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法國大革命會受到各國干預
首先英國加入反法聯盟和其他幾國意圖不同,英國是為了和法國在歐洲爭霸,因為英國在歐洲大陸一直奉行的歐洲大陸勢力均衡政策。
而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等國加入反法聯盟和英國的意圖完全不同,1792年法國建立共和政體(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又處死國王路易十六。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等國的君主是怕這種局面會影響到自己,自己也會像法國國王一樣掉腦袋。為了維護自己的專制君主政體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等國加入反法聯盟。
望採納
㈡ 法國大革命中為何英國會出兵干涉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歷史上英法兩國長期爭奪海上霸權的繼續。七年戰爭後,法國喪失了大部分海外殖民地,英國掌握了海上霸權。1775年爆發了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北美十三州獨立戰爭,法國藉此積極援助美國,派遣軍隊在北美、地中海、印度洋同英國作戰,打敗了英國,幫助美國取得獨立。在1783年的和約中,法國雖未收回加拿大、印度等地的殖民地,但卻控制了地中海,印度洋的一些島嶼及沿岸據點,非常有利於法國的海外貿易發展。英國需要機會奪回失去的海外殖民地。
其二,法國大革命喚起了英國的民主運動,威脅到資產階級上層利益。大革命揭示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原則把「歐洲每一個國家都分成兩個陣營」——特權階級和非特權階級,「在英國,資產階級的較高階層位於此線之上」。大革命爆發後,英國國內共和派和激迸派掀起了斗爭,要求迸行民主改革。參加過北美獨立故爭,發表了著名小冊子《常識》的潘恩此時在英國發表《人權論》,為爭取共和制和民主權利吶喊,並立即「得到……工人注意」。被克倫威爾征服的愛爾蘭和蘇格蘭人民也開始了反抗。這些都使英國資產階級對法國大革命驚恐,仇視,視其為洪水猛獸。1792年11月19日法國政府發表宣言「保證援助一切反抗壓迫者而起叉的民族」,促使英國決心對法國大革命進行干涉。
其三。根本原因是法國大革命危及到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商業利盂。大革命在法國興起之時,英國工業革命正蓬勃發展,歐洲各封建國家是英國工業品的重要市場。1792年,法軍打敗普奧,取得瓦爾密大捷之後,乘勝征服了比利時,並宣布廢除1786年英法商務條約。法國控制比利時還威脅到英國的盟國荷蘭,「歐洲大陸越來越成為法國的天下」了。比荷兩國是英國商品輸入歐洲的重要渠道,再加上法國實行高關稅政策,嚴重影響了英國商品進人歐洲大陸,法國即將成為英國「商業和工業的對手」。
根本上來說呢,就是防止法國建立強大統一的國家,從而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
㈢ 為什麼法國發生大革命,周邊國家紛紛反對並干涉
根源在於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目的就是推翻封建統治,而周邊國家都是封建王朝,他們懼怕資產階級
㈣ 為什麼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退上斷頭台,其他歐洲國家就可以以此為借口,侵略法國
這種現象很常見,借口他國國內動亂干涉他國內政,這是霸權主義國家的慣用做法。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其他國家就可以以幫助法國王室平叛為由干涉法國甚至趁機入侵。早到春秋時期諸多戰爭,晚到清越戰爭,現代的還有伊拉克戰爭等,有的可能真的是幫助平叛,更有可能就是借口搞侵略。從中也可以看出這一現象的普遍存在著的 。
㈤ 法國大革命時期,為什麼英國,德國,俄羅斯要成立反法聯盟那時法國並不強啊
反法其實除了撲滅革命的目的之外,歐洲各國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政治和領土考慮。法國是傳統的天主教國家,一旦它落入資產階級革命者手中,那麼對各個國家的利益都構成損害。而且法國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專注於對外擴張的國家,只不過在路易十六的統治下它衰落了一時,如果一旦法國崛起。那麼歐洲各國又將陷入戰爭旋渦,歷史上,在黎塞留的運作下「三十年戰爭」得以延續,法國奪取了阿爾薩斯和洛林。路易十四插手西班牙內政,主動挑起事端對外用兵。法國是歐洲內部的不穩定因素,所有歐洲國家都對它不大放心。至於說為了維護君主制度,那隻是次要原因,畢竟這些國家在革命初期都還隔岸觀火,幸災樂禍。但當法國向奧地利宣戰以後,他們才發現形勢不對,開始著手打擊法國。不過法國的實力也確實不弱,早在拿破崙將軍上台前,歐洲心臟瑞士就已經被法國支持的革命者控制,北方低地國家俯首帖耳,義大利北方諸侯則面臨著法國和奧地利的雙重壓力。所以反法更主要的目的是要維持歐洲均勢,這是自三十年戰爭後歐洲列強的共識,一旦有人敢打破,就按平。
㈥ 英國為什麼阻止法國大革命
對法國大革命的干涉大概是因為法國革命者推翻了法國王室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府,這在當時的歐洲是難以想像的,所以英國和歐洲大陸的各個王室群起干涉法國革命。後來對拿破崙法國的干涉是為了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因為英國一直以來的對外政策都離岸觀望,但是不能讓歐洲大陸出現一個勢壓各國的強大國家。所以它會和普魯士結盟打法國(拿破崙戰爭),和法國結盟打俄國(克里木戰爭),和法俄結盟打德國(一戰)。
㈦ 歐洲列強之間的三對基本矛盾和原因
(1)法德矛盾。法德矛盾由來已久。普法戰爭中,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皇帝被俘,德軍長驅直入,包圍了巴黎。在法國引以為驕傲的路易十四修建的凡爾賽宮鏡廳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戰後,法國被迫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還支付了50億法郎的賠款。法國從此失去了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這些對法國人來說是奇恥大辱,復仇主義思想彌漫在整個法國。德國被法國視為最大的敵人。德國深怕法國崛起和復仇,拚命擴充陸軍,試圖壓製法國。從1911年起,德國每年都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增加軍事預算。其常備軍增加到89萬,並有可以廣泛利用的預備役兵員,軍隊中軍官成分所佔比例很大,這就使德軍可能在戰時迅速擴編。德軍在技術裝備上也佔有優勢,特別是它擁有大量的野戰重炮。此外,德國稠密的鐵路網,使它能夠迅速實行內線調動,更好地掌握戰場機動權。由於擴軍備戰,德國的軍費開支也從1899年的9.3億馬克,猛增到1913年的21億馬克。 法國的備戰活動開始也較早。在德國使用77毫米速射野炮之後,法國緊跟著發明了75毫米野炮裝備陸軍。1913年,法國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常備軍增加到80萬。1914年的軍費開支達到15億法郎,佔全部預算開支的38%。法德兩國為爭奪歐洲大陸的霸權已是磨刀霍霍了。
(2)英德矛盾。英國傳統的外交政策是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希望歐洲大陸上出現強國對峙的局面,便於自己插手歐洲事務。英國首相帕默斯頓曾說過:「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不變的國家利益。」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朋友和敵人是經常變化的:當拿破崙稱雄於歐洲時,法國對英國構成了最大的威脅。英國組織了七次反法同盟終於打敗了拿破崙,消除了法國的威脅;拿破崙失敗後,俄國成為歐洲強國,對英國的霸權構成挑戰,英國於是聯合昔日的敵人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打敗了昔日的盟友俄國,又消除了俄國的威脅。普法戰爭後,歐洲大陸法、德、俄、奧、意群雄並立,正是英國施展傳統外交政策維持歐洲大陸均勢的好機會。英國同法國爭奪非洲殖民地,同俄國在東亞又有激烈的矛盾。本來英國同歐洲大陸諸國保持等距離外交,但隨著德國在殖民霸權、海上霸權兩方面都對英國構成了挑戰,英德矛盾就成為帝國主義國家間的主要矛盾。
(3)俄奧矛盾。俄國同奧匈帝國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上。巴爾干半島上的國家多為信奉東正教的斯拉夫人,與俄羅斯人同種同教,沙俄揮舞著「泛斯拉夫主義」的旗幟,以「斯拉夫民族的保護者」自居,向巴爾干滲透。而奧匈帝國一向把巴爾干半島看作是自己的勢力范圍。俄奧矛盾因為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而激化了,雙方也開始大力擴軍備戰。1913年奧匈正規部隊達到56萬,軍費開支達到5.83億克朗。在這一年,俄軍達到130萬人,沙皇政府還通過了新的擴軍方案,准備將常備軍擴充至230萬人。1912年俄國陸軍預算已達5.72億盧布,海軍預算也達到了3.5億盧布。俄國與奧匈帝國的爭奪,使巴爾干半島的各種矛盾更為激烈和復雜。
㈧ 為什麼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歐洲各國要干涉法國大革命
因為法國大革命使法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推翻了舊政府,但是新政府的基礎不夠牢固,為了不使法國變強,其他國家必須這樣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