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咖啡館里有哪些活動

法國咖啡館里有哪些活動

發布時間:2022-04-13 12:31:40

❶ 法國的飲食文化

法國美食在整體上包括這幾大方面:麵包、糕點、冷食、熟食、肉製品、乳酪和酒。這些是法國飲食里不可缺少的內容,而其中最讓法國人引以為榮的是葡萄酒、麵包和乳酪。法國人習慣用西餐,浪漫的法國菜、浪漫的法國餐,有很多細節值得你慢慢品味。
法國萊以其美味可口出名,且菜餚種類繁多,烹調方法獨特。歐洲的佳餚幾乎都是法國人烹制的,這是因為歐洲第一流的大飯店或餐館所僱傭的大廚師多半是法國人。他們對飲食的講究程度足以與我們中國人相媲美,甚至把飲食視之為藝術這點上還勝我們一籌。

法國菜具有選料廣泛、用料新鮮、裝盤美觀、品種繁多的特點。菜餚一般較生,還有吃生菜的習慣。在調味上,用酒較重,並講究什麼原料用什麼酒。他們的口味肥濃、鮮嫩而忌辣。豬肉、牛肉、羊肉(肥嫩的)、雞、魚、蝦、雞蛋和各種燒鹵腸子、素菜、水果是他們喜愛的食品,尤其愛吃菠蘿。無鱗魚是被排除在餐桌外,不受歡迎的食物。進餐時,冷盤為整塊肉,邊切邊吃。名菜有:馬賽魚羹、雀肉會利、巴黎龍蝦、火局蝸牛、紅酒山雞、沙福羅雞、雞肝牛排、牡蠣杯、馬令古雞。

法國餐是不能用味美或營養豐富來形容的。除了在對菜的配料、火候的講究、菜餚的搭配、選料的新鮮程度以及不同地區所演變出的多元化菜餚與烹調方法,法餐可以說其在細膩、合理性和藝術性都在其它西餐之上。
法國人還特別追求進餐時的情調,比如精美的餐具、幽幽的燭光、典雅的環境等等。大一點的餐廳大都布置得富麗堂皇。有的店裡還存有16世紀的路易十四時期的豪華傢具,精緻的銀餐具、水晶杯子等昂貴、華麗的餐具。還有的餐館把藝術收藏品作為店裡的主打。牆上的名畫是真正的珍品。絕不是牽強的裝點門面的一般藝術掛畫。也有的餐館還將自己的收藏愛好放到店裡與客人共享收藏樂趣,如果飯店的歷史很短,他們也能想辦法擺滿各式鮮花。與品嘗美味是絕好的情景交融。

法國的美食和法國人對生活的要求以及審美觀有直接的關系。法國人將飲食還賦予哲學的意義,認為個人飲食應符合各自的教養與社會地位並將同桌共餐視為一種聯絡感情、廣交朋友的高雅樂趣和享受。有一位被稱為「世界級膳食家」的人曾說:「感受餐桌上的就餐氣氛,就可以判斷這個國家國民的整體個性。「看看法國人的美味佳餚以及用餐方式,不由得會讓人想起克萊德曼手指下流淌出來的串串音符,浪漫而雋永,讓你充分領略法式大菜散發馨香的藝術情調。

法國人晚餐的時間,大多在晚上8點左右,有的甚至更晚。到了餐館之後一切經過專家精心設計的、溫馨而典雅的氣氛立刻會感染你。餐廳的桌椅擺放很講究,不僅要方便就餐,還要迎合不同顧客的消費心理,空間更要得到充分的利用。法國餐廳的服務非常到位,不僅要為第一次光顧的客人提供滿意的服務,而且還要記住老客戶的姓名及其喜好的餐桌位置。每當這些人來此就餐時,他們都主動上前招呼著客人的姓名,使人備感親切。

法國餐的每一道菜與飲品搭配是一門「藝術」。餐前1杯開胃酒不可缺少。就餐期間酒的種類,甚至顏色都非常講究。點肉類食品要配紅葡萄酒。吃魚蝦一類的海味要喝白葡萄酒,有些人用餐後還喜歡喝一點白蘭地一類的烈性酒。每種酒所用的酒杯都不同。

法國餐的菜單很簡單,主萊不過10來種,但都製作精美,點菜的順序是:頭道菜一般是涼萊或湯,盡管菜單上有多個品種的「頭道菜」供你選擇,但只能選擇一種,在上萊之前會有一道麵包上來,吃完了以後服務員幫你撤掉盤子再上第2道菜,第2道是湯。美味的法式湯類,有濃濃的肉湯、清淡的蔬菜湯和鮮美的海鮮湯。第3道菜是一頓飯中的正萊,這是法式菜中最為發揮的一道菜。往往做得細膩、考究,令食客難忘。正餐里最多的是各種「排」一雞排、魚排、牛排、豬排。這所謂的排是剔除骨頭和刺的凈肉,再澆上配製獨特的汁,味道鮮美,吃起來也方便。所謂的大餐就是指老百姓常吃的東西加上一些細心和感情佐出曠世的美食,而海參、鮑魚、穿山甲等山珍海味在法餐中卻難尋蹤影。法菜中頗為有名的洋蔥湯就是用低廉的洋蔥加乳酪和麵包片熬制的濃湯。喜愛法餐的食客中不乏有沖著洋蔥湯而來的。在就餐程序中貫穿始終的是美酒,主要是葡萄酒和香檳酒,這是法國大餐中的經典之筆。酒的選擇和搭配規矩很多,比如,吃海鮮要配白葡萄酒,吃紅肉要配紅葡萄酒。

最後一道是甜食,法國人的認真、細致和對生活傾注的藝術感情都溶進這最後的餐食收尾上,法式的甜品被認為舉世無雙,清香、軟滑的甜品,使整個就餐的尾聲完善而回味無窮。

晚餐後喝杯濃咖啡,吃一、二個水果,一塊雪糕,那是一天勞累後的享受。喝葡萄酒、蘋果酒、薄荷酒、吃煸蝸牛、大鵝肝、黑蘑菇以及百合,則是法國人樂而不疲的快事。

飲食習俗中忌諱菊花、杜鵑花以及一切黃色花、紙花。對墨綠色也抱有反感,認為這些都是不吉利的,故在法式餐廳的擺設和鋪台中應注意。在就餐時,法國客人一般不歡迎有人遞送毛巾。

法國的乳酪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它是由牛奶、羊奶(包括山羊奶)混合加工而成,並有半凝固態、凝固態以及干塊狀的,又由於其顏色、味道的不同,可有上百種不同的乳酪。

除此之外咖啡文化也是法國的一大特色。

巴黎的咖啡館時尚已延續數個世紀。早在1686年,來自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商人來到這里創辦第一家咖啡館後,巴黎的咖啡館就一直興盛不衰,但長足的發展卻是近20年內的事,這不僅得益於巴黎這個世界文化名城,更在於旅遊業的興起。有人說。不到巴黎你絕對不能說自己已經去過歐洲。不進巴黎的咖啡館。你不能說到過巴黎。巴黎大概有1萬家咖啡館,在巴黎城內外,人行道、廣場、花園,幾乎無處不是咖啡館。並且生意異常紅火。咖啡館猶如巴黎的城市靈魂,幾乎各種社會活動都出現在咖啡館,情人邂逅、談天、做生意、賭博和游戲都成為咖啡館里的景觀……巴黎的咖啡館成為城市的媒介場所,也成為親情交流的紐帶,咖啡館成為巴黎時尚的另一緣故是,進咖啡館喝咖啡並不昂貴。你只要花1法郎就可以在裡面坐上數小時。夜間也不例外。為吸引顧客,巴黎咖啡館大都成為無煙館。因此,許多煙民都在大街上吸煙。

巴黎的咖啡館還有一大特色,即色彩紛呈、花樣別出,流動的、異國的、聲像的、餐館式的、奢華的、固定的、簡陋的、英語的、德語的、正宗法語的等等無奇不有,巴黎的咖啡館甚多,但你卻難以找到同樣風格的。這里,人們崇尚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淡雅的木製裝飾大受青睞。哪一種人上哪一種咖啡館,巴黎人十分講究。你若與情人約會,就請進皇太子咖啡館,因為那裡擁有最具有情調的色彩。你若是遊客,需要領略最具有巴黎特色的菜餚。那麼就請進埃菲爾咖啡館,因為你從壁式屏幕畫面可以觀賞到巴黎全景並品嘗到最負盛名的菜餚。總之。巴黎咖啡館已成為一種特色文化。人們進咖啡館。不一定要以喝咖啡為目的,或許為觀賞、交易或約會。總之,巴黎咖啡館已遠遠超出喝咖啡的含義,包含交流、買賣娛樂、展示和享受、具有多種功能作用的最佳去處。

現代的法國美食是法國傳統美食的繼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現代法國人更加崇尚的是營養美食,以避免各種心血管的疾病。尤其對於女士來說,營養美食的目的是為了永葆青春。

但是,不管社會發展到如何現代化的程度,人的思想和行為表現得如何前衛,法國始終未丟棄本國傳統而古典的美食藝術。為了不使下一代的味蕾退化,政府定期請飲食專家到小學校進行味覺檢查和訓練,以使孩子們有一個正常的味覺,能夠充分地享受悠久知名的法蘭西美食。在食品的製作過程中也盡量保持傳統的烹制手段,麵包是法餐中的主要佐食。20世紀70年代,為了提高效率,麵包生產商曾經採用大機器生產,結果破壞了麵包的原始味道,市民反對,政府又下令重新恢復手工生產,直到今天法式麵包已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這和法國人的鍾愛和維護是分不開的。

❷ 法國飲食文化的代表有哪些

法國飲食文化的代表
第一、菜餚文化
講究的調料搭配簡單的菜樣。法餐對菜的配料,火候的講究,菜餚的搭配,選料的新鮮,不同地區的多元化菜餚及菜餚烹飪的細膩,合理性和藝術性都在其他西餐之上。常用的香料有:百里香,迷迭香,月桂,歐芹,龍蒿,肉豆寇,藏紅花,丁香花雷,調味汁達百種,既講究味道的細微差別,還考慮色澤的不同。相對於種類繁多的配料,菜的類別不過十來種,點餐的順序是:頭道菜是冷盤或湯,盡管菜單上有多種「頭道菜」,但只能選一種,在上菜之前會有一道麵包,吃完以後服務員幫你撤掉盤子再上第2道,第2道是湯,美味的法式湯類,有濃濃的肉湯,清淡的蔬菜湯和鮮美的海鮮湯。第3道是一頓飯中的正菜,正菜最多的是各種「排」,雞排,魚排,牛排,豬排。這所謂的排是剔除骨頭和刺的凈肉,再澆上配製獨特的汁,味道鮮美,吃起來很方便。接著便是餐後甜點,可以是水果,咖啡,蛋糕或冰淇淋。法國的特色菜餚有馬賽的「普羅旺斯魚湯」,鵝肝,巴黎龍蝦,紅酒山雞,雞肝牛排,焗蝸牛等。
第二、就餐文化
法國人十分注重用餐的禮儀,餐具的擺放是飲食文化的內容之一,在法國,最簡單的擺放方法是盤子在面前正中位置,餐巾放於盤內,盤子左邊放餐叉,右邊放餐刀和湯匙。盤子的正前方從左至右依次是水杯,紅酒杯和白酒杯。法國人不僅注重用餐禮儀,還特別追求進餐的情調,法國人甚至將飲食賦予哲學的意義,將同桌進餐視為一種聯絡感情,廣交朋友的高雅樂趣和享受。一位世界級的膳食家曾說過:「感受餐桌上的就餐氣氛,就可以判斷出這個國家國民的整體個性。」因此,法國人對於食物絕不只是停留於填飽肚子的階段而已,它更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態度。享用一頓正式的法國菜要花上四五個小時,從開胃菜,海鮮,肉類,乳酪到甜點,雖然程序繁復,但重要的不是吃進多少食物,而是在品嘗佳餚中,也充分享受餐廳高級氣氛,欣賞餐具與食物的搭配。
第三、咖啡文化
咖啡文化也是法國的一大特色。自1686年,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商人來到這里創辦了第一家咖啡館後,巴黎的咖啡館就一直興盛不衰。在巴黎城內外,人行道、廣場、花園,幾乎無處不是咖啡館,並且生意異常紅火。咖啡與法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從早餐的牛奶咖啡搭配羊角麵包,到法國上班族的下午茶,咖啡伴隨著法國人的生活,對於遍布各處的咖啡店就不足而奇了。法國的咖啡文化源遠流長,絕非吃喝消遣般簡單。一杯咖啡配上一個下午的陽光和時間,這是典型的法式咖啡,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種散淡的態度和做派。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是環境和情調,在路邊的小咖啡桌旁看書、寫作,高談闊論,消磨光陰。自上世紀以來,咖啡館往往成了社會活動中心,成了知識分子辯論問題的俱樂部,以至成了法國社會和文化的一種典型的標志。白色的桌子、藍色的咖啡杯、隨風飄揚的遮陽棚、忙碌的服務生、當然還有悠閑的風琴,這些都是法國咖啡館的特色所在。這些咖啡館在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街、蒙馬特和蒙帕那斯誕生,而後走向輝煌。法國的文學和藝術新思潮在這里生根發芽。這些咖啡館也親眼目睹了法國文化從萌芽到鼎盛。
第四、葡萄酒文化
法國的葡萄酒文化是伴隨著法國的歷史與文明成長和發展起來的。葡萄酒文化已滲透進法國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藝術及生活的各個層面,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葡萄酒作為法國人每天餐桌上的必備品,已成為法國飲食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法國作為世界上葡萄酒的主要出產國,全國有10個生產葡萄酒的地區,品種繁多,以波爾多地區生產的葡萄酒,香檳地區的香檳酒在世界上最富盛名。在餐桌上,法國人也十分講究酒與菜餚的搭配,如在飯前飲用較淡的開胃酒,食用沙拉、湯及海鮮時,飲用白酒或玫瑰酒;食用肉類時飲用紅酒,而飯後則飲用少許白蘭地或甜酒類。香檳則慣用於慶典。
第五、乳酪文化
戴高樂將軍曾經感嘆道:「誰有辦法治理一個有246種乳酪的國家?」其實目前在法國乳酪已經高達487種,也就是說法國人可以一年365天,天天吃不同種類的乳酪,因而在法國人的餐桌上,乳酪也是每餐的必備品。法國的乳酪大致有八類:新鮮乳酪,花皮軟質乳酪,水洗軟質乳酪,藍紋乳酪,山羊乳酪,硬質未成熟乳酪,硬質成熟乳酪,融化乳酪。吃乳酪也是一門藝術,正確的搭配方式可以更好地感受其濃郁的風味。一般來說,溫和的乳酪,一定要配上柔順的葡萄酒;味道咸重的乳酪,則要搭配比較強烈的紅酒。新鮮初熟的乳酪,應選擇質地較脆的法國麵包,而濃郁陳年的乳酪,則適合味道偏重的全麥麵包。法國美食的形成和獨特的飲食文化是眾多因素下的產物。

❸ 請詳細介紹一下咖啡文化。

書上看到的 挺多的
給你打下來

咖啡文化
一、曾聽說法國一度由於咖啡缺貨而少喝了咖啡,馬上就見打盹的人多起來。說來好象誇張,但法國人嗜咖啡倒是千真萬確。l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法國也是參戰國之一,國內部分老百姓擔心戰爭影響日用品供應,紛紛跑到超級市場搶購。此事連電視台也驚動了,當鏡頭對著滿抱"緊缺物資"的顧客時,卻發現他們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此事一度成為當時的大笑話。
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似乎不在於味道,而是環境和情調,大多不願意閉門"獨酌",偏偏要在外面湊熱鬧,即使一小杯的價錢足夠在家裡煮上一壺。他們也還不是匆匆喝了拉倒,而是慢慢地品,細細地嘗,讀書看報,高談闊論,一"泡"就是大半天。在科技博覽會上,我走過六七個大展廳,都見在角落處設有咖啡座,方便到會各方面人士交流洽談,整天都是座無虛席。
二、法國人養成這種喝咖啡的習慣,自覺不自覺地表達著一種優雅韻味,一種浪漫情調,一種享受生活的愜意感。可以說這是一種傳統獨特的咖啡文化。正因如此,法國讓人歇腳喝咖啡的地方可說遍布大街小巷,樹蔭下、馬路旁、廣場邊、河岸上,以及遊船上、臨街陽台上,甚至埃菲爾鐵塔上……。而形式、風格、大小不拘-格,有咖啡店、館、廳、室,這些都附屬著建築物而存在,有屋頂蓋著。而最大眾化、充滿浪漫情調的,還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幾乎是法國人生活的寫照。好多的露天咖啡座都占據不少公眾地方,如廣場圈了一角,街頭占點人行道,甚至在人潮熙來攘往的香謝麗舍大道也是如此,那花花綠綠的遮陽傘成了點綴巴黎的獨特街景,看來市政當局對此還特別寬容。咖啡座的椅子幾乎全是朝向馬路排列,明擺著是有心設置的觀眾席,那面前的馬路便是劇目永不重復的大舞台。看那些形形色色的座上客,任憑街上喧囂嘈鬧、車水馬龍,太陽傘下一杯在手,悠然閑適。拿份當地報紙漫無目的流覽也行,叨著香煙吞雲吐霧亦可,還可以把大街上的五光十色細細欣賞。這里,會有亮麗的時裝閃過,會有醉人的香氛飄來,也會有炯娜多姿的女郎走過,還常有街頭音樂家給您送來段段美妙的旋律。此情此景,令人陶醉。不難見到座上原來細聲絮語的戀人旁若無人地擁抱、親吻,別人可真羨慕不了那麼多,因為這是在法國。要是您運氣好,也說不定在您身旁的椅子上,就坐著一個法國美女,讓您增添許多視覺享受。在這里,邊吸著咖啡,邊看著時尚雜志的巴黎女郎,被視為時髦的象徵。
三、除了那些抬頭見青天的露天咖啡座外,在法國約17萬的咖啡館中,不乏氣派堂皇或古樸典雅者。尤其在巴黎,一些咖啡館本身就是頗富歷史傳奇的名勝。在中世紀舊王朝時代,法國文化生活的重心是在宮庭。而到了18世紀的啟蒙時代,文化重心開始轉移到各種沙龍、俱樂部和咖啡館。像拉丁區的普洛可甫(LeProcoPe)咖啡館,就與二百多年前影響整個世界的法國大革命聯系在一起。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以及大革命三雄羅伯斯庇爾、丹東和馬拉等,都是這里的常客。當年,伏爾泰的幾部著作、狄德羅的世界首部網路全書等都曾在這里撰寫,還有大革命時具象徵意義的紅白藍三色帽也在這里第--次出現。革命爆發的前幾年,這里一直是熱血沸騰、孕育風暴之地。據說發跡前的拿破崙也曾來此,還因喝咖啡欠賬留下了軍帽。後來,這里又是一流作家、演員、紳士淑女們聚會漫談的社交場所,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雨果、巴爾扎克、喬治•桑、左拉等,以至後來還以這咖啡館的名字創立了文學刊物《普洛可甫》。因此,現在館內保存下來的傳統裝飾、古董擺設以及各種文物特別豐富,館內的格局與景物似乎都沒有因時代的變遷而"煥然一新",顧客仍舊是喜歡它的古典。
四、在蒙馬特的學院咖啡館,是19世紀巴黎大學時代的標志。這里周圍長期聚居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藝術家,他們以咖啡館為中心,共同構築了輝煌的巴黎大學時代。在聖日曼教堂對面,也有一家19世紀風格的德•馬格(Les Deux Magots)咖啡館,但其聲名鵲起是在本世紀20年代。一批超現實主義作家、畫家長期在這里雄論滔滔,燃燒藝術思想的烈焰,終於又開創了一個以這咖啡館起名的"德•馬格文學獎",並一直延續到今天。據說過去海明威就常到這里飲咖啡以捕捉創作靈感。不過,別的地方賣4到6法郎的一杯咖啡,在這兒能賣到22法郎,這文學藝術的創作也真是有價了。有趣的是在隔壁的德•弗洛(DeFlore)咖啡館,也是一個著名的學術園地,在戰後以較多哲學家光臨而興盛。當時薩特、西蒙•波娃等人常坐固定的座位,現在那裡還特地標著銅牌。由於這兩家咖啡館的門檻總有文化精英進出,使得這一帶漸漸書店林立,文學咖啡店、餐廳越開越多,後來還成為法國美文學(Belle-Lette)的誕生地。
五、可見,法國咖啡文化源遠流長,絕非吃喝消遣般簡單。本世紀以來,咖啡館往往成了社會活動中心,成了知識分子辯論問題的俱樂部,以至成了法國社會和文化的一種典型的標志。幾乎沒有哪個法國藝術家不和咖啡館發生關系,作家如此,音樂家、畫家也如此。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們就在咖啡館一方面給人畫人像維生,另一方面在這里與志同道合之士漫談,探索藝術風格、主題、技巧和新方法。而不同的咖啡館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子,產生不同的藝術流派。作曲家夏布里埃曾經每晚都與詩人魏爾蘭、畫家莫奈一起泡咖啡館,藝術思想互相影響,作品自然與潮流相呼應,反映出19世紀末巴黎的精神面貌。而畫家凡•高曾住在法國一家咖啡館的閣樓,他的畫作就有一幅《夜晚的咖啡館》。他對那咖啡館很有感情,生前曾在信上寫道:"我希望將來有一天在這咖啡館舉辦一次我的個人畫展。"直到今天,巴黎仍有不少咖啡館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如在巴士底廣場附近的"燈塔咖啡館",就常有文人騷客濟濟一堂,談論的還多是挺嚴肅的哲學論題。主事者是從巴黎政治學院來的哲學博士,而參與者也多自認為是"哲學家",還真能體現法國人能侃的一面。盡管扯得可能離現實生活千里遠,但熱衷此道者還真多,有戴著珍珠項鏈的淑女,也有剛從菜市場過來的主婦;有西裝筆挺的律師,也有居無定所的流浪漢。這個咖啡店陳設古舊而普通,前來者無非是尋求--種精神食糧,喝咖啡倒是次要了。這里濃濃的文化氣息就像從那咖啡杯里飄散出的香霧,嗅得到,還伸手可及,而聚會所形成的清風尚近年不僅影響著巴黎,還帶動斯特拉茨堡和圖盧茲等地。據說這種潮流的復興在於試圖找回社區共同生活的意識和懷念傳統的哲學文化。已經習慣了富裕和現代生活的人們,開始重新反思失落的許多人生價值,重品味、講享受、追求自然和休閑的風氣漸成趨勢,而懷舊的浪潮亦盛行於西歐社會。過去那些咖啡館常客的兒孫輩們,又一個個自覺不自覺地進到那按照傳統風貌修復的老字型大小咖啡館里。
六、大量的咖啡館分布在大街小巷的角落,較為平民化,還兼著酒館和小餐店的功能。這里不分等級成份,也無論清高與世俗,來上一杯可以閑坐半天,或談天說地,或讀書看報。而親朋戚友、同事同學也願意泡在這兒聚會談心;搞藝術做學問的常幾個人湊一塊兒爭論;若獨自一人在自說自話也沒有旁人感到奇怪。大家都在享受著悠閑,沒有人認為這是在揮霍時間,而很多人願意相信:那些深邃的哲思、智慧的火光,往往就是在這種環境中誕生。這是一方獨特的小天地,進這里可以吸拉著您的粗布鞋,可以帶上您的寵物狗,可以吞雲吐霧抽香煙,當然還可以敞著西裝不系領帶。反正您就自便吧,這里的特點就是隨意、活躍、無拘束,很符合法國人的性格。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咖啡座上的小圓桌一般都挺小,兩人對坐著常常膝蓋碰膝蓋,要是情侶,正好托腮幫子眉來眼去,氣息互傳,更顯親密融洽。即使不是情侶,也讓雙方大大拉近了距離,有什麼話不好說?咖啡的原產地並個是法國,咖啡立是在1657年才首次傳入法國。然而咖啡文化卻由法蘭西民族帶到這個近乎脫俗的境界,成了一種精神象徵。確實,我們在巴黎等地看到的每一個夜晚,即使到了夜深,地鐵里的乘客已是冷冷清清三兩個,街上別的店鋪早已關門,可是那些星羅棋布的咖啡館里還是燈火通明、高朋滿座。法國人無論日夜,總在沒完沒了地、海闊天空地演繹著其獨有的咖啡文化。
七、巴黎作為世界藝術中心,在二次大戰前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像畢加索、斯泰因、海明威、喬伊斯等等都曾在巴黎生活多年,有的甚至客死巴黎。即使在戰後,巴黎也是世界各地的作家藝術家的夢幻之地,像拉美的著名作家馬爾克斯、聶魯達等等都到過巴黎。拉美魔現實主義文學也打上了巴黎藝術的印記。巴黎的咖啡館就是這些作家藝術家當年最常光顧的地方。畢加索當年從西班牙到巴黎時,窮困潦倒,就在他花光了身上最後一個法郎時,一個善良的咖啡館老闆收留了他,作為回報,畢加索把他信手塗鴉的畫作都交給了咖啡館老闆,好心的老闆將這些當時誰也看不上的畫一一保存下來。幾年之後這位咖啡館老闆因此而財運亨通。巴黎的咖啡館是最有人情味的地方,那些窮困的藝術家在這里買上一杯咖啡,就可以從白天坐到深夜,這里既溫暖又安全,還可以寫作畫畫。巴黎的咖啡館是仁慈而寬容的,它從來不會因為你只喝一杯咖啡就催你早早離開,只要你願意,憑著一杯咖啡,你可以一直呆下去,這一傳統一直沿襲至今。今天的巴黎仍然到處都是這樣的咖啡館,林立在街邊,隨處可見。臨街的窗戶是透明的,你可以坐在裡面一邊品咖啡一邊看著街上的行人或街景。咖啡館外通常露天放置了一些桌椅,客人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沐浴溫暖的陽光。咖啡館里的椅子通常是木製的或者藤編的,十分普通;圓桌也並不大,比一隻大號的臉盆大不了許多;但來這里喝咖啡的人並不需要太多的地方,他們要的只是一份閑適。咖啡館的建築通常有一半建在人行道上,外表的顏色通常也是咖啡色的,用英語或者法語寫著咖啡二字,遠遠地便一目瞭然。今天的咖啡館仍和二戰前一樣,既不過分熱鬧,也不過分冷寂,在這里,你一邊品著咖啡,一邊可以想像當年畢加索和海明威的生活。

❹ 法國人喜歡什麼活動

法國人喜歡買一杯咖啡,坐到咖啡館喝半天。
法國人還喜歡玩撞球,打網球,踢足球...........
想認識法國人就去酒吧或者迪廳,校園里也可以。

❺ 什麼是咖啡廳

咖啡廳[1]是現代社會中經營咖啡飲品的商店。

咖啡歷史

編輯

以上這個關於人類最初認識咖啡的故事發生在五、六世紀。

公元6世紀,衣索比亞人統治葉門50年,咖啡傳播到阿拉伯世界的葉門地區,人們開始大量種植咖啡樹。

16世紀,土耳其人佔領了葉門,當地的咖啡種植已經初具規模,土耳其人開始將咖啡資源利用起來,經葉門的摩卡港出口歐洲賺外匯。雖然19世紀摩卡港被蘇伊士運河取代,但是「摩卡咖啡」已經是菜單上的保留節目了。

1616年,荷蘭人把咖啡樹苗偷運到自己的首都;隨後的1658年,荷屬殖民地斯里蘭卡也有了咖啡樹的身影。1699年,咖啡樹進入印尼。而法國人此時也在緊鑼密鼓地在自己國家試種、在法屬殖民地廣泛種植咖啡樹。這樣,亞洲、南美、中南美、非洲,都有了咖啡樹。

歷史

編輯

咖啡廳桌椅

1669年,咖啡被法國人了解。咖啡館對法國最大的影響應該是體現在法國大革命上,看過《悲慘世界》的人大概還記得起義者們就是在咖啡館里策劃革命的吧。大革命的風潮過去之後,咖啡館又搖身一變,成了藝術青年聚集地。以前看的《莫奈與印象派》和《畢加索傳》里,不止一次提到巴黎的蒙馬特區咖啡館;與之齊名的,是拉丁區咖啡館,這是作家、詩人和哲學家最愛去的地方,比如海明威、薩特和貝克特等人,巴黎第一家咖啡館普洛科布也在拉丁區。

1683年,維也納人陰差陽錯地得到了穆斯林不肯外瀉的咖啡豆。維也納首家咖啡館「藍瓶子」開張。不過這些基督徒們不喜歡穆斯林的飲料,聰明的老闆柯其斯基過濾掉咖啡渣,並且把牛奶到入咖啡中,這,就是今天拿鐵(LATTE)咖啡的原型。維也納咖啡館的特點是,裡面飄盪著音樂與拿鐵氣味的空氣。寫到這里,忍不住了,真的真的想去瞻仰一下貝多芬去過的維也納中央咖啡館啊。

1670年,咖啡進入德國,嚴謹的德國人一直爭論著咖啡是否有利健康,所以咖啡館直到1721年才在德國大量出現。但是到了19世紀,德國人卻抓住了歷史機遇,在咖啡產業上大賺特賺。當時的美洲咖啡種植園主在廢奴浪潮的沖擊下,開始向歐洲招募咖啡農。這樣,至少有80%的瓜地馬拉咖啡豆經德國商人之手運往歐洲各地。兩次世界大戰輪番洗牌,到了今天,德國是世界上第二大咖啡消費國,人均消費量則遠高於美國。以前只知道德國人能喝啤酒,今天才知道他們如此全面發展,佩服。

臭大街的小資們最愛的咖啡里總是泛著牛奶泡沫,對,這是義大利咖啡,Cappuccino和Espresso,前者是熱牛奶咖啡,後者是蒸餾咖啡。1945年,義大利人加賈(這也是咖啡器具品牌了)發明的新型蒸餾器,風靡歐洲。義大利的咖啡館和英法不同,他們是精緻隨意而富有藝術氣息的。隨意體現在咖啡館的裝潢,藝術氣息呢,呵呵,他們露天喝咖啡的地方,周圍是斗獸場和米開朗其羅的雕塑。

日本人是在明治維新時期才接受西方生活方式之代表的咖啡的。而大概很多人想起日本時,第一個念頭是,那裡什麼東西都很昂貴很昂貴吧?的確,東京銀座的咖啡館動輒幾十美元,但是最貴的卻是咖啡杯子。他們喜歡用英國骨瓷咖啡杯盛咖啡,價值幾萬甚至百萬日元。當然嘍,這是高檔咖啡館,一般人去真鍋上島就可以了呀。最厲害的地方,是日本人的雅俗共賞:最昂貴的咖啡在日本,最cheap的咖啡,速溶咖啡和罐裝咖啡也是日本人發明的!

而活潑的美國人似乎不大在乎咖啡的賣相和味道,他們甚至在咖啡里加入雞蛋!美國人常用的咖啡壺叫沸煮壺,上層放咖啡粉,下層放水,加熱後水蒸汽萃取咖啡粉的芳香。這種辦法容易煮出苦澀味道,但是美國人不在乎,他們津津有味地繼續用平底鍋炒咖啡豆,繼續過度萃取咖啡粉。不過美國咖啡最讓人欣賞的地方在於,就是堅持現場烘焙、研磨、煮泡,十分注重新鮮,並且通過改進包裝等等辦法努力保持新鮮。美國咖啡商人是首次在食品包裝袋上標注烘焙日期的人,這個舉動對食品行業的影響極其巨大。

被禁止

編輯

新鮮事物的被完全接受,總是要經歷一些磨難,咖啡館也是如此。歷史上,咖啡館和喝咖啡的生活習慣數次被禁。比較著名的有如下三次:

1:最先下令禁止咖啡的是麥加總督,他發現攻擊他的詩文居然是從咖啡館流出的,於是1511年麥加的所有咖啡館關門,甚至將違禁者縫在皮袋子里扔進博斯普魯斯海峽;

2:英王查理二世也於1675年頒布了咖啡館禁止令,起源有二,一是當時不準進入咖啡館的女人發表了陳情書,抱怨英國男人威儀盡喪;二是,咖啡館成了民眾批評時政的地方。

3:1781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禁止人民私自進口咖啡、杜絕民間烘焙咖啡,呼籲大家不要忘記自己的「國飲」――啤酒。

當然嘍,後來,這些禁止都是不了了之。從這里倒是可以證明,運用暴力對民眾的口味、服飾、化妝進行強制或者禁止,似乎是不大明智的做法。

經營之道

編輯

自己風格

比如說店鋪內的設施要有統一行,古樹風格,金屬風格,田園風格等等,多些資金就找人坐場彈鋼琴,玩玩小提琴等優雅之作,沒資金就用音響代替,放些輕音樂什麼的,店鋪的內外設置要精心打扮,多花心思會給顧客帶來別樣的感覺,當然也會讓自己的店鋪統一起來自己的消費群體。

多展開活動

比如說最簡單的周年店慶,呵呵,這只是個例子,光這一個活動怎麼行,而且還是一年一次,活動要有即時性以及固定規律,比如說因為某某值得慶祝的事來一次酒會呀這樣的,或者固定的時間內的優惠活動等,這些應該由自己掌握,多看看有關方面的書和資料。

店鋪內的產品

咖啡廳內的東西一定是以咖啡為主,其他次要,所以產品的選擇性要多多益善,要有主打產品,季節性產品,以及活動性產品等等,切記咖啡廳內的產品一定要包含酒,最好是一系列的低度酒,供品嘗,而不是酗酒。

店鋪內的制度

就是員工制度,這個一定要謹慎處理。

市場調查

比如說顧客的滿意度,顧客對店鋪的建議等,一定要收集好,然後再從這些東西上吸取精華然後再應用到店鋪上。

❻ 法國咖啡店服務員

本題材料表明文明禮貌的重要性,語言文明,態度親和,舉止端莊是文明禮貌的主要表現,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語言文明更為重要.所以選項A符合題意;選項BC明顯不符合題意,不能選;選項D的觀點錯誤,不能選.
故選A

❼ 法國哲學咖啡館對法國社會的作用和人文影響

自十七世紀起,咖啡館在法國首都出現並取得成功,各式的咖啡館在整個法國如雨後春筍一般地開張了。從表面上看,這些咖啡館和小酒館、飯館一樣,只不過是一些消費場所。但是實際上,大大小小的咖啡館促進了社會多樣性和創造性的發展。伴隨著咖啡館數量在法國的飛速增加,以及它在法國人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咖啡館文化也在逐漸的形成。
(一)咖啡館:百姓的公共客廳
法國人交流思想的地方有三處:一曰教堂,二曰沙龍,三曰咖啡館。
教堂是西方世界最古老的聚會場所。雖然許多信仰天主教的法國人還保留著每周去教堂禮拜的
習慣。但是,現代生活,使很多年青人都難以適應這一傳統。
「沙龍」
一詞源於法文的譯音,原意
是指貴族家的客廳。封建時代,沙龍曾是達官顯貴們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地方。現代社會,沙龍作為交流思想的場所發展了,並且已從西方擴展到東方,但是,它在大多數情況下未脫附庸風雅人士聚會之嫌疑。至少,它是屬於文人雅士們的,與普通老百姓無緣。而咖啡館的出現,為各社會階層的人提供了一個公共沙龍。列翁·都德被譽為對巴黎每一塊石頭都了如指掌,他曾言,咖啡館較之沙龍更是法國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地方。
在法國,咖啡館不是屬於少數人的,它是屬於每一個法國人。那是每一個法國人,包括街頭流浪漢都可以花上幾個法郎就有權利去的地方。因此,它比沙龍更具普遍的意義。咖啡館對法國人來說一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親切的角落。

法國人,不論其性別、年齡、職業,都喜歡在咖啡館里逗留:在鄉下,農民們以前的生活節奏
完全都是按照農活的勞作時間進行。當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了咖啡館,他們常常在閑余時間聚在咖啡館:「有的人規律性地去咖啡館是為了和老朋友碰面,有的人去那裡是為了玩游戲。還有人是為了去找到志同道合者聊聊自己滿腹的政治觀點。最後,一些單身漢們,為了節省燈油錢、取暖煤炭費以及報紙費來這里打發時間。」
[2]
從巴黎到外省,從鬧市到僻靜的小巷,從大都市到小村鎮,到處都有數不勝數的大大小小、形
形色色的咖啡館:有上流社會式的,也有鄉村式的;有知識型的,也有藝術型的;有熱烈的,文
爾雅的,也有平和的,或者抑鬱的。許多咖啡館還都有露天咖啡座。在不同時間進入不同的咖館,可看到各式各樣、變化萬千的景象,從中可獲得豐富、多樣的體驗和感受。在咖啡館里,人們可以什麼都討論,也可以什麼都不聊。人們的話題包羅萬象:感情、工作、體育、電影、鄰居,所有跟生活有關的話題。「在咖啡館,人們總是聊很久。人們在咖啡館既可以找到片刻的寧靜,又不會覺得寂寞。人們去咖啡館可以獲得與外界交往和交流的樂趣。推開門,點一杯咖啡,就可以融入到人群之中了。
」咖啡館可以說是法國社會的縮影,真切地反映出了法蘭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咖啡館:人民的議會

1.
咖啡館中的「政治家」巴爾扎克曾經說過:「咖啡館的櫃台就是人民的議會。」這句話明確地揭示了法國咖啡館和法國人政治生活的緊密聯系。事實上,在法國,咖啡館不僅僅是娛樂和休閑的場所,而且也是大眾聚在一起表達自己政治觀點的地方。
所有人,無論他的社會地位如何,也無論他屬於哪個黨派,都可以在一種自由、熱烈的氣氛中
5
自由發言。在咖啡館里,各類的報紙可供客人免費翻閱。激進派們一邊閱讀著報道時局的頭版頭條或者是政治措施,一邊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政客們也常常造訪咖啡館,在那裡,他們可以聆聽各種意見。出版界的記者們,也常去咖啡館,他們在這里獲得新的消息、期待一次有趣的訪談或者就坐在咖啡館修改、編輯文章。
各種有爭議的觀點在咖啡館得到傳播。這里是反對黨人的聚集地。因為匿名,這些反對黨人可以無所顧忌地對當權政府發表激烈的言論。有的時候,一場討論會可以在人群中引起極大的反響。在咖啡館里,人民反思時政;在咖啡館里,革命思想的火花得以綻放。咖啡館與法國人政治生活的緊密聯系,我們可以在孟德斯鳩1721 年的作品裡找到印證:「如果我是這個國家的君主,我就要關掉咖啡館,因為這些地方很容易讓人們的頭腦發熱。我寧可看到他們在小酒店裡喝得醉醺醺的,至少他們不會做出對自己有害的事情,但是咖啡帶給他們的狂熱,對國家的未來而言,會讓他們變得危險。」

2. 醞釀法國大革命的咖啡館
還是以普羅科普咖啡館(Café Procope)為例。這家咖啡館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成為了革命的加速劑。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的三位關鍵人物羅伯斯庇爾、丹東和馬拉是這家咖啡館的常客。他們在那裡宣揚革命思想並且在那裡討論革命事宜。他們的「信徒」們也成為這里的常客。
事實上,巴黎所有的咖啡館在法國大革命前夕都是相當活躍的,尤其是皇家宮殿迴廊下的咖啡館,更是呈現出一片奇特驚人的景象。來到這兒的人們不僅將咖啡館擠得水泄不通,一些滿懷期待的群眾,更是挨在窗邊門外聚精會神地聆聽辯論家的演說。咖啡館里的辯論家往往不是站在椅子上就是跳到桌子上對群眾高談論闊;他們的激昂演說,也常在幾個小時之內就傳遍全巴黎,引起議論紛紛。以出身記者兼小冊子作家的德穆蘭(Camille Desmulins)為例,他那充滿改革狂熱的思想,使他不斷公開地在佛伊咖啡館里從事演說,鼓勵巴黎人民起義推翻當時的王權。
除了普羅科普咖啡館,好多政治和歷史運動都和咖啡館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我們可以說,每家政治咖啡館都有它固定的客人:丹東派常去德吉貝爾咖啡館和夏赫邦吉耶咖啡館(le Guibert et le charpentier);奧爾良黨人是南錫咖啡館和雪佛利爾咖啡館(le Nancy et le Chavelier)的常客;保皇黨人則常聚集在米拉波咖啡館(le Mirabeau);正統派黨人則選擇德斯瑪爾咖啡館(Desmare)。
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在一些咖啡館里找到這一政治特徵的痕跡:議會大廈旁的咖啡館里常常會看到國民議會議員們的身影;熱衷政治的法國一般民眾也常聚集在咖啡館里談論政治。與大革命時期不同的是,人們對政治話題的討論不再那麼熱烈激昂,而是在一種很平靜輕松的氣氛中展開的。
(三)咖啡館:法蘭西思想的搖籃
法國文藝復興運動的思想火花是從咖啡館中迸發出來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發源於啟蒙學者們在咖啡館的高談闊論,並由此向全世界傳播。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及網路全書派學者們就是在「普羅科普咖啡館」里決定,以人文和科學精神向中世紀神學和蒙昧傳統挑戰
[3]
巴黎的「普羅科普咖啡館」具有其他咖啡館無法企及的光榮歷史,它招待過法國攝政時期的名流貴婦人,大革命時期的雅各賓派政治家丹東、羅伯斯庇爾,復辟時期的浪漫派詩人繆塞。普羅科普咖啡館幾經榮衰,歷經坎坷,今天依然存在,它坐落在巴黎草地聖日耳曼街區一條狹窄、陰暗的小街上,成了巴黎的文化遺跡之一。
當然,咖啡館的政治全然不同於貴族沙龍或歌劇院包廂的政治。法國大革命時期,貴族和保皇派也曾聚集在咖啡館中散布謠言,蠱惑人心。革命家馬拉對此非常不滿,曾一度想取締咖啡館。幸虧他沒有這么做,否則,這將是法國咖啡館歷史上一個抹不去的污點。
據說,第二帝國時代,法國政治家甘必大曾在咖啡館里聯絡新聞界朋友和其他同志,共同擁立共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政治家克萊門梭曾活躍在蒙馬特爾高地的咖啡館中,與文人畫家們相交甚歡,並因此而贏得各界社會進步人士青睞,榮登法國總統寶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德國蓋世太保嚴加控制,但是,巴黎和各大城市的咖啡館仍然堂而皇之地成為抵抗運動的首要聯絡點,法國人之善於周旋和不乏精明,由此可見一斑。
在現代社會里,咖啡館早已沒有舊時代的政治密探了,與此同時,咖啡館政治也式微了。

(四)咖啡館內的啟蒙之聲

18世紀,位居歐洲文化發展中心地位的法蘭西,因為社會上所存在的各種形態之聚會場所,織
就出一張錯綜復雜又四通八達的文化傳播網,法蘭西所發生的文化事件迅速地感染歐洲各地;而當時的啟蒙作家與思想家,則是這張文化傳播網的中樞。這些啟蒙哲士透過各種交流的方式,
與巴黎、外省甚至整個歐洲的進步人士結盟,形成一個以傳播科學及理性為宗旨,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文化共和國」。
然而在這股文化氣氛中,巴黎咖啡館的興起與林立,為「文化共和國」里的文人哲士提供了一
個發揮的空間。啟蒙作家們,有時在咖啡館里伏案疾書,有時則是在咖啡館里回響著理性與激情的聲音,然後透過出版與傳播,激盪出時代的巨變。
普羅科普咖啡館見證了整個啟蒙運動的歷史,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啟蒙大師的搖籃,在
18世紀經常光顧普羅科普咖啡館的文人中,我們可以發現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盧梭(Jean acques Rousseau,1772-1778)、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和博馬舍(
Baumarchais,1723-1799)等一連串響亮的名字;「網路全書派」的領袖狄德羅(Diderot)和達朗貝爾(d』Alembert)正是在這里推出了第一部《網路全書》
除了普羅科普咖啡館以外,塞納河右岸,皇家宮殿區內的攝政咖啡館(Café de la Régence),
在啟蒙時代則是一家以靜謐及沉思聞名的咖啡館。法蘭西小說家勒薩日(
Alain Ren LeSage,1688-1747)整日在此創作,偶爾想要享受片刻寧靜的盧梭,也會造訪此家咖啡館。

(五)咖啡文人的聚集地

在法國大革命結束之後,法國咖啡館推動了文化、文學和繪畫的發展。在這個和平時期,這些
創造性活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而咖啡館也成為了藝術創作地。小說家、劇作家、詩人、編輯、
繪畫家還有音樂家都將咖啡館作為他們的「第二個家」。在香榭麗舍大街上、蒙特馬特高地區內、
還有蒙特巴納斯區內營業地咖啡館,深受這些藝術家們的歡迎。

1.
藝術家的靈感源泉

這些咖啡館成為了藝術家們靈感的源泉地。在「公共沙龍」的咖啡館,作家可以遇到各類的人,
他們觀察咖啡館里的客人,試圖去了解這些人的個人經歷,為自己的創作準備素材。咖啡館中的景象給創作者們以靈感。海明威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鈴鼓咖啡館(Café Tambourin)的圓咖啡桌旁度過的:「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咖啡館,干凈、熱情而且好客。我將我的破傘晾起來,將我的舊氈帽掛在長椅上方的掛衣鉤上,點上一杯牛奶咖啡。服務生給我端來咖啡,我從我上衣的口袋裡掏出我的本子、筆,然後就開始寫作。」

2.
寧靜的創作氛圍

藝術家們也可以在咖啡館里尋找到創作所需的那份寧靜。當他們開始新的作品時,他們需要在
喧鬧的氣氛中的一份寧靜。正如一位音樂家所說:「我常來這里寫歌。我喜歡在這里找到一個寧靜
的角落,這樣我可以思考,因為我是音樂家、藝術家、作曲者。我喜歡獨處,我不喜歡太靠近人群,
但是我也不喜歡太遠離人群。所以,我來咖啡館了。」這也是兩位著名的作家:讓•保羅•薩特和西
蒙娜•波伏娃選擇花神咖啡館(Caféde Flore)作為他們的「辦公室」的原因了:「我們倆完全就
待在這家咖啡館了:從早上九點到十二點,我們在這里寫作,然後我們去吃中飯,下午兩點我們又重新回到這里,和我們的朋友們聊天一直到晚上八點。晚飯後,我們在這里會見預約的客人們。這可能對你們來說顯得有些奇怪,但是我們在花神咖啡館就像在家裡一樣。」除了這兩位文學巨匠,在十九世紀末,查理•莫哈(Charles Maurras)就在這里寫出《在花神的標志下》(Sous
le signe deFlore)一書;在1913 年,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將咖啡館的一樓改編輯室:《巴黎之夜》
文學期刊就在這里問世;
萊昂
保爾•法爾格
每天都要在「花神」待上一到二個小時進行創作。
3. 藝術家的收容地
咖啡館也是藝術家們的收容地。許多的藝術家在成名之前都是窮困潦倒的,但是無論他們是誰,成名的或者貧困的藝術家,都可以進入咖啡館。客人只需支付少量的錢,甚至可以分期支付一杯咖啡的費用:「李必庸(Libion),圓亭咖啡館(la Rotonde)的老闆,還會接待那些身無分文的藝術家們;即使有人偷偷地拿走遺忘在櫃台上的羊角麵包,這位老闆也會裝作什麼都沒有看到。」
4. 藝術家的作品 某些法國的咖啡館還是藝術家們的小型作品展覽廳。他們為藝術家們提供展出新作的場所。當藝術家還沒有成名的時候,他們沒有錢在畫廊里展出自己的作品。但是在一些咖啡館,特別是拉丁區內的咖啡館內,老闆允許藝術家們將新作掛在牆上做裝飾。因此畫商們也會常到這些咖啡館里尋找好的作品。
此外,有的咖啡館還設立了自己的文學獎項。每年,雙叟咖啡館(les Deux Magots)、麗普咖啡館(la Brasserie Lippe)還有花神咖啡館(le Flore)都會頒發文學獎,為的是獎勵並鼓勵年輕作家們。現在,這些文學獎成為了法國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❽ 法國的文化習俗有哪些

【民間風俗】
一、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二、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三、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法國飲食頗具特色,因之久負盛名。其烹調技術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許多法國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歐洲第一流大飯店的大廚師大半是法國人。法國是香檳酒、白蘭地酒的故鄉。人們認為除夕之夜家中若有剩酒,來年便要交厄運。法國人最愛吃蝸牛和青蛙腿,如果你點這兩道菜,陪你的法國朋友定會十分高興。如今,巴黎對蝸牛的消費逐日擴大,全市有 40 多家出售蝸牛的食品店。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世界飲酒冠軍法國人,尤其愛飲葡萄酒。她們吃飯很講究菜餚和酒的搭配,如:吃魚飲白葡萄酒,吃肉飲紅葡萄酒。香檳在葡萄酒中,是一種最美好的酒,因為它製造費時,過程繁雜,所以在價格上就不會很便宜,而且被稱為最富魅力的酒。在婚禮,接待,或正式餐會中固然必需,其他方面的用途也很廣,諸如佐食蚝、火腿、點心等。不過一般人都是以食物的類別,來決定其所該飲用何種味道的香檳。一杯冰涼的香檳,也是開胃的聖品,如果需要,可在酒里加塊糖和數滴苦精( BITTERS ),再加一片檸檬皮,就成了一杯香檳雞尾酒。此外,香檳還可以用於烹飪。法國人還特別愛吃乳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達 400 多種,其肖費量也居全球之首,有 「 乳酪王國 」 之稱。
【習俗禁忌】
1、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黃色花,認為黃花象徵不忠誠,玫瑰花只能送單數,除了表達愛情外,不能送紅色花。
2、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3、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4、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認為這些數字隱含著凶險。
5、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關系一般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❾ 法國咖啡館咖啡館開發。時代感地方誌燃燒彈後

法國咖啡館有百姓客廳的美譽

法國人交流思想的地方有三處:一曰教堂,二曰沙龍,三曰咖啡館。

教堂是西方世界最古老的聚會場所。雖然許多信仰天主教的法國人還保留著每周去教堂禮拜的習慣。但是,現代生活,使很多年青人都難以適應這一傳統。再說,除非找神父懺悔,在上帝面前說話,也太嚴肅、太拘束了。但是,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到教堂去,特別是退休老人,除做禮拜外,還可以聽音樂會,參加社區活動。

「沙龍」 一詞源於法文的譯音,原意是指貴族家的客廳。封建時代,沙龍曾是達官顯貴們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地方。在沙龍中,更多的是附庸風雅、鉤心斗角,幾乎談不上什麼真正的交流思想。而現代社會,沙龍作為交流思想的場所發展了,並且已從西方擴展到東方,但是,它在大多數情況下未脫附庸風雅人士聚會之嫌疑。至少,它是屬於文人雅士們的,與普通老百姓無緣。

而咖啡館則與上述兩者不同,對於法國人尤甚。列翁.都德被譽為對巴黎每一塊石頭都了如指掌,他曾言,咖啡館較之沙龍更是法國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地方。

在法國,咖啡館不是屬於少數人的,它是屬於每一個法國人。那是每一個法國人,包括街頭流浪漢都可以花上幾個法郎就有權利去的地方。因此,它比沙龍更具普遍的意義。咖啡館對法國人來說一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親切的角落。

在巴黎時,我常去梅尼爾蒙當街區拜訪一位法國朋友,並同他一起在附近一家小咖啡館里小坐聊天。小咖啡館坐落在比利牛斯街的一個街角上,空間狹小,環境陰暗,但小桌小椅收拾得乾乾凈凈,端上的咖啡總是又濃又香。

老闆一家與我的朋友非常熟,同時也熟悉這片街區的所有老住戶。老闆娘告訴我,30多年來,她看著我的朋友長大,了解他的許多事情,包括小時候調皮倒蛋、與小夥伴們一起乾的許多傻事。

朋友介紹說,在這片街區居住的多為普通市民,主要是小店主、小職員、教師、工人等。工作之餘,他們到此與同伴們邊飲邊聊,海闊天空,意趣相投,不存在社會等級、地位之分。有人專僻靜角落,桌上一杯咖啡或一杯紅酒,孤坐獨飲。也有人清晨趕在上班辦事之前,在吧台前站著昂脖一飲,然後行色匆匆離去。傍晚,特別是晚上九點以後,客人則比較悠閑,或要一杯椰子酒,或要一杯啤酒,從容不迫。有的顧客,興致所至,投幣點播機,點一支喜愛的歌曲,一邊飲酒抽煙,一邊聆聽歌曲。

小咖啡館是社區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人們歡樂時來,憂郁時也來;有人帶著初戀的歡欣,也有人懷著失戀的痛苦。男人女人,有歡聲笑語的,有憂郁落淚的,有緘默不言的,有放盪不忌的,芸芸眾生,形形色色。而小咖啡館的店主通常都見多識廣,待人接物適度有節,給人以一種信賴感。他們既會為樂者助興,也懂得寬慰憂者。

老闆娘和朋友的這幾句平平常常的話,一語道出了遍及法國大街小巷這么多小咖啡館的特點。

除此之外,從巴黎到外省,從鬧市到僻靜的小巷,從大都市到小村鎮,到處都有數不勝數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咖啡館:有上流社會式的,也有鄉村式的;有知識型的,也有藝術型的;有熱烈的,溫文爾雅的,也有平和的,或者抑鬱的。許多咖啡館還都有露天咖啡座。在不同時間進入不同的咖啡館,可看到各式各樣、變化萬千的景象,從中可獲得豐富、多樣的體驗和感受。咖啡館可以說是法國社會的縮影,真切地反映出了法蘭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❿ cafe的咖啡館

土耳其人佔領了葉門之後,隨著宗教的傳播,16世紀,第一家咖啡館在麥加建立。咖啡從葯品性質發展成為大眾飲料,據說與15世紀中國的鄭和下西洋有關,鄭和傳播的茶文化讓回教徒領悟到,原來提神飲料也可以成為日常生活用品。持這種觀點的人指出,今天土耳其人喝咖啡的用具與中國人的茶杯很相似。
君士坦丁堡與歐洲大陸通商頻繁,1615年,威尼斯商人把咖啡販運到義大利,最初這是昂貴飲料,但是很快,1620年之後,咖啡在歐洲走向了世俗化。
歐洲的第一家咖啡館於1650年在英國牛津大學建立,咖啡館隨之在倫敦風起雲涌,很快變成了「公開的思想交流地」,有點類似今天的論壇BBS。可以說,在現代印刷業發展之前,咖啡館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媒體沙龍的作用。
1669年,咖啡被法國人了解。咖啡館對法國最大的影響應該是體現在法國大革命上。在《悲慘世界》中,起義者們就是在咖啡館里策劃革命的。大革命的風潮過去之後,咖啡館又搖身一變,成了藝術青年聚集地。在《莫奈與印象派》和《畢加索傳》里,不止一次提到巴黎的蒙馬特區咖啡館;與之齊名的,是拉丁區咖啡館,這是作家、詩人和哲學家最愛去的地方,比如海明威、薩特和貝克特等人,巴黎第一家咖啡館普洛科布也在拉丁區。
1683年,維也納人陰差陽錯地得到了穆斯林不肯外瀉的咖啡豆。維也納首家咖啡館「藍瓶子」開張。不過這些基督徒們不喜歡穆斯林的飲料,聰明的老闆柯其斯基過濾掉咖啡渣,並且把牛奶到入咖啡中,這,就是今天拿鐵(LATTE)咖啡的原型。維也納咖啡館的特點是,裡面飄盪著音樂與拿鐵氣味的空氣。
1670年,咖啡進入德國,嚴謹的德國人一直爭論著咖啡是否有利健康,所以咖啡館直到1721年才在德國大量出現。但是到了19世紀,德國人卻抓住了歷史機遇,在咖啡產業上大賺特賺。當時的美洲咖啡種植園主在廢奴浪潮的沖擊下,開始向歐洲招募咖啡農。這樣,至少有80%的瓜地馬拉咖啡豆經德國商人之手運往歐洲各地。兩次世界大戰輪番洗牌,到了今天,德國是世界上第二大咖啡消費國,人均消費量則遠高於美國。
小資們最愛的咖啡里總是泛著牛奶泡沫,這是義大利咖啡,Cappuccino和Espresso。前者是熱牛奶咖啡,後者是蒸餾咖啡。1945年,義大利人加賈(近現代這也是咖啡器具品牌了)發明的新型蒸餾器,風靡歐洲。義大利的咖啡館和英法不同,他們是精緻隨意而富有藝術氣息的。隨意體現在咖啡館的裝潢,藝術氣息則如在他們露天喝咖啡的地方,周圍是斗獸場和米開朗其羅的雕塑。
日本人是在明治維新時期才接受西方生活方式之代表的咖啡的。日本的部分咖啡館價格昂貴,如東京銀座的咖啡館動輒幾十美元(但是最貴的卻是咖啡杯子:他們喜歡用英國骨瓷咖啡杯盛咖啡,價值幾萬甚至百萬日元)。當然,這是高檔咖啡館,一般人去真鍋、上島等一般的咖啡館就可以了。有一點很奇特:最昂貴的咖啡存在於日本,但最便宜的咖啡:速溶咖啡和罐裝咖啡也是日本人發明的。
而活潑的美國人似乎不大在乎咖啡的賣相和味道,他們甚至在咖啡里加入雞蛋。美國人常用的咖啡壺叫沸煮壺,上層放咖啡粉,下層放水,加熱後水蒸汽萃取咖啡粉的芳香。這種辦法容易煮出苦澀味道,但是美國人不在乎,他們津津有味地繼續用平底鍋炒咖啡豆,繼續過度萃取咖啡粉。不過美國咖啡最讓人欣賞的地方在於,就是堅持現場烘焙、研磨、煮泡,十分注重新鮮,並且通過改進包裝等等辦法努力保持新鮮。美國咖啡商人是首次在食品包裝袋上標注烘焙日期的人,這個舉動對食品行業的影響極其巨大。

閱讀全文

與法國咖啡館里有哪些活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