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世界上陽光最多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概況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除南極洲之外最大的荒漠,位於非洲北部,氣候條件極其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長的地方之一。阿拉伯語撒哈拉意即「大荒漠」。位於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以南(約北緯35°線),約北緯14°線(250毫米等雨量線)以北,西起大西洋海岸,東到紅海之濱。橫貫非洲大陸北部,東西長達5600公里,南北寬約1600公里,總面積約9,065,000平方公里,約占非洲總面積32%。可以將整個美國本土裝進去,「撒哈拉」這個名稱來源於阿拉伯語صحراء,是從當地游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引入的,在其語言中就是「沙漠」的意思。這塊沙漠大約形成於二百五十萬年以前。
撒哈拉沙漠西從大西洋沿岸開始,北部以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為界,東部直抵紅海,南部到達蘇丹和尼日河河谷。撒哈拉沙漠分為幾部分:西撒哈拉;中部高原山地(包括位於阿爾及利亞的阿哈加爾高原,位於尼日的艾爾高原和位於查德的提貝斯提高原;東部是最為荒涼的區域,為特內雷沙漠和利比亞沙漠。撒哈拉沙漠的最高點為位於提貝斯提高原中的庫西山,海拔為3415米。
撒哈拉沙漠將非洲大陸分割成兩部分,北非和南部黑非洲,這兩部分的氣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撒哈拉沙漠南部邊界是半乾旱的熱帶稀樹草原,阿拉伯語稱為「薩赫勒」,再往南就是雨水充沛,植物繁茂的南部非洲,阿拉伯語稱為「蘇丹」,意思是黑非洲。
撒哈拉,阿拉伯語意於 大 荒漠。撒哈拉沙漠起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脈,南至蘇丹草原帶,寬1300—2200千米。西至大西洋邊東達紅河沿岸,長4800千米,面積達770多萬平方米。
形成原因
(1)北非位於北回歸線兩側,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且非洲大陸南窄北寬,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范圍大,乾熱面積廣。
(2)北非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從東部陸地吹來,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乾燥。
(3)北非海岸線平直,東側有衣索比亞高原,對濕潤氣流起阻擋作用,使廣大內陸地區受不到海洋的影響。
(4)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對西部沿海地區起到降溫減濕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5)北非地形單一,地勢平坦,起伏不大,氣候單一,形成大面積的沙漠地區。
歷史發展
從公元前2500年開始,撒哈拉已經變成和目前狀態一樣的大沙漠,成為當時人類無法逾越的障礙,僅僅在綠洲有一些居民,商業往來很少能穿越沙漠。只有尼羅河谷是一個例外,由於有充分的水源,這里成為植物生長繁茂的區域,也成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但是尼羅河有幾個無法通航的大瀑布,也為商業貿易造成很大的障礙。不過埃及還是能夠通過這里將鐵器技術,也許還有帝王的觀念傳播到南方的努比亞以及更靠南的地方。
到了公元前500年時,古希臘和腓尼基人開始對這一地區產生影響,希臘商人順著沙漠東部的邊緣地帶開發商機,在紅海沿岸建立了許多商業殖民地。迦太基則沿著大西洋沿岸在沙漠西部開發,但是由於大西洋風波險惡,也沒有充分的市場,所以他們的探索從沒有超過現在摩洛哥所在的范圍。中央集權的國家只分布在沙漠的北部和東部邊緣,他們的權力達不到沙漠腹地,所以這些生活在沙漠邊緣的人經常受到在沙漠中游牧的柏柏爾人的襲擊。
撒哈拉沙漠歷史上最大的變化來源於入侵的阿拉伯人帶來的駱駝,它們使貿易往來可以穿越沙漠,北方地中海沿岸的酋長們將馬匹和工藝品運到南方,南方的薩赫爾王國由於出口黃金和鹽而變得富裕強大。沙漠中的綠洲成為商業中心,逐漸被北方的酋長們控制起來了。
這種狀態持續了幾個世紀,直到歐洲人發明了大帆船,首先是葡萄牙人繞過撒哈拉去掠取幾內亞的資源,然後其他歐洲國家也緊跟其後,撒哈拉很快就失去商業價值。
雖然殖民者們忽視了撒哈拉沙漠的價值,但現代卻發現很多有價值的礦藏,包括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的油氣資源,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的磷礦。
從50萬年前開始,就有人類在撒哈拉沙漠邊緣生活。在上一個冰河時期,撒哈拉還不是一個沙漠,氣候類似於現在的東非,在沙漠地帶發現了大約有3萬幅古代的岩畫,其中有一半左右在阿爾及利亞南部的恩阿傑爾高原,描繪的都是河流中的動物,如鱷魚等。同時也發現過恐龍的化石。但現在的撒哈拉自從公元前3000年起,除了尼羅河谷和分散在沙漠中的綠洲附近,已經幾乎沒有大面積的植被存在了。
現在還有大約250萬人生活在撒哈拉范圍內,主要分布在茅利塔尼亞、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有屬於阿拉伯語系的柏柏爾人,圖阿雷格人,撒哈威人和摩爾人;以及一些黑人種族,如圖布人,努比亞人,薩哈威人和卡努里人。在撒哈拉范圍內最大的城市是茅利塔尼亞的首都努瓦克肖特,此外比較重要的還有阿爾及利亞的塔曼臘塞特,馬里的廷巴克圖,尼日的阿加德茲,利比亞的加特和查德的法雅。
地貌類型
撒哈拉沙漠乾旱地貌類型多種多樣。由石漠(岩漠)、礫漠和沙漠組成。石漠多分布在撒哈拉中部和東部地勢較高的地區,尼羅河以東的努比亞沙漠主要也是石漠。礫漠多見於石漠與沙漠之間,主要分布在利比亞沙漠的石質地區、阿特拉斯山、庫西山等山前沖積扇地帶。沙漠的面積最為廣闊,除少數較高的山地、高原外,到處都有大面積分布。
組成部分
著名的有利比亞沙漠、賴卜亞奈沙漠、奧巴里沙漠、阿爾及利亞的東部大沙漠和西部大沙漠、舍什沙漠、朱夫沙漠、阿瓦納沙漠、比爾馬沙漠等。面積較大的稱為「沙海」,沙海由復雜而有規則的大小沙丘排列而成,形態復雜多樣,有高大的固定沙丘,有較低的流動沙丘,還有大面積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偏南靠近草原地帶和大西洋沿岸地帶。從利比亞往西直到阿爾及利亞的西部是流沙區。流動沙丘順風向不斷移動。在撒哈拉沙漠曾觀測到流動沙丘一年移動9米的記錄。
環境氣候
撒哈拉地區地廣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為主,其次是柏柏爾人等。居民和農業生產主要分布在尼羅河谷地和綠洲,部分以游牧為主。20世紀50年代以來,沙漠中陸續發現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鈾、鐵、錳、磷酸鹽等礦。隨著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采,改變了該地區一些國家的經濟面貌,如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已成為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尼日成為著名產鈾國。沙漠中也出現了公路網、航空線和新的居民點。
撒哈拉沙漠氣候炎熱乾燥。然而,令人迷惑不懈的是:在這極端乾旱缺水、土地龜裂、植物稀少的礦地,竟然曾經有過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沙漠上許多綺麗多姿的大型壁畫,就是這遠古文明的結晶。
撒哈拉沙漠岩畫
岩畫的發現
1850年,德國探險家巴爾斯來到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無意中發現岩壁上刻有鴕鳥、水牛及各式各樣的人物像。1933年,法國騎兵隊來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爾高原上發現了長達數公里的壁畫群,全繪在受水侵蝕而形成的岩陰上,五顏六色,色彩雅緻、調和,刻畫出了遠古人們生活的情景。
壁畫群中動物形象頗多,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動物受驚後四蹄騰空、勢若飛行、到處狂奔的緊張場面,形象栩栩如生,創作技藝非常卓越,可以與同時代的任何國家傑出的壁畫藝術作品相媲美。從這些動物圖像可以相當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區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畫上有有劃著獨木舟捕獵河馬,這說明撒哈拉曾有過水流不絕的江河。
人們不僅對這些壁畫的繪制年代難以稽考,而且對壁畫中那些奇怪形狀的形象也茫然無知,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謎。
岩畫的幾個階段
根據在撒哈拉沙漠發現的岩畫,可以將這些不同的岩畫分為幾個階段:
1.水牛時期,大約從3萬5千年以前至公元前8000年左右,這時期的岩畫大約產生於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時期,是用一些目前已經在當地絕跡的動物奶汁混合顏料畫在岩石上的,這些動物包括有水牛、象、河馬和犀牛,畫中的人物使用棍棒、斧頭、弓箭和用棍棒甩出去擊打獵物,但沒有見到標槍,他們經常戴有圓型的盔帽。這些岩畫主要分布在阿爾及利亞的東南部,以及查德和利比亞境內。
2.黃牛時期,大約從公元前7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一時期當地居民開始從事游牧生活,放牧牛羊,曾經發現有陶器和新石器時代經過打磨加工的石斧、石磨和箭頭,也有一些打獵用的弓箭。放牧的動物是從亞洲引進的。後期也發現一些可以聚集較多的人和牲畜的村落遺跡。
3.馬時期,大約為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700年左右。這一時期已經有跡象表明當地引進了馬、駱駝和奶牛,並從事大規模的農業。可能在公元前1220年前後從腓尼基人那裡學會了使用和鍛造鐵器。當地建立了橫跨整個撒哈拉直到埃及的大帝國聯盟。
穿越撒哈拉沙漠
長久以來,撒哈拉沙漠猶如天險阻礙著旅行者的深入探險。時至今日,幾條穿越大漠的路線相繼開通,使冒險家們的夢想成真。沙漠中的旅行是對人的體力與智力的挑戰,但卻奇異而刺激:遊走漫漫大漠,遠離城市的喧囂。是世界10大奇異之旅之一。
起點始於突尼西亞或摩洛哥。在深入大漠之前,可先游覽古老的城市,隨後乘坐專門的車輛,融入旅行隊,浩浩盪盪地啟程。穿越起伏的沙丘,走訪原始的非洲部落,在綠洲集市上尋寶。行程日期可作調整,但基本在三周以上,有的可延續兩個月。花費:2500至4000美元。
中國人首次參加穿越撒哈拉沙漠行動
中英撒哈拉沙漠環境科學考察隊於2001年10月14日從中國新疆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出發,考察隊中有一名中方成員,這是中國人首次參加穿越撒哈拉沙漠行動。
這次探險性的科學考察是為了紀念第一個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英國探險家漢斯·威斯切穿越該沙漠一百年,同時要喚起全球對世界珍稀動物野雙峰駝的關注。
考察隊由中方一人、英方兩人及美國地理雜志社五人組成。成員包括英國野駱駝保護基金會創始人簡·海爾博士,中國生態學會理事、新疆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袁國映代表中方參加這次考察。
考察隊於十月下旬從中非奈及利亞大西洋海濱向北穿越二千四百公里的撒哈拉沙漠,沿古駝道到北非利比亞的黎波里地中海邊,全程三千公里,計劃用三個月時間完成。考察隊還將把撒哈拉沙漠與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進行對比,研究兩者的沙漠類型、特點、動植物種類及分布區別等。
同名歌曲
詞:柯呈雄 曲:呂紹淳/ VJ-James
編曲:呂紹淳
你在烈日狂風拼了命的求救
為了愛你不顧危險闖進沙漠
貪婪兀鷹還有毒蠍和響尾蛇
盯著我 看能撐多久
尋找你的路途格外寂寞難過
獨自一人想你愛你快要虛脫
誤把流沙當成是綠洲的駱駝
下一秒 就大禍臨頭
隱約中看見那熟悉笑容
在這一剎那我只有感動
別管它愛情是否像漩渦
一不小心就無法再次重新回頭
為了要愛你賭命走進撒哈拉沙漠
渴望能再次聽到你會親口說你愛我
為了要愛你決定盲目奮力一搏
哪怕這一切到了最後只剩海市蜃樓
滾滾黃沙遮蓋焦慮不安視線
我的愛只剩下抱你的一瞬間
愛上一個人就不怕屍骨遍野
看看我 這最後一眼
灰濛蒙的天空不停不停飄落
我的渴望難得難得得到解脫
相信愛情就會看到雨後彩虹
那一刻 就已經足夠
隱約中看見那熟悉笑容
在這一剎那我只有感動
別管它愛情是否像漩渦
一不小心就無法再次重新回頭
為了要愛你賭命走進撒哈拉沙漠
渴望能再次聽到你會親口說你愛我
為了要愛你決定盲目奮力一搏
哪怕這一切到了最後只剩海市蜃樓
為了要愛你賭命走進撒哈拉沙漠
渴望能再次聽到你會親口說你愛我
為了要愛你決定盲目奮力一搏
哪怕這一切到了最後只剩海市蜃樓
同名電影1
主演:漢弗萊·博加特、亨佛利·鮑嘉、布魯斯·本尼特。
影視簡介:
二戰期間。
被德軍擊潰之後,美國第三坦克支隊指揮官喬伊岡恩和兩位尚存的士兵基米、沃科在利比亞沙漠里苦苦尋找水源,途中與由一個軍醫、一個英國軍士、幾個士兵和一個義大利俘虜組成的潰散隊伍相遇。
兩批人馬相互扶持,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在一個遺棄的清真寺里找到一井清水。與此同時,卻有大隊敵軍氣勢洶洶地殺到。圍繞這數百里內唯一的一口清泉,一場以少對多的殘酷之戰已勢在難免。
評價:
中、英文字幕,榮獲1944年奧斯卡提名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音響-錄音。 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是一部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電影力作,同時也是亨佛利鮑領銜主演的處女作。《撒哈拉》劇情流暢而不拖泥帶水。每一幕畫面皆力求完美,剪接技術堪稱一絕。
⑵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什麼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這個世界最大的沙漠氣候炎熱乾燥。然而,沙漠上發現許多綺麗多姿的遠古大型壁畫,在這極端乾燥缺水、土地龜裂、植物稀少的曠地,竟然曾經有過高度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實在令人驚嘆!這個世界最大的沙漠過去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遷?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世界最大的沙漠之謎!
揭開世界最大的沙漠之謎
據考證,撒哈拉大沙漠曾經是一片綠色的平原,非洲居民在這片綠洲上創造了古老和值得驕傲的燦爛 文化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當年綠洲變成了世界最大的沙漠?使得這里「窮荒絕漠鳥不飛,萬漬千山夢猶懶」!
世界最大的沙漠
壁畫之謎
1850年,德國探險家巴爾斯來到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無意中發現岩壁中刻有鴕鳥、水牛及各式各樣的人物像。1933年,法國騎兵隊來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爾高原上發現了長達數千米的壁畫群,全繪在受水侵蝕而形成的岩陰上,五顏六色,色彩雅緻、調和,刻畫出了遠古人們生活的情景。此後,世人注意力轉到撒哈拉,歐美一些國家的考古學家紛至沓來,1956年,亨利·羅特率領法國·探險隊在撒哈拉沙漠發現了1萬件壁畫。翌年,將總面積約11600平方英尺的壁畫復製品及照片帶回巴黎,一時成為轟動世界的奇聞。
從發掘出來的大量古文物看,距今約1萬年至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更不是世界最大的沙漠!而是大草原,是草木茂盛的綠洲,當時有許多部落或民族生活在這塊美麗的沃土上,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
撒哈拉沙漠壁畫這種文化最主要的特徵是磨光石器的廣泛流行和陶器的製造,這是生產力發展的標志。在壁畫中還有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古文字,說明當時的文化已生產力發展的標志。在壁畫中還有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古文字,說明當時的文化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壁畫的表現形式或手法相當復雜,內容豐富多彩。從筆畫來看,較粗獷朴實,所用顏料是不同的岩石和泥土,如紅色的氧化鐵、白色的高嶺土、赭色、綠色或藍色的頁岩等。是把紅岩石磨成粉末,加水作顏料繪制而成的,由於顏料水分充分地滲入岩壁內,與岩壁的長久接觸而引起了化學性變化,融為一體,因而畫面的鮮明度能保持很長時間,幾千年來,經過風吹日曬而顏色至今仍鮮艷奪目。這是一種頗為奇特的現象。
在壁畫中有很多人是雄壯的武士,表現出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態。他們有的手持長矛、圓盾,乘坐在戰車上迅猛飛馳,表現出戰爭場面;有的手持弓箭,表現狩獵場面。還有重疊的女像,嬉笑歡鬧的場面。在壁畫人像中,有些身纏腰布,頭戴小帽;有些人不帶武器,像是敲擊樂器的樣子;有些似作獻物狀,像是歡迎「天神」降臨的樣子,是祭神的象徵性寫照;有些人像均作翩翩起舞的姿勢。從畫面上看,舞蹈、狩獵、祭祀和宗教信仰是當時人們生活和風俗習慣的重要內容。很可能當時人們喜歡在戰斗、狩獵、舞蹈和祭禮前後作畫於岩壁上,藉以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或鼓舞情緒。
壁畫群中動物形象頗多,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動物受驚後四蹄騰空、勢若飛行、到處狂奔的緊張場面,形象栩栩如生,創作技藝非常卓越,可以與同時代的任何國家傑出的壁畫藝術作品相媲美。從這些動物圖像可以相當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區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畫上有人劃著獨木舟捕獵河馬,這說明撒哈拉曾有過水流不絕的江河。值得注意的是,壁畫上的動物在出現時間上有先有後,從最古老的水牛到鴕鳥、大象、羚羊、長頸鹿等草原動物,說明撒哈拉地區氣候越來越乾旱。
世界最大的沙漠壁畫
在今天極端乾燥的撒哈拉沙漠中,撒哈拉壁畫如此豐富多彩、氣勢磅礴,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豐富多彩的古代藝術品呢?究竟是誰在什麼年代刻制的?為什麼會出現在極端乾燥的撒哈拉沙漠之中?這些問題,迄今還無法解釋。
有些學者認為,要解開這個謎,就必須立足於考察非洲遠古氣候的變化。據考證,距今約3000—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湖泊和草原。約6000多年前,曾是高溫和多雨期,各種動植物在這里繁殖起來。只是到公元前200年至公元300年左右,氣候變異,昔日的大草原終於才變成沙漠,一步一步侵襲,最終變為世界最大的沙漠。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在沙漠上有這么多綺麗多姿的大型壁畫,這也說明這里曾經有過這么高度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不知道考古界還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喜呢?
考古學家對世界最大的沙漠的發現
接著,考古學家連續在撒哈拉沙漠地區獲得新的發現。他們在沙漠地區發現了許多河流的遺址,並且獲得大量的魚骨骼和生物的化石。這些考古成果說明,在遠古時期,撒哈拉沙漠地區是一片草原,河網密布,湖泊眾多。
有的考古學家斷言,撒哈拉沙漠底層埋葬著大量的動植物遺體,使這一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到了1936年,人們終於在撒哈拉北部地區勘探出大儲量的油氣田。這說明,如果這一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沙漠地區,絕不可能蘊藏著如此豐富的石油。考古學家們還在撒哈拉東部恩阿傑爾地區發現了大量櫟樹和雪松的化石,說明這些樹木曾經生長在這一帶。
1981年11月,飛越撒哈拉的美國太空梭利用遙感技術,發現了茫茫黃沙下埋藏著古代山谷與河床。隨後,地質工作者通過實地考察,證實了沙漠下面的土壤良好,並且發現了古人的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
世界最大的沙漠進一步的考證
根據氣象學家的研究,在1 萬年或更早以前,撒哈拉沙漠地區氣候溫潤,降水豐沛,是一片茂密繁盛的大綠洲。只是到了4000 多年前,氣候才慢慢改變,形成今天的不毛之地。壁畫的內容正好反映了這一滄桑變遷。據放射性碳14 測定,最早的壁畫畫於公元前8000~前7000年。這時期的圖案中出現了大量水牛、大象和河馬等對水十分依賴的食草動物,可見當時這一地區乃是沼澤密布的大草原。第二階段約為公元前3500~前1600 年,這時候牛群開始多了起來,表明人類已經進入了畜牧時期。第三階段約為公元前1500~前1200 年。這一階段的典型形象是馬,有些馬還拉著有輪的車子,可見當時文明程度已經相當高了。到公元前2 世紀時,牛和馬的形象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駱駝,可見撒哈拉的氣候正漸漸變得乾燥,草場消退,土地開始沙漠化。也就是說,至少在公元前200年前的時候,撒哈拉就變成了一片茫茫的沙漠。
世界最大的沙漠
科學家對世界最大的沙漠的猜測
從以上考證,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遠古時期,撒哈拉大沙漠是一片綠色的平原。對於綠洲變為千里沙漠這個問題,地質學界提出了人為成因和自然成因兩種對立的觀點。
前者認為,這片土地自古以來自然條件就很惡劣,一直經受著太陽的暴曬和季風的侵擾,之所以會有綠洲變沙漠的結果,是因為人類自身的活動所致。據分析,這里的人們犯了一個難以挽回的錯誤:遠古時代撒哈拉諸部落為了擴大自己的政治與經濟實力,無節制地燒木伐林,放養超過草原承載能力的牲畜,而且人口也越來越多。若干世紀下來,隨著人口的增多,田地變廣了,牲畜也變多了,漸漸地綠色原野就無法負荷了,這樣,林木銳減,草原枯萎,土地沙化,最後就演變成為世界最大的沙漠。
後者也有兩種看法。有的科學家認為,這是自然條件變化的結果。因為這一帶氣候極其乾燥,日照時間特別長,最熱的幾個月中平均溫度30℃,地表溫度更是高達70℃ 。此外,這里還受到一股「 哈馬丹」的東北風的影響。這種風終年不停,吹起來使整個地區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再好的植被也會被掃盪一空,無法存留。有的科學家則認為,這是地質歷史大周期的轉折,改變了撒哈拉的古氣候環境。年均降水量由300毫米左右突然降至僅50毫米,於是河水枯竭,由岩石碎屑構成的沙礫層裸露在烈日之下。在年復一年的風化剝蝕下,大量的碎屑變成可以被風颳走的沙粒,舊的沙粒被風吹送到遠方,積聚、連接成一片,新的沙粒繼續產生——直到有一天,厚厚的沙粒鋪蓋在地面上,於是沙漠形成了。
還有人認為,撒哈拉沙漠的植物特點促使了撒哈拉地區的沙漠化。撒哈拉沙漠里的植物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根系非常發達,也許露出沙層的部分僅有一兩米,但它的根部可以長達20多米,彎彎曲曲地伸入到沙層的深處,千方百計地吸收沙層深處的水分。以上幾種說法,也只是人們的一種猜測,關於撒哈拉綠洲是如何變成沙漠的,乃至世界最大的沙漠,這個問題還沒有找到准確的答案。
⑶ 為什麼征服撒哈拉沙漠
繼開利勝利歸來之後的50年裡,許多人相繼跨越了撒哈拉沙漠,到通布圖和尼日河沿岸去旅行。這些人並非為了傳說中的財富,更多的是對異域的情趣與旅途中的某種刺激。可他們多半也沒有回來,在已知的200餘人中就有156人一去不返。他們有的死於疾病,有的被多亞雷古人殺害。那些在沙漠中歷盡千辛萬苦生還者的悉心考察,為後來撒哈拉沙漠的開拓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1850年,英國政府決定成立一支遠征隊前往非洲考察,任命詹姆士·理查森為遠征隊隊長。為了避免過去探險旅行的羅曼蒂克方式,理查森決定廣泛選拔有學識的隊員,使探險活動具有國際性、學術性。結果組成了當時被公認為近乎完美的隊伍,即除隊長理查森和海因利奇·巴特及阿道爾夫·歐渥維外,還有向導和僕人。其中,巴特曾在柏林大學修過考古學、歷史、地理和法語,到英國學過阿拉伯語,有豐富的北非探險經驗,這位德國人可謂訓練有素。而年輕的德國人歐渥維已是位小有名氣的地質學家,有豐富的地質知識。理查森則通曉沙漠知識。
遠征隊從的黎波里出發,不幸的是,出發不久,成員間明顯地劃分了國籍,特別是巴特和理查森之間成見很深。行走在熾熱如火的沙漠中,他們前後互不搭界,夜晚各自篝火宿營。不太對勁的氣氛並未影響他們當年5月到達墨爾蘇奎。前往撒哈拉的大多數探險隊在這補充給養,他們也不例外。這時,巴特心中臨時萌發了攀登伊提念山的念頭。傳說此山上住著吃人的魔王,是不可攀越的魔山。巴特全然不顧這些,獨自前往並獲得成功,在山頂的崖壁上發現了幾處線條粗獷的壁畫。這表明很久以前曾有人類在這里活動過。此時,興奮的巴特已是疲憊加飢渴,在回來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幸虧路過的多亞雷古人救了他,並送回營地,在同伴的照料下才恢復健康。後來他們在途中又發現了數千個新石器時代的壁畫。
遠征隊不僅要克服攀越陡峭的石壁與跋涉的困難,還要防備可能遇到的土著的襲擊。一次,他們遇到一群懷有敵意的土著,要他們放棄對基督教的信仰,否則殺光他們。可當他們獻出精湛的珠寶與金銀器皿時,貪婪的土著則興奮地親熱一番,便揚長而去。
不久,遠征隊到達了南方的亞加得斯。在這里,3人分開行動,並相約在古卡瓦會合,但這個約會未能如願。因為,隊長在前往查德湖的途中患熱病死去。英國政府任命巴特為新隊長,還給他們一筆旅費,同意他們繼續去通布圖探險。但剛要出發,年僅29歲的歐渥維卻患瘧疾而死。就這樣,號稱世界最完美的遠征隊僅乘巴特一人,這對他來說這是個沉重的打擊。盡管他也數次染上熱病和斑疹傷寒,但都死裡逃生。大難不死的他,信心愈發堅定地踏上探險之路。
一個異常炎熱的下午,又飢又渴的巴特十分珍惜地讓壺中的水滋潤一下早已乾裂的雙辱,但捨不得再喝了,因為這壺中的生命之水已不多了。他極目遠眺,心想在這附近能找到水源。突然,見一支土著馬隊賓士而來,他以為這下有救了,便揮舞雙手,學著阿拉伯人的喊叫。馬隊也發現了他,但當他們發現他不是當地人打扮,便揮舞長矛,嘶喊著沖殺過來。巴特見勢不妙,連忙趴下並掏出大口徑短槍,「轟」的一聲,沖在最前面的那傢伙頓時人仰馬翻,這下把沖過來的土著給震住了。他們從未見過這么厲害的傢伙,駭然掉頭而逃。
一路艱辛跋涉,巴特終於到達通布圖,但萬萬沒料到,這里更加蕭條了,它作為撒哈拉的通商中心已名存實亡。
1854年5月,巴特按計劃由南至北穿越撒哈拉沙漠,歸途的甘苦是難用三言兩語表達清楚的。總之,巴特成功地抵達的黎波里,思鄉心切的他稍作休息於9月匆匆返回闊別5年的倫敦。
5年的探險中,巴特克服無數難關,在狂熱的宗教信仰的土著威脅之下,仍不辱使命。由於他的報告對非洲一些長期蒙著神秘面紗的地方有獨到見解,引起反響而一舉成名。從探險史上來看,直到1857年,還沒有一個科學家、探險家、旅行家對非洲了解得比巴特更為深刻,也沒有人像他這樣獨自完成多項任務。從學術上看,他是第一位令人信服地畫出廣大非洲地區的地圖,也是第一位研究黑人部落生活習俗的人。他的成功是偉大的,影響是深遠的。
巴特之後,又有3位德國人和1位法國人先後去了撒哈拉,他們是格哈德·羅爾福斯、古斯塔夫·納赫提格爾、奧斯卡·蘭茲、亨利·杜維里爾。
羅爾福斯是位德國士兵,為實現到沙漠旅行的願望,參加了阿爾及爾的外籍兵團。1862年,他去摩洛哥的內陸旅行,目的地是塔惠雷爾特綠洲。起初,他對沙漠中的一些奇異景色和突然之間的狂風飛沙有些好奇和恐懼,日子稍久便覺得索然無味了,但沒半點退縮感,就這樣實現了他的第一個目標。這時他想越過沙漠去通布圖,因食品短缺未能如願,成為他終生的遺憾。
納赫提格爾是作為探險家兼外交家而聞名的。這一時期,歐洲各國競相到非洲尋找通商路線。普魯士的威廉皇帝為此派納赫提格爾帶上許多上等禮物,橫越撒哈拉沙漠,去拜會波奴蘇丹。為保證這些貴重物品的安全,他准備了足夠的武器,幾經周折,他跨越撒哈拉沙漠中做了許多調查與探險,並把禮物送到波奴蘇丹手中,起到了外交使節的作用而受嘉獎。
蘭茲的成就,在於他只帶幾名助手,從阿特拉斯山脈出發,不到40天就順利到達通布圖,並受到意料之外的歡迎,度過他一生中最美好的18天時光。這里雖無歐洲大都市的繁華,但也有山、水、很多植物和動物。在經歷了長期寂寞的沙漠旅行之後,這種鄉村特色和質朴的民俗風情,很容易給人以心理上的極大滿足。但他在報告中仍能客觀、公正地描述,指出通布圖明顯地衰落了。蘭茲如此神速平安地征服撒哈拉沙漠,是其他探險旅行家所企盼而沒有得到的。
杜維里爾少年時代就渴望探險旅行。他潛心學習地質學、自然科學和語言學,去倫敦拜訪過巴特先生,並深受鼓舞。1859年,19歲的他,從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殖民地向哥勒亞的綠洲出發。那是個伊斯蘭教部族的聚居地,他們聲稱,倘若杜維里爾不立刻離開此地,等待他的將是死神。面對這帶有威脅的不友善行為,他沉著、老練,表示他的願望只是穿越沙漠,若以死對他要挾的話,他決不害怕。一個為了事業成功連死神都無所畏懼的人的勇氣,贏得了當地人的尊敬。後來,他與當地有勢力的阿傑酋長結為好友,學到了語言文化,了解了這一地區的民族習俗,在百姓中也交到許多朋友。
回國後,他剛把所有的資料整理完畢,就患上了斑疹傷寒,盡管醫療條件不似沙漠那般落後,但反復發作及高燒,使他喪失了記憶。後來病雖好了,卻無法在惡劣的環境下探險旅行了。他所著的《北方的多亞雷古人》,成了這方面的權威著作。
⑷ 撒哈拉沙漠的自然環境對當時殖民區域擴大的限製作用是什麼
撒哈拉沙漠的自然環境對當時殖民區域擴大的限製作用是:殖民者難以繼續向大陸內部深入。
撒哈拉沙漠的自然環境特徵是氣候炎熱乾旱,降水稀少,地表面有大面積沙漠,水資源非常缺乏,植被也很少。只有在河流沿岸和地下水露頭的地方水資源狀況較好。而撒哈拉沙漠區河流很少。即使找到了水源,殖民者也只能在水源地附近活動,離開了水源地人就很難生存。
⑸ 撒哈拉沙漠介紹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位於非洲北部,西自大西洋,東進尼羅河,北起阿特拉斯山麓,南至蘇丹,東西四干八百公里,面積七百餘平方公里。阿特拉斯山隔開了撒哈拉沙漠,以北一變而為地中海盎綠、明朗的景觀。阿爾及利亞的阿爾及耳、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加等觀光地區,均集中於此。
自古以來,撒哈拉這個枯寂的大自然,便拒絕人們生存於其中。風聲、沙動,支配著這個壯觀的世界,風的侵蝕,沙粒的堆積,造成了這個極乾燥的地表。在這片廣大的地域,綠洲的出現,往往是沙漠旅行者最渴望的樂園。隨著沙漠自然生態的不同,沙漠上的居民從事各種農耕或雜糧栽培,更有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沙漠民族的艱辛生活,將這個無生氣的沙漠,點綴了一些熱鬧。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氣候炎熱乾燥。然而,令現代人迷惑不懈的是:在這極端乾旱缺水、土地龜裂、植物稀少的礦地,竟然曾經有過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沙漠上許多綺麗多姿的大型壁畫,就是這遠古文明的結晶。
人們不僅對這些壁畫的繪制年代難以稽考,而且對壁畫中那些奇怪形狀的形象也茫然無知,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謎。
一八五○年,德國探險家巴爾斯來到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無意中發現岩壁上刻有駝鳥、水牛及各式各樣的人物像。一九三三年,法國騎兵隊來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爾高原上發現了長達數公里的壁畫群,全繪在受水侵蝕而形成的岩陰上,五顏六色,色彩雅緻、調和,刻畫出了遠古人們生活的情景。
壁畫群中動物形象頗多,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動物受驚後四蹄騰空、勢若飛行、到處狂奔的緊張場面,形象栩栩如生,創作技藝非常卓越,可以與同時代的任何國家傑出的壁畫藝術作品相媲美。從這些動物圖像可以相當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區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畫上有有劃著獨木舟捕獵河馬,這說明撒哈拉曾有過水流不絕的江河。
所謂「沙漠化」指的就是土地上的生物。其生產力衰退甚至喪失,而會造成的原因,主要還是來自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沙漠化最明顯的地方之一,在撒哈拉沙漠南側的撒黑爾。此地的北部,以游牧或放牧的型態飼養著羊和駱駝,把整個地區的植物都吃光了,導致土地光禿禿的一片。而較為濕闊的南部,則因家畜過度繁殖,再加上原本不過方寸小的耕地,禁不起接連不斷的耕作,整個地區逐漸變成不毛之地。
再加上水源不足,人們開始挖掘井水,當人群因水源而聚集,豢養的家畜也就多了起來,又再次加速了環境的惡化,促成沙漠化,這種惡性循環,使得該區人民生活普遍過得很困苦。撒哈拉沙漠沒有雨季,所以不會降雨,但只要是有任何一點點的水氣,冗睡在地底下的植物就會爭著冒出新芽,但很快的,又會過度放牧的家畜吃光了…所以沙漠化的土質現在仍在無聲無息的擴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