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敦刻爾克高原在哪,特徵是什麼
敦刻爾克位於法國。是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城市名來自荷蘭語,意為『』沙丘上的教堂『』。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向大西洋敞開。東部是阿爾卑斯山地和侏羅山地;中南部為中央高原;西南邊境有比利牛斯山脈;中央高原和比利牛斯山地間的西南地區為阿基坦盆地;北部是巴黎盆地;西北部為阿莫里坎丘陵。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B. 如何看待電影《敦刻爾克》在法國遭到抵制
因為敦刻爾克是英國、法國、荷蘭等同盟國的撤退,電影中缺乏法國人的視角,僅給了法國士兵十幾秒的鏡頭,還是將法國士兵刻畫成假裝成英軍上船的形象。再加上,歷史上法國在撤退的最後起了後衛的作用,最終導致有一萬多的法軍被俘。無論從電影情節中還是真實的歷史上,似乎對法國有一個不公。
這時,德國坦克已經到達敦刻爾克近郊,包圍圈已縮得很小很小,後衛任務落在約4萬名法軍身上。晚上10點,最後一批船隻到達敦刻爾克,混亂局面突然達到了高潮,眾多沒有武器的士兵瞬間涌現,亂作一團,上去的撿了性命,剩下的只能「望洋興嘆」。最後,有2.6萬人擠上了最後一批軍艦的甲板,離開了敦刻爾克。6月4日,「發電機行動」計劃至此結束,滿載著法國士兵的英艦「希卡里」號是最後一艘駛離敦刻爾克港口的船。而此時還有不少撤退不了的後衛法軍打盡最後一發子彈成為俘虜。
歷史就是這樣無情,法軍在撤退中的作用和犧牲確實不應該被忘記,但是諾蘭的《敦刻爾克》意在講述個體生命面臨死亡經歷生死的故事,其本人也多次聲明,無論哪一方都應該理性看待。
C. 敦刻爾克不說話的法國人死了嗎
咳咳 我覺得拋開本劇的歷史批判論來講 單純來看這個法國人褂掉的設定真的不是很好,明明是很機智的人 ,怎麼可能會這樣淹死呢。
你瞧他:1混入機智 2變裝機智 3插隊機智 3.1隱蔽機智 4船舷機智 5開艙機智 6推槍機智 7堵孔機智 8最後死於堵洞跑路太慢 真TM難以理解。
D. 敦刻爾克裡面安排那個法國人最後淹死了,有什麼涵義嗎
被淹死的法軍是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法國的真實寫照。他在船沉之際打開艙門解救男主,在船艙進水時幫英國人堵槍眼,可最後還是被英國人拋棄。正如海軍中校在棧道上對陸軍上校說的,私下裡把自己人帶回去就行了。沒有法軍的掩護英國人也得完蛋,他救了英國人最後卻被英國人拋棄,令人唏噓。歷史的敦刻爾克海灘上,有數萬法軍被俘,而法國也向德國投降。
E. 為什麼在《敦刻爾克》中的法國士兵被描述的很消極
諾蘭——一位將時間變成敵人的魔術師
文/夢里詩書
一周、一天、一小時三條時間線索的交錯,成為了克里斯托弗·諾蘭第一次涉足真實歷史所交出的答卷,《敦刻爾克》在他的執導下,不是一次足智多謀的撤退,也並沒有著何般英雄主義的彰顯,小人物視角直面戰爭的慘痛與絕望,成為了電影最為誘人共鳴也最為深刻的內在縱深。
敦刻爾克大撤退——一次成功將33萬盟軍撤離納粹圍堵的歷史奇跡,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次尤為重要的轉折點,在未看電影前,對諾蘭會如何去呈現這場真實的歷史事件,個人是滿懷期許的,這一次的他也並沒有讓人失望,在這部作品裡諾蘭並沒有致力於從宏觀上多麼真實的去還原這場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而是透過對時間極為出色的把控,將分屬陸海空的三個故事,在一種尤為克制的情緒中,用一周、一天、一小時三個時間,呈現了一場仍舊極具自己獨特風格卻又穩中有變的電影作品。
對於一部戰爭電影,《敦刻爾克》是復雜的,但對於一部諾蘭電影,它又是極簡的,非線性敘事手法在這位導演的手中早已被玩轉的游刃有餘,故其電影在伊始才敢於大膽的摒棄了一切鋪墊,直接便將觀眾帶入了槍林彈雨之中,而隨著劇情的發酵,你不難發現這是一部並沒有絕對主演的作品,多視角多空間多時間對這場大撤退的還原,不僅將一股扣人心弦的緊張感維繫到了電影最後一刻,也令人看到了戰爭陰雲下的殘酷。
一部好的戰爭電影什麼最為能打動人?無外乎就是感人至深的人性之光和血腥殘酷的戰爭畫面,但在這部電影中諾蘭給予人物的台詞少之又少,在戰爭場面上也沒有多少血腥的畫面,但對鏡頭語言和音樂的善用,使電影對戰爭殘酷的著點並沒有遜色分毫,相反電影一面在伊始便透過第一視角將觀眾拉近電影,另一面透過小人物深陷絕望之境後能否絕地重生的懸疑,以及那用時間構思所帶來窒息般的緊迫,都使人仿若真正的走進了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是一部沒有德軍鏡頭的作品,時間成為了這部電影最大的敵人,而活著這種在和平年代最為基本的需求,在這部電影中卻成為了最大的希望,由此這部稍顯另類的二戰電影,對反戰的著點才會在諾蘭玩轉自己技藝的同時,仍舊充滿了打動人心的魅力。
F. 電影敦刻爾克最後那個法國兵去哪了
死了,還記得那艘被打了一堆彈孔的那艘小貨船么,他被困在貨船的貨艙里,淹死了。有這樣一個鏡頭:法國兵在在被水沒過之後,掙扎著將一隻手伸向從出口射進來的那道光,過了一會手不動了,然後沉了下去。和他一起的英國兵出了船艙後在水裡走了一段,回頭看了看,法國兵沒有出來。
G. 看外國媒體如何評價諾蘭的"敦刻爾克"劇情
這片其實沒什麼劇情吧,是導演諾蘭的一次實驗性嘗試,追求的是身臨其境的觀感體驗
H. 法國敦刻爾克市簡介
1. 鋼鐵工業鋼鐵工業是法國傳統工業部門,歷史悠久。法國鐵礦資源豐富,儲量居西歐首位。洛林鐵礦是全國最大鐵礦,儲量佔全國4/5以上,產量佔全國鐵礦石總產量的95%。但其品位較低,含磷較高。法國現代化的鋼鐵工業始於19世紀7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得到較大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發展迅速。為了提高法國鋼鐵工業的競爭能力,利用良好的港口條件和進口富礦石和煉焦煤,從50年代末開始,興建臨海鋼鐵企業。北部的敦刻爾克建有全國最大的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煉鋼能力達800萬噸。
2. 鋼鐵工業布局在沿海港口,屬於臨海型工業布局,具有很好的區位優勢。70年代在地中海濱,羅訥河口左岸的福斯,建立了第二大臨海鋼鐵聯合企業。這里的深水碼頭可停泊40萬噸巨輪,。計劃最終規模可達2 000萬噸煉鋼能力,目前煉鋼能力為350萬噸。廠區附近的深水碼頭可停泊30~40萬噸巨輪。便於原燃料的進口和向鋼鐵工業不夠發達的地中海沿岸國家出口;且靠近法國第二大城市馬賽,有較雄厚的工業基礎,並已建有電力、煉油、石化等工業;又有充足的淡水供應
3. 敦刻爾克港是擁有水深達17.5米的天然良港,背倚法國以及歐洲大型鋼鐵、能源、造船、紡織等產業,是一個綜合性大港。從傳統的金屬、管道、木材貨物碼頭,糖類貨物碼頭到穀物、鋼鐵、煤炭、石灰、燒結礦石、鐵合金,以及石油化工液體、集裝箱、拖車滾裝等,還擁有的12個專業碼頭和一個物流園區,幾乎囊括了傳統與現代運輸方式所有貨類。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其港口經營門類的齊全,是世界上許多新興港口都難以企及的。
4. 近年來,敦刻爾克港加快了多式聯運和物流鏈的建設,將支線船、內河運輸與陸上貨車、鐵路運輸等聯結一體,提升了港口綜合運輸能級和效率,在北海港口形成了一個最快捷、安全、價廉的物流運輸網路。目前,敦刻爾克港已位居法國煤炭、鐵礦第一大進口港,法屬西印度群島香蕉進口第一進口港,以及連接英國海上運輸交通的第二大港。
I. 《敦刻爾克》上映 國人怎麼看
用眼睛👀
J. 為什麼從敦刻爾克的狼狽,到諾曼底的激昂,在法國海岸看英國不屈的精神呢
1940年5月27日,被困在敦刻爾克沙灘上的英國士兵驚喜地看見幾十條小船來到岸邊,它們有的掛著英國國旗,有的掛著法國國旗,還有比利時和荷蘭國旗。這些船五花八門,有的是駁船,有的是貨船,甚至還有幾條私人遊艇。每條船都裝滿了人才駛離,帶著他們向海峽另一端駛去。
根據史料記載,整個敦刻爾克撤退期間,一共有693條英國籍船舶和168條其他國籍船舶參與了這次被載入史冊的援救行動。5月27日,走投無路的英國政府開始公開號召民眾參與這一行動,在動員廣播中,英國政府毫不隱瞞將會遇到的危險,包括炮火和空襲,甚至提出不需要船主自行駕駛,只需要提供船舶即可的建議,但是全部693條英國船舶全部由原船主駕駛前往敦刻爾克。這些英國民眾非常清楚這支遠征軍在未來對於英國的意義,都盡全力去幫助自己的國家。
負責撤退的亞歷山大將軍
敦刻爾克是二戰歷史上非常成功的一場撤退行動,這次撤退到本土的英軍成為之後英國在二戰中的中堅戰鬥力量,當四年後,這30多萬中的一些人在諾曼底登陸之時,他們心中不知有怎麼樣的感慨油然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