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加農炮口徑如何點火

法國加農炮口徑如何點火

發布時間:2022-04-11 20:40:32

『壹』 拿破崙時代的火炮是怎樣發射的求具體點,就是怎樣裝彈,到最後從哪點火

首先先要清理殘余火葯,通常是在戰後在清,但殘葯在戰斗中不能積太多,有經驗的炮手會自己判斷戰斗中是否該清。
清理完畢後,由炮口按照火葯→填塞物→炮彈→填塞物的順序裝葯,然後捅到最裡面。

那時的火炮,有很多種擊發方式
其實滑膛槍時代也分很多時代,看衣服就能看出來,在不同時期火炮也有所區別: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期,主要是普通半長袍軍裝+帶飾品的寬邊帽;
7年戰爭或獨立戰爭時期,主要是鑲邊流線半長袍軍裝+三角冒;
拿破崙戰爭時期,主要是燕尾軍裝,帽子式樣多了,有熊皮毛、高禮帽、長筒帽等等;
南北戰爭時期,開始使用平下擺軍裝,帽子各國都不同,少數國家已經出現大檐帽。

拿破崙戰爭是1792—1815,也就是第三個時代,那時的火炮主要有兩種擊發方式
一是像滑膛槍一樣燧發,和現代火炮大致原理差不多,不過現代火炮擊發是扳一個桿,而那時是拉一條繩。這種是在當時是比較新的火炮,只有較發達的幾個國家才用。
二是用一個鳥嘴型把子浸泡葯水,然後放進引信孔里,與火葯發生反應,這在7年戰爭就開始用了,在當時是主要的火炮,尤其是1804年以前。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較落後的國家還在用火繩式火炮。

火炮的發射速度是不穩定的,主要取決於炮組成員人數、地方、天氣等等因素。
由於戰場上經常死人,炮組成員都是不固定的,理想狀態是6人,不過一般都是3到4人,兵力短缺的時候也有兩人炮組的。天氣、地形、氣候則影響每次開炮後的復位時間。
正常情況下,一門12磅路戰炮是一分鍾2到3發,新手更慢,一個優秀的的跑組15秒就能發射一次,比如拿破崙的近衛軍,
3磅、4磅、8磅都是1800年以前的炮,這個時候大炮口徑太多,給後勤和戰地勤務造成很多困難,嚴重影響作戰效率,所以後來陸戰火炮被統一為6磅和12磅。9磅炮其實就是英軍的12磅炮,12英制鎊約等於9法制磅。
海軍還有24磅和32磅炮,某些關卡和要塞還有42磅炮。
東方的俄國和土耳其在那時用過20磅和18磅炮,但就是大而已,性能都很差。

一門6炮通常是2到3匹馬拉,12磅是3到4匹,這只是「紙面」的狀況,而在現實中這個和炮組成員一樣,沒有定數的,兩匹馬拉一個12磅完全沒問題,只不過多幾匹馬來拉行軍能快點,尤其是上坡的時候,馬多的時候,每門炮就多幾匹馬,走快點;缺馬的時候,每門跑就少幾匹馬拉,走慢點。
但也有一些財大氣粗的國家用6到8匹馬拉一個6磅炮,行軍時所有的炮組都乘在馬或炮架上,這樣的好處就是行進、布局、轉移的速度特別快,但是很少有國家奢侈到這種程度。

『貳』 法國M1897型75mm火炮的參數

M1897型75mm加農炮
生產服役年份:1897年
口徑:75 mm
炮重:1160 kg
炮長:2.7 m
炮管長:36倍口徑
有效射程:8500 m
射角:-11°~18°
炮口旋轉角度:6°
初速:529 m/s(米/秒)
彈丸重:(6.3--7.8)/5.5kg(高爆彈),6.4/6.1kg(穿甲彈),7.24/7.98kg(榴霰彈)

『叄』 火炮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拋射機。公元10世紀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後,這種拋石機便用來拋射火葯包、火葯彈。

宋代在12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火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製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這種身管射擊火器的出現,對近代火炮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

至遲在元代,中國已經製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銃。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元代至順三年(1332)製造的青銅鑄炮,重6.94公斤,長35.3厘米,炮口直徑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順三年二月吉日綏追討寇軍第叄佰號馬山」等銘文。炮的尾部有兩個方孔,可裝耳軸。

中國明朝政府設有「兵仗」、「軍器」二局,分造火器,僅在正德到嘉靖年間(1506~1566)製造的火炮就有數十種。「虎蹲砲」用鐵爪限制後坐,射擊時後坐不過五寸,能裝小鉛彈百個以上。

「攻戎砲」裝在車上發射,便於騾馬挽曳,用鐵錨限制後坐。「無敵大將軍砲」重千斤,裝在車上,能裝鐵子500個,擊寬二十餘丈,「毒火飛砲」、「飛摧炸砲」能發射爆炸彈。

00這種炮彈為鐵鑄空心體,內裝火葯及其他葯劑,並裝有將葯線安放在竹管內的引信。發射時將彈丸裝入炮管,先點燃引信,後點燃炮管內發射葯,彈九到達目標後爆炸。

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14世紀上半葉,歐洲開始製造出發射石彈的火炮。16世紀前期,義大利人N·塔爾塔利亞發現炮彈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發射時射程最大的規律,為炮兵學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16世紀中葉,歐洲出現了口徑較小的青銅長管炮和熟鐵鍛成的長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種大口徑短管炮)。還採用了前車,便於快速行動和通過起伏地。

16世紀末,出現了將子彈或金屬碎片裝在鐵筒內製成的霰彈,用於殺傷人馬。1600年前後,一些國家開始用葯包式發射葯,提高了發射速度和射擊精度。

17世紀,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和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間(1611~1632),採取減輕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標准化的辦法,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

1697年,歐洲用裝滿火葯的管子代替點火孔內的散裝火葯,簡化了瞄準和裝填過程。17世紀末,歐洲大多數國家使用了榴彈炮。

18世紀中葉,普魯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國炮兵總監J·B·V·格里博沃爾曾致力於提高火炮的機動性和推動火炮的標准化。英法等國經多次試驗,統一了火炮口徑,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屬重量比例更為恰當:還出現了用來測定炮彈初速的彈道擺。19世紀初,英國採用了榴霰彈,並用空炸引信保證榴霰彈適時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從火炮出現到19世紀中葉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裝炮,發射實心球彈,部分火炮發射球形爆炸彈、霰彈和溜霰彈。最初的線膛炮是直膛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前裝彈丸方便。

這種火炮發射速度慢,射擊精度低,射程近。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紀初歐洲各國進行了線膛炮的試驗。1846年,義大利G·卡瓦利少校製成了螺旋線膛炮,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

螺旋膛線使彈丸旋轉,飛行穩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擊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線膛炮出現的同時,炮閂得到了改善,火炮實現了後裝,發射速度明顯提高。

線膛炮的採用是火炮結構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直到現在,線膛炮身還被廣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則為迫擊炮等繼續使用。

反後坐裝置的創制19世紀末葉前,炮身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剛憐炮架。剛性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受力大,火炮笨重,機動性差,發射時破壞瞄準,發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

19世紀末期出現了反後坐裝置,炮身通過它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彈性炮架。1897年,法國製造了裝有反後坐裝置(水壓氣體式駐退復進譏)的75毫米野炮,後為各國所仿效。

彈性炮架火炮發時時,因反後坐裝置的緩沖,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為減小,火炮重量得以減輕,發射時火炮不致移位,發射速度得到提高。彈性炮架的採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火炮結構趨於完善,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19紀末期,相繼採用纏絲炮身、筒緊炮身、強度較高的炮鋼和無煙火葯,提高了火炮性能。採用猛炸葯和復合引信,增大彈丸重量,提高了榴彈的破片殺傷力。

20世紀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為6500米,105毫米榴彈炮射程為6000米,150毫米榴彈炮射程為7000米,150毫米加農炮射程為10000米,火炮還廣泛採用了周視瞄準鏡、測角器和引信裝定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對隱蔽目標和機槍陣地射擊,廣泛使用了迫擊炮和小口徑平射炮。為了對付空中目標,廣泛使用高射炮。飛機上開始裝設航空炮。

隨著坦克的使用,出現坦克炮。機械牽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現,對提高炮兵的機動性有重要的影響。騾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當時交戰國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徑火炮外,還重視大口徑遠射程火炮的發展。一般採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彈炮和220~240毫米加農炮。

法國1917年式220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達22公里。德國1912年製成的420毫米榴彈炮,炮彈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國還採用過在鐵道上運動和發射的鐵道炮。

20世紀30年代,火炮性能進一步改善。通過改進彈葯、增大射角、加長身管等途徑增大了射程。輕榴彈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彈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農炮增大到20~25公里。

改善炮閂和裝填機構的性能,提高了發射速度。採用開架式大架,普遍實行機械牽引,減輕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由於火炮威力增大,採用自緊炮身和活動身管炮身,以解決炮身強度不夠和壽命短的問題。

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時間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徑和直射距離不斷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飛機提高了飛行高度,出現了大口徑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達在內的火控系統。由於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成了軍隊的主要威脅,出現了無後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肆』 介紹一下加農炮

一種身管長、彈道低伸的火炮。主要用於射擊裝甲目標、垂直目標和遠距離目標。坦克炮、反坦克炮、海岸炮和航空機關炮等都具有加農炮的特性。加農炮按火炮口徑一般為小口徑(75毫米以下)、中口徑(76--130毫米)和大口徑(130毫米以上)3類;按運動方式和結構一般分為牽引式、自運式、自行式和安裝在運載工具(坦克、飛機、艦艇)上4種。加農炮使用的主要彈種有殺傷彈、爆破彈、殺傷爆破彈、穿甲彈、次口徑彈、碎甲彈、空心裝葯破甲彈、燃燒彈、照明彈等,有的還能發射核彈。加農炮的射程比其他類型火炮遠,威力也較大。美國155毫米加農炮的最大射程可達23千米,發射的穿甲彈可穿透183毫米厚的坦克裝甲
加農炮原文由拉丁文Canna的音譯而來,原文即管子的意思,英文叫Cannon(也是音譯),也是「空心圓筒」的意思。

在火葯的發明之後,加農炮的發展引起了攻城戰的重大變革。加農炮是由一位德國僧侶於公元第14世紀發明的,早期的加農炮利用火葯發射石塊或鐵球。加農炮迫使大部分的防禦工事要重新設計,因為圍繞大部分城市的直立高牆很容易被直接射擊的方式破壞。這就是君士坦丁堡城牆的命運,一千多年以來它們已對抗過無數次的攻城戰。加農炮很快地在戰場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拿破崙時代,法國士兵對加農炮的保養最好,因此常常能在戰斗中佔得先機。

加農炮是一種身管較長、彈道平直低伸的野戰炮,它最早起源於14世紀,到16世紀時,歐洲人便開始把這種身管較長的炮稱之為加農炮,當時身管長為16~22倍口徑。18世紀,身管長一般為22~26倍口徑。二次大戰前後,口徑在105~108毫米之間的加農炮得以迅速發展,炮身長一般為30—52倍口徑,初速達880米/秒,最大射程30公里。

世紀60年代,炮身長為40~70倍口徑,初速達950米/秒,最大射程達35公里。60年代以後,加農炮基本沒研製新型號,性能仍保持在60年代水平。

加農炮按口徑可分為:小口徑加農炮,75毫米以下;中口徑加農炮,76~130毫米;大口徑加農炮,130毫米以上。按運動方式可分為:牽引式、自運式、自行式和裝載到坦克、飛機、艦艇上載運式4種。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艦炮、海岸炮均屬加農炮之類。

加農炮炮管長度一般為40~70倍口徑,所以射程較其它類型的火炮都遠,例如,美國175毫米自行加農炮,最大射程32.7公里;而口徑比它大的203毫米榴彈炮,最大射程卻只有29公里。因此,加農炮特別適合於遠距離攻擊敵縱深目標,也可作岸炮對海上目標轟擊。

『伍』 加農炮的原理

加農炮是一種身管較長、彈道平直低伸的野戰炮,它最早於14世紀出現並應用於戰爭中。16世界時,人們把這種身管較長的炮稱之為加農炮。18世紀,歐洲的加農炮身長一般為口徑的22~26倍。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具有加農炮彈道特性的專用火炮。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口徑在105~180毫米之間的加農炮得到迅速發展。初速達880米/秒,最大射程達30千米。50年代,加農炮發展到炮身為口徑的40~61倍,初速達950米/秒,最大射程達35千米。60年代,一些新型加農炮最大射程達35千米。60年代以後,加農炮不再受到各國重視,只有蘇聯研製出幾各新型號,但性能沒有太大發展和提高。70年代,有些國家新型研製的榴彈炮也具有了彈道低伸的性質,並用來更換原裝備的加農炮。如美國為了減少火焰民口徑系列,將60年代裝備的M107式175毫米加農炮全部改裝成203毫米自行加榴炮。

加農炮按口徑分:70毫米以下的為小口徑加農炮;76~130-毫米的為中口徑加農炮;130毫米以上為大口徑加農炮。按運動方式可分為:牽引式、自運式、自行式和裝載到坦克、飛機、艦艇上的載運式4種。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艦炮、海岸炮均屬加農炮。

加農炮射程較其它類型火炮都遠,特別適合於國際距離攻擊縱深目標、裝甲目標和垂直目標,也可作岸炮對海上的目標轟擊。

加農榴彈炮即兼有加農炮和榴彈炮的彈道特性的火炮。用大號裝葯和小射角射擊,其彈道低伸,接近加農炮的性能,可完成加農炮的射擊任務;用小號裝葯和大射角射擊時,其彈道彎曲,接近榴彈炮的性能,可完成榴彈炮的射擊任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構有塹壕體系的築壘地防禦戰的發展,交戰各國都需要增加平射火炮和曲射火炮。為了適應這種特殊的要求,一些國家開始研究和製造反加農炮和榴彈炮合為一體的加農榴彈炮。加榴炮最早於1915年在德國進行試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其他國家軍隊中出現。1937年,蘇聯研製成M1 –20式152毫米加榴炮,炮身長為口徑的32.3倍,初速655米/秒,最大射程17230米,裝葯號數多達13個,戰斗全重7128千克。由於加榴炮具有平射和曲射兩種性能,其戰術適應性明顯優於其他火炮。因此,自從它產生後,受到了各國軍隊的重視,成為炮兵部隊的重要裝備。

『陸』 炮是如何發射的呢

發射時,裝在炮閂內的擊針撞擊炮彈底火,點燃發射葯。發射葯燃燒產生大量的燃氣(壓強一般約為3×10^5千帕),推動彈丸以極大的加速度沿炮膛向前運動。彈丸離開炮口瞬間獲得最大速度,爾後沿著一定的彈道飛向目標。燃氣推動彈丸向前運動的同時推動炮身後坐。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兩大部組成(以加農榴彈炮為例),炮身部由身管、炮尾、炮閂和炮口制退器組成。身管用來賦予彈丸初速及飛行方向,並使彈丸旋轉(滑膛炮的彈丸一般不旋轉)。炮尾用來盛裝炮閂。炮閂用來閉鎖炮膛、擊發炮彈和抽出發射後的葯筒。現代火炮大都採用半自動炮閂,有的採用自動炮閂。

『柒』 近代歐洲火炮問題

英國野戰炮兵幾乎由九磅組成。每個炮兵連還有兩門5.5英寸的24磅榴彈炮。
普魯士軍隊裝備有六磅和十二磅加農炮。榴彈炮口徑是5.5和6.5英寸。
每個炮兵連有6門加農炮和兩門榴彈炮。
奧地利裝備六磅和十二磅加農炮。榴彈炮與普魯士相似,
每個炮兵連有6門加農炮和兩門榴彈炮。
俄國炮兵裝備有六磅和十二磅加農炮。榴彈炮口徑為5英寸和6英寸,
炮兵連有8門或12門火炮組成,加農炮和榴彈炮各有一半。
撒丁軍隊裝備八磅和十六磅加農炮以及口徑於此相同兩種榴彈炮。
德意志各小邦軍隊裝備八磅和十二磅加農炮。
西班牙軍隊裝備八磅和十二磅加農炮。
葡萄牙、瑞典、丹麥、比利時、荷蘭、那不勒斯軍隊裝備六磅和十二磅加農炮

『捌』 加農炮的歷史發展

公元1450年左右,在歐洲開始使用鐵彈取代石彈,使炮彈的威力有所提高。
據記載,15世紀中葉之前已在法國第戎煉出了鑄鐵塊,顯然這是仍處於初級階段而不太成功的一項孤立的技術成果。英國都鐸王朝初期,這種鑄鐵新技術傳到了英國,從而為蘇塞克斯的煉鐵業奠定了基礎。在此之前,蘇塞克斯的煉鐵業一直在歐洲的槍炮製造業中占據著統治地位。鑄鐵的優點在於價格便宜,而不是它的性能優於別的金屬,無論黃銅或者是青銅,雖然價格昂貴,但質地堅韌,不易爆裂。整個15世紀歐洲出現了三種火炮:即長炮、加農炮(現代榴彈炮的原型)和迫擊炮。
1453年,屹立千年不倒的君士坦丁堡城牆,也在加農炮的炮火下崩裂。事實上,加農炮的出現與發展,迫使大部分的防禦工事要重新設計,因為圍繞大部分城市的直立高牆很容易被直接射擊的方式破壞。 16世紀時,歐洲人便開始把這種身管較長的炮稱之為加農炮,當時身管長為16~22倍口徑。
16世紀前期,義大利人N·塔爾塔利亞發現炮彈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發射時射程最大的規律,為炮兵學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16中葉,歐洲出現了口徑較小的青銅長管炮和熟鐵鍛成的長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還採用了前車,便於快速行動和通過起伏地。
1600年前後,一些國家開始用葯包式發射葯,提高了發射速度和射擊精度。 西班牙制鑄造青銅艦炮17世紀,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和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間(1611~1632),採取減輕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標准化的方法,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1697年,歐洲用裝滿火葯的管子代替點火孔內的散裝火葯,簡化了瞄準和裝填過程。
17世紀末,歐洲大多數國家開始使用榴彈炮。 18世紀,加農炮的身管長增至22~26倍口徑。
拿破崙時代,法國士兵對加農炮的保養最好,因此常常能在戰斗中佔得先機。 二次大戰前後,口徑在105~108毫米之間的加農炮得以迅速發展,炮身長一般為30—52倍口徑,初速達880米/秒,最大射程30公里。
20世紀60年代,炮身長達到40~70倍口徑,初速950米/秒,最大射程35公里。
1960年代以後,加農炮基本沒研製新型號,性能仍保持在1960年代水平。同時榴彈炮的性能有了顯著提高,能遂行同口徑加農炮的任務,因而有些國家已用榴彈炮代替加農炮。

『玖』 什麼是加農炮,什麼是榴彈炮

加農炮
開放分類: 軍事、文明、火炮、軍事工業、遠距離武器

加農炮原文由拉丁文Canna的音譯而來,原文即管子的意思,英文叫Cannon(也是音譯),也是「空心圓筒」的意思。

在火葯的發明之後,加農炮的發展引起了攻城戰的重大變革。加農炮是由一位德國僧侶於公元第14世紀發明的,早期的加農炮利用火葯發射石塊或鐵球。加農炮迫使大部分的防禦工事要重新設計,因為圍繞大部分城市的直立高牆很容易被直接射擊的方式破壞。這就是君士坦丁堡城牆的命運,一千多年以來它們已對抗過無數次的攻城戰。加農炮很快地在戰場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拿破崙時代,法國士兵對加農炮的保養最好,因此常常能在戰斗中佔得先機。

加農炮是一種身管較長、彈道平直低伸的野戰炮,它最早起源於14世紀,到16世紀時,歐洲人便開始把這種身管較長的炮稱之為加農炮,當時身管長為16~22倍口徑。18世紀,身管長一般為22~26倍口徑。二次大戰前後,口徑在105~108毫米之間的加農炮得以迅速發展,炮身長一般為30—52倍口徑,初速達880米/秒,最大射程30公里。

世紀60年代,炮身長為40~70倍口徑,初速達950米/秒,最大射程達35公里。60年代以後,加農炮基本沒研製新型號,性能仍保持在60年代水平。

加農炮按口徑可分為:小口徑加農炮,75毫米以下;中口徑加農炮,76~130毫米;大口徑加農炮,130毫米以上。按運動方式可分為:牽引式、自運式、自行式和裝載到坦克、飛機、艦艇上載運式4種。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艦炮、海岸炮均屬加農炮之類。

加農炮炮管長度一般為40~70倍口徑,所以射程較其它類型的火炮都遠,例如,美國175毫米自行加農炮,最大射程32.7公里;而口徑比它大的203毫米榴彈炮,最大射程卻只有29公里。因此,加農炮特別適合於遠距離攻擊敵縱深目標,也可作岸炮對海上目標轟擊。

加農炮是一種更先進的火炮部隊,能夠炮轟鄰近方格上的敵人部隊,削弱它的實力。加農炮沒有任何的近距離攻擊或防禦力,所以一定要派兵守護。此外,加農炮所使用的車輪也使其無法進入高山或叢林中,除非這些地形上具有道路。

城市的戰略資源貯存區中,必須要有鐵以及硝才能生產加農炮。

http://ke..com/view/21457.html?wtp=tt

榴彈炮
開放分類: 軍事、武器、紅警、火炮、隱風之龍

榴彈炮是一種身管較短,彈道比較彎曲,適合於打擊隱蔽目標和面目標的野戰炮。榴彈炮按機動方式可分為牽引式和自行式兩種,其中,自行式榴彈炮主要有前蘇聯的74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美國M109A2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英國As90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法國F1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日本75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美國Mli0A2式203毫米自行榴彈炮等。

榴彈炮彈道較彎曲,彈丸的落角很大,接近沿鉛垂方向下落,因而彈片可均勻地射向四面八方。榴彈炮可以配用燃燒彈、榴彈、特種彈、殺傷子母彈、碎甲彈、制導彈、增程彈、照明彈、發煙彈、宣傳彈等多種彈葯,採用變裝葯變彈道可在較大縱深內實施火力機動。

榴彈炮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種之一,早在17世紀歐洲就把這種射角很大的炮稱為榴彈炮,19世紀開始採用變裝葯,一次大戰時炮身長為15~22倍口徑,最大射程達14;2公里。二次大戰中,炮身長為20~30倍口徑,最大射程達18.、公里,初速為635米/秒,最大射角65」。目前,炮身長為45倍口徑,英國的As90式155毫米自行炮正在研製52倍口徑,最大射程為24公里,採用火箭增程彈可達30公里,初速為827米每秒,最大射角75」。我們又稱這種長身管的榴彈炮為加榴炮。

http://ke..com/view/21453.html?wtp=tt

『拾』 加榴炮的工作原理(最好有圖解)

這個圖解就沒有咯。 加農榴彈炮簡稱加榴炮,是兼有加農炮和榴彈炮特性的火炮。其特點是:既可平射又可曲射;它比加農炮身管短,射角大;比榴彈炮身管長,射程遠。
1756年,俄國人馬爾梯諾夫發明了一種身管長度介於榴彈炮和加農炮之間、既可平射又可曲射的「獨角獸」炮。這種因炮身刻有獨角獸樗而得名的滑膛炮可看作是最早的加榴炮的雛形,它的身管長度為口徑的10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由於構有塹壕體系的築壘陣地防禦戰的發展,交戰各國都需要增加平射火炮和曲射火炮。為了適應戰術上的這種要求,又便於生產和部隊裝備使用,1915年德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門現代加榴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交戰各國廣泛裝備使用了加榴炮。
20世紀60年代以後的新型榴彈炮大多兼有加農炮性能,但沒有使用加榴炮的名稱。
加榴炮,是指兼有加農炮和榴彈炮彈道特性的火炮。其特點是∶炮管長度/口徑比在39到45之間,使用大號發射裝葯和小射角時,彈道特性接近於加農炮;使用小號裝葯和大射角時,彈道特性接近於榴彈炮。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國發展裝備的新型榴彈炮多是加榴炮,但都以榴彈炮命名。
203毫米加榴炮
主要戰術性能:
口徑:203.3毫米
炮管長度:9235毫米
全重:16396公斤
初速:933米/秒(底凹榴彈)
936米/秒(底排榴彈)
彈丸重:95.5公斤(底凹榴彈)
100.1公斤(底排榴彈)
最大射程:40公里(底凹榴彈)
50公里(底排榴彈)
高低射角:-5°~+55°
方向射角:25°
牽引速度:90公里/小時(公路)
50公里/小時(越野)
戰斗狀態:6100公斤
行軍戰斗轉換時間:3分鍾

閱讀全文

與法國加農炮口徑如何點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