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人有多麼熱愛法語
法國人對自己的語言有種莫名的自豪感。比如在英國自古以來說法語都給人高貴有教養的感覺。法國人對於「法國製造」也很有一種傲然的情結,只要是正宗的,法式的,源於法國的,法國人都會予以標榜和追捧,更別提他們的語言了。
㈡ 法國新聞傳媒發展的歷史、政治背景和特點;1980年代之前的新 聞傳播狀況,為什麼 1000字左右
在法國新聞史上,獨裁控制和爭取新聞自由的斗爭一直伴隨著法國傳媒業的歷史進程。
一、中世紀的法國新聞業
中世紀的法國是歐洲大陸最強大的農業國,強大的封建王朝中央集權,使得封建時代的法國報業收到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從15世紀中葉到法國大革命(1789年)長達200多年的時間里,全國只有3份國王欽定的報紙:《公報》(1631年5月在巴黎出版)、《學者報》(1666年1月在巴黎創辦)、《文雅信使》(1672年3月創開於里昂)。通過這些報紙,封建王朝控制了新聞、文學、科學方面的思想傳播。
隨著啟蒙運動的開展,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迎來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思想大解放。廣大愛國文人,日益不滿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反對之聲日益囂張。而專制政府對新聞業的獨裁控制,也是他們所不能容忍的。18世紀著名劇作家博馬舍曾經在他的名劇《費加羅的婚禮》中諷刺這種對思想的控制:「只要我的寫作不談當局,不談歌劇院,不談別的戲園子,不談當權人物,不談有聲望的群體,不談任何一個有點小小地位的人,經過兩三位檢察員的審查,我可以自由付印一切作品。我因為想利用這個可愛的自由,所以宣布,要出版一種定期刊物,我給這個刊物起的名字是《廢報》。」‚
啟蒙運動的思想浪潮不可抵擋,政府終於妥協。1777年元旦,法國第一份日報《巴黎日報》創辦,也經批准出版,但主要刊登一些社會新聞。
二、大革命時期的法國新聞業
大革命時期的法國,思想處於高度解放狀態,新聞業也得到蓬勃發展。然而歐洲大陸中心的農業大國法國,其商品經濟並不發達。而經濟基礎決定了法國這次為爭取人權解放的運動,無論從政治和從思想上來講,都是不徹底的。從思想上來看,小農意識「自私、狹隘、保守、封建」的思想滲透法國人心甚至連最前線的革命人士也不例外。「人權的解放」在付諸行動的時候難免成為空談。
一早已註定的法國大革命的失敗,使法國新聞業的蓬勃也只是曇花一現,然而其對後世的影響確無法忽略。
這個時期,法國的文化思潮受啟蒙運動影響,以「自由、平等」為核心,新聞媒體作為文化的宣傳工具,決定當時法國新聞宣傳的核心是人權的解放。
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並發表了舉世聞名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歷史書上大多簡稱為《人權宣言》)。該宣言第11條規定:「思想與言論的交流乃是人類最寶貴的權利之一。因此,任何公民均享有言論、著作和出版自由。但在法律限制內,須對濫用此項自由負責任。」《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具有法律效力。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條文規定公民的新聞出版自由,是法國人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之一。它直接影響了當時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產生,影響了整個世界傳媒業的發展,為新聞自由奠定了法律基礎。從《人權宣言》提出以後,任何現代國家都不能迴避言論出版自由。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各種鼓吹革命的報刊風起雲涌,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馬拉創辦的《人民之友報》(1789年9月在巴黎出版,1792年改名為《法蘭西共和報》)。馬拉不斷撰文揭露資產階級貴族的兩面性以及叛變傾向,最後遭人暗殺。
三、大革命後到19世紀末的法國新聞業
工業革命對歐洲的影響,英國的崛起,動搖了法國歐洲大陸霸主的地位。從1792年4月開始,法國捲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先後與奧地利、普魯士、英國、西班牙、義大利諸邦國對壘,戰爭延續了20餘年。內外戰爭的沖擊,使法國經濟受到巨創。法國需要國內的暫時安定。隨著大革命的失敗,拿破崙軍事獨裁、波旁王朝復辟。法國文化也從輝煌走向暫時的衰落。表面看似倒退,而文化的解放卻已成事實。這個時期法國的文化處於休養階段,而新聞業亦是如此。
在長達90餘年的時間里,新聞自由一直受到摧殘。而科技文化的發展卻不容忽視。為之後法國新聞業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四、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二戰結束的法國新聞業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科技、經濟的發展,全世界范圍陷入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掠奪與瓜分之中。伴隨著經濟掠奪而來的,是文化的掠奪。而文化的掠奪,反映在某種程度上,是文化科技的迅猛發展。戰爭的需要、政府的支持,促使通信技術不斷革新、交通運輸產業迅猛發展,給法國新聞業的發展提供了科技保障,不僅促進了法國新聞業的發展,更造成了法國新聞業此時期的輝煌。
1835年,查理·哈瓦斯創辦哈瓦斯通訊社,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通訊社。
1922年11月,法國郵電部在埃菲爾鐵塔上設立電台,定期播放節目,由此揭開法國廣播事業的序幕。
1938年開始定時播放少量的電視節目。二次大戰後,戴高樂政府接管了國內所有廣播電視,取消私營廣播,建立了長達30年之久的國營廣播電視系統。在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的民營體制、英國的公營體制、法國的國營體制構成廣播電視的三種模式。
五、二戰後至今的法國新聞業
法國的新聞媒體,「是西方各國中……最年輕的媒體」ƒ。法國現在的所有報刊、電台、電視台絕大多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創辦。
二戰帶給法國文化巨大的沖擊。20世紀末-21世紀初,以法語為載體的法蘭西文化面臨嚴重的危機——來自以美國為首的外界工業文化的攻擊。20世紀美國成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好萊塢電影的風靡,占據了法國電影市場,最重要的是美式英語已經成為全球通行的語言,法國語言除了在奧委會還有一席之地、仍以第一語言出現外,在普通情況下卻很少用來交流了。美國的飲食也進軍了巴黎,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隨處可見,使法國這個「擁有365種乳酪的國家」處在了非常尷尬的境地。
而從18世紀以來就未曾安定過的法國,戰後接受美國的經濟援助,採取休養生息的策略。為了維護法國的文化影響力,政府不得不對法國文化採取操控,利用對外經濟文化援助努力維系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大國地位,「法國在對外文化政策上是不遺餘力的」。而新聞業做為文化事業的一部分,法國政府未曾放棄過對其的控制。
戰後的法國政府對報紙和廣播電視長期實行二元政策。對報紙,法國政府歷來推行多元主義原則,鼓勵多鍾報紙、多鍾聲音,鼓勵報業之間展開競爭,但對廣播電視,政府卻反其道而行之。
1940年,德軍攻佔巴黎以後,當時法國的報刊要麼投降,要麼跟隨維系傀儡政權。1944年夏,法國解放以後,以戴高樂將軍為首的臨時政府規定,凡在敵占區出版15天以上的報紙永遠不準再出版,原先的報紙幾乎全部關閉。所以,目前法國的各新聞媒介除個別報紙外,其歷史最長的也不會超過63年(到2007年底)。
法國的廣播電視自1944年法國解放以後,政府宣布接管所有廣播設施,1945年又頒布法令,禁止私營的商業廣播,電視台也同樣如此。廣播電視在長達35年時間里,雖然其體制有些微調,但始終由政府主控。直到1982年7月議會通過《視聽通信法》,允許開辦民營電台,1985年政府又宣布開放商業電視,1986年希拉克當選法國總統,再次修改法律,通過《傳播自由法》,政府不再掌控新聞業,允許商業性廣播電視自由發展。當時政府所掌握的電視一台、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六台全部轉型,一台、五台、六台公開招標轉讓給法國大公司,二台、三台、四台轉為公共頻道。至此確立了公私並舉的雙軌制運作模式。
目前,法國聞名於世的新聞機構是法新社和威望迪公司。此外,有250家日報,6家電視台(即電視一台、五台、六台為私營,二台、三台、四台為公營),另有1000家左右電台。
㈢ 法國是如何保護語言文化的
為了維護法語的地位,法國人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努力對法語進行保護和推廣。在教育方面,法國要求教學語言必須是法語。在科技領域,法國大力支持用法語發表科研成果,增加學術交流中法語的使用率。在文化傳播方面,規定各電台的音樂節目必須播送40%的法語歌曲,各電視台每年播放法語電影也不得少於40%,違者處以罰款用於資助民族文化。在體育方面,國際奧委會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法語,但國際奧委會的文件包括奧林匹克憲章在內的重要文件里,如果遇到英語文本和法語文本有出入之處,則以法語文本為准。在日常生活方面,法國規定公共場所的所有標語、公告牌必須用法語書寫,原文是其他語種的也要翻譯成法語,而且法語字母不能小於原文。在對外傳播方面,法國於1883年在巴黎成立了「法語聯盟(AllianceFran觭aise)」———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旨在傳播法國語言和文化的半官方組織。為了保證法語聯盟的良好運作,法國政府每年投資高達4500萬歐元。在法國政府的財政和政策的支持下,目前「法語聯盟」已成立了1000多個,遍布世界五大洲的130多個國家的大城市。「法語聯盟」不僅是一個教學機構,而且是促進文化外交和政治交往的平台。不僅如此,法國政府還專門打造了兩個國際電視頻道。其中,法國電視五台通過59個衛星向世界各國的115億家庭傳送法語節目。法國語言文化機構還編寫專門教材,以供全世界以法語為外語的人學習使用。為了傳播和弘揚法語,法國於1997年11月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行峰會,通過了《法語國家憲章》,在政治上確定了法語國家共同體的存在。3月20日還被定為世界法語日。法國希望通過共同體這個合作圈,確保法語在這些老殖民國家的地位。在對抗英語方面,1996年政府建立專門術語和新詞審訂委員會,配合法蘭西學院的四十名德高望重的語言工作者,所有法語新詞及其解釋都必須經過法蘭西學院通過,並且在政府公報上發表後才能算數。新詞一經正式公布,所有政府機關必須以身作則,在公文中使用這些標准法語新詞。原來在民間流行的一些英文詞彙已經成功地被標准法語詞彙所取代。有些詞語實在替代不了,專家會引用英語詞彙的原形,但重新用法語的發音方式來規定其發音,他們認為不應該直接照抄照搬英語詞彙,而應該創造出自己的新詞,以防止英語的侵入,保護法語的純潔性。
㈣ 法國人為什麼如此擁護法語
我也覺得法國人維護自己的語言的程度和韓國人抵制進口有得一拼了。好象法國的人都認為法語是最美麗的語言,所以對他們的語言很自信或者說很驕傲,所以,他們一直很鄙視英語。不過現在有很多的法國人都卻很喜歡學漢語日語,可見他們排擠的只有英語。
㈤ 法語算不上世界語,那法國的文化影響力從何而來
因為文化,藝術這些是沒有國界的。哪怕法語算不上是世界與世界上用的人最多的語言和世界上流通最廣的語言。但是他的文化以及藝術這些東西傳播出來之後,就會提高法國文化的影響力。
㈥ 法語在中國的傳播歷史
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博覽會;眾多國際機構中都有中國的一席之地,無數事實證明中國定將成為未來的經濟強國。因此,中國的外語教學今後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經濟開放的同時,中國也迫切需要與為中國帶來經濟增長的外界進行交流。建立一種行之有效的外語學習體制十分必要。法語,盡管歷史的因素和它在國際社會中的聲譽,但在中國,與真正的世界性外語英語相比,法語的發展仍顯滯後。但我們也注意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學習法語:許多高校開設了法語系,法語聯盟以及它的競爭對手私立語言學校都在迅速擴張,在中學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將法語作為第二外語,更多的人對法國文化產生了興趣(電影,藝術,音樂……)法語的地位英語在中國人學習的外語中占據獨一無二的位置,因為中學生和大學生,甚至一些大中城市的小學生都必須學習。目前中國共有512所高校設置了英語系,提供各種水平的英語課程。至於其他外語,如緊隨其後的俄語和日語,分別有217個和78個高校設系,而法語和德語則分別有62個和47個大學系。在中學,僅有幾所學校(外國語學校)被允許從初一開始開設英語之外的外語課。但是,自1997年中學法語教學項目創建以來,在41所該項目的合作學校里共有3000餘名學生將法語作為第二外語。近年來,得益於中法兩國之間良好的外交關系,法語教學在中國得以長足進展。有以下數據為證:-2000年,700名考生參加全國大學法語四級考試,2004年這一數字達到了7000。-2000年,4家法語聯盟共有學生3804名;2004年,8家法語聯盟的學生人數約為9800。高校方面,在1700多所公立學校里(中國教育,教育部,2005年7月),175所設置了法語課程,其中62所開設了法語系,61所為重點院校。
㈦ 在法國環境下該如何提高法語
如果在法國勝火的話,想提高法語和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只要你去多多的看一些關於法國的書籍。了解了解法國的發音。多去於法國的朋友進行語言上的溝通。多多的交流。你的法語就會提高的非常快。
㈧ Jules+Ferry為法國教育做出了哪些貢獻
摘要 親,在教育方面,他首先消除了神職人員在大學的影響力,然後,他又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茹費理還重整了公共教育委員會,提出改變大學管理章程的法案。但是,議會否決了這個法案,因為法案的第七條,取消了未獲政府認可的教派的辦學權利,遭到了不少議會代表的反對。不過,他後來提出的費里法,則獲得了議會支持,順利通過,建立了免費、世俗的強迫性小學教育。他定法語為教學語言,使得一些方言瀕近滅絕,遭到後人批評。不過,茹費理的決定,也團結了法國各地人民,穩固了法國民族國家的地位。在第三共和國歷任總理中,茹費理的任期第二長的,僅次於他的政敵克里孟梭,可見他的地位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