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畫家達維特的代表作有哪些

法國畫家達維特的代表作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04 18:09:01

❶ 達維特的藝術特色

達維特是宣揚革命斗爭精神的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
以雄健之筆繪制了大量質朴、充實、蘊含著熱情與力量的作品~~~
代表作有油畫《荷拉斯三兄弟的宣誓》、《馬拉之死》、《加冕式》、《萊卡米耶夫人像》等~~

下面摘抄一段:

路易·達維特(1748~1825)不僅是法國傑出的畫家,而且還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社會活動家。達維特出生在巴黎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十歲時父親去逝,由叔父撫養。從小就對繪畫有濃厚的興趣,後進入皇家美術學院接受教育。曾去義大利游學,在那裡深受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作品的影響,並認為文藝復興的美術才是真正的藝術。早期的達維特作品嚴格遵守著學院派的製作法則,而且保留著羅可可風格的痕跡,但由於在義大利學習期間受到人文主義傳統的影響,開始轉向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的創作。他常常選擇古希臘、羅馬歷史中的英雄人物故事為題材進行作品的創作。在形象塑造上,以古代雕塑為範本,力求表現人物的共性,構圖上力求嚴謹、均衡,對素描的追求超過了對色彩的注重。在形式上,力圖用古典的法則來「改造」實際生活中的物象,表現一種靜穆而嚴峻的美。達維特的代表作品有《荷拉斯兄弟的宣誓》《馬拉之死》等。

❷ 畫家和他們的代表作品

義大利畫家拉斐爾 三幅代表作:《西斯廷聖母》《雅典學院》《巴爾納斯山》達·芬奇: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偉大美術家他的代表作《最後的晚餐》、肖像畫《蒙娜麗莎》米開朗琪羅: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雕塑家、畫家、建築師和詩人代表作:《創世紀》天頂畫。尚有壁畫《最後的審判》,雕塑《大衛》、《摩西》丟勒:宗教改革時期德國畫家,代表作有《啟示錄》、《亞當與夏娃》、《四聖徒》等。列賓:俄國名畫家。他的《伏爾加河纖夫》有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米隆:古希臘雕塑家,代表作《擲鐵餅者》最充分體現他的藝術風格。菲狄亞斯:古希臘雕塑家,早期著名作品是建立在雅典衛城上的巨大的《雅典娜》銅像,後期名作有《宙斯》。伯拉克西特列斯:古希臘雕塑家,代表作有《維納斯》、《赫爾美斯》和《薩提兒》等。多那太羅: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雕塑家,代表作《大衛》富有真實感地表現了基督教傳說中的少年英雄,《格太梅拉達騎馬像》則體現了理想的英雄典型。呂德:法國浪漫主義雕塑家,著名的巴黎凱旋門上《馬賽曲》浮雕作者。羅丹:法國十九世紀偉大雕塑家,代表作有《青銅時代》、《思想者》、《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

❸ 法國現代畫家都有誰

·克魯埃(約1485-1540),法國畫家。

弗朗索瓦·克魯埃(約1516-1572),法國畫家,代表作有《出浴貴婦》、《伊麗莎白像》等,他的素描肖像簡練、豪放、別具一格。

弗朗索瓦·布爾坡(1545-1581),法國肖像畫家。

德科爾(年代不祥),法國畫家。

拉圖爾(1593-1652),法國畫家,代表作有《油燈前的馬格達利娜》、《聖母受教》等,作品筆觸細膩精確,結構典雅古樸,明暗對比強烈。

普桑(1594-1665),法國畫家,作品多為神話、歷史題材,代表作有《阿爾卡迪亞的牧人》、《詩人的靈感》等,他的畫風明朗、和諧,人物端莊、典雅,富有雕塑的形體美。

勃雷拜特(約1598-1650),法國畫家。

洛蘭(1600-1682),法國畫家,以風景畫,歷史畫著名,作品有《克利奧佩特拉的出行》、《示巴女王登舟圖》、《歐羅巴被劫》、《裝載上船》等,畫面有透明感,體現光線、大氣和深感。

拉爾日列爾(1656-1746),法國畫家。

柯依貝(1661-1722),法國畫家,作有宗教題材的壁畫等。

華托(1684-1721),法國畫家,「羅可可」繪畫的重要代表人物,畫風柔媚纖細、抒情風流,具有現實主義傾向,作品有《任性的女人》、《向愛情島出發》、《畫店》等,素描速寫簡潔明快、筆法柔和。

夏爾丹(1699-1779),法國傑出的風俗畫家、靜物畫家,他主要描繪下層市民的生活,體現了他的民主思想,作品重視構圖和人物精神狀態的表現,代表作有《午餐前的祈禱》、《洗衣婦》、《廚娘》、《市場歸來》等,色彩豐富柔和,光色協調統一,技法深沉有力,他的素描,形體塑造結實、空間感強、層次豐富。

拉都爾(1704-1788),法國肖像畫家,作品注重心理狀態、職業特徵的刻畫、人物性格描寫和思想感情的表達。

格瑞茲(1725-1805),法國畫家,作品以描寫中下層市民生活和婦女、兒童肖像為主。

弗拉貢納(1732-1806),法國畫家。

烏東(1741-1828),法國傑出雕刻家,以擅長肖像雕刻著名於世,他的作品重視眼神的表現,賦予雕像雄渾和威嚴,《伏爾泰坐像》是最成功的雕像。

大衛(1748-1825),又譯作達維特,法國傑出畫家,古典主義美術的領導者,作品有《馬拉之死》、《荷拉斯兄弟之誓》、《萊卡米爾夫人》等,畫風嚴謹質朴、氣勢宏偉,他的素描結實有力,大膽豪放,富於激情。

普呂東(1758-1823),法國畫家,作品具有古典主義風格和浪漫主義色彩,善於刻畫人物感情和追求理想的美,他的素描明暗造型柔和而精巧,風格獨特,造詣很深。

安格爾(1780-1867),法國傑出畫家,古典主義畫派最後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貝爾擔像》、《泉》、《土耳其浴場》等,他造型准確、色彩和諧,肖像畫成就尤為突出,他造型准確、色彩和諧,肖像畫成就尤為突出,他勤奮不懈、勇於探索,造詣很高,把學院派素描推向頂峰,尤其重視線描的技巧,用輕柔涌動、精細、簡練、優美生動的線條,合攏形成整體輪廓,產生音樂般的節奏和韻律感。

熱里柯(1791-1824),又譯作籍里柯、席里柯,法國傑出畫家,浪漫主義藝術的先軀,創作以當時現實為題材,努力探索新的表現方法,代表作有《梅杜薩之筏》、《馬上的近衛軍》、《賽馬》等,他的素描多為創作用的寫生習作,充滿激昂動盪、熱情洋溢,形體塑造結實有力、運動感強。

柯羅(1796-1875),法國傑出畫家,以擅長風景畫而著稱,他的人物肖像畫有獨特之處,色調柔和,感情豐富,代表作有《藍衣少婦》、《拿鐮刀的農婦》、《拈線的義大利少女》等。風景畫洋溢著清新的情調和音樂的氣氛,代表作有《摩特楓丹的回憶》、《風中的樹》、《諾布爾的道路》等,畫面意境清幽、生意盎然,他曾提出「面向自然、對景寫生」的口號,把畫分成形、色、情、技四大要素。

德拉克羅瓦(1798-1863),法國傑出畫家,法國美術史上浪漫主義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有《自由引導著人民》、《但丁的小舟》、《希阿島的屠殺》等,存世的素描、速寫、版畫等有9000餘幅,以及具有研究價值的《日記》,他的作品情緒激昂、色彩絢麗、筆觸豪放,素描作品以跳動的線條和調子的對比表現了人的生命力。

杜米埃(1808-1879),法國傑出的油畫家、版畫家、漫畫家,是一位民主主義革命者。作有許多揭露當時腐敗政治的諷刺畫,代表作有油畫《三等車廂》、諷刺畫《七月英雄》、《卡岡都亞》等4000餘幅,畫風明暗對比強烈、線條遒勁,人物刻畫粗獷潑辣,深刻而尖銳,他用流動不動的細線畫成的素描別具一格,獨步古今。

羅埃(1812-1867),又譯作盧梭,法國畫家。他主張面向自然,對景寫生,是巴比松畫派第一人,畫風真實動人。

米勒(1814-1875),又譯作米萊,法國傑出畫家,巴比松畫派代表人物,他長期定居在農村,創作了許多他熟悉和熱愛的農民勤勞朴實生活的作品,如油畫《拾穗》、《晚鍾》、《播種》農村「三部曲」和《扶鋤的農夫》、《樵夫之死》、《餵食》、《母與子》等,所畫人物都不強調面部表情的刻畫,而是以典型有力的姿態動作,表現對農民深厚的感情和對大自然的贊美,由於他長期貧困無錢買材料,作品多為小幅油畫或素描,留世作品2500幅左右,他的素描用筆斷斷續續,線條渾厚、純朴、抒情,藝術語言親切感人。

杜比尼(1817-1878),法國巴比松畫派畫家,作品真實清新。

夏塞留(1819-1856),法國畫家,代表作有《兩姐妹》等,色彩使用成為浪漫主義者。

庫爾貝(1819-1877),法國傑出畫家,現實主義畫派的著名領袖,他主張藝術家要面對生活並忠實地反映它,創作了數千幅描繪勞動人民生活的作用,代表作有《畫室》、《石工》、《奧南的葬禮》、《篩谷的婦女》等,作品真實可信,筆觸有力,造型概括,富有表現力,對歐洲19世紀現實主義繪畫產生極大影響。

鮑丁(1824-1898),法國風景畫家。

夏凡(1824-1898),法國畫家,創作以裝飾壁畫為主,油畫作品有《貧窮的漁夫》等。

畢沙羅(1830-1903),法國印象派畫家,代表作有《推獨輪車的農婦》、《紅屋頂》等,畫風朴實有詩趣。

馬奈(1832-1883),法國印象派畫家,早期畫風寫實,後來注重光與色的表現,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陽台上》、《吹笛的小孩》、《奧蘭比亞》、《女神遊樂場的酒吧間》等,他筆觸細膩,人物形象和環境氣氛表現得很出色,素描多使用毛筆和鋼筆,運用筆觸表達光色。

德加(1834-1917),法國傑出畫家,喜歡描繪各種人物特別是畫芭蕾舞女而著稱,以優美的線條和燈光效果相結合,創作了《芭蕾舞劇院的休息室》、《舞蹈排練》、《舞台上的舞女》、《賽馬場》等,他善於畫大幅色粉筆畫和速寫,用筆連貫流暢、結構准確、風格獨特精絕,給人們提供了技法上的借鑒。

凡丁·拉多爾(1836-1904),法國畫家,擅長肖像和靜物畫,畫風富於音樂感。

西斯萊(1839-1899),法國印象派風景畫家,作品有《馬爾港的洪水》、《洛因的水渠》等,作品注重光與色的表現,喜畫河流和樹林。

塞尚(1839-1906),法國後斯印象派畫家,被認為是現代西方繪畫的先驅,「現代藝術之父」,他追求表現形式的創新,色彩和造型、節奏和空間均有新的探索,代表作有油畫《玩紙牌者》、《浴女們》、《打陽傘的女人》、《溫室中的塞尚夫人》、《聖維克多山》、《果盤》等。他認為「一切物體都是球形的、圓錐形、圓柱形」,對西方藝術影響很大,他的靜物畫配置適當,色塊艷麗,給人美感,素描作品渾然拙樸、方正大器。

羅丹(1840-1917),是19世紀法國傑出的最有影響的雕塑家,他敢於創新,走自己的路,作品對歐洲近代雕刻的發展有巨大影響,代表作有《思想者》、《加萊義民》、《青銅時代》、《巴爾扎克》等,他的作品情感強烈、風格多樣,富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特色,心理、性格描寫尤為深刻。羅丹一生留下5000多幅素描,多為構思的草圖或速寫,用筆流暢精練、造型准確有節奏旋律,看到他對生命精神的解釋,除雕塑和素描作品外,關於藝術的見解、評論匯編成《藝術論》,許多藝術和美學觀點有獨到的真知灼見。

莫奈(1840-1926),法國傑出畫家,印象派的創始人之一,他長斯探索光和空氣對自然界外觀的影響,並多次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次描繪,把太陽的光和空氣中的色彩分解出許多明亮的單色在畫面上組合,作出《印象·日出》,「印象派」由此得名,代表作有《睡蓮》、《魯昂大教堂》、《庭院里的女子》等。

雷諾阿(1841-1919),法國傑出畫家,印象派成員之一,以刻畫婦女和兒童的形象著稱,把傳統技法和印象派畫法相結合,以光和色創造理想的人體美,色彩豐富,生動活潑,畫面柔美,代表作有《包廂》、《鞦韆》、《珍妮·莎瑪麗肖像》、《浴女》等,素描作品注重於線條的表現,松軟疏散,變化莫測。

高更(1848-1903),法國傑出畫家,後斯印象派成員之一,長期在西太平洋的塔西提島和多米尼加島居住作畫,畫了許多當地原始人生活的作品,如《手捧果物的女人》,運用大面積色塊對比,但十分協調,他追求東方繪畫的線條、響亮的色彩和裝飾風格,在造型上高度概括,他的名作《我們從哪兒來?我們是誰?到哪兒去?》就體現他的原始、神秘、裝飾畫風,對後來的象徵派和野獸派有較大影響。

修拉(1859-1891),法國傑出畫家,「新印象派」重要代表人物,他認為印象派表現光色效果的方法還不夠嚴格,容易出現不透明的灰色,主張禁止在調色板上調和顏色,而是運用色光混合原理,以不同的單純小色點或色塊排列在畫面上,讓觀眾的眼睛自己去調色混合,即所謂「點彩派」,代表作有《大碗島上的星期日》、《馬戲》等,畫面像五彩繽紛的鑲嵌畫,光和色跳動閃耀,他的素描作品也是用色點構成,風格獨特。

斯丹倫(1859-1923),法國著名版畫家,作品以畫生活在底層的貧苦人為主,代表作有《未來》、《兩個洗衣婦》、《小酒店》等。他的素描線條輕松流暢,生活氣息濃郁,其作品對後來的馬蒂斯、畢加索有很大影響。

保爾·西格納(1863-1935),法國畫家。

洛特列克(1864-1901),又譯作勞特累克、法國畫家,畫風受德加、高更和日本浮世繪技法影響,自成一格;作品題材多為劇院、馬戲班、咖啡館、妓院等生活情景,代表作有《女丑角莎尤柯》、《在雅室中》、《費南多馬戲班的馬術》等。

瓦拉東(1867-1938),法國女畫家,以畫靜物、風景為主,畫風色彩深沉,富有個性。

邦納爾(1867-1947),法國畫家,代表作有《早晨的飯桌》等,畫風朴實、粗獷。

布爾德爾(1869-1929),法國雕刻家,羅丹的助手,代表作有《貝多芬像》、《弓箭手赫拉克勒斯》等,作品粗獷奔放、誇張變形、富有裝飾味,素描作品風格獨特,自成一家。

馬蒂斯(1869-1954),法國傑出畫家,野獸派代表人物,畫風以單純的線條和色塊誇張造型,富有野狂和裝飾趣味,代表作有《羅馬尼亞的上裝》、《舞蹈》、《靜物》、《裸女》等,他的「綜合單純化」畫風,線條概括完整,流暢自如;他的鋼筆寫生點線呼應,疏密對比,富有表現力和獨創性。

布拉克(1882-1963),法國畫家,早期繪畫抽象,後來轉為具體,作品多為靜物和自然風景,素描用筆獨特,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和韻律感。

郁特里羅(1885-1955),法國畫家。
以上都是法國畫家。

❹ 外國的美術作品有哪些計白當黑

構圖的英語詞為compossition,意為組合構成。在美術創作中,一般指在平面的物質空間上,安排和處理審美客體的位置和關系,把個別或局部的想像組合成整體的藝術作品,以表現構思中預想的形象與審美效果。構圖是藝術傳達的第一步,也是對構思的檢驗和修正。一般來說,構圖涉及多種形式法則,是繪畫藝術的基礎,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稱為章法或布局,被認為是「畫之總要」,極受重視。 意境,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范疇,在傳統繪畫中是作品通過時空鏡象的描繪,在情與景高度民主融匯後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境界。 意境理論的提出與發展,使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山水畫創作在審美意識上具備了二重結構:一是客觀事物的藝術再現,一是主觀精神的表現,而二者的有機聯系構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美。為此,傳統美學所強調的意境,既不是客觀物象的簡單描摩,也不是主觀意念的隨意拼合,而是主、客觀世界的統一,是畫家通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三方 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諧的體現。 意境的構成是以空間鏡象為基礎的,,是通過對鏡象的把握與經營得以達到「情與景匯,意與象通」的,這一點不但是創作的依據,同時也是欣賞的依據。繪畫是通過塑造直觀的、具體的藝術形象構成意境的,為了克服造型藝術由於瞬間性和靜態感而帶來的局限性,畫家往往通過富有啟導性和鄉鎮性的藝術語言與表現手法顯示時間的流程和空間的拓展。如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散點透視、虛實處理、計白當黑、意象造型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展現時空鏡象而採取的表現手法。這些手法一方面使畫家在意鏡上獲得了充分的主動權,打破了特定失控中客觀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給欣賞者提供了廣闊的藝術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間和形象蘊涵著無限的大千世界和豐富的思想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意鏡的最終構成,是由創作和欣賞兩個方面的結合才得以實現的。創作是將無限表現為有限,百里之勢濃縮於咫尺之間;而欣賞是從有限窺視到無限,於咫尺間體味到百里之勢。正是由這種面到點的創作過程和由點到面的欣賞過程,使作品中的意鏡得以展現出來,二者都需要形象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鏡之美。 情與景是構成意鏡的基本因素,但意鏡中的情須是蘊理之情,是特定時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僅僅是一般的自然景觀,同時也包括著能夠出動人們情懷,引起生活回憶的場合、環境、人物和事件,這樣才能使作品的意鏡在欣賞過程中得到社會心理上的認同和感情上的共鳴。 美術作品的形式是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是內容的物質化的體現,因此形式應該從屬於准確而鮮明地表達內容這一要求。但是,形式也因為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意味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馬克思曾經論述過,人類只有通過審美實踐活動,才能培養出「一種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這也就說明,形式美是能夠被人們感受到的。這里所說的形式美,是美的一種表現形態,它有著特定的含義,這主要是指美術語言的合規律與合目的性的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規律與符合審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結構。在藝術史上,美術家們通過長期的創造實踐,探索出了一些相對不變的形式美的法則,這些法則都是事物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在美術形式上的體現,因此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也有著能為人所把握的生理、心理基礎。下面就分別列舉並結合一些實例作些簡要的解釋。 變化與統一:在這里,變化也就是多樣,所以也稱多樣與統一。事物本來就是豐富多彩和富有變化的統一整體,在美術作品中,個別形象和形式要素、語言的多樣化,可以極大地豐富作品的藝術形象,但是這些變化又必須達到高度統一,使其統一於一個中心的形象或主體的部分,這樣才能構成一種有機整體的形式。例如在達·芬奇的名作《最後的晚餐》中,十二個門徒的姿態和表情均不相同,極富變化,然而畫家把他們三人一組地分置於耶穌兩邊,使處於明亮背景前的耶穌對統一畫面發揮統攝作用,室內建築的透視線又進一步加強了他的中心地位和形式上整體統一的視覺效果。又如《清明上河圖》的虹橋一段,畫面以客船過橋為中心,橋上下及兩岸的各色人物,都為這一情節所吸引,由此而構成多樣統一的熱鬧而緊張的生動場面。雕塑作品中如希臘的《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女神的頭、胸、腰、胯和腿,都形成自然而微妙的方向變化,而作為整體,這些部分又統一於女神那呈反S形的人體中軸線,從而構成一種富有魅力的優美、高雅的身姿。這些作品都是體現多樣統一的形式美的典範作品。 對比與和諧:對比就是應用變化原理,使一些可比成分的對立特徵更加明顯,更加強烈。美術形式中的對比因素很多,如大小、曲直、方向、黑白、明暗、色調、疏密、虛實、開合等,都可以形成對比。和諧就是各個部分或因素之間相互協調,就是指可比因素存在某種共性,也就是同一性、近似性或調和的配比關系。和對比一樣,和諧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在林風眠的《靜物》中,直立的玻璃水壺和水平的魚、黑與白、背景上的橙與綠,都存在鮮明的對比,使畫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然而由於黑白在畫中起主導作用,畫面仍是和諧的。而潘天壽的《水仙》由於花叢方向與造型而使整體形式非常和諧,然而在花叢大小、位置、葉的交插及題字上又稍有變化。因此在美術作品中,對比與和諧,常常是某一方面居於主導的地位。 比例與尺度:美術作品的形式結構和藝術形象中都包含著一種內在的抽象關系,就是比例和尺度。比例中包含著數學的秩序,美的人體具有某種比例,在古代希臘就被發現並作為美的規范。古希臘前期人體比例規范被確定為7個頭長,到後期又確定為8個頭長。同時,幾何學中的黃金分割又被認為是美的比例運用到美術創作中。如希臘雕刻《持矛者》的上下身比例以及古希臘建築《帕特農神廟》的建築平面與正立面的長、寬之比,都是接近黃金比的。法國古典主義畫家達維特的《薩平婦女》的構圖,也是按黃金分割的比例去安排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的位置的。這里所說的尺度,並不是度量上常說的尺寸,從美學意義講,尺度就是標准、規范,其中包含體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和美的規律的意思。例如建築設計的原則就是要適應人的生活起居與審美的需要,人體的比例、畫面的安排都要有一個適當的標准,就是符合美的規律的尺度。 對稱與均衡:對稱是指整體的各部分依實際的或假想的對稱軸或對稱點兩側形成等形、等量的對應關系,它具有穩定與統一的美感。其中完全等量、等形的對稱又稱為均齊,具有很強的整齊感與秩序感,如貴州的《蠟染頭巾》。並不完全等量等形的對稱,如馬蒂斯的《藍衣婦女》,是一種帶有變化成分的對稱,使人感到人物形象既穩重端莊,又自然生動。均衡是從運動規律中升華出來的美的形式法則,軸線或支點兩側形成不等形而等量的重力上的穩定、平衡就是均衡。如王雪濤的《牡丹》,右上方的花與左下方的枝葉就是依中間的重力支點形成均衡的。馬蒂斯的《靜物》中,右邊的盆花與左邊的大塊襯布構成均衡。均衡的法則使作品形式於穩定中更富於變化,因而顯得活潑生動。 節奏與韻律:節奏本來是表示時間上有秩序的連續重現,如音樂和舞蹈的節拍和節奏。在美術中,它指一些形態要素的有條理的反復、交替或排列,使人在視覺上感受到動態的連續性,就會產生節奏感。如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正立面的那些直線、柱廊、拱券乃至光影等,都形成了富有變化的節奏。韻律的原意也是指聲韻上的律動。在美術中,韻律是指動勢或氣韻的有秩序的反復,其中包含著近似因素或對比因素的交替、重復,在和諧、統一中包含著更富變化的反復。如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中的波狀線與曲線所構成的沖浪形象,就充滿強烈的韻律感。拉斐爾的《西斯廷聖母》是西方古典油畫中富於韻律感的典範名作,我們的視線可以從位於前景的衣著華麗的教皇開始,他右臂下垂的長袖連到最下方的小天使,他們仰首注視的姿態又把我們的視線引向位於明亮背景前的聖母,他的披巾和長袍構成優美的反S形,飄起的下襟連到聖女身上,最後又達到背後綠色的帷幔。在所有這些和諧的曲線中,蘊藏著極為復雜而完美的韻律美。

❺ 有關油畫《馬拉之死》的資料。

油畫名稱:《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
創作時間:1793年
作者:雅克·路易·達維特(又譯大衛)法國(1748年-1825年)
規格:162cm×125cm
材料:畫布 、油彩
現藏: 布魯塞爾 比利時皇家美術館藏
19世紀法國畫家達維特所畫的《馬拉之死》,是肖像畫中的另一種典型代表達維特(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的油畫《馬拉之死》,描繪的是法國革命家馬拉被殺手刺殺在浴缸里的歷史事件,畫家用寫實的手法再現了當時馬拉剛剛被刺的慘狀:馬拉倒在浴缸里,被刺的傷口清晰可見,鮮血已染紅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葯液,握著鵝毛筆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隻手緊緊地握著兇手遞給他的字條,女刺客夏綠蒂·科爾代是利用馬拉對她的同情趁其不備下的毒手,我們還可以看到丟在地上的帶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邊立有一個木台,看來,這就是馬拉辦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筆、紙幣和馬拉剛剛寫完的一張便條:「請把這5法郎的紙幣交給一個5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生命。」
畫家用寫實的手法再現了當時的情形:馬拉倒在浴缸里,鮮血正在從傷口中流出;帶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兇手已經逃離現場。畫家將畫中的主角設計在一個情節和場景之中,豐富了肖像畫的表現內容,增強了它的感染力。
畫家有意將畫面的上半部處理的單純、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觀寫實表現,同時,加強死者身體的下垂感和這一令人震驚憤慨的事件給人們帶來的壓抑、憋悶即莫大的悲痛之感。
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紀念碑一般,使畫面產生了一種凝重、庄嚴的氣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畫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獻給馬拉·達維特。」有如石碑上的銘文。這簡潔、嚴謹、明晰、理智的表現手法以及這深入、具體、真實再現細節的刻畫,反映了達維特對馬拉的無比敬重之情。同時,也反映了法國大革命期間,古典主義的盛行以及人們渴望尋求一種時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義精神。 據說大衛在馬拉被刺死的兩個小時後就趕到了現場,並被眼前的慘狀所震驚,於是他決定用畫筆來記錄這悲壯的歷史場面。《馬拉之死》既是一幅歷史畫又是肖像畫是不朽名作。馬拉是一位物理學家、醫葯博士,法國大革命是成為職業革命家,他是雅各賓黨的領導人之一,他在1793年7月13日在家中浴盆中被與反對雅各賓黨的吉倫特黨有勾結的女保皇分子夏洛特.科爾黛刺殺身亡馬拉的死激起了法國人民的極大憤怒和抗議,也深深震驚了達維特,他真實的刻畫了馬拉之死的真相,畫風極為寫實,局部刻畫也很詳實。這是一副沉浸於深刻的悲劇情感中的、結構簡潔而嚴謹的作品,達維特成功的把人物肖像描繪、歷史的精確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劇性結合起來。

❻ 法國著名畫家有哪些人

十八、十九世紀的法國美術在世界美術史上影響巨大,當時的法國也是世界藝術中心。形成的主要美術流派有:新古典主義美術、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美術、印象畫派等。
新古典主義繪畫的代表是達維特、安格爾等。
浪漫主義畫家代表是籍里柯、德拉克洛瓦等。
現實主義美術代表是米勒、柯洛、盧梭、庫爾貝等。
印象畫派的代表是梵高、高更、塞尚等。

❼ 法國畫家大衛的作品與安格爾的作品存在哪些差異

家大衛的作品與安格爾的作品存在哪些差異呢?是有一點差異的。

❽ 莫奈、馬奈、達維特、德拉克洛瓦誰是歐洲浪漫主義繪畫

摘要 德拉克,德拉克洛瓦的《沙達納帕路斯之死》、《獵獅》、《阿拉伯人與馬》等都是浪漫主義畫派的傑作。

❾ 達維特創作了哪些跟拿破崙有關的畫

雅克·路易·大衛,又譯:雅克-路易·達維德,是法國著名畫家,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畫風嚴謹,技法精工。在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雅各賓專政時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員會和美術委員會的委員。早期作品以歷史英雄人物為題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處決自己的兒子布魯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馬拉之死》。1794年雅各賓政權被反革命顛覆,經過五年的混亂,拿破崙掌握政權後,大衛做了拿破崙一世的宮廷畫家。這時期創作了歌頌拿破崙的《加冕式》、《授旗式》、《拿破崙越過聖貝爾納山》、《拿破崙在辦公室中的像》等作品

❿ 達維特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路易·達維特(1748~1825)不僅是法國傑出的畫家,而且還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社會活動家。達維特出生在巴黎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十歲時父親去逝,由叔父撫養。從小就對繪畫有濃厚的興趣,後進入皇家美術學院接受教育。曾去義大利游學,在那裡深受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作品的影響,並認為文藝復興的美術才是真正的藝術。早期的達維特作品嚴格遵守著學院派的製作法則,而且保留著羅可可風格的痕跡,但由於在義大利學習期間受到人文主義傳統的影響,開始轉向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的創作。他常常選擇古希臘、羅馬歷史中的英雄人物故事為題材進行作品的創作。在形象塑造上,以古代雕塑為範本,力求表現人物的共性,構圖上力求嚴謹、均衡,對素描的追求超過了對色彩的注重。在形式上,力圖用古典的法則來「改造」實際生活中的物象,表現一種靜穆而嚴峻的美。達維特的代表作品有《荷拉斯兄弟的宣誓》《馬拉之死》等。

閱讀全文

與法國畫家達維特的代表作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