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如何應對施里芬計劃

法國如何應對施里芬計劃

發布時間:2022-04-01 00:26:09

Ⅰ 施里芬計劃是什麼,有誰能把前因後果說得詳細一點嗎

施利芬在輔佐老毛奇與瓦德西時,便對法國與俄羅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經歷了拿破崙戰爭的法國,雖然在普法戰爭中失敗,並失去了盛產鐵礦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其陸軍卻雄風不減,在歐洲處於領先地位,是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在歐洲大陸上最大的敵人。反觀俄羅斯,雖有600萬常規部隊,但裝備落後,戰略思想仍舊停留在冷兵器時代。當德國的克虜伯大炮、毛瑟槍已經馳名世界,德國參謀本部正在著重研究馬克沁機槍的價值時,俄羅斯的士兵不少還以綁了尖刀的木棍作為唯一裝備。同時,俄羅斯廣闊的領土、落後的鐵路網和老化的戰爭動員機制使得俄國的戰爭反應速度大打了折扣。仔細研究了雙方力量對比之後,施利芬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構想:利用德國兵力動員迅速的優勢,先行擊敗法國,而後回頭集中力量對抗俄羅斯。施利芬判斷,俄羅斯落後的軍事動員體制使得俄國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對德國的軍事集結。而在這段時間內,擁有毛奇時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鐵路網,德國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軍事集結並打敗法國。這就是「施利芬計劃」的基本戰略思想,以三個字來概括,就是「時間差」。

Ⅱ 在二戰時期,如果德沿用一戰時的施里芬計劃,會不會成功

我覺得不會成功,因為施里芬本人在一戰前已經去世,計劃在十年前才已成型。其次施里芬計劃本身就是極端的冒險,施里芬本人都覺得力不從心,直至卸任前都沒有將德國陸軍擴大到足以實現其計劃的數量。再加上當時德軍有了裝甲集團和相對先進的空地協同能力,完全不需要等緩慢的重炮就擁有足夠的突擊火力,打得法國猝不及防。

施里芬計劃是為了避開開戰時直接進攻法國所遇到的四個堅固的堡壘。計劃西線全部兵力72個師中,53個師都分配在迂迴的右翼上,迂迴必需假道荷蘭,避開比利時的列日要塞和納慕爾要塞,直接進入法國領土對巴黎進行攻擊或者包圍,之後再從法國的四個堡壘薄弱的後方進行攻擊。

Ⅲ 德軍入侵法國方案,為什麼抄襲「施里芬計劃」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兩國隨即宣戰,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德國,在短短7年的時間,就迅速完成了軍備的擴張和重整,國防軍從當初的10萬人猛增到400多萬人,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

波蘭淪陷,德國只用了36天。這不僅顯示了德軍的強大實力,而且印證了以裝甲部隊為突擊力量的“閃擊戰”威力。然而,在德國元首的計劃中,應該一鼓作氣攻佔法國,但戰役被推遲了近8個月,這其中有什麼鮮為人知的原因嗎?



實際上,德國元首對“黃色方案”也並不看好。裝甲部隊的優勢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而且,根本無法體現出“出其不意”的效果,他要求再次修改方案。當然,也正是沒有合適的進攻計劃,導致進攻法國的戰役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推遲。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Ⅳ 「施里芬計劃」怎麼破滅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它是帝國主義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各帝國早就心懷鬼胎,預謀良久。德奧集團備戰較早。德國早在1905年就由當時的參謀總長施里芬制定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計劃。這個計劃因此被稱為「施里芬計劃」。

「施里芬計劃」的戰略思想是採取「速決戰」。德國設想在同俄法集團發生戰爭後,力求避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首先集中優勢兵力,採用「閃電戰術」,在4至6星期內經比利時襲擊法軍後方,在英軍給法國以有力援助之前迅速打敗法國,切斷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聯系,然後回過頭來,揮師東進同奧匈帝國一同對付俄國,在3、4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施里芬計劃」受到了德皇的重視,後又經過反復論證、補充和修改,成為德國發動世界大戰的基本藍本,由繼任的參謀總長毛奇部署整個戰爭,並在一戰中得以實施。

德軍參謀總長毛奇基本上是按照「施里芬計劃」來部署德國的戰略。一邊向比利時邊境發動猛攻,一邊在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高築深壕,按兵不動,只布置少數兵力以逸待勞,藉以吸引法國部隊,採取虛實結合的戰略來迷惑法軍。這一步是「施里芬計劃」中的關鍵步驟,施里芬對此步驟十分看重,臨死前還再三囑咐說:「切莫削弱我右翼縱隊!」然而,毛奇將軍卻一再向東線和西線左翼分兵,原計劃放在右翼的70個師的兵力被削弱不少,致使在馬恩河的戰役中大受影響。

9月5日馬恩河會戰開始。雙方投入兵力約150萬人,輕重炮1000多門,在長達200公里的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陣地戰,傷亡慘重,僅幾天的時間,法軍陣亡2萬多人、受傷12萬餘人,德軍損失更為慘重,共有4萬多人陣亡,17萬餘人受傷。9月8日德軍戰敗,退守安納河一線。這就是著名的「馬恩河戰役」。德軍在西線的進攻被遏止。法國保住了巴黎,到年底,雙方轉入相持階段,各自挖壕對陣。

馬恩河戰役也使德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戰斗一結束,毛奇就哀嘆道:「我們輸掉了整個戰爭!」「施里芬計劃」宣告破產。9月14日,毛奇被德皇撤職。至此,原本「完美無缺」的「施里芬計劃」徹底破滅了。

Ⅳ 施里芬計劃是如何破產的

施里芬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對付來自德國東西兩面的兩個敵國—俄國與法國的夾攻。
在東線,施里芬計劃利用東普魯士的防禦工事與地形以及鐵路網以比較少的兵力以防俄國入侵,施里芬計劃首先集中有限兵力選擇最佳機會先打擊首先接觸的一路俄軍,然後用最快速度轉移到另一條戰線,直到德軍在西線擊敗法國後調配軍隊回師東線迎擊俄國之進犯。
在西線,當德國軍隊開始進攻法國時,其參謀部卻開始發現施里芬計劃實施時有一弊病——忽視英國的存在及影響。由於此計劃需要經過比利時去攻擊法國,而比利時的地理位置對於英國的安全來說是非常重要。英國害怕德國佔領比利時後會很容易渡過英吉利海峽攻擊本國,加上1907年的三國協約早已簽訂,英國便派遠征軍以協助法國。而施里芬計劃設想英國遠征軍的人數最多不超過十萬人(而實際英國遠征軍人數達到十五萬),並且英國會因遠征軍在設想中的西線戰役中與法軍一起被德軍全殲而被迫退出戰爭。
另外,當時的戰爭技術水平使得防守優於攻擊,於是進攻的一方頂多隻能贏取若干土地,卻無法迫使任何敵對的強國退出戰爭,甚至連比利時也奈何不了,所以德國在比利時浪費了一段時間,因而當德國攻佔比利時後,法國已經完成總動員令,加上外力的幫助,法國未被迅速擊潰,而此時俄國鐵路系統已較計劃制定時完善,總動員令亦已完成,故施里芬計劃完全失敗。
總體來說,施里芬計劃是因大幅低估敵軍實力而導致全面失敗。

Ⅵ 被德國陸軍寄予厚望的施里芬計劃,為何最後執行時效果大打折扣呢

施里芬計劃是由德國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在1891-1906期間提出的一套針對於德國強敵環伺的作戰方法。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處在歷史發展的路口,一方面憑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實現了國家統一,並搭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快車很快成為工業經濟的後起之秀,另一方面,當時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幾乎已被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瓜分完畢,後來居上的德國自然不甘心,力圖強力尋求"陽光下的地盤",歐洲各國家之間的矛盾正在積聚。


施里芬提出以小部分的軍力作為左翼吸引法軍的注意力,誘敵深入;以大部分的軍力作為右翼取道比利時,藉由比法的不設防邊界長驅直入,直插法國內地,繼而一路向東,從背後包抄法軍。左翼和右翼相配合,如同旋轉門一樣,橫掃整個法國。計劃的另一大重點就是時間差,施里芬認為俄國受限於落後的交通、廣闊的地域和舊式的軍事動員體制,應對德國至少需要六周到八周的軍事集結,而德國憑借發達精密的交通系統和高素質的軍隊,完全有能力迅速集結完畢並重創法國,從而贏得"時間差",避免東西兩線共同作戰的窘境。

Ⅶ 施里芬計劃如果在當時被嚴格執行了,能打敗英法聯嗎

“施里芬計劃”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是那個時代唯一能夠讓德國迅速取得勝利的方案。如果這個方案失敗了,那麼,德國就失去了速戰速決的機會,剩下的就只能進行消耗戰,直到一方的血先流干。

在1870年普法戰爭後,德國吞並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這使得法國的邊境遭到了威脅。法國只得沿著一百五十英里的法德邊境修築了一系列的防禦體系。這個防禦體系由堅固的混凝土堡壘組成,按照當時的技術條件,是難以迅速攻克的。這個防禦體系與二戰前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如出一轍。

我們可以從戰爭的歷程看到,如果按照“施里芬計劃”作戰,德國是很有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的。這是因為英法聯軍根本就沒有想到,德國會採取這樣的戰爭手段。在德國從比利時迂迴的時候,法國軍隊正在德法邊境進行著徒勞無功的進攻。

而在馬恩河戰役中,英法聯軍也是採取添油的戰術,把一切能夠投入戰場的兵力都投入戰場。如果不是毛奇胡亂修改作戰計劃,德國能夠在關鍵性的馬恩河戰場再有幾個師的兵力,那麼德國很可能會佔領巴黎。

在佔領巴黎後,被割裂的英法聯軍很難將戰爭繼續下去,這樣戰爭的結果將很難說了。如果是這樣,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會少死無數的人。毛奇改變“施里芬計劃”,不但造成了德國的失敗,也改變了整個人類的歷史。

如果即使是“施里芬計劃”也不能最後解決戰爭,那麼,在當時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了。德國只有按照“施里芬計劃”作戰,才可能獲得戰爭的勝利。

Ⅷ 什麼是施利芬計劃

施里芬計劃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有史以來最殘酷的戰爭,相比之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士兵反而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士兵幸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人們所能想到的一切苦難都降臨到參戰的雙方士兵身上:缺乏機械化運輸工具,成批的士兵們在被火車拉到終點車站後不得不步行前往遙遠的戰場;可憐的後勤補給能力,由於主要依靠緩慢的、運載能力差的馬車運輸補給品,在前線的步兵常常缺衣少食,處於飢寒狀態;可怕的武器,由於大炮的發展和機槍、毒氣的出現並大量運用,然而人員防護器材的發展無法與武器的發展相適應,造成了戰場上人員傷亡極其嚴重,尤其是毒氣的大量運用這是最殘酷的一種武器,一個個中毒的士兵皮膚腐蝕,內臟腐爛,甚至脖子上的肌肉由於毒氣腐蝕而一塊塊掉落,只剩下氣管,這些士兵在痛苦中掙扎,只有死亡才是使他們脫離苦海的唯一方式,與之對比,那些死於敵人槍炮下的士兵反而是幸運的。然而這些並不是最不幸的,由於遇到的幾乎都是一些遠離戰場、思想陳舊、頭腦僵化、視士兵的生命如兒戲,發動的一次次代價慘重但戰果微小的戰役的將軍,這才是交戰雙方士兵們最大的苦難。
讓我們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人所制訂的著名的施里芬計劃吧,像拿破崙一樣,德國的軍事觀念認為:在戰爭中不要將目光集中在對敵國領土的佔領,而是要在戰爭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只要消滅了敵人的軍隊,敵人的領土自然可以獲得,因此德軍的戰略意圖是要將法軍主力一舉消滅。由於在法軍完成動員後必然將法軍精銳兵力在法國北部一線展開,在這些部隊的安排上,法軍必然會將重點放在與德國接壤的法國東部,因為法國人一定要傾全力進攻來奪回東部由於普法戰爭戰敗而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鐵礦區,而這里是山區,地形不利於法國人進攻,這樣一來德國人只要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布置少量兵力就可以頂住法軍主力的進攻,而德軍主力則繞道比利時,從西邊進入法國腹地,由於法國西部多平原,這樣地形便於德軍進攻,德軍應迅速擊潰西部法軍的抵抗,在法軍防線上打開缺口,然後德軍將向東進攻,這時,法國軍隊必將按照他們戰前制訂的軍事計劃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前線展開兵力、裝備,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而臨時改變軍事計劃來反擊德軍從西面的進攻對於法國軍隊的高級官員來說是一件最令人頭疼的事,大批已經展開的的人員、裝備需要集中到火車站,然後用火車從法國東邊運到西邊,這不但耗費時間而且會打亂整個法軍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進攻,給鐵路調度造成很大負擔,以此法國人不會輕易的打亂戰前計劃而從東邊調兵來反擊德軍進攻。在行軍中對巴黎的圍攻很重要,德軍只要迅速運動逼近法國首都巴黎,並像在幾十年前的普法戰爭中一樣包圍並拿下巴黎,就會引起法國人對法國戰時政府的不滿,迫使法國戰時政府由於丟失首都而威信掃地甚至垮台,因此法國戰時政府必然會集中兵力保衛首都,在這里如果德軍能將法軍匆匆調集的軍隊擊潰,就能使法國人在丟失首都後士氣低落,然後德軍應以最快的速度橫穿法國,直達東邊法軍防線,然後南北夾擊殲滅正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發動進攻的法軍,將法軍部署在北部的精銳兵力全部消滅,法國必將投降。因此在施里芬計劃中集中德國的近80%的軍隊用來從比利時繞道攻擊巴黎,以壓倒性的兵力來完成計劃。
德國軍隊未能達到施里芬計劃的目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德國士兵由於長途跋涉而過於疲勞,他們的進攻能力不足;由於比利時、法國德佔區鐵路被破壞而德軍自身的運輸馬車隊由於需要大量飼料這使得馬車隊在長距離運輸中發揮不了作用,德軍的卡車很少,這使得德軍補給不足;在戰斗中,德軍將一部兵力調到其它戰線從而消弱了進攻巴黎的德軍兵力,使德軍未能取得壓倒性的兵力優勢。但從德軍部隊在馬恩河戰役前節節勝利可以看出這個計劃是可行的,只是還不夠完善,關鍵是運輸不力,一方面由於運輸不力德國士兵只能步行前進,從而搞得士兵筋疲力盡,另一方面由於運輸不力德國士兵補給不足,同時如果運輸得力的話德軍可以較輕松的完成計劃,飽滿的精神狀態進攻巴黎,而法軍則正處於士氣低落之時,即使在有一部分兵力被調到其它地區的情況下,仍然完全可以應對法軍的反攻,在打退法軍進攻後,法軍士氣必然更為低落,甚至崩潰,德軍則士氣高昂,無法阻擋,仍然有可能攻下巴黎,完成施里芬計劃。為此,我認為德國陸軍應利用法國西部稠密的河流網,以航運來作為運輸手段,在古代戰爭中,用河流來運輸兵力、給養是很常見的事,這雖然由於要准備船隻,要沿著河流的走向運動,顯得有些呆板,不夠靈活,但對於大兵團作戰是必要的,由於船隻載重量很大,可以使部隊有充足的供應,這對於擁有上百萬軍隊的德軍是必要的,至於靈活性,法國人早料到德軍將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人擁有良好的鐵路網,其兵力、物資可以方便的調到巴黎,而為圍攻巴黎德軍需要重炮,並要有充足的物資供應,這就更需要利用河流來運輸,由於西部法軍的迅速大潰退,法國西部的河流應該還是暢通的,完全可被利用,而且德軍還可以依靠內河船隻來運載步兵,減輕士兵的疲勞,讓士兵精力充沛的發起進攻。為此德軍陸軍應考慮與德國海軍合作,在戰爭爆發時奪取法國內河的出海口,布置岸炮同時部署魚雷艇、潛艇來守衛這些地區,德國海軍主力戰艦如戰列艦、巡洋艦等應用來牽制英國海軍艦隊的主力,用廉價的魚雷艇、驅逐艦等海軍輕兵力來主動出擊,保衛德國內河航船從德國海口進入法國內河網,然後沿塞納河航道為德軍向巴黎進攻提供補給。這樣,施里芬計劃的戰略目標可能會達成。

Ⅸ 「施里芬計劃」是如何實施的

1914年8月4日早晨,德國第一、第二兩個集團軍,在埃米蒂將軍的率領下,越過從建立以來從未打過仗的比利時邊境,直奔列日要塞,開始實施「史里芬計劃」。

列日要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在它的周圍,環布著12個堅固的炮台。每個炮台都由裝著裝甲炮塔的鋼筋混凝土構成,其中設有從機槍到8英寸口徑大炮等400件武器。並在每座炮台四周挖有30英尺深的壕溝,全配有探照燈。所有的燈和重炮都可以降到地下。由勒其將軍率領比利時王國軍隊的4萬餘人在此堅守,等待法國援軍一到,便向德軍發起進攻。與此同時,德軍參謀總長毛奇按照「施里芬計劃」,又在左翼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深壕高築、按兵不動,只布置少數兵力以逸待勞,藉以吸引法國部隊,構成巧妙的「鐵鑽」態勢,這就避免了東、西兩線同時受敵,一虛一實,迷惑法軍,這一計劃,是「施里芬計劃」中的關鍵步驟,因此,施里芬對此十分看重,到他臨死時,再三囑咐說:「切莫削弱我右翼縱隊!」

但他的後任毛奇將軍雖然基本上保留了施里芬的設想,但卻一再向東線和西線左翼分兵,原計劃放在右翼的70個師的兵力削減很多,這無疑對以後戰局帶來很大的影響。然而法軍在其頑強卻又固執的統帥霞飛將軍的指揮下,一味地猛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對列日要塞置之不理,勒芒將軍只好孤軍迎敵。

德軍在埃米希指軍下用大炮猛轟炮台。比利時軍隊嚴陣以待,用猛烈的炮火還擊對方。雙方在列日要塞展開了激烈的炮擊。炮擊進行了一天,雙方各有傷亡,日落時分,只好停了下來。第二天,德軍見炮擊占不了便宜,便用飛機從上而下輪番轟炸列日炮台,炮台四周頓時濃煙滾滾,火光沖天,不大一會兒,便成了一片火海。德軍見空襲得勢,吶喊著潮水般地湧向炮台。但幾次沖鋒皆被英勇的比利時軍隊用交叉火力擊退。又激戰一天,只見炮台前面的德軍屍體堆積到齊腰高,但列日炮台卻一個也未攻下。

這天夜間,德國第二集團軍副參謀長魯登道夫將軍,親自指揮一個步兵旅,採用穿插滲透的戰術,從東西兩個炮台之間的缺口攻入,並迅速佔領了列日鎮。但列日周圍的炮台還在頑強戰斗,阻礙德軍的前進。

為了按照「施里芬計劃」中的閃電戰術,進攻法國,就必須盡快通過列日,德軍從後方調來一門巨型攻城榴彈炮,一下子就摧毀了10多個炮台。到8月16日,列日指揮部所在的最後一座炮台,也被裝有定時信管的穿甲彈命中,勒芒將軍被炸彈震昏後被俘。

德軍攻戰列日後,便長驅直入,只用了四天時間,便佔領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接著,便根據「施里芬計劃」,兵分五路,直向法國首都撲去。消息傳到准備進攻阿爾薩斯和格林的霞飛將軍耳朵里,他拍手喊道:「好!德軍從北方進攻我們,我們則從東北出擊,乘機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於是,他命令法國軍隊發起戟入,不到幾天,便順利地攻進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

當法國軍隊進入闊別40多年的地方時,個個感到十分欣慰,並通過各種方式,來慶祝他們的勝利。可他們萬沒想到,這正是「施里芬計劃」中所特意設置的圈套,德軍用有計劃的退卻,來引誘法軍深入,以便拉開他們與進攻法國的德軍的距離,在適當時候展開反攻。

果然,德軍剛一反攻,霞飛將軍便接到一個個失利的消息:「德第一集團軍擊潰從蒙斯來援的英國遠征軍!」「我軍在阿登森林與德軍遭遇,經過三天血戰,我軍不支,已經向南撤退!」

霞飛將軍並未灰心,援軍的到來給了他信心,他調到左翼,以便從另一面夾攻德軍。但德軍指揮者毛奇只看到自己的部隊逼近巴黎,並迫使法國政府於9月3日遷往波爾多,便以為「施里芬計劃」就要實現了。他把原來的16個軍撥出一半加強東線,人員上此時已少於英法聯軍。由於戰略失誤,德軍轉眼受到聯軍的兩面夾擊,被迫在馬恩河與英、法聯軍決戰。

閱讀全文

與法國如何應對施里芬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