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淪陷後,很多藝術家紛紛逃往美國,但是畢加索去了那裡
不久,法國淪陷了,巴黎被納粹德軍佔領。以前居住在法國的很多藝術家紛紛逃往美國,而畢加索卻在此時搬回了巴黎。
畢加索重返巴黎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因為他是希特勒最痛恨、最害怕的藝術家,被認為是「布爾什維克藝術」和「頹廢藝術」的締造者。
2. 法國著名藝術家及作品
1、歐仁·德拉克羅瓦
斐迪南-維克多-歐根.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法國著名畫家,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
他繼承和發展了文藝復興以來歐洲各藝術流派,包括威尼斯畫派、荷蘭畫派、P.P.魯本斯和J.康斯特布爾等藝術家的成就和傳統,並影響了以後的藝術家,特別是印象主義畫家。
代表作品有《自由引導人民》、《希奧島的屠殺》等。
2、克勞德·莫奈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
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
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光和影的色彩描繪是莫奈繪畫的最大特色。
2019年5月14日,法國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奈的作品《乾草堆》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破紀錄的1.107億美元(1美元約合人民幣6.87元)高價拍出。這是莫奈作品拍賣價格的最高紀錄,也是印象派畫作拍賣最高紀錄。
代表作品有《日出·印象》、《盧昂大教堂》、《維特尼附近的罌粟花田》、《睡蓮》、《乾草堆》等。
3、愛德華·馬奈
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1832.01.23 - 1883.04.30)是19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1832年出生於法國巴黎。
他從未參加過印象派的展覽,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藝術創作態度,卻深深影響了莫奈、塞尚、梵高等新興畫家,進而將繪畫帶入現代主義的道路上。
受到日本浮世繪及西班牙畫風的影響,馬奈大膽採用鮮明色彩,舍棄傳統繪畫的中間色調,將繪畫從追求立體空間的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朝二維的平面創作邁出革命性的一大步。
代表作品有《吹短笛的男孩》、《草地上的午餐》、《福利·貝熱爾的吧台》、《奧林匹亞》等。
4、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印象派重要畫家。1841年生於法國Haute-Vienne的小鎮里蒙(Limoges),後來隨家搬遷到巴黎。印象畫派成員之一。以油畫著稱,亦作雕塑和版畫。
早年當過徒工,畫過陶瓷、扇子、窗簾等。曾從學院派畫家格萊爾(Charles Gabriel Gleyre, 1806—1874)學畫,後受德拉克洛瓦和庫爾貝的影響,對魯本斯及法國18世紀繪畫有較深的研究。
在創作上能把傳統畫法與印象主義方法相結合,以鮮麗透明的色彩表現陽光與空氣的顫動和明朗的氣氛,獨具風格。
代表作品有《包廂》、《遊船上的午餐》、《小瑪高脫像》、《煎餅磨房的舞會》等。
5、埃德加·德加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法國印象派重要畫家。他出身於金融資本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個畫家,因此他從小就生長在一個非常關心藝術的家庭中。
中學畢業後,德加報考了美術學校,他在義大利學習義大利的藝術,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
與此同時,他又在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S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的一位得意門生路易·拉莫特(Louis Lamott)的畫室里學畫。
代表作品有《調整舞鞋的舞者》、《舞蹈課》、《盆浴》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埃德加·德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德華·馬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克勞德·莫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仁·德拉克羅瓦
3. 法國出名的小鎮你知道哪些呢
中世紀村莊Moncontour保留了13世紀和14世紀的雄偉城牆,保護著彭埃弗爾地區的首府Lamballe。就像它在Finsitere的鄰居Locronan一樣,Moncontour在工業革命之前以生產帆布而聞名。從這個繁榮時期至今仍保留著富麗堂皇的房屋、市政廳和教堂。
La Roque-sur-Ceze / Gard
塞澤河畔的拉羅克建在一座岩石山頂上,俯瞰著塞澤河,這座橋橫跨著一座有12座拱門的老橋。這個村莊有傾斜的鵝卵石街道和用奶油色的石頭建造的房屋,還有彎曲的瓷磚飛檐,這里是前城堡和教堂的遺址,提供了一個令人驚嘆的風景——蘇塔代瀑布,一個特殊的自然景點。
詩人拉瓦爾/德羅姆
Le Poet-Laval坐落在雅博隆山谷薰衣草和麥田之中。這個村莊曾是聖殿騎士團(order of The Knights Templar)的指揮官,從那時起,它保留了城堡、聖讓·德·指揮官(Saint Jean des Commandeurs)的羅馬教堂遺址和城牆。
鍾表/杜省
Lods是一個村莊,長期以來,鐵匠和葡萄園控制著居民的生活節奏,盧河(River Loue)從這里傾瀉而下。這個村莊保留了過去的葡萄酒種植者的房子,並設立了一個葡萄酒和葡萄園博物館(Musee de la Vigne et Vin),還有一個人種博物館,講述了以前的鐵匠和葡萄酒種植者的歷史。
諾亞/ Yonne
諾耶斯蜷曲在瑟萊因河蜿蜒的山谷中,在中世紀是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Petite-Etape-aux-Vins廣場、Marche-au-Ble廣場或Grenier-a-Sel廣場(葡萄酒、玉米市場和鹽倉庫廣場)都讓人想起了這個村莊繁榮的農業和貿易時期,就像那些精美的半木質的15美分房子的正面一樣。
Oingt /羅納
坐落在小山上,被博若萊葡萄園環繞,Oingt是「Pays des pierre dorees」的一顆寶石。在中世紀的歷史中,這個村莊一直保留著城堡的古老教堂、尼茲的堅固大門和一個地牢,從那裡你可以看到艾澤格河谷的壯麗景色。在村莊的中心,赭黃色的房屋是工匠和藝術家的家。
Perouges /西班牙
在俯瞰羅納平原的山頂上,這個昔日的織工定居點在其雙層圍牆內保存著中世紀歷史的證據:古老的售價15美分和16美分的房屋、鋪得不平整的街道和堡壘教堂,僅舉幾例。當代照明增強了建築的獨特性。
Pesmes / Haute-Saone
佩姆斯曾經是一個從格雷到多爾的戰略要地,在1678年成為法國之前,它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職業,因此有著動盪的歷史。盡管如此,這個村莊還是保留了大量的遺產:城堡的遺跡,聖希萊爾教堂的遺跡,可以追溯到13美分和大門。沿著令人愉快的奧格農河,16美分的住宅,過去屬於領先的公民和葡萄酒種植者的房子是村莊的葡萄酒生產過去的提醒。
Saint-Antoine-l 'Abbaye / Isere
在起伏的風景中心,聖安東尼修道院俯瞰著村莊。接近雄偉壯麗的紀念碑,被認為是最漂亮的哥特式傳統的地區,這個中世紀的網站顯示不同的方面:適度的半木質結構房屋的郊區,覆蓋市場的購物季,小胡同導致村莊的頂部和富人住宅的直欞窗……
Sainte-Croix-en-Jarez /盧瓦爾
一個Carthusian修道院成為了位於「Parc natural Regional Pilat」的起伏風景中心的一個村莊。雖然今天這里的大部分宗教建築都是房屋,但十七美分修道院教堂及其著名的傢具、修道院廚房、迴廊和一個修復後的小房間都對公眾開放,這都要感謝Carthusian修道院和場地保護協會的工作。
4. 法國有哪些著名的藝術家
法國畫家太多太多。但是印象派就數不完。這里首推畫家莫奈,代表作《日出印象》、《睡蓮》《向日葵》
5. 求教佛學者,為什麼法國有小鎮靈媒可以讓死去藝術家附身來畫出木星天王星等眾生
死是一個對生命過程的看法,我們才是這個看法的持有者。
我們對自我觀念的把持,才使本來是一體的天,地,人分裂開來,使自己和密不可分的周圍世界對立起來,所以自我意識,才是生死的根本。
什麼是法國小鎮?
什麼是靈媒?
什麼是死去?
什麼是藝術家?
什麼是附身?
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頭腦中的意識對環境的認識,對吧?
離開了我們的頭腦,
法國是什麼?
靈媒是什麼?
死去是什麼?
藝術家又是什麼?
都是我們心靈對外界的反應。
6. 為什麼巴黎是許多資深藝術家的嚮往之地
巴黎吸引藝術家的原因:
一,經濟文化地位:
巴黎是歐洲大陸上最大的城市,法國的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 華的都市之一。(有利於藝術家的生存和藝術的傳播)
二.文化生態的意蘊:
巴黎活在細節之中。巴黎人無論什麼年齡,都像孩子一樣,某一兩天對一樣新東西很著迷。雖不富足,卻不乏安逸。文化人是巴黎社會生活靈魂。19世紀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普魯斯特、波德萊爾、蘭波、喬治·桑、肖邦、王爾德、科萊特、熱奈;20世紀畢加索、本雅明、紀德、薩特、波夫娃、加繆、羅蘭·巴特、福科這一些文化名人,組成巴黎社會文化人群落。他們曾經生活在巴黎這個空氣中都充滿虛無的地方,可他們精神的創造力卻豐盈自由法國精神,並取得世界文化史上的最高成就。
在利普咖啡館、花神咖啡館、雙叟咖啡館,整個巴黎文化心臟,彷彿就在那裡跳躍;在洛贊旅館大麻俱樂部,那些天才人物為追求瘋狂與刺激,整夜都在吸食「綠色果醬」,作家巴爾扎克拒絕吸食,卻沒有忘記采訪吸食者體驗與幻覺;那是一個自由與興奮時代,探索著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如何打破。
法國處在正中間,他們將時髦的藝術和保守的文化、國家統一的福利和極端的個人主義、心明眼亮的現實主義和生機勃勃的浪漫主義進行了特殊的融合,而這些方面都經過了時間的考驗,無可爭議,也非常微妙。
巴黎的城市規模和它的人文歷史都是對藝術傢具有很大吸引力的。
7. 法國有什麼鄉村氣息濃厚,特別具有田園美感的地方
吉維尼,這個小鎮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因莫奈的花園而聞名。到了此處宛若到了世外桃源,瞬間被各種各樣、美輪美奐的繁花異草包圍著。
8. 世界歷史上最成功的藝術家是誰
這個問題有點太廣了,不好限定,成功是說在當時名氣,還是後世的名氣,還是說後來的經濟收入,要說經濟收入,那肯定是沒有現實的藝術家強了,起碼現世的藝術家動的炒作,
名氣,收入之外還有對藝術的貢獻,比如開創什麼新學派,也要考慮,所以兄弟要想問實質的東西,還是細化一下問題,那麼我談下我的看法,我認為比較成功的藝術家應該當屬達芬奇了,從小孩到老人里,你去問知道的藝術家,統計出來一定是達芬奇名列前茅了,關於達芬奇摘抄一下網路
網路http://ke..com/view/2201.html?wtp=tt
【 基本信息 】
英文原名: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中文翻譯: 列奧納多·達·芬奇
港台譯作 達文西
在世時間: 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
注意: 達·芬奇並不是姓,而是表示芬奇鎮出身之意,全名列奧納多·迪·塞爾·皮耶羅·達·芬奇的意思是來自芬奇鎮的迪·塞爾·皮耶羅之子——列奧納多。
國籍: 義大利 。
家庭狀況: 父: 迪·塞爾·皮耶羅·達·芬奇, 母: 卡特里娜。
注意: 達·芬奇的生母卡特里娜因出生卑微不能和其父結婚,從達·芬奇出生後的洗禮記錄來看,她生下達·芬奇後不久就和同村的另一人結婚,達·芬奇從小在祖父的田莊中長大。
婚姻狀況: 終身未婚。
習慣: 左手 。
其他: 素食主義者、習慣從右到左倒著書寫(鏡像書寫)、解剖過不下30具死屍、喜歡穿粉紅色外套、在胡須上毫無顧忌地塗上五顏六色,他厭惡與女性來往。
[編輯本段]【 個人簡介 】
列昂納多·達·芬奇,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為了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他廣泛地研究與繪畫有關的光學、數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他的藝術實踐和科學探索精神對後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他是人類智慧的象徵,他逝世之後的500年間,人類對他的研究與探索依然不斷,在歐美各國和日韓、以色列等亞洲國家都有專門的達·芬奇研究機構。而對於他的祖國義大利來說,他更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徵,在這個國家,紅酒、傢具、餐廳、酒店、機場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事物數不盡數。義大利著名品牌Leonardo Di Gasun(中譯老人頭)也是以他的自畫像做為Logo的。
[編輯本段]【 個人生平 】
天才少年
1452年4月15日22時30分,在義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海濱小鎮——芬奇鎮的一個名為安奇亞諾的小村莊里,一個叫列昂納多·達·芬奇的小私生子誕生了。他的父親是佛羅倫薩有名的公證人,家庭富有。達·芬奇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莊里度過的。孩提時代的達·芬奇聰明伶俐,勤奮好學,興趣廣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學會彈七弦琴和吹奏長笛。他的即興演唱,不論歌詞還是曲調,都讓人驚嘆。他尤其喜愛繪畫,常為鄰里們作畫,有「繪畫神童」的美稱。
皮耶羅確信兒子有繪畫天賦,便將小芬奇送往佛羅倫薩,師從著名的藝術家韋羅基奧,開始系統地學習造型藝術。此時的達·芬奇只有14歲。 當時,皮耶羅受一位農民的委託,要畫一幅盾面畫。他聽說兒子會畫畫,想試試兒子的畫藝,便將這任務交給了小芬奇。小芬奇憑借自己豐富的想像力,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畫成了一個駭人的妖怪美杜莎。這幅作品完成後,小芬奇請父親來到他的房間。他把窗遮去一半,將畫架豎在光線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耶羅剛走進房間時,一眼就看到了這個面目猙獰的妖怪,嚇得大叫起來。小芬奇則笑著對父親說:「你把畫拿去吧,這就是它該產生的效果。」
韋羅基奧的作坊是當時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中心,經常有義大利人文主義者在這里聚會,討論學術問題。達·芬奇在這里結識了一大批知名的藝術家、科學家和人文主義者,開始接受人文主義的熏陶。 達·芬奇在20歲時已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他用畫筆和雕刻刀去表現大自然和現實生活的真、善、美,熱情歌頌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達·芬奇並不滿足他的這些才幹,他要掌握人類思想的各個領域。他眼光獨到,做事干練,具有藝術的靈魂。有一次,他在山裡迷了路,走到了一個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後來回憶這段經歷時說:「我突然產生了兩種情緒——害怕和渴望:對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會有什麼怪異的東西。」他一生都被這兩種情緒所羈絆——對生活的不可知性或無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這個神秘的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釋其含義,描繪其壯觀。
科學巨匠
在文藝復興早期,人們盲目地接受傳統觀念,崇拜古代權威和古典著作。人們學習科學知識也只是學習像《聖經》一樣的亞里士多德理論,只相信文字記載。達·芬奇反對經院哲學家們把過去的教義和言論作為知識基礎,他鼓勵人們向大自然學習,到自然界中尋求知識和真理。他認為知識起源於實踐,只有從實踐出發,通過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他說「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實踐應以好的理論為基礎」。達·芬奇提出並掌握了這種先進的科學方法,採用這種科學方法去進行科學研究,在自然科學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提出的這一方法,後來得到了伽利略的發展,並由英國哲學家培根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最基本方法。 達·芬奇堅信科學,他對宗教感到厭惡,抨擊天主教為「一個販賣欺騙的店鋪」。他說:「真理只有一個,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達·芬奇的實驗工作方法為後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愛因斯坦、牛頓等人的發明創造開辟了道路。
1、天文
達·芬奇對傳統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他認為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顆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太陽本身是不運動的。達·芬奇還認為月亮自身並不發光,它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輝。他的這些觀點的提出早於哥白尼的「日心說」,甚至在當時,達·芬奇就幻想利用太陽能了。
2、物理
達·芬奇重新發現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他指出:在連通器內,同一液體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體的液面高度不同,液體的高度與密度成反比。他發現了慣性原理,後來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他認為一個拋射體最初是沿傾斜的直線上升,在引力和沖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線位移,最後沖力耗盡,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運動。他的這一發現使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學說產生了動搖。他發展了杠桿原理,除推導出作用力與臂長關系外,還算出了速度與臂長的關系。他指出了「永動機」作為能源的不可能性。達·芬奇還預示了物質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動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東西將從地底下爆起,……使人在無聲的氣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徹底毀壞,看起來在空中似乎有強大的破壞力。」
3、醫學
達·芬奇在生理解剖學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認為是近代生理解剖學的始祖。他掌握了人體解剖知識,從解剖學入手,研究了人體各部分的構造。他最先採用蠟來表現人腦的內部結構,也是設想用玻璃和陶瓷製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子宮內的胎兒(達芬奇)他發現了血液的功能,認為血液對人體起著新陳代謝的作用,並認為了血液是不斷循環的。他說血液不斷的改造全身,把養料帶到身體需要的各個部分,再把體內廢物帶走。達·芬奇研究過心臟,他發現心臟有四個腔,並畫出了心臟瓣膜。他認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動脈硬化,而產生動脈硬化的原因是缺乏運動。後來,英國科學家哈維證實和發展了達·芬奇這些生理解剖學的成果。
4、建築
理想中的米蘭(達芬奇)在建築方面,達·芬奇也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華。他設計過橋梁、教堂、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築。在城市街道設計中,他將車馬道和人行道分開。設計城市建築時,具體規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寬度。米蘭的護城河就是他設計和建造的。
5、軍事
達·芬奇的研究和發明還涉及到了軍事領域。他發明了簧輪槍、子母彈、三管大炮、坦坦克車(達芬奇)克車、浮動雪鞋、潛水服及潛水艇、雙層船殼戰艦、滑翔機、撲翼飛機和直升機、旋轉浮橋等等。2008年4月26日,在瑞士西部城市帕耶訥,36歲的瑞士人奧利維耶·維耶提-特帕使用由達·芬奇設計的金字塔型降落傘從距地面600米高的直升機上成功跳下。
6、水利
達·芬奇對水利學的研究比義大利的學者克斯鐵列早一個世紀。為了排除泥沙,他作了疏通亞諾河的施工計劃。他設計並親自主持修建了米蘭至帕維亞的運河灌溉工程。由他經手建造的一些水庫、水閘、攔水壩便利了農田灌溉,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有些水利設施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7、地質
達·芬奇根據高山上有海中動物化石的事實推斷出地殼有過變動,指出地球上洪水的痕跡是海陸變遷的證明,這個思想與300年後赫頓在地質學方面的發現頗為近似。並且在麥哲倫環球航行之前,他就計算出地球的直徑為7000餘英里。
8、達·芬奇密碼筒
看過《達·芬奇密碼》的人大概都知道達·芬奇密碼筒。而事實上在當時的社會,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文件的保密工作。達·芬奇設計的這種密碼筒造型古典,內涵著文藝復興特質,設計優雅,符合達·芬奇的睿智風格。按照故事情節,密碼筒里藏匿著關於郇山隱修會乃至整個基督教最大秘密的莎草紙。達·芬奇設計的密碼筒內有一個裝著醋液的容器,如果強行砸爛密碼筒,醋液就會流出溶解莎草紙。要打開密碼筒,必須解開一個5位數的密碼,密碼筒上有5個轉盤,每個轉盤上都有26個字母,可能作為密碼的排列組合多達11881376種。
(註:整個故事只是由丹·布朗自己編造出來的而已,達芬奇密碼筒根本不存在)
9、設計出初級 機器人
最為奇妙的是,達·芬奇還設計了一套方法以做心臟修復手術。
達·芬奇曾稱自己沒有受過書本教育,大自然才是他真正的老師。為了認識自然,認識自己,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不遺餘力地探索著。為了認識人類自身,達·芬奇親自解剖了幾十具屍體,對人體骨骼、肌肉、關節以及內臟器官進行了精確了解和繪制。
令人驚訝的是,當年達·芬奇連人體循環系統工作機理的概念都沒有。更為神奇的是,2005年一名英國外科醫生還利用達·芬奇設計的方法做心臟修復手術。不過,解剖學的研究在當時並沒有給達·芬奇帶來聲譽,而是遭到了無數的誹謗。
不過,就是有了對人體的這種深入了解,達·芬奇才在手稿中繪制了西方文明世界的第一款人形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達芬奇)達·芬奇賦予了這個機器人木頭、皮革和金屬的外殼。而如何讓機器人動起來,才是讓達·芬奇大傷腦筋的。他想到了用下部的齒輪作為驅動裝置,由此通過兩個機械桿的齒輪再與胸部的一個圓盤齒輪咬合,機器人的胳膊就可以揮舞,可以坐或者站立。更絕的是,再通過一個傳動桿與頭部相連,頭部就可以轉動甚至開合下頜。而一旦配備了自動鼓裝置後,這個機器人甚至還可以發出聲音。
原來,5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機器人的雛形。
10、點燃現代汽車發明靈感之火
達·芬奇長達1萬多頁的手稿(現存約6000多頁)至今仍在影響科學研究,他就是一位現代世界的預言家,而他的手稿也被稱為一部15世紀科學技術真正的網路全書。
很早,達·芬奇就對當時的四輪馬車不滿。在他的科學世界中,早就有了汽車的影子。事實上,點燃現代汽車發明靈感之火的正是這輛「達·芬奇汽車」。
既然是汽車就要考慮動力問題,達·芬奇在汽車中部安裝了兩根彈簧以解決這個問題。人力轉動車的後輪使得各個齒輪相互咬合,彈簧綳緊就產生了力,再通過杠桿作用將力傳遞到輪子上。
那麼怎麼控制車速呢?達·芬奇也想到了。他在車身上安裝了一個圓盤裝置,圓盤表面設置了很多方形的木塊,和每個輪子連接的鐵桿的另一端與圓盤相接,這就是用於控制車速的裝置。圓盤上放置的木塊數量越多,與鐵桿之間的摩擦就會越大,阻力也越大,輪子的運轉速度越慢,行駛的距離越長。
當然,達·芬奇也想到了剎車裝置。位於齒輪之間有一個木塊,拉動繩索將木塊卡在齒輪之間,車就可以停止。不過,這輛汽車不能載人,因為僅靠彈簧的動力根本無法行駛很長的距離。
同時,達·芬奇還將彈簧巧妙地運用在了鍾表設計上。後來大型鍾表採用的原理,就是出自達·芬奇的設想。只是在這個設想中,彈簧的彈力被物體的重力所代替,物體向下的重力通過眾多齒輪咬合作用被均勻傳遞,鍾表便得以保持勻速運動。
此外,樂器、鬧鍾、自行車、照相機、溫度計、烤肉機、紡織機、起重機、挖掘機……達·芬奇曾有過無數的發明設計,而這些發明設計在當時如果發表足足可以讓我們的世界科學文明進程提前100年。
11、對機械世界痴迷不已
水下呼吸裝置、拉動裝置、發條傳動裝置、滾珠裝置、反向螺旋、差動螺旋、風速計和陀螺儀……達·芬奇將他無數的奇思妙想呈現在世人面前。故事的開頭不得不說起達·芬奇初到佛羅倫薩學畫的經歷。事實上,這段經歷開啟了藝術家達·芬奇的大門,也開啟了科學家達·芬奇的大門。
機械設計(達芬奇)1460年達·芬奇隨父親來到佛羅倫薩,開始了他的學徒生涯,同時開始學畫。學畫的達·芬奇參與安裝佛羅倫薩聖母瑪麗亞大教堂穹頂燈塔上的巨型銅球,由此接觸並感受到了各式各樣機械繫統的神奇。
佛羅倫薩聖母瑪麗亞大教堂是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達·芬奇在安裝穹頂燈塔上的巨型銅球時,親眼目睹了三速提升機等機械裝置的效率,深感其中的神奇。
由此,布魯內萊斯基的機械繫統設計理念對達·芬奇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一批錫耶納工程師對達·芬奇的科學世界也產生了重要影響。錫耶納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外形像船的河道淤泥挖掘機,用來清除淺水口的沙礫和淤泥,還有一種能夠提高裝載量又加快行駛速度的槳葉船。這些錫耶納工程師的發明,讓達·芬奇對機械的魔力產生了巨大的興趣。
從此,達·芬奇對機械世界痴迷不已。
【 藝術巨匠 】
說到藝術創作,在文藝復興時期當數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成就最高。他們的藝術成就達到了西方造型藝術繼古希臘之後的第二次高峰,僅繪畫而言,則達到了歐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達·芬奇最為突出,恩格斯稱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在藝術創作方面,達·芬奇解決了造型藝術三個領域——建築、雕刻、繪畫中的重大問題:
1、解決了紀念性中央圓屋頂建築物設計和理想城市的規劃問題;
2、解決了15世紀以來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騎馬紀念碑雕像的問題;
3、解決了當時繪畫中兩個重要領域——紀念性壁畫和祭壇畫的問題。
達·芬奇的藝術作品不僅能像鏡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還以思考指導創作,從自然界中觀察和選擇美的部分加以表現。壁畫《最後的晚餐》《安吉里之戰》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蒙娜麗莎》的原型是威尼斯公爵夫人,當時威尼斯公爵請達·芬奇為其夫人畫一幅肖像,而當這幅畫作完成之後,達·芬奇因為太喜歡這幅畫,不捨得交工,就連夜打包,和僕人一起逃跑了。蒙娜麗莎的右手更被稱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手」。
《最後的晚餐》繪制在米蘭格雷契修道院飯廳的牆壁上。達·芬奇一改前人繪制「最後晚餐」圍桌而座的布局,讓所有人物坐成一排面向觀眾,而耶穌基督坐在最中間。
溘然長逝
達·芬奇晚年被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邀入法國,弗朗索瓦一世給予了他至高的接待,將其安置於昂布瓦斯城堡中的克魯克斯庄園,並時不時地去請教。1519年5月2日,年事已高的達·芬奇因病逝世了,據說他是在趕來的弗朗索瓦一世懷中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編輯本段]【 創作歷程 】
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達·芬奇形象基本上來自於他那幅著名的自畫像,所以一提起列昂納多,我們總是想到一個哲學家般的睿智長者。其實,達·芬奇年輕時代可是義大利佛羅倫薩聞名遐邇的美男子呢(不過因為他對女人沒興趣,所以當時關於他是同性戀的傳聞滿天飛)!他的老師韋羅基奧雕塑的那俊美非凡的青銅大衛像據說就是以年輕的達·芬奇為模特。達·芬奇藝術生涯發展得最順利的時期是在1482--1499年的米蘭。達·芬奇的七弦琴拉得不錯,他首先是作為一個音樂家而不是畫家或者發明家出現在米蘭出名的。這期間他的繪畫作品不多,但其無與倫比的才能卻極受米蘭大公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的青睞。
1499年為躲避戰亂達·芬奇在曼圖亞和威尼斯等地旅遊並進行一些科學研究。
1500年達·芬奇回到佛羅倫薩並開始創作《蒙娜麗莎》。這之後達·芬奇再去米蘭,並繼續服務於米蘭宮廷。
1513 年移居羅馬,羅馬對於列昂納多來說並不是很討人喜歡的地方。他在那裡做了短暫的停留,見到了米開朗基羅和其他當時在羅馬的藝術家,但並沒有顯露他任何的藝術天才。他在那裡基本上是研究一些類似於魔法的小把戲,以至於羅馬人當他是巫師一類的人物。
1515年達·芬奇移居法國,最後定居昂布瓦斯。
晚年極少作畫,潛心科學研究,去世時留下大量筆記手稿,內容從物理、數學到生物解剖,幾乎無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並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並善於將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結合起來,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學術界一般將其創作活動分為早期和盛期兩個階段。
早期創作
當他在的作坊學藝時 ,就表現出非凡的繪畫天才。約1470年他在協助韋羅基奧繪制《基督受洗》時,雖然只畫了一位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態、表情和柔和的色調,已明顯地超過了韋羅基奧。據傳,韋羅基奧為此不再作畫。現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是達·芬奇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的一件作品。除了有一點自由構思外,這幅畫的場景都是達芬奇遵循一般的透視畫法來構思的。後來位於歐利維特峰的聖巴托羅梅歐修道院還訂購了這幅作品,稍後創作的《吉內薇拉·班琪》,一反15世紀藝術追求線條分明的傳統,以逆光夕照的色調渲染他所倡導的透視效果。1481年創作的《博士來拜》(又譯《三王來拜》)是標志其藝術風格達到成熟期的作品。該畫雖由於他動身去米蘭而沒有完成,但從原稿上可看出其構圖和形象塑造所顯示的藝術創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師和同輩:由聖母嬰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穩定構圖,按精確的透視法畫的建築遺跡和奔騰飛躍的馬群等背景,說明他已不再從敘事的角度簡單地羅列有關人物,而是對傳統的題材進行徹底的改造。他所採用的色調幽暗的畫法,使人物形象從陰影中突出,突破了傳統繪畫明晰透露的特點,預示著文藝復興的到來。
盛期創作
1482年達·芬奇來到米蘭,應聖弗朗切斯教堂的邀請繪制祭壇畫《岩間聖母》。這幅畫現藏於盧浮宮。《最後的晚餐》是他在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這幅表現基督被捕前和門徒最後會餐訣別場面的濕壁畫,繪制在米蘭格雷契修道院飯廳的牆壁上。它巧妙的構圖和獨具匠心的布局,使畫面上的廳堂與生活中的飯廳建築結構緊密聯結在一起,使觀者感覺畫中的情景似乎就發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於飯桌的形式,將基督獨立於畫面中央,其他門徒通過各自不同的表情和手勢,分別表現出驚恐、憤怒、懷疑、剖白和慌張的情緒。這種典型性格的描繪,突出了繪畫的主題,它與構圖的統一效果互為補充,堪稱美術史上最完美的典範之作。1500年達·芬奇回到佛羅倫薩,隨著共和國制度的恢復,文化氣氛一度活躍,畫壇上也先後出現了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傑出人物。達·芬奇開始為蘭則塔大教堂的主祭壇創作《聖母子與聖安娜、聖約翰》,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經過精心構思的《聖母子與聖安娜、聖約翰》素描草圖,立即引起轟動,其構圖原理和畫法對藝術界有極大影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等人也從中得到啟發。1503年他一面著手為市政廳繪制壁畫《安吉里之戰》,一面創作《蒙娜麗莎》和《聖母子與聖安娜、聖約翰》(後成為《聖母子與聖安娜》),這是兩幅畫和《施洗者聖約翰》一起成為他極為珍愛的作品,始終帶在身邊,晚年移居法國也不離左右,最後遺存巴黎。
在達·芬奇的藝術遺產中,大量的素描習作也頗值得重視,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樣,同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範。其特點是:觀察入微,線條剛柔相濟,尤善於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線,表現光影的微妙變化, 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以素描作基礎 。其藝術理論散見於他的6000多頁手稿和未完稿的《繪畫論》中,這也是文藝復興時代理論研究的重大成果。
克魯克斯庄園達·芬奇的生命是一條沒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滿了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臨終前痛心地說過:「我一生從未完成一項工作。」他在31歲那年寫信給米蘭大公盧多維科·斯福爾扎,在信中列舉了自己的各種才能,最後他還表示可為大公的父親塑造一座青銅騎馬像,成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達·芬奇41歲時完成這一巨作的土製塑像,因籌到的青銅後來都被軍隊用於戰爭而使巨作終未完成,1499年法軍入侵時被毀,否則將成為世界一大奇跡。大公對他的天才和辛勤勞動酬謝的不是金幣,而是金言玉語,這使達·芬奇十分不安,大公為了安慰他,請他為格雷契修道院飯廳畫一幅濕壁畫,這就是《最後的晚餐》。如果說《最後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那麼達·芬奇在51歲時自米蘭重返佛羅倫薩而作的《蒙娜麗莎》則無愧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他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跡,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他使用圓球體受光變化的原理,首創明暗漸進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過渡是連續的,像煙霧一般,沒有截然的分界。《蒙娜麗莎》是這種畫法的典範之作,瓦薩里認為這種明暗畫法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達·芬奇的一生始終在探索藝術的高貴氣質,只有在美的創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滿意足。可是達·芬奇的才能到了晚年並沒有受到重視和賞識,由於他一直致力於解剖學的研究,破壞了天主教的基本教義,觸怒了當時的羅馬教皇。教皇的不理解和對他的冷漠令達·芬奇十分傷心。1515年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佔領米蘭時,邀請達·芬奇赴法國並應聘他為宮廷畫家。達·芬奇1519年客死異國,終年67歲。他的學生弗朗西斯科·梅爾茲(梅爾茲是達·芬奇最鍾愛的學生,他是義大利倫巴第區出生的貴族青年,達·芬奇臨終前將所有繪畫作品和大量手稿都託付給了他)說:「達·芬奇的死,對每一個人都是損失,造物主無力再造出一個像他這樣的天才了。」
「上天有時將美麗、優雅、才能賦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為無不超群絕倫,顯出他的天才來自上蒼而非人間之力。列昂納多正是如此。他的優雅與優美無與倫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難題迎刃而解。」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傳記作家瓦薩里對達·芬奇的溢美之詞。
[編輯本段]【 藝術精品 】
主要作品
油畫
《蒙娜麗莎》
《聖耶若姆》(未完成)
《吉內薇拉·班琪》
《音樂家肖像》(未完成)
《抱白貂的女子》
《額飾女郎》
《戴珍珠頭飾的夫人像》
《拈花聖母》
《哺乳聖母》
《柏諾瓦的聖母》
《加羅法諾的聖母》
《岩間聖母》
《紡車邊的聖母》
《聖母子與聖安娜》
《受胎告知》
《博士來拜》(未完成)
《基督受洗》(合作)
《施洗者聖約翰》
《酒神巴卡斯》
《莉妲和天鵝》(原畫遺失)
壁畫
《最後的晚餐》
《安吉里之戰》(原畫遺失)
9. 二戰後的法國都有哪些雕塑藝術家比較活躍
戰後15年中法國女雕塑家裡希埃的創作較為活躍。吉爾曼•里希埃(GermaineRichier,1904—1959)曾是布德爾的助手,她擅長青銅雕塑,能用極薄的鑄造技術創造獨特的效果。她喜歡用象徵的手法表達其主題。她的《風暴》(1947)、《颶風》(1948)塑造了形體較為模糊的男人全身像,他們在看著正在變化過程中的風暴,這種寓意性很強的作品能夠引發人們對時代心情復雜的諸多聯想。50年代裡希埃還創作了許多變體雕塑,如,高2.4米的《林中的唐•吉哥德》等。
塞扎爾•巴爾達契尼(CesarBaldaccini)戰後與里希埃幾乎同時在法國雕塑界頗具影響。他採用工業原件和煅制材料,再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創造出如食人鳥、帶翅膀的人和奇形怪狀的機械人等形象。1960年塞內扎在沙龍展出了名為《壓縮》的作品,表現的是在廢品場用大型油壓機將舊汽車擠成的彩色的金屬團塊。這件作品引起了很大轟動。
蘭勃臘克也是戰後法國雕塑界活躍的傑出雕塑家。他的傑作有《跪著的女人》、《瀕死的士兵》。他的許多小作品是用陶土作的,大部分大型塑像是用水泥澆鑄的,然後再由他進行加工完成的。這種新材料所形成的拉長變形的構圖和微妙的表面處理效果都很好。
10. 全世界出藝術家最多的國家
中國。美國為什麼藝術家多?因為他們門檻低。實際上,美國人看來藝術就是具象化的態度,每個人都是藝術家,一些中國人卻認為必須是到怎樣一個級別或者怎樣一個形象才是搞藝術的。中國人把「藝術家」這個詞模式化了。在美國人看來,全聚德片鴨的師傅也是藝術家。事實上中國人一些搞不清楚情況的傢伙總喜歡喜歡跟著(那些整天閑著無事發掘外國「奇聞異事」的無聊人)喊藝術家藝術家。
跑酷是藝術,煙花是藝術,調酒是藝術,滴淌畫是藝術,那為什麼武術不能是藝術,爆炸不能是藝術,中餐不能是藝術,賣油翁不能算藝術家?呵呵。
我大中華3000年前做陶器時西方大多數地方還沒有成型的民族和語言,我們在做編鍾的時候他們還在放羊,我們的武術發展出公孫氏劍舞他們還在砍柴,就算到了近代我們落後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也不是美國一個一億多人口國家可以比的好嗎。。。。光人口基數就堆死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