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為什麼說法國革命已犧牲公民自由

為什麼說法國革命已犧牲公民自由

發布時間:2023-07-25 15:05:25

『壹』 法國大革命的目的

法國大革命的最終目的
法國革命從一開始就攻擊教會,在大革命催生的激情中,反宗教的激情是最先燃起的,而到最後一刻還遲遲不肯熄滅。後來,人們對自由的熱情煙消雲散,被迫以奴役換安寧,但到了這種地步,人們還在反抗宗教的權威。拿破崙完全控制住了大革命的自由傾向,但他再怎麼努力也沒有制服它的反基督本性。甚至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會看到有些人認為,對上帝的不敬是為了補償自己當年所受的委屈,自己當年對沒品的小官都要唯命是從啊!雖然他們早就拋棄了大革命中自由、尊嚴、自豪的所有信條,卻堅持以不信上帝作為對大革命精神的祭奠。
但是,今天的人們不難明白,對宗教的戰爭只是這場偉大革命中的一個側面,是大革命全景中一個雖然引人注目卻瞬間冷卻的特徵,是大革命前各種思想、激情和突發事件的暫時產物,而絕不是大革命的真正目的。
人們常把18世紀的哲學體系看作大革命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很有道理,確實,18世紀的哲學中帶有深刻的反宗教性質。但是只要仔細觀察一下, 你就一定會看到,18世紀的哲學其實有兩個完全彼此分開的部分,它們是截然相反的。第一部分包括各種新銳的思想和革新性觀點,有關社會等級、民事、政治、法律准則等,比如人類生來平等,所以應該廢除等級、階級和教職人員的一切特權,比如民眾權利至上,社會權利至上,統一的規章制度至上……所有這些信仰不僅僅是大革命的原因,而且簡直可以等同於大革命本身,它們是大革命最根本的成果,從時間長度上來說則是大革命最實在、最持久的功績。
18世紀哲學的第二部分是和教會開戰,哲學家們攻擊教士、各等級的教會、教會機構和基督教義,而且為了徹底推翻教會結構,他們還試圖把教會連根拔起。但是,既然這部分哲學產生於革命持續摧毀的各種現實中,它就應該和自己摧毀的各種現實一起逐漸消失,並最終被大革命的勝利埋葬。為了說得更明白一點兒,這里我要補充一下(另外我還要在下面的章節中專門論述這個重要的問題)。基督教之所以激起強烈的仇恨情緒,並不是因為它是宗教,而是因為它是政治制度的一種;並不是因為教士們要代天巡狩去管理來世,而是因為他們是現世的地主、領主和行政官員,還徵收什一稅 ;不是教會不該在新社會里佔有一席之地,而是因為他們在舊社會里占據高位,享有特權,勢力爆棚,而這時舊社會正在土崩瓦解。
時間已經證實,並每天都在證實著我們眼皮子底下的這個真理:隨著大革命的政治成果逐漸鞏固,反宗教事業已經隨之告罄;隨著大革命攻擊的舊政治制度的土崩瓦解,大革命憎惡的各種特權、大人物、階級被徹底消除,不復存在,所以舊社會激起的仇恨,已經作為舊社會最終消失的根本性標志,日漸減退;最後,舊社會垮台了,教會日益從舊社會中分離出來,我們高興地看到,教會在人的精神世界裡逐漸恢復從前的地位,而且比以前更加牢固了。不要以為只有法國出現了基督教復興的現象,歐洲革命之後,整個歐洲的基督教會都一一重新振興了起來。
如果你覺得民主社會和宗教天生就是死對頭,那就大錯特錯了。不管是基督教還是天主教,根本沒有任何教義敵視民主社會的精神,反而,各大宗教里有很多東西是大大有利民主社會的。而且,所有的歷史經驗都在傳遞同一個信息:民眾的心中始終都深深地紮根了一種本能,它就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宗教本能。人心是宗教的居所,就算那些早已消失的宗教,也是因為信奉它的民族已經滅亡。如果各種制度要順應民眾的思想感情,卻要把人的精神推向不信宗教,這豈非怪事?
剛才我對宗教的議論,同樣適用於社會權力(政府),而且更加適用。大革命一下摧毀了維持社會等級制度的機構,推翻了束縛人的一切習俗,人們看到這些便可能會誤以為,大革命的目的不是摧毀舊社會秩序,而是要摧毀一切秩序;不是要摧毀某一政府形式,而是要摧毀政府(社會權力)本身。他們錯誤地斷定,大革命的本質特性就是無政府主義。但是我敢說,這只是蒙騙眼睛的假象。
大革命開始後半年多,米拉波 私下致函路易十六:「如果您把比較一下新舊兩種形勢,就會得到慰藉,重新獲得希望。國民議會頒布的法令中,尤其是最重要的那部分法令里,有一部分很顯然是有利君主政府的。取消高等法院、三級會議省份,取消教士、特權階級和貴族集團,這對君主權力都是大大加強的。如果黎世留 看到,現在只有一個階級,一個市民階級,他會十分高興的,因為這種平等只是表象,而且這種平等更加有利於權力的執行。多少位先皇都曾用強權加強國王的權威地位,但各個世代的努力之和都沒有大革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做得更有效國。」他對大革命的這種解讀,和那個領導另一場大革命的人 的理解頗為相似。
從一開始,法國大革命的目的就不是要改革政府,而是要廢除舊社會形式。所以,它對一切現存權力展開攻擊,摧毀一切原有的大人物,幹掉各種傳統,變更風俗習慣,總之一句話,它要滌盪人的頭腦,把一切曾經需要尊敬和服從的條條框框統統扔進垃圾堆里。這就是法國大革命為什麼這么特別,這么無政府主義的原因。
但是拋開這些碎片,你會發現出現了一個新的龐大的中央政權,把之前分散在社會各處——大量從屬權力機構、等級、階級、職業、家庭和個人——的零散權力的一切權力和影響力全部納為己有了,這些零散權力全部被一個統一體吸收和吞沒。自從羅馬帝國崩潰以來,世界上還沒有哪個政權能夠和它相提並論。大革命創造了這個全新的權力形式,或者不如說,在大革命的廢墟里,這種新權力形式自動長了出來。可以說,大革命建立的政府十分脆弱,但是我們還要知道,它可比自己推翻的政府形式要強大得多。它既脆弱又強大,而且這脆弱和強大來源於同一個原因,這個原因會在下面詳加闡述。
米拉波看得很透,他透過搖搖欲墜的舊制度的迷霧,一眼就瞄定了這個全新的權力形式,它簡簡單單,但無所不包,而且運行起來非常有秩序。當時的民眾可是看不到這個龐然大物的。但是,漸漸地,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世界都明白了這種新形式的權力到底有什麼好處。而且今天,各國的君主彷彿只能看到它的好處了。他們的腦子里,充滿了對法國新制度的羨慕嫉妒恨,而且,不僅大革命孕育的人們對新形式十分推崇,就連那些曾經和大革命格格不入甚至完全敵視大革命的人也加入進來,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里孜孜不倦,努力廢除各種特權和豁免權。他們致力於融合不同的階級,使社會的不同等級趨於平等,官員代替了貴族,統一的法律代替了地方性規章,統一的政府代替了支離破碎的眾多權力機構。在這項革命事業中,他們都兢兢業業,恪盡職責。遇到什麼障礙,他們還會借用大革命時的手段和口號,他們偶爾還會煽動窮人反對富人,教唆平民反對貴族,鼓動農民反對領主。法國大革命既是他們的傷痛,又是他們的導師。

『貳』 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麼該如何評價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就是中央集權制,行政管理體制,巴黎至高無上的權力,等級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文人的理論支持,政治自由的缺失,路易十六的改革,而這所有的原因都蘊藏在舊制度里。

怎麼講呢,這場變革在我看來相當於底層勞動人民的自救。大革命爆發前,因為政治自由的缺失,人們注重追逐經濟利益,各個政府不斷向人民索取利益,在農民身上的各種捐稅非常的沉重,但貴族卻可以免稅,資本家通過花錢來購買官爵從而獲得免稅資格。這樣農民與資本家,資本家與貴族之間互相分離並且矛盾重重;農民看似享有自由,但是這種自由卻是病態的……所有這些因素集合起來從而導致第三等級最後奮起革命。法國大革命並不是偶然爆發的,它是眾多因素交織在一起的結果,它也不是全新的,而是舊制度下的一個產物。

『叄』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是:
1、對國內意義:法國大革命是一次廣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它徹底地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君主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2、對世界的意義: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革命,它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在世界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革命也為此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此具有世界意義。
法國大革命對影視界也有較大的影響。因其是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因此有了許多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有關法國大革命的電影。如《悲慘世界》、《亂世冤家》、《貴婦與公爵》、《黑鬱金香》、《再見,我的皇後》、《大革命之夏》、《絕代艷後》等,他們都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
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革命,它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

『肆』 法國革命是如何引發世界革命的

當中都看不到的一些新的情況,新的問題,新的現象。
高毅:法國革命當中出現的一個新詞,叫做舊制度,把革命前的社會狀態說成是舊制度或者是舊社會,這是法國革命區別於英國革命和美國革命一個非常重要的新的情況。這說明法國革命者對革命前的法國社會是完全失望的,甚至是深惡痛絕的。而且他們百般警惕,唯恐把舊時代、舊制度的那個東西帶到新社會當中來。這實際上是一種非理性的歷史虛無主義的心態,把歷史給它完全否定掉了,把過去給它完全否定掉了。這種心態,實際上在觀念上構成了法國革命激進性的最主要的根源,我覺得。
另外法國革命者在平等的問題上,也表現出一種非同尋常的那種執著,那種迷戀。比如美國革命有個《獨立宣言》大家知道,《獨立宣言》裡面提出了一個很著名的理念,就是「人人生而平等」。法國革命呢,它也有一個宣言叫做《人權宣言》。《人權宣言》在這個問題上就比美國的《獨立宣言》要遠遠地跨出了一步。《人權宣言》說的是什麼呢?《人權宣言》說的是「人人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就是它在這裡面加了「始終是」這么三個字。這三個字加進來,我覺得意義就非同尋常,實際上它反映了法國革命者不僅承認起點的平等,同時它又比美國人多了一種對終點平等的關懷。那麼這裡面就含了一種未曾道明的理念,未曾道明的意向,就是說他反對貧富分化,反對貧富分化,就一個人生下來是和大家一樣,是平等的,但是一直到死,整個生命過程當中,他都應該是和大家一樣是自由平等的。這個平等里實際上包括財富平等,包括著他不受人剝削,他不受人壓迫這樣一種關懷。
另外我們還說到過,英國革命,它是沒有照顧到下層民眾的這個利益,尤其是英國小農的利益,它沒有解放英國小農,沒有給小農土地,它最後還通過議會立法,把小農的土地幾乎全都奪走了,所謂「議會圈地運動」。英國的小農失去了土地怎麼辦呢?那隻好去給資本家打工,當雇傭工人,所以當時的情況是非常悲慘。 美國革命呢,它其實也沒有注意到解決小農土地的問題,它後來想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是很晚很晚的時候,南北戰爭期間,由林肯總統來解決的,通過《宅地法》,這樣使美國小農基本上都獲得了自己的小塊土地。
可是法國革命呢,它是很早就想到了這個問題,法國革命發生以後沒幾年,在1793年,它就通過雅各賓派的土地立法,讓法國的小農基本上是無償地獲得了自己的小塊土地。這也反映了法國革命者在平等的問題上,不僅他們通過《人權宣言》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對平等的一種強烈的追求,而且他們在實際行動上也真正地落實到了平等的這個原則。 另外我們在法國革命的高潮的時候,還看到了一些其他革命當中,英美革命當中都沒有看到的情況,這就是法國革命者特別強調公民美德的培養,要使人人都要變成所謂的共和主義的新人。為此他們還採取了一系列的超常的舉措,這個內容就非常地多了,比如,它要人人都佩戴三色徽,就是紅藍白三色徽,這是在當時是一種革命的標志。它還到處布置自由樹,小紅帽啊,這樣一種革命的象徵物。使人一抬眼就能看到一些革命的標志,革命的象徵物。另外它還取消了先生、太太、少爺、小姐這樣一類的稱呼,所有的人不論男女呀,一律稱「公民」,這樣以示平等。比如它提倡在人和人之間稱呼啊,要稱「你」,而不稱「您」,「您」是在法國貴族社會常用的一個稱呼,法國貴族社會從來不稱「你」,它都是稱「您」,這是當時法國革命者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們要把「您」取消,大家都以「你」相稱。這樣也是為了平等。另外他們還改掉了很多舊制度,帶有舊制度色彩的人名、地名,這也是很多了。 另外在法國革命當中,他們還搞了一系列,創建了一系列革命的節日。主要像7月14號攻打巴士底獄呀,8月14,8月10號推翻王政等等這些革命的日,它都變成革命節日,拿來取代傳統的宗教節日。他們還創制了一套新的歷法,叫做《共和歷》,又稱《革命歷》,來取代統的《格里高里歷》。這說明,法國革命到這時候就已經真正演成了一場文化大革命了。那麼革命革到這個份上,當然就不可能是溫文爾雅的了,事實上眾所周知,在法國大革命當中充斥著很多慘烈的現象。比如有黨派斗爭,有革命陣營的分裂和互相欺壓,還有國內的反

革命叛亂,還有國外的反革命干涉,還有像「9月屠殺」那樣的暴民私刑,一群無套褲漢沖進巴黎的監獄,把監獄的犯人,普通的刑事犯人,就拉出來胡亂地殺了好幾千人,像這樣的暴民私刑。然後還有革命政府,主要是以羅伯斯比爾為首的革命政府的恐怖統治,也是濫殺了很多無辜。所以法國革命時代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是血雨腥風,個人的自由受到了踐踏,人民承受著慘痛的、慘重的生命和財富的犧牲,這些都是法國革命特有的現象。法國革命也因此常常遭到後人的詬摒,說它太不人道,太殘酷了,太殘暴了。
為什麼法國革命會革到這個地步?那都是由法國革命前這個法國社會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那個時候的法國,階級矛盾太尖銳了,或者說社會不平等的狀況太嚴重,但是這也需要比較英、美革命前的情況來分析了。英國革命的特點,我們知道,是自「玫瑰戰爭」以來,到了十五世紀末以後吧,英國就沒什麼大貴族了,大貴族哪去了呢?在「玫瑰戰爭」當中殘殺,互相殘殺,都死得差不多了。「玫瑰戰爭」給英國歷史帶來一個最大的好處呢,就是把大貴族給消滅了,剩下一些小貴族。這些小貴族又被稱為新貴族,為什麼說是新貴族?就是因為他們相當平民化或者叫資產階級化,他們像平民一樣地去從事工商業,從事投資牟利這樣一些經濟活動。因此他們也很容易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王權的壓迫,其實英國革命就是這樣,英國革命就是新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起來來發動的,就是推翻了這個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
革命前的美國什麼情況呢?革命前的美國,我們知道十三個英國殖民地,它的居民都是主要是來自英國的移民,而且移民基本上都是在英國比較落魄的、比較潦倒的、比較窮困的一些人,他們在那兒混不下去了,才到了新大陸來,到美洲來。因此這些新大陸的,這個殖民地的這些居民啊,他們之間關系是比較平等的,他們沒有貴族,也沒有特權,沒有封建等級制度,社會關系還是基本上比較和諧的。
可是法國革命前呢,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法國,我們知道,它在中世紀就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國家,大貴族比較多,封建割據的狀態比較嚴重。當時法國的大貴族,一個個都是獨霸一方的封建主,各個都財大氣粗,而且豢養了自己的軍隊,能和國王分庭抗禮,這樣就導致了法國長期的封建割據狀態。在貴族和王權的關繫上,貴族和王權之間,他們是有矛盾的,法國的貴族它只承認暴力的邏輯,而不屑於使用法律的武器來和國王,和王權作斗爭。這樣就導致了法國始終沒有能夠出現像英國那樣,1215年的《自由大憲章》,那樣一種約束王權的這個法律文件,因此也沒有能夠培養出,或者發展出自由主義的法制傳統,也正因為法國的貴族只承認暴力的邏輯,後來法國的國家統一,也只能用秦王掃六合的暴力征服的方式來實現。這種暴力征服之後形成的法國的絕對王權,也就成了歐洲最典型的絕對君主制,那就是這個王權特別強大,因為他把所有的大貴族都制服了。所以法國的絕對君主制這樣一種情況,也為後來法國革命增添了許多困難,增添了許多難度。 另外像中世紀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法國也是有三個等級的劃分。這三個等級實際上也就是兩個等級,哪兩個等級呢?一個是特權等級,一個是非特權等級。特權等級就是第一、第二等級,教士和貴族。沒有特權的就是第三等級,就是平民等級了。這個特權等級,地位極高,權勢極重,在法國中世紀它享有各種優惠,不僅基本上壟斷了法國的政府、軍隊和教會的高級職位,而且還擁有極大的財產,主要是地產,他們擁有大片大片的地產,而且他們還不用怎麼納稅。那麼長期地養尊處優,還使法國的特權等級養成了一個非常不好的,也是非常頑固的一個心態習慣,一種文化心態,就是他自認為血統高貴,瞧不起平民等級,拒不承認自己和平民等級之間有什麼平等,即使有些平民他比較成功,當然人數比較少,他後來也做了大官,也成了富豪了,但還是被這些貴族,被這些特權等級瞧不起。 法國的特權等級還表現出一個強烈的傾向,就是特別珍惜珍視自己的免稅特權,頑固地反對當時一切稅制改革,有一個叫做巴黎高等法院的機構出來阻撓,說這樣不行,他也不說這違反祖制,他就說這種做法,讓貴族和平民一樣納稅這種做法,違背了人類的本性。因為人類

本性是講高低貴賤這個等級秩序,你如果讓貴族和平民一樣納稅,你就是破壞了這種,違背了人類這種本性,所以行不通,所以他就拒絕批准這樣子這個法令,所以,所有的改革基本上都沒有成功,那麼這樣就徹底地堵死了法國通過漸進的改良,來實現社會變革的社會轉型的道路。
可是在十八世紀末的法國,貴族還想按在中世紀那樣,繼續維護他們的特權已經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就是因為時代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那麼經過幾百年的持續的發展,法國的平民等級,尤其是平民的上層資產階級,在經濟實力上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了,已經有了力量向貴族等級,向貴族特權說「不」了。那麼這樣一來,一場異常激進的革命也就在所難免。而人民大眾一旦被動員起來,一旦沖上了政治舞台,這個革命也就小不了了。由於需要人民群眾的支持,人民主權的觀念,也就是民主的觀念,在法國大革命時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揚,法國大革命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民主的革命。
可是法國革命有沒有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實現政治民主化的理想的模板呢?很遺憾,沒有。實際上法國革命者有沒有把本國的革命做好,從來都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為什麼?就是因為革命太激進了,法國革命充斥著一種平等主義的夢幻,還有一種民族再生的狂想,那都是非理性的東西。同時,法國民族,法蘭西民族還有一種特有的崇尚暴力的傳統,結果它在革命當中,自覺不自覺地要訴諸專制的、專橫的強制手段,最終損害了法國的革命事業。法國大革命,的確一貫地帶有某種和現代民主格格不入的「專制」主義的氣質。開始,法國革命搞的是「議會專制」,就是什麼都是議會說了算,它通過的決議就是法律,那就立刻得到執行。但是後來需要動員民眾的時候呢,法國革命又搞起了一種「群眾專制」,這種群眾專制就類似於我們所熟悉的那種群眾運動,天然合理的。就是群眾說什麼是什麼,群眾要什麼,要怎麼干,那就隨他去。法國革命當中盛行的這種專制主義傾向,不僅為後來的拿破崙專制,拿破崙個人獨裁鋪平了道路,而且嚴重地壓抑了個人自由。個人自由是什麼?個人自由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基礎。個人自由一被破壞,政治民主也就不復存在了。 不過我覺得,在看到法國革命這些失誤的同時,我覺得不能因此就否定了法國革命的正當性。首先法國革命的激進性,它不是無源之水,它是有原因的。大革命時代的法國人之所以那麼強烈地渴求平等,追求平等,以至達到了不講理性的程度,那無非是因為他們的社會現實太少平等,太多腐敗的緣故。在這種情況下,你沒有別的選擇啊。階級矛盾、階級斗爭不可調和。法國人要搞革命,那隻能這樣搞。
另外我們還應該看到,法國革命的這種激進性,似乎還有一種歷史的功績,這種歷史功績也是不容抹煞的。什麼功績呢?我覺得就是對平等價值的執著追求。大革命不僅徹底搗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從而為以後人民主權在法國的實現開辟了道路。同時它還在世界歷史的層面上,做出了一項英、美革命所不能企及的貢獻,這就是它以空前的力度高揚了民主的正當性,就是英國革命、美國革命這種小革命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法國大革命這樣的革命才做到了。事實上許多現代政治思潮,都是在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當中萌生的。這里邊有歐洲大陸的自由主義,又稱法蘭西自由主義,還有民族主義,還有社會民族主義,同時還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很多基本的東西。甚至還包括了女權主義,女性主義這些東西。所有這些思潮,它有個共同的特徵,它就是都承認人民主權的正當性、合法性,因此它們都在不同的層面上,不同的側面,對現代世界的政治民主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為什麼人們都說政治民主化的世界潮流是從法國革命開始的,而不是從英國革命或者美國革命開始的,原因就在這兒。
我覺得英、美革命和法國革命各自都有自己的片面性,英、美革命它的片面性在於,它是片面地倡揚了自由的理念,自由的價值,而法國革命的片面性就在於,它過於迷戀平等的價值,也正因為各自有自己的片面性,所以才有兩者不可偏廢的互補性。只有將這兩個革命情況,這兩個革命的思潮、思想、原則給它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結出正果,才能建立健康的現代民主政治。

『伍』 法國大革命因何求民權卻得恐怖,求自由卻得獨裁

法國大革命初衷是追求自由、平等、民主,但結果卻充滿了暴力與恐怖,特別在「雅各賓專政」時代,獨裁統治登峰造極——以革命和人民的名義隨意踐踏人權。最終大革命演變成一場悲劇,迎來了拿破崙的獨裁統治。

革命政府「應當是依靠理智來管理人民,藉助恐怖來統治人民的敵人」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推翻了君主立憲制政體,1793年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信奉自由主義的吉倫特派登台執政。但吉倫特派政府對反法同盟的武裝干涉抵抗不力,被巴黎人民趕下台。1793年由羅伯斯庇爾領袖的雅各賓派掌握大權,成立革命政府。面對內外對革命政權的威脅,開始推行專制統治。羅伯斯庇爾認為,在革命時期,需要依靠暴力和恐怖來維系,「必須鎮壓共和國的內外敵人,不然就會與共和國同歸於盡。在目前情況下,你們政策的第一條,應當是依靠理智來管理人民,藉助恐怖來統治人民的敵人。」

按羅伯斯庇爾的說法,「大革命是自由的抗敵戰爭」,而自由的敵人在國內國外都存在。革命的目的是建立共和國。一旦敵人被打垮,就應恢復立憲政府,即恢復「獲勝的、安寧的自由制度」。由於現在是戰時,「革命政府需要一種非常的能動性」,應當「行如霹靂」,粉碎一切反抗。因為不能「對和平和戰爭、對健康和疾病實行同一種對策」,所以革命政府擁有「強制力」——即恐怖統治。羅伯斯比爾提出:「難道強制力只是用來保護犯罪的嗎?——革命政府「對於人民的敵人除了處死以外別無選擇」。

革命政府制定「嫌疑犯法令」鎮壓反革命,全國約有20萬嫌疑人被逮捕

1793年9月17日,國民公會制定「嫌疑犯法令」,並明確規定,只要言論、著作不利於當局,未表現出忠於當局的貴族及其親屬,和未證明忠於當局而被免職的政府人員,都是嫌疑人,必須逮捕。從而加大了對保王黨派反革命分子的鎮壓。全國約有20萬嫌疑人被逮捕。1794年2月26日,發布了宣布查封犯罪嫌疑人財產法令。同年3月3日,通過了將敵人財產給予貧窮愛國者的法令。

僅憑精神方面的證據就可被陪審員定罪為反革命,「腦袋如板岩似地紛紛落地」

隨著革命政府的建立和鞏固,恐怖逐漸正規化和合法化, 1794年4月16日革命政府頒布法令規定:凡被指控為搞陰謀的犯罪嫌疑人,全國各地一律送交巴黎的革命法庭審判。法令頒布後,恐怖統治更進一步。嫌疑人的辯護權和預審均被取消,陪審員僅憑精神方面的證據就可以定罪,法庭只能在開釋和死刑之間作出選擇。大革命之敵的定義被大大擴展。法令的第6條列舉了人民之敵的各種類型,即:「凡以踐踏、誹謗愛國主義來贊助法蘭西之敵者,凡圖謀降低士氣、敗壞風俗、改變革命原則的純潔性與活力者,凡以任何手段和披著任何偽裝來危害共和國的自由、統一與安全,或力圖阻撓共和國之鞏固者。」

在當時,巴黎各監獄擠滿了嫌疑犯達8,000多人,很讓人擔心發生犯人暴動。某些受到嚴重誇大的跡象使人們相信有人在搞「監獄陰謀」。因此不少嫌疑犯被處死。從1793年3月到7月22日期間,在巴黎被處死的有1,250人。可從大恐怖法令頒布到熱月9日的一個多月里,競有1376人上了斷頭台。據革命法庭公訴人富基埃一坦維爾描繪,「腦袋如板岩似地紛紛落地」。

民眾的私產也在革命的名義下被限制和剝奪

在法國大革命中,「無套褲漢們」(即法國大革命中「勞動階層、小手工業者、小商店主等)要求實行糧食和工資的最高限價: 「……第2條:對所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必須根據舊歷年(1789-1790年底)的價格和它們的不同質量,一成不變地加以規定。第3條:對各種原料也應定價,以使受法律限制的工業利潤、工資和商業贏利不僅能夠讓那些工匠、莊稼人和商販得以謀生,而且可以使他們獲得享樂的條件。」

他們還特別要求嚴格限制財產權:「第8條:必須規定財富的最高限額;第9條:任何人不得擁有超過最高限額的財富;第10條,任何人不得承祖過一定數量的犁鏵所能耕種的土地,第11條:每個公民只能擁有一個作坊或一月店鋪。」

「無套褲漢們」的訴求被革命政府付諸實行。在1793年夏起,革命政府加強經濟管制。 為了對抗反法同盟,革命政府向民眾徵用物資,徵用工作以全部物質資源為對象。1973年5月起對糧食和麵粉買賣實行管制,各市場上都張貼了「穀物的最高限價」,對違反規定的「囤積居奇」和投機分子都處以死刑。農民交出了糧食、草料、羊毛、大麻,手工業者交出了自己的勞動產品。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百姓們還得拿出武器、鞋子、被褥和被單。

『陸』 如何評價法國大革命

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是世界歷史上比較徹底的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並推動了歐洲各國的反封建斗爭。
——————————>來自初中歷史教科書
從巴黎人民攻佔巴十底獄到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經歷了五年的歷程,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在三次起義中,人民群眾都顯示出了偉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從危機中挽救過來,並推動它進一步向前發展。法國大革命勢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它不僅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這次革命也為此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此具有世界意義。
註:對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歷史學家有著不同的看法。在法國,通常有三種:以熱月政變為大革命的結束:以霧月政變為大革命的結束:以波旁王朝的復辟為大革命的結束。在我國,以熱月政變的開始作為大革命結束的比較普遍。
——————————————>高中歷史教科書
1789年7月14日,巴黎起義人民攻佔象徵封建統治的堡壘——巴十底獄,標志這法國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開始。
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是一次最深刻,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它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和成就,「通過自己的猛烈錘擊,象施法術一樣把全部封建遺跡從法國地面上一掃而光」,其影響遠遠超出法國范圍,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有力地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及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的運動。可以說,整個十九世紀,即「給予全人類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志下度過地。
這樣一次偉大地革命,不是偶然發生的,是法國社會長期孕育著的矛盾的發展和斗爭的結果。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法國大革命製造了許許多多的迷思,而它呈現在一般大眾面前的諸多象徵,其實就正如瑪麗皇後那句無中生有地被傳揚開來的「名言」~ 「倘若沒有麵包,何不讓他們吃蛋糕?」 那樣的不真實。大革命並沒有徹底「革」掉了波旁王朝:波旁家族於1814年卷土重來,而如果說他們在十六年後終於還是丟掉了王位的話,那也是由於查理十世(Charles X,即前阿圖瓦伯爵)的愚蠢而非其他。

大革命也沒有造成法國的高度浴血:整個恐怖的共和二年期間,全國遭到處決的人數,不過只是與一天當中於滑鐵盧(Waterloo)戰役里倒下來的人數相近。雖然確實的數據再也無法知曉,但1944年法國解放後被處死的人數,顯然就要比前者來得高。合法而不公正的死刑判決是不應被量化的,但其中的比例卻也一定反映了當時的情形。

就二十世紀的標准來看,這些流血事件其實都只局限於一個很有限的規模。

大革命也沒有將貴族趕盡殺絕;它甚至沒有導致這些人的財產被沒收。

貴族的出身難免激起猜疑並使他們比別人更容易遭到逮捕,但這個身分本身卻從未因此而成為一種犯罪的烙記。某些望族的確蒙受了非常慘重的人命傷亡,但在一萬四千名恐怖統治及內戰時期的受害者中,只有區區的一千一百五十八人是貴族。另外有約一萬八千名的貴族逃離這個國家,並發現他們的財產正面臨被充公的極大危險。

不過,這些人巧思鑽營,總是常常規避過相關法律。王朝復辟之後,法國境內最富有的一群人,還是一如既往地由貴族地主擔綱。許多資產階級成員無疑已成功地為自己打造出一個革命前根本就不可能達致的事業生涯,然而不論是屈身於拿破崙還是復辟後的波旁王朝政權底下,中產階級都不曾擁有過顯著的政治權力。

通貨膨脹與二十年戰爭下導致的經濟生活扭曲,雖使極少數的個人得利,卻妨礙了整體的工業發展;社會上的影響力與威望仍為價值觀及生活方式上仍屬「貴族式」的軍方所壟斷。

所謂「革命帶給了小農們土地」的說法,也幾乎同樣具有誤導性。1789年時,法國的小農早就已擁有了全國約三分之一的土地,他們看來似乎並沒有在教會及流亡者的損失中得到太多。地主們不論貧與富,都從什一稅的廢除中沾到了好處,而農村社區整體而言確實也擺脫了不少惹人厭煩的事物和某些壓迫性的封建義務。如今或許已有更多的土地可供租用,但其衍生之利潤卻大多仍為地主所享用。革命結束後,鄉區暴力事件的趨緩,意味著生活環境已不再如此教人緊綳,但這恐怕主要還是因為土地的人口壓力減少才帶來的。

大革命無疑製造了不少個人成功的事例和一些災難,但沒有一事足以說明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階級間生產工具擁有權的轉移。真的頂多隻是加速了致富成功的城鎮居民晉身地主社會之過程;以及較興旺之小農們,開始有機會建立本身的財富和自尊。

大革命的重要性其實不在這里,而在他處。它對法國人生活層面帶來的影響極大,但卻不易精確定義。正如時人在創造出「舊制度」一詞時所領會到的一般,革命為一種生活方式畫下了休止符。舊制度義涵著一個君權神授的君主政體,一個積極涉入國家行政的自主教會,以及一個階層化社會。

大革命把一個原本階級化的社會及各省步伐不盡一致的王國,蛻變為一個「財產」較「出身」或「眾意」都來得重要的統一國家。雖然良好的出身依舊可以換來尊敬,但這一點如今憑藉著可觀的財富也可以辦到。

此外,法律成了法典化的原則,不再僅僅是一些地方慣例。至於革命的政治遺產,則是憲政政府和一個至少在理論上人人平等的開放社會。這是法國第一次夠格被稱做是個「民族國家」(nation-state)。此後,法王再也無法一意孤行。一直到經過革命的洗禮,法國的政府與社會才開始共享了英國的某些既有特質。

在十九世紀,法、英兩國都已可稱得上是自由國家,而與奧地利、普魯士及帝俄形成了尖銳的對比。

與英國不同的是,革命後的法國是個已經和傳統割裂的國家。訴諸於傳統,在法國,往往只會帶來齟齬而非諧和。

無庸諱言,許多老觀念與態度確實獲得延續,並橫越了革命所造成的鴻溝。舉例來說,波旁王朝中央集權的行政模式,直到目前為止仍然照行不誤。而革命前就已存在的文化沙文主義,則為共和分子相信法國已再一次成為世人楷模的信念所強化。

但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傳統事物其實都已經被掃地出門。這種情況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極端的觀點與想法始終得以在這個仍未完全「消化」革命的國家裡佔有一席之地。曾導致督政府陷於癱瘓的權力「多頭馬車」現象,在往後法國歷史的許多時期里,一再帶來困擾。另一個結果,是把法國造就成一個內部矛盾而吊詭的國家。

自從革命以來,它出現了一方面既較英國貴族化、另一方面又較英國平民化的吊詭發展。法國的中產階級在其姍姍來遲的工業革命創造出一個無產階級前,早已被他們認知中的「社會主義」嚇得花容失色。

十九世紀的法國,一方面仍然保有非常濃烈的天主教氛圍,另一方面卻又彌漫著十分熾烈的反教士情緒。當妻女前往教堂時,家裡的男人卻展讀著伏爾泰著作,這種詭異景象恐怕只有在法國的家庭里才看得到。

簡言之,許多如今都已被視為「典型」的法國事物,其實都是在這場將傳統扯得支離破碎的革命之後,才誕生的產物。

法國大革命也一手顛倒了時人對英、法兩國的不同刻板印象。在此之前,英國普遍被視為社會保守但卻勇於冒險投機,同時政治上則派系拚斗激烈。

反觀法國,則如博馬(P-A-C.Beaumarchais)所言,「一切終歸是些陳腔濫調」(Tout finit par des chansons),而政府則諸事折衷。

然而,十九世紀時的法國,則蛻變為社會上既非常保守,政治上卻幾乎已無法進行統治的局面。然而,法國大革命和英國革命不同的是,它已在全體法國人的歷史意識里沉澱。

想想看,除了法國,還會有哪一地的報紙會問起類似「如果1958年5月13日(阿爾及利亞墾殖民發動叛亂的日子)就是霧月18日將如何?」這樣的問題。一種對大革命的高度意識,早成了法國人日常呼吸的空氣。它的身影,一再地於1848年及1871年重現。

1940年的維琪(Vichy)政府為驅除這個難纏的幽靈,只得可悲地以「勞動、家庭、祖國」(Travail,Famille,Partie)的訴求,來企圖取代那更能激勵人心的組合:自由、平等、博愛(Liberte,Egalite,Fraternite)。自由法國部隊的軍人們皆以承了「1789年精神」為豪。我們無疑可將「la Revolution notre mere」(法國大革命是我們的母親)這句話譯成英文,但在英文的脈絡里它將變得毫無意義。

大革命的影響不止於此。它是一樁世界性的事件,而不僅只是法國歷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1789年前,歐洲各強權的政治家們偶爾確實也需應付農民叛亂或城市暴動帶來的動盪,但卻從未碰到過現代意義下的革命運動。

然而,此後革命的威脅不僅不斷在他們的思緒中浮現,有時候甚至真實地逼到他們的眼前。

法國的革命分子訴諸於一些他們相信適用於全人類的普世原則,而非只是針對某個特定時空下的權力要求。做為一項傳說、一種象徵和一個迷思,法國大革命無疑已為世人所共享。這當然並不是因為法國人廢除了內部關稅障礙或領主的狩獵特權。能夠攫住歐洲及整個大西洋世界的思維的,其實是些更簡單與更普通化的價值。

一言蔽之,就是做為一個人的權力主張以及能夠勇於清算檢討過去的能力,並主動地為本身創造足以切合自我需求的憲法、法律及各項建制。

在法國以外,1917年的革命事件也許已經逐漸取代了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性。即使在法國內部,舊有的象徵也可能已經被迫遜位。然而,不論未來如何演變,法國大革命仍將是法國乃至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偉大的里程碑。

(取自諾曼.韓普森著,王國璋譯:《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1794年7月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共經歷了5年歷程。這場革命的意義有四個方面:
其一,就其規模而言,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
其二,人民群眾在三次起義中都顯示了偉大力量,每當在革命的轉折關頭,都推動革命向前發展;
其三,大革命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它「是真正把斗爭進行到底,直至交戰的一方即貴族被消滅而另一方即資產階級完全勝利的首次起義」;
其四,這場大革命還震撼了歐洲的封建制度,給它們以沉重的打擊。
這場大革命的徹底性更為以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而具有世界意義。正如列寧所說:「它被稱為大革命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次革命給本階級、給它所服務的那個階級,給資產階級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個19世紀,即給予全人類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志下度過的。」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說法國革命已犧牲公民自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