出代表就是納瓦爾為首的波旁王朝家族。
胡格諾戰爭的直接原因是宗教迫害。16世紀40年代,亨利二世指定特別法庭懲辦異端,大批胡格諾派人士被處以火刑。1559年,年僅15歲的太子弗朗索瓦二世繼位,實權落在軍功顯赫的吉斯家族手中,新舊教派之間的沖突驟然加劇。
第一次宗教戰爭 (1562–1563)

開始於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在路過瓦西鎮附件時,發現新教徒違反國王的禁令在城內做新教儀式,他認為這是對他的權威的公然挑戰,立即下令對犯禁的對新教徒進行攻擊,死傷近200人。「瓦西鎮屠殺」成為持續30多年的胡格諾戰爭的直接導火線。雙方的兵力不多,在戰爭中都依靠外國列強,天主教派依靠西班牙;加爾文派依靠英國、德意志公爵和荷蘭教友。1562年12月德勒一戰天主教派的將領蒙莫朗西被俘,聖安德烈元帥戰死。1563年2月,吉斯公爵在圍攻奧爾良時被暗殺。孔代也在德勒被俘,納瓦爾國王安托萬死於魯昂之圍。1563年3月,太後凱瑟琳·德·梅第奇發布安布瓦斯敕令,給予新教徒信仰自由和在指定地區舉行宗教儀式的自由。
第二次宗教戰爭 (1567–1568)

1567年9月,孔代和科利尼率新教軍隊劫持太後和查理九世未遂,包圍巴黎。11月10日,在巴黎北郊聖德尼一戰,雙方不分勝負。德意志新教選侯派兵馳援胡格諾派,天主教徒和宮廷屈服。1568年,雙方簽訂《隆朱莫條約》,重申安布瓦斯敕令。
第三次宗教戰爭 (1569–1570)

1568年9月,查理九世在天主教派的壓力下撤銷先前發布的宗教寬容敕令,禁止胡格諾教徒舉行任何宗教儀式,一切官吏和法官都必須宣誓效忠天主教會,新教牧師必須在兩個星期之內離開法國,雙方的第三次戰爭由此爆發。 1568年8月:逮捕新教徒首腦孔代親王路易一世·德·波旁和海軍上將加斯帕爾·德·科利尼。1569年3月,天主教軍隊在雅爾納克大敗新教軍隊,孔代陣亡。10月3日,蒙孔圖爾戰役 ,科利尼又被擊敗。1570年8月,太後卡特琳簽署聖日耳曼敕令,使新教徒獲得禮拜自由和在幾個設防安全區自派總督的權力。
第四次宗教戰爭 (1572–1573)

1572年8月23—24日夜間,胡格諾派的重要人物正聚集巴黎,慶祝其領袖波旁家族的亨利的婚禮。亨利·吉斯(吉斯公爵之子)以巴黎各教堂鍾聲為號,率軍隊發動突然襲擊,殺死胡格諾教徒2000多人。由於24日正值聖巴托羅繆節,因此這一血腥的夜晚在歷史上被稱為 聖巴托洛繆大屠殺,由此對抗激化。這次大屠殺之後,法國再次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胡格諾派首先在南部和西部組成聯邦共和國,對抗中央政權。1573年6月,查理九世簽署《拉羅竭爾和約》,准許新教徒在拉羅竭爾、尼姆和蒙托邦舉行教儀,給予這些城市信仰自由。
第五次宗教戰爭 (1574–1576)

1574年新教領袖孔代親王亨利一世·德·波旁和納瓦拉的亨利從宮廷的逃亡。 1574年5月,新教派再度起事。朗格多克在原總督丹維爾伯爵領導下正式分裂出去。1575年,新教派發動全面起義,胡格諾教徒全部動員起來,為聖巴托羅繆之夜的屠殺報仇雪恨。1576年5月,亨利三世簽署了博利厄敕令,譴責聖巴托羅繆之夜的大屠殺,同意為死難者昭雪,除巴黎和王室住地外,一切法國城市都有權舉行新教儀式。敕令還給予胡格諾教徒擔任公職的權利,准許他們佔有在政治上、軍事上居於優勢的8個城市,在城市裡建立混合司法機構,高等法院也設立特別法庭,以保證進行公正的辯論。博利厄敕令實際上承認了胡格諾教徒佔領的地區為「國中之國」。
第六次宗教戰爭 (1576–1577)

博利厄敕令引起天主教派的強烈不滿。1576年,吉斯在北方組織「天主教神聖同盟」,自行征稅、招募軍隊,要求恢復王國的宗教統一,拒絕執行敕令,兩派戰爭又起。戰爭中,胡格諾派遭受重大挫折,中部的拉夏里戴和西部的布魯日落入天主教同盟手中。1577年9月,兩派締結《貝日拉克和約》,規定解散天主教同盟,限制博利厄敕令給予新教徒的自由和權利。新教徒只能在每個區的一個城市和自己的安全區內舉行宗教儀式,他們對安全區只有6年的支配權。

第七次宗教戰爭 (?–1580)

1579年–1580年 : 以亨利三世解散神聖同盟開始。最後簽訂Fleix和約, 約定新教徒對設防安全區有6年支配權。
概要
1580年11月26日 : Fleix和約
1579年2月28日 : Nérac敕令

第八次宗教戰爭 (1584–1593)

1585年開始,法國國內開始了「三亨利之戰」。各方首領分別是國王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波旁家族的亨利。1585年,吉斯公爵亨利取得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支持,在南特重組天主教同盟,巴黎、里昂、波爾多、馬賽、第戎等城市紛紛歸附。同時,法王亨利三世又撤銷了兩次和解的敕令。胡格諾教徒只得在波旁家族的納瓦爾國王亨利的旗幟下應戰,並得到英國和德意志新教諸侯的支持。1587年10月20日,新教軍隊在庫特拉擊敗天主教同盟軍。吉斯兄弟不久也重創胡格諾派軍隊。1588年5月,天主教同盟控制下的巴黎迎接吉斯公爵入城,包圍王室住地盧浮宮,國王亨利逃出巴黎,並在魯昂簽署聯盟敕令,滿足了天主教派的一切要求。同年12月,國王的近衛軍暗殺了第三代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德·洛林和他的兄弟第二代吉斯樞機主教路易二世·德·吉斯。巴黎聞訊後發生暴亂,並成立以第四代吉斯公爵為首的新政權。受到新舊教派夾攻的亨利三世同納瓦爾國王結盟。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被刺身亡,暗殺者是個狂熱的教士,納瓦爾國王亨利成為法王亨利四世。但天主教派拒不承認,內戰戰火繼續燃燒。亨利四世連續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但無法攻入巴黎。鑒於法國90%以上的人口都信仰天主教,亨利四世於1593年7月25日在聖德尼大教堂改信天主教。巴黎的大門由此而為他打開。6天之後,新舊教兩派勢力達成為期3個月的休戰協議。1594年3月22日,亨利四世凱旋進入巴黎,受到隆重歡迎。此後的四年中,各地紛紛歸附,亨利四世還趕走了混戰之中攻入法國的西班牙軍隊。
亨利四世通過1598年的宗教寬容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為國教,胡格諾教徒在法國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擔任公職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權利。5月,西班牙同法國議和。30多年的胡格諾戰爭自此結束。

『叄』 英法百年戰爭,法蘭西經常丟城失寨,最後如何反敗為勝的

在整個中世紀中,除了波及整個歐洲和西亞的十字軍東征,持續時間最長的國戰,當屬英法之間曠日持久的百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英國不僅率先發難,步步緊逼,在長達116年的戰爭絕大多數時間里,更是連戰連捷,幾乎占盡了所有先機。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戰爭末期,最終勝利的天平,卻倒向了原本苦苦支撐行將崩潰的法蘭西。法蘭西人不僅將丟失的領土全部收復,還成功把原本屬於英國的諾曼底地區占為己有,將它永遠留在了法蘭西的懷抱。

那麼,英法戰爭後期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法蘭西得以反敗為勝呢?

(玫瑰戰爭)

三、國家意識的較量。

戰爭前期,法蘭西節節敗退,連首都巴黎都被英格蘭攻陷,大半個國家淪落敵手,貴族們慘遭殺戮,為了避免厄運繼續降臨,餘下的貴族們聚攏在太子身邊,團結一心一致抗敵,整個法國的國家意識開始覺醒。

但連戰連捷的英格蘭,卻反而因為勝利,陷入爭權奪利的漩渦中,一些貴族居功自傲,開始為爭奪地盤大打出手,連最大的蘭考斯特及約克家族之間,都引發了紅白玫瑰的內戰悲劇。

此消彼長之下,內斗的英格蘭無力維持對法國佔領地的統治,最終全國一心的法國全面反擊,在1453年奪回吉耶納,收復全部失地,百年戰爭以法國勝利而結束。

百年戰爭不僅讓法國重新建立更加穩定的集權,也讓英格蘭失去了所有島外領地,成為一個海島國家,而正是這種失利,讓盎格魯人轉而將目光投向海洋,開始海外殖民地擴張,成長為一個新的日不落帝國。

『肆』 為什麼法國在一戰和二戰期間的表現截然不同呢

這也與他們這個國家本身有關,眾所周知在第一第1次世界大戰里,法國是非常勇猛的,並且他強勢的,要求主要國家賠償了許多東西,可以說是大獲全勝,但是第2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這個國家卻顯得不堪一擊,因此說法國在一戰榜二戰時期表現截然不同


事實上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最苦的還是平民百姓。而且只要發生戰爭,我們的經濟就會倒退,畢竟戰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而且戰爭這么長時間不但消耗人力財力也會消耗時間,而有這些的人力財力以及時間,我們的科技也會進步一大步,而且消耗的財力以及經濟也不知何時才會恢復,這對世界人民都是非常重大的打擊。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伍』 法蘭西內戰持續時間,及過程

法國大革命以來近200年的歷史可分為3個時期:

從法國大革命到巴黎公社(1789~1871年)這個時期可稱為「革命的世紀」,在這82年中共進行了5次革命(1789年、1830年、1848年、1870年、1871年)。

1789年法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是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廢除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發展資本主義。

1789~1794年,革命沿著上升路線發展,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起經過君主立憲制、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民主專政 3個階段。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3年,國王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台,波旁王朝被推翻,封建制度被廢除,國內外反革命勢力被擊潰。在革命不斷取得勝利時刻,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激化。

1794年7月,反對羅伯斯比爾的各派力量聯合起來,發動熱月政變,顛覆了雅各賓派的統治。

1799年11月,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1804年,拿破崙稱帝,改共和國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取消民主自由,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民法典》,從法律上維護和鞏固了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秩序,對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拿破崙一世對西班牙和俄國的侵略戰爭遇到強烈的抵抗,1814年被反法聯軍打敗後退位,1815年3~6月,拿破崙一世再次當權「百日」,終於在滑鐵盧徹底失敗。

1814年復辟王朝的路易十八頒布《憲章》,保證不改變大革命確立的經濟秩序和資產階級自由權利。

1820年,王黨極右分子當權,背棄《憲章》,激起資產階級自由派和人民群眾的憤怒。

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代之以七月王朝,政權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

1830年,工業革命在法國興起,掀起建築鐵路熱潮,30~40年代,工人運動如里昂工人起義、共和運動、民主運動此伏彼起,最後匯為巨流。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的革命使資產階級各個階層都參加了政權,與此同時,工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引起資產階級的恐懼。1848年6月,巴黎工人舉行起義,遭到殘酷鎮壓,同年12月,路易·波拿巴利用農民對拿破崙一世的迷信當選總統。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翌年稱帝,為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第二帝國統治的18年中,工業革命取得巨大進展,從60年代起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持續高漲,1870年9月初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的潰敗引起了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人民從1871年初起就呼籲建立公社,繼續抗戰。第一國際巴黎支部的左派領導人與工人聯合起來,成立了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1871年3月18日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在人民支持下奪取政權。3月18日~5月28日,巴黎工人階級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推翻了資產階級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在階級力量對比過分懸殊的情況下,巴黎公社旋被鎮壓。

1870年後,法國經濟有所發展。1900年~1913年,壟斷組織相繼出現,銀行資本的集中尤為突出,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輸出國。

『陸』 法國什麼時候內戰

法國歷史上內戰不少,從十八世紀末波旁王朝覆滅開始,以後的七十年間,內部動盪不斷,多次爆發內戰

『柒』 二戰法國失敗的原因

馬奇諾防線

拿破崙曾經說過:「躲在塹壕後面的人終究會被擊敗。」但法國人似乎忘記了自己這位前輩的經驗之談,過高地估計了馬奇諾防線的價值,以致事與願違,開戰不久就重蹈了一戰初期的覆轍。

相比法國人,德國人對拿破崙的理論反倒用的得心應手,蒂佩爾斯基希寫道:

與德國靈活機動的裝甲部隊相比,法國缺乏這樣的裝甲部隊。法國並非沒有坦克,它不但有而且數量還不少,盡管這些坦克的速度比德軍的坦克慢,但裝甲厚,抗打擊能力強,如果組成坦克部隊不見得比德軍的差。但法國的高級將領們還用一戰時的眼光來看待坦克,仍然把坦克當做支援步兵的工具,把它們分散在步兵師裡面。而德國在古德里安的倡導之下,已經把裝甲戰的理論和思想發展得相當完整,僅從思想上比較法國已然落了下風。

陸軍的落伍又因為缺乏有效的空軍支援而變得更加嚴重。前面已經說過,空軍的計劃是生產1000架飛機,已經遠遠不能與德國空軍相比,可就這點計劃還不能完成。法國無論是經濟還是工業基礎都不差,差的是那些思想落伍的陸軍將領們,他們根本不清楚制空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但在國防體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又恰恰是他們,這就使本應給予空軍的一部分軍事預算被陸軍強佔了,妨礙了空軍的發展。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總而言之,從軍事上講,造成法國失敗的並不是馬奇諾防線,而是比馬其諾防線還要僵化的法國將領們的頭腦。

┃法國將領們的頭腦為什麼會這樣僵化?

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讓他們驕傲自滿,於是所有的軍事思想都停留在了那個年代。他們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把動員制度作為國防的惟一基礎。陸軍平時只是訓練預備人員,如遇戰爭再把他們召集起來組織軍隊,這就造成遇到國際突發事件無法立即採取軍事行動。

希特勒進軍萊茵蘭時,法國政府當即威脅說要採取軍事行動,但落後的動員制度讓這一威脅成了一句空話。德軍沒等法國開始動員集結就已經完成了他們的計劃,法國人只能無可奈何地面對既成事實。

事後,希特勒這樣說道: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人本來准備在9月17日向德國發動大規模攻擊以支援波蘭,可是到了那天波蘭已經崩潰,只能放棄這一計劃。為什麼法國不能早點出兵支援波蘭?原因有兩個:一是被落伍的動員制度所限制;二是法軍統帥部堅持使用一戰時的戰術——發動攻勢必須有重炮支持,重炮從倉庫提出後還得先進行維護然後才能使用,把這些程序完成則需要16天的時間,從而貽誤了戰機。

更要命的是,盡管有情報顯示大量的德國裝甲部隊已經集中在阿登防區的對面有六個月之久,但是頑固不化的法國總參謀部的將領們仍然堅持認為這是德國人在虛張聲勢,德國裝甲部隊根本無法穿過地形陡峭、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區前來進攻。可是,德國裝甲部隊恰恰在他們認為不可能進攻的地方,給了法國致命的一擊。

從表面上看,是德國的奇襲造成了法國的失敗,其實,政客的無良,黨派的紛爭,政治的混亂,行政效率的低下,軍事思想的落伍,這些才是導致法國失敗的深層次原因。

也可以說,是法國人自己奠定了讓德國人打敗自己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 ﹝英﹞ 阿諾德·湯因比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回顧與省思》 鈕先鍾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德﹞ 馮·蒂佩爾斯基希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英﹞ 李德·哈特

『捌』 法國為何老吃敗仗

自羅馬帝國滅亡後,9至10世紀法國的雛形就產生了,法國歷來號稱歐陸霸主,其地位無人能挑戰,不過仔細來看,似乎千年之間法國的領土並無明顯變化,原來多大,現在還是多大。如果法國如其稱號般強大,那估計早就再次建立羅馬帝國了。法國基本上都是走向輝煌時突然慘敗,慘敗後磐涅重生的歷史循環中。

1066年黑斯廷斯戰役、諾曼征服英格蘭之後,法國的諾曼底公爵稱為英格蘭國王。法國仗著國力強盛,不斷出兵幫著打十字軍東征,好不威風。

轉眼到了1377年,英國人來了,發動了英法百年戰爭。在這場以十年為計時單位的戰爭中,神勇的法國騎兵被英國長弓兵打的片甲不留,且法國內戰頻發,幾乎被英國吞並。最終奇跡出現了,聖女貞德力挽狂瀾,法國沒有倒下,還把英國推下了海。

15世紀文藝復興後,法國國力在路易十四統治期間達到頂峰,法語稱為歐洲上層社會的通用語言,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擁有加拿大魁北克、新法蘭西和美國的路易斯安娜地區。

但到了路易十五就不行了,1754年爆發七年戰爭,法國大敗,丟了絕大部分殖民地,英國的日不落帝國開始成型。

幸運的是,法國每次大敗都能浴火重生。隨後的路易十六時期,爆發了法國大革命,國內動亂不斷,以英國為首的歐洲聯軍大軍壓境。這時,拿破崙出現了,橫掃歐洲君主國,但被俄國及隨後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擊敗。

雖然拿破崙戰敗了,法國的革命狂潮已經席捲歐洲大陸,到了一戰後,法國已經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

後面的事大家也知道了,英國人眼睜睜的看著這個歐陸頭號強國被德國一拳擊潰。這次法國雖然全面淪陷,但聖女貞德和拿破崙也不是後繼無人,輪到了美國人來光復故土,並在戰後力助法國成為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

其實老吃敗仗也不是法國的鍋,隔條海峽就是日不落的英國,隔座山就是德國的閃電裝甲,可謂強鄰環伺。不過即使如此,歐陸首強的表現還是令人大跌眼鏡。

閱讀全文

與法國內戰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2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0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7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9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56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1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5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6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9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6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1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4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