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後法國德國關系如何轉變分別舉例
像西德和法國關系應該還不錯東德就不一樣了西德和法國都加入歐盟一起努力使得自身都在二戰結束後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了經濟和軍事
② 法國和德國關系現在怎麼樣如果他們現在打起來誰會贏
歷史上曾有很深的恩怨,但現在為了抵抗西邊的英國、美國,和東邊的俄國,兩國只有加強合作才能存活,法國有核武器和核動力航母,軍事硬體比德國強,德國則是經濟更勝一籌,打起來很難說,武器先進與否從來不是完全能決定戰爭的因素。
③ 現在的法德親如兄弟,為何歷史上法國卻總是跟德國過不去
很長一段時間,德國處於一場四分五裂的政治動盪之中。直到工業革命爆發後,由於靠近波羅的海,北部的普魯士才成為連接中歐和西歐的貿易中心。它的力量繼續積累,與奧地利處於平等地位。為了擴大他們的地理權力,其他國家將不可避免地求助於一些位於中歐和德國的國家的想法。那是因為德國統一威脅法國維持歐洲大陸霸權。普法戰爭後,不僅德國實現了統一,而且法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也被德國取代。在政治統一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德國迅速進入民族主義階段,並迅速崛起成為歐洲強國。然而,德國走上了戰爭之路,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④ 現在德國法國義大利的關系怎麼樣是不是非常親密的
由於歷史的淵源、近似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共同的利益等因素,三國關系還是不錯的,但也說不上非常親密,至少不像英美之間那樣關系密切。
⑤ 德國和法國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一戰後,法國政府一直試圖通過凡爾賽體系制約德國,防止其東山再起
還直接派兵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
希特勒上台後,撕毀凡爾賽和約擴軍備戰
二戰爆發後
1940年5月10日德軍越過法國構築的馬其頓防線迅速佔領法國
1940年6月22日法國宣布投降,德國扶植貝當傀儡政府統治法國
戴高樂流亡英國建立流亡政府
1944-1945年,隨著盟軍佔領西歐大陸,法國光復
⑥ 德國和法國好嗎
法德關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對外關系中中心問題之一。法國對德關系經歷了一個「肢解-和解- 合作」的曲折過程。
鑒於70年中,法國三次(1870,1914,1940)遭到德國的入侵,又擔心戰後德國東山再起,重新構成對法國的威脅;出於對本國經濟利益的考慮(即需要魯爾地區和薩爾地區的煤鐵資源),在戰後初期法國主張肢解德國,建成像1871年以前那樣鬆散的聯邦,魯爾地區由國際管理,薩爾地區在經濟上與法國聯系。但是,法國的對德主張遭到決定德國民族命運和前途的美國和蘇聯的冷淡、抵制和反對。與此同時,法國和德國兩國的壟斷資本開始相互滲透,從而使兩國經濟逐漸加深了相互間的依賴。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加上要利用德國來加強法國在歐洲和世界上的地位的政治考慮,法國開始改變要肢解德國的立場,採取了和解的政策。戴高樂於1949年9月25日系統地論述了他的新見解:「總有那麼一天,在德國人民和法國人民之間有可能達成一種直接的、實際的協議。……將來會不會有一個歐洲,就要看日耳曼人和高盧人之間會不會直接達成協議。」戴高樂的新見解正好代表了第四共和國政府的看法。而正是法國採取了和解的政策,促進了法德兩國的接近,在第四共和國期間兩國開始建立經濟聯盟。
第五共和國初期,戴高樂把德國作為歐洲建設的關鍵。1958年9月,戴高樂與西德總理阿登納(Adenauer)舉行了第一次會談。在會談中,戴高樂指出歐洲聯合的極端重要性,而這種聯合首先要求巴黎和波恩的合作,使兩個民族言歸於好,並把兩者的力量和能力結合起來。通過談判,雙方達成了諒解、互通有無和科技交流的協議。從此揭開了法德關系史上的新的一頁。1962年9月戴高樂訪問德國把兩國關系推向高潮。他導致兩國於1963年1月23日簽訂了法德合作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兩國政府就外交政策的重大問題、首先是共同利害的問題將定期磋商;法德兩國首腦每年進行兩次會晤,兩國外交部長每季度舉行一次會談。法德兩國還開展防務、教育和青年的交流。法德不僅取得了相互諒解,而且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形成了巴黎-波恩軸心。法德軸心構成了歐洲聯合的基礎,成為推進歐洲一體化向前發展的主要動力。
蓬皮杜執政期間,擔心西德經濟的發展導致在歐洲經濟共同體內的支配地位,對西德東方政策的疑慮和保留,決定接近美、蘇、英來抑制西德,因此法德關系有所鬆弛。
⑦ 二戰後德國和法國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1.缺乏共同外敵(德國法國同處北約,俄國是共同的敵人;而中日的共同的敵人蘇聯掛了)
2.對歷史沒有相同的認知(德法互為侵略者,而中國則未侵略日本,故日本不會同德國一樣反思)
3.第三方的影響(美國沒有策動德法對立的需求;美國重返亞太,日本挾美製華)
⑧ 法國和德國關系怎麼樣
德國和法國都一直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二戰以前,德國和法國一直屬於對立局面,早在羅馬時代就互相侵犯,就像我國中原逐鹿似的。
二戰德國開始時佔領了法國,後又成為戰敗國,二戰過後,德國經歷了最艱難的時期,很多人甚至也是吃不上飽飯的。有很多德國人都到法國去工作,以解決溫飽。後來憑借製造業,再度崛起,和法國之間建立了合作關系。
歐洲的這些小國,盡管像德國這樣科技這么發達,但是畢竟都太小了,想要以獨立的姿態立足於國際社會是根本沒有勝算的,也沒有話語權,所以,作為兩個當前最強大的歐洲小國,德國法國必須並肩作戰,並且和其他周邊國家一同構建了歐盟。
⑨ 法國與德國的關系怎樣
法德關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對外關系中中心問題之一。法國對德關系經歷了一個「肢解-和解- 合作」的曲折過程。
鑒於70年中,法國三次(1870,1914,1940)遭到德國的入侵,又擔心戰後德國東山再起,重新構成對法國的威脅;出於對本國經濟利益的考慮(即需要魯爾地區和薩爾地區的煤鐵資源),在戰後初期法國主張肢解德國,建成像1871年以前那樣鬆散的聯邦,魯爾地區由國際管理,薩爾地區在經濟上與法國聯系。但是,法國的對德主張遭到決定德國民族命運和前途的美國和蘇聯的冷淡、抵制和反對。與此同時,法國和德國兩國的壟斷資本開始相互滲透,從而使兩國經濟逐漸加深了相互間的依賴。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加上要利用德國來加強法國在歐洲和世界上的地位的政治考慮,法國開始改變要肢解德國的立場,採取了和解的政策。戴高樂於1949年9月25日系統地論述了他的新見解:「總有那麼一天,在德國人民和法國人民之間有可能達成一種直接的、實際的協議。……將來會不會有一個歐洲,就要看日耳曼人和高盧人之間會不會直接達成協議。」戴高樂的新見解正好代表了第四共和國政府的看法。而正是法國採取了和解的政策,促進了法德兩國的接近,在第四共和國期間兩國開始建立經濟聯盟。
第五共和國初期,戴高樂把德國作為歐洲建設的關鍵。1958年9月,戴高樂與西德總理阿登納(Adenauer)舉行了第一次會談。在會談中,戴高樂指出歐洲聯合的極端重要性,而這種聯合首先要求巴黎和波恩的合作,使兩個民族言歸於好,並把兩者的力量和能力結合起來。通過談判,雙方達成了諒解、互通有無和科技交流的協議。從此揭開了法德關系史上的新的一頁。1962年9月戴高樂訪問德國把兩國關系推向高潮。他導致兩國於1963年1月23日簽訂了法德合作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兩國政府就外交政策的重大問題、首先是共同利害的問題將定期磋商;法德兩國首腦每年進行兩次會晤,兩國外交部長每季度舉行一次會談。法德兩國還開展防務、教育和青年的交流。法德不僅取得了相互諒解,而且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形成了巴黎-波恩軸心。法德軸心構成了歐洲聯合的基礎,成為推進歐洲一體化向前發展的主要動力。
蓬皮杜執政期間,擔心西德經濟的發展導致在歐洲經濟共同體內的支配地位,對西德東方政策的疑慮和保留,決定接近美、蘇、英來抑制西德,因此法德關系有所鬆弛。但從總的方面來看,蓬皮杜為了推進西歐聯合,還是要藉助西德,在歐洲經濟共同體內部加強兩國間的合作。
吉斯卡爾·德斯坦認為,法德兩國是西歐聯合的基礎,應該把法德的關系推向縱深方向的發展。1978年,法德雙方為了加強政策協調,規定兩國首腦會晤從每年兩次增加到每年四次。
密特朗為了平息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對「法德軸心」提法的不滿,避免使用「法德軸心」,但為了歐洲建設的需要仍然要保持法德「特殊關系」。法德兩國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密切合作和緊密的配合,加速了歐洲一體化前進的步伐,並加深了兩國在各個方面的關系、特別是軍事方面的關系,如1986年2月法德兩國決定實行戰略和軍事合作和1987年3月兩國決定聯合生產一種新型武裝直升飛機,從而使兩國形成了某種「聯盟中的聯盟」。
希拉克當選總統後,大力調整外交政策,積極推動西歐建設。他為了維護法國大國的地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進行抗爭、造就歐洲一極,首先加強法德的合作,重申了「法德軸心」的重要性,指出「歐洲雙發動機」作為推動歐盟發展的聯合力量仍然有其現實的意義,在歐洲一體化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法德兩國首腦決定兩國首腦的非正式會晤今後將定期舉行,每6周到8周舉行一次,兩國外長每月會晤一次,以便加強法德兩國在歐洲建設政策的協調以及雙邊的合作。自此,法德從峰會到部長等各個級別的會議經常召開,就雙邊關繫到准備歐洲聯盟文件進行協調或起草。法德兩國從政治、經濟、貨幣、軍事、社會、文化、青年各個方面開展了密切的合作和交流。這在兩國關系史上是空前的,在國際關系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⑩ 中國現在和德國法國關系怎麼樣
和德國關系很好,法國由於政府在西藏問題上搖擺不定所以和中國關系也忽冷忽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