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有多少神職人員

法國有多少神職人員

發布時間:2023-08-18 17:10:32

❶ 法國 在歷史上 分為三個等級 神職人員 貴族 平民

18世紀的法國,大概分為三個等級.國王和教士為第一登級,貴族為第二等級,資產階級農民和城市貧民為第三等級別.
1.督政府在法國執政時期,法國社會極不穩定,王黨叛亂時有發生,各種政治俱樂部紛紛出現,國庫空虛、物價飛漲,市場蕭條,人民群眾十分不滿。農民出身的格拉古.巴貝夫創辦《出版自由》(後改為《人民保民官》,他因攻擊熱月黨人而被捕。在獄中,其共產主義理論形成,開始了平等派密謀活動。1795年10月出獄後,他便組織起平等派。
2. 無套褲漢 法國大革命時期對城市平民的稱呼。當時法國貴族男子盛行穿緊身短套褲,膝蓋以下穿長統襪;平民則穿長褲,無套褲,故有無套褲漢之稱。原是貴族對平民的譏稱,但不久成為革命者的同義語。無套褲漢的主要成分是小手工業者 、小商販、小店主和其他勞動群眾,也包括一些富人。他們是城市革命的主力軍,是大革命中幾次武裝起義的參加者。在推翻王政、建立共和國以及推動雅各賓派實行恐怖統治,抗擊外國武裝干涉等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無套褲漢在經濟上要求限制資產階級,打擊投機商,有平均主義傾向。在政治上要求實行直接民主制,即由群眾用公開唱名或鼓掌進行表決的方式,決定政治大事 。1794年7月27日發生推翻雅各賓派M.F.M.I.de羅伯斯比爾政權的熱月政變後, 特別是 1795年4~5月兩次巴黎無套褲漢的反抗運動失敗後,無套褲漢受到壓制,逐漸消沉。
3.忿激派 法國大革命中代表貧苦勞動群眾利益的激進派別。領導人有J.魯、J.F.瓦爾萊等 。在1792 年底限價運動高潮中出現。他們要求政治平等、公民權平等與社會平等,主張全面限制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征購糧食,統一管理供應,救濟貧苦人和義勇軍家屬,嚴厲懲辦投機商人,以恐怖手段打擊反革命分子等。在忿激派和廣大群眾促進下,國民公會於 1793 年4~5 月先後頒布了強制 流通指券,限制糧食價格 ,向富人借款等法令。忿激派支持雅各賓派推翻吉倫特派的斗爭。但是雅各賓派專政建立後忿激派因抨擊雅各賓憲法而遭到鎮壓,其領導人魯被捕自殺。

❷ 問西方一些官職的名稱

爵位是歐洲封建君主國內分封貴族的等級制度。它最早出現於中世紀,在近代的一些國家中仍然繼續沿用。一般以佔有土地的多少來確定分封爵銜之高低,主要可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這五等。

公爵: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首長;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首長;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後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

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王權的日益強化,公爵成了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英國,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紀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分封的,被封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十五世紀後才打破這慣例,少數非王室人員也被封為公爵。

侯爵: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於藩侯,查理曼帝國分裂後,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後,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後,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羅馬帝國時,伯爵是皇帝的侍從,掌管軍、民、財政大權,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強化後,伯爵可割據一方,成為世襲的大封建領主。後來,其地位漸次低落,介於侯爵與子爵之間,為貴族的第三等級。

在英國,伯爵之銜歷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愛德華被封為公爵之前,它是英國最高的爵位。這一爵名,來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丹麥。

子爵: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於八世紀時封的,後來傳到歐洲其他大陸國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後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博蒙德·約翰於一四四○年第一個被封為英國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級。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語中,男爵(Baron)一詞,是諾曼人在征服歐洲大陸時引進來的,本義為"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後來演變為"強有力的人"。

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並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後,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這五個貴族爵位中,又根據其能否傳給後代,分為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兩類。世襲貴族死後可由長子繼承,終身貴族僅限本人活著時擔任,死後其子不能承襲。

英國的封號授予分成七級,分為貴族(peerage)與平民兩大部分。而除了英國王室以外,貴族分為五等;因為中國周朝的諸侯亦分為五等,所以中文就直接對應翻譯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與男爵;另外還有兩種封號:准男爵(Baronet)與騎士(Knight),他們屬於平民,而非貴族;

元帥

元帥一詞用以表示最高軍銜,始於16世紀的法國軍隊。1559年----1560年,法蘭西二世首次授予四名高級將領以元帥軍銜稱號,至19世紀拿破崙一世,法國先後有44人被授予這一軍銜。繼法國之後,元帥軍銜先後被許多國家所採用:

16世紀有日爾曼各國,17世紀有奧地利、俄國,18世紀有英國,19世紀有西班牙、土耳其、義大利、日本,20世紀有阿富汗、印度、泰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中國、前蘇聯、波蘭、羅馬尼亞、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芬蘭、埃及、蘇丹、扎伊爾、烏干達、巴西等國。

有的國家將元帥區分為不同等級。法文元帥一詞源自古上德意文「馬」和「僕人」。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元帥是軍隊中的一般官職,他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工作。

上將

許多國家將級軍官中最高級別的軍銜稱號。上將在英語中與「將軍」為同一個詞(General),但在法、德等語中則是在將軍之後加一個名詞或形容詞構成,法語為「集團軍將軍」(Gneral darmee),德語為「最高的將軍」(General oberst)。

最早的俄軍上將軍銜由彼得一世設立,根據1716年陸軍條令規定,俄軍上將擔任總司令官,級別相當於元帥,有權領導將軍「軍事會議」。

中將

將級軍官中的一級軍銜稱號,多數國家屬將官的中等級別,少數國家以中將為最高軍銜。在多數國家,中將是軍長的編制軍銜,但在一些國家,如以色列、利比亞、索馬里、比利時、瑞士、烏拉圭、宏都拉斯等國,中將則是國家最高軍事領導人的軍銜稱號,因而也是這些國家的將官中最高的一個級別。

少將

特級軍官中較低的一級軍銜稱號。世界各國的將官,一些國家以少將為最低的一個級別,一些國家則以准將為最低級別,後者如美、英、法、德、意、印、巴等國,前者如東歐國家、日本、丹麥、巴西、哥倫比亞、葡萄牙等國。

少將一般為師長和副軍長的編制軍銜,因而起初在一些國家稱少將為「帥將」,現在法文少將仍由「將軍」和「師」兩片語合而成(General de division)

准將

一些國家的將級軍官中最低的一級軍銜稱號。准將一般是旅長的編制軍銜,所以過去一些國家稱准將為「旅將」,法文用「將軍」和「旅」這兩個詞相組合即為「准將」。

在英國,凡是擔任副師長或獨立旅(由兩個團組成)旅長的准將,屬將級軍官,而擔任相當於其他國家團級規模的旅長職務的准將,則不是將級軍官,而是一個受到特別任命的上校,這種准將軍銜帶有臨時性質。在俄國彼得一世時期,只在海軍中設准將銜,陸軍不設。

大校

少數國家校級軍官中最高一級的軍銜稱號。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出現的一級銜稱,最初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設置。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不設大校軍銜,

有的國家不承認大校是高於上校的一個軍銜等級,往往同他們國家的上校對等,在名稱的翻譯上譯為「資深的上校」或「老上校」。

上校一詞源自義大利語「(軍隊之)縱隊」。在法國古代的步兵部隊中,上校是團長的代名詞,l8世紀末法國人往往把團長和上校混為一談。在俄國,上校一詞首先出現在16世紀,當時人們稱呼指揮團隊的人為上校。

中校

校級軍官中間一級的軍銜稱號。在17世紀俄國軍隊的副團長稱作中校,後來逐漸演變為副團長的軍銜稱號。在西歐國家,中校是團隊指揮官上校的第一助手。1722年俄國彼得一世在《官級表》中,將中校作為校官的第二級軍銜稱號固定下來。

1935年蘇聯紅軍實行軍銜制時,校官只設上校和少校兩個級別,到1939年才補充設置了中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均設有中校軍銜稱號。

少校

該詞源於拉丁文「大的」、「職位較高的」、「年長的」等詞彙,是一個古老的軍事術語。四百多年前,西班牙軍隊最先把少校作為軍銜稱號使用。

16世紀少校這一軍事術語傳人德國,開始只是作為對擔任一定職務人員的稱呼,如少校與「城市」一詞搭配,即指城市事務管理者,與「鑰匙」一詞搭配,則指負責要塞門戶開關的人。以後德國在建立常備軍時,少校便作為軍銜稱號使用。

1698年,俄國為新制團的指揮人員和在俄軍中服役的外國人設置了少校軍銜,13年後在彼得一世建立的正規軍中也開始設置此銜。18世紀--19世紀,俄國一度將少校區分為一級少校和二級少校兩個級別,還把少校與崗位相搭配來表示一種固定的職位,如「基地少校」、「門衛少校」等。

大尉

該詞源自拉丁文「首領」一詞派生出的「軍事長官」。大尉的稱謂首先出現於中世紀的法國,當時是獨立軍區長官的頭銜,職位顯貴。後來大尉一詞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上尉

該詞來源於拉丁文「首領」,是一個最古老的軍事術語。西方陸軍最早的組織形式是被稱作「連」的單位,每個連由一名上尉指揮,當時的上尉是一種職稱,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連長是同一個詞(Hauptmann)。

這個詞由「頭」和「人」兩片語合而成,表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過去一般是對首領或司令官的稱呼。以後,上尉逐漸演變為擔任連長職務者的軍銜稱號。

中尉

該詞源自法文「代理人」、「副職」。中尉作為軍隊職務名稱,最早出現在法國,1444年法國軍隊將擔任副隊長的首領稱為中尉,到15世紀末中尉成為對副連長的稱呼。從17世紀下半葉起,中尉成為法蘭西等西歐國家陸軍和海軍的軍銜稱號。

少尉

該詞源於法語「代表」,是法國古代對步兵和騎兵部隊中掌旗軍官的稱呼。從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起,少尉被確定為法國最低一級軍官的軍銜稱號。

在德國,1500年前後,人們用由法國傳人的該詞稱呼某些軍事長官的代表或其他公務人員,約l8世紀後稱軍隊中最低一級的軍官為少尉。

所以從時間看,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歐洲軍銜系統裡面應該只有將軍和尉級軍官的軍銜。

(2)法國有多少神職人員擴展閱讀:

歐洲國家貴族爵位中,從最低級貴族爵位以上的第五級一般在中文裡譯作「公爵」,在王或親王之下,在侯爵之上。是爵位中最高一級。

歐洲諸國近代的「公爵」稱號比較統一,大多可以歸為三類:從拉丁文x衍生出的爵位名(例如法語Duc和英語Duke'),此詞源原義是「領袖」;與德語Herzog同源的稱號,詞源是日耳曼語,「領軍」的意思;

此外部分斯拉夫國家有Voivode(或類似)稱號,是相似的「戰士領袖」的意思。一般歐洲國王死後大部分是近親的伯爵即位。

三組稱號都源自於對於軍隊首領的稱號。在古羅馬時代,由日耳曼或凱爾特蠻族出身而作為僱傭軍為羅馬軍隊所用的將帥,由於沒有正式的羅馬軍銜而統稱為Dux,也因此Dux被認為等同於日爾曼人舊有的軍事領袖稱號,Herzog。

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各部族的軍事領袖成為歐洲各獨立小國的國君,其中許多就以Dux或Herzog(或相似的當地名稱)為稱號。

直到近代,義大利和德國統一之前的很多小國都以此為稱號,為與擁有相似稱號而不是國君的貴族有所區別,中文一般稱作「大公」,歐洲現存的獨立大公國是盧森堡和安道爾公國。

歷史上的其它大公國經過合並和並吞,逐漸演變成了由國王授予的爵位。在歐洲各國,公爵都是最高爵位之一,在一些國家公爵以上還有親王,另一些國家的公爵級別比親王要高。

歐洲公爵是很高的爵位,不過封建社會晚期,俄羅斯等國家公爵變得相當普遍。

❸ 法國有多少人口

6775萬人。截止於2023年4月22日,法國共有6775萬鍵歷人口,法國,法蘭西銷亮彎共虧悶和國,簡稱法國,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總統共和制國家。

❹ 法國第二共和國時期《法盧法案》在教育中有什麼影響

第二共和國時期秩序黨人法盧(Falloux)接替卡諾出任教育部長,並著手制訂教育改革草案。1849年《法盧法案》通過並實施。《法盧法案》加強了教會在教育管理中的影響。相關條款包括帝國大學非專業化,終止國家對教育的壟斷式管理。在最高評議會的27名成員中,大學人士8名,高級官員9名,神職人員7名,私立學校代表3名,足見最高評議會中大學人士數量是有限的。同時大學區分屬各省,大學區總長人選也不限於大學人士。法案還賦予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相同的地位,客觀上為各教派擴大在教育領域中的影響提供了方便。如此一來,拿破崙第一帝國時期確立的以高度中央集權為特徵的教育管理體制受到一定挑戰。這種挑戰在加斯特夫·羅蘭德出任法蘭西第二帝國宗教事務與公共教育部部長後才得到有效遏制。羅蘭德採取措施強化國家對教育的管理權,逐步削弱教會許可權。有關資料顯示,「1860年之後,無一男子宗教團體獲得創辦學校的權力,獲准辦學的女子宗教團體也屈指可數」。

閱讀全文

與法國有多少神職人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