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外國父母如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美國:用情景劇教孩子社交技巧
美國的父母常借用動物或者玩偶,用情景劇來模擬生活中的真實場景,教孩子一些社交的技巧和如何解決人際摩擦的方法。美國的父母會意安排時間,與孩子相處,一起玩角色游戲。常讓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父母們配合孩子演戲,讓孩子體驗不同角色的所思所想,從而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在人際交往中取得主動的地位。美國父母認為孩子要有好的社交技巧及受夥伴歡迎,開朗的個性和對多種事物的熱情也很重要。
法國:孩子吵架家長圍觀
法國人浪漫,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孩子們一爭吵,父母們就跑過來觀戰,他們認為孩子們稚言稚語的爭執是一出賞心悅目的節目。法國的父母不僅放任孩子吵架,而且還要鼓勵孩子要多動腦筋吵贏,這也許就是法國人邏輯思維,周密、語言表達能力強的一個秘密吧。但是,法國的父母們從來不參與到孩子的爭吵中,他們保持著作為成人應有的修養和風度。
日本:獨特「拼養」培養集體意識
日本流行一個說法,孩子就像還沒有深深紮下根的小樹,母親一人扶,小樹遇到風會搖晃;父母兩人扶,小樹還經不起大風;如果加上鄰居和朋友的力量,小樹就能在穩固的環境中長得更茁壯。孩子們聚在一起是學習的好機會,雖然有時候免不了會發生摩擦,但這正是孩子們學習解決矛盾的過程。當孩子間發生矛盾時,只要不會對孩子的人身安全造成傷害,媽媽就不要輕易出手相助,而讓他們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自己學習解決矛盾的方法,培養他們的集體意識。
『貳』 西方國家家長怎樣讓孩子獨立
一、兩種不同的育兒觀
西方國家育兒的著眼點在於,培養孩子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基於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從 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而獨立生活能力來自從小的鍛煉。所謂鍛煉是多方面的,諸如勞動鍛 煉、堅強意志的鍛煉、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鍛煉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適應各種艱苦環境和勞動能力的鍛煉。通 過參加勞動,讓孩子從小就形成獨立的勞動意識、勞動技能和愛勞動的習慣;在勞動和艱苦的環境中去克服困 難,磨煉意志,發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長,增長才智,並形成刻苦、節儉等品質。就是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 ,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促其成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育兒觀有很大不同。中國的一些家庭育兒往往著眼於孩子將來有出息、有個好職 業、一生能在順境中度過。基於這種企盼,多數家長認為,父母對孩子的責任就是讓他們生活得好。孩子成長 中能給他們多少幸福就給他們多少幸福。一句話,若能給孩子創造最優越的生活條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 為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的智育。為使孩子學習好,能成龍成 鳳,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孩子干。至於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對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公民意識等則很 少考慮,有的甚至不考慮。由此看出,中國家長的育兒與西方國家明顯不同。
二、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由於育兒觀上存在著根本的差別,導致教養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西方國家的家長從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出發,對孩子的教養採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進行。所謂放手,即從孩子生下來,父母就設法給他 們創造自我鍛煉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在各種環境中得到充分的鍛煉。普遍做法是根據不同年齡讓孩子做自我服務性的勞動和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動手中發展他們的愛好和特長。如一個美國家庭中有三個上小學的孩子,他們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歲的男孩周末負責幫父親割草、澆花、打掃院庭;12歲的女孩能根據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種各樣美味的點心;8歲的小女孩會編織五顏六色的茶杯墊[1]。這顯然是從小鍛煉的結果。在中國家長看來,這似乎不可思議,可在西方國家並非個別現象。至於西方國家的中小學生兼報童的例子,更是枚不勝舉。據英國報紙推銷站聯合會統計,全英約有50萬送報童[2]。稍大一些的中學生打工也是尋常現象,而且都得到家長支持。一位英國人說:「孩子打工掙錢,家長都不反對,甚至還鼓勵,一則可節約一些開支,更重要的是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讓孩子知道錢必須用勞動去換取」,因而懂得不要亂花錢。上述各例,都說明西方國家家長在培養教育孩子方面是完全放手的。但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放手而不放任。所謂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個方面。第一,寧苦而不嬌。西方國家的家長特別重視鍛煉孩子的吃苦精神。中、日孩子在「夏令營中的較量」活動中,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練中集體動手准備野餐,有的孩子帶病堅持拉練,個個都能吃苦耐勞,意志堅強。這並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時吃苦鍛煉的結果,也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結果。歐美等國的兒童、少年,從小就從事送報、打工等勞動,這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可能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他們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對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是難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認為這是「殘忍」的。第二,家富而不奢。西方國家的家庭,經濟條件多數優於中國國民的家庭,但他們對孩子的零用錢都有嚴格的要求和規定。如德國的家長給孩子零用錢 的原則是:定期發給,數額多少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家庭收入的實際情況而定。如孩子需預支某些「必需品」用 錢時,家長會斷然拒絕,其良苦用心是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而且,零用錢絕不作為獎勵孩子的手段,目的是 教育孩子懂得,他們努力學習完全是為了自己將來成為有用之材。對孩子的零用錢,美國家長更為「苛刻」。 據調查發現,美國54%的青少年學生沒有零用錢,而且年齡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錢,約有68%的受訪青少年學 生以打零工賺取零用錢[3]。更令人驚嘆的是美國首富洛克菲勒,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10億美元財產的大富翁 ,但其子女的零用錢卻少得「可憐」。他家帳本扉頁上印著孩子零用錢的規定:7—8歲每周30美分;11—12歲 每周1美元;12歲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錢每周發放一次,要求子女們記清每一筆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領錢時交 父親檢查。賬目清楚,用途正當者,下周增發5美分;反之則減少。洛克菲勒認為,「過多的財富會給自己的子 孫帶來災難」[4]。這句蘊含著哲理的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第三,嚴教而不袒。西方人對孩子的缺點錯誤絕 不聽之任之,更不袒護,而是設法教孩子自己知錯改錯。法國人拉納的兒子打碎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納夫 婦並未道歉,而是讓兒子自己抱一塊玻璃去賠償認錯,還要求朋友對孩子不要有絲毫原諒的表示[5]。西方國家 家長這種放手而不放任的家教方法,其優長之處是顯而易見的。
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方法有不少欠妥之處,大致可歸納如下幾點。第一,社交上的「過度保護」。不少家長怕孩子吃虧或學壞而限制孩子與外界接觸,一旦孩子與小朋友或同學間發生爭執或 不愉快的事情,多數家長採取袒護自己孩子而指責對方的態度,由此常常發展成家長間的爭端或摩擦,對孩子產生的卻是負面作用。第二,生活上的「包辦代替」。中國的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在生活上以「包辦代替」包攬孩子衣、食、住、行為快,怕孩子臟著、累著而不讓他們沾家務勞動的邊。總之,這種「包辦代替」從橫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縱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於是就出現了三、四歲的孩子不能自己穿衣吃飯,五、六歲的孩子不能自己扣扣和系鞋帶。城市的小學生多由家長接送還不算,有的連書包都由家長替背;中學生還要由家長給洗衣服;大學新生入學很多由家長「護送」,甚至連床鋪都由家長給鋪好。總之,中國的不少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要親自把孩子「從腳跟武裝到牙齒」。第三,經濟上的放任。為數不少的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經濟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且不說經濟寬余的家庭,就連經濟拮據的家庭,家長也要勒緊腰帶,甚至東挪西借來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和慾望,以適應互相攀比的消費風氣。對孩子的零用錢普遍表現「大方」,隨要隨給。孩子上街一、兩站也要乘車,甚至發展到一些中、小學生上下學「打的」、花錢僱人值日、做作業,更有甚者,有個別學生(大款子女)考試時花錢僱人替答卷。這純粹是由家長的溺愛、嬌慣,特別是經濟上的放任所造成的。
三、兩種不同的教育結果
由於育兒觀和教養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結果也表現出明顯不同。西方國家的兒童、少年從小就表現出:(1)具有很強的自立能力。他們18歲開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讀的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很多都靠自 己打工補助自身的消費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讀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國一位教授正在讀大學的女兒每周末就在一家餐館做跑堂工作①。(2)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的頭腦。西方國家一些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參與「當家理財」,學會一些推銷、與顧客溝通的能力等「經營之道」。實踐使他們深知錢來之不易,從而養成了精打細算、勤儉度日的習慣。英國一住在約克郡的兄弟倆(12歲、14歲),在其父職業的影響下,獨立地成立了「洗車公司」。哥倆幹活認真,取費低廉。寧可多走路也去價格較低的商場買工具、車蠟、洗滌劑等,以降低成本,贏得顧客②。(3)具有適應社會環境的本事。由於從小的艱苦磨煉,西方國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難的毅力;遇事鎮定沉著,能與周圍人們和諧相處,有作為社會成員而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這些素質和技能,為將來走向社會謀職、就業奠定了基礎。
與此相反,中國的兒童、少年乃至大學生,雖然學業上不亞於西方,但普遍表現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識,依賴性強,做事被動,膽怯;缺乏適應環境和應變能力,不懂得恰當交往的技巧,人際關系差;怕苦 怕累,只要求別人照顧,卻缺乏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能力;在家不知關心自己的長輩,在外缺乏社會責任感。筆者曾親耳聽一位母親傷心地講述她念大學的兒子時說:「我兒子學習很好,但什麼也不會干,而且非常自私 ,只關心他自己,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裡。我們有病他從不在意,可他自己有點小病,就催我們帶他到大醫院 去看醫生,嫌校醫院水平低而不去那裡就醫。」她接著自責地說:「這不能怪別人,都怪我們從小把他慣壞了 。」試想,只關心自己,連親生父母都不關心的人,還會有什麼社會責任感可談呢?
綜上不難看出,兩種不同的育兒觀和不同的教育方法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結果,孰優孰劣非常清楚。
結語
國人十分清楚,要保證未來世紀中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最關鍵的問題是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這首先應從家教做起。因為家庭教育是整個學校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它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 法取代的。從中國獨生子女比例日增的特定國情來說,在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系統工程中,必須大力改善家庭教育工作,使其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真正形成培養人才的「合力」。這就必須改變原有的家教觀念。首先在育兒觀上走出家庭小圈子,即從考慮吾兒(女)將來如何出人頭地,到考慮一定把吾兒(女)培養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好公民(社會人)乃至能適應國際大環境的世界人。這要求從幼小時的家庭教育開始,就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勞動意識、自立意識、吃苦精神和節儉意識、合作意識及關心他人的精神,等等。而所有這些品質的形成,要求孩子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必須徹底改變那種「嬌慣」、「保護」、「放任」的教子方法。從前面的比較中,可以說西方國家的家教方法對我們很有啟發和借鑒作用。
『叄』 法國的家庭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與中國的家庭有何不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下吧!法國寶寶我的孩子出生在法國。當孩子剛出生時,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我總是把孩子抱在手裡。後來有位做媽媽的法國朋友問我:你為什麼總抱著他?她告訴我,法國人沒有經常抱寶寶的習慣,嬰兒幾個月大就會被安置在一塊安全的圍起來的嬰兒區,讓他們在裡面滾、爬、玩耍,再大一些就在寶寶地毯上來回爬。這樣長大的孩子肌肉更靈活,個性也更獨立。 於是我開始關注起法國人養育孩子的特點,讓我受益匪淺。法國父母對待孩子最大的特色是平等。即便是小寶寶吵鬧,他的父母也只是用平等的口氣說,你要安靜一點。我們經常會看見法國父母蹲下來,用平和的語氣跟孩子聊天,認真地回答孩子充滿童真的問題 。例如,在麵包房裡,一個售貨員會對一個挑選蛋糕的孩子說:「小姐,您挑選好了嗎?」孩子在從小就被人尊重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別人。 此外,只要不是特別正式嚴肅的場合,法國父母一般都會帶著孩子一起參加。有一次,我們准備開車去幾百公里外的朋友家度假,想到路途遙遠,我有些猶豫。朋友卻說,當然要帶孩子去。那幾天,每個時間段,都會有不同的人陪孩子玩不同的游戲 。晚上我們在壁爐前跳舞,每個大人都會陪孩子跳上一段,或者和他玩耍一會兒。 我的寶寶在他5歲時收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邀請函,那是來自同伴小朋友生日會的邀請。那天他帶上禮物 ,穿著得體地准時按響了朋友家的門鈴。父母僅僅負責接送孩子,因為那是孩子自己的社交圈。小編總結: 法國的教育非常人性化,他們體現了「人人生而平等」這樣一個觀念。即使是一個大人對一個小女孩的稱呼都要用上「小姐」,而且嬰兒就是放著讓他們自由摸爬滾打,這更能讓孩子得到最好的鍛煉。
『肆』 急求:法國人的生活習慣,性格和特點
法國 (1)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2)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3)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習俗禁忌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 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關系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法國人的生活習慣 世界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各有其傳統的風俗、習慣,諸如,中國重孝道,日本講茶道,巴西愛足球,英國嗜讀報等等。我們知道了這些,對國際友好交往和對外經濟合作,是大有裨益的。那麼,女士最愛打扮、男士飲酒如水的法蘭西,究竟有哪些獨特風情和禮俗呢?我在首都巴黎的短暫停留中,通過悉心地觀察和留意的聆聽,了解並信手采寫了他們在飲食、婚俗、教規、生肖、狗業和禁忌等方面的一些主張和做法。 法國飲食源遠流長,品種多且講究,頗具特色,因之久負盛名。其烹調技術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許多法國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歐洲第一流大飯店的大廚師大半是法國人。從歷史上的皇帝路易十四開始,法國形成了一個重要而又不斷發展的宴會外交。這些精心安排的珍饈佳餚被世人稱為法式宴會,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法國人最愛吃的菜是蝸牛和青蛙腿,如果你點這兩道菜,陪你的法國朋友定會十分高興。如今,巴黎對蝸牛的消費逐日擴大,全市有40多家出售蝸牛的食品店。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世界飲酒冠軍法國人,尤其愛飲葡萄酒。她們吃飯很講究菜餚和酒的搭配,如:吃肉飲紅葡萄酒,吃魚飲白葡萄酒等。法國人還特別愛吃乳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達400多種,其肖費量也居全球之首,有「乳酪王國」之稱。西式進餐的禮節甚多,比如,赴宴者應從自己座位的左側就位,坐姿要端正;要後於主人把餐巾放於腿上,相敬乾杯時,即使你不會喝酒,也應將酒杯在唇邊觸一下,以示敬意,西餐的主要餐具有刀、叉,使用時,要右手握刀,左手持叉,先用刀將食物切成小塊,再用叉把食物送入口中,每吃完一道菜,就將刀、叉並攏排於盤內,如未吃完,應把刀、叉擺成「八」字或交叉放,但不要刀口向外…… 法國女子在社會生活中地位較高。同她們握手時,一定要等其先伸手,她們可戴著手套,而男士一定要摘下手套,無論在何處,男士都要讓女士先行。在現代法國都市中,婚戀生活頗為自由。許多男女青年往往只同居而不舉行婚禮,甚至把這種日漸「時髦」的社會現象看作一種「革新」,所以「試驗夫妻」之風盛行。他們認為試婚的好處是:充分相互考驗,避免日後離婚。而今,法國獨身者不少,又以35歲以下和50歲以上者居多。法國奇特的傳統婚俗,是新郎和新娘在結婚前都照例向各自的好友舉行告別晚會,男方叫「埋葬單身漢生活晚會」,女方稱「辭別宴會」;新郎是以一個象徵性的「棺材」舉行一次「葬禮」來表示向「單身漢」告別;新娘在「辭別宴會」上,接受婦友們獻給的花束、花藍,大家同唱辭行歌,共跳送別舞,以示姐妹間眷戀深情――次日即可到天主教堂舉行婚禮了。天主教徒家庭的孩子出生後,都要經過「洗禮」,並取一個教名。教徒大都嚴守教戒。齋日不搞娛樂活動,尤其遇到某月13日是星期五這天,更嚴守戒規。 我國12種生肖,除「龍」是虛構者外,均為常見的飛禽走獸,且每種代表一年,而同歐洲各國大體相同的法國人的生肖,則是天文學上黃帶的12個星座,如:白羊、金牛、雙子、室女等,這12種生肖分別代表一年12個月,而不是一年一生肖。 法國的狗業很發達,那些闊綽女子,幾乎人人愛狗如嬰。全國每年出生狗達百餘萬只,年經銷額約10億法郎。為與方興未艾的養狗之風相適應,法國的狗飲食業、狗飾品業、狗葬業等,隨之興起,有專業狗醫4,000名,全國還建有狗肉加工廠3,000餘家,營業總額高達25.5億法郎。 這個愛美、講食、嗜酒、重禮的國度,還有一些禁忌。法國人忌諱「13」和「星期五」,認為這些數字隱含著凶險;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黃色花,認為黃花象徵不忠誠,玫瑰花只能送單數,除了表達愛情外,不能送紅色花……法國的生活習俗還有很多,到了法國,一定會有所感受。
『伍』 法國家庭的「早教」都教孩子什麼
談到法國,我們對它最基本的了解必須是浪漫!令人難以置信的浪漫!然而,作為一個好奇的嬰兒,父母對這個國家了解並喜歡回到中國的童年,父母對法國浪漫因素的發展一直非常好奇。
眾所周知,法國人以平等和言論自由而著稱,但每個人都不知道的是,他們從未嚴格地接受過嚴格的,有點人格化的傳統家庭教育,繁瑣的禮節和嚴格的禮貌。明確的
最值得稱贊的是,各個年齡段的法國父母一直都很好地繼承和延續了他們的傳統教育。現在,讓我們看看法國的早期教育教什麼嗎?
有些嬰兒甚至不能坐下,但母親仍會把嬰兒放在膝上,坐在寬敞明亮的圖書館里,與嬰兒一起靜靜地翻閱書本,以便孩子們可以體驗這種書本氛圍。
也許你不相信。傳統家庭中的法國餐桌禮儀始於嬰兒可以自己熟練地用餐的時間。規則如下:
吃東西時,肘部不能放在餐桌上,嘴裡有東西,你不能說話,用叉子吃東西時必須舉起手臂而不是低頭,通常你不能下車坐坐。
只要法國父母認為孩子的理解能力能夠清楚地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父母就會在第一時間強調這兩個詞的重要性,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地方都能使用和重復使用。用。
如果您故意在說“謝謝”時不說“謝謝”和“請”,那麼法國父母絕對不會妥協。
法國父母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冷漠,他們也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但他們確實強調他們的孩子需要一定程度的孤獨感。
法國父母會強調讓孩子們呆一會兒,無論是看書,玩游戲,嚼腳還是看天花板...簡而言之,這次是孩子自己的了。成人自己的一段時間。
法國母親根據時間進食和母乳喂養孩子。即使嬰兒在哭泣,即使嬰兒在哭泣,他們也可能會與嬰兒聊天,但幾乎永遠不會提前餵食。
如果時間臨近,並且嬰兒已經准備好要吃飯或母乳喂養,則嬰兒將不會停止哭泣,父母可能會低聲說並堅定地對嬰兒說:嬰兒,您一定餓了,媽媽已經在為您做准備,您只需再等一會!通過這種溝通,嬰兒習慣於不因飯食而生氣。
我很少看到法國孩子在超市裡哭,因為他們的父母沒有買他們想要的東西。父母會冷靜地解釋:現在不是聖誕節或生日,也沒有時間購買禮物。您無法購買它們。通常,他們的孩子不是很胡說。
這是法語中“早期教育”的基本概念。他們沒有讓孩子們盡快學習英語和繪畫。相反,他們開始及早培養孩子的行為和習慣。父母真的可以從中學到東西!
『陸』 西方素質教育精華 西方人怎樣培養高素質的孩子
人類生活在社會大家庭中,每一個人的行為都要受社會規范的約束。對於孩子而言,最初的約束來源於身邊最親近的人,只要身邊這個人善良、公正和有責任感,他就會把這一美德傳授下去,孩子是可以並能夠被教育的。
中國父母們在教子問題上責任重大,體現不僅僅是要孩子吃好穿好,讓他們受寵,關鍵是關懷他們的成長,真正表裡如一地成長。大部分家長過度保護,過度溺愛使孩子喪失了應有的能力。心理學家指出:關於美善與公正的個人標准結構等,對孩子在未來的人生成長中能否成為公正和善良的人非常重要。西方人認為,培養有道德的孩子是父母、教育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其道德教育的內容也極為豐富,如誠實、愛心、正直、平等、博愛等人類共同的道德准則,在西方教育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視。
美國兒童的品行教育主要通過公民學教育進行的,其基本內容包括:自律;守信;誠實;實現最佳自我;利己但不損人;敢於說「請原諒,我錯了」;具有良好的運動員風格,懂得取勝是是重要的;像希望他人如何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懂得沒有一個人是孤立存在的;養成各種有益於身體健康的習慣等。在美國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輪流擔任老師的助手,幫助老師組織各種活動,以鍛煉他們的責任感和能力,為自己日漸增長的能力感到自豪。
英國教育認為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在英國的家庭中,絕對看不到對兒童的沒有理由的嬌寵,更注重的是家庭中的「紳士教育」,言談舉止符合標准,對人彬彬有禮是每個孩子的基本要求。英國人的觀點,父母應對孩子長大成人後的行為負責,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對社會有所貢獻,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這樣的父母是不稱職的,他們應該感到愧疚,向社會檢討。在他們眼裡模擬一種生活環境,准備許多在艱難環境下生活的能力磨煉,是對孩子的另一種愛,這種愛強於對孩子的嬌寵和過分的呵護,時間一長,孩子堅韌不拔的性格就會自然養成,這將有助於成就偉大的事業,是父母對孩子的真愛。
法國人認為教育是「為人生做好准備」。他們不想把孩子束縛著課堂這一狹小空間,而是讓孩子們學會做人的勇氣,在學習中培養自己,把眼光投向世界。傳統觀點認為在家庭中,父母要懂得如何帶孩子,做孩子的「精神上的保護人」。不管怎麼說,法國人始終堅持博愛與平等、自由,人與人平等相愛,無拘無束。
德國人強調的是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與榮譽感。無論在家庭和學校,讓孩子充當一些有意義的角色,會使他們感到自己的行為對集體所產生的重要性,同時也是培養他們戰勝自己弱點、增長各種能力的信心。在家庭中父母有意識地分派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與他年齡相當的勞動任務,如打掃衛生、負責為花草澆水等等。培養孩子責任心,平等地與他們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感受;同時關注孩子的文明修養,促進他們高雅的趣味和高尚的品德。這樣為其日後的成功打下堅固的基石,也能為全社會創造一種團結合作的、美好的人際關系。
父母應該知道: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過,孩子們一定會學得有責任感,有進取心、彬彬有禮。要記得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傳道者」。
『柒』 法國的家庭教育與中國的家庭教育有什麼不同
法國兒童教育的著重點放在對孩子的感性教育培養上。法國人認為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在這個基礎上再培養孩子的感性認識。
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法國,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大部分父母都不會先指責孩子,而會先問事情的原因和孩子當時的想法。聽完事情的經過後,父母才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這種方式會使親子間形成互相信賴的關系,即使父母再指責孩子,孩子也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法國家長會採取對話的方式進行教育,通過對話使孩子明白自己該做什麼,該怎麼做,然後主動地去做。法國家長從來不逼孩子去做事情或者應該怎樣做,他們認為讓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把孩子當作一個完整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
培養孩子的個性和獨立能力
如果家裡有客人,法國孩子都會回到自己的房間,因為那裡才是他們的自由空間。為了培養他們的自由和個性,法國家長會讓孩子自己裝飾房間和選擇如何玩耍。法國家長還經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過對文化藝術的親身體驗來讓孩子感受生活。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不是無條件地為孩子排除困難,而是讓他們自己面對困難,想辦法解決,從而提高孩子的判斷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們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能夠使他們更多接觸社會的條件,從而增加他們的感性認識。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判斷力和獨立性比什麼都重要。
有創意性的感性教育
法國的兒童教育都是圍繞著感性教育進行的,教育的重點放在對孩子進行音樂和美術的指導上。法國所有的幼兒園都把美術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兒園全部課程的80%以上都和美術教育有關。在家庭里,手工製作用的材料要多於其他的玩具,為了使孩子隨手就可以畫畫,家長在牆上貼了很多可以繪畫的紙張,家裡到處都是繪畫用的工具。法國孩子對建築物或對音樂和美術的認識比其他國家的孩子更早,他們看見一幅畫,就能談到配色、素材、明暗、構圖,等等,能夠說出對畫的感想。
法國的幼兒園、學校很重視培養孩子的創意性,他們重視培養孩子把感覺到和看到的表現出來的能力,重視孩子們參觀和旅行之後的活動。在文學教育方面,老師讓孩子把所讀到的畫出來;在地理、音樂方面,老師也盡可能地使孩子通過聯想找到感覺,創造出自己獨有的個性,培養孩子們對藝術的熱愛。
而中國的家庭教育則不
『捌』 法國人的生活習慣是怎樣的
當一個典型的法國家庭在餐桌旁團團圍坐的時候,他們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愉快地享受這一餐上,而不是計算他們攝入了多少卡路里。這是賓夕法尼亞大學一位心理學博士的看法。他曾經出版過一本關於法國和美國女性飲食習慣差異調查的著作。
一名在法國生活了一年多的美國女孩認為,法國人在進餐時那種輕松愉悅的氣氛,以及對食物的品味和贊美,幫助女孩減輕了體重。「法國人飯前用一小時來品嘗開胃酒,就著一些橄欖和小餅干,當她們真正坐下來吃的時候,就沒有那種強烈的飢餓感了。」
法國人在吃每一口食物的間隙,都要停頓無數次。
建議:
1、進餐的時候應該一直坐著。
2、把嘴裡的東西全部咽下去再放進下一口,吃每一口餐的間隙把叉子放下。
3、用柔和的音樂來佐餐,緩慢的節奏有助於緩慢地進食。
她們吃得很少
法國女孩子的意志力一定很強吧?實際上,她們很容易控制食量是因為她們所有的食物都是小份的。典型的法國烘製的牛角麵包重量都是30克多一點,約20厘米長;而美國產的這種麵包幾乎有60克的分量,長度達35厘米。換句話說,法國女孩子的胃已經習慣了攝入少量的食物。
她們吃的不太多還有一個原因是食物都非常富於營養。在法國,人們經常吃高脂肪含量的食物,比如雞蛋、乳酪以及肉類。這些食物很快就能給人帶來飽感,因此她們吃得就比其他人少。具體原因是:攝入的油脂類食品刺激膽囊收縮素的分泌,使膽囊收縮,排出膽汁幫助油脂類食物消化。中國人習慣食用低脂肪食品,認為這樣更健康,而實際上這種食品不能給人帶來飽食的感覺,你反而比過去吃得更多。
建議:
1、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自助餐廳吃飯,試著比你實際想吃的分量少盛些,這樣就不會因為受不住誘惑而進食過量。
2、每餐中都攝入適量的脂肪。
3、在食物中加入調味品——橄攬油、大蒜以及新鮮黑胡椒。這樣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你會感覺吃得不多但心滿意足。
午飯是最重要的一餐
專家們曾經跟蹤調查過巴黎人的飲食習慣。巴黎人在下午2點之前攝入的熱量佔一天總量的60%,隨後是一頓簡單的晚餐,因此他們不可能在夜間進食過量。而在中國,人們經常一整天都餓著自己,在晚飯的時候,卻是見什麼吃什麼。
在巴黎的自助餐廳里,每個人都慢慢地享用著5道菜的午餐,最後再來一杯濃咖啡。這是個放鬆身心的好方法,吃飯時間越長,心情越愉快。坐在辦公桌前匆匆地吃個三明治當午餐的做法很難被法國人接受,因為如果那樣夜生活也會變得毫無吸引力。
建議:
1、午餐的進食量應控制在全天總量的五分之二。
2、盡量把吃午餐的時間拉長,而且要吃得豐富,不要隨便吃個麵包了事。
3、飯後喝一杯濃咖啡或者是卡布其諾。咖啡因是一種溫和的食慾抑制劑,能幫助你促進新陳代謝。
她們從不吃零食
法國女性非常熱忱地對待正餐,她們吃得很滿足,因此不需要零食;而在美國人們習慣於不停地吃零食。這就是差別。
研究表明每次吃了零食之後,人們在吃飯的時候攝入的熱量並不比他們不吃零食的時候少。如果你想保持苗條身材,吃零食絕對是錯誤的,實際上你攝取的熱量高於平均水平。
建議:訓練自己,只在用餐時進食。戒掉零食可能需要5-10天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嘴巴想嚼點什麼,想辦法轉移注意力——比如給好朋友打個電話聊聊天。
熱愛戶外鍛煉
法國著名女性休閑俱樂部的創辦人聲稱,她所創辦的健身房是給美國人用的。法國女性更喜歡在戶外跑步或騎自行車,她們把體育鍛煉看做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成為健身房的奴隸(耗到筋疲力盡)。
法國人在晚餐和正餐之間的時光,喜歡去散步、看夕陽,活動身體的同時,還能增添無數的樂趣和閑情。在健康專家研究的對象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法國女人聲稱她們最主要的活動身體的方式就是散步。
『玖』 法國家庭的早教都教孩子什麼
一說到法國,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是一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國度。法國並不僅僅是因為旅遊業發達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其實更多的是因為法國是一個教育氛圍獨特的國家。
法國因獨特的繪畫、雕刻、小說和戲劇受到人們的歡迎,同時這些藝術氣息也影響著當地人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5、從小培養孩子專注力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說過:「無論多麼脆弱到不堪一擊的人,只要選定目標並將精力傾注其上,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很多法國家長都選擇讓孩子彈奏樂器以及游戲來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因為彈奏樂器與繪畫這兩件事情都需要孩子集中精力、全神貫注的完成,一旦有一點疏忽錯誤就需要重頭再來,這對孩子專注力的培養恰好起到了最大作用。
『拾』 看看國外父母怎樣教育孩子
韓國流行「自然育兒法」 最近,在韓國的父母中間,「Nature(自然)育兒法」開始受到重視,而且漸漸流行起來。「自然育兒法」的核心就是將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戲等都盡可能回歸自然,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的狀態下成長。 讓孩子從小單獨睡覺 不管是嬰兒還是幼兒,韓國人開始流行讓孩子單獨睡覺。因為讓孩子單獨睡,不僅能夠增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近感,有利於健康,還能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漢城婦幼保健醫院的朴醫師說:「以往從嬰兒開始,我們就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邊睡覺。這樣做,有的是圖餵奶方便;有的是不放心嬰兒自己睡覺,怕出什麼事;有的是怕孩子睡覺時因蹬被子著涼而生病;還有的是怕分床睡覺,和孩子少了那份親情。其實,從衛生角度來說,讓孩子單獨睡更為科學,因為父母和孩子同睡一床,父母呼出的濁氣,易被孩子吸入,這對孩子健康不利。」 玩泥巴沙子又何妨 在漢城,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一共有5萬名兒童參加了「玩土活動」。玩土不但兒童喜歡,父母也很喜歡。以前孩子們怕媽媽怪罪弄臟了衣服,不敢玩土,但是現在父母們認為,不管是玩泥土、沙子或者玩水,只要是孩子玩得愉快,弄臟了衣服也不要緊。醫生們也主張,比起過分地干凈、一味地講究衛生,適當地臟一點,不但對情緒有好處,而且對提高孩子們的抵抗力也有好處。這樣有利於他們與細菌和病毒作斗爭,有利於預防各種疾病。 母乳喂養和用布制尿布 在吃的問題上,漢城的媽媽們親自當模特登場做廣告,強烈呼籲「為了孩子要堅持母乳喂養」。喂母乳已經成為非常自然和光榮的事情。有一些媽媽在地鐵里做喂母乳的表演,爸爸們也在一旁加油鼓勁。 原先父母們都愛用一次性的尿布,但是現在,為了孩子的健康,用布製作尿布的父母日益增多。給兩個孩子都使用布制尿布的33歲的李媽媽說:「雖然用布制尿布和喂母乳麻煩一點,但是,聽說這樣做對孩子有好處,我准備繼續做下去。」在她的周圍,有不少媽媽都和她一樣。 不給孩子吃葯 在漢城,有一家以不用葯而出名的小兒科。該科的高醫生強調說:「孩子們的疾病,90%以上是病毒引起的,即使不吃葯,過了一定的時間也會自然康復。」 開始的時候,有些父母要求快點使自己的孩子好起來,但是現在這些父母認為,「孩子疼過,才能產生在疼痛的時候戰勝疼痛的力量。在醫學發達的今天,到了非要用葯的時候再吃葯也不遲。」他們非常贊同高醫生的做法,認為這樣可以用較少的葯物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防止由於葯物所引起的其他不良反應。 還有很多父母因為孩子不吃東西而苦惱,專家們認為,孩子所吃的量是一定的,所以不要只是追求量,而要關心一下質的問題。即使吃得少一點,也要讓孩子吃各種營養價值高的飲食,這樣才能存儲能量,在生病的時候可以和疾病作斗爭。 讓孩子緩慢成長 在漢城延世大學醫學院,小兒精神科的申教授寫了一本《明智的父母使孩子慢慢成長》的書,主要內容是反對早期教育,因為他每天看到數十名由於過度早期教育而患病的孩子前來就診,因而認識到危害所在。申教授主張,要等到孩子想學的時候才讓他開始學習,先旁觀孩子所做的一切,發現孩子對某些事情感到好奇的時候,在他後面輕輕地推一把,這樣才能使孩子更快地獨立成長。 申教授說,拔苗助長一點好處也沒有,應該順其自然,讓孩子慢慢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