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期間,為什麼說改變法國命運的只有5分鍾
1940年6月,德軍前鋒已逼向巴黎,法國危在旦夕。總理保羅.雷諾面對這種局勢,決定對政府進行改組,結果是擁護停戰的人佔了大多數。當然,為了平衡新政府的勢力關系,將主戰的戴高樂拉了進來,任命為國防部次長。
這個位置雖然不是很高,但對協調全國的抗戰來說,還是讓戴高樂感覺到了最後一絲希望,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全國的軍事力量和英國的幫助結合在一起,繼續對德作戰。然而,人微言輕的戴高樂,卻被迫離開法國,前往英國,這是為什麼呢?
最驚險的是,就在戴高樂離開沒有5分鍾,剛接管國防部大權的魏剛,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詢問戴高樂的下落。當他得知戴高樂已「遠走高飛」時,他暴跳如雷,下令派飛機追趕,但於事無補了。
「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以及整個命運的,只是一瞬之間。」就是這短短的幾分鍾,改變了戴高樂的一生,更是改變了法國的命運。沒有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恐怕投降後的法國人將長期地生活在屈辱之中,看不到一絲光亮。
大家認為呢?歡迎討論和留言。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戴高樂》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② 什麼是法國七月革命
19世紀法國的七月革命這是法國發生的又一場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革命。有人描述過:人民群眾在這次革命中表現出如此勇敢、忠誠、寬厚、慷慨……許多窮人幾乎沒有衣服,汗流浹背,灰垢滿身,缺少飲水而口乾舌燥,飢餓使他們精疲力盡,他們拒絕給他們的錢,只接受一點浸酒的麵包和水,休息片刻後,補充好彈葯又去參加戰斗。那些中立的旁觀者向他們通報危險,毫不猶豫地救護傷員……普希金、萊蒙托夫和別林斯基都曾贊揚法國人民的這場偉大斗爭。
革命在1830年7月27日至29日三天內進行,也稱為「光榮的三天」。
1829年9月,查理十世任命忠於波旁復辟王朝的波黎尼亞克親王組閣。波黎尼亞克是逃亡貴族,其父母與波旁王朝有密切的關系。其他內閣大臣也都是極端派王黨分子。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仇恨這些封建專制制度的殘余,對查理十世的倒行逆施進行政治斗爭和輿論抨擊。
1830年7月25日,查理十世簽署了四項敕命,上面規定取締報紙、期刊等出版自由。凡在20個印張以上的印刷品,都須得到國王或各省省長頒發的許可證方能發行,印刷設備要受到監督保管。敕令還規定了新的選舉辦法。這些關於取締報刊自由發行,實行嚴格審查制度的規定,扼住了資產階級自由派的輿論喉舌,危害了發行業工廠主和工人的利益,剝奪了商業資產階級的選舉權。四項敕令立即引起了資產階級、學生、工人群眾的強烈不滿,成了七月革命的導火線。
7月26日,工人、小手工業者、學生在巴黎的許多地方舉行集會,與軍警發生小規模沖突。
資產階級也行動了起來,很快形成了兩個政治集會的中心。一個在大銀行家拉菲特和卡茲米爾?貝里葉家中,一個在資產階級著名報紙——《國民報》編輯部。他們最後聯合起來,一致推選《國民報》主編梯也爾起草針對波黎尼亞克內閣的抗議書。
7月27日上午,王家軍隊司令馬爾蒙元帥遵照查理十世的旨意,命令軍警封閉了進步報刊《國民報》、《時代報》。一些印刷工廠、店鋪被迫關閉。許多被解僱的工人首先走上街頭示威抗議,學生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他們高呼口號:「打倒敕令!憲章萬歲!」「打倒大臣!」下午,軍警前去驅散在巴黎歌劇院附近集會的人群,人民群眾則以石頭相迎。在與軍警的沖突中,一名群眾被打死,三人受傷。頃刻間,四面響起了「復仇!」「拿起武器!」的口號。人民群眾的集會示威逐漸變為武裝起義。
隨後,巴黎許多地區也發生了起義,憤怒的群眾打死了一名軍警。
起義越來越激烈,巴黎也越來越混亂,又有群眾在沖突中喪生。人民更加憤怒了。
7月28日清晨,巴黎人民開始毀街道,築街壘。他們將各處波旁王朝復辟的標記一律砸爛,插上激奮人心的法國大革命的三色旗,准備戰斗。軍火商人慷慨提供武器,退役軍人也參加了行動。人民向前來鎮壓的軍隊投擲石塊,士兵多有死傷。
面對這種形勢,查理十世的將軍們也終於認識到:「這不再是騷亂了,而是革命!」他們請求國王採取和平措施,阻止事態的繼續蔓延。
然而,查理十世在波黎尼亞克內閣的慫恿下發布了《巴黎處於戒嚴狀態》的命令,以武力鎮壓人民起義,企圖以軍事勝利保證政治上的勝利。可是巴黎人民反抗的烈火是撲不滅的。在人民群眾的英勇抵抗下,軍隊受到了阻擊,為他們的行動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武裝起義者佔領了市政廳,繼續構築和加固街壘。8萬多起義人民對國民自衛軍的全面進攻很快打響了。他們不顧國王軍隊的瘋狂射擊,向國民自衛軍主力駐守的盧浮宮和杜伊勒里宮頑強靠近。他們的英勇行動不斷取得勝利,也震懾了敵膽。無法鎮靜迎擊的軍隊士兵有的接受勸降,有的逃出軍隊。沙里將軍更是不知所措,他聽錯了命令,本來國王命他集中兵力頑抗,他卻把士兵撤到盧浮宮的院里集合。於是,國民自衛軍如大堤崩潰,起義者頃刻間涌進盧浮宮,士兵們逃往臨近的杜伊勒里宮。軍隊的抵抗已無濟於事,他們遭到了徹底的失敗。
7月29日下午,在人民起義勝利的形勢下,資產階級議員們採取了篡奪革命果實的行動。30個議員在拉菲特家開會,決定成立臨時政府,行使政權。
在起義由開始到勝利結束的過程中,查理十世的態度也在發生著轉變。7月26日起義開始時,查理十世非常傲慢,這天,他很早就出去狩獵,晚間才回宮。他的將軍兩次向他遞送戰報,警告其王位已受威脅,人民無法阻擋,請求議和。而查理十世的回答卻是宣布巴黎戒嚴,斥責將軍失職。當資產階級代表前來議和時,查理十世認為代表們是來乞求和平,則繼續以武力相要挾,他還說:「發布戒嚴令是憲章賦予國王的職責。」當得知一部分國民自衛軍由於同情人民與人民聯歡時,他叫嚷,如果這樣,「就向軍隊開槍」。
7月29日,國民自衛軍潰敗、倒戈的消息傳來,查理十世呆若木雞。他不停地重復念著在法國大革命中被人民推上斷頭台的路易十六的名字。稍稍鎮定後,他召集內閣開會商量對策,以圖頑抗。為了保住王位,他決定撤消正在指揮軍隊作戰的將軍的職位,解散本與他沆瀣一氣的內閣,但用這些做法來緩和人民的憤怒情緒已經不可能了。當查理十世的代表宣布國王決定時,革命的資產階級議員的回答是:「革命已經開始,必須使它完成,必須以一個更為自由的王朝取代一個過時的、不可救葯的王朝。查理十世不能再回到巴黎人民血染的巴黎。」
7月30日,梯也爾、米涅及一些報刊撰稿人起草聲明,擁護奧爾良公爵執政。7月31日,眾議院開會歡迎奧爾良公爵。8月1日,查理十世迫不得已任命奧爾良公爵為攝政王。8月2日,查理十世退位,逃往英國。8月9日,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力浦正式登上王位,從此開始了七月王朝統治時期。
七月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這場革命粉碎了在法國實行封建專制統治的夢想,沉重地打擊了「神聖同盟」的反動體系,對歐洲其他國家的民主改革和民族解放運動都起到了推動作用。
③ 法國的命運將如何
沒有了齊達內,法國如今又士氣低下,但我相信法國會振作起來的
④ 法國大國命對德語文學的影響是什麼
你好,我在德國是學文學專業的,正好在整理相關文學史,簡單的回答下這兩個問題。
法國大革命對德語文學的影響是什麼?
法國大革命根據其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德國文學的影響是不同的。簡單的說,在雅各賓派當政前,路易十六未上斷頭台時,德國境內還是充滿了言論自由和對革命的褒揚。法國大革命一開始被當作一場「自由」和「爭取平等」的風暴,贏得了當時許多德國文學領頭人物的理解乃至支持。但是,雅各賓派以暴力鎮壓的手段上台後,德國一則開始封閉相關自由言論(因為當權者害怕極端革命沖突),二則因大革命趨向暴力,一些文學家哲學家開始懷疑這場革命的正確性,甚至對革命失望,觀點出現分歧。以下我略舉幾個例子。
狂飆運動的創始者之一,Friedrich Gottfried Klopstock,就對革命十分失望,表示不支持雅各賓派的憲章。另外歌德譬如一直對大革命的暴力極端持懷疑態度(歌德是個受宗教感化和濃郁的人),批評流血沖突,而將理想寄託到魏瑪共和這種民主制度。於歌德的一向觀望態度不同,席勒一開始是大革命的忠誠支持者,但是1792年後則脫離法國,他將大革命視為對自由真實性的拷問的嘗試,如今他被譽為「自由詩人」,其實「自由」真實的意義是他自由的支持過法國革命,也自由的反對革命。
只有康德是少數一直支持法國大革命的人。他在雅各賓派上台後繼續頌揚革命。認為革命將個人自主權提升到了政治原則中。
總之,革命後,有人對現實失望,因此將理想寄託到宗教,這就有了浪漫主義文學。但是有人仍然在資產階級革命風暴尋找濟世英雄,這就有了古典主義文學。
巴洛克時期為什麼德語文學沒有顯著發展?
巴洛克文學這個詞語請注意了,是個值得商榷的詞語,因為巴洛克這個概念是從藝術史借用來的,對文學史而言有點不妥當。目前它可以被分為三個時間段。
1600 – 1650 早期巴洛克
1650 – 1720 巴洛克黃金期
1720 – 1770 晚期巴洛克
巴洛克時期德國社會處於等級制度社會。社會分成貴族,市民,和農民三個等級。在這種情況下,文學只是貴族的消遣。因此文辭華麗,結構嚴謹的Sonett(十四行詩)就成了詩歌的主宰。另外貴族的單調生活造成了詩歌內容的貧乏,空洞。「空虛」,「轉眼即逝」這類話題就是當時的主要詩歌體裁。人們當時看中的是文辭結構韻律,而不是內容。因此巴洛克文學總體乏善可陳。
暫時回答到這里。希望你滿意。
⑤ 法國大革命和法國革命有區別嗎
法國大革命具體是指1789年到1792年的,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革命。
但是法國革命太廣泛了。有推翻帝制的也要革命,又推翻資產階級的也叫革命,你說哪個是革命呢!
雖說還是有本質的區別。
⑥ 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前的法國貴族是如何生活的
在乾隆五十三年,即1789年,法國爆發了長達10年的大革命。這場革命攪亂的法國,卻給世界人民帶去了共和的種子。盡管很多人生活在共和國內,卻不知道共和意思。
共和就是**在民,消除**,這難道不是當初李雲龍和趙剛等人為之奮斗的目標嗎?
如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這當然都要感謝法國的這場大革命。但就法國的波旁王朝而言,在革命之前,他們早就是一群行屍走獸了。
如果這個時候誰給乾隆說我們**,乾隆肯定會砍了此人的腦袋。
其實,無論古今中外,任何朝代的滅亡都是有共性的。
那就是上下層之間脫節了,加上貧富……
對於法國國王和貴族的生活,讀者您覺得他們過分嗎?
⑦ 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後為什麼不卷土從來法國的24位元帥最後什麼命運
拿破崙明白,他自己已經被法國的資產階級拋棄了,他沒有機會了,滑鐵盧一戰,法國最後的精銳已經不存在了,早已退役的老兵喪命滑鐵盧;
神聖同盟為了徹底摧毀拿破崙在軍事攻勢的同時也進行政治攻勢,確定反法同盟是針對拿破崙個人的宣戰,要法國人民不要支持拿破崙,不要參加戰爭,原拿破崙政權軍官和士兵至於不參加戰爭聯軍就不追究責任,極大分化了拿破崙集團勢力;
第7次反法同盟是整個歐洲對拿破崙的絞殺,神聖同盟出動70萬大軍兵分5路猛攻法國本土,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以後已經再也無力回天了。
26元帥中,內伊被波旁王朝槍斃,繆拉被奧地利軍隊槍斃,格魯希流亡美國,達武充軍流放,莫蒂埃晚年被炸死,馬塞納高官厚祿安享晚年,蘇爾特成為法國最後一位大元帥,貝爾納多特登基成為瑞典國王稱卡爾十四世,一些早已戰死,其中莫羅元帥加入第六次反法同盟,死在法軍炮火下,其他的人在戰後依舊效忠波旁王朝,活著的元帥晚年都被恢復了名譽和爵位。
⑧ 法國大革命的發展什麼什麼後, 1792年9月法國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
法國大革命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後
1791年制憲議會頒布法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1791年憲法》,憲法確立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但是路易十六卻趁機跑路,引起共和黨的不滿,推翻君主制才是共和的最終目的。直到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後吉倫特派當政並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資產階級共和製取代了君主立憲制。
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義後雅各賓派當政,標志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
⑨ 法國革命的具體分析
對內影響:法國大革.命是一次廣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從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經歷了五年的歷程,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在三次起義中,人民群眾都顯示出偉大的力量,一再把革 命從危機中挽救過來,並推動它進一步向前發展,它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 封.建.專.制.制.度。
對外影響: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傳播了資本主義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期間所頒布的《人權宣言》和拿破崙帝國時期頒布的《民法典》被稱為新社會的出生證書。在世界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革 命也為此後的各國革 命樹立了榜樣,因此具有世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