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巴黎地下墓穴的來歷
法國巴黎一處著名的藏骨堂,共堆放著600萬具人類屍骨。原為地下石灰石採石場。1786年,巴黎爆發瘟疫,為了解決墓地不足和公眾衛生危機的問題,人們將埋在市區所有公墓中的屍骨轉移至此。此後作為一個公墓一直使用到1814年。現已開辟為博物館,有一小部分墓穴供公眾參觀。
㈡ 具體的講一下巴黎地下墓穴!
亡靈之都:巴黎地下墓穴
巴黎,在人們的心目中,永遠是溢彩流光、歌舞昇平。可是,就在這香艷之都的腳下,竟另有一番景象:陰森恐怖、死寂無聲,儼如人間地獄——600萬巴黎市民長眠在第14大區的地下。入口處上方,一行銘文赫然在目:「先人墓區,閑人止步!」
走進地下墓區
墓區面積有六七個街區那麼大,卻沒有導游講解,石壁上只是草草地刻了幾行文字說明。沿著130級台階盤旋而下,光線逐漸暗淡。墓區內部為石灰石基岩構造,如同城堡一般堅固,而裡面的氛圍卻叫人心驚肉跳。
眾多遊人中,亞當·史密斯來自華盛頓,他是喬治敦大學法律系一年級學生。數分鍾之前他還沐浴在正午的陽光下,欣賞著五光十色的巴黎街景;而此刻,他走過了一段幽長昏暗的走廊,死亡的氣息已撲面而來。眼前,在狹窄的甬道兩側是由人體屍骨——股骨、脛骨和顱骨——堆疊而成的厚牆!那些屍骨就像柴禾堆一樣,壘放得整整齊齊。6英尺高的「骨牆」一直延伸向黑暗深處,而牆背後雜亂堆著的屍骸碎骨,全是大瘟疫、斷頭台和法國大革命所留下的遺跡。
墓區里的骨骸看似備受冷落,無人問津,其實以前並非如此。數個世紀前,巴黎市民和亡故者們還一直比鄰而居,相安無事,直到1418年的天花病大爆發中,有5萬具屍體必須在6周內及時處理,情況才有所改變。
當時,普通百姓幾乎得不到一小塊安息之地。20個教區的死者都被集中在巴黎中央市場旁的「平民公共墓地」內,裹上白布後草草埋入地下。數周後,屍體的皮肉開始從骨骼上脫落,人們再把屍骨挖出來以掩埋更多的屍體。清理出來的屍骨則由板車馱運到墓地附近,任由日曬雨淋。
然而,隨著城市的擴展,墓場在變大,屍體也越堆越高,有時竟要挖出30英尺深的墳坑。人們開始擔心瘟疫爆發。
1780年5月40日,一處公共墓穴破裂,致使墓內屍體分解的液體沿著大道流入附近住戶的地窖。1785年11月9日,路易十六頒旨,將平民公墓內的屍骸悉數遷往新址。選址權交給了採石場勘察大臣。最後,他挑中了巴黎市中心以南、蒙蘇里平地下的幾個石灰石場。經修繕和加固,它們連成一個地下墓場,並由3名牧師行完祭祀大禮後於1786年4月7日正式啟用。大量屍體的轉運在夜晚或黃昏時分進行。
那些屍骸由井口狀豁口直接丟進了地下墓場。這項艱巨的工程夜以繼日,從1786年春一直持續到1788年初。此後近百年裡,其他墓場里的屍骨也被遷移至此。1859年,正當巴黎市經歷著拿破崙三世的重大改革、喬治-尤金·奧斯曼市長組織興建舉世聞名的林蔭大道之時,更多的墳地不得不另遷新址。從1842年至1860年,共有800多車屍骨運入這個地下墓場。死者們的個人身份均無從查考,而其來歷——原墓場的名稱和遷移日期——都被保存下來。如今,那些由全市各個麻風病區、修道院和醫院遷移來的屍骨前,都立有石碑,記載得非常清楚。
㈢ 拉雪茲神父公墓的相關資料
拉雪茲神父公墓位於法國巴黎東部,佔地44公頃。公墓劃分為97個墓區,已經安葬了上百萬人,是巴黎最大的公墓。
12世紀時,拉雪茲神父公墓所佔的土地是巴黎主教的領地,種著蔬菜、穀物和葡萄。1626年,耶穌會獲得了這片土地的所有權,人們稱其為「封閉的路易山」。1762年,耶穌會被解散,「路易山」也被拍賣。後來,號稱「太陽王」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寵信的拉雪茲神父獲得了這片地,人們便用他的名字稱呼這塊地。1804年5月,這塊地正式改為公墓地。 第一位安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里的是一名警察。拿破崙在位時宣布,公墓不得拒絕任何要求來此安葬的人。隨後,墓地為了擴大知名度,開始廣告宣傳,不斷將名人的遺體遷葬到拉雪茲公墓。
現在,拉雪茲神父公墓不僅是一座墓葬博物館,而且已經成為巴黎的一大景點,吸引不少遊客來此一睹歐洲墓葬風情。學繪畫和雕塑的人頻頻來此臨摹、攝影。 名人墓大都十分簡朴。波蘭著名音樂家「鋼琴詩人」肖邦的墓坐落在一個小坡上。1831年,肖邦來到法國定居。後來,他結識了比自己大6歲的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甜蜜的愛情給肖邦帶來了無限的創作靈感。1847年,兩人關系破裂後,肖邦因心情憂郁,創作力衰退。1849年,年僅39歲的肖邦因肺病在巴黎逝世。在肖邦墓低矮的墓碑上,有一個懷抱小提琴、沉浸在憂傷中的少女雕像。雕像寄託著人們對天才大師的惋惜和哀悼。
《國際歌》歌詞的作者歐仁·鮑狄埃的墓在95區,墓碑很特別,形狀如一本打開的書。「書頁」的左邊刻著鮑狄埃的生卒年(1816-1887),右邊是國際歌歌詞:「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大門樂隊主唱吉姆·莫里森在美國成名後,為了逃避丑聞、官司的糾纏,1971年3月帶著女友從舊金山來到巴黎定居,尋求夢幻般的藝術家生活。同年7月,莫里森因心肌梗塞在寓所的浴缸中猝死,4天後被安葬在拉雪茲公墓。此後,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歌迷來到莫里森的墓前憑吊。
在拉雪茲公墓安葬的名人還有法國喜劇作家莫里哀、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英國作家王爾德、美國舞蹈家鄧肯、歌劇《卡門》的作者比才等。拉雪茲公墓里還葬有華人,祖籍有溫州的、上海的。 拉雪茲公墓除了名人墓地吸引遊客,它的圍牆也是遊客參觀的必到之處。
1871年3月18日,巴黎無產階級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5月21日,為了保衛公社政權,巴黎公社的社員同凡爾賽政府軍展開浴血奮戰。5月28日,147名公社戰士在拉雪茲公墓的圍牆下高呼著「公社萬歲」的口號英勇就義。 拉雪茲公墓里安葬了很多平民。其實,人們只要付得起錢,就可以在公墓中選擇墓穴安葬。有不少家族買上一大塊墓地,修建小屋、亭台或地下室,將家族中逝去的人集中安葬在一起,使他們能夠在「另一個世界」享受天倫之樂。那些買不起墓地的人可以買一塊存放骨灰的地方安息。
拉雪茲公墓位於巴黎東部,佔地44公頃,正式名稱是「東部公墓」。這里曾是「太陽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在位)的懺悔神父——耶穌會士拉雪茲的豪華別墅。拉雪茲深得路易十四的寵信,掌握宗教事務長達34年之久,這幢別墅就是路易十四賜給他的。1804年這里改為公墓,人們習慣地稱之為拉雪茲神父公墓。 從公墓入口的管理處,拿到墓地的名人名單,你會漸漸地發現:英國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Rossini)、貝利尼(Bellini),波蘭鋼琴家肖邦?Chapin,美國舞蹈家鄧肯?IsadoraDuncan,美國現代作家斯泰因(Gertrude Stein)、賴特(Richard Wright)都棲息在這座墓地里。這讓人想到,城市是否國際化,不但要看外國活人來不來、住不住,還要看外國人死後的靈魂留不留。可是這樣的城市,現在的世界上已不多了。好多世紀以來,巴黎一直保持著「有容乃大」的風度。它能夠讓外國人生前死後都喜歡留在這里。懷才不遇的藝術家、退休的好萊塢明星、憤世嫉俗的不同政見者、政變中下台的政客,無不想到了巴黎。
三十年前的中國有一句話:一個人的出生是不能選擇的,但他的前途是可以選擇的。換過來說:一個人生在什麼城市是偶然的,但葬在什麼城市是可以選擇的。世界上有許多外國人,選擇葬在巴黎。選擇了巴黎,就選擇了自由的生活。這是巴黎的意義,拉雪茲神父公墓的意義。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年輕的音樂家的墓碑前方刻著他的側面頭像浮雕,下面是他的名字和生辰,墓碑上方是一座裹著輕紗,披散著秀發,悲戚地垂頭低吟的少女雕塑,少女的手中插著一枝來憑吊肖邦的人送的紅玫瑰,在他的墓地前面,令人禁不住在緬懷這位音樂家的身世和那些耳熟能詳的樂曲,他與比他大6歲的女作家喬治·桑的愛情傳奇,他那些才華橫溢的鋼琴奏鳴曲,他的敏感、細膩、豐富又強烈的詩意……一群女孩圍在肖邦的墓旁拍照。肖邦死時才39歲,在這些少女心中,他永遠是那麼年輕。
歐仁·鮑狄埃,《國際歌》的作者,我們從小到大都是唱的這首歌,他的墓地是必須要看的。墓地在95區,墓碑很特別,是一本打開的書,書頁的左邊刻著他的生辰(1816-1887),右邊是國際歌的歌詞:「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地圖上的介紹說他是一個革命者。
鄧肯,從社員牆折回公墓內的骨灰堂,那裡有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和現代舞的鼻祖鄧肯的墓。密密麻麻的骨灰盒都鑲嵌在骨灰堂四面的牆上和地下室。鄧肯所在的號碼是6796號,在地面上的一層,只要根據序號找過去,很容易就找到了。鄧肯的墓碑是30厘米見方的一小塊黑色大理石,墓碑左上方不知道是用什麼材料鑲嵌著一枝白色的花,小小的一塊碑的旁邊有人剛送了一盆紅色不知名的小花,上面放著一張卡片:「TO DUNCAN」。鄧肯使世界各國驚醒而皈依一種新的宗教,她激情噴薄的現代舞給人無窮的遐想和力量。她是令人敬仰的女人,一個有思想的永遠美麗的女人。沒想到她只是擁有一個小小的墓碑,但在熱愛她的人心中她是不死的。
人生中有些出神入化的時刻,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當前偶然獲得的感覺使過去重現,在拉雪茲公墓里,在一個個熟悉的偉人墓前,曾經很遙遠的人,現在一下子捆在我身邊,我覺得自己在跟他們對話,在我的生活的各個階段,他們總是出其不意地來到身邊,用他們天才的創造,把生活裝點得多姿多彩。
㈣ 「大腿骨的牆壁」,法國巴黎地下墓穴究竟埋了多少人
600萬具人類的屍體。
法國巴黎地下墓穴,又稱為骷髏墓穴。他是600萬人的葬身之地。而這600萬具人類的屍體也並沒有完好的埋葬在土地下,反而是被各種分離肢解壘成的牆。這個公墓一直使用到1814年,現已開辟為博物館,其中有一小部分募穴還可以供公眾參觀。
這片墓穴不僅成為了已死之人的安息之所,也為法國抵抗組織的生者作出了巨大貢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法國抵抗組織曾經將總部機關秘密設立於此,謀劃出一件件行動方案,對於他們的作戰,起到了積極作用。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可隨時提問,如果可以,請點贊關注,謝謝。
㈤ 法國蒙巴納斯公墓在哪裡
蒙巴納斯公墓,位於塞納河左岸,聖日耳曼德佩廣場南部的蒙帕納斯區,屬於巴黎十四區。
蒙帕納斯公墓是許多法國文藝知識界精英的安葬之處。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詩人波德萊爾、數學家龐加萊、汽車工程師雪鐵龍、存在主義作家薩特和伴侶波伏娃、社會學家塗爾干、新浪潮導演兼作家杜拉斯等人都長眠於此。它也是紀念因公殉職的巴黎警察和消防員的地方。
㈥ 法國巴黎地下萬屍洞是不是真的
法國巴黎地下萬屍洞是真是存在的,並已經開放部分作為景區。
巴黎地下墓穴,又叫做巴黎地下隧道,巴黎地下墓穴(又稱骷髏墓)大約距離地面二十米,現經估算的總長度約為300多公里,主要分布在巴黎4區,5區和15區的地下,以及蒙瑪特高地地下。地下墓穴長達200英里(約為321.87公里),堆放著600萬具人類屍骨。
1785年11月9日,路易十六頒旨,將平民公墓內的屍骸悉數遷往新址。選址權交給了採石場勘察大臣。最後,他挑中了巴黎市中心以南、蒙蘇里平地下的幾個石灰石場。經修繕和加固,它們連成一個地下墓場,並由3名神父做完彌撒後於1786年4月7日正式啟用。大量屍體的轉運在夜晚或黃昏時分進行。
那些屍骸由井口狀豁口直接丟進了地下墓場。這項艱巨的工程夜以繼日,從1786年春一直持續到1788年初。此後近百年裡,其他墓場里的屍骨也被遷移至此。1859年,正當巴黎市經歷著拿破崙三世的重大改革、喬治-尤金·奧斯曼市長組織興建舉世聞名的林蔭大道之時,更多的墳地不得不另遷新址。
從1842年至1860年,共有800多車屍骨運入這個地下墓場。死者們的個人身份均無從查考,而其來歷——原墓場的名稱和遷移日期——都被保存下來。如今,那些由全市各個麻風病區、修道院和醫院遷移來的屍骨前,都立有石碑,記載得非常清楚。
㈦ 巴黎地下存有600萬具骸骨,現在為啥成了一處景點
在世界歷史文明的進程中,古人留下了不少特殊的遺跡,它們也都是人類辛勞與智慧的結晶。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在法國巴黎地區,有一處古代遺跡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它的內部居然存有600萬具骸骨。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時至今日,在墓區內還刻著不少以希臘文、拉丁文、法文的石碑,它們都是在安慰著亡靈,目前巴黎地下墓穴已經對外部分開放,不少外國人在巴黎旅遊時,都會來到巴黎地下墓穴參觀一番,一方面是感受死亡的氣息,另一方面也能了解人生的真諦。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每座城市都有自己一段獨特且復雜的歷史,單是了解地上的歷史確實稍顯單一,還要了解其地下的歷史,這才算是完整而透徹的感悟到整個歷史的全部真諦。
㈧ 法國巴黎有個地下墓穴酒店,600萬顆骷髏頭陪你睡,敢住嗎
巴黎的地下墓穴是世界上最大的墓穴,下面埋葬著大約600萬人類的殘骸,每年有50多萬的遊客來到這里參觀。公司將計劃把這里打造成臨時的客房,在這些骨頭架子中,還有一些預言家和作家的殘骸。所以說,想要住在這個卧室里,必須有很大的膽量,畢竟誰都不能接受跟600萬的殘骸一起睡覺。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多少人敢在這個房間裡面去住。畢竟和600多萬的骷髏一起睡覺,真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如今的他依然是作為景點對外開放,如果有膽子大的人可以去試一試,看能不能住一個晚上。而且在這里作為題材還有電影播出,他也是一部戲劇化的恐怖片,製作精良。
㈨ 為什麼法國巴黎還有另外一個別稱,「全球最大墳墓」
法國巴黎一直被國人稱為浪漫之都,作為歐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時尚之都、著名旅遊城市等,據悉,僅2017年國內接待遊客總量達0.89億人次,在全球城市榜中位居第三。
㈩ 巴黎地下墓穴的簡介
在18世紀因為巴黎爆發天花疫症和瘟疫,大批巴黎居民死亡,而地面的公墓面積嚴重不足,於是當時的市長決定挖坑,將死者埋進土中,一個月後再把剩下的骨頭拿出來填進地下坑道和一些地下建築中,於是部分地下隧道便會通往這些放滿骨頭的地下建築中。到了20世紀初,工人們繼續發展著隧道的復雜度,他們進一步開發隧道,將其作為電話線的通信管道,如今這些電話線已經被廢
棄,但是由於成本問題,政府寧願將他們就地放置也不去收拾,所以我們可以在兩段隧道中看到旁邊滿布的一排排電纜線。在二戰的時候,這些錯綜復雜的地下通道被用於自由法國的秘密指揮部,一個著名的地下大廳曾被用作戰時避難所。
舉世聞名的巴黎地下墓穴原來是一個廢棄的採石場,整個地下墓穴佔地1.1萬平方米,1994年,巴黎政府將300公里地下隧道中的1公里左右開放為參觀區域,陰森潮濕昏暗的地道高約2到3米,一邊是石牆,另一邊就是成堆的骨頭,當中寬度僅2米左右。 1786年,巴黎瘟疫橫行,衛生情況緊急。當時,人們習慣死後葬在家附近街區教堂的墓地,這些墓地屍滿為患,被挖掘了好幾層,人們為了埋葬新的逝者,將以前地下的白骨都掘出地面,屍骨真的是滿到溢出來了。當時的警察局長為了解決公眾衛生危機,毅然決定將市區的公墓全部翻出,把埋葬的屍骨全部轉移到地下的廢棄採石場。
這項工程由教士們來操作,工作量比預料得要大,竟到1810年才正式完成,最後堆放的屍骨大約在600萬到700萬具之間。因為太多屍骨無法相配,有一些已經找不到頭顱,最後教士們不再尋找整個人的骨頭,而是將骨頭根據類別分類堆放,只簡單地標志出某堆骨頭是哪一年,從哪個公墓轉移而來,零星地設了幾塊石碑刻上幾句拉丁文的銘文。
當走進這些地道時,除了感嘆地道本身的通達,更會驚訝地發現,大腿骨被排列成了比較整齊的骨頭牆,碎骨頭則用來填充,而頭蓋骨則在大腿骨組成的牆上鑲了幾道邊。在這里骨頭好像是客觀存在的創作素材,讓人忘記他們曾經是血肉之軀,是靈魂的載體。 18世紀的最後20年是法國最激盪的20年,皇帝和革命者先後一個一個被推上斷頭台,大革命的血雨腥風中,平民的生活還要繼續,衛生條件還要改善。政府迅速更替,被遺忘的轉移工程得益於教堂的堅持。這些虔誠刻苦的教士在那麼混亂的環境中,負擔那麼繁重骯臟沉悶的工作,竟然還有心思把人們的遺骨整潔優雅卻無奈地拼成一幅幅接近圖案的形狀!
探索地下王國,從幾百萬人的遺骨排列成的小徑中穿過,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一顆平靜的心。回到地面,再一次呼吸到新鮮空氣的你,一定對死亡有了新的敬畏。人的骨頭可以這樣不計尊嚴地堆放,卻又被堆放得如此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