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的地形以什麼為主
問題一:法國以什麼地形為主以什麼氣候為主 法國以平原和丘陵地形為主,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
地形:東南高西北低,向大西洋敞開.東部是阿爾卑斯山地和侏羅山地;中南部為中央高原;西南邊境有比利牛斯山脈;中央高原和比利牛斯山地間的西南地區為阿基坦盆地;北部是巴黎盆地;西北部為阿莫里坎丘陵.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氣候:西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南部屬地中海氣候,中部和東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問題二:歐洲地形以什麼為主?著名的"地底之國"是? 歐洲的地形樣貌頗為豐富。不列顛群島及愛爾蘭島是平原、丘陵與高地混雜的地形,在西歐法國、荷蘭、比利時部分以平原為主,其中荷蘭有許多低窪地區是填海造陸而成。法國與西班牙、安道爾以庇里牛斯山山脈為界,南歐的伊比利半島多丘陵地,各丘陵間則有滾謹漏平原,義大利半島亦以丘陵地為主,穿插許多小面積平原,巴爾干半島則較多山地。阿爾卑斯山山脈橫亘歐洲中部,大爛也就是德國南部、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及義大利北部;德國北部則為平原地型。東歐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地形,歐洲的東南界為高加索山脈,其主峰鄂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是歐洲最高峰。北歐則多冰河地形,斯堪地納維亞半島及丹麥的沿海有許多冰河切割消溶入海後所造成的峽灣地形,冰島則除了冰河地形以外有很多火山地形。 「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意為「低地之國」,因其國土有一半以上低於或幾乎水平於海平面而得名
問題三:歐洲地形以什麼為主 地勢什麼高 歐洲地形以平原和山地為主 地勢北部和南部高,中部比較低。
問題四:巴黎的地形是不是以高原為主 巴黎所在的地形區是巴黎盆地。
問題五:法國地勢和地形類型各有什麼特點 法國地形特點:地勢地形特點為東南高,西北低,平原丘陵面積廣闊,領土包主要河流為晌燃塞納河和盧瓦爾河.
❷ 為什麼法國那麼小,糧食自給率卻有329%那麼高
法國地勢平坦,平原佔到了2/3以上,且深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全國氣候無比溫潤,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外加上法國又是世界頂級科技強國,在現代種植技術和設備的加持下,占據歐盟1/4農地的法國成為了歐洲最大的農業生產國,小麥、大麥、玉米、葡萄和蔬菜的產量高且品質好,其農副產品的出口量經常擠下美國,登頂世界第一的寶座。
法國農業是在二戰結束後,逐步實現了由小農經濟為主的傳統農業向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良種化為主的現代化農業的轉變。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是法國農業的顯著特點。
到目前為止,法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場加入了農業合作社。法國農業合作社已形成了完整的農業產業鏈一體化網路,其中很多農業合作社及其聯合組織,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知名的大型農業和食品企業集團。
除此之外,法國每年百分之十的研發公共開支都用於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
❸ 國界線是怎麼劃分的
國界線通過相鄰國家協商,以條約方式劃定.但也有例外的情況,有些地區間的國界線非條約邊界,而是傳統習慣邊界.按照國界線的劃分方法,國界線有自然國界和人為國界之分. 自然國界,又稱天然邊界,是指利用山脈、河流、湖泊、海洋、沙漠等對交通起障礙作用的自然地理界線所劃分的國家邊界.自然邊界是由有關國家通過有關協議明確規定,但也常常因各方所持觀點不同產生邊界糾紛.為精確劃分國界線,按照國際慣例,當相鄰兩國間採用自然地理特徵作為邊界時,山脈多以分水嶺為界,如比利牛斯山脈的分水嶺構成了法國與西班牙的邊界;通航河流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不通航河流以河道中心線為界,如中俄東段大部邊界以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為界;湖泊或內海以中心線或兩岸陸上邊界的端點連成的直線為界,前者如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蘇必利爾湖,後者如中俄之間的興凱湖;海峽的劃界方法與河流相類似. 人為國界主要包括:①數理國界,即以經線和緯線劃分的國家邊界.非洲國家有44%的邊界屬數理邊界,以北緯49°線構成的美國與加拿大的大部邊界是世界上最長的數理國界.②幾何國界,是指以直線連接兩個勘定點劃分的國界.如阿爾及利亞、查德、利比亞等國多為幾何國界.③文化國界,是指根據各種文化因素劃分的國界,其中包括按民族分布狀況劃分的國界和按居民的宗教信仰劃分的宗教國界等. 由於各種原因,諸如河流主航道中心線隨水文狀況而變化,山脈的山脊線與分水嶺不相重疊,以及歷史遺留問題、大國擴張政策、民族矛盾、宗教沖突、國力強弱差異等,導致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存在著嚴重的疆界問題和領土爭端,甚至釀成嚴重的武裝沖突和戰爭.例如日本北方四島問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克什米爾爭端、兩伊阿拉伯河主權問題、西撒哈拉問題等. 此外,國力、人口以及首都等也是國家內部重要的政治地理要素,是政治地理學研究內容的組成部分。
❹ 法國人做事慢,為什麼法國還是這么強大
因為整體工作效率比較高,機制合理。是社會與國家管理多年積累的經驗。另外,其18-20世紀對外擴張、侵略及對其殖民國家資源的掠奪也為法國經濟發展做了良好的鋪墊,打下了基礎。
法蘭西共和國,簡稱法國,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該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建立了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法國是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之一,在核電、航空、航天和鐵路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鋼鐵、汽車、建築為其工業的三大支柱。法國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法國工業三大支柱。
❺ 法國的地理位置優勢
法國本土北達北海,西北及英吉利海峽,西抵大西洋,南至地中海,與東北部的比利時和盧森堡、東部的德國與瑞士、東南的義大利和摩納哥以及西南的西班牙和安道爾接壤。
法國南部和東部的國境線分布的山峰山脈有比利牛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和侏羅山,河流有萊茵河。在地中海上,轄有科西嘉島和眾多海岸群島。
憑借分布於全球范圍的海外領地,法國擁有11,035,000平方公里(4,260,637平方英里)的專屬經濟區,次於美國、領先後一名的澳大利亞而位居世界第二,其專屬經濟區佔世界總經濟區面積的8%。
(5)為什麼法國的國境線那麼平擴展閱讀:
法國在世界范圍內擁有眾多海外省和海外領地,這些領土之間的行政區劃等級和管轄形式有所不同,它們分別位於:
南美洲:法屬蓋亞那
大西洋:聖皮埃爾和密克隆以及安的列斯群島的瓜德羅普、馬提尼克、聖馬丁以及聖巴泰勒米
太平洋: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和富圖納以及克利珀頓島
印度洋:留尼汪、法屬印度洋諸島、克羅澤群島、凱爾蓋朗群島、聖保羅島以及阿姆斯特丹島
南極洲:阿黛利地(爭議)
其中,法屬蓋亞那與巴西和蘇利南接壤,法屬聖馬丁與荷蘭接壤。
❻ 法國的地理位置
法國是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位於歐洲大陸西部,領土呈對稱的六邊形,三邊臨海,三邊靠岸,高高聳立的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脈分別是法國與義大利.西班牙最天然的地理分界線。法國的大部分領土都處於平原和丘陵之上,美麗的塞納河從心臟地帶流過,滋潤了巴黎盆地廣闊的土地。
位置: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主要城市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北緯48度51分, 東經2度2分)、東南部大城市裡昂(北緯47度,東經7分)、馬賽是法國第三大城市,歐洲第二大港口(北緯43度18分,東經5度25分)、里爾是法國北方重要城市,是諾爾-加萊大區的首府(北緯53度19分,西經3度29分)、圖盧茲位於法國南部南比利牛斯大區的上加隆省(北緯44度50分,西經0度30分)、尼斯為阿爾卑斯濱海省首府,是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第二大城市(北緯43度42分,東經7度16分)、南特南特市是盧瓦爾河-大西洋省的省會(北緯47度13分,西經1度33分)、波爾多是法國西南部阿基坦大區和紀龍德省首府所在地,是歐洲大西洋沿岸的戰略要地(北緯44度50分,西經0度34分)
❼ 為什麼地圖上很多國家的國界線是「橫平豎直」的
國界線,指的是國與國之間的分界線。一般來說,相鄰兩個國家或以山脈,或以河流、湖泊等天然地理條件作為彼此分離的界限,因此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邊界線都比較曲折。
除卻這種靠大自然地形劃分的邊界線,還有一種人為因素造成的邊界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非洲。
19世紀末,歐洲列強進入非洲並對這里進行瓜分。殖民者只考慮自身的利益,對於原本就是意外之財的非洲劃分的也相當隨意,尺子隨便一劃,彼此的殖民范圍就確定了,像是非洲著名的瓦爾涅線(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邊界線名稱)就是法國殖民領導者瓦爾涅隨意畫下的。除非是為了特定的利益,比方說出海口等,多數殖民者對這樣的劃分是沒有異議的。
所以在許多非洲國家獨立之後,國家之間的邊界線多沿用殖民時期的劃分來確定。列強草率的邊界劃分更導致了很多民族被分裂開來,這也是如今非洲多數國家種族頻發沖突和領土之爭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