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的名勝古跡和美食
巴黎
巴黎的起源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蘭西」這個國家,也未曾有今天我們稱為「法蘭西人」的兩千多年前,便有也古代巴黎。不過,那裡的巴黎還只是賽納河中間「西堤」島上的一個小漁村,島上的主人是古代高盧部族的「巴黎希人」。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開始在此定冊並逐漸將其發展成為一座城市。名為「呂堤茲」。公元3、4世紀時,為紀念此地最早的主人, 巴黎希人將該城命名為「巴黎」。
公元6世紀初,巴黎開始成為法國的王都。10世紀末,休·卡佩國王在此建造了皇宮。此後又經過了兩三個世紀,巴黎的主人換成了菲利浦·奧古斯都(1165-1223年)。此時的巴黎已發展到塞納河兩岸,教堂、建築比比皆是,成為當時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16世紀末、17世紀初,當時的國王亨利四世將巴黎大大擴建了一番。到了18、19世紀,巴黎仍在逐步擴大,大量的可耕地被城市佔用,法蘭西第一帝國後期,巴黎擁有70多萬居民,千餘條大街;第二帝國建立後,巴黎又吞並了周圍的一些村莊;到拿破崙三世時,始在巴黎開辟了一些寬闊的街道,修建了許多園林和公園,使巴黎開始形成今日的樣子。
巴黎名勝古跡
以夏特勒(Chatelet)廣場為基點,其周圍到香榭大道都是市中心(Centre),亦即這塊巴黎市中心是全城最古老,但也最熱鬧的地點。市中心的「中心」是為塞納河所圍繞的西堤島(Cite)上的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和巴黎地方法院(Conciergerie)。西堤島之北,是協和廣場(Pl. de Concorde)、巴黎歌劇院(即加尼埃歌劇院)、馬德蓮教堂(Sainte Marie Madeleine)、羅浮宮(Palais Louvre)、杜勒麗花園(Parc des Tuileries)等都位於右岸市中心這一地區。從卡盧索凱旋門(Arc de Triumphe Caroussel)為起點,進入杜樂麗花園,經協和廣場方尖碑,順著香榭大道直通莊嚴的凱旋門,再延續到拉德芳斯(La Defense)的方舟建築(Grande Arche),這條中軸線是舉世知名的風景線。
若以香榭大道為分界線,往西看,巴黎的象徵——艾菲爾鐵塔、榮軍院(Les Invallides)在左岸。更北一些,蒙馬特山丘上的聖心堂(Basilique Sacre Coeur)白色尖頂彷如地標似地聳立,是僅次於艾菲爾鐵塔高度的巴黎地標景物。
世界級的法國料理
巴黎是世界的美食之都,大廚師的地位等同於富豪名流,備受尊崇;五星級餐廳傲視群倫,是社會的談論焦點、觀光客的話題;頂級餐廳打出「一生一次奢華的口號」,讓人一生似乎缺憾無限;所謂的法國美食還有一個不便:不一定華衣金縷,但西裝領帶、裙裝高跟鞋總是不能馬虎,禮節更得按步就班,才能保有翩翩風度。巴黎之所以為美食之都就因為大街小巷都有不辱美食之都名號的餐廳、酒館、飯館;服裝呢?不必拘束,你看,簡衣便鞋的小說家走進來了;口叼煙斗、淺色卡其褲的退休銀行家就喜歡他熟悉的街角餐館的老位子;從法國南部來巴黎找表演機會的一對姐妹就愛小巷中老伯的家鄉味……。咖啡,喝露天咖啡,在巴黎是全民運動,更是一種悠閑的表徵。法文里的「Cafe」源自阿拉伯文,而巴黎咖啡館歷史已有300多年,第一家就是聖日耳曼區著名的普寇餐廳(Le Procope)的前身,而一路發展下來咖啡館已經成為巴黎文化以及生活的一部份,這也是法國人引以為傲的地方了。
而巴黎咖啡館的特色並不像美式日式或義式的咖啡在玩弄各種加味的香料,他們純脆以香淳的黑咖啡為主,也就是Expresso,最主要還是在品嘗氣氛與環境,嫌黑咖啡太濃的人,倒是可嘗試蠻有特色的歐雷咖啡(咖啡加牛奶)。
第戎
第戎(Dijon)位於勃艮第地區葡萄酒鄉而為富蔗之地,保留了許多舊時貴族的豪華宮殿和遺跡,以古堡著稱全國,人與人之間既友善又活潑,那裡的氣氛會把你深深迷戀,市內幾座博物館有眾多意識品及宗教聖物,值得細細觀賞。第戎現為勃垠第首府,從巴黎搭乘TGV只需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車站距離市中心很近,加上主要觀光點十分集中,跟著地圖按圖索驥即可,相當適合從事一天的徒步之旅。
說起第戎,其主要特產是蝸牛菜和芥末。中世紀時期,第戎的宮殿常舉辦大行宴會,但現在已無法知道當時的餐桌上是否也上過蝸牛菜。不過有確切記載的是14世紀勃艮第公爵在一次宴會上用掉了320升芥末。第戎芥末其特殊風味是由高級的芥末子,加上當地葡萄酒於未成熟葡萄發酵所調制而成,通常由顆粒狀和糊狀兩種。1747年就成立Grey Poupon 芥末店久有盛名,想在以moutande maille 之名經營,顧客絡繹不絕,店家特別推薦含有葡萄酒Au Vin Blanc,只要15F。除了芥末以外,用來裝芥末的陶瓷瓶也可以當成藝術品收藏。
同時,第戎也是法國知名的酒鄉,不只擁有舉世聞名的葡萄酒、更加引人入勝的是鄉土佳餚的美食吸引力,因此熱愛美酒美食之旅的人,絕對不能錯過此紅酒區。而市區內歷代勃根第公爵所遺留下來壯麗的建築、世紀的豪宅,也為這個城市憑添了許多故事。在歷經許多戰亂、重整、以及不斷發展下,其古城風味的依舊風采迷人、優雅的建 、佳餚美酒,以至繪畫美術等豐富的文化資源,將第戎當地的人文及環境創造出獨樹一格的生活藝術及品味,使得今日第戎古城在法國的地位千古不下。
里昂
法國繼巴黎之後人口最多的城市要數里昂了,它位於法國的東南部,是座歷史悠久的古老城市,特別是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人文遺產城市之後,它的地位就更加顯著了。里昂舊城的最中心布滿了中世紀的建築和教堂,這就使它獲得得了「擁有一顆粉紅的心臟」之城的美稱。
近來年,里昂在工商、交通和科教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包括郊區在內,人口已達126萬,成為法國僅次於巴黎的第二大都市區和經濟文化中心,在國際上也享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里昂名勝古跡
白萊果廣場(Place Bellecour)
里昂的城市中心是那個巨型的白萊果廣場,它是一度被稱為皇家廣場,一座高大的路易十四的威武騎馬雕像是廣場上最重要的、也可以說唯一的點綴。白萊果廣場同一般中心廣場的最大區別是,它的地面全部是由紅土鋪成,這一物征雖沒有使它美麗無比,但卻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喜歡它的人將之稱為一個「巨大的網球場」。廣場的紅色調卻同里昂舊城建築的紅屋頂及其他溫暖的色調極為和諧。白萊果廣場曾是19世紀中期里昂紡織工人暴動的重要舞台。
廣場周圍盡是19世紀初建造的四五層樓房,花店、咖啡座、餐館林立,是市民的最佳休憩場所。廣場東南面坐落著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藏品種類繁多,相當精采。
老城區
沃土廣場堪稱里昂心臟,繼續北上便是前面提到的絲織業中心克魯瓦魯斯。西去過索恩河,里昂老城(Vieux Lyon)則映入眼簾。這睡舊街區保存著許多15到17世紀的古色蒼然舊宅居,橙紅色調鮮艷醒目。沿著狹窄的街巷信步走去,幾百年前的建築物和一帶凝重的空氣混合起來,令人感受到濃厚的古老氣氛,彷彿置身於中世紀。許多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及古典式的房屋彼此相連,使人感到時代變遷下,里昂久遠的歷史傳統。
聖讓首席大教堂
徘徊舊街區,在索恩河畔可以看到斑剝古老的聖讓首席大教堂(Primatiale St-Jean),這座教堂並不算特別宏偉,但卻以資格老、地位高著稱,它已有近千年歷史,兼具羅曼和哥特式風格。據說,里昂大主教享有首席大主教的地位,因而他的座堂冠以首席大教堂的名稱。這里曾目睹過教皇約翰二十二世加冕的典禮,也曾歡慶過法王亨利四世與王後瑪麗·德·美第奇的盛大婚典。這些都是當是市民至今仍津津樂道的歷史事件和榮耀。
富爾維耶爾山丘
抬頭遙望大教堂西邊的富爾山丘,那裡高聳著一座被視為里昂標志的聖母院(Basilique Notre- Dame),可利用登山纜車抵達,或沿陡峭斜坡步行上山。這座教堂建於19世紀,外觀由拜占庭和中世紀風格融合而成,以大理石裝飾,玻璃閃耀著五彩斑斕的花紋,內有精美的鑲嵌畫和壁畫。右邊相連的聖母禮拜堂塔頂上,馬利亞塑像亭亭玉立,在陽光下金光閃閃。站在教堂左側的平台上,可俯瞰里昂景色,那一望無際的紅瓦屋頂,恰似一片紅雲,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高盧——羅馬文化博物館
聖母院南邊不遠,便是高盧——羅馬文化博物館(Musee de la Civilisation gallo-romaine),它依山勢而建,極富創造力,充滿巧思的設計。入口處設在五樓,每經一朝代,便下一層樓。一路蜿蜓下來,便走過了歷史的長河。鎮館之寶是1528年發現的克勞狄青銅板,上面銘刻著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公元48年在元老院的演說。還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品,例如戰車車輪或青銅海神塑像。從窗戶望出去是兩座羅馬露天劇場,恰似中國園林的借景手法,使人恍如置身於羅馬時代。兩千年前的里昂即以這一大一小兩座劇場為中心,周圍有城牆圍繞,是一座山丘上的都市。氣吞山河的凱撒大帝就是以這里作為征服高盧的基地。現在附近街道已無當時的景況,只能在羅馬劇場遺跡上緬懷過去的光榮。
馬賽
馬賽(Marseille)是法國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城市人口123萬。該市三面被石灰岩山丘所環抱,景色秀麗,氣候宜人。馬賽東南瀕地中海,水深港闊,無急流險灘,萬噸級輪可暢通無阻;西部有羅納河及平坦河谷與北歐聯系,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全港由馬賽、拉韋拉、福斯和羅納聖路易四大港區組成,年貨運量1億噸,為法國對外貿易最大門戶。馬賽是法國的一個重要工業中心,這里集中了法國40%的石油加工工業,福斯-塔爾泊一帶有4個大型煉油廠,每年能處理石油4500萬噸。馬賽的修船工業也相當發達,其修船量佔全國此行業的70%。新港區有大小船塢10個,其中第10號船塢長465米,寬65米,深11~12.5米,能修理世界最大的船隻--80萬噸級的油輪。
馬賽幾乎可以說是法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它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一世紀並入羅馬版圖,後衰落幾近絕跡,10世紀再度興起。1832年港口吞吐量已僅次於英國倫敦和利物浦,成為當時世界第三大港。1792年法國大革命期間,馬賽人高唱《萊茵河戰歌》進軍巴黎,激昂的歌聲鼓舞著人們為自由而戰。這首歌後來成為法國國歌,被稱為《馬賽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聚集在港內的法國軍艦拒絕向納粹德國屈服,全部壯烈自沉,馬賽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建於可俯視全鎮的高地上的是聖查理中央車站。這是一座同時附有地鐵的現代化車站。出口附近設有、貨幣兌換處、銀行、浴室等等,應有盡有。如果你想在這里停留數日,應很好地利用地鐵和巴士。將M這個字母彎曲成箭頭形的是地下鐵標志。
先讓我們從中央車站眺望整個城市全貌,對它的方向和位置關系有個大致的把握。位於正面稍高的岩石山上的白色教堂,是賈爾德聖母院,塔上的瑪麗亞像放射出金色的光芒。遠處是漂浮著伊福島的地中海,而眼前則是停泊著遊艇和船隻的舊港。在舊港中央的貝爾朱碼頭,每天清晨便會響起漁民和魚販及其他買魚者的叫賣、計價還價等喧囂聲。從這個碼頭至伊福島有遊船。在馬賽老港口的伊福島上,有法國名作家大仲馬在他的小說《基度山伯爵》里曾著力描寫的伊福古堡。加德聖母院屹立在48米的高地上,塔頂有高10米的守護神像,這里是馬賽著名的朝聖地。從舊港延伸出去的大街叫卡努比埃爾大街。沿著這條街朝與舊港反方向看,便會看到建有美術館等設施的一片蔥綠中的隆夏宮(Palais Longchamp)。
走下車站那寬闊的大理石台階,繼續朝雅典大街(bd.d'Athenes)步行5分鍾,便來到伽農比爾大街。如果是聖誕節前,在這條大街的左邊會擺出一些可愛的聖誕玩偶(以五彩粘土塑成的基督誕生像)。向右拐,沿著商店林立的大街走下去,便是舊港,空氣中飄浮著潮水的香氣。
法國美食
提到法國美食,這還要從16世紀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大帝(Henry IV the Great)說起。在他在位之前,法國還是處於用手抓飯的「蠻荒」狀態所謂的美食更是無從談起。這一切直到亨利四世迎娶了一位義大利公主為妻,隨著王後嫁到了法國,一大堆義大利的廚師也陪嫁到了巴黎,而王後自己也是一個愛下廚房「馬大嫂」般的人物。自此亨利的宮廷里食物的狀況煥然一新,許多義大利的美食開始在宮廷里受到歡迎。而刀叉也開始流行開來,法國人在亨利四世帶領下也開始優雅地學著舞刀弄叉起來。到了亨利四世後期,宮廷乃至各地領主們都紛紛從義大利重金聘請廚師操辦宴會。當日所謂的這種貴族宴會,常常是吃喝和玩樂同時進行,美食和演出都魚與熊掌兼得。雲游詩人和雜耍藝人必不可少地在席間表演,而菜餚由僕人們依次端上來共主客們品嘗,直到宴會結束,上菜本也就成了演出的一部分。乘著文藝復興的東風,法國菜也跟著開始繁榮起來,擺脫了中世紀的黑暗與落後。不過離真正的法國美食還是有一段差距。
到了路易十四時代,法國菜又獲得了一次飛躍的機緣。隨著期間法國國力的上升,也因為路易十四自己也愛好奢華,法國宮廷的餐宴的豪華已經成為了歐洲各國之冠。當年由於「光榮的革命」而被趕下台的詹姆士二世,做客凡爾賽宮。路易十四為了歡迎他大擺宴席,豪華的餐宴連續三天三夜,到了晚上也是挑燈夜食。以至於事後,詹姆士二世為此吃驚不已,大感詫異,回想自己過去的「苦日子」,連連感嘆之前的菜餚是白吃了。同時,路易十四還開始努力培養法國自己的本土廚師以擺脫對於義大利人的依賴。他的做法就是舉辦全國性的廚藝大賽,獲勝者會被招入凡爾賽宮授予「全法國第一食神」的功勛獎也就是所謂的泉藍帶獎(CORDO NBLEU),這成為了全法國廚師們夢寐以求的目標,而這一大獎更是保留至今。
之後的路易十五更是在此之上將法國菜進一步發揚光大。廚師們的社會地位也隨之大為提高,其成為了一項既高尚又富於藝術性的職業。一時間法國食壇百家爭鳴,好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宗教界,天主教主張使用食糖,新教提倡使用黃油,而在思想界伏爾泰率先提出在火雞中放入菇類可以增加鮮味,盧梭也成為了西方最早的素食主義者反對吃肉,狄德羅則更是說了如下妙語「沒有詩歌,沒有音樂,沒有藝術,沒有良心,沒有感情,沒有朋友,沒有書籍,我都可以活下去,但是作為文明人的我離不開美食。」期間法國名廚拉瓦萊特首先出版了法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美食著作《法國廚師》。
法國料理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在法國,所有跟吃飯有關的事,都被當成聖禮一樣備受重視,因為它同 時提供了兩種最受贊賞的美學享受--美食與交談。除了口感精緻之外,用餐時酒、菜的搭配,優雅的用 餐禮儀,都是進入法國美食的先修課。到法國不能不點松露、鵝肝醬等著名菜式,雖然份量很小,卻很 精緻,值得慢慢品嘗。
建議在點菜時不須點所有菜色,可以量力而為、視預算而定。一般法國餐廳有幾種等級:Bistrot(家常 菜餐館)、Brasserie(小型餐廳)、Gastronomie, 消費額度也因等級不同而攀升。要注意的是,要去高級 餐廳時,要事先預約,穿著上男士應著西裝外套、領帶,女士應著洋服或套裝等。
有好菜必得佐以好酒,或說對的酒。法國人吃飯時習慣以紅酒配紅肉或口味重的菜餚,白酒則配雞肉和 海鮮。午、晚餐的餐桌上出現的紅、白酒,一般稱餐中酒,是很普通的現象。而法國菜在上菜時的順序 則為:1 開胃盤;2湯或沙拉(海鮮類);3 冰沙;4主菜;5沙拉(菜葉類);6 乳酪盤;7 甜點;8 咖啡或 茶,下次若有機會品嘗法國菜時,別忘了留意一下喔。
[鵝肝醬]
在現代歐洲菜中擔任重要角色的法國菜,經常被作為一流餐廳酒店上菜和菜單組合的藍本,而在法國菜 里頭,有著世界三大美食之稱的便是法式煎鵝肝了。
最早懂得烹受煎鵝肝這項美食的,大概是二千多年前的羅馬人吧。之後到了法國路易十六時期,鵝肝被 進貢到法國宮廷後深受喜愛,從此成為宮廷廣為採用的珍味,當時許多知名的音樂家,作家和社會名流 都爭相贊頌,自此奠定其頂級美食的地位。
既然能被視為世界頂級美食的鵝肝,鵝只的飼養過程自有其獨特之處.鵝只在孵化後的14周內,會被 飼養在室外地方以供給一個自然環境,好使鵝只的免疫力能大大加強。過了14星期後,飼養人員便開 始用特製的粟米每日3次強迫餵食鵝只,為期4周。為避免在這強迫填喂的過程下鵝只會緊張甚或死亡 ,所有的鵝只都會被一對一餵食,其間並會不斷地撫拍它們,或讓它們聆聽音樂,以幫助它們吞食和安 撫情緒,這便是為甚麼鵝肝的價格會如此昂貴的原因,皆因其人工已差不多佔去成本的大部分。
鵝肝在法文中為Foie Gras,而煎煮則是 Saute,所以在法國餐廳如果看見開胃菜中有 Foie Gras Saute,那便是法式煎鵝肝了。在品嘗煎鵝肝時最適合搭配甜酒煮成的醬汁,或加入無花果乾一起煎, 鵝肝的香味便能和無花果的風味配合一起,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魚子醬]
世界三大美食中最廣為人熟悉的「魚子醬」(Caviar),其實就是鹽漬的鰭魚魚卵,這種享負盛名的美 食,早於十三世紀,就被喻為人間的極品。傳聞當時在丹麥的一份報章上,曾提到當地一家工廠接到制 造鰭魚魚子醬訂單的要求,這應是魚子醬的最早記載。
除了鰭魚外,魚子醬也會用到鱒魚、鱘魚、鱈魚、鱣魚等等材料。其中,尤以鱣魚最為特別,因其生長 的地方僅限於裏海和黑海。魚子醬可以搭配任何材料,仍不會失去其鮮美風味,無論是冷盤,美酒,糕點等等,無一不可和魚子醬配合成絕妙的菜式。如果真的要說魚子醬最常使用的地方,大概算是和香檳 配合的開胃菜吧!
至於說到魚子醬的食用法,先輕輕鋪在舌上,以舌尖將魚子醬一粒粒緩緩碾碎,便會感受到那香醇濃郁 ,甘甜清冽的醬汁,級別越高,魚子醬里的魚脂含量亦會相對增加,含鹽量則會因應減少,也因此,品 貿較高的魚子醬一般都口感粘稠,風味亦會更為精緻.
除了吃法外,用來舀魚子醬的湯匙也是要十分注意的,為了不讓器具壓過其風采,同時防止因高溫影響 魚子醬的品質,一般是使用貝殼湯匙來進食,至於一般用餐時所用的金屬湯匙,由於會嚴重破壞魚子醬 的香氣,所以絕對被列入禁止之列。
[松 露]
和「鵝肝」、「魚子醬」並稱為世界級三大美食的「松露」(Truffe),又名「黑菌」,是一種長在地 下的菌菇。在法國有「黑鑽石」美名的松露,嚴格來說並不算是菇類,因為它寄生在樹木的根部,深藏 在泥土的地底,因此必須靠訓練有素、嗅覺靈敏的狗才能發現它的蹤影。
松露對於溫度和濕度十分敏感,處理不當的話,只要是短短的三天就可以「瘦」了十分之一。重量減輕 了意即鈔票亦不見了,常令老闆們心疼不已。因此,為了保存松露,於是便開如有人把松露放在密封的 米桶里,或與雞蛋共處一室。結果產生了讓人意外的驚喜,米與蛋充分吸收了松露的氣味,同時又讓松 露的水分不會快速蒸發,造就了松露的另一番風味。松露最好的品味季節是在十二月到三月間,波爾多 酒和一般的紅酒都可以搭配著喝。
[乳 酪]
法國乳酪聞名於世,在法國人的餐桌上,也絕對少不了乳酪。在法國,光是通過官方規定的乳酪種類就 有345種,每塊乳酪都有獨特的個性,無怪乎有人曾說在法國,從1月1日到12月31日,每天都可以吃到不 一樣的乳酪。此外,也有法國人這樣說:「只消一方上好的農庄乳酪,再搭配一杯葡萄佳釀及一塊剛出 爐的麵包,即是人間至高無上的享受」。由此可見,法國人對乳酪的喜好程度。
乳酪的本質是由氣候,地理環境,牧草,牛羊的不同來決定。而乳酪質地風味,則微妙地受到酵母、容 器、製作方式、熟成的時間等條件的影響。在靠海的諾曼底,牛羊吃了略有海鹹味的牧草,誕生了與眾 不同的乳製品,內陸牧草稀少的地方便以山羊乳酪聞名。牛羊在春夏期間吃了肥沃的牧草,泌乳量充沛 ,牧農家除了加工飲用,也製作成各式乳酪,以便儲藏過冬。每逢秋季,便是乳酪慢慢變黃的時間,美 食家公認這時候的乳酪質地最好,口感也最迷人,香甜美味,欲罷不能。
菜式簡介:鵝肝醬煎鮮貝
特點: 透過巧妙的組合,材料與手藝搭配,呈現出高雅的菜相,入口即化
原料: 法國鵝肝醬3片,鮮干貝6粒,蘆筍6支,洋蔥100克,紅蘿卜30克,洋蔥20克(切片加鹽炒熱,絞成泥醬)
製作: 鮮貝略泡水,即泡冰水急速冷卻,加入蔥姜鹽酒,再煎至兩面黃蘆筍取花蕊部分,以鹽水燙熟,作盤飾;取出鵝肝醬,略煎,置於鮮貝上,加醬汁即可上桌
菜式簡介:法國洋蔥湯
特點: 典型的法國風味,味道香濃
原料: 牛肉2000克,洋蔥500克,色拉油150克,鹽20克,胡椒粉少許,麵包片少許,沙司少許
製作: 把洋蔥切片,並用色拉油炒熟,至褐色。在鍋中放入洋蔥、牛肉湯攪拌至煮沸,加入鹽、胡椒粉即可。出湯時,在湯盆內加入麵包片,再撒入沙司即可食用。
菜式簡介:法式辣豬排
特點: 肉質鮮嫩,味道香辣開胃
原料: 豬大排4塊、鹽、粗胡椒末、濃牛奶250毫升、大蒜、法式芥末醬、洋芫荽葉
製作: 用刀背將豬大排兩面拍勻,放入盤內,撒上鹽和胡椒末;平鍋燒熱加油,放入豬大排,炸至呈金黃色;煎鍋內加奶油、蒜片和芥末醬燒開,加適量鹽調好口味,待湯汁燒成稀糊狀時,加入切碎的洋芫荽即可起鍋。
㈡ 法國最著名的食物是什麼
1、可麗餅
可麗餅是法國的傳統小吃,基本上有咸、甜兩種口味。如果你到傳統可麗餅小攤點餐,主餐就是咸可麗餅,甜點就是甜可麗餅,飲料當然是配上最有地方色彩的蘋果酒。
2、帕尼尼
它是一條長形的白麵包夾餡,和法國長棍麵包做的三明治有點像。餡料選擇也不少,想吃清淡一點的,可以點馬茲瑞拉起司夾西紅柿。肉食主義者的選擇從牛肉、雞肉、羊肉、煙熏臘腸到類似麥當勞的煎牛肉餅都應有盡有、
3、卡蘇萊cassoulet
卡蘇萊相傳是英法百年戰爭的時候,受困的居民把僅剩的材料全放入鍋里燉煮意外發現的美味。一時間,卡蘇萊的香味彌漫全城,振奮人心。
㈢ 法國的四季變化在氣溫方面和國內有什麼不同嗎
看你比較的是法國哪裡和國內哪裡,法國國內不同地區氣候差異蠻大的,國內也是啊。法國南部沿海地區基本沒有冬天的,最低也十幾度,一件外套可以過冬了。巴黎的冬天就挺冷的。冬天的長度嘛和國內差不多,稍長一點吧,巴黎這邊大約10月底11月份開始天氣比較冷了,到4月底或5月才比較像春天。差異比較明顯的是巴黎這邊冬天的白天特別短,早上8、9點才天亮,下午4點多就開始黑了。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the 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建立了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2016年1月20日,全球最佳國家排名出爐,法國排名第8。
㈣ 法國的四季變化在氣溫方面和國內有什麼不同嗎
沒有可比性,法國面積只和中國四川省面積相當。中國氣候復雜程度是法國無法比較的。
法國氣候特徵
法國大陸的整體氣候較為舒爽宜人。不過根據季節的不同各地的氣候還是各有不一的。一般來說,法國冬季的平均氣溫在0 °C 到8 °C,夏季平均氣溫在6 °C 到25°C之間。法國北部屬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長年多降水。法國西部屬溫和的大西洋性氣候:夏季炎熱,其它季節多雨多風。法國南部是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夏季非常炎熱,冬季氣候溫和,但是風力較大。
法國的氣候變化很大,而且四季分明。
北方與英格蘭南部相似,春季是參觀首都巴黎的最佳季節,但要提防下雨。秋季早晨有些冷,但到了中午,天空通常是清澈明亮的。
南方的夏天通常氣溫較高,經常會超過30度,但有時有非常猛烈的雷雨冰雹。
法國很多地方有獨特的局部氣候,天氣變化非常迅速。南方有的地方冬春會刮刺骨的西北風,令人很不舒服,因此要注意聽天氣預報。
法國所處的緯度和地形,決定了法國受三種氣候的影響:
大西洋氣候:季節不穩定,氣溫差別小,雨量相對豐富,全年降雨分布均勻。
大陸性氣候:主要表現在不列塔尼、巴黎河洛林地區。冬季較冷,年溫差較大;冬季降雨較大,夏天較少。
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
全國年平均降雨量為600-1,000毫米。
中國氣候特徵
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可以概括為兩個主要方面,一是氣候類型復雜多變,二是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氣候本是自然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氣候類型的形成受地理緯度、地形、海陸分布等因素的強烈影響和制約,同時還與水文特徵、生物群落、土壤類型等環境因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跨度大,具有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等多種熱量帶。這是致使我國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的主要基礎原因。
我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同時又瀕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陸熱力差異突出,對我國氣候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東南沿海往西北內陸,氣候的大陸性特徵逐漸增加,依次出現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的氣候區,這是我國西北地區特別乾旱、植被稀疏的根本原因之一。
同時,我國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發達的區域之一。冬季受亞洲高壓的控制,盛行寒冷、乾燥的偏北離陸風,夏季則受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控制,盛行由海上來的潮濕、溫暖的偏南氣流,溫濕多雨。
以上因素構成了我國氣候總的分布趨勢,而復雜的地形作用則使各地的局地氣候都有各自的特徵。一方面,地形對低層氣流有屏障作用,阻滯水分和熱量的重新分配,改變了水熱的分布。另一方面,水熱狀況隨地形海拔的變化,形成氣候的垂直變化,使山頂和山麓的氣候有顯著的不同。我國一系列的東西走向的山脈,成為了氣候的水平分界線。例如,秦嶺山脈是我國氣候上的重要分界線,冬季,它削弱了北方冷空氣的南下,使秦嶺北側和南側氣候有顯著差異。又如,南嶺也是我國氣候的一條重要界線,冬季南下的冷空氣受阻於北坡。
特別要提到青藏高原對我國氣候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它對大氣環流的阻擋作用對我國氣候影響很大。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已處在高空西風帶上,在冬季,由於它的存在,西風氣流分為南北兩支,北支形成高壓脊,南支形成低壓槽。兩支西風氣流繞過高原後在東側匯合,從而影響我國東部的天氣氣候。另一方面,青藏高原還通過冷、熱源作用影響東亞大氣環流形勢,增加了季風的強度,從而對我國東部的氣候狀況產生影響。
㈤ 法國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紀錄片
謝邀!感謝關注奧斯卡,與你一起分享電影的樂趣。
5、《家園》
豆瓣9.2分,超3萬人標記。人類的明天將何去何從,看完這個紀錄片,緊迫感更加強烈。是時候該好好愛護這個星球了——她是人類共同的家園。這88000人21個月積累488小時素材的努力就沒有白費。
㈥ 成苗的法國冬青怎樣過冬
一般情況下成苗的法國冬青還是比較好養護的,因為法國冬青比較耐寒,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地方都會引進法國冬青的原因之一。盡管法國冬青是比較耐寒的,但是如果不進行好的養護可能也會導致他們的死亡。
同時修剪法國冬青也是很容易發芽比較早的,而且適當的修剪也能夠讓他們更好地進行過冬。對於修剪之後的法國冬青一般在二月底就會開始發芽,為了提高他們的觀賞性,春季新的一輪枝條長勢是比較快的,達到了觀賞的最佳效果。而且由於法國冬青應用的地域范圍比較廣泛,相應的冬季保養和相應的防護措施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不能所有的地方都一概而論。
㈦ 在法國哪裡最好啊
戛納因每年5月份舉行的國際電影節而蜚聲世界。來到戛納,就會明白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小城舉辦國際性的盛會。
「精巧、典雅、迷人」是大多數人對戛納的評價。戛納小城依偎在青山腳下,瀕臨地中海之濱,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漫步城中,白色的樓房、蔚藍的大海,以及一排排高大翠綠的棕櫚樹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自然風光。
對浪漫成癮的法國人來說,戛納既是過冬的勝地,也是避暑的天堂,這里冬天有和煦的陽光,夏天有涼爽的海風,風景優美的長沙灘。戛納最引人入勝的是美麗的海濱大道(Boulevard ed la Croisette),寬闊整潔,一邊是沙灘海灣,一邊是雅緻的酒店,酒店的建築有上世紀的古建築群,也有非常現代化的樓宇。在街道中間的綠化帶,全年皆有繁花盛開,陽光下生機勃勃的棕櫚樹,給小城更增添了魅惑的元素。
埃克斯曾經是普羅旺斯地區的首府,距離著名的蔚藍海岸僅35公里,從12世紀開始就是法國南部政治、經濟及文化藝術的中心,清新浪漫的優雅氛圍和細致豐富的藝術氣息,使埃克斯成為世界各地的文人雅士和遊客所喜愛和嚮往的旅遊城市。
陽光、古城、石板路,泉水、梧桐、熏衣草,賦予了埃克斯繽紛迷人的色彩與豐富多姿的文化。這座小巧雅緻的小鎮自古羅馬時代就發現了許多天然的純凈泉水,曾有「千泉之鄉」的美譽,到現在市區的大道和廣場周圍還有許多大型的噴泉及SPA、游泳池等。埃克斯的傳統集市也是當地的一大特色,這里的許多特色美食、各式糖漬水果、橄欖製品,還有葡萄美酒等都是遠近馳名的特產。
其實埃克斯最有名的還是這里是印象派畫家塞尚的故鄉,在市區的許多美術館以及塞尚故居、畫室中都藏有他許多珍貴的畫作。塞尚的藝術作品增添了埃克斯迷人的藝術氣息,也使這里成為了各地學子心目中的藝術殿堂和世界知名的大學城。
漫步在有世界最優美大道之稱的米拉波大道(Cours Mirabeau),陽光照耀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熏衣草的清香隨風播灑,精美的各式噴泉叮咚作響;大道兩旁矗立著高大的梧桐樹,樹蔭下三三兩兩的畫家和學生們悠然地在為遊人作畫,偶爾還能欣賞到流浪歌手的傾情演唱,找一個露天咖啡廳坐下來,品嘗一下芬芳香濃的法國咖啡……浪漫的埃克斯比塞尚油畫中描繪的還要悠然閑適。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以幻想建造的巴黎,也許是《巴黎聖母院》的非典型浪漫,也許是《人間喜劇》的末世浮華。每個去過巴黎的人評價截然不同,有人說它冷漠,有人說它昂貴,有人說它混亂。但有一個詞始終與巴黎脫不開干係,那就是:時尚。
一百多年前,巴黎人就驕傲地走在香榭麗舍大道上,引歐洲風氣之先。在這條大道的沿線,點綴著這些名字:協和廣場、凱旋門、盧浮宮、巴黎聖母院……
就在這條完美中軸線的延長線上,聳立著一個完全不同的、現代的巴黎:摩天大廈、玻璃幕牆、步履匆匆的金融家,一如世界上每一座現代都市。果真如此嗎?它的標志卻是一座造型如同拱門的大廈,並被冠以「拉德芳斯凱旋門」的名字。巴黎人永不會忘記昨日的驕傲,也許正因為如此,巴黎才永遠站在時尚的最前沿。
對巴黎的時尚感覺最能心領神會的應該是購物狂們。他們對潮流走向了如指掌,目光犀利,出手既快且准。也許只有巴黎才有那麼多的高級百貨公司、那麼多的名牌專賣店,能滿足他們對時尚的不懈追求。
巴黎在不同人的眼中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如果你想知道她會對你露出怎樣的笑容,還是親自去拜訪她吧。
「水晶般的海水純凈得讓人感動;住在海上的村莊,感受非凡;海上仙島,百花飄香的人間樂土;在美景中你的身心可以得到最大的放鬆……」
這不是夢中的天堂,這里就是南太平洋著名的旅遊聖地,被稱「上帝恩賜的禮物」的大溪地。大溪地,又譯塔希提島,有愛之島(Love Island)之稱,是法屬玻里尼西亞五大群島中最大的島,由大小溪地兩島組成,目前仍屬法國海外殖民地。從空中俯瞰島嶼,就像安徒生童話里的美人魚。魚頭魚身被稱為「大大溪地(Tahiti Nui)」,魚尾叫「小大溪地(Tahiti Iti)」。
在當地生活的人們常無所事事地望著大海,悠閑愜意,他們稱自己為「上帝的人」,把大溪地稱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如今大溪地已經成為繼夏威夷、普吉島、馬爾地夫之後走進中國人視線的天堂島,是夏日度假避暑的最佳選擇。
當地有趣的風俗:據說在大溪地的婚禮上,每位女士都戴一朵花在耳邊,戴在左邊是已婚,告訴其他男士不要追求自己;戴在右邊是未婚,但暫時不想被別人追求;戴在中間是給自己心儀的人看的,表示她需要他。
保羅·高更,與梵高、塞尚共為「後印象派」的三巨頭。他厭惡歐洲文明,最嚮往的是「在蠻荒樂園終老,在棕櫚間漫步、作畫……」,後來他來到大溪地這片土地上尋找生命的答案。最終他登上世界級藝術大師的舞台,如願以償。
法國菜以其口感之細膩、醬料之美味、餐桌布置之華美,使飲食成為了一種藝術。法國佳餚多不勝數,包括鵝肝醬、海鮮、蝸牛、松露等等,並且因為各地所產原料和當地人口味的不同,發展出多種多樣的獨特烹調方法,從而產生了變換無窮的美味。
乳酪是法國人餐桌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可以拿來配菜、塗麵包甚至切成片直接吃。各地獨具特色的乳酪是構成地方風味的大功臣。
法國是得天獨厚的葡萄產地,葡萄酒庄遍布全國各地,這也培養了法國人對酒的高品味。法餐非常講究配餐的酒水,一定要根據主菜配不同的葡萄酒,比如吃紅肉時喝紅葡萄酒,吃海鮮時喝白葡萄酒。在法國餐廳進餐,可一定要掌握一點選酒、品酒的知識,以免被人笑話「外行」。
餐廳:法國餐館的營業時間一般是在正午12點到下午2點30分,而晚上則由7點至11點左右,其它時間想吃東西可以到Cafe或Brasserie等咖啡茶座,也可到Creperie薄餅店。大部分餐館都在門口張貼了當日的菜單及價錢。而午飯時大多有Plat de jour(今日推薦菜單),價錢較為相宜。菜單一般是按正式的大餐上菜順序寫的:Entree正餐前的頭道菜,通常有湯或沙拉等;Poissons魚類;Viandes肉類;Legumes蔬菜類;Dessert甜品。可以根據情況靈活掌握,不必每道都點。麵包是免費提供的,如同中國某些餐廳的米飯,不夠可以再要。
小費:雖然沒有特別規定必須給小費,但是付給侍者10%左右的小費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何況小費豐厚與否可能直接關繫到你能否受到熱情的款待。謝謝
㈧ 法國哪個城市藝術氛圍和環境都特別好而且還靠海
巴黎 : 浪漫 歐洲旅遊 之都, 歐洲旅遊 首選城市。世界著名的繁華大都市之一;雄偉庄嚴的凱旋門和屹立於塞納河畔的 艾菲爾鐵塔 是巴黎及法國的標志。您不能不去的地方——收藏藝術瑰寶的 盧浮宮 、美倫美奐的凡爾賽宮、集歷史、建築、文學於一身的 巴黎聖母院 、可能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大道——香榭麗舍,老佛爺、Paris Look香水店自然是購物者的天堂。
嘎納: 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小城鎮,舉世文明的嘎納電影節在此舉行,「金棕櫚」大獎是當今世界藝術含量最高的電影大獎。
馬賽: 法國最大的港口,也許您已經從電影《法國販毒網》中欣賞到馬賽別致的風景,其實游覽路易十二時代的舊港和品嘗魚餐才算真正領略南歐風情。
㈨ 英法德國人都來我國三亞旅遊度假過冬了沒
很明顯,英國,法國,德國友人來三亞旅遊度假,但是大部分的英國,法國,德國人還是在本國生活
㈩ 去法國留學前有什麼東西最好從國內帶過去
盤點一下法國留學生行李該准備的:
1 帶輕便衣物
有很多同學是選擇秋季入學的,到法國後不久就要開始過冬了。很多同學怕冷,所以帶了很多厚重的毛衣,又重又佔地方。其實不建議帶太多的厚重衣物。法國的天氣比較乾燥,就算冷,也不似中國南方城市般的濕冷來的徹骨,而且室內基本上都有暖氣。所以建議帶比較輕便的保暖擋風的外套,羊毛衫或者羊絨衫,不同質地的圍巾等,既好看又保暖。鞋子不建議帶很多,法國一年有兩次打折,鞋子的性價比還是蠻高的。當然也可以選擇從中國郵寄到法國。如果不急的話,可以選海運,大概兩,三個月到法國,比較便宜,而且正好趕上冬天。
2 生活用品盡量有選擇地攜帶
如果住的是學生公寓,那麼被子就不用帶了,公寓會提供的。不用怕冷,因為學生公寓的暖氣開得很足。被套床單也是提供的,如果不喜歡,也可以帶自己的。如果不住學生公寓,那就要了解一下是不是提供被子之類的床上用品,不提供就要自己帶了。
法國的插座和中國的不同,是圓孔的,所以必須帶轉換插頭過去。可粘貼的紗窗。法國人沒有紗窗概念,如果喜歡平時多開窗透氣的話可以帶點。法國的毛巾,浴巾很貴,特別是浴巾,盡量要自己帶。法國剪頭發很貴,如果想的話,可以帶點理發用具,學著自己修修剪剪。出國前不要忘記去理發店修整一下頭發。
3 廚房用具帶必需品
建議帶一個電飯煲(在法國,電飯煲蠻貴的),小的那種。用處很多,可以煮麵條,燒飯,煲湯…… 帶一個比較輕的平底鍋和一個炒菜的木鏟。剛去法國,肯定不太適應法國的飲食,所以還是要做好自己做飯的准備。這個根據自己個人情況而定,法國比較大的城市都有中國城,電飯煲也可以買到,價格大概在30-50歐左右,但是肯定沒有中國電飯煲的功能多。可以買一套微波爐飯盒,大大小小的那種,把筷子勺子什麼的放進去。這些法國是可以買到的,不過剛到法國,能省則省吧,反正也不重。
袋裝的調味料,湯料。沒有袋裝的,就買小瓶包裝的。如果住在巴黎,里昂等大城市,可以去中國城買。
4 學慣用品
學慣用品不用帶太多。剛去的時候,帶一本專業書,一個電子詞典就可以了。法國有很多的中國留學生畢業之後,都會有很多的學習資料,字典,學慣用品之類的留下來,可以去網站搜索,看看誰要處理這些東西,方便又便宜。
建議帶個筆記本。有些專業知識其實在網上也可以查到,也可以把筆記整理到電腦里,總之電腦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全球保修卡,一定要帶上,方便電腦維修。若打算去法國買也可以,價格上差別不是很大。快閃記憶體也很有用,帶著也不重。
5 需要帶一些常用葯
可以帶一些比較常規的葯,比如感冒葯,消炎葯之類的。總之,整理行李的時候,把必須要帶的東西先放進去,根據剩餘空間和重量,選擇性地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