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24年德國法國開戰誰贏了
你的時間可能有誤,德法近代戰爭只有三次,
第一次,德法戰爭德國勝。
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因長期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魯士和法國之間關系長期緊張。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電報」,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開始後,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法國大資產階級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但普軍仍長驅直入。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請求停戰。2月26日,雙方在法國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這次戰爭使普魯士完成德國的統一,結束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第二次,是一戰,協約國之一法國勝。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三次,是二戰,初期德國勝法國亡,後期同盟國加入法國勝。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納粹德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為首的法西斯軍國主義國家為軸心國一方,以三巨頭美國、英國、蘇聯為首的反法西斯國家同盟國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法國是二戰中最早滅亡的國家,滅國後流亡政府逃往英國,在法國本土建立了偽政權由貝當擔任法國總統。1945年德國戰敗,法國流亡政府回國成立新政府,宣布反法西斯勝利。
❷ 一戰法國是不是吊打德國
一戰德國的確是威廉二世一頓騷操作撲街了,但是只看賬面實力,一戰德國是世界第一強國。經濟世界第二,第一的美國不在歐洲,科技實力也落後,並不能比得過德國。德國有世界最厲害的陸軍,第二的海軍。一個法國是絕對沒有能力單挑德國的。威廉二世那個二愣子式外交,把歐洲幾個厲害的都搞成敵人了,德國帶著奧匈,奧斯曼這種已經開始衰落的同夥(一戰打完了這二位都解體了),要杠俄國,法國,英國以及他們的跟班,這才打不過。
❸ 法國和德國在一戰時單挑誰更厲害
德國人口比法國多得多,就算在現在二戰被肢解了德國人口還是比法國多,更別說一戰那會兒了,面積差別不大,經濟嘛總量比法國多,但是人均跟法國差不多,軍人單兵素質其實差不多,這樣的國家單挑當然是人多的那一方勝利。要是德國法國人口差不多多的話,呵呵,誰也滅不了誰
❹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法國實力怎麼樣
我在網路搜集到了一份數據 那麼首先我們來看下人口 然後對比工業化水平和陸軍海軍數量 那麼從中可以得出 法國在這幾項數據對比上並不屬於非常強大的國家
1913年各大國總人口(單位:百萬人)
俄國175.1 美國97.3德國66.9奧匈52.1日本51.3英國45.6法國39.7義大利35.1
1913年各大國城市人口及其占總人口的百分比(單位:百萬人)英國 15.8/34.6%美國 22.5/23.1%德國 14.1/21%法國 5.9/14.8%日本 6.6/12.8%義大利 4.1/11.6%奧匈 4.6/8.8%俄國 12.3/7%
1913年列強人均工業化水平[以英國1900年工業化水平為100計算的相對值]美國126英國115德國85法國59奧匈32義大利26俄國/日本201913年各大國鋼產量 單位:百萬噸]
美國31.8
德國17.6
英國7.7
俄國4.8
法國4.6
奧匈2.6
義大利0.93
日本0.25
1913年世界工業生產相對份額[單位:百分比]
美國32
德國14.8
英國13.6
俄國8.2
法國6.1
奧匈4.4
義大利2.4
1914年列強陸海軍人員數量
俄國135萬2千
法國91萬
德國89萬1千
英國53萬2千
奧匈44萬4千
義大利34萬5千
日本30萬6千
美國16萬4千
1914年列強戰艦噸位
英國271萬4千
德國130萬5千
美國98萬5千
法國90萬
日本70萬
俄國67萬9千
義大利49萬8千
奧匈37萬2千
1914年列強國民收入(單位:億美元)
美國137
德國120
英國110
俄國70
法國60
義大利40
奧匈30
日本20
在1914年以前的10年內,德國陸軍同強大得多的俄國陸軍相比顯得黯然失色,而且法國陸軍也能與之相匹敵。但這是個不可靠的表面現象。由於復雜的國內鄭治原因,德國政府選擇了把陸軍保持在一定的規模,而讓蒂爾皮茨的艦隊大量增加它在整個國防預算中所佔份額的做法。當1911年和1912年的緊張的國際形勢促使柏林決定大規模擴充陸軍時,裝備上的迅速變化給人以強烈印象。在1910年和1914年間,它的陸軍預算從2.04億美元增至4.42億美元,而法國只從1.88億美元增至1.97億美元——而且為了達到這樣的軍隊規模,法國徵召了89%的適齡青年,德國只徵召了53%。確實,到1914年俄國為它的陸軍已花費了大約3.24億美元,但已感到極為緊張:國防開支佔俄國國民收入的6.3%,而德國只佔4.6%。除英國外,德國比任何其他歐洲國家更能承受「軍備重擔」。此外,德國陸軍可以動員並且裝備幾百萬預備役軍人,而且因為他們受到較好的教育和訓練,所以能很快部署到前線作戰,但法國和俄國卻做不到。法國總參謀部認為,他們的預備役軍人只能在後方使用;而俄國則既沒有裝備其數百萬理論上的預備役軍人所需的武器、皮靴和軍服,也沒有軍官來管理他們。但即使這些,也還不能弄清德國的軍事能力究竟已達到何種程度,因為這種能力還反映在一些不能用數量來衡量的因素上,諸如良好的國內交通線、能較快進行動員的體制、優良的參謀訓練、先進的技術等等。
❺ 比較下一戰時德國與法國的地位,謝謝
德國在普法戰爭打敗法國,成為歐陸霸主,法國急於復仇,總體兩國勢均力敵
❻ 為什麼有人說法國的領土面積比德國大,實力卻不如德國呢
首先,法國領土面積大,但是人口卻比德國少,如果有戰爭的話,德國人多勢眾呀;其次,沒有哪個國家論實力的時候,只因為領土面積大就被劃分為實力強大的國際;最後就是法國是個追求浪漫的國家,感情多餘理性,不太會追求我們所謂的實力。
再來就是法國這個熱愛浪漫和自由的國家,一直是歐洲的上流社會,思想和行為都不是能組建鐵血部隊的形象,而且他們更喜歡在時尚方面引領潮流,而非軍事。
即便如此,法國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政治影響力絕對是超過德國的。在裝備上,法國擁有核動力航母,又有核武器的傍身,保護自身的安全還是沒有問題的。
❼ 一戰前主要歐洲列強人口和經濟數據比較
人口:1818年,奧地利(哈布斯堡帝國范圍內)2981萬人,法國2988萬人,德國(1914年邊界范圍內,1870年以前不包括阿爾薩斯和洛林)2537萬人,英國(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愛爾蘭)2010萬人,沙俄(1914年邊界范圍內,不包括芬蘭)4720萬人。 1837年,奧地利哈布斯堡帝國3541萬人,法國3369萬人,德國3145萬人,英國2564萬人,沙俄6100萬人。 1870年,奧匈帝國3392萬人,法國(1869年以後不包括阿爾薩斯和洛林)3687萬人,德國4080萬人,英國3126萬人,沙俄8450萬人,義大利2586萬人。 1890年,奧匈帝國3884萬人,法國3838萬人,德國4924萬人,英國3748萬人,沙俄11780萬人,義大利3025萬人。 1900年,奧匈帝國4253萬人,法國3890萬人,德國5605萬人,英國4116萬人,沙俄13290萬人,義大利3235萬人。 1913年,奧匈帝國4734萬人,法國3977萬人,德國6698萬人,英國4565萬人,沙俄17090萬人,義大利3842萬人。 首都人口:1850年,柏林41.9萬人,聖彼得堡48.5萬人,倫敦266.5萬人,巴黎105.3萬人,羅馬17.5萬人,維也納44.4萬人。 1910年,柏林207.1萬人,聖彼得堡196.2萬人,倫敦725.6萬人,巴黎288.8萬人,羅馬54.3萬人,維也納203.1萬人。 每十年移出歐洲人口數:1851-60年,奧匈帝國3.1萬人,法國2.7萬人,德國67.1萬人,義大利5千人,英國131.3萬人,沙俄無。 1861-70年,奧匈帝國4.0萬人,法國3.6萬人,德國77.9萬人,義大利2.7萬人,英國157.2萬人,沙俄無。 1871-80年,奧匈帝國4.6萬人,法國6.6萬人,德國62.6萬人,義大利16.8萬人,英國164.9萬人,沙俄5.8萬人。 1881-90年,奧匈帝國24.8萬人,法國11.9萬人,德國134.2萬人,義大利99.2萬人,英國325.9萬人,沙俄28.8萬人。 1891-1900年,奧匈帝國44.0萬人,法國5.1萬人,德國52.7萬人,義大利158.0萬人,英國214.9萬人,沙俄48.1萬人。 1901-10年,奧匈帝國111.1萬人,法國5.3萬人,德國27.4萬人,義大利361.5萬人,英國315.0萬人,沙俄91.1萬人。 1911-20年,奧匈帝國41.8萬人,法國3.2萬人,德國9.1萬人,義大利219.4萬人,英國258.7萬人,沙俄42.0萬人。 煤產量:1830年,奧地利帝國(包括匈牙利和義大利省份)20萬噸,法國190萬噸,德國180萬噸,英國3050萬噸。 1860年,奧地利帝國360萬噸,法國830萬噸,德國1840萬噸,英國8790萬噸,沙俄30萬噸。 1867年,奧匈帝國(義大利省份已經失去)640萬噸,法國1270萬噸,德國稿悔3080萬噸,英國1.06億噸,沙俄40萬噸,義大利10萬噸。 1880年,奧匈帝國1430萬噸,法國1940萬噸,德國5910萬噸,英國1.49億噸,俄國330萬噸,義大利10萬噸。 1900年,奧匈帝國3250萬噸,法國3340萬噸,德國1.495億噸,英國2.29億噸,沙俄1620萬噸,義大利50萬噸。 1913年,奧匈帝國5420萬噸,法國4080萬噸,德國2.772億噸,英國2.92億噸,沙俄3600萬噸,義大利70萬噸。 粗鋼產量:1871年,奧匈帝國3.6萬噸,法國8.0萬噸,德鍵燃國14.3萬噸,英國33.4萬噸,沙俄0.7萬噸,義大利無。 1880年,奧匈帝國12.4萬噸,法國38.9萬噸,德國69.0萬噸,英國131.6萬噸,沙俄30.7萬噸,義大利0.3萬噸。 1890年,奧匈帝國51.6萬噸,法國68.3萬噸,德國213.5萬噸,英國363.6萬噸,沙俄37.8萬噸,義大利10.8萬噸。 1900年,奧匈帝國117.0萬噸,法國156.5萬噸,德國646.1萬噸,英國498.0萬噸,沙俄221.6萬噸,義大利11.6萬噸。 1910年,奧匈帝國217.4萬噸,法國341.3萬噸,德國1310.0萬噸,英國647.6萬噸,沙俄331.4萬噸,義大利73.2萬噸。 1913年,鍵亮正奧匈帝國261.1萬噸,法國468.7萬噸,德國1760.9萬噸,英國778.7萬噸,沙俄491.8萬噸,義大利93.4萬噸。 生鐵產量:1841年,奧地利13.7萬噸,法國37.7萬噸,德國18.5萬噸,英國133.0萬噸,沙俄17.9萬噸,義大利無。 1870年,奧匈40.3萬噸,法國117.8萬噸,德國126.1萬噸,英國605.9萬噸,沙俄35.9萬噸,義大利2.0萬噸。 1880年,奧匈46.4萬噸,法國172.5萬噸,德國246.8萬噸,英國787.3萬噸,沙俄44.9萬噸,義大利1.7萬噸。 1890年,奧匈96.5萬噸,法國196.2萬噸,德國410.0萬噸,英國803.1萬噸,沙俄92.8萬噸,義大利1.4萬噸。 1900年,奧匈145.6萬噸,法國271.4萬噸,德國755.0萬噸,英國910.4萬噸,沙俄293.7萬噸,義大利2.4萬噸。 1910年,奧匈200.7萬噸,法國403.6萬噸,德國1311.1萬噸,英國1017.3萬噸,沙俄304.7萬噸,義大利35.3萬噸。 1913年,奧匈238.1萬噸,法國520.7萬噸,德國1676.1萬噸,英國1042.5萬噸,沙俄464.1萬噸,義大利42.7萬噸。 鐵路里程:1837年,奧匈14公里,法國159公里,德國21公里,英國870公里。 1847年,奧匈1048公里,法國1511公里,德國4306公里,英國6352公里,俄國368公里,義大利286公里。 1860年,奧匈2927公里,法國9167公里,德國11089公里,英國14603公里,俄國1626公里,義大利2404公里。 1870年,奧匈6112公里,法國15544公里,德國18876公里,英國21858公里,俄國10731公里,義大利6429公里。 1880年,奧匈11429公里,法國23089公里,德國33838公里,英國25060公里,俄國22865公里,義大利9290公里。 1890年,奧匈15273公里,法國33280公里,德國42869公里,英國27867公里,俄國30596公里,義大利13629公里。 1900年,奧匈19229公里,法國38109公里,德國51678公里,英國30079公里,俄國53234公里,義大利16429公里。 1910年,奧匈22642公里,法國40484公里,德國61209公里,英國32184公里,俄國66581公里,義大利18090公里。 1913年,奧匈22981公里,法國40770公里,德國63378公里,英國32523公里,俄國70156公里,義大利18873公里。 國民賬戶:1913年,奧匈帝國GNP為102.1億先令,按當年匯率計算,法國GDP為95.22億美元,德國NNP為124.77億美元,義大利GNP為40.65億美元,英國GDP為117.85億美元,俄國無數據。 (以上數據來源於《世界歷史統計·歐洲篇》
❽ 一戰德國損失比法國大好幾倍,為什麼法國還干不過德國
平心而論,法國人是敗在戰略上的,在想定的戰術方向(馬奇諾防線與德軍正面對抗)法國人打得並不差,在技術兵器方面法國人也並不落後於德軍,雖然沒有集中使用坦克導致法軍突擊能力不足,但是法軍摩托化程度更高,因此,馬奇諾防線的存在其實解放了法國的機動兵力,只是法國人過於僵硬的計劃,不但沒有善用自己的機動兵力,反倒將其以最快的速度葬送掉。
法國人對一戰德國人施里芬計劃的印象過於深刻,以至於認為德國人會復制一戰的方案(事實上德國總參謀部的確是這么做的),問題是德國偏偏出了一個不按照常理出牌的曼不群,以及欣賞曼不群方案的希特拉。一戰德國是右翼大包抄,越過比利時,從法軍左翼包抄,意圖實現一個規模巨大的魯騰型會戰,把法軍主力聚殲於以巴黎為中心的大口袋之中。
法國人吸取了一戰的教訓,就是必須以最快的速度進軍比利時,主要是基於兩個理由,第一把戰線推進到比利時可以縮短戰線寬度,不給德軍從法軍左翼包抄的機會。第二是避免重蹈一戰法國北部慘遭蹂躪的悲劇,把戰場推進到比利時境內,要蹂躪就蹂躪比利時吧。所以法國的人作戰計劃就是右翼依託馬奇諾防線死守,左翼以最快的速度推進到比利時境內,法軍的機動性越強,動員能力越強,就可以越快的進入比利時,把戰線推得越遠。最後實施的結果:應當說超乎預期,英法聯軍的「配合」超乎想像,如此龐大的軍團一頭扎入比利時,以後再轉向面對後路包抄的德軍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在德軍箭頭以南,法軍已經無法拼湊出像樣的機動兵團來解救被包圍的軍隊。
二戰時代雙方機動能力都遠優於一戰時期,幅員狹窄的法國在德軍機動兵力的快速進攻下,法國人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在後方重建自己的部隊,果斷投降就成了最有利的選擇。
❾ 一戰時期哪些國家領土大
一戰參與國家眾多,領土並不起太大作用。主要領土大國有俄羅斯、中國、美國、巴西、奧斯曼土耳其、英國(含自治領)等。如圖所示
主要參戰國有: (圖中綠色為協約國,黃色為同盟國,灰色為中立國)
協約國
英國、法國、沙皇俄國、塞爾維亞、美國、比利時、中華民國、日本、義大利(1915年5月,義大利退出同盟國,加入協約國) 羅馬尼亞、希臘、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紐西蘭、南非、葡萄牙、巴西等
同盟國
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