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國大革命各黨派,自由黨和民主黨等。
法國大革命主要是三個執政黨派和阿貝爾派,介紹如下:
斐揚派:法國大革命中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派,代表金融資產階級利益。1791年7月16日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俱樂部分裂出去,因在斐揚修道院舉行集會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哀士、拉法耶特、巴伊、巴納夫、拉默特兄弟等。他們主張君主立憲制,反對共和制。
吉倫特派:法國大革命中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溫和派,主要代表當時信奉自@由主義的法國工商業資產階級。該派著名的活動人士包括雅克·皮埃爾·布里索、孔多塞侯爵、羅蘭夫婦、皮埃爾·維克杜尼昂·韋尼奧、阿爾芒·讓索內等人。他們主張共和制,但是不贊成處死路易十六。1793年6月被雅各賓派推翻。
雅各賓派:法國大革命時期參加雅各賓俱樂部的資產階級激進派政治團體,成員大多數是小業主。主要領導人有羅伯斯比爾、丹東、馬拉、聖茹斯特等。 1793年6月2日,雅各賓派推翻吉倫特派統治。 1794年春,羅伯斯庇爾先後將埃貝爾派和丹東派主要成員送上斷頭台。資產階級不願繼續受到限制,雅各賓派內部矛盾更加尖銳。7月27日的熱月政變結束了雅各賓派統治。
阿貝爾派: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雅各賓派的左翼。主要領導人為阿貝爾、肖美特等。代表廣大平民階層的要求。1794年3月,因反對羅伯斯庇爾,被其消滅。又譯作埃貝爾派。
總之四者的主張一個比一個激進。
② 法國現在有哪些政黨
法國政黨
political parties in France
法國是世界上出現政黨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多黨制的典型。
沿革 法國政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200年前,大致分為五個時期。
早期(1789~1870) 包括資產階級革命、第一共和國(1792~1804)、第一帝國(1804~1814,1815)、波旁復辟王朝(1814~1830)、七月王朝 (1830~1848)、第二共和國 (1848~1851)和第二帝國(1852~1870)7個階段。圍繞各個階段的重大政治問題,形成了許多有組織的政治派別,諸如雅各賓派、吉倫特派、沼澤派、山嶽派、平等派、忿激派、正統派、四季社、秩序黨、共和派、激進派等,雖然它們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政黨,但為爾後政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第三共和國時期(1870~1940) 在這一時期各類政黨相繼建立。隨著工人運動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1879年10月,法國第一個工人階級政黨——法國工人黨成立。之後,又出現許多工人政黨和社會主義團體,它們不斷分裂、合並、改組,先後形成了法蘭西社會黨(1901年成立)、法國社會黨(1902年成立)、法國社會黨(即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05年 4月由法蘭西社會黨和法國社會黨等社會主義黨派合並而成,通常非正式地被稱為法國社會黨)等。1920年,法國社會黨又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仍為社會黨。法國社會黨人在第三共和國時期曾多次參加政府。1899年 6月,獨立社會黨人A.米勒蘭首先加入資產階級政府,曾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引起激烈爭論。第三共和國時期的主要執政黨是1901年成立的資產階級政黨 ——法國激進社會黨,它由七月王朝時期的激進派演化而來。20世紀20年代,法國出現了法蘭西行動、火十字團等法西斯團體。為了反擊法西斯勢力,實行社會經濟改革,1935年法國社會黨、法國激進社會黨、法國共產黨等組成法國人民陣線。1938年,執政的激進社會黨人代表法國簽訂了《慕尼黑協定》,人民陣線分裂。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法國除社會黨、共產黨外,其他政黨多是議會黨團,而不是群眾性政黨。
法國人民陣線的首腦在慶祝選舉獲勝(1936)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1940年 6月,德國法西斯入侵法國,維希政府屈膝事敵。其間,除極右的法國社會黨(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和以後的社會黨)和法國人民黨外,其他政黨被迫轉入地下。法國共產黨組織游擊隊,在國內開展武裝抵抗運動,其力量和影響空前增強。
第四共和國時期(1944~1958)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恢復和建立了大量政黨。各類政黨的組織程度和群眾基礎均較戰前高和廣。第四共和國實行議會內閣制,議會決定政府的存亡,而議會選舉實行比例代表制,不利於形成一黨多數派,通常是鬆散的黨派聯盟輪流執政,這導致政府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14年間更換了25屆政府。
第五共和國時期(1958~ ) 1958 年6月,C.-A.-M.-J. 戴高樂改革政府體制,提高總統許可權,降低議會地位,改革選舉制度,政黨狀況隨之發生明顯變化:①1958~1986年和1988年6月以後,國民議會內存在著由若干政黨組成的總統多數派,即總統、總理和國民議會議長 3個重要職位屬於同一政黨或同一政黨聯盟。但1986年以前的總統多數派在國民議會內占絕對優勢,而1988年 6月以後的優勢十分微弱。②出現了政黨兩極分化的趨勢。經過30年的發展變化,到80年代初,形成了兩大派(左翼和右翼)、四大黨(法共、社會黨、保衛共和聯盟和法國民主聯盟)的格局。社會黨和保衛共和聯盟這兩大黨在兩翼中的地位日漸突出。③左、右兩翼執政的主要政黨,在對內對外的某些政策上有認同的跡象。1986年3月~1988年5月,左翼的總統與右翼的總理共處,並未發生不可調和的對立。1988年 6月立法選舉後,因社會黨和傳統右翼均未獲得過半數的國民議會席位,這迫使他們繼續互相妥協、靠攏,並盡可能爭取其他政黨的合作。
特點 法國政黨的主要特點有:①黨派繁雜眾多。1875年共和制最終確立以來,先後出現過 400多個各種名目的政黨。20世紀80年代活躍於法國政壇的仍有40多個。其中,既有全國性政黨,也有地方性政黨;既有一些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名的政黨,也有一些以保皇主義、無政府主義、托洛茨基主義和民族排外主義為宗旨的政黨。大部分政黨是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為綱領。②黨派不穩定。政黨的分裂、合並、改組和新建時有發生。圍繞選舉和組閣等問題,各政黨之間經常結成或解散聯盟。1944年以來,法國歷屆政府都是多黨聯合政府。③社會黨、共產黨較現存其他政黨的歷史悠久,內部組織也較嚴密,群眾性較強。
主要政黨 法國的主要政黨有:
法國社會黨 長期參與執政的左翼政黨。1905年由J.蓋德領導的法國社會黨和J.饒勒斯領導的法蘭西社會黨合並而成,當時名為工人國際法國支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受沙文主義影響,參加資產階級政府。1920年12月在圖爾代表大會上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1936年該黨參與創建的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社會黨領袖L.布魯姆出任政府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黨一度瓦解。1943年重建,參加了反法西斯的抵抗運動。第四共和國時期始終參加聯合政府,對法國的國有化和歐洲共同體的發展起過推動作用。1959年起在野,組織日趨分裂,黨員減少。60年代起採取與其他左翼政黨接近的方針。1965年與激進社會黨等幾個黨派合組為民主和社會主義左翼聯盟。1968年聯盟破裂。1969年組成新社會黨。1971年6月與共和體制協議會合並,稱現名, F.M.M.密特朗任第一書記。1972年與共產黨結為左翼聯盟。70年代後期,共產黨退出左翼聯盟。1981年5月,密特朗當選總統;6月成為議會多數派,獲得總理職位。1986年3月立法選舉後仍為議會第一大黨,但失去議會多數派地位和總理職位。1988年6月議會改選後,再次組閣執政。該黨對內強調團結,執行溫和、求實政策。對外反對種族主義、和平主義,主張南北對話。1987年有黨員約 21萬。1987年起第一書紀為 P.莫魯瓦。出版《團結》(周刊)。
由F.M.M.密特朗率領的社會黨政治代表團與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舉行會談(1981年2月10日)
法國共產黨 法國最大的左翼政黨。1920年12月29日成立,由社會黨(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分裂而來。1935年7月,參與創建反法西斯人民陣線,1939年9月被宣布為非法。1941年起進行反法西斯武裝斗爭。1944年 9月起連續參加五屆聯合政府。1946年大選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1947年5月被排除出政府,其後黨員人數逐漸減少。60~70年代逐步放棄無產階級專政和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兩個提法,提出建設「法國色彩的社會主義」的思想,屬歐洲共產主義范疇。1981~1984年參加左翼聯合政府。1985年「二十五大」贊揚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重申在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中沒有模式、中心和向導黨。1987年黨員約61萬人,工人居多。1972年起G.馬歇任總書記。中央機關報《人道報》(日報)。
法國保衛共和聯盟 又稱戴高樂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主要執政黨。前身是1947年戴高樂創立的法蘭西人民聯盟,1953年解散,其成員分為 3個組織。1958年戴高樂重返政壇後,這三派於10月合並為保衛新共和聯盟,爾後長期執政。1974年和1976年先後失去總統和總理職位。其組織幾經分合,黨名幾經改易,1976年12月起稱現名。1981年 6月立法選舉後成為在野黨。1986年 3月,與法國民主聯盟再度構成議會多數派,其主席J.希拉克再度出任政府總理至1988年 6月。該黨奉行戴高樂主義,主張維護第五共和國的制度,捍衛法國的民族獨立。80年代以來努力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1988年有黨員約35萬人。1976 年起希拉克任主席。
法國民主聯盟 由共和黨、社會民主人士中心、激進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前景與現實俱樂部和直接黨員6 部分於1978年2月結成的選舉聯盟,同年6月正式成立。自成立起到1981年6月為主要執政黨。1986年3月~1988年 5月參與執政。該聯盟宗旨是:協調組成該聯盟的政黨、團體及個人參加者的行動,為民族團結和正公而努力。它對內贊成維護第五共和國體制,主張一定程度的社會改革,提倡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自由化政策。對外主張實現歐洲政治和經濟一體化。1988年有黨員約31萬人。1988年 6月V.吉斯卡爾·德斯坦當選為聯盟主席。聯盟內各黨派仍保持其原有機構和獨立性主要情況是:①共和黨。俗稱吉斯卡爾派。1977年成立。前身是吉斯卡爾 ·德斯坦1966年創建的獨立共和人士全國聯合會(簡稱獨立共和黨)。1974年吉斯卡爾·德斯坦當選總統後,成為主要執政黨。1977年5月,同其他吉斯卡爾派組織合並,稱共和黨。該黨主張進行沒有風險的改革,推崇法國式民主,贊成西歐聯合,重視發展同美國的關系。1987年有黨員約19萬人,多為工商企業主、高級職員和自由職業者。②社會民主人士中心。1976年 5月由原「民主中心」、「進步與民主中心」和「新民主俱樂部」等組織合並而成。1988年有黨員約4.3萬人,多為工商企業主、農場主。③激進社會黨。法國最早的政黨之一。1901年成立。1924年與社會黨組成左翼聯盟,多次參加政府。1935年參與創建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1936年成為主要執政黨之一,執政期間對外奉行綏靖政策,縱容德、意法西斯侵略,使人民陣線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黨一度瓦解。1944年重建。第四共和國時期仍為執政黨之一,但影響不大。第五共和國時期為反對黨。60年代起不斷與其他黨派結成聯盟,1965年參加民主和社會主義左翼聯盟。1971年該黨開始分裂,其右翼與民主中心合作;左翼與共產黨、社會黨結成聯盟,並於1973年另組左翼激進主義者運動。黨員很少,多是地方勢力代表人物。④社會民主黨。1973年12月成立,原稱社會民主運動,1982年10月改現稱。1987年有黨員約1.1萬人,多是脫離社會黨的人士。
國民陣線 又譯民族陣線。法國極右政黨之一。1972年10月成立。前身是被取締的法西斯組織「新秩序黨」。80年代以來,該黨在歐洲議會和法國各級議會選舉中,得票率有所上升。1986年 3月同法共取得相等的國民議會席位,在1988年6月的立法選舉中只獲1個議席。其創始人和主席 J.-M.勒龐在1974、1988年兩次競選總統失敗。國民陣線主張民族主義、排外主義和種族主義,在失業青年中有些影響。1988年有黨員約5萬人。
法國實行中央集權制,長期不允許地方自治,禁止地區性政黨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布列塔尼、科西嘉等地區出現了一些要求給地方某些自治權的政黨,但它們對法國政局影響甚微。
③ 法國有多少黨派
法國第五共和國憲法為法國第十六部憲法,1958年由戴高樂負責起草,同年9月28日公民投票通過,10月4日生效。後經5次修改 。憲法規定 ,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7年 ,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超越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總統離職期間,由參議院議長暫代行總統職權。法國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訂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 。 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 ,通過普選直接選舉產生 。1993年選出的國民議會 , 議長為P.塞甘。參議院共有321席 ;參議員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以省為單位 , 由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1992年9月選出的參議院 ,議長R.莫諾里。
法國總統
France,President of
法國國家元首。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 7 年,可連選連任。1958年制定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規定,總統的職權主要有:任免總理、政府成員和其他重要官員;主持內閣會議,簽署會議的決定和法令;簽署和頒布法律;擔任軍隊的最高統帥,並主持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決定動用法國的戰略核力量;擔任最高司法委員會主席;決定外交政策;委派駐外使節並接受外國使節;批准國際條約 ;行使赦免權;在同總理和兩院議長磋商後,有權解散國民議會,重新選舉;根據政府或議會兩院的建議,將某些重要法律草案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形勢需要時,與總理、兩院議長和憲法委員會磋商後採取必要的緊急措施。總統出缺時 ,由參議院議長代理。新總統的選舉應在50天內舉行。
法國議會
France,Parliament of
法國最高立法機關。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兩院組成。國民議會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 5 年;參議院議員由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議會兩院擁有立法、監督政府、審批國家預算等項權力,但其權力受到總統和政府的制約。兩院以公開投票方式並由議會組成人員的絕對多數作出相同表決時,可以對總統的叛國罪提出控告。國民議會的權力大於參議院。財政法案只能由國民議會提出。在兩院對法案的審議發生意見分歧時,國民議會有權最後裁決 。國民議會還擁有對政府的彈劾權。但彈劾案至少須有 1/1的議員署名,提出48小時後方能表決,並且必須得到國民議會的絕對多數才能通過。
法國政府
France,Government of
法國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由總理、國務部長、部長、國務秘書等成員組成。總理由總統任免,政府其他成員由總統根據總理建議任免。政府成員不得兼任議會議員。政府對議會負責,除擁有決定和指導國家政策、掌管行政機構和武裝力量、推行內外政策等權力外,還擁有警察權和行政處置權條例制定權和命令發布權。總理是政府首腦,領導政府的活動,負責國防,以政府的名義宣布戒嚴令,行使制定條例權,任命文武官員,並代表政府享有立法創議權和修改憲法的建議權。總統在宣布解散國民議會或決定行使非常權力前,必須與總理磋商。當國民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或不同意政府的施政綱領或總政策說明時,必須由總理向總統提出政府辭職。由於總理由總統任免,所以事實上總理的職責名不副實,須聽命於總統,只能起輔佐總統的作用。
法國保衛共和聯盟
Rassemblement pour la République, Francais
法國政黨。又稱戴高樂黨。前身是1947年戴高樂創立的法蘭西人民聯盟,1953年解散,其成員分為 3 個組織。1958年戴高樂重返政壇後,這三派於10月合並為保衛新共和聯盟,爾後長期執政。1974年和1976年先後失去總統和總理職位 。其組織幾經分合,黨名幾經改易 ,1976 年 12 月起稱現名 。1981年6月立法選舉後成為在野黨 。1986 年3月 ,與法國民主聯盟再度構成議會多數派,其主席J.希拉克再度出任政府總理至1988年6 月。1995 年5月 ,希拉克在大選中獲勝,當選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第五任總統,該黨代理主席阿蘭 ?朱佩出任總理。以保衛共和聯盟為首的右翼政黨在國民議會和參議院中占絕大多數。該黨奉行戴高樂主義,主張維護第五共和國的制度 ,捍衛法國的民族獨立 。80 年 代後努力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 。1988 年有黨員約35萬人 。1976 年起希拉克任主席。1995年10月朱佩當選主席。
法國工人黨
法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人有J.蓋德、P.拉法格、G.德維爾等,又稱蓋德派。1879年 10月成立 ,1880 年蓋德、拉法格共同制訂並在勒阿弗爾黨代表大會上通過黨的綱領,綱領的理論部分由K.馬克思口授。1882年 9 月,以蓋德為首的蓋德派與以P.布魯斯為首的可能派公開分裂,可能派改名為法國社會主義工人聯合會。蓋德派保留工人黨的名稱。1901年,工人黨與布朗基派等組成法蘭西社會黨。1905年又與法國社會黨合並為統一社會黨,即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法國共產黨
Parti Communiste Francais
法國政黨。1920年12月29日成立,由社會黨(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分裂而來。1935年 7月,參與創建反法西斯人民陣線,1939年 9月被宣布為非法。1941年起進行反法西斯武裝斗爭。法共領導人進行英勇的抵抗運動,組織二三十萬人的游擊隊在敵占區開展地下斗爭,有 7.5 萬黨員在斗爭中犧牲。1944年 9月起連續參加五屆聯合政府。1946年大選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1947年 5月被排除出政府。60~70年代逐步放棄無產階級專政和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兩個提法,提出建設法 國色 彩的 社會主義的 思想,屬 歐洲共 產主義 范疇 。1981 ~ 1984 年參加左翼聯合政府。1984 年7月退出政府 。1985年二十五大贊揚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重申在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中沒有模式 、中心和向導黨 。1987 年黨員約33萬人,工人居多 。1972年起 G.馬歇任總書記 。80年代末90年代初黨內要求改革的呼聲日高 ,1990 年 12 月召開第二十七次代表大會,認為資本主義正在東歐復辟,強調法共不會變成社會民主黨,堅持共產黨名稱和社會主義目標不變。批評歐洲防務建設會使法國失去進行防禦的手段。
法國人民陣線
Front Populaire,France
1935~1938年法國左翼各黨派和群眾團體為反擊法西斯勢力 、實行社會經濟改革而組成的統 一 戰線 。20 世紀30年代上半期 ,法國內受經濟危機困擾 ,外 受法西 斯 戰 爭威脅,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向兩極分化。1934年 2 月,法蘭西行動黨、火十字團等法西斯組織挑起反政府暴動,企圖奪取政權。左翼黨派和團體聯合起來反擊右派勢力的進攻,逐步增強團結。1935年 7 月14日,法國社會黨、法國激進社會黨、法國共產黨和各大工會組織全國規模的反法西斯示威,並決定起草統一左翼各黨派行動的共同綱領,人民陣線遂宣告誕生。
1936年 1 月,公布人民陣線綱領,主要內容為:取締法西斯組織,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將法蘭西銀行和軍事工業收歸國有,提高工人工資,設立國家失業基金,對富人增稅 ,
在國際上建立集體安全制度。5 月,人民陣線在眾議院選舉中獲勝,社會黨人L.布魯姆組織首屆人民陣線政府,共產黨表示支持,但未入閣。1937年 2 月政府迫於大資產階級的抵制和反抗,宣布暫停實施人民陣線綱領,布魯姆於 6 月辭職,激進黨人C.肖當 、 達拉第先後組閣 。1938 年10 月慕尼黑協定簽訂後,人民陣線公開分裂,此後名存實亡。
法國社會黨
Parti Socialiste,France法國政黨。1905年由J.蓋德領導的法國社會黨和J.饒勒斯領導的法蘭西社會黨合並而成,當時名為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1920 年12月在圖爾代表大會上發生分裂 ,多數派另組法國共產黨。1936年社會黨參與創建的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社會黨領袖L.布魯姆出任政府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黨 一 度瓦解 。1943 年重建 ,參加了反法西斯的抵抗運動。第四共和國時期始終參加聯合政府,對法國的國有化和歐洲共同體的發展起過推動作用。1959年起在野,組織日趨分裂,黨員減少。1965年與激進社會黨等幾個黨派合組為民主和社會主義左翼聯盟。1968年聯盟破裂。1969年組成新社會黨。1971年 6 月與F.M.M.密特朗參與創建的共和體制協議會合並,稱現名,密特朗任第一書記。1972年與共產黨結為左翼聯盟 。70 年代後期 ,共產黨退出左翼聯盟 。1981年 5月,密特朗當選總統; 6 月成為議會多數派,獲得總理職位。1986年 3月立法選舉後仍為議會第一大黨,但失去議會多數派地位和總理職位。1988年 6月議會改選後,再次組閣執政 。1993 年在議會大選中失去多數派地位 。1995年 5 月,法國保衛共和聯盟等右翼政黨推舉的候選人J.希拉克擊敗社會黨候選人,當選法國總統。該黨對內強調團結 ,執行溫和、求實政策。對外反對種族主義,主張建設強大的歐洲,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在1991年全國代表大會上公開提出干涉他國內政的所謂「 人道主義干涉義務 」和以是否「民主化 」作為發展國際關系的主張 。1987 年有黨員約21萬 。歷任總書記為 P.莫魯瓦、L.法比尤斯。
參考資料:http://www.sinofrance.org/site/politique/
④ 在法國,最早的法西斯政黨是哪個政黨
在法國,最早的法西斯組織當屬法蘭西行動黨。該黨創建於1899年,是法國的極右翼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公開反對共和制和議會民主,主張在法國恢復世襲的君主制。戰後受義大利法西斯運動的影響,它一方面提出在法國建立一個類似於義大利的退伍軍人組織,另一方面出版有關法西斯主義的書籍,積極宣揚法西斯主義,稱贊「法西斯主義是對共產主義的非人道行為、愚蠢和邪惡的一種民族反應」。
⑤ 法國是什麼黨執政現在
法國現任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是社會黨成員。
法國社會黨由1902年3月由饒勒斯領導的獨立社會黨聯盟、布魯斯領導的社會主義工人聯合會(可能派)、阿列曼領導的革命社會主義工人黨等合並而成。 現任第一書記是哈萊姆·德西爾(Harlem Désir)。
⑥ 世界有哪幾大黨派
世界上的政府有一黨制政府、兩黨制政府和多黨制政府。
1、中國就是實行的一黨制,執政黨是中國共產黨,至今為止,黨員數量已經突破8000萬名,也 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政黨
2、美國和法國就是實行的兩黨制,美國的主要政黨有民主黨和共和黨,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沒有固定黨員,黨籍自由,黨員總數按本黨總統候選人投票的結果計算;英國的主要政黨有工黨、保守黨,保守黨為英國目前黨員最多的的政黨約290,000名黨員,工黨的黨員人數約為200,000名
3、法國主要政黨有法國社會黨、法國共產黨 、法國保衛共和聯盟 、法國民主聯盟 。法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大約是12萬人,保衛共和聯盟黨員人數約為5萬人
⑦ 2017法國黨派是什麼
今年的法國大選看點多多,尤其是極右翼政黨的勒龐大出風頭,讓法國傳統政治勢力和其他歐盟國家都倒吸了一口涼氣。
其實,除了極右翼的勒龐、中間派的馬克龍之外,還有傳統左翼、傳統右翼、極左翼.......
錯綜復雜的政黨和政黨聯盟,以及繁瑣多樣的政治觀點,著實讓人聽起來有點雲里霧里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今天用左啊、右啊來指代不同政治觀點的做法正是起源於法國(難怪法國自己有那麼多的政治派別)。
1789年的時候,法國爆發了大革命,資產階級趕走了舊皇帝。
大革命期間,不同政治勢力的人們聚到一起商量法國未來的出路,召開制憲會議來制定法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
在會議上,持有激進觀點的議員都坐在主席台的左側,而溫和派的議員則做到了右側。
時間一長,人們就把「左」賦予了激進和革命的含義,而「右」更多象徵著溫和與改良。
不僅在法國,全世界都開始用左和右作為不同政治勢力的分野。左和右的含義也隨著時代環境不斷發展變化。
當時只是屁股隨便坐坐的法國人,恐怕也想不到會給後世留下這么大的影響。
接下來先來個法國政治的小光譜。
極左翼:法國共產黨、激進左翼黨
法國共產黨當年也是靠著共產國際起的家。
二戰後,法共一直是法國左翼勢力的主要代表。
不過右派的戴高樂上台後一直都有意地打壓左翼的勢力,結果遲遲抬不起頭。
等到戴高樂離任後,又受到了新興的社會黨的沖擊。
總之就是鬱郁不得志。
到了九十年代,蘇聯的解體和東歐劇變,更讓與蘇聯緊密聯系的法共再次遭到了嚴重的打擊。
如今,它早已放棄了武裝斗爭,連黨章里的有關馬列主義內容都被刪去了。
為擺脫困境,法共也一直在積極轉型,並開始致力於團結包括社會黨左派在內的不同激進左翼派別,進行左翼力量的政治再結盟。
2009年的時候,主要的左翼政黨結成了左翼陣線。
比如,今年參加法國大選的梅朗雄就是左翼陣線的主要領導人。
梅朗雄曾在演講中說,「在地中海溺死的難民、在工作崗位自殺的職工、流落街頭餓死、凍死的人,這些都是人類的屈辱。為了展現人民的力量,那些不願做金融奴隸的人、那些向推翻錢權勢力的人、那些不願再看到總統君主制的人起來來一場人民起義,讓人民來主宰一切。」
這話聽起來為啥那麼耳熟......
這還不算啥,梅朗雄同志還在演講後帶著群眾一起唱《國際歌》。
畫面大概就是一群法國人在廣場上高唱:
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
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
要為真理而斗爭!
除此之外,梅同志還主張退出北約,和極右翼一樣質疑歐盟的一體化,反對現在的法國總統掌握過大的權力,要建立新的「法蘭西第六共和國。」
梅同志對中國還是很友好的。
在抵制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西藏問題上,梅朗雄都曾選擇站在中國一邊。面對法國國內對他這一立場的指責,梅朗雄表示自己作為左派政治家,支持中國的民族主義。
梅同志,你辛苦了!
極右翼勢力在法國歷史上不時地拋頭露面。
拿破崙戰爭後的布朗熱主義,二十世紀初的法蘭西行動、二戰期間的法蘭西團結、火十字團,五十年代的普扎特運動......
現在的國民陣線是老勒龐在1972年建立的。
勒龐是個殖民主義分子,曾在越南和阿爾及利亞服役,參與鎮壓當地的民族解放運動。
國民陣線基本上沒啥政治綱領,或者說,善於應變。
效仿里根提出人民資本主義;看柯林頓新經濟政策不錯,就鼓吹貨幣主義;等綠黨在歐洲風行時,它就提倡保護環境,說自己是最綠的黨.......
不過國民陣線沒變的一點就是,始終舉著民族主義的旗幟。
否認人類的共同性、反對人類平等的思想、鼓吹民族優勝論,並聲稱所有法國人的首要任務是使「法蘭西民族的法蘭西特性能永遠保持下去。」
而和以往不同的是,「國民陣線」從一開始就把民族主義的矛頭指向外來移民,他們把移民問題炒得沸沸揚揚,作為拉攏選民、擴張自己勢力的一個手段。
事實證明,這招兒還挺好使的。
國民陣線在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中都屢創「佳績」。
這也讓歐洲主流政黨很是擔心。
社會黨和共和黨是法國政壇上傳統的主流政黨。
比如,上一任總統奧朗德就是左翼社會黨的。
作為主流黨派,這倆政黨的主張沒有那麼極端,二者也只是少數意見上存在分歧。實際上,這一左一右倆政黨還總在一起執政。
因為,法國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時間、任期都不同,有時候總統是左翼的,但佔有議會多數議席的黨派卻是右翼的。
這就成為法國一個鮮明的政治現象「左右共治」。
傳統的政黨統治法國已經幾十年了,但是在今年的選舉中,兩個政黨的候選人在第一輪的選舉中就歇菜了。
這是自1958年戴高樂締造第五共和國以來,自稱戴高樂黨人的傳統右派首次未能進入第二輪;這也是50年來,兩大輪流統治著法國的執政黨——左翼社會黨與右翼共和黨沒有任何一黨進入第二輪。
不過,這倆政黨倒是挺支持馬克龍的。因為馬克龍被視作「中間派」,不左也不右,還表示要彌合法國的政治分裂。
說馬克龍是中間派,是因為他不屬於上述黨派中的任何一個。
為了參選總統,馬克龍自己建了一個黨。
叫En Marche!(前進!)
⑧ 簡述法國多黨制度的特點
第一,聯合執政。由於政黨眾多,選票分散,一黨往往難以單獨取得多數而執政。因此,各主要政黨往往在大選之前(法國)和大選之後(德國)組成黨派間的聯盟,來爭取選舉的勝利。 第二,溫和多黨制政府穩定。傳統觀點認為多黨制政府往往不穩定,而實際上主要是分極多黨制國家的政府不穩定,如德國的魏瑪共和國、法國的第三、第四共和國和戰後的義大利等。而溫和多黨制國家的政府都比較穩定,如荷蘭、盧森堡、瑞典、瑞士、丹麥、德國、冰島等。 第三,選民的政治選擇更具有意義。因為兩黨制的黨綱往往向中間溫和方向靠攏,因而兩黨的政綱往往非常接近,公民的投票就會因兩黨之間相互雷同的方案所破壞,而失去政治選擇的意義,而多黨制可以有效地避免這種缺陷。 第四,政黨對政府的控制力相對較弱。由於政府往往由幾個政黨聯合組成,這些政黨代表的利益又不盡相同,因此,任何政黨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意志完全貫穿到政府行為中去,政府的政策往往是各黨派調和、妥協的結果。使執政呈現兩個特點:一方面,政策體現了各種意見的綜合性,能代表較多人的願望,因而其中的民主成份比兩黨制和一黨制更多;另一方面,任何政策都不能由一黨決定,都要由各執政黨協商,因而決策的時間較長,效率相對較低。 第五,小黨能量不可小視。小黨左右大黨在以色列表現得尤為突出。以色列的工黨和利庫德集團分別代表左、右兩翼,他們中無論哪個黨組閣執政,不僅取決於其在選舉中能夠比對手獲得更多的議席,而且還取決於誰能爭取到足夠的小黨的支持,湊足120個議席中的61席。因此,眾多的小黨往往在兩個大黨中待價而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不過,左右兩個大黨有時也會聯合執政。 又如在德國,基民盟(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社盟(基督教社會聯盟)為一方,社會民主黨為另一方,小黨自由民主黨、綠黨的地位就舉足輕重,有些小黨忽左忽右,有時候比大黨執政的時間還多
⑨ 法國有哪些領導職位
法國社會黨(法語:Parti socialiste)是由1902年3月由饒勒斯領導的獨立社會黨聯盟、布魯斯領導的社會主義工人聯合會(可能派)、阿列曼領導的革命社會主義工人黨等合並而成的法國左翼政黨。
1971年6月,社會黨(時稱「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同密特朗領導的「共和體制協議會」合並,在法國東北部城市埃皮納勒召開了全黨代表大會,「工人國際法國支部」正式更名為社會黨。密特朗在大會上明確表示反對「第三種力量」路線,主張同法共建立「左翼聯盟」,並當選為社會黨第一書記。
中文名
社會黨
⑩ 法國政黨制度是什麼
法國實行多黨制,目前共有30多個政黨。
(1)人民運動聯盟(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簡稱UMP):主要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前身系2002年總統大選中為支持希拉克而組成的競選聯盟——總統多數派聯盟。2002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成立,取用現名。核心為希拉克原來所屬的保衛共和聯盟(戴黨),並吸收了自由民主黨和法蘭西民主聯盟的主要力量。現有黨員21萬人,多為職員、官員、自由職業者、商人、農民和工人等。黨綱是「自由、責任、互助、國家、歐洲」,強調奉行務實、開放的經濟政策,重塑社會市場經濟的理念,推動歐盟建設和東擴,屬中右政黨。主席尼古拉•薩科齊。
(2)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議會第二大黨和主要反對黨。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20年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則保留原名。1969年改組成立社會黨,1971年與「共和體制協議會」及其他左翼組織合並。現有黨員約13萬人,多為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對內注意體現左翼政黨色彩,主張維護勞工利益,同時採取務實的經濟政策;對外主張維護法國獨立核力量,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並加強南北對話。2002年在總統和立法選舉中接連敗北後,黨內派系斗爭日趨激烈,實力受到較大削弱。近年來,利用法國民眾對中右翼政府推行改革的不滿,在地方選舉和歐洲議會選舉中連續擊敗右翼,成功阻止《歐洲憲法條約》通過公投,並煽動社會風潮,政治影響力有所回升。現任第一書記弗朗索瓦·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
(3)法蘭西民主聯盟(Union pour la Démocratie Français,簡稱UDF):議會第三大黨。前身系由共和黨、民主力量、爭取法蘭西民主人民黨、激進黨等右翼溫和派和中間力量於1978年結成的多黨聯盟。1998年合並成立統一政黨。1993年、1995年和2002年三度和保衛共和聯盟組成右翼聯合政府。2001年,以副主席杜斯特-布拉齊為首的部分黨員加入總統多數派聯盟,即後來的人民運動聯盟。現有黨員約4萬人。對內主張進行一定程度的社會改革,提倡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自由化政策,對外積極主張加強歐盟建設。現任主席弗朗索瓦·貝魯(François BAYROU)。
(4)法國共產黨(Parti Communiste Français):1920年12月成立。現有黨員13.4萬,多為工人、雇員、教員、手工業者等。2000年三十大上提出在「新共產主義」理論、建設「新型共產黨」、「左翼進步力量聯盟」等方面實行「共產主義的變革」,力求探索一條符合法國國情的發展道路。2002年立法選舉中慘敗,瑪麗-喬治·比費(Marie-George BUFFET,女)出任全國書記。
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院共321席,參議員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以省為單位,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