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大革命影響最直接和最大的啟蒙思想家是誰
盧梭(1712—1778)出生在日內瓦。父親伊薩克·盧梭是鍾表匠,技術精湛,母親蘇薩娜·貝納爾是牧師之女,聰明、端莊、賢淑。盧梭的祖先是法國血統,16世紀因信奉加爾文教,為逃避宗教迫害移居日內瓦,盧梭畢生以「日內瓦公民」為榮。盧梭出生時,母親因難產而永離人世。盧梭由姑母撫育成人,姑母溫柔美麗、性格開朗、喜愛唱歌,熏陶了盧梭對音樂的愛好。盧梭惟一的哥哥弗蘭克,學的也是鍾表手藝,因家人對幼年喪母的盧梭偏愛,對弗蘭克教育有些疏忽,而造成他年少時就行為不檢,經常受父親責打。後來,弗蘭克離家出走,一去不返,杳無音信。母親的早逝,使父親常常鬱郁寡歡,父親對小盧梭更加疼愛。母親遺下不少小說,父子倆常常通宵夜讀,這養成盧梭讀書的習慣。當家中書讀完後,盧梭向外祖父借書,而閱讀了許多名著,包括普魯塔克的《名人傳》、奧維德的《變形記》、勒蘇厄爾的《教會與帝國歷史》和莫里哀的幾個劇本等,培養了盧梭的自由思。想與民主精神。
一次意外事件中斷了盧梭幼年時期的教育,影響了他的一生。1722年,盧梭10歲時,他父親與一位法國軍官發生糾紛。事端平息後,盧梭父親為了名譽和自由,憤然離開日內瓦,遠赴他鄉,從此再沒有照管過盧梭。盧梭被託付給舅舅。舅父有一個兒子與盧梭同年,兩人被送往色塞,寄宿在牧師朗拜爾西埃家,學習拉丁文和其他科目。這是盧梭僅有的在別人指導下的正規學習。在此環境下,盧梭對大自然產生濃厚的興趣,也培育了他的個性。兩年後,盧梭與表兄又回到舅舅家。
1725年,盧梭被送往本地法院書記官那裡學當律師書記,他非常討厭這個只為賺錢而枯燥無味的職業,終因被看做無能的笨東西而辭去。後又在一個雕刻匠家當學徒,盧梭本來很喜歡這種工作,但他的師傅暴虐專橫,使盧梭受盡懲罰和折磨,而感到苦不堪言。但盧梭仍然酷愛讀書,手不釋卷,有時甚至誤了作而遭師傅責罰。終於有一次,盧梭與朋友外出遊玩,回城時,城門已閉。第二天同伴進城去,盧梭則決心離開師傅。1728年3月,盧梭開始了長達13年的流浪生活。
盧梭在日內瓦城郊經一位牧師介紹結識年輕美貌的華倫夫人,她原名路易絲,貴族出身,後與丈夫不和,隻身跑到日內瓦湖畔安納西市靠年金生活。在華倫夫人建議下,盧梭到都靈一家救濟院改信了天主教,他希望在此能找到一個賴以糊口的職業而無著落。後在一個貴族家當僕人,因熟悉古法語而受青睞。1731年盧梭再次回到華倫夫人家。盧梭受到華倫夫人許多幫助和保護,華倫夫人稱他為「孩子」,盧梭則稱她「媽媽」。他們經歷過一段誠摯的愛情生活。1732年盧梭曾因人推薦到了巴黎,由於找不到合適工作,又回到已遷往尚貝里的華倫夫人家。一度他擔任秘書工作,在空閑時間自學算術、幾何、植物、化學和解剖學等課程,最感興趣的還是音樂。不久辭去秘書工作,一心從事音樂,上門求教的學生也多了起來。盧梭仍堅持博覽群書,涉及歷史、地理、宗教、生理學等各個領域。一段時期盧梭身體很差,他曾因化學實驗而雙眼受損,在華倫夫人細心照料下視力恢復,病體復原。1737年,他與華倫夫人曾搬到鄉村居住,田園生活使他充滿樂趣,後在華倫夫人勸告下,他到蒙佩利埃就醫。回到華倫夫人家,發現家中多了一個年輕的男管家,視盧梭為情敵,再加上華倫夫人經濟越來越拮據,盧梭決定離開華倫夫人。
1740年盧梭在里昂貴族官員馬布利(啟蒙思想家馬布利和孔狄亞克的哥哥)家做家庭教師。次年,盧梭帶著自己編寫的《新記譜法》和歌劇《新世界的發現》滿懷信心地前往巴黎,他結識了不少啟蒙運動的傑出代表如孔狄亞克、霍爾巴赫等人。特別是狄德羅,兩人年歲相仿,出身背景相當,都愛好音樂、讀書、寫作,狄德羅也做過家庭教師,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742年盧梭經人推薦到科學院宣讀自己關於新記譜法的論文,未獲成功。他於1743—1744年到威尼斯的法國大使館當秘書,陶醉在義大利音樂中,後因與大使不和而回到巴黎。繼續出現於巴黎上流社會的沙龍中,但他總感到與他們格格不入。有一次霍爾巴赫問盧梭對他為什麼如此冷淡,盧梭回答:「你們太有錢了。」盧梭經常表現出對富人和上層人物的厭惡情緒。1745年,盧梭結識一位容貌一般、智力平庸的女傭人苔萊絲·瓦瑟,很快就共同生活在一起,盧梭沒有那種與上流人士交往中的窘迫感,覺得很愉快。第二年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盧梭認為無力撫養,把嬰兒送往育嬰堂,瓦瑟傷心了很久。但他們以後所生另4個孩子也都送入育嬰堂。盧梭這期間以為劇團和個人抄樂譜度日。約1746年他結識啟蒙運動領袖人物伏爾泰,兩人開始交往但思想觀念差距很大,以致最後互相攻擊,敵意很深。伏爾泰在宗教上反教會意識很強烈,是自然神論者中的左翼,但政治上則主張開明君主制,至多接受君主立憲制。盧梭在宗教觀上是較保守的自然神論者,甚至承認靈魂不滅,政治上則較激進主張共和制、主權在民,代表資產階級左翼與小資產階級的要求。這是兩人分歧的根源,也是盧梭與狄德羅等人決裂的因由,但盧梭的個性也是矛盾激化的一個原因。
1749年盧梭到文森監獄探望狄德羅,途中看到《法國信使報》登載第戎科學院有獎徵文啟事,受到狄德羅的鼓勵,作文應征。次年,盧梭第一篇重要論文《論科學與藝術》獲頭等獎。文章從反面論證科學藝術造成社會道德墮落,認為科學與道德互不相容,表現出盧梭對法國現存制度的憎惡和批判。盧梭因此聲譽鵲起。期間,盧梭作為音樂家和音樂理論家撰寫了《網路全書》的全部音樂條目,他還曾撰寫《論政治經濟學》。他仍然以抄寫樂譜為生,但與各沙龍關系逐漸疏遠。
1752年盧梭歌舞喜劇《鄉村卜者》上演,獲成功,國王決定頒發給他一份年金,他迴避了,以保持自己獨立不羈的人格。1753年第戎科學院宣布有獎徵文,次年盧梭寫出應征論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這標志盧梭思想進入成熟期,他從經濟上、政治上發掘社會不平等的根源;指出不平等的產生是進步,同時又是退步;文明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前進一步。體現盧梭辯證地分析人類歷史運動的光輝嘗試(徵文未獲獎,1755年出版於荷蘭)。
1754年盧梭曾一度回日內瓦,重返加爾文宗,途中曾訪問華倫夫人。1756年因厭倦巴黎生活,遷居埃皮奈夫人提供的蒙莫朗西的鄉間別墅「隱廬」。1757年開始與埃皮奈夫人及狄德羅等人發生爭吵,尤其達朗貝爾寫的《日內瓦》條目,盧梭抓住達朗貝爾要在日內瓦建劇院發文《致達朗貝爾論戲劇的信》,正式與狄德羅決裂,並遷出隱廬,搬往馬達斯先生提供的路易山一所小房子(就在蒙莫朗西)。盧梭在鄉間隱居時,著作甚豐,1761—1762年發表3部最重要論著:《新哀洛伊絲》、《愛彌兒》和《社會契約論》。《社會契約論》被稱為大革命的聖經,是盧梭為資產階級革命創立的政治學說理論,提出「主權在民」的思想,主張共和制,體現出資產階級不再與封建貴族分權而獨立建立民主共和國的政權要求。說明盧梭政治學說的民主性和徹底性。《新哀洛伊絲》提出一種合乎資產階級理想的家庭道德,提倡更健康的情感生活。《愛彌兒》則提出一種合乎自然法的教育兒童的計劃。其中「一個薩瓦牧師的信仰自白」,則是自然神論宗教觀的聲明,盧梭認為宗教可以懲治惡人、富人,安慰人民,提出建立公民宗教的思想。
1762年,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被法國議會查禁,他先後流亡瑞士、英國,1764年開始寫《懺悔錄》。盧梭晚年得了一種受迫害的妄想症,認為有一種世界性誹謗陰謀針對他。1767年回法國避居。1770年獲准回巴黎,仍以抄樂譜謀生。1775年完成《對話錄》,次年寫作《孤獨散步者的夢想》,但未完成。1778年病逝於愛爾蒙維爾鎮。1794年靈柩遷往巴黎國葬所。
盧梭是對法國大革命影響最直接和最大的啟蒙思想家,《人權宣言》與美國《獨立宣言》都汲取了盧梭的理論,他提出的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天賦人權思想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口號,雅各賓派更稱自己是盧梭的學生,羅伯斯庇爾則竭力實施盧梭的政治綱領與宗教主張。盧梭對浪漫主義和現代教育理論等都有重要影響。所以法國人說:「在通向現代社會的條條道路上,到處都能碰到盧梭。」
2. 為什麼說盧梭是法國大革命先驅,浪漫主義之父
盧梭的浪漫主義特徵
1 強烈的主觀色彩,偏愛表現主觀思想,注重抒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重主觀,輕客觀和重自我表現,輕客觀模仿。
2 喜歡描寫和歌頌大自然。(尤為突出)
作者們喜歡將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於純朴寧靜的大自然中,襯托現實社會的丑惡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視中世紀民間文學。想像比較豐富、感情真摯、表達自由、語言樸素自然。
4注重藝術效果:異國青島情調、對比、誇張、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後發起於18世紀西歐的藝術性和創新運動。一種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和風格,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史上的兩大主要思潮。浪漫主義(英語romantic)一詞源出南歐一些古羅馬省府的語言和文學。這些地區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語和當地方言混雜而成,後來發展成羅曼系語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紀 , 大量地方語言文學中的傳奇故事和民謠就是用羅曼系語言寫成的。這些作品著重描寫中世紀騎士的神奇事跡、俠義氣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這類特點的故事後來逐漸稱為romance ,即騎士故事或傳奇故事。浪漫主義思潮在文學、美術、建築、音樂等藝術領域都有所體現。
作為創作方法和風格,浪漫主義在表現現實上,強調主觀與主體性,側重表現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像提到創作的首位,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超越現實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藝創作自始就有這種特色。如中國屈原、李白的詩歌和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德國的歌德和席勒、法國的雨果和喬治·桑、英國的拜倫和雪萊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作為文藝思潮,浪漫主義產生並風行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其時正值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資產階級處於上升時期,要求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義的統治,在文學藝術上反對古典主義的束縛。為適應這樣的需要,浪漫主義思潮應運而生。
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精神最先出現在文學中。在法國,浪漫主義的先驅者是盧梭,他宣揚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響應他的「回歸自然」的口號,在創作中抒發對大自然的感受,描繪大自然的魅力,抒發對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鄉土的熱愛追求和依戀。法國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創作緬懷過去的理想,宣揚宗教的威力,表現出濃厚的消極思想與情緒。1800年斯塔爾夫人發表了著作《論文學》,介紹了她對浪漫主義的觀點。在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論德國》中,她提出了浪漫主義民族主義的問題,奠定了法國浪漫主義的理論基礎。雨果的《克倫威爾》序言和《愛爾那尼》一劇的上演成功,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雨果的作品氣勢恢宏,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表現了對中下層人民群眾的深厚同情,是法國也是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傑作。喬治·桑表現空想社會主義理想,揭露金錢萬能罪惡的小說在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中也屬優秀作品。然而,嚴格地說,浪漫主義還是起源於德國和英國。浪漫主義最早的主要表現是德國的狂飆突進時期。施萊格爾兄弟在18世紀最後幾十年中成為德國浪漫主義的領袖。施萊格爾兄弟編輯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動浪漫主義運動的宣傳和理論建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稱為耶拿派浪漫主義。他們要求個性解放,主張創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門藝術界限。但他們的浪漫主義理論帶有濃厚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宗教神秘主義色彩。德國浪漫主義的另一個派別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爾尼姆、布倫坦諾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視民間文學,深入民間收集民歌和童話,對浪漫主義文學發展起過積極作用。此外,霍夫曼、荷爾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創 作也在德國浪漫主義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英國浪漫主義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柯爾律治和騷塞 。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再版序言中把詩歌看作「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這篇序言後來成為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宣言。19世紀初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是拜倫、雪萊和濟慈等人。他們抨擊封建教會勢力,表現出爭取自由和進步的民主傾向,在藝術上發展和豐富了浪漫主義詩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說中的代表司各特善於把歷史事件和大膽想像有機結合起來,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畫面。在西歐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和推動下,19世紀初俄國詩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義規范 ,創作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和敘事詩,對俄國浪漫主義的興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黨詩人和普希金、萊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義創作,充滿了革命激情,謳歌反專制、爭自由的思想,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卓越代表。東歐浪漫主義文學以波蘭革命詩人A.密茨凱維奇和匈牙利革命詩人S.裴多菲為代表 ,他們的創作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19世紀中期以後,歐洲的浪漫主義文學逐步被現實主義文學所取代。
浪漫主義美術 18世紀60~70年代,一些在羅馬的畫家曾在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嚴格學院主義原
3. 盧梭是什麼人他和瓦爾登湖有什麼聯系
盧梭是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
他和瓦爾登湖沒有聯系。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里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朴生輪數耐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
(3)盧梭在法國起什麼作用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瓦爾登湖》一書極具審美價值。實際上可以畢悶毫不掩飾地說,《瓦爾登湖》是一部大的美文,裡面所插敘的一切對象,都浸潤著棱羅的全部情感。
梭羅善用比擬、比喻的手法臘春,寫眼前的一切事物,在梭羅的眼中,這些自然物並非死去,而是鮮活。
而做到這一點,則歸功於梭羅使用的一種與泥土接壤的語言,如同農夫播種一樣自然的文字,恰恰,這種語言風格保持著《瓦爾登湖》一書的鮮嫩,而鮮嫩的東西是長久的。這一點,在《瓦爾登湖》一書中處處可見。
4. 盧梭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代表作是什麼
作為西方哲學家來說,盧梭的哲學觀點和中國古代老子的「道法自然「哲學思想非常類似;盧梭也認為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讓-雅克·盧梭(1712- 1778),哲學家、作家和作曲家。他的政治哲學影響了整個歐洲的啟蒙運動,以及法國大革命和現代政治教育思想的整體發展。
5. 盧梭在教育史上的地位貢獻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盧梭是教育學部分考察的一個較重點人物。此部分關於該人物知識點較繁瑣,所以導致部分考生對該人物的知識點掌握不到位,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會出現人物與觀點匹配錯誤的情況。本文在此對其在整個教育學部分中的知識點做出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一、簡介:
盧梭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他以思想鬥士的形象在政治學、哲學和教育領域同一切舊觀念進行了不屈的斗爭。他提出的「社會契約論」、「自然狀態說」、「人性本善論」等思想,在西方的思想史上佔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在世界教育史上,盧梭也是一位劃時代的思想家,他對封建教育進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並創造性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論」。
二、人物思想:
1.《社會契約論》:此著作所表達的主要思想是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用來統治人民的工具,因此國家主要功能是保證人民的自由與平等,維護全體人民的福利。如果人民的自由被國家強力剝奪,那麼國家就違背了人民的初衷,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有革命的權利,可以通過暴力奪回自己的自由。
2.《愛彌兒》:此著作的出版則是盧梭遭受迫害的開始,在此著作中,盧梭否定了基督教的原罪觀念,贊揚人性的善良和美好,痛斥教會的荒誕愚昧,宣揚自然神論,因此遭到了教會的迫害。
3.人性本善論:盧梭在《愛彌兒》開篇就說「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接著又說「偏見、權威、需要、先例以及壓在我們身上的一切社會制度都講扼殺他的天性,而不會給它添加任何東西」。也就是說盧梭認為由造物主所造的人本性都是好的,在人所創造的社會制度中,在人的干預下遭到了破壞,從而扼殺了這種善良的本性。
4.自然教育理論:盧梭在《愛彌兒》中以小說的形式闡述了自然教育理論。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體現在培養目標上,便是要求教育培養自然人,這個教育目標的提出是有它的針對性的,當時封建教育所培養的主要目標是一些王孫公子和達官顯貴,滿足於讓他們獲得裝飾性的知識。盧梭認為這種培養目標無利於社會的改良和人性的完善,因此在《愛彌兒》中大力倡導自然人的教育目標。
自然人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自然人是獨立自主的人;第二,自然人彼此之間是平等的,他們自食其力;第三,自然人是自由的人,不固定於某一特定的地位、階級或職業。盧梭自己的一段話很好的闡述了他的自然人所具備的特徵:「別人要我的學生做軍人,做教士,或者律師,我沒有什麼意見。在從事他父母的職業以前,大自然就已經教他認識人生了。生活,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一個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要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盡到做人的本分;命運無法改變他的地位,他始終處在他的地位上。」
三、記憶口訣:「盧的愛爾很自然」。
以上便是有關盧梭相關知識點的總結,在教師招聘考試備考過程中,各位考生可以結合以上的邏輯梳理和記憶口訣來對其知識點進行熟練地把握。
最後,再次希望能對各位考生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
6.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生平事跡簡介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生平事跡簡介
盧梭簡介
盧梭是法國啟蒙運動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十歲起獨自寄居在親戚家裡,然後開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最後還遇到對他影響至深的幾個女人,並且對他的思想著作產生了影響。後來的盧梭隱居著書,最後在潦倒中死亡。雖然盧梭去世,但他仍是法國的精神圖騰。盧梭的墓地現在仍在法國巴黎佇立,而通過盧梭簡介可以了解盧梭的傳奇一生。
盧梭畫像
首先是他復雜的情感生活;盧梭的父親被迫離開日內瓦,盧梭從此變成一個流浪兒,寄居在親戚家庭。11隨時他在牧師的家裡成了伯爵夫人的情人,17歲時在華倫夫人的引導下步入上流社會,華倫夫人既是他的情人也是他的支持者,還是他思想上的母親,最後遇到了他一生不愛卻陪伴他到最後的黛萊斯瓦瑟。
盧梭簡介中更加強調的是他的思想著作盧梭簡介,盧梭為後世留下最多的是他的思想精華,在他的作品中有著集中地體現,比如《社會契約論》《愛彌兒》《論政治經濟學》《新愛洛綺絲》等,在《社會契約論》中,盧梭將人與社會的關系形象的比喻為一個契約,並提出人生下來就是自由的,人人平等。就是這些思想指導了後來的法國大革命。
盧梭簡介提到盧梭的後期生活過得極為凄苦,由於意見觀點與伏爾泰等人不和,受到社會的各界的壓迫,書籍不允許出版,最後被一輛馬車撞傷,回到屋內後,悲慘死去。
盧梭的教育思想
盧梭是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為後世留下許多思想瑰寶,他的文學著作最後成為了人們思想上的武器盧梭簡介,對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大革命指明了方向。盧梭的思想一般著重在於政治觀點和哲學上,但是盧梭的教育思想在當時同樣是極大的進步。
盧梭畫像
盧梭的教育思想偏向自然,順應天性。人的天性是自由的,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宗教統治嚴中,人們思想愚昧,如同行屍走肉一般。孩子生下來開始到學習知識,都是接受的宗教教育,這是對思想極大的禁錮。雖然盧梭過分的強調天性之上,讓孩子自然發展,這看上去是極為激進的,但是在那樣的高壓封建統治下,這種理論是最強有力的反抗。
盧梭的教育思想與他的哲學思想、政治觀點是分不開的。在政治上提出人人平等天賦人權的主張,在哲學上也表明的人性本善的觀點,以及人的道德基礎。這些觀點都與教育思想中的自然天性緊密相連。盧梭的教育思想主要存在著作《愛彌兒》中,在作品裡提出了自然人,表明了自然理論的教育目的。
盧梭的教育思想本身是在當時對封建社會的一個極大的打擊和反抗,正是因為主要其反抗封建的目的,所以盧梭的思想理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和平美好的今天並不完全適用。但是這並不影響盧梭作為反封建勇敢鬥士的偉大。
盧梭與伏爾泰
盧梭是啟蒙運動的主要人物,是法國啟蒙運動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在那個愚昧昏暗的社會中,盧梭的思想是為人民指明了一條自由平的道路,就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爆發了著名的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大革命。盧梭死後受世人追捧,但是在生前,乎晌盧梭與伏爾泰由於在思想上的分歧,造成了二人極大的矛盾。
伏爾泰畫像
伏爾泰同樣是啟蒙運動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以及文學家,也是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當時網路全書式的人才。但是盧梭與伏爾泰之間的矛盾時至今日依舊是一個歷史疑團,通過綜合的對比,兩人的不同之處非常多。
首先在家庭背景上,盧梭出身貧苦10多歲就開始流浪,伏爾泰出身法國中產家庭,從小接受的教育完整而全面。在習慣上,伏爾泰經濟基礎很好,衣著講究,出門需要排場,吃飯赴宴有規有矩。而盧梭算是貧困一些,穿衣隨意,對於宴會等等難以忍受,不很喜歡。兩人的思想上差異最大,盧梭生活貧困在作品中浪漫樂觀,伏爾泰在生活中安逸樂觀卻在作品裡表現的悲觀。
由於矛盾的激化,伏爾泰曾寫過許多抨擊盧梭的作品,盧梭也寫了《懺悔錄》向世人辯白。但是無論誰對誰錯,在那個年代,盧梭與伏爾泰都是啟蒙的先驅,將那些沉睡在昏暗愚昧的封建統治中的人們喚醒。
盧梭與華倫夫人
關於盧梭與華倫夫人,讓人最先聯想到的,就是盧梭的那本書——《懺悔錄》,在一些人的眼裡,盧梭這本《懺悔錄》足以和聖·奧克斯丁的《懺悔錄》所相比,這已經說明這本書和書的主人是有多麼的嘩銀優秀。因為盧梭的那本《懺悔錄》,是真真切切的《懺悔錄》,是盧梭,在回憶著他半個人生歲蘆鋒的故事,是一本完全真實的自傳,盧梭曾經說過:我是什麼樣的人,就應該寫成什麼樣,我當時是善良的,我就應該寫成善良,我當時是邪惡的,我便應該寫成邪惡。
盧梭與華倫夫人畫像
所以,我們才能在懺悔錄里,看到盧梭的各種思想,看到盧梭與華倫夫人的故事。盧梭對華倫夫人是什麼樣的一種感情呢?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種戀母情結,盧梭從16歲,到29歲,這是13年的時光里,他一直跟在華倫夫人的身邊。華倫夫人讓他上學,認為他是一個有才華的人,即便後來盧梭被開除了,華倫夫人依然堅定地認為這是一個人才,一直培養著他。一直到他20歲,離開華倫夫人去法國巴黎。
在這本《懺悔錄》里,盧梭曾這樣大膽地寫過:「然而我現在所見的卻是一個風韻十足的面龐,一雙柔情美麗的大藍眼睛,光彩閃耀的膚色,動人心魄的胸部的輪廓——我這新入教的年輕信徒,一眼便把她完全看遍了。」關於盧梭與華倫夫人,他們之間的感情,在很多人來看,其實是十分離奇的,喊著華倫夫人為母親,卻是真心愛著華倫夫人的,這段真摯熱切的感情,給盧梭的一生的不可磨滅的影響,也給後人帶來了心理上的震撼。
盧梭的孩子
盧梭作品《懺悔錄》中,盧梭的孩子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盧梭拋棄了自己的孩子,他這樣的偉人竟然做出這樣一件令世人匪夷所思,甚至令人發指的行為。盧梭在書中承認自己將自己與妻子泰蕾茲的五個孩子送往了孤兒院。看到這里世人不禁有些憤怒又有些疑惑。他在書中寫道,身為盧梭的孩子,其實既是被上帝所眷顧的也是被上帝所遺棄的。
盧梭拿玩偶的孩子畫像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盧梭的孩子或許會走盧梭的舊路,將來會遇到什麼苦難,這一切都是未知的。而那時的盧梭也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怕自己的孩子和他走一樣的道路。盧梭的孩子被放進撫養院在盧梭看來是為了他們好,但世人都不這么想,以至於《懺悔錄》一出所有人都開始譴責這位偉人。盧梭已經不甚在意了,只是他心中有著深深的愧疚,不然也不會有這部作品的出現,他心裡只想著孩子以後能夠活得不那麼累。
盧梭的孩子有五個,這五個孩子的命運是未知的,盧梭在將他們送到孤兒院的時候,他們或許還在襁褓里;盧梭在創作《懺悔錄》的時候,心裡是有愧疚的。但是不論怎麼樣,盧梭的孩子最終也沒有回到這個家庭,人們也就不知道他們的結局。盧梭在拋棄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其實也是出於一位父親的愛,自己經歷過那樣的痛苦,便不再想自己的孩子也跌進這深淵。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生平事跡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