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梅斯戰役的第一部分:梅斯在歷史上的軍事地位
梅斯位於法國東北部,是洛林地區的首府,坐落在摩澤爾與塞爾河的交匯處,鄰近德國、盧森堡、比利時,是法國通向西歐諸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位置十分重要,在軍事和商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梅斯在歷史上就是重要的防禦據點,其城市名來源於古拉丁文。起初,羅馬人為了加強他們北部邊界和部隊轉移中的安全,出兵攻佔了梅斯,並在此修築了防禦工事,從此,圍繞著梅斯開始了連綿不斷的戰爭。公元6世紀左右,梅斯又被匈奴人攻佔,此後,梅斯接連被日耳曼人、高盧人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占據,1552年,亨利二世在領土吞並的過程中成了三教區(Metz, Toul 以及Vern)的統治者,從此,該城市從神聖羅馬帝國中解放出來。自此,梅斯開始成為法國的軍事重鎮,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1500年來,梅斯城不斷的進行著翻修老城區和建設新城區的工作,伴隨城市的規模的擴大,其在軍事上的意義愈來愈突出,以至於梅斯作為一個巨大的要塞的名聲壓倒了其作為一個城市的名聲。不論是在戰爭或者是和平時期,梅斯都在不停的建設,有時是法國人來建設,有時則是德國人或者別的,但是不論梅斯如何發展,重視防禦這個主題總是貫穿其中。
17世紀,法國的國王們把梅斯變成了一個大堡壘,擋住德國通往法國心臟地帶的大路,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就是馬奇諾防線的祖先。「聯合行省」 (即今天的荷蘭)在梅斯的後面修築了碉堡與河道,阻擋了西班牙的入侵長達八年之久,其堅固程度可見一斑。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法軍在馬斯拉圖爾、聖普里瓦特和格拉沃格特等戰役中連遭慘敗,巴贊將軍在梅斯投降,最終導致了第二帝國的垮台,梅斯開始給法蘭西民族帶來難言的屈辱和惡夢般的記憶,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由於梅斯是德國史里芬計劃的關鍵要地,法軍重兵在洛林和德軍展開廝殺,超過三十七萬名士兵把梅斯變成了血腥的屠場。
1940年法國戰役開始後,德國布施集團軍向梅斯方向運動,准備包圍馬其諾的法軍,6月10日,德國第16集團軍發起對梅斯要塞的進攻,一周後,法國投降。德軍並不打算在梅斯駐扎重兵,事實上直到1944年夏季的早些時候,德國人更傾向於把梅斯作為一個教育集中地來使用。事實上,在1940年法國陷落後,駐扎在梅斯的佔領軍迅速縮減人數,僅僅維持了一支很小的軍事力量,而這些士兵的責任是守衛一些重要的部門,比如通訊部門等。梅斯更像是一座大學城,郊外建起了國防軍和武裝黨衛軍的軍校。盡管如此,梅斯仍然是邊境上重要的據點。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後進展迅速,44年晚些時候佔領了法國南部,嚴重威脅到了德國薩爾區的安全,梅斯再次成為一個重要的抵抗盟軍的據點。
梅斯城主體坐落在三座島嶼上:小索爾西島,大索爾西島以及香比爾島,摩澤爾與塞爾河自南北方向流過梅斯城。防禦工事結合了以往馬其諾防線的舊工事,綿延達數英里,並且設置有5個炮陣地。工事群將市中心包圍在裡面。城市北部是多山的地帶,不適宜裝甲部隊在此展開,而且部隊在此攻擊時會直接面對德軍強大的防禦火力。因此德軍將大部分兵力部署在河的西面和西北面的高地上。梅斯南部的地形同樣不適宜裝甲部隊的突擊,而且進攻方會受到西南-東北走向的運河的阻擋。梅斯如果說有什麼弱點的話,那就只有梅斯的東面了。優勢的兵力可以輕易的從南面或者北面繞過梅斯城,強渡摩澤爾或者塞爾河,然後回頭從東面攻佔梅斯,而橫在攻擊線前面的只有很少的兵力。
梅斯築壘地域修建了大量的工事,德國人和法國人給堡壘起了不同的名字,再加上德軍自己修築的工事,使工事的名字極其混亂。炮台里的大炮同樣樣式繁多,有100毫米的、150毫米的、210毫米的。從1944年開始,這些大炮很多被拆了下來,拿去加強大西洋牆,而那些留下來的大炮很多也需要修理,很多大炮甚至連標尺都沒有。而很多碉堡的設計圖都丟失了,無法進行維修。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困難,德國人還是進行了緊急的維修和補充,使一部分技術裝備恢復了運轉。又修築了大量的可以抵抗重炮炮彈的掩體,還在高處挖掘了很多掩體,並且埋設了大量地雷。很明顯,使用裝甲部隊進攻梅斯是很困難的,步兵才是最合適的,而步兵的進攻勢必遭到堅固工事的阻擋,使進攻方遭受巨大傷亡。
② 請問二戰德軍在44年的法國和盟軍有個戰役名詞叫「洛林大門」,我想知道具體細節和經過
44年9月,法國戰役的進程幾乎全集中在蒙迪旨在於奪取萊茵河橋梁而發動的「市場-花園」行動。
而在法國洛林,巴頓的第三集團軍,開始攻擊該地區的德軍,他計劃突破洛林地區,攻打斯特拉斯堡,也可威脅北面的梅斯要塞,德軍在該地區集中了四支裝備「豹」式坦克的旅:第106,111,112,113旅,德軍預備用著保存許久的坦克旅來摧毀美軍對洛林的進攻行動。
106旅被命令攻打moselle河北岸的美國第三集團軍的第90步兵師,凌晨兩點利用夜色的掩護開始行動,但隨後被美軍發現,在mairy村遭到155mm重炮攻擊,傷亡慘重,行動失敗。
111/112/113旅行動也均告失敗
③ 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但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在德法兩國,此戰役稱為德法戰爭。
戰前背景
普奧戰爭後,位於德國西南部地區的達姆施塔特、巴登、符騰堡和巴伐利亞4個邦國仍然獨立,德意志的統一還未完成。與此同時,法國的拿破崙三世既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強大的德意志在其東邊虎視耽耽,又要轉移因國內政局不穩而怨聲四起的百姓的注意力。於是,無論是俾斯麥還是拿破崙三世都在積極准備用兵。
當時的國際形勢對法國不利。法國於1859年動工開鑿的蘇伊士運河,已在1869年竣工通航。英國認為這是對它統治下的中東地區和印度的一種潛在威脅,因而把普魯士作為抗衡法國的力量。沙皇俄國自克里米亞戰爭遭到慘敗後,同英、法關系較為冷淡。它表面上保持中立態度,實際上支持普魯士對法國作戰以便坐收漁人之利。另一個大國奧匈帝國,雖想支持法國對普魯士進行報復,但力不從心。
戰爭成因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在1864年及1866年先後擊敗了丹麥及奧地利,但法國卻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諸邦,阻礙德國統一。為此,在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的策動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令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普魯士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進攻法國。
戰爭經過
在法皇宣戰後,法國隨即編成萊茵軍團,於法德邊境地帶集結。該軍團共有八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崙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法國欲先發制人,奪取法蘭克福,逼使普魯士屈服;但與此同時,普軍亦集結了三個軍團,約47萬人,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為總參謀長。普魯士則計劃以優勢兵力,集中向阿爾薩斯和洛林進攻,將法軍擊潰於邊境在線,再繼而進攻巴黎,逼使法國投降。
戰爭以法軍在1870年8月2日於薩爾布呂肯地區向普軍進攻為開端。但到了8月4日,普軍已順利擊潰法軍,進入反攻階段。與此同時,法軍在其餘各戰場相繼失利,被逼退回國境,轉入防禦。至8月中旬,法軍已被普軍一分為二,一部由巴贊元帥的萊茵軍團共17萬人被普軍包圍於麥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元帥率領的12萬餘人在8月30日與普軍激戰後被逼退守色當。
在9月1日至2日,普法兩軍於色當進行決定性的大戰,即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佔領了符里濟、棟舍里等地,成功切斷了法軍西撤的道路,並從後堵截法軍。而在當天中午,普軍亦完成了對法軍的合圍,並以強大的火炮作出攻擊。當時下午,在法軍數次試圖突圍失敗後,拿破崙三世被逼於下午4時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願「將他的佩劍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拿破崙三世正式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12.4萬人,普軍只損失了9000多人。法國舉國嘩然,資產階級趁機於法國國內發動政變,推翻帝制,成立國防政府。
戰爭影響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結束。普法停戰的和約法蘭克福條約極其苛刻: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這也導致了法國3月18日巴黎無產階級革命的爆發。而於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國,他本人成為首任皇帝。德國遂告統一。但德法兩國於這次戰爭中的結怨,為日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伏線。
普法戰爭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國同普魯士王國之間的一場重大戰爭。
普法矛盾由來已久,19世紀60年代兩國關系惡化。法國企圖阻礙德意志統一,稱霸歐洲。普魯士王國企圖打敗法國以便統一德意志,爭霸歐洲。英國、俄國則不願法國過分強大,國際環境有利於普魯士王國。
1868年西班牙爆發革命,西班牙臨時政府建議德意志霍亨索倫王族的利奧波德親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國提出異議,普魯士國王讓步。1870年7月13日法國要求普魯士國王做出永久不讓霍亨索倫家族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證,普魯士國王同意,並電告普魯士王國首相俾斯麥。而俾斯麥蓄意挑起戰爭,篡改了國王電文並公之於眾,使法國蒙受恥辱。西班牙王位問題成為戰爭導火線。
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法軍屢敗。9月1日色當決戰,2日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元帥率軍投降。4日巴黎發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宣布共和,成立以特羅胥將軍為首的國防政府。
戰爭初期,德意志人民為實現民族統一而戰。後期發生轉折,普魯士王國從自衛轉入侵略戰爭。普魯士軍隊佔領法國東北部,燒殺搶掠,矛頭指向巴黎。
9月4日成立的特羅胥國防政府未作積極抵抗。19日普軍包圍巴黎。巴黎人民開始組織國民自衛軍。10月27日巴贊元帥率軍在梅斯投降。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即德意志皇帝位。28日法德簽訂停戰協定,規定法國投降,解除正規軍武裝,召開國民議會批准條約草案等,但巴黎國民自衛軍繼續保持武裝,要求抗擊德軍。3月1日法國議會批准條約草案。3月18日巴黎發生無產階級革命,凡爾賽政府調集軍隊與德軍配合封鎖巴黎。5月10日法德正式簽訂《法蘭克福條約》,戰爭結束。條約條件苛刻:割讓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給德國;法國賠償50億法郎,在賠款付清之前,德軍留駐巴黎及法國北部諸省,佔領軍費由法國負擔。
普法戰爭改變了歐洲政治軍事格局。法國受到削弱,國際地位下降。普魯士支配全德意志,成為強國,開始在歐洲擁有優勢。
(選自《中國大網路全書·外國歷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