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是怎樣入侵法國的。
德國「閃擊」波蘭得手後,更助長了希特勒稱霸世界的勃勃野心。於是,他一手舉著「尊重中立國家」的招牌,一手簽發了進攻西歐的第6號指令,制定了代號為「黃色方案」的計劃,將重兵壓在北海至瑞士一線,張開了吞並西歐的血盆大口。
德國為實現入侵西歐之目的,保障其翼側安全,決定首先進攻北歐諸國。在佔領丹麥並在挪威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後,認為實施「黃色方案」的時機已經成熟。到 1940年 5月初,德軍已在北海至瑞士一線集結和展開了 136個師(內有 10個裝甲師、 6個摩步師),坦克 3000多輛,飛機 4500架,企圖以「A」、「B」、「C」三個集團軍群,一舉吞並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繼而攻佔法國。其部署如下:
「A」集團軍群(由龍德施泰特上將指揮,轄第4、第 12和第 16集團軍,共 44個師,內有7個裝甲師、3個摩步師)擔任主攻,由第 3航空隊支援,配置在亞琛至摩澤爾河一線,其任務是由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地區,向聖康坦、阿布維爾和英吉利海峽沿岸總方向實施突擊,割裂部署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軍隊。
「B」集團軍群(由博克上將指揮,轄第6和第18集團軍,共28個師,內有3個裝甲師、 1個摩步師)由第2航空隊支援,集結在荷、比國境線至亞琛地區,其任務是突破德、荷邊境防線,佔領荷蘭全境和比利時北部,爾後,作為德軍的右翼向法國推進。
「C」集團軍群(由萊布上將指揮,轄第1和第7集團軍,共 17個師,內有1個摩步師)配置在馬奇諾防線正面,其任務是實施佯動,牽制馬奇諾防線上的法軍。
德軍的預備隊共 47個師,配置在萊茵河地區,在德國的魔爪准備伸向西歐之時,法國仍執迷不悟,認為德國打敗波蘭後,將東侵蘇聯,即使進攻法國,也需 4—5年以後。荷、比、盧三國卻天真地認為,只要嚴守中立,就可免遭戰禍。因此,直到 1940年3月,盟軍才嗅出戰爭的氣味,在法軍總參謀長和英、法盟軍總司令甘末林主持下,倉促制定了代號為「D」的作戰計劃,並調集135個師、3000輛坦克和 1300多架飛機(必要時,還可利用駐英倫三島的 1000架飛機支援戰斗),准備抗擊入侵之敵。
其兵力部署是:荷蘭 10個師、比利時 22個師分別配置在本國東部國境線上;法國和英國共有 103個師,編為 3個集團軍群,第 1集團軍群共 51個師,由比約特將軍指揮,配置在法、比邊境和法國北方各省;第2集團軍群共 25個師,由普雷特將軍指揮,配置在從瑞士至盧森堡的馬奇諾防線上;第 3集團軍群共 18個師,由貝松將軍指揮,配置在瑞士邊境的馬奇諾防線之後。法軍戰略預備隊為 9個師。另外,法第10集團軍配置在法國與義大利接壤的邊境上。
正當荷、比、盧三國仍做保持中立之夢時,德軍於5月10日清晨,在荷蘭海岸至馬奇諾防線這一地區展開了全線進攻。德軍 3000架飛機如同烏雲遮日般襲擊了荷、比、盧、法四國的 72個機場,一舉推毀了數百架飛機。隨後,德軍「B」集團軍群向荷蘭和比利時北部展開了進攻。
空降兵緊密配合,在對方縱深地域著陸,並奪佔了機場、橋梁、渡口和防禦支撐點。 10日零時 30分,在荷蘭境內,德軍實施了大規模轟炸。海牙兵營因來不及發出空襲警報,而使大部分士兵被炸死在床上。此時,德軍以 1個裝甲師向荷蘭東部快速推進,並以空降兵配合作戰,對荷蘭前後方進行襲擊,使其陷入一片混亂和驚恐之中。德軍裝甲部隊大顯神威,乘隙而入,於 12日與在鹿特丹著陸的空降兵會合。法第7集團軍前往支援時,荷軍已開始全線潰逃。荷女王威廉明娜及其大臣見勢不妙,便乘驅逐艦逃往英國。 14日德軍攻佔了鹿特丹。 15日荷蘭投降。在比利時,德軍「B」集團軍的地面部隊在空降兵的配合下,攻佔了埃本·埃馬爾要塞,強渡了馬斯河,粉碎了英、法軍隊的抵抗,於 17日佔領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德軍「A」集團軍群,於 5月 10日向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地區實施主要突擊。只有 30萬人口的盧森堡不戰而降。 14日,德軍的裝甲師和摩步師編成第一梯隊快速通過阿登地區,強渡馬斯河,重創了盟軍,佔領了法國的色當。(16日,英國首相丘吉爾急忙飛往巴黎商討對策。當他詢問甘末林戰略預備隊在哪裡時,這位盟軍總司令聳了聳肩回答:「沒有。」)隨後,德軍以每晝夜 20—40km的速度向西挺進, 20日,佔領阿布維爾,其裝甲部隊的基本兵力回師北上,從後方突擊防守比利時的盟軍。 21日,德軍快速部隊到達英吉利海峽,分割了英、法盟軍正面,封鎖了海峽,阻止了英軍的增援,從而將英、法盟軍 40個師包圍在法國敦刻爾克地區。 23日,布倫淪陷, 27日加來被占, 28日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看盟軍無力支援,便下令比軍投降。
被包圍在敦刻爾克地區的盟軍,三面受敵,一面臨海,處境極為危急,唯一出路是從海上撤逃。正當盟軍危在旦夕時,希特勒(為保存裝甲部隊的實力,迅速南下擊敗法國,進而迫使英國言和,)於 24日突然下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結果這一命令給了盟軍一個喘息的機會。
26日,英國海軍開始執行撤退的「發電機計劃」,大小船隻一齊湧向敦刻爾克海岸。盟軍在英國空軍掩護下向英國境內撤退。6月4日,德軍佔領敦刻爾克,俘虜法軍4萬餘人。雖然盟軍遭受重大損失.但撤出了33.8萬餘人,保存了有生力量。
正當德軍席捲法國北部時,法國雷諾內閣改組,魏剛接替甘末林當上了總司令。魏剛上任伊始,即令第10、第7、第6集團軍在法國北部松姆河和埃納河一帶倉促構築一條「魏剛防線」,企圖阻止德軍南下。
德軍攻佔法國北部後,為不使退至松姆河、瓦茲河及埃納河一線的法軍設防固守,,便趁其立足未穩之際,向法國腹地發起了攻擊。其計劃是:「A」、「B」兩集團軍群,強行突破「魏剛防線」,佔領法國首都巴黎,前出至馬奇諾防線的後方,再配合從正面攻擊的「C」集團軍群佔領馬奇諾防線,圍殲法軍,結束戰爭。
6月3日,德軍數百架飛機開始空襲法國機場及重要目標,法國失去了制空權, 900餘架飛機被摧毀。 5日拂曉,德軍兵分兩路在180km的正面上實施進攻。「B」集團軍群由於遭法軍頑強抵抗,每晝夜僅前進5-7km。為了增強突擊力量,德軍投入預備隊 22個師,於13日突破法軍防線;「A」集團軍群在瓦茲河和埃納河之間實施突破,於 12日到達巴黎東北的馬恩河後繼續向縱深發展。「A」、「B」兩集團軍群實施鉗形攻擊,迂迴巴黎,前出到馬奇諾防線後方。 14日,德軍「C」集團軍群按計劃在 50km寬的正面上向馬奇諾防線發起進攻,法軍腹背受敵,其防線很快被突破。同時,德軍未經戰斗便進入巴黎,埃菲爾鐵塔上掛起了德國的「+」字旗。 17日德軍攻佔斯特拉斯堡,近 50萬法軍被殲。 22日法國全權代表查理·享茨格將軍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戰事遂告結束。戰爭中法軍亡 6萬餘人,傷 30萬人,被俘 200萬人;德軍共傷亡 14.6萬餘人。
本次戰役,德軍僅用 44天即將荷、比、盧、法四國擊敗,迫使英軍退守本島。同盟國失敗的主要原因:一是戰備不足;二是軍事思想落後,三是對德軍主要突擊方向判斷錯誤。而德軍進一步總結了「閃擊」波蘭的經驗,充分發揮裝甲和機械化部隊的快速突擊力,在空降兵配合下又一次達成了「閃擊」的目的。
㈡ 德軍是如何繞過馬奇諾防線突破的
馬其諾防線耗資巨大,但它在戰爭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自法國一戰戰敗以來。馬其諾防線是法國在法國東部邊境修建的一個防禦區,旨在防止一戰後德國的潛在軍事威脅。該防線建於1928年,以法國議員兼陸軍部長馬奇諾的名字命名。
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僅限於該地區,雖然使得該地區足夠強大,但缺乏靈活性,而德國的坦克和飛機具有強大的機動性和靈活的攻擊能力。對於不可移動的溝渠和堡壘式區域防禦,德國可以完全突破敵人防禦的最薄弱環節。事實證明,情況確實如此。德國軍隊繞道而行,馬其諾防線變得毫無意義,法國的完全防禦思想註定要失敗。有一種說法,攻擊是最有效的防禦。只有攻防結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法國依靠完全馬其諾防線維持國家安全,在我看來是不現實的。
㈢ 德國是如何攻破號稱上帝都無法摧毀、固若金湯的法國堡壘的呢
當時的馬其頓防線被稱為固若金湯的法國堡壘,但德國軍隊並沒有正面去攻破這道防線,而是走了一條被稱為「無法穿越的地區」——阿登森林,從而快速突破,從馬其頓防線的背部,擊垮法國堡壘,最後徹底拿下法國。所以這些固若金湯的法國堡壘,事實上並沒有起到作用,德國只用了35天的時間,就攻破了首都巴黎。
但結果就是,德國裝甲部隊沒有愚蠢地攻擊法國的馬其諾防線,而是沖破了法國總司令眼中的「不可逾越地區」阿登森林。通過「鐮刀行動」,德軍像收割稻穀一樣,直接進入法國腹地,來到巴黎。
㈣ 馬其諾防線被功攻破前後法國大體情況
題主我首先要說 馬奇諾防線至今沒人攻破過
即使是德軍也得繞過防線進攻法國
戰前法國一直處於和平幻想中
自認陸軍歐洲第一
戰術思想落後
相信凡爾賽合約的力量
相信德國無法發動如同一戰的全面進攻
同時說下戰後法國
法國軍隊154.7萬人被俘
戰死8.4萬人.
簽署停戰協議
自沉海軍
戴高樂的「自由法國」
人數:1940年6月 只有從敦刻爾克撤退的200多人(阿爾卑斯獵兵師的一個完整的營和海軍陸戰隊的一個連).到7月底時發展到7000餘人.到1944年,法國境內共有40萬人的抵抗力量.
裝備:海軍擁有二十八艘軍艦(除了一艘補給成艦外,其餘的都是小船.)空軍擁有一個轟炸機小隊和一個戰斗機小隊(1940年)裝備多來自英國援助,落後一個時代.
投降後法國領土:北非殖民地和維希傀儡政府轄地(大約五分之三的法國領土)
㈤ 德軍富年如何攻破法國馬奇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
修築的時候是防備德軍從邊界線上直接攻入巴黎,所以防線只要抵擋正面,
但是北方有比利時和盧森堡兩個國家,
因為兩個國家的抗議,馬奇諾防線並沒有修築在這兩個國家的邊界上,只有斷斷續續的要塞,
德軍就只照著這個空檔,進攻法國。
首先,德軍進攻比利時和荷蘭,將英法聯軍的機動兵力吸引進了兩國,然後,裝甲部隊從國比利時的阿登森林,快速通過沒有防線的地區,切斷了英法聯軍的退路,趁著英法聯軍急於撤退的時候,將英法聯軍包圍在了敦刻爾克地區。
這時候,英法聯軍都沒有了機動兵力,(新兵還是徵集訓練中,主力蹲在馬奇諾防線中被德軍的詳攻部隊吸引)
於是,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德軍逼近巴黎,法國隨後投降。
㈥ 二戰時期法國防禦德國的防線叫什麼防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軍方開始研究如何防禦德國和義大利入侵。一九三0年,上台伊始的法國國防部長馬其諾,將由其前任綜合了法國福熙、貝當和曉夫勒三位元帥爭論多年的防禦計劃交由議會討論,獲得90%以上的多數通過,並在此後的十年中在法德和法意邊境建造了一系列防禦工事,這就是舉世聞命名的「馬其諾防線」。
馬其諾防線工事南起地中海沿岸法意邊境、北至北海之濱的法比邊境,全長約700公里,由一組組相互獨立的築壘式防禦工事群構成。每一組工事包括一個主體工事和一些觀察哨所,相互間以電話聯系。主體工事一般距地面30米,其中有指揮部、炮塔、發電設備、修理設備、醫院、食堂、宿舍等各類設施,工事外面則密布金屬柱、鐵絲網,號稱固若金湯。工事內糧食和燃料的儲存一般可堅持三個月。為體現這一工事的防禦性質,工事內火炮的射程一般不超過10公里,即保證炮彈不落在邊境之外的它國之域。如有戰事,各觀察哨所可用潛望鏡觀察敵情,隨時將情況用電話報告指揮部,而炮塔內的炮兵則在三米厚的水泥工事內根據指揮部的命令開炮。馬其諾防線全線共部署344門火炮,建有152個炮塔和1533個碉堡,所建地下坑道全長達100公里,道路和鐵路總長450公里。該防線土方工程量達1200萬立方米,耗混凝土約150萬立方米,耗鋼鐵量達15萬噸,工程總造價近50億法郎(1940年數),相當於當時全法國一年的財政預算。由於該防禦系統十分堅固,二戰期間死於馬其諾防線工事內的士兵為數極少。但是,這個登峰造極的防禦工事並沒能在二戰中擋住德國法西斯裝甲化、摩托化的部隊。1940年5月,德軍攀越阿登山區,經比利時繞過馬其諾防線,很快佔領了法國全境。被神話般信奉的馬其諾防線最終成了無用的擺設和對戰敗者的諷刺,並在日後成為法國著名的旅遊景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總共造成法軍近500萬人的死傷,戰後,慘痛的教訓使法國民眾陷入一種極端的情緒中,那就是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阻止敵人的再次侵略。在這種背景下,一條長約700公里,耗資近50億法郎的軍事防線建成了。這就是以當時法國戰爭部長安德烈·馬其諾的名字命名的聞名於世的馬其諾防線。但就是這樣一條曾經號稱「固若金湯」的鋼鐵防線卻成了世界軍事史上最大的笑柄。
馬其諾防線始建於1929年,建成於1936年。由北往南,依山傍河,長達700多公里,這一構想,恐怕只有中國的萬里長城可與之相比了。馬其諾防線工程之浩大簡直超乎想像,共建有大型要塞工事44個,開挖地下坑道100公里,大小碉堡則有1533個之多。工程總土方量為1200萬立方米。來自法國殖民地的大量勞工日夜勞作,從1929年到1935年,總共用了6年時間才將工程的主體部分基本完成。工程總造價高達50億法郎,相當於當時法國一年的財政預算總額。
此外,馬其諾防線技術之先進也令人嘆為觀止。工事內部,指揮部、宿舍、食堂、炮塔、彈葯房、修理廠、醫院甚至專門的牙醫診所,應有盡有。最能體現馬其諾防線技術水平的,恐怕就是它的炮火指揮系統了。伸出地面重達好幾噸的活動炮塔,可以上下自由升降和進行360度旋轉。而這些,在一架龐大的機械設備的幫助下,只需一名女士手工就可輕易完成。戰時,炮塔升出地面,可以向來自任何方向的敵人射擊。平時,則可以將炮塔降到與地面齊平,不注意根本不會發現這里潛藏著一門大炮。敵人進攻時,分布在工事各重要觀察哨所的士兵可以用潛望鏡觀察敵情,並向工事內部的炮兵指揮部報告。指揮部則將敵情位置加以分析,隨後通過一套機械傳輸系統將數據傳達到炮塔指揮所,再由指揮所根據指揮部的指令調整火炮角度,向敵人實施准確打擊。這一連串的動作只需短短的幾分鍾就可完成。要塞工事內部都建有窄軌小火車,可以將彈葯補給及時運送到各個作戰點。要塞內部儲存的彈葯、糧食以及發電燃油可以保證士兵堅守3個月而無需出洞一步。為避免長時間在陰暗潮濕的地下生活造成士兵體格下降,建設者們還在要塞內部裝上暖氣系統,以保證洞穴的乾燥和恆溫。每一個要塞里都建有一個大廳,平時用來放電影、演話劇。一旦遇上戰事長時間無法出去,士兵們則可以到這里接受由高功率燈泡強光模擬的「陽光」照射。
可笑恐怕就在於,這樣一個龐大、先進而又史無前例的防禦工事居然不廢一槍一炮就被德軍輕易攻破。1940年5月,德軍機械化部隊突襲比利時,翻越阿登山區,侵入法國,直接插到馬其諾防線的背後,同時兵臨巴黎城下。而此時,固守在馬其諾防線的法國士兵居然沒有向首都方向抽調一兵一卒,還在頑強地等待著敵人的正面進攻,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㈦ 二戰時期德軍如何打下法國的
過分相信馬其諾防線 而且對戰爭准備不足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 法國人相信比利時啊 周邊的小國沒這么快崩潰的 就一直悠栽著 真等到德軍進行閃電戰了 法國很快就崩潰了 投降 傀儡政府 這可說是法國的國恥了
㈧ 德國為何會將馬奇諾防線作為突破法國防禦的切入點
1940年1月10日,一名攜帶西線作戰計劃的德軍軍官因座機迷航在比利時迫降,使該計劃落入英、法手中。德軍「A」集團軍群參謀長曼施坦因認為,如果再執行這一計劃,勢必難以實現戰略突然性。他在各種場合不斷強調:法國陣地的弱點位於馬奇諾防線的西北端,即馬奇諾工事與盟軍機動地段的接合點。進攻部隊的大部分兵力應直奔這個方向。曼施坦因不顧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等高級將領的反對,建議改向阿登山區實施主要突擊。希特勒對此本能地感到濃厚興趣。1940年2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發布了一道指令,正式採納了曼施坦因的意見。經過修改後的作戰計劃,主要進攻方向將通過阿登山區,首先攻佔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的北部,擊潰法國北部之英、法軍隊,爾後再從西、北兩個方向進攻巴黎;在馬奇諾防線正面,開始只以佯攻牽制,待主力攻佔巴黎、繞至該防線側後時,再進行前後夾擊,圍殲該防線法軍主力。
㈨ 新人問下法國攻略,怎麼馬奇諾防線輕易被攻破了
因為德軍從防線旁邊的森林奇襲法國所以防線根本沒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