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國是如何在百年戰爭中迅速而決定性地戰勝英國的呢
除非你想完全改寫歷史,否則他們不可能做到。我的意思是你可以說聖女貞德比她早60年出生或者類似的事情。
在任何現實情況下,法國迅速而決定性的勝利都是非常不可能的,原因如下。
百年戰爭實際上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戰斗,之後是長期的休戰,在休戰期間,交戰的軍隊會休息並重新集結。無論是英國軍隊還是法國軍隊都沒有真正的裝備來在沒有任何喘息的情況下打持久戰。在這一時期沒有持續的戰斗,英國和法國也沒有在戰場上保持軍隊,相反,這幾乎是兩國間公認的游戲,有明確的規則,什麼時候戰斗,什麼時候休息。因此,迅速的勝利不僅不會真的出現在紙牌上,而且也從來沒有被任何一方真正考慮過。
最終,形勢發生了逆轉,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個嚴肅的歷史學家認為英國人有機會贏得這場戰爭。在某個時刻,英國人改變了他們狹隘的目標,要求徹底勝利,這被證明是他們致命的錯誤。如果他們早些時候強制休戰,他們可能會繼續取得重大進展。相反,他們繼續施壓,隨著戰爭的持續,民眾越來越厭倦戰爭英國比法國遭受了更多的痛苦。法國人是在為他們的祖國而戰而英國人是在為戰利品而戰這些戰利品沒能及時地流回英國從而阻止了動盪和幻滅。
為了籌措戰爭資金,英國王室負債累累,被迫典當了盤子和王冠上的珠寶,以獲得足夠的資金繼續戰斗。英國人也不善於管理他們所擁有的土地,這使得他們不可能長期管理這些土地。他們還徒勞地試圖獲得更多的領土,而不是鞏固他們的成果。這種持續不斷的進攻最終耗盡了他們的力量,法軍將他們從法國全境趕出,只留下了加萊。
對英國人來說,征服整個甚至大部分法國實在是太高了,他們認為自己能做到這一點,實在是太愚蠢了
② 公開指責伊朗,英國如何選擇「後脫歐時代」國際站位
英國此次公開表態指責伊朗,跟風美國,這個舉動可能是他們向美國示好的一個信號,不過這也將使原本緊張的海灣局勢再度變得復雜起來。前不久沙特石油設施遭遇無人機襲擊的事件中,美國堅持認為是伊朗作為幕後推手,而伊朗則一直否認此事並堅持,美國要解除對伊朗的制裁,而此時英國卻選擇了站隊美國。
在這個問題上,約翰遜選擇和美國站在同一立場並不難理解。出於對「無協議脫歐」的堅持,約翰遜正在遭受來自全歐洲的抗議,而美國是唯一公開表示支持英國「無協議脫歐」的國家,並宣稱一旦英國脫歐美國將優先考慮與英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只是,相比於此前英國在捲入沖突時一般所持的謹慎態度,此次約翰遜的公開表態卻令人稍感意外。
③ 法國在一戰和二戰都是被動挨打為何人們總是把法國看成僅次於英國一樣的世界霸主
你自己也說,法國看起來是世界霸主。所以一打架就成紙老虎了。
世界霸主不是單單根據軍事力量劃分的。同時期的法國經濟水平、工業程度、文化、國際地位、人口、城市化、殖民地面積等等都是世界上數一數二或者數三的。
至於英國。。你要是把它放在歐洲大陸上,它也堅持不了多久。本身離德國就遠,再加上英吉利海峽做天然屏障,每次都是煽動法國雞和俄國熊上去抗德國的直接攻擊。
至於有人說到的馬奇諾防線。還不敢相信21世紀還有人吹噓這種主動挨打的戰術。德國從一開始得知法國人想要造「長城」的時候就樂了。坦克已經大規模使用了,摩托化部隊已經成常態了,可以說軍隊的機動性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提高,而法國人居然主動把主力放在戰壕里和碉堡里,那德國戰車正好可以自由自在的跑起來了,只不過需要繞個彎罷了。
再說了,光是戰爭爆發前建造的那一段馬奇諾防線就已經花了50億法郎,再建下去不用德國打過來法國自己經濟就崩潰了。
所以馬奇諾防線就算修到地中海,也算是個昂貴的遮羞布。別忘了德國也能空投傘兵,也能實施搶灘登陸。
不過馬奇諾防線也不是沒用,起碼它讓法國看起來是世界霸主級別的國家了。卧槽!花50億修了段牆!只有世界霸主才這么有錢!(美帝的川普不也是修了個牆嘛,擋住難民了嘛。)
④ 英國和法國如果戰爭誰厲害
作為聯合國5常之一,兩個國家應該都算世界頂尖的軍事強國。
現在的英法同為北約和歐盟國家,美國的盟國,打仗的概率比較小。
相對而言,英軍現在沒有航母、地面軍隊乏善可陳、沒有法國達索那樣獨立研製先進戰斗機的能力,所以很多人說現在英國不如法國。
法國的今天得益於德國的削弱,二戰大大削弱了英國的根基,在二戰結束後的20世紀下半葉,由於各殖民地爆發了獨立解放運動,特別是非洲出現了獨立解放的高潮。英法為首的西方國家丟失了大量的殖民地。相對而言法國本土還有些資源,工業生產能力還基本完善,有著完整的工業鏈條。而英國過度依賴美國,導致軍工企業獨立意願不強。外加在歐洲還要共同抵禦蘇聯的入侵,部署了很多的地面力量,所以現在法國比較強。
二戰時因為德國太強大,能夠在德國裝甲洪流下生存的只能是蘇聯,好在有英吉利海峽,英國沒有滅亡,否則,英國就是武裝力量翻10翻都不一定是德國的對手。
聯合國5常給法國因為法國戰後殖民地多,影響力也比較大。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還是發揮了作用的。聯合國5常關鍵還是看實力,中國以前長期過著「冒牌5常」的日子,現在有實力了,別人也就拿你當回事兒了。
⑤ 英國和法國是如何侵略中國的
英國和法國則為爭先打開中國西南的門戶而進行爭奪。英國為了打通緬甸至雲南的通道,派遣近兩百人的探險隊,持槍執械,闖入雲南,遭到當地民眾的反抗,英國譯員馬嘉理被殺。英國公使借機勒索,態度蠻橫,提出許多無理要求,並出動軍艦,以戰爭相威脅,迫使清政府於光緒二年簽訂《煙台條約》。條約除了賠款、道歉、開放雲南邊境貿易外,還涉及稅務、外交特權以及准許英人進入西藏的條款。英國據此而組織武裝力量入藏。光緒十四年,英軍進入西藏邊境,西藏軍民奮力抗擊侵略軍,但清政府極力妥協,與英國簽約議和,為英國勢力的入藏提供了便利。
⑥ 敘利亞被炸,看各國如何站隊
以色列:據外媒報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就美國空襲敘利亞表態說,支持美國總統特朗普用「言辭和行動傳遞的強硬信號」。
日本:據日媒報道,針對美國本月7日凌晨對敘利亞一個空軍基地發動突然襲擊、並向該基地發射了50多枚巡航導彈一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作出表態,稱「支持美國政府的決定」。
法德:據報道,法國在2013年就已經計劃要對敘利亞進行軍事行動,在美國空襲後,法國總統奧朗德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發表聯合聲明宣稱敘利亞總統巴沙爾是事件的「唯一責任人」,並要求盡快進行問責和制裁。
波蘭:據報道,波蘭總統杜達表示完全支持美國對敘利亞的空襲。
通過各方聲音,其實能發現很多大有深意的事情,我們且一一道來。
首先,英國作為美國最鐵桿的盟友,竟然沒發聲。這是個什麼情況?英國現在已經脫歐,可能試圖通過此事表明,不願再過多的插手中東事務,甚至世界事務。總而言之,這絕對反常,不符合英國的一貫風格。
其次,日本作為戰敗國,作為中東地區事務之外的國家,表態支持。其實,日本此舉不過是討好美國罷了,反正敘利亞好欺負,日本其實支持的不是美國,而是戰爭。從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對於戰爭,已經到了某種狂熱的程度,我們需要提高警惕。
再次,歐洲的「兩架馬車」法德,外加以色列表示支持。由此可見,美國在行動之前,應該是和以法德為代表的歐洲取得了一致的,在此事上美歐還是存在共同利益。
⑦ 「大國博弈」英國是如何擊敗法國成為歐洲霸主的呢
前言:法國在歐洲陸地上擊敗了強大的哈布斯堡帝國,成為了歐洲大陸上的新霸主;而英國則在海洋上擊敗了早期的海洋霸主西班牙,從而占據了海上的霸權地位。在各自擊敗對手之後,英法兩國將被歷史帶到同一個時空里進行最後的霸權角逐。
從十七世紀中期開始,英法兩國已經成為了重要的對手。
當然了,我們都知道,在這場歐洲霸主地位爭奪戰中,最後以英國徹底擊敗法國,成為最終霸主宣告結束。但問題是,英國是如何擊敗法國的呢?下面,作者就從"內政視角"來簡述一下這場「英法爭霸戰」。
在「七年戰爭」中,英國徹底擊敗了法國成為真正的霸主
英法兩國在長期的爭霸拉鋸戰中,法國漸漸地就退出了爭霸戰的舞台。經過近百年的爭斗,英國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徹底擊敗了法國,不僅讓法國丟掉了絕大部分在海外多年辛苦經營佔領的殖民地,從而也將英國推到了真正歐洲霸主的寶座之上。
⑧ 男爵,子爵,伯爵,侯爵,公爵,親王,該怎麼排隊
歐洲詳談(英系)-------公,侯,伯,子,男
在英國,公爵是僅次於國王或親王的最高級貴族.
而侯爵是到了15世紀,這級爵號穩定地保持了它在貴族爵位中的第二級地位以後,才被貴族們所看重。與其他4個等級的貴族相比,侯爵的數目一向最少。
在英國5級貴族中,伯爵出現最早。個別學者認為伯爵爵位來自歐洲大陸,至遲在公元900年的法國,伯爵已成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學者認為英國伯爵(Earl)與法國伯爵(Count)並無繼承或連帶關系;而且英國伯爵稱號是5種貴族稱號中惟一的英文詞,是由古英語eorl轉化而來.
上院貴族中數子爵資格最淺。子爵稱號(Viscount)源於法國,原為郡守,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時可能是實力強大的諸侯。在英國,1440年比奧芒特的約翰被封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
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已有男爵一詞(Baron),但無男爵爵位,而且詞義不夠確定。似有「自由者」或「國王的臣僕」之意,但無尊貴的含義。英國男爵出現於11世紀。到12世紀初國王大部分高級世俗貴族都被封為男爵。其中少數與王室關系密切、封地較多者又被稱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間。
在學界,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英國5級貴族是上院的當然成員。史實卻非如此簡單。在13-15世紀,盡管所有大貴族都擁有出席上院的資格,但每屆議會召開前還必須得到蓋有國里的國王詔令,否則不可前往開會。自14世紀起,伯爵、子爵、男爵以及公爵之子又稱為「勛爵」(lord),後來勛爵也可泛指公爵以下的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⑨ 隆美爾戰隊和法國軍隊是怎麼樣交戰的
法軍的重炮陣地被摧毀。6月10日,德軍還從希臘和克里特島調來了幾個轟炸機大隊參加了對比爾哈希姆的轟炸。至6月11日,要塞里已斷水三天了,法軍傷亡慘重。隆美爾從北線抽出主力部隊,在2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沖進了要塞。法國守軍除了千餘人突圍外,2700人走進了德國戰俘營。比爾哈希姆的攻佔使圖卜魯克大門洞開,並使隆美爾得以騰出兵力對付加扎拉防線了。同時,比爾哈希姆的失守也使英軍大為動搖。防守加扎拉戰線的英國第五十師和第一南非師於14日清晨撤出了加扎拉防線。6月17日,隆美爾的部隊重新佔領了錫迪•雷日弗機場,緊緊地包圍了圖卜魯克。
⑩ 為什麼最後法國沒有成為英國一樣的「日不落帝國」
最主要的是取決於法國的國家性質,在拿破崙時期是封建帝國,最具侵略性,不止侵略歐洲諸國,還在海外有眾多殖民地。然而這也註定了他不會長久,終在滑鐵盧戰役中飲恨慘敗。與法帝國注重擴張侵略不同,大英帝國更像是經營。在自己羸弱時,起中間調節劑的作用,永遠從利益出發站隊;在自己強盛時,聰明的選擇了以殖民掠奪為主,這期間一直沒有放棄打壓法國這個曾經的霸主。一句用來評價法國很有意思的話是「在帝國時期是頭獅子,總是充滿侵略性;在民主共和時期是只綿羊,溫馴乖巧。」其實法國很大一部分殖民地都是帝國時期擁有的,後期都是放在怎麼維護殖民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