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37年法國是如何再次爆發經濟危機的
從1937年下半年起,法國再度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雖然持續時間不長,但來勢很猛,致使當年法國的工業生產比上年減少了15.5%。這對法國脆弱的經濟來說,不啻是雪上加霜。如以1928年的工業生產指數為100,1937年下降到82.8,1938年4月下降到82。冶金工業在1937~1938年的危機中受的打擊最大,同1937年相比,1938年冶金工業的產量下降了16%,造船業和建築業也受到了嚴重打擊。在汽車生產上,法國落後於英國和德國。在飛機製造上,法國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從第一位迅速下降到第四位;法國的鋼產量在1932~1937年間只增加了30%,而德國卻增長300%。
② 1929-1933年經濟危機時英法如何應對
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英國在20年代相對疲軟的經濟表明其沒有遭遇產能過剩這一問題。英國銀行和證券交易所沒有遭到如住宅建設所遭受的重創,雖然傳統工業如煤炭、紡織品、造船業的失業率很高,但新興工業經濟相對繁榮。英國廢除了自由貿易政策,並於1931年實行貿易保護關稅。隨著收入減少,正統金融對策呼籲政府削減開支,因此,救濟金被削減。盡管遭受了失業之苦,但在英國,極端主義政治理念只獲得了相對較少的支持。
法國直到1932年才明顯感覺到大蕭條的影響,且最終成為受害最大的國家之一。一直到1936年,由於政治分歧而分裂的法國政府仍死死堅持正統的經濟政策,並沒有試圖通過增加政府支出來幫助經濟復甦。1936年,萊昂·布魯姆領導中間偏左聯盟和人民陣線完成了上調工資的新政風格計劃,工會認可的集體談判,制定了一周四十小時的工作時間和帶薪假期,公共支出上漲,法郎貶值等使法國產品在全球市場更有競爭力的一系列舉措。然而布魯姆的新政只維持了很短的時間,這個政治和社會都已分裂的國家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都沒能從大蕭條的破壞中恢復過來。
③ 1929-1933法國經濟危機具體情況
1930年11月,法國烏斯特里克銀行宣告破產,標志著法國經濟危機的開始。接著,大批銀行與企業紛紛倒閉、破產,生產下降,失業人數激增。1930年12月失業人口還只有12000人,翌春猛增至5萬人。物價暴跌,資本輸出銳減,對外貿易萎縮。危機激化了法國的階級矛盾,使斗爭日趨激烈。廣大人民群眾為改善生活狀況,反對政府和資本家轉嫁經濟危機的後果展開了頑強斗爭。在城市,廣大工人和公務人員等主要是反對降低工資,要求取消間接稅。在農村,農民和農業工人也開展反對政府農業政策的斗爭。從1929年11月塔迪厄第一次組閣到1935年5月議會選舉,法國共更換了8屆內閣,都因無力應付經濟危機先後下台,每屆平均任期不到4個月。其中,塔迪厄、賴伐爾各領導過3屆內閣,他們執政期間,法國政局出現向右轉的趨勢。他們對內採用緊縮政策向廣大人民群眾轉嫁危機,如縮減公務人員工資、減少各種撫恤金、補助金。同時卻撥出巨款幫助壟斷資產階級渡過難關,並且用秘密基金資助一些法西斯組織。對外繼續孤立和反對蘇聯,主張同德意接近和親善。更有甚者,塔迪厄在1932年2月第三次組閣時,公然主張建立「強力政權」,力主修改憲法,使國家機器能夠更好地適應壟斷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這一主張一出籠就遭到左翼力量的一致譴責。在左翼力量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斗爭下,塔迪厄企圖消滅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實行公開反動統治的陰謀才未能得逞。
④ 各國如何應對二戰前的經濟危機
戰前,美國通過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遭到失敗,羅斯福上台並在1933年採取了金融業,工業,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加強國家干預經濟的改革,成功應對了經濟危機。史稱「羅斯福新政」。而德國的納粹分子則利用人們在危機中的信任,通過國會縱火案成功上台執政,並採取了軍事擴張的方式轉嫁經濟危機的影響,以抵禦經濟危機。日本則在軍國主義派發動兵變奪權後同樣採取對外軍事擴張的政策以抵禦經濟危機,主要對象則是中國,開始全面侵華。 戰後,因為遠離戰場,美國大發戰爭財,通過《布雷頓森林協定》的簽訂控制了國際金融和貿易,並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經濟迅速發展。1972年由於石油危機一度出現發展停滯和萎縮現象,但很快在第三產業的興起和90年開始的新經濟推動下迅速發展。 英國,德國則分裂成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經濟援助下和歐洲逐漸走上聯合的道路,稱為歐洲共同體,發張成為今天的歐盟,相互援助,得以復興和發展。 日本則藉助美國發動越南戰爭,成為主要的前線軍火供應商,加上美親資本主義的援助與扶植,和自身科技和教育的發展,提出「科教立國」,並在二戰後迅速發展,成為二號資本主義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