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有什麼出名的財團
法國的財團
產生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二百個家族」控制了整個法國的國民經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約有10個金融集團,目前最主要的是:巴黎荷蘭銀行集團,洛希爾集團和巴黎聯合銀行集團等。美國壟斷資本在戰後也大舉侵入法國。法國壟斷資本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量,除了加速本國大壟斷企業之間的合並以外,還通過同西德等其他西歐國家的大壟斷企業進行超國家的聯合(六十年代以後,這種趨勢更為明顯),來進一步對抗美國壟斷資本的競爭,以鞏固自己的經濟地位。
⑵ 法國的七大家族是哪些
家樂福 PPG集團 雅高集團 LVMH集團 雪鐵龍汽車公司 MAAF(法國三大財團之一)
法國興業銀行財團
⑶ 羅斯柴爾德家族真的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嗎
羅斯柴爾德家族是世界上最有錢家族之一。
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它發跡於19世紀初,其創始人是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他和他的5個兒子即「羅氏五虎」先後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奧地利維也納、德國法蘭克福、義大利那不勒斯等歐洲著名城市開設銀行。
如今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只是一家在全球排名前20的投資銀行。據Paris Orléans(羅斯柴爾德集團母公司)2010至2011年年報數據,羅斯柴爾德家族總資產為96.5億歐元(這一數據在傳播中被廣為誤傳)。
中國人對羅斯柴爾德的追捧,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宋鴻兵的《貨幣戰爭》。而在此之前,許多新聞、網帖已經不厭其煩解釋過很多次,《貨幣戰爭》說的羅斯柴爾德都是錯的--羅斯柴爾德既沒有控制美聯儲,也沒有坐擁50萬億美元資產。
發展歷程
創始人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崛起,首先就不是一帆風順的。現在被認為是家族創始人的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 Rothschild),最早從事貨幣買賣業務。由於18世紀後期德國公國遍地(350個),每個公國都有自己的貨幣體系,梅耶的職業幾乎可以等同於外幣兌換。從德國漢諾威一家有名的家族銀行學成歸來後,他在法蘭克福開啟自己的事業,不僅從事古錢幣和古玩交易,還從事黃金白銀與紙幣的兌換,儼然成了一個銀行家。
羅氏五虎
在法蘭克福小有成就的梅耶,率領他的五個兒子到歐洲大陸開拓市場。內森·羅斯柴爾德(Nathan Rothschild)是梅耶的第三子,他最早走出德國,於1800年在英國倫敦開了分公司--創業,另外幾個兄弟要麼留守法蘭克福,要麼出走阿姆斯特丹和巴黎。這一時期歐洲外匯市場缺失,再加上歐洲各國和法國的戰爭帶來了不確定性(例如英國和法國互相封鎖),幾個兄弟就利用歐洲各地不同的匯率來賺錢。這種賺錢方法非常簡單粗暴,他們在通貨外匯最低的時候買進,在最高的時候拋出,這也是他們利潤的主要來源。如果看過《貨幣戰爭》,就知道里頭的內森彷彿開了天眼,事先得知英國的威靈頓(Wellington)將軍於1815年6月在滑鐵盧擊敗了法國的拿破崙,並藉此在急劇變化的局勢中發了一筆橫財。但按照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說法,"可能由於兄弟幾個在滑鐵盧戰役前後的一系列估算,他們蒙受了損失而不是獲得了利潤。"
1814年3月,在拿破崙被第一次流放前,幾個兄弟預測奧地利維也納和英國倫敦即將進入牛市,從而買進奧地利股票。結果1815年3月,拿破崙逃脫厄爾巴島,回到巴黎奪取政權,牛市沒有出現。內森重振旗鼓又開始在倫敦囤積金銀,預測英國政府得奔赴歐洲大陸作戰,所以需要通過他來運錢,而他則堅信自己擁有"控制市場的力量"。沒想到拿破崙從3月復辟到6月兵敗滑鐵盧,只經歷了3個月時間,內森兄弟們的這筆錢不斷貶值,成了沒人要的地攤貨。瘋狂的豪賭讓內森·羅斯柴爾德輸得和拿破崙一樣狼狽,以至於之後幾年幾個兄弟都在為了彌補損失而尋找機會。
調整姿勢後,1818年,內森成功為普魯士政府提供了500萬英鎊的貸款,為國際貸款業務提供了新途徑。除了通過債券發行給世界各地政府籌集資金,羅斯柴爾德家族整個19世紀掙錢方式還包括皇室、政治家理財,從事黃金和貨幣交易、進行工業和礦業的投資。據尤瑟夫·卡西斯(Youssef Cassis)等人考證,1836年內森去世時,他是英國最富有的人,幾乎也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算上內森的幾個兄弟,當時羅斯柴爾德家族確實站上了世界之巔,擁有600萬英鎊資產。到了1852年,羅斯柴爾德家族資產更是達到了953萬英鎊。而且內森的後代也不賴,1870年代,內森的四個兒子遺產總計840萬英鎊,超過同時期英國任何家族的財產。
折戟美國
普法戰爭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羅斯柴爾德家族風光了一個多世紀,但一戰結束(1918年)後,羅斯柴爾德迅速銷聲匿跡。正如米卡·阿羅拉(Mika Arola)所說,"他們沒能在美國金融市場立足腳跟,被證明是他們衰敗的主要原因。"
一部分是因為家族生意的弱點牽制了他們,從1830年代開始與美國有業務來往以來,羅斯柴爾德家族就遲遲沒能在美國紐約設立分行。內森和他的弟弟詹姆斯·羅斯柴爾德(James Rothschild)看到美國州政府債券和商業金融的商機,希望全面進軍美國。
1836年內森去世後,掌管巴黎分行的詹姆斯更是希望能派羅斯柴爾德家族成員親自去美國淘金。但詹姆斯的侄子們不僅對美國不冷不熱,還竭力壓縮對美國的投資。另外就是羅斯柴爾德家族陰差陽錯背負了美國銀行的壞賬。
1836-1837年正值美國的金融危機,羅斯柴爾德家族取代了巴林兄弟,成為美國銀行在歐洲的代理人。詹姆斯·羅斯柴爾德熱情高漲,羅斯柴爾德家族通過美國銀行接受了紐約州等州的州政府債券,卻不知道美國銀行當時已岌岌可危,結果1841年美國銀行破產。這件事給羅斯柴爾德家族留下了壞印象,詹姆斯懊惱地希望"從沒有涉足過美國"。
20世紀頭幾十年,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投資遭遇了數次滅頂之災。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盡管有著龐大的戰時融資需求,但戰爭卻令羅斯柴爾德家族受到重創。德國最初的推進威脅到了法國巴黎,逼迫巴黎證券交易所、法蘭西銀行和身處巴黎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搬到法國波爾多,這嚴重影響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生意。更為要命的是,同盟國的戰時融資全靠美國紐約金融中心(以J.P.摩根為核心),而羅斯柴爾德家族一直沒在那兒設立分部。此外,經過數代繁衍,內森·羅斯柴爾德的後裔們全然沒了企業家精神,面對倫敦虎視眈眈的競爭者實在是難堪大任,更不用說比肩他們的祖先。戰爭結束後,羅斯柴爾德家族實質上也讓出了歐洲政府融資的主導者角色。
1931年後,國際金本位體系逐漸崩塌,原有業務建立在金本位上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每一次重振政府融資角色的嘗試都舉步維艱。隨著20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的興起,作為猶太人家族的羅斯柴爾德不可避免變成了受害者。奧地利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成員沒能預見希特勒的心狠手辣(這不怪這些成員),眼睜睜看著家族遺產被納粹德國洗劫、沒收。納粹德國以290萬英鎊強制收購羅斯柴爾德位於捷克的一家鋼鐵廠,並且以戰爭為由不付任何現金。納粹德國滅亡後,羅斯柴爾德在東歐的資產又被前蘇聯充公,實在是禍不單行。
二戰結束了,羅斯柴爾德家族又保持了一段一蹶不振的狀態。紐約華爾街,大量的銀行、投資公司採取分股讓權的方式讓企業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也就是公司老闆會把一部分股權分給幹得好的經理,使其成為合夥人,但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無動於衷。吳軍博士在《浪潮之巔》里隨手辟《貨幣戰爭》的謠時,也順帶提到,歐美的大銀行,包括瑞士的瑞士聯合銀行、蘇黎世信貸、德意志銀行,以及美國的高盛、摩根斯坦利都紛紛上市,融得大量發展資金,而羅斯柴爾德家族仍然停留在19世紀家庭作坊的經營模式上。
1960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傳統的影響力開始下降,家族終於迎來了第一位非家族成員的合夥人,合夥人數量限制逐漸增加到1967年的20名。法國和英國的一些羅斯柴爾德家族男性成員不再恪守近親通婚的家族規定,與非猶太人結了婚。不過總體上還是如尼爾·弗格森總結,與大多數金融公司相比,羅斯柴爾德集團的所有權和領導權仍然由主要家族成員共享。1992年集團的領導者伊文利退休,就欽定了他的家族繼任者,因為他說要"像一個家族一樣工作"。
現代影響
許多人已經知道,今天羅斯柴爾德對世界特別是金融市場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N·M·羅斯柴爾德集團還健在,在30個國家擁有分支,其中包括巴黎和姍姍來遲的紐約。2001年,它的利潤是1.34億美元,和花旗集團的210億美元相比,還不夠塞牙縫。雖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財富普通人仍難以企及,但是他們幾次重大投資的偏好和結果貫穿了家族的興衰史,也告訴人們羅斯柴爾德家族就像普通人一樣也會犯錯。
⑷ 誰來介紹一下法國二百家族
二百家族 在法國,金融寡頭的著名代表是所謂的二百家族,即控製法蘭西銀行的二百個大股東。他們或是從銀行業滲入工商業,或是從工商業滲入銀行業,同時又相互參與、結合,構成主宰法國經濟的壟斷資本王朝。其中如溫台爾家族是法國最大的鋼鐵集團溫台爾集團的主人,溫台爾集團還在另一鋼鐵集團洛林-埃斯科集團中握有近一半股份,溫台爾家族實際壟斷了法國近 1/5的鋼鐵生產。溫台爾家族成員曾是法國最早的壟斷組織鍛鐵業公會的主席,溫台爾家族通過溫台爾孫子公司和溫台爾股份公司參與、控制了其他許多工業企業。例如,溫台爾集團實際還是法國鋼管、白鐵以及鐵路器材的主要生產者,還同大化學托拉斯庫爾曼集團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銀行業方面,溫台爾集團同巴黎聯合銀行關系密切,這一家族並直接控制了一家最大的私人銀行,還是許多銀行和保險公司的董事或監事。羅特希爾德家族則是從銀行業滲入其他產業部門的。除了掌握羅特希爾德銀行,以及參與其他銀行和金融活動外,還廣泛地滲透到有色金屬、交通運輸、冶金、保險、商業、國際貿易、采礦、化工、電氣、石油等各個領域中。
⑸ 法國有哪些貴族姓氏
德就是貴族姓氏,例如德·布羅意,戴高樂。
這個「德」的發音源自於法語中的「De」,在法語中,在姓氏中加de,是貴族的一種象徵,就好像德國的「Von」一樣(一般翻譯為「馮」),相當於英語的「of」或「from」,表示「來自」。它們既不是姓也不是名,而且一律小寫。
縱觀歐洲中世紀,如果某君姓前帶有「德」、「特」、「凡」、「馮」之類的介詞,那麼姓後面多半帶有爵位。換句話說,這是對貴族的稱呼,是在突出與炫耀其血統。
(5)法國有哪些有錢的家族擴展閱讀
貴族精神
貴族精神,應該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養,抵禦物慾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
二是社會的擔當,作為社會精英,嚴於自律,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社會與國家的責任;
三是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於說不。
貴族精神不同於貴族本身,後者是一種明確的階層,而前者則是普通大眾對「貴族」這個詞賦予的美好意向。換言之,所謂的貴族精神並非是貴族階級本身普遍擁有的特質,而是普通大眾希望貴族階層普遍能擁有的美好品格,並和貴族本身予以自律的一些東西的混合產物。
⑹ 羅切斯爾德家族的財力雄厚,它的發家史是怎樣的
羅斯切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地球上最為神秘的古老家族,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一個隱藏在這個世界陰暗面的控制者控制了這個星球近兩個世紀經濟命脈的強大家族。
或許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它是陌生的,因為在大眾傳媒時代,人們的目光或許只會關注到類似「洛克菲勒家族」或者「摩根家族」這些身名顯赫的名字上。
而二十世紀二戰前的美國,曾經有一句經典的話形容當時美國的情況「民主黨是屬於摩根家族的,而共和黨是屬於洛克菲勒家族的……」其實在這句話後面還應該跟一句「而洛克菲勒和摩根,都曾經是屬於羅斯切爾德的。」
其創始人是梅耶·A·鮑爾(Mayer Amschel Bauer)。他和他的5個兒子即「羅氏五虎」先後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維也納、那不勒斯等歐洲著名城市開設銀行。
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國。時至今日,世界的主要黃金市場也是由他們所控制。其第四代居伊·羅斯柴爾德,是世界著名的銀行家,他的經歷與家族的命運一起跌宕起伏。
(6)法國有哪些有錢的家族擴展閱讀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來源
1804年,羅斯柴爾德家族三兒子內森受父親指派,隻身來到英國倫敦,開始時做一些棉布生意,他也是該家族中向國外發展的第一人。當時歐洲正值拿破崙戰爭,一些德國貴族流亡到了英國,其中包括法蘭克福的威廉伯爵。
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威廉伯爵委託內森購買了大批英國的債券,內森便借機自己也做起了債券和股票生意。他憑借自己的精明和才幹,不久便發了財,成為倫敦金融證券界的巨頭。
後來,他又不失時機向英國政府提供巨額軍費,與倫敦軍政要人建立了密切的聯系。
到1815年,內森已成為倫敦首屈一指的銀行巨頭,正與其他兄弟一起密切地注視著歐洲戰況。早在戰前,羅斯柴爾德家族就非常具有遠見地建立了自己的戰略情報收集和快遞系統。他們構建起數量龐大的秘密代理人網路,這些類似戰略情報間諜的人被稱為「孩子們」。
這些人被派駐歐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業中心,各種商業、政治和其他情報在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維也納和那不勒斯之間往來穿梭。
這個情報系統的效率、速度和准確度都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遠遠超過了任何官方信息網路的速度,其他商業競爭對手更是難以望其項背。這一切使得羅斯柴爾德銀行在幾乎所有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明顯的優勢。
內森從1815年急劇變化的局勢中獲利的想法是羅斯柴爾德神話的核心:他一再聲稱,由於首先得到了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的消息—甚至比政府知道得都要早—內森能夠從股市中賺一大筆錢。神話中更為離譜的情節—內森自己出現在了戰場上,他騎著馬跟隨在威靈頓的身邊,
在風雨交加的夜晚從奧斯坦德回到了多佛,他的利潤在2 000萬~1.35億英鎊之間—很久之前就被揭穿了。但是,歷史學家—包括維克托-羅斯柴爾德本人—仍繼續認為羅斯柴爾德家族至少從戰爭爆發以及盟軍最終勝利的預判中獲得了一定的利益。
即便在戰爭剛剛結束時,他們投資英國政府股票的收益就超過了1萬英鎊,他們從滑鐵盧戰役中獲得的總利潤據估計約為100萬英鎊。
但真實的情形遠非如此。實際上,可能由於兄弟幾個在滑鐵盧戰役前後的一系列錯誤估算,他們蒙受了損失而不是獲得了利潤。在這點上,似乎現實與神話截然不同。由於拿破崙重新出現,內森預計將出現長期的戰爭,
開始囤積黃金,毫無疑問,首先接到拿破崙戰敗的消息非常值得高興,這歸功於羅斯柴爾德消息傳遞系統的迅捷,使得信使能夠將消息版的第5份公報—1814年6月18日午夜在布魯塞爾發布—經敦刻爾克和迪爾,在19日夜裡送到了紐考特。這離威靈頓與布呂歇爾在戰場上勝利會師只過了24小時。
近48小時後,亨利-珀西上校才派威靈頓的軍官向內閣報告獲勝的消息,而消息送達時,內閣大臣們正在哈羅比爵士的家裡共進晚餐(21日晚上11點)。實際上,內森20日就將有關消息轉達給了政府,但沒人願意相信;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第二名信使從根特帶來的消息同樣沒人信。
但無論消息到得多麼早,在內森看來,滑鐵盧獲勝的消息一點用也沒有。他並不期望決定性的結局如此快速到來;實際上,就在戰役結束的5天前,他剛為英國政府在阿姆斯特丹借了一筆100萬英鎊的貸款,而且就在他的信使快要到達倫敦時,他正在安排一筆支付給巴登的補助款。
滑鐵盧戰役的結果讓他以反法聯盟的名義進行的金融業務顯得過早了,而且會帶來非常糟糕的結果。因為兄弟幾個不僅持有大量不斷貶值的金銀,而且還持有需要在阿姆斯特丹出售的100多萬英鎊的國庫券,更不用說一系列只完成一半的補貼款業務,和平協議一旦簽署,
這些業務全部要終止。當軍隊報告抵達紐考特證實戰爭結束指日可待時,內森面對的不是傳說中巨額的利潤,而是沉重且不斷增加的虧損。
在倫敦,狂亂的內森希望從損失中尋找機會;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公司被傳出購買英國股票。7月20日,倫敦《信使報》的晚報版報道說,內森買了「大量的股票」。一個星期後,羅沃思聽說內森「利用得到的滑鐵盧大捷信息賺了不少錢」,
並且希望參與更多的政府證券的買賣,「只要你認為哪些是值得買的」。這似乎證實了一種看法,即內森確實憑借他對戰爭結果的信息優勢,買了統一公債。但是,他從中賺到的利潤不會很多。維克托-羅斯柴爾德已經證實,
統一公債的價格在滑鐵盧戰役結束前一周左右已經從最低點攀升到53點,即使內森在6月20日在公債價格為56.5點時,以2萬英鎊購買了最大數量的公債,一周後在60.5點時拋出,他的利潤也僅僅約7 000英鎊。有關信託債券的情形也是一樣的,它在勝利的消息傳來後升了8個點。
按照薩洛蒙的說法,內森還以107點的價格購買了45萬英鎊的信託債券;如果他採納了他兄弟的建議,在120點的價位拋出,他的利潤將可能達到5.8萬英鎊。但是這個數字顯然沒能打動內森;他懊悔當初怎麼沒有多買一點,並且仍舊持有債券,等待第二年沖到更高的價格。
事實上,直到1816年後期,內森或許才在證券投機中獲得最大的勝利:他以62點的平均價格購買了65萬英鎊,其中的大多數他在1817年以82.75點的價格拋出,賺到了13萬英鎊。但是,這並不是他自己能保留的利潤,因為最初的資金是按照赫里斯的建議,以政府基金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