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巴黎大約有多少中國人定居在那裡
dfgdfg
B. 法國華人集中居住地是哪裡
法國華人主要聚居於大巴黎地區,人數約有30多萬,已形成了幾處相當有規模的唐人街:巴黎13區、美麗城和龍城唐人街。
C. 法國和英國分別有多少華人
兩個地方都呆了一年以上,具體人數法國45萬上下,UK 30萬上下。具體要看城市,比如法國是巴黎華人密度最高,英國則是曼城(密度,不是人口數量),另外倫敦華人多的可以。
其次是華人人口構成,英國華人香港人比例高,也就是操粵語的華人很多,感覺這部分華人並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 - ,對大陸人有絕對的優越感,自成一個社會圈子。另外UK的華人,尤其是大陸人真正拿到身份定居的並不多。法國的話,定居的大陸人較多,華人最多的巴黎為例子,除了3區是老華人區,這個區說粵語的華人較多,其餘如13區11區等華人區的華人以溫州人為主,巴黎還有溫州商會,可見溫州人的勢力,其次東北人不少,19,20區以及92 94省(大巴黎)幾乎看不到幾個白人,以華人,黑人(多是法屬殖民地過來的)和中東人為主。
總之國人要佔領地球了LOL
D. 法國華人生活怎麼樣
法國青年華裔協會在去年底發布聲明稱,已正式委託法國反種族歧視團體「SOS Racisme」以「侮辱在法華人」為由起訴法國著名時事周刊《觀點》,起因是《觀點》在2012年8月的一篇文章嚴重侮辱了在法華人形象。
這篇引起該訴訟的文章題為《在法華人的狡猾成功》,刊登在《觀點》雜志2012年8月23日,文中處處可見「妓女」、「犯罪黑幫」、「賭錢」等字眼,並將華人在法國「飛黃騰達的通用模式」描述為「以偷渡方式登陸法國—在餐館打黑工—3年後還清債務—10年後獲得合法居留—15年後搖身變成企業家」。此文發表後引起在法華人的強烈不滿,法國青年華裔協會發表公告稱,該文存在明顯種族歧視並造成了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將通過訴訟追究其主編責任。
這篇文章緣何在華人世界引發軒然大波?法國媒體為何會有此報道?個中原因何在?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梳理華人在法國的情況。
華人在法現狀
目前在法國生活著40多萬華人,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一是早期逃避戰亂者: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為逃避印支戰亂,14萬東南亞華人逃難到法國。二是來自溫州的打工者:從上世紀80年代起,以溫州人為主的江浙青年開始登陸法國「淘金」,目前這個群體大約有13萬;三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在各個歷史時期中國都有人赴法留學,一開始以公派留學生為主,自費者寥寥;後來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提升,自費留學者逐步超過公費生,成為留學法國的主體。目前留學生已經成為在法華人中的一個龐大群體。此外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部分「下崗工人」奔赴包括法國在內的富裕國家「淘金」,小部分人落腳法國。
因此,在法華人在赴法動機、年齡、職業、社會和經濟地位、教育背景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
不同華人群體在法國的生存方式和對法國社會的融入程度不盡相同:來自東南亞的華人作為早期移民,他們兩手空空抵達法國,頭等大事是養家糊口,發展模式是先辛苦打工、省吃儉用,積累一定資金後開始從事百貨、餐飲等生意,站穩腳跟後繼續做大或投資其他領域;溫州人的生存和發展之道和東南亞移民基本相同,但他們有一大特點,即同鄉之間非常團結,互相扶持、共同發展;來自東北的下崗人員大部分年齡偏大且缺乏一技之長,多從事美容美發、廚師等體力工作,其中少部分中年婦女為生計所迫淪為「站街女」;在法的留學生則是最活躍的群體,他們中很多人在學習結束後留在法國工作或自主創業,活躍在法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不同的華人團體對法國社會的融入程度也有所不同。早期移民由於受教育程度較低、語言不通、文化背景迥異等因素,較為封閉,雖然其中大多數人已經安居樂業,但是對法國社會的融入程度相對較低,形成了一個自成一體的華人社區。其中也有一部分人事業發展得較好,已躋身中產階級行列;早期來法的知識階層如學者、藝術家等等也有相當一部分成為法國社會的精英。
新一代華人特別是留學生情況則大為不同,他們受過良好教育、會講法語、整體而言職業身份十分多元,和法國社會的交流較早期移民豐富和深入很多。雖然離全部和徹底融入法國社會還有距離,但是至少比早期移民融入得好,有相當一部分人至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展順利、事業有成。他們作為受過良好教育的新一代,和身無分文、白手創業的老一代移民在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方式、社會地位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偏見從何而來
與其他族裔的外來人口相比,在法華人繼承了中華民族的一貫傳統,有著吃苦耐勞、謙虛謹慎、重視子女教育等諸多優點。無論哪個時代到法的華人,衣食住行基本全靠自己努力,從不靠國家救濟。他們對法國經濟發展做出自己的點滴貢獻,以巴黎美麗城為例,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這里還是一個較為破舊荒涼的街區,後來華人陸續以這里為基地艱苦創業,把美麗城發展成了一個生機勃勃、商業興隆的街區。此外,在法的華人通常非常低調,從不惹是生非,甚至受了委屈也忍氣吞聲。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有些其他族裔的移民躺在法國的福利制度上睡大覺,靠法國慷慨的家庭政策生養眾多子女又盡不到教育義務,容易造成治安隱患。
筆者隨機走訪了周邊的一些華人朋友,既有20歲的留學生,也有年過七旬的老一代移民;既有知識階層、企業白領等,也有受教育水平不太高的打工者。他們普遍認為,法國社會和媒體對華人存在一定的歧視和偏見。老一代移民特別指出,華人一向是法國外來族裔中是最勤勞、最安分的一個群體,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法國社會對華人其實是比較友好的,認同度也較高,因為華人從不給法國社會添亂。但是最近十多年以來,媒體經常選擇性地失明,蓄意誇大華人的缺點而對優點視而不見;盯著個別華人群體挑毛病而忽略其餘,將個別人等同於全體華人,以偏概全。此次《觀點》雜志的報道,是此類報道的一個縮影。
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其實並不復雜,主要在於最近十幾年以來國家間實力對比的變化: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等新興國家後來居上,發展迅速;相反法國等老牌工業化國家每況愈下,經濟陷入蕭條甚至停滯。在經濟困難的背景下,法國的仇外排外情緒得到滋生和放大。在全球競爭中處於劣勢的法國人往往把問題都歸結到外來移民和發展中國家頭上,移民成了替罪羊;從前在經濟繁榮時期對移民較為寬容和友好的態度也隨著經濟的惡化向著歧視、敵視和排斥的方向轉變。這也是為什麼法國仇外、排外的極右翼實力「國民陣線」近些年發展迅速、竄升為法國第三大黨的原因,前總統薩科奇在競選階段為拉票也大肆拿移民問題做文章。而中國是新興國家中的佼佼者,在全球競爭中暫處優勢,所以此前並沒有受到特別關注的中國人一下子被推到前台——法國民眾不了解中國、害怕中國,認為中國人搶了他們的飯碗,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華人為此成為攻擊對象,媒體、政客都喜歡拿華人做文章。
更多溝通才能相互理解
客觀地來講,在法華人的一小部分確實存在某些問題,比如沒有合法身份、僱用黑工等,這些問題都需要華人團體正視並改正。對於法國社會的監督和批評,只要是善意的、建設性的,而非選擇性失明,華人團體都能夠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法國社會眼中所謂的華人「問題」其實屬於文化差異。比如在中華文化傳統中,勤勞是一種美德。但是法國人更強調勞逸結合。因此不能把中國人辛苦工作斥責為惡意競爭、只重金錢。就像中國人也絕不能斥責法國人懶惰、貪圖享受一樣。對於這些文化層面的差異,更多的理解和溝通能夠消除誤讀與偏見:華人要盡量尊重所在國的文化傳統;法國人也應在理解華人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幫助華人了解法國文化,而不是一味指責。
其次,法國社會和媒體應當檢討自己,正如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在2012年12月10日於巴黎召開的名為「La Chine au lendemain 18e congrès Parti communiste chinois」的研討會(由Fondation Jean Lecanuet和Le groupe de l』Union centrist Sénat以及la revue France Forum共同主辦)上指出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是完美的,中國是,法國也是,法國不應當把今日國家的困難局面歸咎於中國。換言之,法國今天的困難並不是華人造成的,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遷怒於別人、轉移矛盾。實際上,在法中國移民早已是法國大家庭的一部分,大家應當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當今世界,國與國、人民與人民之間的互相依存度越來越高,法國社會應當拋棄對華人的狹隘偏見,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攜手走出困境。(彭姝禕: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法國問題研究人員、巴黎政治學院訪問學者 來源:今日中國法文版)
E. 法國定居
目前除了結婚別無他法,即使你在這里工作也不可以永久定居。夫妻來這里生孩子就不用想了,根本不可能,法國是不會給你簽證讓你來這里生孩子的。如果是和法國人結婚也得先得每年換身份證,3年後可以申請10年簽證(還要經過政府人來家訪,以及你老公的工資等,還有你的法語培訓結業證和成績單等材料才可以申請),拿了10年簽證後的第2年才有資格申請國籍,同時要經過法語的考試與法國歷史的考試。 另外的確如樓上所講,法國有啥好的,我在法國現在定居,一點都不覺得好在哪裡。這里又保守,對外國人有一種歧視,他們就認為華人來這里就是為了和他們法國人結婚拿綠卡,認為別的國家的人都不如他們,這里經濟又落後,在歐洲地區屬於貧窮國家,而且他們真的特別以自我為中心,而且特別懶,說白了就是好吃懶做。
F. 法國華人街在哪
法國巴黎唐人街
巴黎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全城共分20個區,華人經過100多年的艱苦努力,在巴黎第十三區開辟了唐人街。這里的街道,每家店前的招牌都是用斗大的「方塊字」寫成,建築的格局也是按照中國傳統樣式建造的。幾家比較大的店鋪,甚至還雕梁畫棟。有些小飯館門前,還掛著「幌子」。據說,17世紀就有中國人輾轉來到這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參戰國,有14萬中國勞工到達法國,有近一萬人犧牲,永遠留在這片土地上。戰爭結束後,有少數人留下來做了僑民。20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印支局勢動盪不安,作為宗主國的法國接納了許多來自越南、柬埔寨、寮國的難民,而其中有80%是華裔。巴黎政府劃出一片簡易住宅區安頓他們。十幾年後,這里不僅成為巴黎人羨慕的居住區,還是各地遊客爭相到訪的旅遊熱點。巴黎第三區的「溫州街」原本是黑人和阿拉伯人的居住區。當第一家中餐館開業後,不久整條街道都被浙江溫州的華人所「佔領」。而馬恩河畔的「中國城」也是一座氣勢宏偉的中式建築群,這里不單有中餐館、多功能廳、空中花園和大商場,還有極富中國特色的琉璃寶塔。法國唐人街、溫州街、中國城已經聞名遐邇,成為巴黎重要的旅遊區。
G. 法國華人街在哪
巴黎的唐人街位於離義大利廣場不遠的第十三區,道路四通八達,
H. 法國人的生活習性
法國飲食源遠流長,品種多且講究,頗具特色,因之久負盛名。其烹調技術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許多法國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歐洲第一流大飯店的大廚師大半是法國人。從歷史上的皇帝路易十四開始,法國形成了一個重要而又不斷發展的宴會外交。這些精心安排的珍饈佳餚被世人稱為法式宴會,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法國人最愛吃的菜是蝸牛和青蛙腿,如果你點這兩道菜,陪你的法國朋友定會十分高興。如今,巴黎對蝸牛的消費逐日擴大,全市有40多家出售蝸牛的食品店。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世界飲酒冠軍法國人,尤其愛飲葡萄酒。她們吃飯很講究菜餚和酒的搭配,如:吃肉飲紅葡萄酒,吃魚飲白葡萄酒等。法國人還特別愛吃乳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達400多種,其肖費量也居全球之首,有「乳酪王國」之稱。西式進餐的禮節甚多,比如,赴宴者應從自己座位的左側就位,坐姿要端正;要後於主人把餐巾放於腿上,相敬乾杯時,即使你不會喝酒,也應將酒杯在唇邊觸一下,以示敬意,西餐的主要餐具有刀、叉
法國女子在社會生活中地位較高。同她們握手時,一定要等其先伸手,她們可戴著手套,而男士一定要摘下手套,無論在何處,男士都要讓女士先行。在現代法國都市中,婚戀生活頗為自由。許多男女青年往往只同居而不舉行婚禮,甚至把這種日漸「時髦」的社會現象看作一種「革新」,所以「試驗夫妻」之風盛行。他們認為試婚的好處是:充分相互考驗,避免日後離婚。而今,法國獨身者不少,又以35歲以下和50歲以上者居多。法國奇特的傳統婚俗,是新郎和新娘在結婚前都照例向各自的好友舉行告別晚會,男方叫「埋葬單身漢生活晚會」,女方稱「辭別宴會」;新郎是以一個象徵性的「棺材」舉行一次「葬禮」來表示向「單身漢」告別;新娘在「辭別宴會」上,接受婦友們獻給的花束、花藍,大家同唱辭行歌,共跳送別舞,以示姐妹間眷戀深情――次日即可到天主教堂舉行婚禮了。天主教徒家庭的孩子出生後,都要經過「洗禮」,並取一個教名。教徒大都嚴守教戒。齋日不搞娛樂活動,尤其遇到某月13日是星期五這天,更嚴守戒規。
這個愛美、講食、嗜酒、重禮的國度,還有一些禁忌。法國人忌諱「13」和「星期五」,認為這些數字隱含著凶險;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黃色花,認為黃花象徵不忠誠,玫瑰花只能送單數,除了表達愛情外,不能送紅色花……法國的生活習俗還有很多,到了法國,一定會有所感受。
法國是一個不適合容易著急上火的人居住的國家,這個民族的人喜歡悠哉悠哉地生活。
在法國,一個外國人最先得學會的就是「等待」和「約會」這兩個單詞。這兩個單詞在法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是很高的。在法國想要很快地辦成一件事通常不太容易。同樣一件事,在國內很短時間內就能完成了,放在法國卻得花費上一些時間。因為在法國,很多時候是不能直接登門辦事的,必須得先和對方預約,對方同意給你一個「約會」的日子後,還得花時間去「等待」那個「約會」的到來。
最典型的就是和各科診所的醫生的「約會」了。只要不是急診或沒法等待的病(等不及的病可以直接上醫院,不用預約)和醫生間的「約會」常常得等待上兩周至四個月不等。我到法國後,為了配眼鏡,我決定向眼科醫生要個「約會」。當我被告知得需要等待上四個月時,我重復了一下約會的日期,「9月12日,今天是5月9日,那就是說還有四個月?」我以為一定是我們當中的一個人搞錯了日期,沒想到醫生的秘書滿臉笑容地告訴我,「是的,小姐,就是四個月以後。」天!在法國配一副眼鏡居然得等待四個月!於是盼星星盼月亮好好不容易等待到了這個約會,等醫生檢查完我的眼睛後,(也就是國內的驗光和檢查度數等)本以為眼鏡當天就可以拿到了。但是等我拿著醫生給我開的病歷去眼鏡行(好在眼鏡行不用事先和他們預約)把眼鏡都配好了後,售貨員卻給我開了一張收據,「請您一個星期後來取您的眼鏡。」就這樣,從和眼科醫生的「約會」到我真正拿到眼鏡竟用了差不多五個月的時間。這要是在國內,兩個小時內就搞定了。
法國的女人在家庭和社會上的地位是很高的。法國有這樣說法:在法國,女人排第一位,狗排在第二位,孩子排第三位,男人站最後。這話雖帶有調侃的成分,但是卻能很好地反映了女人和狗在法國的地位。法國的男人的確是非常尊重婦女的。他們處處禮讓女人,家裡大大小小的事也都是由女人來拿主意的,法國的男人倘若是生活在國內,也許是要被笑話成「妻管嚴」的。而狗在法國,真真正正的是家庭的一個成員。法國人甚至去度假也會把狗帶著的,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法國的度假高峰期,法國人通常是人狗同車浩浩盪盪地上路了。很多社區里,人們也許不太容易找到廁所,但是狗廁所卻隨處可見。但是只有在一件事上,法國男人對女人卻是不能忍讓的,那就是開車。法國男人總看不得女人開車,他們認為女人開車只會給交通製造混亂。法國男人特別喜歡嘲笑女人開車。只要看到有停放不規則的車,他們一定就會說,「那一定女人乾的。」有一次,我親眼在街上看到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因為一個小事故而爭執,那個法國男人氣沖沖地嚷到:夫人,開車這種『復雜』事為什麼不讓給您的先生來做呢?「更好笑是,就連法國的很多」肥皂劇「里,男人諷刺女人開車的場面也比比皆是。
法國人是非常講究居住的環境的,他們在這上面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是很多的。他們在房子的裝飾上很追求個性,如果主人喜歡亞洲文化,那麼他們很可能就把家設計成日本或中國的風格:院子里種滿了竹子和各種大大小小的盆栽,傢具也是相應亞洲風格傢具,主人也和日本人一樣席地而坐地喝茶聊天。我曾到過很多法國人的家裡做客,看到過很多裝修風格各異的房子,而且,無論是房子的外表設計還是房子裡面的裝修,我極少看到有雷同的風格——這個民族是如此的厭惡雷同因此這個民族盛產藝術家。這點上,國人和法國人是很不一樣的,國人喜歡花錢請裝修公司裝修房子,而且在風格的追求上是跟著大眾走的,只要一種風格很流行,那麼大家都要一樣的。有一個經常在中國生活的法國人說,我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都喜歡把自己的家裝修成五星級賓館的樣子。的確,法國人裝修自己的家是很講究家的溫馨感和追求個性的。而且,大多數的人都是自己動手而不是請裝修公司來做。有的法國人甚至會買好了地皮,自己設計好圖紙,然後一家人用假期一點一點地把家自己動手建起來。很多法國人總是驕傲地指著自己的家告訴客人們,這個家是他們自己一塊石頭一塊石頭地壘起來的。這也許就是法國人浪漫情懷的一種表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