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國現在的經濟狀況怎麼樣
法國的商業非常發達,法國的超級市場和連鎖店非常有名,例如家樂福和LV專賣店等等,但創造收益最多的是食品銷售。並且法國的電子商務額非常巨大,增長速度也非常快。法國的奢侈品也是非常領先的,也賺取大量的外匯收入,特別是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富豪。提起法國工業,不得不提法國的農業,法國農業要好於法國的工業。是世界上重要的農業大國。主產麥類,玉米,蔬菜和水果。當然,葡萄酒享譽世界,產量居世界首位。畜牧業非常發達,不僅自給自足,還能出口賺取外匯。並且農業高度機械化,節省大量人力。法國的旅遊資源超級發達,是世界上第一大旅遊大國。旅遊帶動法國服務業的發展,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從事服務業。另外法國也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經貿大國。進出口總額都居世界前列。出口中農產品和汽車,化妝品和軍火等占很大比重。法國的經濟現狀還是比較穩定的。
Ⅱ 法國大革命的土地問題
法國大革命分為三個派別執政階段: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
君主立憲派統治時期,立憲貴族、大金融資產階級政府頒布法令,宣布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宣布廢除封建義務。
吉倫特派統治時期,工商業大資產階級政府採取措施,進一步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起資本主義性質的土地制度。
雅各賓派統治時期,城市小資產階級政府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平息王黨暴亂、抗擊反法聯盟武裝干涉,實行了激進的土地政策,也就是將大量土地以幾乎無償的方式分配給農民。一方面,解決了農民的土地要求,鞏固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必須看到的是,這一系列措施將革命大大往前推進了,遠遠超出了法國大革命作為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應該完成的歷史任務。
拿破崙統治時期,拿破崙頒布了《民法典》,將大革命期間建立起來的小農土地所有制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從此,法國建立起小農土地所有制。
這一系列土地政策的意義在於:
一方面,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提高了農民保衛共和國的積極性,為挽救共和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另一方面,建立起來的小農土地所有制極大的阻礙了法國資本主義農業經濟的發展。在後來的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都發揮了消極阻礙作用。
Ⅲ 法國現行的土地制度是怎麼樣的
法國是全球經濟最發達國家之一,是歐盟大國,實行的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對外開放程度高,產權的基本形式是私有制,市場是配置資源的主要機制。法國國土面積55萬平方公里,國土資源相對不足。該國的國土資源管理與其產業的管理方式,在市場經濟國家中有較高的代表性
資料是本書的形式(有在線觀看 你可以參考下)
Ⅳ 法國現狀
1811歐元---這是2003年法國私營(或混合經營性質)的企業員工平均月工資(稅後,下同)。管理階層的平均月工資是3577歐元。從事中介服務行業的平均月工資是1845歐元,工人的月工資是1325歐元,普通雇員的月工資為1277歐元。法國管理階層的平均月工資是普通工人的2.7倍,是普通雇員的2.8倍。此外,法國男性雇員與女性雇員的工資差距為19.7%。
Ⅳ 法國的國土面積有多大
法蘭西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遺產日:9月的第三個周六和周日(1984年正式開始,最初的活動在9月的第三個周日舉辦,在當時的文化部長雅克·朗的推動下,諸多深宮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敞開大門向公眾開放,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熱愛進而保護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最初名稱為「國家文物開放日」,到1992年,開放時間延長為周六和周日兩天。)>>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法國國旗的來歷有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據說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綬帶環飾。
國歌:《馬賽曲》。這首歌作於1792年奧、普武裝干涉法國革命的危急時刻,表達了法國人民爭取民主、反對暴政的堅強信心和大無畏精神。1792年12月,《馬賽曲》被革命政府宣布為「共和國之歌」。到1795年,被國會正式通過定為國歌。
國花:鳶尾花
國鳥:公雞
國石:珍珠
國家元首:總統尼古拉·薩科齊(Nicolas Sarkozy) ,2007年5月當選;國民議會議長貝爾納·阿克耶,2007年6月當選;總理 弗朗索瓦·菲永 (Francois Fillon) ,2007年5月任職;法國憲法委員會主席讓-路易·德勃雷 (Jean-Louis Debre),2007年2月任職。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6位總統
自然地理:面積為551602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430萬 (截至2009年1月1日),在歐盟各國中人口數量排名第二,僅次於德國。移民人口達到49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8.1%。通用法語。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約400萬穆斯林及少數新教、猶太教、佛教、東正教徒。 法國逾半數中老年人超重法國人休假天數連續8年居主要歐美國家之首 調查顯示:法國貧富差距呈擴大趨勢
首都:巴黎(Paris) ,人口為220.1578萬人 (截至2009年1月1日)。 新發現將巴黎歷史提早3000多年 奧塞博物館——歐洲最美的博物館
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1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679個市鎮。
Ⅵ 在世界近代史上,法國是如何解決土地問題的
法國大革命中是如何摧毀封建制度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是在雅各賓派掌權期間完成的。
1、雅各賓派把逃亡貴族土地分成小塊出售,購地款在10年內付清;農村公有地按當地人口分配;無條件地廢除貴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權利。
2、雅各賓派1793年頒布法令,逃亡貴族的土地一律沒收,分配或低價賣給農民。貴族地主在最近200年內從農村公社中奪占的一切土地,應當歸還農民,不分性別、年齡,按人口進行分配。這樣,數十萬農民成為小塊土地所有者,還無條件廢除了一切封建義務。
Ⅶ 最後一課中提到的土地最後法國要回來了嗎
法德戰爭和阿爾薩斯洛林 阿爾薩斯的歷史就是一部奇特的法德恩怨史,30年戰爭前,阿爾薩斯洛林屬於德國版圖,30年戰爭之後屬於法國;到了普法戰爭,阿爾薩斯洛林再次回歸德國,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戰勝德國而重新奪回了阿爾薩斯洛林,二戰中德國再次將阿爾薩斯洛林並入帝國,二戰結束後阿爾薩斯洛林重新作為法國的一個省份並入法國。
文章里的是指阿爾薩斯和洛林,是法國重要的鋼鐵產區
一戰後法國從對德條款里收回二戰時候又再次淪陷
戰後重新歸還法國成為法國的一個省
Ⅷ 法國大革命前法國國內的情況是怎樣的
1788年法國還沒有從發生在3年前的乾旱中恢復過來,上次乾旱因飼料不足出現了大規模的屠宰牲畜的情況,造成以牲畜的排泄物為主要肥料的法國農田肥力不足大量閑置。 1788年7月13日,周長達40厘米的冰雹連續敲打著農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無。同年冬天,法國處於嚴寒狀態。這致使法國大革命前夕,麵包的價格大幅度上漲(從正常情況下的一個4磅麵包8蘇到1789年底的12蘇),患病人數和死亡率上漲,大規模的飢荒和普遍的營養不良。飢荒甚至蔓延到歐洲的多個地區,而且政府缺乏足夠的運力致使食品無法運往災區。
18世紀是法國經濟通貨膨脹日益惡化的時代,通貨膨脹使得社會購買力下降,1780年代地主因欠收加租又進一步削弱農民的收入。國內最大的地主羅馬天主教會對穀物徵收什一稅。什一稅盡管表面上減輕了國王稅項對民眾的壓力,實際上對每天都餓著肚子的窮人而言是一座大山。國內設置的關卡則限制了國內的經濟活動,以及在間歇性的作物歉收時成為運輸障礙。資料顯示1788年貧戶的家庭一半收入花費在麵包上,1789年則達到80%。商品滯銷,農民湧入城市造成高失業率,都使得社會開始動盪不安。
法國由於路易十五時代的過度參戰又未能打贏(特別是七年戰爭)而導致國庫空虛,以及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帶來的財政壓力。當時法國國債總量高達20億里拉。由於戰爭債務帶來的社會負擔,加上君主體制下的軍隊無能,缺乏為退役老兵提供社會服務所拖累。同時貴族階級,尤其是住在凡爾賽的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托瓦內特皇後的奢華生活大大加重平民百姓的經濟負擔。老舊而效率低下的財政系統無法負擔政府債務,而不合理的稅務制度又讓這一切雪上加霜。
新舊階級勢力之間的沖突在某種程度上對革命推波助瀾。法國的貴族頭銜是開放的,讓一些有能力及有錢的第三等級人群有機會成為貴族。1700年至1789年間,法國社會增加了5萬個新貴族。隨著國家財政陷入危機,封爵的價格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一些沒落的貴族對這些新貴族也十分的不滿。貴族本身也有投資商業、礦業、地產等行業,因此中產階級財富與貴族財富的概念界限在18世紀以後變得模糊,但中產階級和貴族之間的沖突依然日益嚴重。
由啟蒙時代帶來的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社會和政治因素也是法國大革命產生的重要原因。這包括對專制王權的憤恨;那些和荷蘭、英國等國的商業城市有聯系的,也因為荷蘭爆發愛國者起義失敗吸引了荷蘭流亡人士,無形中助長了法國革命的政治意識形態;野心勃勃的知識分子和商人對貴族特權和統治的憤恨;農民、工人以及資產階級對傳統貴族領主特權的憤恨;對神職特權者的憤恨和對宗教自由的渴望,相對貧困的鄉村低等教士對貴族主教的憤恨,和由此延伸的對天主教的憤恨,受新教徒控制的小兄弟會修士會對其它宗教機構的影響;對自由以及共和制度(尤其是隨著革命的深入發展)的渴望;以及國王解僱財政顧問中被視為人民代表的安·羅伯特·雅克·杜爾哥以及後來的雅克·內克爾。
面對財政危機,愈來愈多的法國百姓被不稱職的國王路易十六世,以及持續漠不關心的頹廢貴族所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中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了激進的情緒,終於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
Ⅸ 法國國土面積不大,為什麼能有三萬多個市長
法國雖然有3萬多個城鎮,但人口不到3500的城鎮有3.4萬個。就這里的人口規模而言,法國大部分城市其實都是城鎮。
當時,許多地方的公民都在努力從領主和王子那裡獲得自己的城市經營權。最典型的兩種方法是用錢贖回和起義奪取。歐洲大部分地方都有公民自治的傳統,甚至像法國這樣的國家也保留了很多相關的傳統。今天,法國3萬多個城鎮也是公民要求自治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