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德國法國如何選舉總統

德國法國如何選舉總統

發布時間:2022-03-30 13:18:50

⑴ 法國,德國總統是否可以任命內閣

議會君主立憲制。議會君主立憲制是以議會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君主不直接支配國家政權的政體形式。這種政體形式又稱議會君主制。國家的行政管理由內閣負責。內閣的首腦為首相,他由通過選舉而在議員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首相再從政見基本相同的議員中挑選閣員,然後提交君主任命,組成內閣。君主只是在名義上代表國家,並無實際行政權力。內閣向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向議會報告工作。內閣如失去議會信任,則必須辭職或提請君主解散議會。這時,君主亦只能照例表示同意,所以,君主是按內閣的意見行使形式上的權力,並代表國家進行禮儀活動。君主盡管是「虛位元首」,但仍具有顯赫的政治地位和象徵國家的尊嚴。這種類型的政體之所以存在,是由於某些國家情況特殊,當由封建社會轉向資本主義社會時,革命不徹底,而保留下君主制的形式特點所致。它首先於1686年出現於英國。通過「光榮革命」,英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然後,一些國家亦仿效英國建立此種政體。目前,除英國外,君主立憲的國家還有西班牙、荷蘭、盧森堡、比利時、瑞典、挪威、日本、泰國等國。
1)總統制。總統制是指總統既擔任國家的元首又擔任政府的首腦的一種政體形式。它不在於國家是否有總統。例如,義大利設有總統,但是在義大利,總統只擔任國家元首,而作為政府的首腦則是總理。因此,盡管在義大利有總統這一職位,但是義大利實行的並不是總統制,而是內閣制。
總統通常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議會的議員也是定期由公民選舉產生。但是,總統與議會是相互獨立的,總統只向人民負責,不對議會負責。總統直接組織和領導政府,政府只向總統負責,不向議會負責。總統不能解散議會,議會也不能用不信任票迫使總統辭職。總統雖然可以對重大問題進行個人決策,但是議會最後通過的議案,總統必須執行。
總統制始於美國。在1787年,美國在制定國家憲法時,採取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又相互制約的原則。通過選舉來確定總統,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腦,還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具有極大的權力,同時又受到相當程度的制約。
總統可以指定人員擔任政府公職和組成內閣,有權接受部長的辭職或解除其職務。總統領導內閣,但內閣只是總統的集體顧問,重大事務由總統個人決定。總統與國會的關系是國會有立法權,對國會通過的法案總統可以否決,但國會可以再以2/3多數通過後,不經總統批准即可成為法律。總統有權任命高級官員,但要得到國會的認可,同時國會還有權根據法律對總統與政府高級官員的違憲犯法行為進行彈劾。最高法院的法官由總統提名並經國會認可方能擔任,而最高法院可以對國會通過的法律以違反憲法為由宣布無效。
總統制是當前各國較為普遍採用的一種政體。除美國外,實行總統制的國家還有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印尼、埃及等國。
(2)內閣制。內閣(cabinet)一詞來源於法語,有「內室」、「密室」之意。內閣作為政府機構始於英國,它是由英國國王的最高咨詢機關(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變而來。該詞後來被其他國家採用,作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名稱和組織形式。
內閣制是以議會為基礎而形成的。內閣的首腦由議會中通過選舉而產生的議員中佔多數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內閣的成員由內閣的首腦從與其政見相近的議員中挑選,或由參加內閣的各黨派協調分配名額產生,然後提請國家元首任命。國家元首隻是在名義上代表國家,執行些禮儀上的活動,並無實際權力。國家實際權力在內閣,由內閣代表國家元首向議會負責。國家元首頒布法律、法令和發布文告都必須由內閣首腦或有關閣員簽署。內閣向議會負責,定期向議會報告工作,接受監督。如議會通過對內閣的不信任案,內閣就只有向國家元首提出總辭職,由國家元首任命新的首腦重組內閣,或者是由內閣提議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進行議會大選,然後,根據大選結果組織內閣。內閣總攬國家政務,其首腦有權任命所有政府高級官員,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對內、對外的一切重大方針與政策。
由於內閣制政府是以向議會負責為特徵,故亦稱之為責任內閣制或議會內閣制。屬於這類政體的國家有義大利、德國、希臘、印度、新加坡等國家。
不論是內閣制還是總統制,由於各個國家的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不盡相同,其憲法所規定的政體形式也不盡相同,可以說大同小異,依其主要特點可分屬於二者中的某一類。但是,也有介於二者之間的,例如法國就是這樣。法國有總統,也有總理。總統權力很大,是國家的權力核心。總統除擁有任命高級文武官員,簽署法令,軍事權和外交權等一般權力外,還擁有任免總理和組織政府、解散國民議會、舉行公民投票、宣布緊急狀態等非常權力。總理領導政府的活動,雖向議會負責,但卻聽命於總統,起輔佐總統的作用,其政府成員亦由總理提請總統任免。國民議會和參議院雖擁有立法權、預算表決權和監督權,但卻受到總統與政府的限制。由於上述職權的劃分,故稱法國的政體為半總統制或總統制內閣制。

⑵ 德國總統是怎麼產生的

德國是議會制國家,總統是個虛職,沒有實權,聯邦總統由聯邦會議(聯邦下院與各州議會組成)選出,任期為五年.總統作為國家元首,主要是榮譽性質的,比如正式任命高級政府官員,簽署法律生效,外交禮儀等。

行政權來自聯邦內閣.內閣以聯邦總理為首,他是政府首腦.聯邦議會下院多數黨(議會選舉席位多的政黨)領袖或執政聯盟中的多數黨領袖擔任總理。總理的職權很大,大部分的行政權都在總理手裡,相比總統就沒什麼實權了。

類似的國家還有以色列。

⑶ 法國總統的選舉

法國總統是法蘭西共和國(第五共和)的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總統任期5年(舊憲法規定的任期為七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目前法國總統選舉程序依照的是1962年頒布的《法國選舉法》,採取「多數兩輪投票制」,由全民直接投票選舉總統。也就是首先進行第一輪投票,如果無人獲得50%以上絕對多數票,則第一輪中得票最多的兩位候選人進入第二輪投票選舉。第二輪投票將第一輪投票後的第二個星期日舉行。如果前兩位候選人中有中途退出競選的,則由得票次多者替補上來,以保證在第二輪投票中有兩位候選人。
自1962年實行總統普選以來,尚無一人能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50%以上的選票當選總統,因此歷屆法國總統大選都進行了兩輪選舉。
本屆法國總統選舉於4月22日舉行了首輪選舉,結果人民運動聯盟主席薩科齊和社會黨人羅亞爾得票名列前兩位而進入第二輪投票選舉。
第二輪投票選舉在5月6日進行。結果薩科齊成為法蘭西新一任總統。
CNTV2012年5月7日凌晨消息,據最新消息,法國總統大選5月6日第二輪投票結果已經出爐,社會黨領導人弗朗索瓦-奧朗德以51.9%的支持率當選法國總統,成為近20年來首位社會黨總統,前總統薩科齊成為第11個因歐債危機下台的歐洲領導人。
奧朗德於1954年出生於魯昂,曾就讀於法國高等商學院、巴黎政治學院和國立行政學院,主修經濟和法律。他從政經驗豐富,25歲開始跟隨密特朗,27歲在密特朗成為法國總統後,任總統府經濟顧問,34歲當選國會議員,還曾擔任市長和省議會主席職位。從1997年至2008年,奧朗德擔任法國最大反對黨法國社會黨的第一書記,時間長達11年之久,是社會黨任期最長的第一書記。2011年10月16日,奧朗德贏得黨內初選,成為法國社會黨2012年總統大選候選人。2012年4月22日,奧朗德獲得最高支持率,擊敗其他的八名候選人,同薩科齊一齊勝出,進入第二輪投票選舉 。

⑷ 比較一下歷史上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的國家元首產生的方式。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是國王,世襲制
美國是聯邦制的總統共和國,國家元首是總統,由民主選舉產生
法國是共和制,國家元首是總統,由民主選舉產生,
德國是聯邦制和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是皇帝,世襲

⑸ 法國總統選舉制度和德國的差別

法國總統候選人由正黨提名,選民投票,直接選舉產生總統。德國總統由總理提名,國會選舉產生。

⑹ 德國國家元首法

德國有總統也有總理,總統由聯邦眾議院議員與同樣數目之各邦議員共同組成之特別聯邦會議所選出,任期五年,得連任一次。
德國是一個民主共和國,由國會及各級地方議會議員投票選舉產生。因此擁有一位總統,不過這一位"總統是虛位元首,也就是有名無權",憲法雖然賦予他最後裁決總理人選的權力,但憲政運作上,從未有機會讓他實現這項職權。
由於德國是內閣制國家,因此行政大權掌握在總理手上。德國雖是兩院制國會,但內閣只需對下院負責。
德國的政府體制有一個特別的專有名詞叫「總理民主制」。主因是德國聯邦眾議院選舉時,各黨除了在各選區推出候選人外,還得向選民表明,哪一位會是該黨成為第一大黨後的總理人選,因此除了選議員,程度上也是在選總理。
加上德國內閣的建設性不信案設計,以及近似兩黨的政黨體系,讓德國行政部門十分穩定,每一位總理都能享有大約十年的任期,因此又有學者稱德國的內閣制為「閣揆制」。同樣也必須接受反對黨的嚴密監督 !

⑺ 誰知道法國—德國選舉制度的利弊

法國選舉制度簡介 目前法國的國家體制是戴高樂總統於1958年創立的第五共和國的 體制。這一體制不同於美國的總統制,也不同於英國的議會制, 而是二者的結合。第五共和國的憲法規定, 法國的總統選舉實行單記名多數兩輪淘汰制, 由每個法國公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 總統選舉規則 1.4月21日舉行首輪選舉。 2.若沒有候選人獲得大多數選票(指超過50%), 獲得最多票數的兩位候選人便會進入第二回合選舉, 定於5月5日舉行。 3.選舉結果定於5月15日或者之前宣布,總統任期為5年。 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4月21日舉行。 在總統選舉兩輪投票產生新一屆總統後,選民還將進行兩輪投票, 選舉出國民議會議員。 德國 選舉制度 選民以第一票選舉他所在選區的聯邦議員候選人。299名議員, 也就是議員中的半數將通過這一途徑進入聯邦議院。在此, 適行的是簡單多數票原則。 聯邦議院中的多數取決於選民所投的第二票。 選民們用第二票決定議席的另一半和各黨派在聯邦議院中的席位。 各黨派在各聯邦州擬出候選人名單。 獲得第二票的議員將前往柏林就職。 但第一票和第二票最終進行一次合並。 第一票選出的席位與該黨第二票席位統計結果相加。計票時, 比如某一黨派應得席位是100個,獲得的直接席位是40個, 那麼州競選名單上的席位就應當是60個。 如果直接席位只有30個,州競選名單上就應當有70個。 額外席位 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 即一個政黨在各選區中得到的直接席位多於按州競選名單所分得的席 位。2002年多出了5個,1998年多出了13個, 1994年多出了16個。各政黨可以保留這種所謂的額外席位, 在這種情況下,聯邦議院的議員人數就相應地增加了。 額外席位在任期內也有可能損失掉。 假如一位直接選舉的議員退出聯邦議院, 並且他所在的黨擁有額外席位的話,這個空缺將不予填補。 此外德國選舉法還規定了百分之五限制條款。根據該條款規定, 只有至少獲選民所投第二票的5% 席位或3個直接席位的政黨才能進入議會。這樣, 真正意義上的第二票數目就成為席位分配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德國法國如何選舉總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