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哪個元帥最厲害

法國哪個元帥最厲害

發布時間:2022-03-06 23:16:49

㈠ 法國著名元帥是誰.....

法國著名元帥是誰? 戴高樂
潛水艇的發明者是誰? 美國人D.布希內爾
科學幻想之父是誰? 法國作家凡爾納
海軍上將是誰?(外國) 美國人尼米茲
飛機的製造者是誰? 萊特兄弟

㈡ 法國十大元帥是哪些

法國有這個說法十大元帥嗎?法國最出名的是拿破崙元帥

㈢ 世界四大元帥排名,你知道是誰嗎

全球公認的4大元帥,中國有一人上榜且名列第一,實至名歸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一個事實:現在美好、安定的生活是無數革命先輩的鮮血換來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好好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生活,不要虛度光陰。這一點對於世界人民也是一樣的,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英雄,強大如美國,也會在特定的日子緬懷逝去的英雄。本期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全球公認的四大元帥。



四、隆美爾將軍

他是德國軍官,二戰時期德國除了希特勒之外就屬他出力最多了,從德國納粹給世界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這方面講,他確實算不上一個英雄,是戰爭的罪人,但對於德國軍隊來說,有他在意味著戰事能夠取得成功,對德國來說他是一名優秀的將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璀璨將星中,能夠做到生前聲名顯赫,身後殊榮不斷,特別是被敵對雙方都認可的,只有隆美爾一人。

如果要給這四個人排名,綜合這四位將領的表現和他們所效忠的國家,隆美爾所在的德國發動的是非正義戰爭並且德國最後戰敗,他應該是第四名;朱可夫將軍和麥克阿瑟爭奪第二名和第三名,為什麼第一名要留給彭德懷元帥呢?一是從我們的民族感情上來講,最好的成績得留給咱們自己人,二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朝鮮戰爭中,美國派來的將領是麥克阿瑟將軍,而最後的結果則是美國戰敗,所以彭德懷元帥毫無懸念的得到第一名。

㈣ 法國著名元帥是

拿破崙時期的達武元帥
一戰時的霞飛元帥,貝當元帥,福煦元帥
二戰時法國沒有元帥,戴高樂將軍的軍銜是准將

㈤ 一戰中法國元帥

還有貝當

霞飛
在馬恩河會戰之後,霞飛享有無比的威望和人望。他已經拯救了法國,而這個國家對他的感謝也是到了極點。以後,當陣地戰繼續往下拖,中間又夾著無成果的攻勢,而霞飛對政府的態度也變得日益專橫,於是他變成了許多批評的目標,他的將星開始昏暗無光,最後終於在晉升為法蘭西元帥的藉口下,被解除了指揮權。戰後,雖然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霞飛的地位繼續增高,但他的人格以及其在馬恩河會戰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成為公開討論的主題。有好幾本書,對於霞飛元帥的威望正式表示懷疑。尤其是李德爾·哈特,顯然是不無成見,他對於霞飛的贊譽是很刻薄的,說在緊急的時刻,霞飛不過是一種「國家神經的鎮靜劑」而已。
今天,有關馬恩河會戰的歷史已經出版,霞飛本人在其回憶錄中也有非常詳盡的記載,所以他在第一次大戰開始時,法國境內作戰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是可以恢復其適當的地位。結果對於這位在歐洲歷史發展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人,現在是可以作適當的評價。事實上,毫無疑問,當時大多數因素似乎都指出法國戰敗已成定局,霞飛的戰略能力和行為對於國家命運的改變是具有決定性的貢獻。在那種特殊的緊急關頭上,他扮演這個角色要算是非常出色,所以凡是今天研究當時法國歷史的人,對於他的享譽千秋是已無非議。
霞飛,1852年1月12日生於里沃薩爾特的平民家庭中。由於智力過人,勤勉好學,所以才獲得了一筆獎學金,使他能前往巴黎進入「綜合工科學校」就讀。1869年,他還只有17歲,即以第14名考入該校。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他以工兵少尉的身份在巴黎的一個要塞中服役。戰後又回到綜合工科學校去繼續完成學業,然後再加入工兵。由於其妻子在1885年逝世,於是他遂要求調往海外服務。他曾經參加過台灣(中法戰爭)和越南的戰役,到1888年才返回法國,首先在一個鐵道兵團中工作,然後又調往楓丹白露的炮兵學校中充任教官。
他第一次嶄露頭角是在1892年。當時他正在塞內加爾興建鐵路,並奉命指揮一支縱隊,准備用來作為布尼爾上校的增援部隊。布尼爾受到陶里格人的奇襲,其兵力被切成了碎片。霞飛趕上了殘部,他不但不撤退,反而自告奮勇接替布尼爾的任務,向前進攻,佔領了亭布克托,並平定了當地的叛亂。所有這些工作都是在距離任何法國基地500英里以外的地方完成的,於是他被升為中校,並獲得榮譽勛章,然後返回法國。接著又調往馬達加斯加,在那裡奉加里安尼之命,負責對狄牙哥蘇里茲的海軍基地建築要塞。1900年再回到法國,升任准將,並出任國防部工兵署署長。以後又升任師長和軍長,在1910年以後勤司令的身份任最高軍事委員會委員,他此時58歲。
當時最高軍事委員會的副主席,也就是在戰時內定為總司令的人,是米歇爾將軍(主席是文人部長,只具名義而已)。米歇爾不同意法國總參謀部所提倡的攻勢至上主義,於是受到其他高級將領的反對而被迫辭職。這次的風潮顯然是加里安尼將軍所策動,但他以年邁為由拒絕接替米歇爾的職務,而全力推薦霞飛,他認為霞飛年紀較輕,比較有時間來對陸軍的發展發揮一種決定性影響作用。還應補充說明的是霞飛一向被認為是一位「良好的共和黨人」,換言之,從文官的觀點來看,他是一位可以信賴的人。他被派為總參謀長,這是第一次使總參謀部受到未來總司令的控制。
霞飛在1911年到1914年出任該職時,確有其相當的成就,其價值在戰爭爆發時已獲得證明,但卻很少為世人所認識。他曾經補救軍備計劃的缺陷,擬定和發展戰略戰術思想,加強軍隊訓練和軍官培訓。為了使法國陸軍對德軍能有較佳的應付能力,霞飛把服役期改為三年制,並擬定一個新的對德作戰計劃,即眾所周知的第17號計劃。對於如此巨大規模的任務,三年的時間的確不算太長。
以數量而言,法軍大致與德軍相等,但素質較差,因為法國分配給裝備的經費僅約為德國的一半。從軍備的觀點來看,是還有許多的工作要做。舉例言之,雖然75毫米野炮的數量是已經夠用,但每門炮只配發1250發炮彈,而且根本沒有野戰重炮;霞飛主張生產重炮。德國則早已有了大量的重炮。他勉強使法國生產了若干105毫米、120毫米和155毫米的火炮,並發起了一項對長程海軍炮的研究,不幸由於預算的限制,遂不容許發展此種重炮。盡管如此,模型的生產和試驗單位的組成,仍然能使法軍的火力在後來的戰爭中獲得迅速的增強。
由於法國在常備兵力數量上的劣勢,使得在開始動員時確保國境的安全,就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為了增加常備兵力的數量,以便能使國境獲得適當的掩護,並作為編組預備單位的核心起見,霞飛在1913年主導了一項兵役改革,將服役期延長為三年。結果為法國陸軍增加了21萬人,使其能大約以70萬人來對抗德軍的80萬人。
這些正規兵力的編成,加上動員所提供的額外部隊,也就構成准備一種新計劃的理由。在1911年時的第16號計劃是一種防禦攻勢計劃,其目的是對抗德軍在梅斯、陶爾和凡爾登等地的侵入。它假定比利時的中立將受到尊重,不過為應變起見,又還是把預備軍布置在北面,但那卻是一種不適當的准備。這個計劃的修改是以若干政治假定為基礎:英國遠征軍的支援、義大利的中立、在比利時介入的或然率,以及俄軍攻勢所提供的支援。法軍所應採取的態度必須首先決定:是防禦,是防禦攻勢,還是攻勢呢?
命中註定應由霞飛來准備和執行的第17號計劃,曾經引起許多的誤解。根據從它所產生出來的行動,它常被認為是一種事先擬定的工作計劃,與德國方面的施里芬計劃類似,其主要特徵被認為是一種將主攻方向放在阿登山地的全面攻勢。這種觀念以後固然曾付諸實施,但當初卻未事先作如此的決定。第17號計劃實際上只是一種集中計劃,它可以根據對於敵軍行動的假想而來作各種不同的適應,霞飛的主要理想是要使他自己有採取各種不同調度的可能性——這種計劃好像是在擊劍比賽之前所採取的「腳本」姿勢,而並非一事先安排的「腳本」。任何追蹤研究此項計劃的准備和執行的人一定可以感覺到其踏實性,以及其要素為運動的事實。這也就是其力量之所在,並且也開啟馬恩河上反敗為勝的契機。
霞飛所准備打的運動戰又與法國人「攻到極限」的思想相配合。以前的計劃都是以防禦性的反應為主,這個計劃卻一反過去的作風,其目的是要使敵人沿著全線都感受到法軍行動的壓力,以達成使其癱瘓和喪失機動性的目的。雖然對於在1914年流行的有關戰術攻勢的瘋狂觀念,以後曾招致許多批評,而那些批評也毫無疑問是合理的,但我們卻不應因此而忽視此種主動意念在戰略和士氣上所產生的效果。戰術上的失敗是由於缺乏最新的戰斗經驗,以及對日俄戰爭的誤解。但從全面的觀點來看,法軍雖在國界上被擊敗,但最後終於還是能對敵人貫徹其意志,此項事實還是應歸功於此種飽受批評的攻勢至上主義。
時常有人說當1911年霞飛被捧出場扮演主角時,他不過是一個傀儡,對於所應扮演的角色毫無准備,所以他是受到總參謀部中所謂「少壯派」的支配,包括格蘭德梅森上校在內。事實上,雖然霞飛把一種新氣氛帶入了法國軍隊,但他對於一切主要的決定仍然保持著嚴格的控制。自1911年起,其日常的行動,以及其在會戰時的表現可當做一種模範,足以證明他對於經常發生的困難能作合理的應付。應該補充說明的是,他對於此種運動戰曾經作過慎重的准備:他曾經舉行多次兵棋和實兵演習,並頒發新的教範。他在這個領域中的努力是具有相當價值的。
第17號計劃比第16號計劃要算是一種相當的進步。面對著預計中的73個師,第16號計劃只能提供38個法國常備師,另加16個預備師,後者指定用於次要的任務。第17號計劃則可供21個常備軍、3個獨立師、10個騎兵師和14個預備師,計約有580個常備步兵營、332個騎兵連、653個炮兵連,來對抗德軍的600個步兵營、350個騎兵連、500個野炮營、100個重炮連。由於可以期待英國提供6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比利時提供4個師,所以法國人似乎還略占優勢。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法國僅有的野戰軍130萬人,卻成為對抗德軍的主力,而俄國只出兵七八十萬人。在這個緊急關頭,平衡總算是已經重建起來了。
1914年7月25日,奧塞兩國的正式斷交顯示戰爭已有爆發的可能,但法國政府由於總統和總理都前往俄國訪問,正在經由海上返國的途中,所以並未開始採取必要的措施。當他們於7月29日回國時,人們還在希望和平可以繼續維持。霞飛強烈主張法國應作最壞的准備。7月30日,法國政府仍僅同意採取某些敷衍的措施,不包括預備役人員的召集在內。直到7月31日,由於已搜集到德軍動向的情報,霞飛才獲准動員掩護兵力。一直又等到8月2日,法國政府才決定總動員。
如我們所認識的,第17號計劃只是一種集中計劃,可以適應不同的情況。法軍調動的形式是取決於德軍所採取的進攻路線。8月2日還不知道其主力是趨向何處——凡爾登向北面,或比利時。假定即為比利時(那是最可能的假定),又還是不知德軍的行動正面有多寬。由於誤以為德國人不會把預備師擺在第一線,遂使人認為德軍的右翼不可能延伸到桑布爾河和默茲河河谷之北。但這一點仍待證實,所以霞飛似乎是在逐步的准備他的會戰,他一切的調度都是根據所獲得的情報。不像施里芬計劃有事先的預備行動。那是一個真正的運動戰,從頭到尾都是由霞飛指導。
8月2日,當德軍破壞比利時中立並侵入盧森堡的消息傳來,霞飛決定把他預備軍團(第五軍團)的集中點向左移動,沿著默茲河從斯特奈移到吉維特。8月3**向各軍團司令提出警告說,他們也許要有向洛林和亞爾薩斯發動攻勢以牽制敵軍,並使法軍右翼推進到萊茵河的可能。8月4**命令向上亞爾薩斯發動計劃中的攻勢,8月5日又開始派騎兵進入比利時。當他在8月7日獲知比利時正面對著德國的6個軍時。他就派騎兵軍連同若干步兵去據守那慕爾以南的默茲河渡口,此時他正在考慮以列日——那慕爾——地南特之線為基地來包圍德軍的右翼。在亞爾薩斯方面,法軍攻佔了亞特克爾奇,但到8月8日法軍的攻勢即被逐回。8月9日,霞飛改組右翼的指揮結構,在波將軍之下成立一個亞爾薩斯軍團。由於英軍拖延到8月5日才開始動員,所以他決定命令法軍大量進入比利時而不再等待英軍,因為此時列日尚在堅守之中。於是他又向第一和第二兩個軍團重申前令,要他們在8月14日向洛林發動牽制攻勢。那在時間上是與俄軍進入東普魯士的行動相配合。
8月14日,當法軍在洛林發動攻勢時,比利時的情況仍然很模糊。德軍主力被認為是在奧爾特河的後方,其主攻方向仍被認為是在默茲河以南。第五軍團司令朗爾札克將軍擔心德軍會在默茲河以西作迂迴行動,但霞飛仍表懷疑、不過到了8月15日,由於大量德軍在那慕爾東北面渡過默茲河,此種可能遂已獲得證實。霞飛命令第五軍團准備向北移動。他要求把在里爾的第一軍區劃入其指揮之下並組成一個預備師為主的兵力來掩護這個地區。盡管如此,情報仍然很矛盾;法國第一軍在地南特受到攻擊,奸像德軍主攻方向是在吉維持以北的比利時阿登山地中。那一天黃昏時,霞飛命令第五軍團進向桑布爾河,17日又派騎兵軍進向該河之北以拓寬這個行動。
德軍的行動反在8月18日才開始明朗化。假使其主要努力被發現在那慕爾之南,則法國第五、第四、第三等軍團就應向其發動已在計劃中的向心攻擊。英軍在21日之前尚不能開始行動。假使德軍主要努力在那慕爾以北發展,則法軍就必須增強左翼。已經從第二軍團中抽出第九軍,並計劃把莫努里的洛林軍團調往左翼方面。8月19日第二種假定已被證明是正確的;比利時人報告已有德軍4個軍進向布魯塞爾及其西北地區,而他們本身則正向安特衛普撤退。於是霞飛根據一個錯誤的德軍戰斗命令,遂判斷敵軍在阿登地區的中央部分是比較薄弱。到8月20日上午,在洛林的法軍巳獲相當的進展,而第五軍團已經到達桑布爾河。不過在午後4時,卻已經知道第二軍團在洛林已受重創和被逐回,第一軍團也已受阻,而德軍在比利時的左翼共有5個軍。所以在8月21日,遂下達阻止北面德軍前進的命令,第三和第四兩軍團奉命通過阿登地區向其中央部分進攻。
8月21日,德軍到達魯貝並面向南方,所以法軍必須向北作戰。在洛林的第二軍團正在撤退,霞飛命令它停止在南錫的前方。
8月22、23、24日,三天在比利時境內的戰斗以法軍全面戰敗為其結束,但霞飛尚未真正掌握事實,因為他對於雙方實力比較的估計並不正確,到8月24日,當他所計劃的調度顯然已經失敗時,霞飛遂決定總退卻。其目的是拖延時間以等待俄軍的攻勢發生作用。於是在8月25日,發出第二號一般訓令,指示撤到亞眠——蘭斯河一線,右端倚托凡爾登,並在洛林和默茲河上採取防禦態勢。8月26日,當英軍退到拿永並趨向第五軍團的後方時,霞飛在西面成立了一個新的第六軍團,由莫努里指揮,其兵力是從亞爾薩斯和洛林抽調出來的。8月27日,英軍又從勒卡托被逐出。霞飛命令第五軍團向西北反攻以掩護英軍撤退。8月28日,由於第四和第五兩個軍團顯然已經喪失接觸,於是他命令由福煦指揮一支兵力以鞏固法軍的中央。8月29日,霞飛前往第五軍團視察以便發動吉斯的反攻,並順道去和英軍總司令弗倫奇將軍會晤。
不過,當第六軍團正在亞眠地區下火車時,該地即已受到德軍進攻的威脅,霞飛遂命令第六軍團轉入巴黎要塞地區。於是他臨時計劃的在索穆河與凡爾登之間的作戰又已變得不可能。他必須要獲得若干可以活動的空間,並向奧貝河和塞納河撤退以便可以繼續執行其迂迴運動。9月1日,據報克魯克正向南進,但卻在巴黎的東邊。當俄軍在東普魯士慘敗的消息傳來時,法軍左翼的增強還正在進行中。就是在這個時候,霞飛簽署了第四號一般訓令,發動註定要成為「馬恩河會戰」的作戰。在這個階段,霞飛的幕僚中曾有不同的意見,有人懷疑是否從凡爾登以西向中央發動攻擊比較好;時間的問題也同時被提出:是否再繼續等待和再向後撤退,抑或應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立即反攻呢?霞飛贊成從四麵包圍和在原則上盡可能撤回到塞納河上。
9月2日和3日已經證實克魯克仍在向南運動,而且那是與小毛奇的命令相違背(從無線電中收到的)。加里安尼(巴黎衛戍司令)被安置在霞飛總部的指揮之下,並要求給予指示。霞飛指出一旦時機來臨他應向莫城方向進攻。9月4日,據報克魯克正向東南運動。第四號一般訓令中所設想的情況正在逐漸變成事實。霞飛不聽其參謀長貝特洛的意見,認為偉大的時刻已經到來。上午10時,加里安尼用電話建議他向東攻擊。霞飛此時仍在考慮在馬恩河以南作戰,於是他就征詢德斯佩雷將軍和福煦的意見。此時加里安尼又已與弗倫奇會晤,後者也贊成立即全面反攻。等到德斯佩雷(他現在是第五軍團司令)和福煦(第九軍團司令)的回電送到總部時,他們也一致贊成並主張莫努里(第六軍團司令)應在馬恩河之北採取行動。於是在下午l0時,霞飛遂決定於在9月6日進行這場決定性會戰,並簽署了其著名的日令。
為了說明這場巨型運動戰的真正性質,而且毫無疑問是由霞飛所指導的事實。我們對於馬恩河會戰的來源已經作了相當詳細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觀念和計劃是如何逐漸地成型。同時也可以發現這位指揮官的現實態度和堅毅精神。尤其是他的精力過人,能與各軍團繼續保持不斷的接觸。
凡此一切部證明法軍的高級指揮組織享有不可否認的優勢。雖然在國境上被擊敗;並且被迫承認所有一切的構想均巳落空,但霞飛卻有其偉大的性格,敢於作勇敢的決定,適時地擺脫戰斗,並計劃採取對抗行動以重建其地位。面對大風暴,他表現出超人的冷靜,這與毛奇、比羅甚或克魯克的神經緊張成一強烈對比。不過,這次大會戰的主要特性很像一個巨型的兵棋演習,在那個時代的將軍們都沒有大規模戰爭的經驗,一切都是照已知的規則進行,假使發現情況似乎不正常就會自認失敗。
這就是馬恩河勝利的解釋:它是出自克魯克所犯的一個錯誤,和霞飛所作的一次良好調度。克魯克使德軍的戰線在其第一軍團與比羅的第二軍團間產生了一個缺口,而德斯佩雷的法軍卻進入其中,但並未真正認清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當然我們今天可以批評當時聯軍的行動不夠完美,例如莫努里的兵力到9月5日才出現,其迂迴運動也不夠寬,英法兩軍對於所面對的缺口不曾迅速勇敢地沖入,而霞飛還不曾真正認清有這個缺口存在。但這些都是戰爭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任何人都被迫根據其所不能完全認清的發展來採取行動。不過總而言之,法國人所犯的錯誤還是比德國人少,法國人之所以獲勝,法國之所以得救,其原因即在此。
馬恩河會戰的後果之深遠為世所罕見。1914年,世界幾乎要被德國征服。法國僅憑其與英俄兩國的同盟,才勉強維持兵力平衡,但以野戰兵力而言,仍然屈居下風。此外,法國人對於德國實力的研判也極為惡劣,其所作的戰略部署也完全不適當。同時對於近代火力所提供的戰術可能性也作了完全錯誤的解釋。所以法國顯然是走向必然失敗的途徑。因此這也是似乎即為歷史的分水嶺。
但結果並非如此。在幾乎一切都不利的條件下,霞飛終於能夠死裡逃生,反敗為勝。聯軍在馬恩河的勝利敲響了德意志帝國的喪鍾。誠然,這次勝利並不徹底,結果還需要四年的艱苦奮斗方使戰爭勝利結束。但這一件由少數人做成的大事卻使歷史演進的方向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德國戰爭機器在西線上終於不能再向前推進。
在國界上失敗對於法軍是第一次奇襲;馬恩河的勝利是第二次奇襲。但是還有第三次奇襲在等候著雖已獲勝但疲憊不堪的法軍——在撤退到埃納河之線以後,德軍就開始挖掘工事,於是也就進入了塹壕戰的階段。
霞飛還是嘗試用運動來打破僵局,他企圖從西面迂迴德軍的防線。這樣也就展開了所謂「向海岸賽跑」的作戰,那是由福煦來協調的。其結果為一系列的戰斗證明,面對堅強而有活力的敵人,這種迂迴行動是根本無效,經過一番掙扎之後,雙方都被迫向現實屈服,於是這種新型的戰爭遂一直延長達四年之久。
現在霞飛必須設法解決塹壕所帶來的新問題。在1915和1916兩年間,他的行動曾經受到許多的批評。自然他是在摸索前進,所以錯誤在所難免。不過必須承認1918年最後勝利的基礎還是由他所奠定,他決定革新法國陸軍的主要路線,一切軍需生產的計劃也是他所擬定,但到1917年才能開始大量生產,所以他在行政方面是頗有貢獻。關於同盟戰略方面,他的影響力日益增大,直到他升任法蘭西元帥時為止,那也是用來當做解除其兵權的掩飾。
他之所以失勢,原因有二:第一是兩年來的戰爭結果的確很難令人感到滿意;第二是為了保障統帥的軍事行動自由,他與政客們發生了不斷的斗爭。嚴格說來,對於他相當的成就是並不太公平:他已經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陸軍,一支工業時代的陸軍;他已經制定的軍事思想;他已經贏得新型的會戰,例如凡爾登和索穆河之戰。當他在1917年初被免職時,他已經消耗了敵方兩位統帥;小毛奇和法爾肯海恩。而他們的後任興登堡為了預防霞飛在1917年春季發動大攻勢,也自動在法國領土上作大規模的撤退。雖然他並未能獲得最後的勝利,但在他的記錄上還是功多於過,而且也替未來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所以總而言之,霞飛還是功在國家。
尤其是他曾給予後世以某種偉大教訓:無懼的性格,有彈性的現實心靈,在戰略階層的無缺點行動能力。憑著其堅強的人格,他能夠抵銷一切的不利因素。他證明在歷史網的編織過程中,指揮官所扮演的角色是如何的具有決定性。所以,他並非像李德爾·哈特所雲,只是一種「國家神經的鎮靜劑」。在那個危急存亡之秋,法國命運的決定大部分都是由他負責:而他也的確使第一次世界大戰走向一個新的方向

㈥ 十大元帥哪一個最厲害

朱德:紅軍之父,八路軍總司令、解放軍總司令,他不排第一誰排第一? 彭德懷:紅一方面軍總司令、八路軍、解放軍副總司令,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副總理兼國防部長,他不排第二誰能排第二? 林彪:除政治局委員、第二副總理這明顯高於其他人的職務外,林還是戰績最顯赫的元帥,注意,我說的是戰績不是戰功,因為對林粟、林彭、林劉誰的戰功大很多人有異議、各執一詞,對戰功問題我不予評價,但對林彪的戰績恐怕沒有人能夠置疑,紅軍時期中央蘇區的第一主力軍團,抗戰時期的平型關戰斗,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指揮過兩次,率部隊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島,橫掃大半個中國,就這一點而言其他元帥無法比擬,二野雖然也跨越了半個中國,但淮海戰役總指揮是鄧小平而不是劉伯承,而大部分敵軍是三野消滅的。在元帥中林彪的資歷很淺,年齡最小,但別人對他排第三並無異議,可見他多年來的戰績和聲望是何等顯赫了。 劉伯承:論資歷,劉乃北洋時期的川中名將,北伐時期的軍長,南昌起義的參謀長,紅軍總參謀長。論戰功,紅軍時期參與過第四次反圍剿,抗戰時建立了敵後四大根據地之一的晉冀魯豫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挺進大別山,犧牲自己幫助別人,成績不大功勞大;參與指揮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後又率部解放大西南直至西藏,二野是四大野戰軍里吃苦最多的部隊,連陳毅都感到不安,向中央要求率三野挺進西南,讓二野留駐華東,但毛澤東沒同意。為什麼吃苦受累的事情總讓二野干?我以小人之心揣測,也許因為二野源於四方面軍,屬於拖油瓶帶來的孩子,磕著碰著不心疼吧。扯遠了,總之,論資歷論戰功劉伯承排第四都是合適的,如果論軍事理論素養,甚至……當然,元帥排序不考慮這個因素。 賀龍:據說賀龍對自己排名劉伯承之後不大服氣,的確,論資歷賀龍並不輸於劉伯承,劉伯承在川軍熊克武手下當團長大敗朱德的滇軍時,賀龍也在湘軍里當團長,北伐時兩人都是軍長,賀龍的軍長還更正規一些,賀還是南昌起義的總指揮,十年內戰時期更是二方面軍總指揮,高於劉伯承。但抗戰開始賀後就不行了,120師發展緩慢,晉綏根據地的規模遠遠小於晉冀魯豫根據地,賀劉高下已分。解放戰爭初期賀龍表現不佳,毛澤東乾脆把他的部隊交給了彭德懷,只讓他負責後勤供應,此時的賀龍已經與劉伯承無法比擬了。戰爭快結束時毛讓賀龍率十八兵團進軍西南,完全屬於安慰的性質。所以,論戰功賀龍只能排在劉伯承之後。如果跟後面的幾個人不是比資歷而是比戰功,他連第五都排不上。 陳毅:作為新四軍軍長、第三野戰軍司令,他的戰績和地位明顯高於賀龍,但他的資歷不如賀龍,不是指黨內資歷,而是指新四軍山頭的形成晚於賀龍的湘鄂西,加之陳毅的戰績很大一部分應歸功於粟裕,所以只能排在第六。說句題外的話,現在有很多人出於對粟裕的同情,對陳毅的軍事水平頗有微詞。要說與粟裕以及林劉徐彭等人相比,陳毅的確有所不如,但他畢竟從軍數十年,從三河壩指揮數百人開始到三野司令指揮幾十萬人,野戰軍地方軍游擊隊等各種經驗非常豐富,又善於總結經驗教訓,陳毅還是有相當的軍事才能的。比如新四軍時期,他和劉少奇的戰略思想有分歧,劉的思路多從政治上著眼,但具體問題考慮不周到,而陳的思路更實際、更縝密,更具備可操作性,這都緣於陳多年的實踐經驗。比如郭村保衛戰,葉飛按照劉少奇的布置,冒險作戰,結果險些全軍覆沒,幸虧運氣好,得以險勝。郭村之後,劉少奇不接受教訓,還想搞個更大的固守待援戰役,一舉解決蘇北問題,但陳毅沒有執行,而是和粟裕實事求是的制定了作戰計劃,這才有了後來的黃橋大勝。在元帥中,陳毅的軍事才能起碼不低於朱賀羅聶葉,而他的統戰外交才能更是出類拔萃。最出色的就是黃橋之戰,可以說將軍一張嘴,能頂十萬兵。 羅榮桓:論資歷羅榮桓不應排在第七,他跟林彪比都勉強,而且沒有林彪那樣的赫赫戰功,他雖然主持過一個大戰略區,但時間只有短短三四年,其他時間都是給別人當助手,抓政工。但當時中央肯定已內定羅榮桓為八屆政治局委員,如果排在三個非政治局委員後面,顯然不大合適,加之他是毛澤東的愛將,而且在山東幾年,功勞還是巨大的,所以排在了第七位。為了加重羅榮桓的分量,還特意給他安排了一個人大副委員長的職務,跟後面的徐聶葉只是人大常委相比,就更名正言順一些了。 徐向前:徐向前和粟裕一樣,都是天才軍事家,但可惜造化弄人,中央把他派到了鄂豫皖而不是中央蘇區,之後又把張國燾派來了,張國燾又是個野心家,還是個較低能的野心家,不服中央,但又斗不過中央,結果影響徐帥因此受了一輩子牽連,盡管早年戰功赫赫,但抗戰開始以後一直缺乏施展才華的機會,49年解放山西一役雖然精彩紛呈,畢竟是大戰尾聲。盡管毛澤東後來了解了徐帥的忠厚品質,有意提攜,讓徐以華北軍區副司令兼總參謀長,而聶榮臻以華北軍區司令之尊才任副總長,終究為時已晚。如果不是照顧四方面軍的資歷,他戰爭時期的最後職務連元帥都難以評上。盡管只排第八,又夫復何求呢? 聶榮臻:如果按抗戰時期的勢頭,聶不應該只排第九,當時晉察冀是我軍四大根據地之一,聶是軍政指揮一把抓,是重要的方面大員。可惜他的能力只擅長建設根據地,不擅長打正規戰,也就是說還是紅軍時期的思想觀念和軍事素養。一進入解放戰爭,這種缺陷就暴露出來了,他手下又沒有粟裕這樣的副手,同時,如果面對的對手是劉峙還好,偏偏還是個悍將傅作義,結果,只能自保,無力進攻,打了三年仗,部隊沒太大發展(與其他幾支部隊相比),使毛澤東對他失去了信心。實事求是的說,這也不怪聶榮臻,他其實並未系統的學習過軍事,從黃埔軍校教官開始,雖然從軍,但一直是搞政治工作的,這個經歷和陳毅有點相似,但陳毅畢竟從湘南暴動開始就具體接觸軍事指揮,而且是從基層做起,在中央蘇區時當過軍長、司令,長期獨立指揮軍事,經驗豐富,聶榮臻則到晉察冀時期才開始獨立指揮軍隊,而且任務主要是建設根據地。所以解放戰爭時期晉察冀發展緩慢也是情有可原的。解放後發展國防科技他還是大有作為的。不過這樣,他也只能排第九了。 葉劍英:按說葉劍英是本不應該評元帥的。什麼是元帥?按照古意解釋,就是率領軍隊的主帥。葉劍英除了中央蘇區時當過一段福建軍區司令以外,其餘時間多是當參座,既未直接率領軍隊(大部隊、野戰軍)也未當過主帥,在福建軍區時領著龔楚伍修權和敵人打過一仗還是個敗仗。抗戰開始後到解放戰爭時期葉雖然掛著總參謀長之職,但一直是搞統戰外交工作,很少正正經經參與過作戰指揮。而與葉相比,粟裕授元帥則是實至名歸,合情合理。可惜授銜是在55年而不是49年,這時粟裕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如果擔任志願軍司令或指揮解放台灣戰爭又當別論),授銜更重視資歷以及軍事外的因素,於是葉超越了粟當上了元帥。盡管是排第十位,但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6個月前

㈦ 法國大元帥有四位還是六位

「大元帥」這一至高榮耀的軍銜只有四位軍人獲得,這四位都是法國軍事史上的超級牛人,他們是:蒂雷納子爵、維拉爾公爵、薩克斯伯爵和蘇爾特公爵。

㈧ 法國元帥的詳細介紹

法國元帥(maréchal de France)是法國的一種軍事頭銜,由腓力二世(Philippe Auguste)為艾伯里克·克列芒(Albéric Clément)所設。它不同於「maréchal」,這個法語詞來源於法蘭克日耳曼語「馬」和「僕人」。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maréchal」是軍隊中的一般官職,他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工作。
在隨後的幾個世紀,法國元帥成為了國王的重要軍事長官,由陸軍統帥(connétable)領導。1624年紅衣主教黎胥留撤銷了陸軍統帥的稱號,法國元帥就成為了陸軍的最高統帥。六位法國元帥被授於法國大元帥(Marshal General of France,maréchal général des camps et armées roi,國王陛下麾下大元帥)這一高貴的軍階:比隆公爵、萊迪吉耶爾公爵、蒂雷納、維拉爾、薩克斯和蘇爾特。
在法蘭西第一帝國期間,元帥被稱為「帝國元帥」(maréchal d'Empire)。 在波旁王朝復辟時,這稱號回復為法國元帥,到拿破崙三世保持了下來。
在當代法國,元帥是一種軍人的榮譽,不是軍隊的軍階,是為將軍們卓越的成就而贈與他們的。它的標志為7顆星,元帥權杖是一個藍色圓柱與星(以前是法國王室的標記百合花圖案)。
菲利普·貝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因他的將才被授予法國元帥;在他因二戰時叛國被審判和監禁以後,以及在他被剝奪其它職務和頭銜之後,只保留元帥頭銜。
目前法國最後一位被授予元帥的是馬里-皮埃爾·柯尼希,1970年去世,1984年追授;最後一位在世被授予元帥的是阿爾方斯·朱安,1952年晉升,1967年去世。

㈨ 法國歷史上的四位擁有大元帥稱號的分別是誰

法國歷史上有6位大元帥,分別是夏爾·德貢托、萊迪吉耶爾公爵、杜倫尼、維拉爾、薩克斯和蘇爾特。

1、夏爾·德貢托

夏爾·德貢托,比隆公爵(法語:Charles de Gontaut,Duc de Biron;1562年-1602年7月31日),阿爾芒·德貢托之子。

因卓越的戰功而在1594年獲法國元帥銜,是法國歷史上的六位大元帥之一。1595年成為勃艮第統治者,但因為意圖讓勃艮地脫離法國而獨立,1602年以叛亂罪在義大利米蘭被斬首。

2、萊迪吉耶爾公爵

萊迪吉耶爾公爵,弗朗索瓦·德·本內(c de Lesdiguières,François de Bonne;1543年4月1日-1626年9月21日),法國宗教戰爭軍事首領和政治人物。法國騎士統帥(Constable of France)和法國歷史上的六位大元帥之一。

3、杜倫尼

杜倫尼,全稱亨利·德·拉圖爾·奧弗涅,蒂雷納子爵(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Viscount de Turenne;1611年9月11日—1675年7月27日),法國著名軍事家,法國歷史上的六位大元帥之一,被譽為路易十四時期法蘭西最鋒利的寶劍。

4、維拉爾

肖德·路易·赫克托爾·德·維拉爾(Claude Louis Hector de Villars,Prince de Martigues,Marquis and Duc de Villars and Vicomte de Melun;年5月8日-1734年6月17日)。

法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名將,軍事統帥。是法國路易十四時期的主要將領之一,也是法國歷史上的六位大元帥之一,在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屢立戰功。

他和奧地利的歐根親王、英國的約翰·丘吉爾,並稱為歐洲18世紀前期最優秀的將領。

5、薩克斯

赫爾曼·莫里斯·薩克斯(法語:Maurice comte de Saxe,德語:Moritz Graf von Sachsen;1696年10月28日 – 1750年11月20日),薩克森人。

是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和情婦奧羅拉·柯尼希斯馬克(Aurora Königsmarck)的私生子。

12歲開始在歐根親王底下服役。13歲授步兵上尉。17歲時就已指揮自己的騎頭團並以要求總戰同名。1719年轉入法軍,任上校團長。

在1733至1736年戰爭中因表現傑出而晉中將,受到法王路易十五信任與賞識。1745年擢升法國元帥,並任駐荷蘭法軍總司令。1747年晉升大元帥,成為法國歷史上的六位大元帥之一。

從1725年到1749年退役,薩克森一直夢想並追求擁有自己的王國,但直到1750年11月去世,這一夢想也未實現。其所著的《夢想》(又譯《我的沉思》)是18世紀的重要軍事理論著作。

6、蘇爾特

尼古拉斯·讓·德迪烏·蘇爾特,達爾馬提亞公爵(Nicolas Jean de Dieu Soult,c de Dalmatie;1769年3月29日-1851年11月26日)。

法國軍事首領和政治人物,綽號鐵手,以作戰英勇和政治投機而聞名。1804年5月19日晉升法蘭西第一帝國元帥,時年35歲。

多次在戰斗中戰勝敵軍,為拿破崙立下赫赫戰功,後為波旁王朝的官員,又被封為大元帥,是法國歷史上的六位大元帥之一。還擔任過三次法國總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元帥

㈩ 法國著名元帥是

阿爾方斯�6�1朱安(Alphonse Juin,1888—1967),兩次世界大戰的參加者,法國元帥。

1888年12月16日,朱安出生在阿爾及利亞東北部波尼(今安納巴)附近的祖父家裡。父親是君士坦丁省的警察,母親是法國科西嘉島人,家境比較貧寒。在這種家庭環境的熏陶下,朱安從小養成了沉著穩重、吃苦耐勞和辦事認真的性格,特別是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榮譽感。13歲時便升入君士坦丁的一所省立中學,畢業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入首府阿爾及爾的一所著名的公立學院,而朱安所在的班級則被人譽為「准聖西爾班」。1909年,朱安考進法國著名的聖西爾軍校,其入考成績在400名考生中名列第七。1912年6月,朱安離開聖西爾,被分到阿爾及利亞第1步兵團任職。此時該團正在摩洛哥執行作戰任務,剛到職的朱安在這里初次接受了戰火的洗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朱安於同年8月被調到法國本土,任中尉排長。9月5日,朱安所在旅開往前線。戰斗中,朱安率部不怕犧牲,英勇作戰。16日, 彀脖灰豢櫚��?傷左手,但他沒有流淚。為此,朱安得到榮譽軍功章。1915年5月,朱安在戰斗中又傷及右臂,這次較上次厲害,不得已而住進波爾多醫院。傷愈後,朱安於1916年4月回到摩洛哥首都拉巴特附近的後勤基地,晉升為上尉。時間不長又被在當地任職的利奧泰將軍看中,充任副官。不久,朱安被選送到參謀學院進修,學完課程後即到美國遠征軍部隊擔任聯絡官。

1919年10月,朱安再次到高等參謀學院學習,1912年拿到畢業證書後,先後到突尼西亞和摩洛哥的部隊中任職。1925年,在法軍Z壓摩洛哥里夫人民大起義中,當地法軍指揮官諾蓋將軍任命朱安為他的參謀長。

1927年,朱安重新回到曾服役過的阿爾及爾步兵團任營長。1932年7月,晉升為中校。1933年10月,朱安被選調到法國高等軍事學院擔任戰術教官。朱安不因襲傳統的現成答案,從實際出發,與學員大膽探討新課題,並勇於擷取新思想,汲收新方法,受到學校和學員的好評。1935年至1937年,朱安又到阿爾及利亞,領導君士坦丁的朱阿夫第3步兵團。1937年3月10日,北非戰區司令諾蓋將軍又把朱安調到身邊,任參謀長。1938年12月26日,朱安晉升為准將。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後,法國宣布與德國處於戰爭狀態。為加強法國東北部的防禦,朱安遂於1939年12月4日被調回法國本土,出任法國第1軍第15摩托化步兵師師長。1940年5月10日,德軍入侵盧、比、荷、法四國,朱安奉命率部前出到比利時的讓布盧,抗擊德軍的進攻。當德軍突破色當防線後,朱安率部撤到法國的瓦朗謝納附近地域,擔任掩護英法聯軍撤往敦刻爾克的作戰任務。不久,朱安的部隊又撤至里爾南郊,在此被德軍包圍。5月30日,朱安做了德軍的俘虜。朱安的部隊雖被德軍打敗,但他們的英勇作戰行動還是為法國所稱道,他的部隊榮獲「戰斗功臣」殊榮,朱安本人於1941年2月被提升為少將。

朱安被俘後,關押在德國柯尼希施泰因監獄。1941年6月,經魏剛將軍以法國北非政F總代表的身份與德國人斡旋,朱安被德軍釋放了。

1941年11月20日,朱安晉升為中將,不久受命接替魏剛的工作,擔任法國駐北非陸軍總司令。接任此職後,朱安擴充兵員,隱藏裝備,「訓練非洲軍隊,以用來參加未來反對軸心國的作戰」。在朱安的努力下,截至1942年11月,法國在非洲的部隊有5個機動師(其中阿爾及利亞有3個師,摩洛哥有2個師)和1個輕型機械化旅,共20萬人。這些部隊裝備齊全,並在突尼西亞山區設有秘密的後勤基地,戰場准備也搞得不錯。

閱讀全文

與法國哪個元帥最厲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9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