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如何取代法國文化主導者

如何取代法國文化主導者

發布時間:2023-07-20 17:32:05

1. 為什麼英法沒能像俄國一樣把殖民地變成自己的「領土」

英聯邦的鬆散程度,除了英聯邦運動會和英國女王名義上是英聯邦國家元首之外,實在是對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沒什麼影響力了,這些國家也是隨時可以公投脫離英聯邦的。

這就好像兩個人談戀愛,分手時好聚好散,也許以後還能打個招呼問個好。可要是一方還不依不饒死纏爛打,做著破鏡重圓的美夢,只能把對方推得更遠。

拿英法俄這三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做個對比,最心狠手辣的毫無疑問是俄國老毛子,人家壓根就沒有殖民地,我看上的地方統統劃進我的領土,從西伯利亞到波羅的海三國再到芬蘭,被老毛子盯上的地方連個骨頭渣都不會剩下,「我的是我的,你的只要被我看上也是我的」唯一得以倖免的就是蒙古(這個當時也只是名義上獨立,蘇聯解體前蒙古由蘇聯駐防,完全就是蘇聯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新疆(如果不是共產黨小弟取得了中國政權,蘇聯不好意思再下手,新疆被蘇聯搞去也只是時間問題)和阿富汗(這個必須要佩服,俄國人從19世紀開始企圖染指阿富汗,一直沒啃下來)。俄國人的大國沙文主義做派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蘇聯解體之後,獨聯體也迅速瓦解,因為這些獨立出來的國家無一不對俄國人心生忌憚,極其渴望拜託俄國人的影響,迅速向西方靠攏。俄羅斯人把自己的名聲搞臭之後,現在再也沒有小夥伴敢和他走的太近了。即使天朝,也是笑裡藏刀,對俄羅斯的戒備時刻沒有放鬆過。

相比之下英國人要開明的多,在戰後給予殖民地獨立的機會,殖民地也給老東家賣個面子,成立一個英聯邦,沒有撕破臉皮。這源於英國人的自信吧,當時的英國依然保留著日不落帝國最後的余暉,美國並沒有完全取代英國的地位,獨立是國際潮流,英國人也沒必要和這些二流三流國家計較,

法國人一直認為自己才是歐洲乃至世界的中心,英國人雖然比法國人要成功的多,英國人語言文化方面的擴張和殖民地的成就,在法國人心目中只是一群唯利是圖的商人小人得志而已。
法國之所以在海外擴張最終會失意於英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它長期陷於歐洲大陸內部事務的原因。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具備成為一個陸權強國的條件,加之歐洲人很長時間都認為歐洲才是文明的中心,所以法國人更熱衷於成為歐洲的主導者。當然在地理大發現之後法國人也迅速的跟進,加入了瓜分世界的行列,卻為時已晚,好肉都被英國人叼走了。
高傲的法國人並不甘心承認自己的失敗,但在它的確已經沒有太多的機會了。雖然可以繼續在自己殘留的前殖民地施加影響,但有戰略意義的地區大都已經被英語系國家所控制了。因此突出自己的文化,以期讓其他國家承認法國文化中心的地位,變成了法國人證明自己還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現在法國拚命在法語地區進行控制滲透,施加自己的影響力,就是要彌補當初被英國拉開的距離,以證明自己依然是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的地位,這是人家英國人幾百年前就做好的功課了。在戰後的獨立浪潮中,法國對殖民地獨立反應是最激烈的,爆發了阿爾及利亞戰爭和越南戰爭,法國被打的灰頭土臉,損失慘重。這些年在北非的沖突中法國介入的最深,可見依然將這一地區當做他的後花園。

說到底,還是民族性格和心態問題。俄國人是斤斤計較寸土不讓,結果就是離心離德眾叛親離。英國人順勢而退,最後也贏了個面子。法國人自詡歐洲第一大國,不甘居於英國之後,想要證明自己依然具有全球影響力,將前殖民地依舊劃進自己的勢力范圍,遠程式控制制。然而有時越是這樣,人家反而越不買賬。

2. 法國人的祖先到底是什麼人!

如果說「龍」算是中國的象徵動物的話,法國的象徵動物就應該是「公雞」。法國人的祖先是高盧人,而在拉丁語中「高盧」就是公雞的意思。早在公元1659年,法國工匠就經常使用公雞的形象來裝飾建築物。1665年,法國製造了第一枚以公雞為圖案的勛章。在此之後,法國軍隊的軍旗也綉上了公雞圖案,取代了法國王室的標志:百合花徽。雖然在法國的大革命年代以及七月王朝和第三共和國時期先後做過幾次嘗試,但法國從未把公雞定為正式的民族象徵。公雞被拒絕的原因據說有兩個:首先,選擇一個動物作為象徵本身就多少帶有某種封建紋章的意味;其次,公雞再怎麼說也不過是一種家禽,畢竟不如獅子或雄鷹一類的象徵威風。盡管如此,公雞所代表的「傲慢、好鬥」性格已經幾乎被公認為「法國式的性格」,在法國官方印發的有關「法蘭西共和國及其象徵」的小冊子里也承認:「公雞的品格,就是非常法國化的著名品格。」

法國人對以法語為代表的本國文化的「執著」的確很有些公雞風范。據說法國的語言警察們一直在為捍衛法語的純潔性而不懈努力,而早些時候更有消息說法國人准備在互聯網上推廣法語。法語學會(Académie Francaise)是一個為維持法語的純潔性而成立於17世紀的法國國家機構。該機構在2001年年初發行了一本專門為英語互聯網術語而創造的對等法語術語詞典。但讓法國人尷尬的是:目前互聯網上的法語內容並不多。(www.excite.com在2001年曾經對它可以搜索到的的幾億個網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其中只有2%是法語網頁,德語和日語網頁卻分別佔了5%和7%。另一項在法國國內進行的調查則顯示:大多數法國人都完全明白「B-to-B」的語言只有一種,那就是英語。)

如果說「互聯網」或是「B-to-B」這些東西太「美國化」,法國人可以置之不理的話,被認為是法國新一代全球化企業的精英代表人物的法國Vivendi Universal公司的總裁讓-馬里.梅西埃(Jean-Marie Messier)在2002年新年降臨之際所說的一句話可真的讓法國人火了。梅西埃當時在美國曼哈頓他的新住所里斷言:「法蘭克法國(Franco-French)的文化例外(cultural exception)已經消亡了。」

Vivendi Universal是目前世界第二大傳媒公司,旗下擁有Universal Music Group以及Universal Studios等名聲顯赫的品牌,2001年年底因投資USA Networks、大舉進軍美國市場而備受歐美各界矚目。法國包括電影在內的各種文化事業一直受到政府資助,因此梅西埃的這番言論最強硬的反對意見無疑來自原來政府資助體系的受益者:藝術家與除Vivendi以外的電影製作商。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指責梅西埃的這種說法是「往法國政治家以及專職電影製作人員臉上吐口水」;去年大獲成功的電影《愛美麗》的製片人克勞迪.奧薩德(Claudi Ossard)相信:在法國電影業正大量得益於政府支持時說這種話無異於自殺;另一名著名法國電影製片人拉烏爾.呂茲(Raoul Ruiz)則表示:「梅西埃的所作所為已經很像一家美國製片公司的頭目了。」

所謂「梅西埃事件」激起的最有趣也最意味深長的反響還是來自法國政界。法國各派政治家似乎都意識到:捍衛法國文化遠離「全球化」或者說「美國化」的影響是在今年春季大選中最容易討好民眾的立場,因此從左派的共產黨、綠黨、社會黨一直到保守的共和黨乃至極右翼的國民陣線黨,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和梅西埃的言論明確劃分了界線。社會黨的文化部部長凱瑟琳.達斯卡(Catherine Tasca)很快就聲明:「這是一個希望在大西洋的另一岸發展他的企業公司老闆的言論,絕不代表政府的態度。」她的說法迅速得到法國右翼黨派的應和,後者認為法國文化自1997年登上世界文化的主導地位後至今沒有任何衰退的跡象。法國現任總統希拉克最近也對這場爭論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他的說法是:「把藝術與文化產品等同於一般的商品是一種不可理喻的心智不健全的做法。」

對一個它的飲食、繪畫、文學以及電影已經在幾個世紀里為全球所認可乃至景仰的國家來說,法國對自己本土文化在外來文化沖擊下的地位有所關注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那段時間,一直在困擾法國人的就是「可樂殖民」問題。當時已經從「可樂」問題中引發了一系列如何使法國語言、飲料以及藝術遠離外來文化威脅的辯論。盡管現在的情況證明大多數法國人對可口可樂、麥當勞、美國電影以及迪斯尼樂園進入他們的文化生活表示了接受,但他們當然絕對不會容忍來自外國的文化取代法國原有的文化遺產。被相信對法國構成威脅的「文化異類」並不只來自美國。去年年底,英國烹飪書作者德里亞.史密斯(Delia Smith)試圖在法國出版她的著作時也引起了一陣風波。當談及「反全球化運動」時,人們自然會提到更多的與法國有關的事件與人名。1999年洗劫了一家麥當勞餐廳的若思.博韋(José Bové)就是一個法國人;法國還是Attac組織的大本營,這個組織為對抗全球化潮流而專門推出了一項以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的名字命名的稅收辦法。但這些還都畢竟算是「一致對外」的,「梅西埃事件」卻讓法國人第一次感到了來自本國內部的威脅。

如今法國各媒體都相信:「全球化」將是在未來幾個月里在法國政界頻繁出現的一個話題。其實「梅西埃事件」本身並不會造成這么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法國國內面臨的經濟增長緩慢以及失業率增加這些比拍電影更要命的問題可以更容易地歸咎於自由貿易與外來競爭,而一場迫在眉睫的大選也會逼著所有的競選者在這一問題上表態。按照英國《金融時報》的說法:在法國這樣一個其居民習慣於找政府尋求指導、庇護以及就業機會的國家裡,政治家們不會承認他們對這種形勢無能為力。如今能算得上站在梅西埃一邊的只有法國自由黨的候選人阿蘭.馬德林(Alain Madelin),而他在民意測驗中只得到了5%的選票。照此情形,無論是誰獲得了今年春季大選的勝利,包括那套旨在補貼法國電影製作業的復雜電影稅收體系在內的「法蘭克法國的文化例外」仍然會生存下去。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游戲。……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這聽起來挺像一隻高盧公雞的志向,只可惜這段話也是一個美國人說的。 ■

3. 英國和法國文化傳統相似,為何英國有女王,法國沒有

這要追溯到英法兩國開始確立政治制度之後兩國的實行情況了。

英國比法國要先確定君主立憲制,英國確定君主立憲制大概在17世紀末,光榮革命之後。雖然一開始的君主立憲制皇權仍然凌駕於其他權利之上,但後來通過英國人民的不斷努力,將英國皇室的權利逐漸關進了籠子里,從此英國王室開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但到了法國就不一樣了,法國也曾經建立過君主立憲制,但由於革命的不徹底性,法國的君主立憲制最終以失敗告終。

由於革命的主要成員是貴族階級,所以最後即使勝利了,國王也依舊在位,而那時的國王以為能夠東山再起,卻沒想到最後,這場革命徹底解決了王室問題。後來,法國確定了共和制。

閱讀全文

與如何取代法國文化主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2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0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7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9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56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1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5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6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9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6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1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4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