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與中國哪些方面文化差異

法國與中國哪些方面文化差異

發布時間:2023-07-26 01:39:21

1. 中國人和法國人在飲食文化方面有哪些巨大差異(注意補充說明)

飲食文化的存在與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生態環境與文化生態環境兩大系統因素。就物質層面說,飲食文化主要取決自然因素;就民族性層面看,則主要由文化因素制約。文章認為,早在距今10000年——4000年前的時間里,中國便形成了以粟、菽、麥等「五穀」為主要食物原料的黃河流域飲食文化區、以稻為代表主食原料的長江流域飲食文化區、以肉酪為主要食料的中北草原地帶飲食文化區三大飲食文化不同風格的區域類型。又經過約四千年之久的演變,至19世紀末,在今天的中國版圖內,出現了東北、中北、京津、黃河下游、黃河中游、西北、長江下游、長江中游、西南、青藏高原、東南等11個子屬飲食文化區位。由於中國歷史上是以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閉的小農社會,因此飲食文化是以「滯進」方式存在的,「惰性」是其變化特徵。文章認為在研究方法上,應當把握四點原則:一、通過文獻研究、田野與民俗考察、模擬重復等方法再現歷史真實;二、把飲食文化視為歷史上人們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動;三、生產力與科學技術水平是決定飲食文化民族性風格的主要因素;四、冷靜公正、實事求是是飲食文化研究必須恪守的原則。文章同時指出,菜餚品種只是飲食文化的物質構成之一,遠不是民族或區域飲食文化的主體。認為目前中國大陸的菜品文化研究,主要是以大中城市飯店餐館的經營品種為對象。而這些菜品,既不是農民等普通民眾的,也不是市民主體的,不屬於國民大眾日常飲食的范疇。

今日麵食在明以前基本籠統稱之為「餅」,此稱謂始自於漢,漢人劉熙《釋名·釋飲食》謂「餅者,並也。溲麵使合並也。」其他如面條、餃子等傳統性食品的稱謂和形態在既往的兩千多年歷史上均經歷了相類的演變。「混沌」一稱始於漢代,後作「餛飩」,至今仍延習使用。但在既往兩千餘年的歷史上,餛飩的形態、餡料構成,更深層的科技與文化內涵,均已是與日俱進,早非初始面目了。即便是今日最為人們熟悉的「炒」字,也經過了自漢以下至南朝時的形體異變和意義申延的變化,因為在可以自由攪翻的金屬「鐺」及變形後的「鑊」普遍使用之前,中國現代專業技能教育烹調專業教材中表述「炒」的概念——將精細改制過的原料快速加熱、翻拌均勻致熟的加工方法——還不可能出現。炒字原作「�」,《說文》謂之「熬也」,本意以「火干物也」。�字形的「鬲」字組合,表明當時「熬」的用具是陶器,而陶器是不可能幹燒,也耐不住高溫的。大約南北朝以後�變成了「�」,唐宋以後「炒」才流行,由�而成�,正與金屬烹飪具廣泛進入人們食生活領域的步驟相一致,也與商周鼎、秦漢釜的桶形立壁形制向球冠形凹腹形制演變的趨勢相一致。「炒」的技法,是以球冠內形凹且鑄面光滑的釜的形制為物質前提的。近現代和當代中國菜餚,以其富於形態與風味變化為世人所樂道。中國菜餚的這種藝術魅力主要是以「炒」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烹飪工藝的結果,而這種富於變化的炒工藝,則是以適合於該工藝發揮的加工器具――炒鍋、炒瓢、炒勺等為物質基礎的。不僅當代西方的煎鍋、平勺類烹調工具無法發揮中國炒的傳統工藝,就是在當代中國,新疆等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也很少使用漢族慣用的這種勺、瓢、鍋之類的炒具。可以不誇張的說,在飲食文化研究這個以特定時空的具體內容為依據的領域,每一種事物和信息,都可以發掘出極為具體真實、豐富的歷史內涵,其背後都是一系列真實故事的隱藏。如同舞台幕布,表面似無聲無息、無形無物,而一旦徐徐拉起,耐人尋味、引人入勝的好戲便聯翩而至,曲雖終而餘音猶在,人已散而意仍未盡。

再次,飲食文化的民族性問題。如果說飲食文化的區域性更多取決於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因素的話,那麼民族性側面則更多是由文化生態環境因素決定的。而文化生態環境中的最主要因素,應當是生產力。一定的生產力水平與科技程度,是文化生態環境時代特徵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詩經》時代黃河流域的漬菹,本來是出於保藏的目的,而後成為特別加工的風味食品。今日東北地區的酸菜、四川泡菜,應當都是其餘韻。今日東北朝鮮族的打糕和西南許多少數民族的粑粑、餌塊,是古時杵臼搗制糍餌的流風。蒙古族等草原文化帶上的一些少數民族的手扒肉,無疑是草原放牧生產與生活條件下最簡潔便易的方法,而今竟成草原情調的民族獨特食品。同樣,西南、華中、東南地區許多少數民族習尚的薰臘食品、酸酵食品等,也主要是貯存、保藏的需要而形成的風味食品。這也與東北地區人們冬天用雪埋、冰覆,或潑水掛臘(在肉等食料外潑水結成一層冰衣保護)的道理一樣。以至北方冬天吃的凍豆腐,竟成為一種風味獨特的食料。因為歷史上的人們沒有更好的保藏食品的方法。因此,可以說,飲食文化的民族性,既是地域自然生態環境因素決定的,也是文化生態因素決定的,因此也是一定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

又次,端正研究心態,在當前中國飲食文化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冷靜公正、實事求是,是任何學科學術研究的絕對原則。學術與科學研究不同於男女談戀愛,它反對感情傾向,不要熱情,要冷靜;不要感情,要理智;反對偏私,堅持公正;「實事求是」是唯一可行的方法論原則。本著這一原則精神認識當代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現狀,我們注意到,在積累許多成果和深入發展的同時,也有一些不能令人滿意的偏差,它們不能不引起嚴肅思考者的嚴重關注。其中之一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停留在飯店經營的流行菜餚品種層面的「烹飪研究」,這種研究關注的只是菜餚,而且主要是流行大中城市飯店經營的菜餚品種。誠然,這種文化因是現實的和與廣大消費者直接相關的,因此應當予以足夠的關注。但問題出在方法上。事實是,這個當代餐飲業流行的菜品,被某些研究者擴大成了民族或區域飲食文化,即變成了菜品=飲食文化的思維模式。於是,在單純的菜品研究中,當代社會人民的食生產、食生活活動,他們的食事行為和思想,都被忽略了;民族歷史上飲食文化的豐富而真實的內容也同樣被簡略抽象成了菜品的記錄與表述。應當清醒注意到,這些菜品主要是引導餐飲業經營的流行品種,一般來說,它們既不代表地區廣闊的農村、山區,也不代表中國大多數的農民;不僅很少代表各少數民族,也只代表漢族人口的很少一部分;甚至主要代表城市中的少部分人;同時也是與庶民大眾三餐之食有相當距離的。這是由當代中國餐飲市場的發育程度和普通民眾消費水平的時代局限性所決定的。二十餘年前,有外國食文化研究者說過這樣的話:「要了解中國大眾的飲食生活,不能到飯店去。」今天的情況雖說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這一看法仍不過時。「弘揚中國烹飪」或「弘揚中國飲食文化」的口號,已經被有些人喊了好些年了,筆者認為這是一個不可取的口號。它過分張揚熱情,過於強化感情,因而有淡化科學精神的傾向。它不是一個學術研究的口號,至少不宜在教育界和學術研究領域提倡。
法國一般餐館的營業時間是在正午12時至下午2時30分,而晚上則由7時至11時左右。其他時間則可到Cafe或Brasserie等咖啡茶座也可到Creperie薄餅店。大部分餐館都在門口張貼了當日的菜單及價錢。而午飯時大多有 Plat de jour(今日推薦菜單),價錢較為相宜。菜單一般是按下列順序寫的:Entree正餐前的頭道菜,通常有湯或沙拉等;Poissons魚類;Viandes肉類;Legumes蔬菜類;Dessert甜品。不必每樣都吃。

名菜多不勝數,包括鵝肝醬、海鮮、蝸牛、芝士等等。在法國吃東西花費並不很昂貴。菜單里有許多固定價格的在10歐元以下的簡單可口的食物。 稍微多花一點錢就能有更多的菜可選。一旦超過20歐元就能得到美食家的滿足, 有許多的不同國家的餐廳可選。有北非,南非,中國,日本,越南,希臘還有更多的。 素食餐廳的數量在增長,印度人,猶太人,義大利人的餐廳是提供素食菜的好地方。

幾乎所有餐廳都已將稅及15%的服務費包括在價格內。若某間餐廳的食物或服務特別好,一般客人會多付1-1.5歐元。

法國特色飲食:法國香檳(產自法國香檳地區)及各式紅白葡萄酒(Bordeaux 和 Burgundy 是著名產地)、各式乳酪、白酒煨雞、紅酒煮牛肉、法式龍蝦、大蒜蝸牛及大蒜田雞腿等。

法國是世界上生產乳酪品種最多的國家。法國乳酪有牛奶、綿羊奶、山羊奶或是混和奶所製成的不同品種。其各地都有道地的芝士產品,製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例如居產乳區首位的諾曼底(Normandie) 以含豐富奶脂的Camembert及Pont L'Eveque 芝士聞名;羅亞爾河河谷區(Loire) 和普阿圖(Poitou)則是氣味濃郁的山羊奶芝士;阿爾薩斯地區(ALSACE)以MUNSTER聞名; 阿爾薩斯山區(Alsace)以Munster聞名; 比里牛斯山區則是以硬而帶果仁味的Tourton著名。各乳酪產區為了維護道地品種的特色和專利,於1974年成立了乳酪原產地名稱標志制度Comite National Des Appellation D' Origine Des Fromages。這個標志不但是產地的證明,也是品質的保證。

2. 法國和中國的文化差異

法國人講究飲食是世界聞名的,就連平日的午餐和晚餐也非常豐盛。
午餐一般分為冷盤或稱開胃菜
主菜以肉為主,牛排,如黑椒牛排,煎雞腿,羊排,小牛肉,煎魚排,及什錦海鮮。
晚餐除了以湯代替冷盤外,大部分的主菜和午餐差不多.湯是晚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法國,似乎是浪漫與品位這兩個名詞的化身。提起法國,我們會不自禁地想起香榭麗舍大道上的衣香鬢影,塞納河畔的幽暗燈光,新橋上的浪漫愛情……當然,還有的就是如藝術品一般的法國美食了。

法國服飾文化的精髓,以其簡約而不簡單,狂野而不浮誇。華貴而大度的時尚品位和感召個性,成為時裝潮流的代言之一。

法國的國土面積不大,卻出現了不少馳名世界的建築群體,像艾菲爾鐵塔,凡爾塞宮,聖母院,歌劇院,凱旋門……以前看過一些漫畫,幽默的法國人竟然將他們絢麗多姿的建築物予以詼諧的色彩,比如將凱旋門畫成是一隻烏龜的龜殼,烏龜正在步履維艱地行走著;將鐵塔的四周畫成小孩的身軀,小孩子正看著自己的「小傢伙」而沾沾自喜。

法國文化富有多樣性,數世紀以來法國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國人干什麼事情都講究預約:請人吃飯要預約;去銀行辦事要預約;修車要預約;找醫生看病要預約;甚至連理發也要預約。因公登門要預約,私人拜訪更得預約!而且有些約會「提前量」嚇人。我們的日程安排上,就有幾頓午餐或晚宴是3個月以後的。在法國,無論是辦公室或是家中,不速之客推門而入的現象是極少的。如果事先不預約又會怎樣?首先,對方會覺得你不禮貌,至少有點怪.
不過,從整體上說,法國人辦事效率並不高。官僚主義、公文旅行、人浮於事的現象很嚴重。有人說法國人最缺乏靈活性,這話有道理。法國人散漫,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有靈活性;喜歡照章辦事,並不是說他們嚴謹;不願意變通,並不是說他們有多強的原則性。「約會文化」已使他們養成了按日程表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法國人從飲食服飾到言談舉止,都要講究高貴典雅。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吉林大學已故的著名哲學理論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學」是民族之魂,哲學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一個社會和民族要站起來,經濟上的實力是必要的基礎,然而這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首先要從思想上站立起來,一個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黃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說,創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3. 中法文化之間的異同

巨大的中法文化差異

幾年前,一個名叫伯納·聖若弘(Beno�t SAINT GIRONS)的法國人在網際網路上發表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題目是《12億火星人》(1,2 milliard de Martiens),據說因為作者用詞太不友善,以致於標榜言論自由的法國出版社都覺得有點出格,拒絕考慮為其出版此書。該書介紹作者本人在中國的見聞,但通篇尖酸刻薄、誇大其詞,將中國人描寫成一群不

講個人衛生、不懂禮貌、大聲喧嘩、吃狗肉、到旅遊景點照人不照景的12億火星人。此事在中國網友中引起強烈反響,有人反對,有人附和,多數人將此看作是柏楊《醜陋的中國人》的法文版。

所謂文化者,乃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之總匯也。你可以說中法差異是兩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差異,但真要是中國處在法國那樣的現代化水平,差異照樣存在。這種差異,構成了我們當今五彩繽紛的世界,構成了國與國文化對話的基礎。有人說,如果法國沒有無休止的罷工,法國也許是世界上最適合生活的地方。也有人說,巴黎如果沒有滿街的狗屎,巴黎也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但依我看,這些假設都是國內的朋友從中國的角度看法國,無論是滿街極其不雅的狗屎,還是隨心所欲的罷工,這都是法國人的生活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這些問題是與生俱來的,如果失去了,法國反而不像法國。有一位美國記者曾經調侃道,巴黎太美妙了,世界銀行應該資助巴黎人,讓他們做全職的巴黎人好了。可惜的是,世界銀行並沒有給巴黎人發工資。

其實細想起來,中法文化差異,究其實質,雙方在對事物的認同上是比較一致的,比如說對待權力問題,並不是聖若弘所說的那樣中法有差異。法國人歷來就有崇尚權力和權威的傳統,歷史上法國人就對拿破崙、對王室和顯赫的權貴有迷信,但在表現形式上兩國確實有所差異。從政為官,光宗耀祖在中法兩國人民看來都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有趣的是,法國培養幹部基本上用的是中國過去的科舉制,要通過許多考試,上好學校。我曾在上一章談到法國的高官大多出自國立行政學院,但要進入此校並非等閑之輩,對一般法國人來講是難上加難。在此前,必須考入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 Po)或外地有數的幾所政治大學,然後再一步步地再往下考。就是進入該校,還得天天廝殺,謀得畢業好成績以排名次,從而換得高官厚祿。因此,真正做到「學而優則仕」的是人家法國人。然而,法國人在顯露對權力和統治階級羨慕和尊重的同時,骨子裡卻是從大革命傳承下來的那種自由和批判精神,因此,嘲諷和捉弄政治人物,又是其典型的法國文化習慣。法國電視四台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節目叫「木偶」(Guignols),節目以播新聞的形式出現,把法國政客都做成木偶,已故總統密特朗是只青蛙,現總統希拉克是高盧雄雞,其他的內閣成員也都是各種小動物,活脫一個動物園。節目過去奚落密特朗,現在是希拉克,隔三差五拿希拉克開涮,說他老了,笑他保守,笑他的政見、言行,什麼都敢諷刺,連希拉克夫人都不放過,有時簡直到了刻薄的地步。我看節目的時候總是一邊捧腹大笑一邊想,做法國的領導人,真是得有很堅強的神經才行啊。

中國人愛管閑事,家長里短,總覺得要對人關心。單位來了大學生,沒有對象要幫助他或她物色對象,彷彿是一種道義責任。結婚後沒有生孩子,又要幫助他或她樹立正確的生育觀,大講一通中國文化和有孩子的好處,一直講到他或她都有孩子。法國人則不然,他們對別人事,尤其是別人的私生活一般不聞不問。不要說談戀愛,就是找小蜜,他們也不感興趣。已故總統密特朗有一個情婦,法國人都知道,但誰也不把窗戶紙捅破,最後還是密特朗本人決定要將私生女馬扎里納公之於眾。人們很輕易接受了這一事實,在密特朗葬禮上,情婦、私生女與夫人及孩子們站在一起,沒有人覺得不合適。最近,到是馬扎里納本人著書立說,詳細敘述她和父親密特朗保持的二三十年之久的親情,法國人看後都十分理解。換句話說,像柯林頓總統與萊溫斯基這樣的緋聞,法國人是根本不會介意的。柯林頓也大可不必寫書來為自己的外遇辯護,法國人根本看都不想看。

法國人貪玩,中國人愛幹活。法國人一般不太攢錢,花光為止,至少他們不會為錢而拚命工作。中國人善於持家,節儉,一分錢掰成兩半花,腦子里整天裝的是工作、家庭和孩子,想浪漫也浪漫不起來,是一個生來就是為了工作的民族。試想有一天中國也建立了類似法國的社會福利保障,中國人是否也會變得貪玩起來了?是否也想浪漫一把,一直把錢花光為止?我對這樣的答案沒有任何把握。一向被指責個人主義思想嚴重的法國人,卻十分看重家庭生活,最講究下班後在家中同子女家人共進晚餐。而熱愛生活和家庭的國人,即使是節假日,為了獲取經濟上的好處,得到加班的雙薪,恐怕都會心悅誠服地加班加點。當來巴黎的國內代表團常常向我抱怨周末法國人把他們放在旅館里不聞不問時,殊不知從北京回來的法國朋友也在向我訴苦,說他們周末也得不到自由,中國主人連他們在北京會朋友,辦私事的時間也不給。法國人恐怕至今也沒搞懂,為什麼中國主人周末不陪自己的家人,非要出來安排那些不受歡迎的社交活動,甚至要親自從早陪到晚?
http://book.sina.com.cn/nzt/his/falanxiyinxiang/91.shtml

閱讀全文

與法國與中國哪些方面文化差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