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政治
國民議會
憲法詳細規定,國民議會的577名代表均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 公民只要年滿21歲就享有被選舉為國會議員的權利, 年滿18歲就享有選舉權。 國會成員代表的選區包括大城市的分區, 海外省以及海外領地。 每一省或領地根據其人口又被分成小的選區。
法國的選舉法不是憲法的組成部分, 但是它卻規定著代表的產生方式。在法國, 有關議會選舉應怎樣進行這一重要問題經常產生分歧。 在第三共和國時期, 選民通過兩輪選舉依照多數原則僅選出一名候選人, 僅有1885、1889和1919年的立法機構的選舉是例外。 頭一輪選舉在某個星期天舉行, 獲得絕對多數選票的候選人當選。 如果沒有候選人贏得絕對多數票, 將在下一個星期天進行第二輪選舉, 獲得最多選票的候選人當選。 這一能較好的適應有許多政黨的情況並有許多組織良好的政黨參選的選舉機制, 在1958年被廢止, 從而又回到了以前的選舉方式, 只是在1986年是例外, 因為在1985年通過了一項法律確立了比例選舉制, 但是其後, 決對多數選舉制很快又被贏得1986年大選的右翼多數成員重新確立起來。
雖然多數投票制並不經常被採用, 法國人發現這一制度在第一輪選舉中使每一政黨都能提出其候選人, 從而為其提供了廣泛的選擇空間。 在第二輪選舉中, 它允許根據傳統的政治行為表現進行重組的過程, 從而經常導致產生左、右兩派力量。 絕對多數選舉制背後的理性因素導使人們堅信多數原則有利於鞏固執政黨的地位。 在當今法國, 這一體制對社會黨以及共和國戴高樂主義集團以及法國民主聯盟是有利的。 但是, 對於較小的政黨或諸如法國共產黨左翼, NATIONAL FRONT右翼以及生態保護主義者這樣一些執極端政見的黨派就不利了。
分區或選區在1986年被取消了。 1986年的法律被憲法委員會所認可。 它宣稱在取消分區的條款中並非有明顯的擅權意圖, 這一條款每12年會被重新審議一次。 代表在每年3月產生, 任期5年。 其任期還會因議會被解散而縮短。 根據憲法, 共和國總統在徵求總理和國民議會以及參議院議長的意見後, 有權宣布解散國民議會。 解散國民議會是基於政治權宜(便利)或憲法制衡的考慮。 而無須給出任何法律上的正當理由。 第五共和國下的議會曾五次被解散: 1962年政府被國民議會否決, 這一爭議最後訴諸公決; 1968年為了結束使國家大部癱瘓的學生和工人的示威活動, 議會被解散; 1981年和1986年的議會在共和國左翼總統(FRANCIOS MITTERRAND)當選後被解散, 他們在1981和1986年分別受到了國會黨政的右翼勢力的抵制。新當選的或再次當選的總統必須贏得議會中多數的支持。 1997年, 議會第五次被解散。
參議院(Senate)
現行憲法明文規定參議院的321名議員「應代表著共和國的各個組成部分。」 這一規定也曾適用於第三共和國和第四共和國。 參議院並非由直接選舉產生, 而是由每一省選出的代表組成選舉團產生。 選舉團由市長、 國民議會代表、 各省議員(省議會)以及地方議員(地方議會), 來自市政的代表也被任命為選舉團成員, 其數目取決於每一社區的人口數量。 這些十分復雜的條款使得參議員選舉團中農村代表比例高於城市代表比例, 從而體現出一種保守而非激進的傾向。
參議員是由多種復雜的途徑產生的。 在較小的選區, 在兩輪選舉中獲得絕對多數的個人當選; 在擁有五個以上參議員名額較大的選區, 則根據平均獲得最高數額選票的比例代表制產生。 有關參議院的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集中在是否應改變選舉團的組成以求得在城市和鄉村間的平衡, 以及是否所有的參議員都應由同樣的方式產生, 或者比例代表制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任何情況下都應予以堅持。
參議員任期九年, 每三年改選1/3。 參議院不能被解散, 這種體制使得參議院永久性的存在並超然於政治斗爭之上。
⑵ 法國的省和區
法國本土指的是位於歐洲非島嶼的法國領土,按級別劃分為:
21個大區(région),以及科西嘉地方行政區(la collectivité territoriale de Corse)。大區是最大的行政劃分,由大區委員會(conseil régional)管理。大區議會每六年由直接普選產生,議會參與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大多數事務的管理和財政撥款。每一個大區還有一位大區省長(préfet de région),由政府提名,他的任務是負責區級的政權,比如統籌公安事務等。科西嘉地方行政區域的地位較特殊,跟一個大區相當,但擁有更多權力。
96個省(département)。省是比大區低一級別的行政區域,每個大區包括數個省。跟大區相似,省由每六年直接普選產生的省委員會(conseil général)管理和對其經濟和社會領域的事務進行財政撥款。各省是在1790年法國大革命中建立,標准之一是所有的公民能夠在一天內到達專區政府所在地。今天,省的職責范圍經常與大區重疊。同大區相似,每個省有一個省長(préfet)管理行政事務。
329個區(arrondissement)。每個法國省份又被分割為數個區,駐有專區區長(sous-préfet),職責是輔佐省長的事務。
3879個縣(canton)。每個區再劃分為縣,縣的角色實質上是提供成一個選舉基層網:在縣級選舉中,每個縣推選一名成員代表其參與省委員會。在城市區帶,一個市鎮通常涵蓋幾個縣;而在鄉村地區,一個縣通常由一些小鎮組成。因此主要行政部門一般集中於縣政府所在地。
36568個市鎮(commune)。市鎮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最小的行政分劃,對應一個鄉村或者城市。即使一大市鎮涵蓋了數個縣,也只下歸於一省之區(arrondissement départemental)。市鎮由選舉產生的市議會(conseil municipal)治理,後者由市長(maire)主管。他們的許可權不一,擁有自己的財政預算。
人口最多的三個市鎮(巴黎、馬賽、里昂)又被分劃為45個市區(arrondissement municipal),相當於附屬市鎮(sous-commune),擁有(市區的)區長(maire)和區議會(conseil municipal d'arrondissement)。
某些市鎮也同時涵蓋數個居民點、村莊或鎮(bourg):這些鎮通常源於極少有人居住的居民點、或是地處過於偏僻而無法安置自治行政管理機構,因而被歸於鄰近的市鎮,同時也可能來源於人口遷移計劃,例如有一些「新城」被建立在一個或數個市鎮區塊上,或是基於山區中的車站而建。
⑶ 法國行政區劃
法國現行行政區劃中分為大區、省和市鎮(大區轄省,省轄市鎮),本土分為13個大區、96個省,海外也有5個省及大區、8個海外集體及領地,其中有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科西嘉和新喀里多尼亞。法國全國共有36568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法國行政區劃是對法國地理的行政和機構劃分。
法國本土
13個大區
Région
大區是最大的行政劃分區,由大區議會(conseil régional)管理。大區議會每六年由直接普選產生,議會參與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大多數事務的管理和財政撥款。每一個大區還有一位大區主席(préfet de région),由政府提名,他的任務為負責該行政區域的政權,例如統籌公共安全事務等。科西嘉地方行政區域的地位較特殊,跟一個大區相當,但擁有更多權力。
奧弗涅-羅訥-阿爾卑斯大區(奧弗涅+羅訥-阿爾卑斯)、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區(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布列塔尼大區、中央-盧瓦爾河谷大區、科西嘉大區、法蘭西島大區、上法蘭西大區(北部-加來海峽+皮卡第)、大東部大區(香檳-阿登+洛林+阿爾薩斯)、諾曼底大區(下諾曼底+上諾曼底)、新阿基坦大區(阿基坦+利穆贊+普瓦圖-夏朗德)、奧克西塔尼大區(南部-比利牛斯+朗格多克-魯西永)、盧瓦爾河地區大區、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
96個省
Département
省是比大區低一級別的行政區域,每個大區包括數個省。跟大區相似,省由每六年直接普選產生的省議會(conseil général)管理和對其經濟和社會領域的事務進行財政撥款。各省是在1790年法國大革命中建立,標准之一是所有的公民能夠在一天內到達專區政府所在地。省的職責范圍經常與大區重疊。同大區相似,每個省有一個省長(préfet)管理行政事務。
安、埃納、阿列、上普羅旺斯阿爾卑斯、上阿爾卑斯、海濱阿爾卑斯、阿爾代什、阿登、阿列日、奧布、奧德、阿韋龍、羅訥河口、卡爾瓦多斯、康塔勒、夏朗德、海濱夏朗德、謝爾、科雷茲、上科西嘉、南科西嘉、科多爾、北海濱、克勒茲、多爾多涅、杜、德羅姆、厄爾、厄爾-盧瓦爾、菲尼斯泰爾、加爾、上加隆、熱爾、紀龍德、埃羅、伊勒-維萊納、安德爾、安德爾-盧瓦爾、伊澤爾、汝拉、朗德、盧瓦爾-謝爾、盧瓦爾、上盧瓦爾、盧瓦爾-大西洋、盧瓦德、洛特、洛特-加隆、洛澤爾、曼恩-盧瓦爾、芒什、馬恩、上馬恩、馬耶納、默爾特-摩澤爾、默茲、莫爾比昂、摩澤爾、涅夫勒、北部、瓦茲、奧恩、加來海峽、多姆山、大西洋-比利牛斯、上比利牛斯、東比利牛斯、下萊茵、上萊茵、羅訥、上索恩、索恩-盧瓦爾、薩爾特、薩瓦、上薩瓦、巴黎、海濱塞納、塞納-馬恩、伊夫林、德塞夫勒、索姆、塔恩、塔恩-加隆、瓦爾、沃克呂茲、旺代、維埃納、上維埃納、孚日、約訥、貝爾福、埃索納、上塞納、塞納-聖但尼、瓦勒德馬恩、瓦勒德瓦茲。
329個區
Arrondissement
每個法國省份又分割為數個區,駐有專區區長(sous-préfet),職責是輔佐省長的事務。
4055個選區
Canton
每個區再劃分為選區,選區的角色實質上是提供一個選舉基層網:在地方選舉中,每個選區推選一名成員代表該區參與省議會。在城市區帶,一個市鎮通常涵蓋幾個選區;而在鄉村地區,一個選區通常由一些小鎮組成。因此主要行政部門一般集中於選區政府所在地。
36568個市鎮
Commune
市鎮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最小的行政劃分區,對應一個鄉村或者城市。即使一大市鎮涵蓋了數個選區,也只屬於一個省的區(arrondissement départemental)。市鎮由選舉產生的市議會(conseil municipal)治理,後者由市長(maire)主管。他們的許可權不一,擁有自己的財政預算。
人口最多的三個市鎮(巴黎、馬賽、里昂)又劃分為45個市區(arrondissement municipal),相當於附屬市鎮(sous-commune),擁有(市區的)區長(maire)和區議會(conseil municipal d'arrondissement)。
某些市鎮也同時涵蓋數個居民點、村莊或鎮(bourg):這些鎮通常源於極少有人居住的居民點、或是地處過於偏僻而無法安置自治行政管理機構,因而歸於鄰近的市鎮,同時也可能來源於人口遷移計劃,例如有一些「新城」被建立在一個或數個市鎮區塊上,或是基於山區中的車站而建。
法國的96個省
5個海外省及大區
Département et Région d'Outre-mer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依據法國1946年3月19日頒布的法令,即《海外省法》,一些前殖民地成為了法國的海外省,如法屬蓋亞那等,被正式納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領土范圍,遵循法國的法律法規,其行政首腦由法國內務部任命。另外,與法國本土省份不同,海外省仍可以保留這些地區的特殊性。1958年制定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第73條明確規定:由於海外省的獨特身份,上述地區可以擁有適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司法體系和行政構成。
瓜德魯普
馬提尼克
法屬蓋亞那
留尼旺
馬約特
8個海外集體及領地
Collectivités et Territoires d』Outre-Mer
有些海外屬地並未成為法國的海外省,如新喀里多尼亞、法屬波利尼西亞等。它們不僅擁有獨特的身份地位,亦擁有自己的制度法規。《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第74條明確規定,這些地區實行高度自治,在遵循法國本土法律法規的同時,亦可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並運行適合本地區發展的行政權力機構,及維持其運行而必備的法律法規。
海外集體(Collectivité d'outre-mer)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
聖巴泰勒米
法屬聖馬丁
瓦利斯和富圖納
法屬波利尼西亞
特殊集體(Collectivitésui generis)
新喀里多尼亞
海外領地(Territoire d'outre-mer)
法屬南部和南極領地
無建制
克利珀頓島
城市:巴黎(Paris),是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世界五個國際大都市之一(其餘四個分別為紐約、倫敦、東京、香港),並被GaWC評為Alpha+級世界一線城市。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法國,也是西歐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2024奧運舉辦地。
巴黎位於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橫跨塞納河兩岸,廣義的巴黎有小巴黎和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環城公路以內的巴黎城市內,面積105.4平方公里,人口224萬;大巴黎包括城區周圍的上塞納省、瓦勒德馬恩省、塞納-聖但尼省、伊夫林省、瓦勒德瓦茲省、塞納-馬恩省和埃松省七個省,共同組成巴黎大區,這片地區在古代就已經被稱作「法蘭西島」(ile-de-france),都會區人口約為1100萬,占據全國人口的六分之一。
馬賽:馬賽(Marseille),市區人口僅次於巴黎和里昂的法國第三大城市和最大海港,城市人口約87萬(2013年)。大都會區人口約為189萬(2013年),位於巴黎和里昂之後。該市三面被石灰岩山丘所環抱,景色秀麗,氣候宜人。馬賽東南瀕地中海,水深港闊,無急流險灘,萬噸級輪可暢通無阻;西部有羅納河及平坦河谷與北歐聯系,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全港由馬賽、拉韋拉、福斯和羅納聖路易四大港區組成,年貨運量1億噸,為法國對外貿易最大門戶。
主要的旅行景點有伊夫島、賈爾德聖母院、馬賽美術館、馬賽舊港、歐洲和地中海文明博物館。馬賽為地中海氣候,全年氣候基本都比較宜人,但12月-1月會比較寒冷,有的地方還會出現霜凍。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168名。
⑷ 2020年法國233名市長鎮長遭毆打,為啥這么慘
自從今年1月以來,法國共有233名市長鎮長遭遇人身攻擊,相比於去年來說,這樣的人身攻擊事件有所增加,人身攻擊事件增加的原因在於法國的治安混亂,法律不健全,才會導致這樣的情況發生。
目前,法國需要採取有效的措施去防護這些市長鎮長的安全,這些暴力也從側面反映出市長鎮長們在日常工作中面臨的危險,當局者不能不管,因此,法國政府應該站在市長鎮長的角度去考慮完善一些相應的法律,對市長鎮長們進行相應的人身保護。
⑸ 法國政治體制
法國的政體是半總統制,這是一種總統制和議會制的混合物。這一政體的建立與戴高樂的政治主張有密切的關系,戴高樂為革除第四共和國黨派林立、政治動盪、政府軟弱的弊端,於1958年主持制定了第五共和國憲法,變議會制為半總統制。法國總統是國家權利的中心,憲法賦予總統一系列重大職權,除了有任免總理和組織政府、統帥軍隊、主持外交、發布咨文、頒布法律、監督司法等權利外,還擁有解散國民議會、舉行公民投票和「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非常權力。總統直接由選民選舉,直接對選民負責。政府由總統任命,雖然政府也要對議會負責,但議會的倒閣權受到嚴格限制,使政府對議會有相對獨立性,加強了政府的穩定性。
法國是典型的多黨制國家,黨派最多時達200多個。70年代中期以來,法國政黨逐步完成兩極化過程,形成以保衛共和聯盟(戴高樂派)和法國民主聯盟(吉斯卡爾派)為右翼,以法國社會黨和法國共產黨為左翼的四大黨爭雄,左右兩大派對峙的黨派格局。
法國的政治制度的特點
1、法國實行半總統半議會制
2,左右共治(特有現象)
3、多黨制
法國的政府為什麼要對議會負責
1為了克服政府濫用權力的弊端2議會擁有立法權和監督權在國家政體中發揮重要作用,
還有不懂的去http://myy.cass.cn/ziliao/12ozwx/08/book%5Ceo49%5C17%5Cbook1.htm
⑹ 法國國土面積不大,為什麼能有三萬多個市長
法國雖然有3萬多個城鎮,但人口不到3500的城鎮有3.4萬個。就這里的人口規模而言,法國大部分城市其實都是城鎮。
當時,許多地方的公民都在努力從領主和王子那裡獲得自己的城市經營權。最典型的兩種方法是用錢贖回和起義奪取。歐洲大部分地方都有公民自治的傳統,甚至像法國這樣的國家也保留了很多相關的傳統。今天,法國3萬多個城鎮也是公民要求自治的表現。
⑺ 為什麼有巴黎市長不受法國政府領導的說法
他們的體制不同。巴黎市長不由法國政府任命的,而是由市民選出來的,他要對市民負責,很多時候都不受國家政府領導。看台灣就清楚了。台灣現任領導人是民進黨的阿扁,台北市長則是國民黨的郝龍斌,台北市政府經常跟阿扁唱對台戲。
⑻ 法國的內閣名單
法國新上任的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5月7日宣布新內閣名單,任命資深外交官多米尼克·德·維爾潘為法國外交部長,任命哲學家盧克·費里為教育部長,而國防部長則首次由一名女性擔任。
希拉克在總統選舉獲勝後,任命拉法蘭擔任新總理,拉法蘭希望自己組建的內閣能在下月的議會選舉中贏得支持。
曾在1993年至1995年擔任體育部長的阿利奧·瑪麗此次擔任了國防部長,成為首位擔任此職的女性。
在拉法蘭的內閣中,擔任內政部長的是巴黎大區納伊的市長尼古拉·薩爾科齊。擔任財政部長的是鋼鐵製造業大亨弗朗西斯·梅爾。司法部部長和勞工部長分別是共和黨人多米尼克·佩爾邦和朗索瓦·菲永,總統希拉克也是共和黨人。法國民主聯盟的吉勒·德·羅賓被委任旅遊部長一職。
⑼ 法國一市長為何遭警方拘留
據外媒報道,法國埃松省維蘇市長特倫卡(Richard Trenkye)因用武士刀威脅流浪漢,而被警方拘留。
當地媒體報道稱,特倫卡試圖阻止流浪者在私立幼兒園停車場安家。據悉,流浪漢還引來了警察,在一名流浪者的車上被發現有槍後,該流浪漢也被拘留。
據法國媒體消息,對特倫卡血液酒精濃度的測試顯示正常。
這法國市長真是太閑了
⑽ 巴黎市長其人
Bertrand Delanoë
貝特朗·德拉諾埃
58歲
法國社會黨,經濟學學士,法國參議員。從2001年開始擔任巴黎市長。在此之前為巴黎市參議員(1995-2001)。
在1998年一次公開的電視訪問中,他坦誠自己是同性戀者。
在任期間,他致力於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減少污染,為巴黎市引入Vélib計劃用以在全巴黎設置廉價的自行車租用,更進一步引入小汽車共用服務。2008年被再次選為巴黎市長,任期6年。
他將是2012年法國總統競選的最有力候選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