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裔加拿大人的基本信息
英國在「七年戰爭」(1756-1763)中打敗法國後占據了新法蘭西,法裔加拿大人由此變成了被征服者。在1871年的人口普查中法裔加拿大人占人口總數的31%,到1791年法裔加拿大人口呈輕微下降,約佔加拿大人口總數的29%。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法裔加拿大人同盎格魯加拿大人一樣,在官方的人口統計中下降了,因為更多的人將「加拿大人」登記為了他們的民族起源。
在1763年英國接管了新法蘭西之後,從法國來的移民明顯放慢,而且從那以後便一直如此。由於出生率很高,法裔加拿大人持續增長。但是,在20世紀後半期,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由此出現萎縮。其結果是,對於「法蘭西風加拿大人」(Frencophones)來說最大的問題便是保留他們的文化及語言。魁北克省政府頒布法律強調使用法語的重要性,省政府同樣試圖在憲法中尋求「獨特性社會」(distinctive society)的地位[iv][iv]。1980年、1995年,魁北克政府兩次發動公民投票欲從加拿大中獨立,但最終均以失敗告終。
2. 哪個國家把英語和法浯都作為官方語言
法國在16世紀在加拿大東部 美國中部 建立了殖民地 後分別在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美國獨立戰爭中 把加拿大和部分美國領地作為賠款割給了英國 將密西西比河東岸的路易斯安那賣給了美國
加拿大和美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曾經是法國殖民地,下圖藍色部分就是當時的法國殖民地「新法蘭西」。後來發生的七年戰爭,加拿大被英國佔領。而美國境內的那些部分,是在北美的英國殖民地十三州建立美國之後,分幾個批次加入美國的,最大的一批次是中部十三個州,拿破崙送出的。
加拿大境內的法裔不甘心被並吞,堅持使用法語,維持到了現在。
而美國境內的法裔,絕大多數被同化成為英語民族。因為英語有80%的詞彙來自法國的法語或者拉丁語,英語詞彙與法語的主要區別在於發音,而不是拼寫。
但是法國血統在美國的比例仍然非常巨大,很多美國人追溯他們的族譜,就會發現自己的祖先有一部分是法裔。
舉一個比較有名的例子:美國建國兩百年以來的43任總統當中,有42任總統的祖先擁有法國血統,這些總統之間的親戚關系甚至可以追溯到同一個法國家族,那就是源自於法國安茹家族的英國國王約翰。
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3. 加拿大英裔多還是法裔多
蒙特利爾,位於Lle-de-Montread縣,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南部,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蒙特利爾是加拿大商業、工業和服務行業領先的中心城市,加拿大知識分子和文化生活的中心,也是加拿大法語區的主要文化中心。大多數居民是法國血統,講法語,然而,也有少數人講英語,從而使蒙特利爾成為了雙語區。
蒙特利爾位於加拿大東南部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地區,是加拿大人口第二多的城市。現在的城市大約佔了蒙特利爾島的三分之一,蒙特利爾島是Hochelago Archipelago的234個島中最大的,Hochelago Archipelago群島是渥太華和聖勞淪斯河的匯合處附近的三大群島之一。城市圍繞著海拔763英尺(233米)的Royal 山修建。城市面積為61平方英里(158平方公里),幾個獨立的城鎮組成1087平方英里的城市區,占據了蒙特利爾和其他的島嶼,同時占據了聖勞倫斯河的兩岸,蒙特利爾是聖勞倫斯河和Scaway河的主要海港,位於大西洋通往東部及五大湖通往西部的水上航線上。
1642年由法國人創建的蒙特利爾是北美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的名字取自占據全城的Royal山在古法語的名稱。蒙特利爾屬北部氣候,平均7月的白天一晚間的溫度由26°C到15°C(79°到60°F),平均一月的氣溫由-6°C到-15°C(22°到5°F),平均降雪為214厘米(184英寸)。冬季積雪很深。 加拿大(CANADA)國土面積為99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的第二大國。加拿大人口3000多萬,其中58%的人口都集中居住在所謂的大湖三角洲及魁北克城一帶。民族構成以英裔和法裔為主,英裔佔40%,法裔居民佔27%。其他民族群體有德裔、意裔、烏蘭克裔、荷蘭裔、波蘭裔、華裔,華裔人口占目前加拿大總人口的5%。加拿大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因紐特人和美蒂人,他們大約占當前加拿大人口的2%。信仰羅馬天主教的人佔46.5%,基督新教佔41.2%,東正教佔1.5%,猶太教1.2%,伊斯蘭教0.4%,其它1.8%。
4. 法國和阿爾及利亞有什麼特殊關系嗎
阿曾是法國的殖民地,齊達內原籍就是阿爾及利亞現在法國國家隊很多球員都是非洲的移民,法國以前幾乎殖民了半個非洲。
阿爾及利亞從19世紀起開始成為法國的殖民地,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獨立,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等很多非洲國家影響力很大,現在阿國內也通用法語。
1830年法國入侵,1834年被宣布為法國領土,1871年成為法國的三個省,1905年阿全部淪為法國殖民地。二次大戰中,阿爾及爾曾為北非盟軍指揮部所在地,一度為法國臨時首都。
法國在1830年佔領了整個阿爾及利亞,並在1834年宣布阿爾及利亞為法國屬地,此後大批歐洲人來到阿爾及利亞定居,1954年大約有100萬歐洲裔(主要是法裔)人口在阿爾及利亞生活。
1962年3月18日,法國與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雙方簽署了埃維昂協議,同意阿爾及利亞舉行公民投票決定是否獨立。1962年7月1日,阿爾及利亞選民在投票中幾乎一面倒地贊成獨立。法國在7月3日承認阿爾及利亞為一個獨立國家。
1958年9月19日,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1962年3月18日,法國政府被迫同臨時政府簽訂《埃維昂協議》,承認阿自決和獨立的權利。
5. 加拿大有哪些民族
時世造英雄。由於歷史的原因,造就了加拿大的多元化民族組成。在這里,幾乎可以找到世界上每一個主要的民族,其民族、種族成份的多樣化,帶來了豐富多樣的文化,從而使不同民族、種族、文化和睦共處的多元化特點,成為了加拿大與其他移民國家最顯著的區別性標志。這種被加拿大政府和人民引以為榮的特殊文化環境,也成為吸引新移民的重要因素。
最早的加拿大土著居民是因紐特人和印第安人。學者們一般認為,因紐特人和印第安人的祖先都是亞洲的蒙古人種,同屬美洲大陸的遷入民。
因紐特人北部的一支土著民族即愛斯基摩人,其祖先始居亞洲大陸。現存的加拿大因紐特人分布在馬更些河口三角洲、西北地區沿海、北極島嶼及哈得遜灣等廣大地區,以漁獵為生。"因紐特"的意思就是"唯一的人"。
印第安人的得名來源於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初時的誤解。印第安人現主要居住在加拿大境內的兩千多個保留地,也有一部分進入各個城市散居。歷史上,有一部分印第安人的祖先與英殖民政府及以後的加拿大政府簽定過出讓領地而得到賠償的條約,這一部分印第安人被稱為"有條約地位的印第安人"。那些沒有簽約的,則被稱為"無條約地位的印第安人",因為沒有賠償,所以不與前者享有同等的權利,多散居在偏遠地區。
從17世紀起,歐洲人開始移居加拿大。英國人在打敗法國人後,取得了統治地位,但其允許在法國人居住的地區(主要在魁北克)保留法國的民族文化、語言及宗教(天主教)等。今天的魁北克仍保留著濃郁的法蘭西風韻。英法沖突的歷史及政治穩定的要求,使得加拿大成為英語、法語兼重的國家,甚至在魁北克省,法語基本上成為唯一的官方語言。
法國人與印第安人的混血兒被稱為梅蒂人(Metis),現在這個詞的意義已擴展至指白人與印第安人所生的子女。加拿大現有梅蒂人約六萬,他們與印第安人不完全相同,可隨父或隨母居住在保留地內。由於早期40%為英人後裔,27%為法人後裔,剩下的人口則是來自其他各國的移民。近年來亞洲移民大量湧入加拿大,其中,從中國大陸、台灣與香港來的華人達100萬左右。他們集中居住在安大略省的多倫多(40萬人)、魁北克省的蒙特利爾(15萬人)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25萬人)。隨著大批華裔移民的湧入,使唐人街的舞獅、端午節的龍舟等華人風俗成為了加拿大的民族風景之一。
移民佔全國人口99%的加拿大,無愧為一個移民國家。各地移民為加拿大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氣息,形成了多元文化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各民族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和特徵相互影響,帶來了加拿大文化事業的興旺蓬勃。與美利堅文化不同,加拿大各民族的獨特文化並存互行、"百花齊放",共同發展繁榮。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社區、團體為保持和發展本民族的文化而舉辦的活動,不僅會受到社會的尊敬,而且還會得到政府的支持,從而使其呈現出一派祥和、奮進的喜人景象。
6. 關於各國的民族和語言
加拿大語言:英語、法語 民族:32,507,874人(第35名)。人口密度為3人/km2 。其中,英裔居民佔42%,法裔佔26.7%,其他歐裔佔13%,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米提人和因紐特人)約佔3%,其餘為亞洲、拉美、非洲裔等。現有華人約109萬人。居民中信奉天主教的佔43.2%,信奉基督教新教的佔31.8%。
法國語言:法語 民族:法蘭西人為主,還有布列塔尼、巴斯克、科西嘉、弗拉芒、加泰隆等少數民族
俄羅斯語言:印歐語系 民族: 1.42億(截至2007年6月1日)。全國有130多個民族,其中俄羅斯族人佔82. 95%,主要少數民族有韃靼、烏克蘭、楚瓦什、巴什基爾、白俄羅斯、摩爾多瓦、日耳曼、烏德穆爾特、亞美尼亞、阿瓦爾、馬里、哈薩克 、奧塞梯、布里亞特、雅庫特、卡巴爾達、猶太、科米、列茲根、庫梅克、印古什、圖瓦等。人口分布極不均衡,西部發達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52—77人,個別地方達261人,而東北部苔原帶不到1人。高加索地區的民族成分最為復雜,有大約40個民族在此生活。居民多信奉東正教,其次為伊斯蘭教。俄語是俄羅斯聯邦全境內的官方語言,各共和國有權規定自己的國語,並在該共和國境內可與俄語一起使用。主要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主要宗教為東正教,其次為伊斯蘭教。
英國語言:英語 民族:6020萬(2005年6月),2006年統計,英國人口大約有6060萬,現在英國人口總數約六千零七十八萬人。其中英格蘭4918萬人,威爾士290萬人,蘇格蘭506萬人,北愛爾蘭169萬人(2001年中)。官方和通用語均為英語。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部分地區仍使用蓋爾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蘭教會(亦稱英國國教聖公會,其成員約佔英成人的60%)和蘇格蘭教會(亦稱長老會,有成年教徒66萬)。另有天主教會和佛教、印度教、猶太教及伊斯蘭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澳大利亞:英語,土著語言 民族: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移民後裔佔95.2%,亞洲人佔1.3%,土著民族佔1.5%,其它民族佔2%。
日本語言:日語 民族:主要民族為大和族,北海道地區約有2.4萬阿伊努族人。通用日語,北海道地區有少量人會阿伊努語。主要宗教為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人口分別占宗教人口的49.6%和44.8%。
關古巴語言:關古巴語 民族:歌圩,壯語叫"龍洞",也叫歌坡或坡會,是壯族群眾以山歌為形式的社交聚會活動;也是青年男女最喜愛的活動之一。歌圩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歌圩的內容多以山歌為主,其形式一般有男女個人對唱和男女群體對唱兩種。山歌有見面歌、邀請歌、盤歌、新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壯族青年能歌善唱者眾,出口成歌。優秀的歌手,其知識豐富,思維敏捷,對唱如流,歌聲甜潤而響亮,悅耳動聽。對山歌有一定的規則,在野外對歌,可以唱纏纏綿綿,推斷肝腸的情歌,但必須首先問明對方姓名、婚否、家庭情況等。對歌者須保持一定距離,以能聽情歌聲力度。在屋裡對歌,不唱深交歌,開始時首先要熱情贊頌主家,然後才唱其他歌。歌圩一般在各種節日舉行,各地的節日根據傳統習慣相對固定,"龍洞"的時間不盡相同。如有的地方為三月三,有的為四月八,有的則為七月十八。歌圩期間,男女青年除對歌傳情以外,也可以拋綉球、碰蛋定情。當今的壯族歌圩已發生較大的變化,只有少數地區還盛行這種傳統的壯族歌圩,如天等、靖西、武鳴、寧明、龍州等縣。由於受外來文化影響,大部分壯族地區的歌圩有的已經失傳,有的已經演變成壯族群眾聚會的日子、歌圩無"歌"的現象日益突出,歌圩的內容被探親訪友、交流思想文化等所取代。
7. 加拿大那主要是什麼人,法國人
還有愛斯基摩人~以前他們是從亞洲經白令海峽過去的~這是加拿大最原始的人種!後來遷來的就大部分是英國人,也有少量法國人和西班牙,葡萄牙後裔。因為他們曾經統治過的啊~再後來就是現在的移民了~
8. 哪些歐洲國家在拉丁美洲各地落戶
這樣的答案都推薦???
北美洲東海岸的南部,應該就是美國佛羅里達一帶,這地方早期屬於西班牙殖民地。
美國和很多拉美國家的資料都顯示,拉丁美洲國家的法國移民後裔事實上很少,在美洲唯一比較多法裔移民的就是加拿大的魁北克一帶。至於海地,這地方黑人占絕對優勢。
總體上,巴西除了葡萄牙和義大利移民後裔(二者均超過15%)比較多外,事實上英格蘭和德意志的移民比例都不少,WIKI巴西英文版的資料現實,巴西的英裔占巴西總人口的13%,德裔佔11%。比如說巴西前國家足球隊長鄧加,就是德裔巴西人。這有原因,因為英格蘭和葡萄牙關系一直不錯,在近代,很多不滿英國聖公會的英格蘭羅馬天主教徒,大量遠渡重洋來到巴西。
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則是西班牙後裔佔有優勢。但事實上德裔和義大利裔的比例都不少,比如說阿根廷和烏拉圭,都很多德裔和義大利裔,甚至屬於過去奧地利帝國的克羅埃西亞一帶的移民後裔,在南美洲南部的白人國家,都不少。比如說阿根廷足球運動員海因策,則是德裔阿根廷人,球王馬拉多納,則是克羅埃西亞裔。在委內瑞拉,在相當一部分人口聚集的區域內,甚至流行著一種南德地區的高地德語方言,因為南德在近代有不少人移民到南美大陸。
至於美國,德裔移民比英格蘭移民的比例略高,因為英國在近代的殖民運動大量僱傭德意志人充當其殖民地軍,德裔美國人在美國中西部腹地佔有絕對優勢。而相反,法國人移民到美洲大陸的人很少,主要僅限於加拿大的魁北克一帶。
9. 關於加拿大與法國人的習俗
一、 國名淵源
「加拿大」一詞,是葡萄牙語中「荒涼」的意思。還有人說是印第安語中的「棚屋」的意思。傳說法國探險家卡蒂埃到此地,在詢問當地易洛魁部落酋長「這個地方叫什麼名字?」時,這位酋長答道:「加拿大」。卡蒂埃誤以為他的這一回答是指整個的國土。其實,酋長告訴他的是指附近的一個由棚屋組成的村落。但這事卻弄假成真,「加拿大」從此便被訛傳成了國家的名稱。
二、 地理位置
加拿大位於北美洲的北半部。東北隔巴芬灣與格陵蘭島相望,西北與阿拉斯加接壤,南界美國、東臨大西洋,北濱北冰洋。
三、 主要概況
加拿大全國面積997.061%萬平方公里。人口2596.3萬(1987年)。英裔居民佔43%,法裔居民佔26%,義大利、德國、烏克蘭等後裔佔28%,土著人佔3%。
加拿大全國劃分為10個省,2個地區。首都渥太華。貨幣為「加元」。官方語言是英語,通用法語。
四、 社交習俗
加拿大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能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加拿大人很友好,性格坦誠心靈巧;
平易近人喜幽默,談吐風趣愛說笑;
楓葉極為受崇敬,視為友誼與國寶;
白雪物別受偏愛,生活為伴離不了;
白色百合為喪花,「十三」、「周五」惹煩惱。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加拿大人生活習性包含著英、法、美三國人的綜合特點。他們既有英國人那種含蓄,又有法國人那種明朗,還有美國人那種無拘無束的特點。他們熱情好客、待人誠懇。他們喜歡現代藝術、酷愛體育運動,尤其是冬季冰雪運動。加拿大是世界上馳名的「楓葉之國」。楓葉點綴了加拿大的國土,加拿大人民對楓葉產生了極其深厚的感情。他們視楓葉為國寶和祖國的驕傲;還把楓葉喻為友誼的象徵。他們還偏愛白雪。他們視白雪為吉祥的象證。常用築雪牆、堆雪人等方式來助興。他們認為這樣可以防止邪魔的侵入。他們特別喜歡客人贊揚他們美好的國家和勤勞智慧的人民。
加拿大因紐特人(愛期基摩人),性格樂觀、慷慨大方、友善和氣、喜歡說笑。他們異常好客,被喻為是世界上「永不發怒的人」
五、 禮節禮儀
加拿大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一般都慣行握手禮。親吻和擁抱禮雖然也是加拿大人的禮節方式,但它僅適合於熟人、親友和情人之間。
加拿大與大不列顛、歐洲其他國家以及它南面的鄰國--美國,保持緊密的聯系。其居民中大部分講法語。有兩件鮮為人知的事實:加拿大是世界第二大國;它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一般禮儀:要記住加拿大是由許多不同族群組成的;盡管其習俗在全國大致相同,但仍有某些差別。按照常情,最好的辦法是客隨主便。與美國公民相比,加拿大較為保守。
稱謂與問候:見面與分別時握手是合宜的。
約會與准時:在加拿大大多地方都要求遵守時刻。
款待與饋贈:招待會在多在飯店或夜總會舉行。如果你在私人家裡受到款待。禮貌的做法是給女主人帶去鮮花或送去鮮花。不要送白色的百合花,它們是與葬禮聯系在一起的。
交談:在談話中不要偏袒分裂主義--把加拿大分成講法語和講英語的兩個國家。加拿大人以自己的國家為自豪,反對與美國作言過其實的比較。談到肯定成績的事例並對加拿大人民及其國家給予好評是最受歡迎的。
六、 信仰忌諱
加拿大人大多數信奉新教和羅馬天主教,少數人信奉猶太教和東正教。他們忌諱「13」、「星期五」,認為「13」是厄運的數字,「星期五」是災難的象徵。他們忌諱白色的百合花。因為它會給人帶來死亡的氣氛,人們習慣用它來掉念死人。他們不喜歡外來人把他們的國家和美國進行比較,尤其是拿美國的優越方面與他們相比,更是令人不能接受。加拿大婦女有美容化妝的習慣,因此他們不歡迎服務員送擦臉香巾。他們在飲食上,忌吃蝦醬、魚露、腐乳和臭豆腐等有怪味、腥味的食物;忌食動物內臟和腳瓜;也不愛吃辣味菜餚。
七、 飲食習慣
加大由於歷史的原因和人種的構成因素,生活習俗 及飲食習慣與英、法、美、相仿。其獨特之處是他們養成了特別愛吃烤制食品的習慣。這主要是由於地理環境天寒地凍的影響。他們在餐具使用上,一般都習慣用刀叉。他們極喜歡吃家鄉風味烤牛排,尤以半生不熟的嫩牛排為佳。他們習慣飯後喝咖啡和吃水果。
加拿大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 講究菜餚的營養和質量,注重菜餚的鮮和嫩。
②口味 一般不喜在太咸,偏愛甜味。
③主食 一般以米飯為主。
④副食 喜歡吃牛肉、雞、雞蛋、沙丁魚、野味類等;以及西紅柿、洋蔥、青菜、土豆、黃瓜等新蔬菜;調料愛用蕃茄醬、鹽、黃油等。
⑤製法 對煎、烤、炸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⑥中餐 喜愛中國的蘇菜、滬菜、魯菜。
⑦菜譜 很欣賞咕嚕肉、拔絲蘋果、炸土豆條、糖醋魚、香酥雞、洋蔥土豆片、炒山雞片、軟炸雞、銀芽雞絲、雞火煮干絲等。 (一)法國飲食習俗
法國是世界最大的旅遊目的地,同時也是我國主要客源國之一.法國飲食源遠流長,現在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法國人的飲食習俗.
法國人愛美食,也會享受美食,法國大菜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譽,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法國人對吃非常講究,視"美食"為藝術,而且認為個人飲食應符合自己的教養和社會地位.
在三餐中法國人不是非常重視食早餐,早餐往往比較簡單,食量也不大,一杯牛奶,咖啡或紅茶,少許塗著果醬或黃油的麵包片,羊角麵包或雞蛋即可.午餐通常在企業食堂,或在"自助餐廳"和酒吧用餐,有色拉,豬,牛排加土豆泥(條)及水果等,當然少不了麵包另外,燉雞,燉牛肉,燉火腿,燜龍蝦,燉魚等是法國人午餐中的佳餚.晚餐是主餐,非常豐盛.晚餐有開胃菜,濃湯,色拉,主菜,乳酪,麵包,水果等,桌上一般有葡萄酒等飲料.
法國大菜烹飪用料考究,花色品種繁多,其特點是香濃味厚,鮮嫩味美,講究色,香,味,型,但更注重營養搭配.歐洲的一流大飯店的大廚師大半是法國人.法國人做菜用酒較重,不喜辣味;各種蔬菜他們都喜歡吃,但要新鮮;肉類菜不燒得太熟,有的只有二四成熟,最多七八成熟;菜餚的配料愛用大蒜,丁香,芹菜,胡蘿卜和洋蔥.
法國人最愛吃的菜有蝸牛,牛蛙腿和鵝肝.蝸牛用牛奶喂養,直到其肥得鑽不進殼,然後將其加工,肥美鮮嫩;碩大的牛蛙有一對健美的腿,經過精心烹制,是不可多得的美食;特殊飼養的鵝,其肝超過1公斤重,用其製成鵝肝醬,是法國的一道名貴菜.如果宴會中有以上三種菜,法國人會非常高興.另外,法國人還喜歡生吃牡蠣,愛吃酥食點心,水果是餐餐必不可少的食品,不喜歡吃不長鱗片的魚類.
世界飲酒冠軍法國人視酒入命,男士飲酒如水,女士也愛喝酒.法國的名酒甚多,產自波爾多地區的葡萄酒,產自干邑地區的白蘭地,和產自香檳地區的帶汽葡萄酒(香檳)弛名全球.尤其紅葡萄酒是法國人的最愛.法國人吃飯很講究菜餚和酒的搭配,如:餐前吃開胃菜時有開胃酒,就餐中吃肉飲紅葡萄酒,吃魚和海鮮則喝白葡萄酒,白葡萄酒飲前需冰鎮,食用主食時,也可飲烈性酒,餐後還有餐後酒.在法國賓客之間相互敬酒時,即使你不會喝酒,也應將酒杯在唇邊觸一下,以示敬意;但法國人無勸酒習慣,更不會灌酒.法國人過年,家中的酒要全部喝完,他們認為不喝完家裡的酒,來年就要交厄運;法國人過其他節日也大量喝酒.除酒以外,餐桌上還會擺放諸如牛奶,紅茶,咖啡,清湯,果汁和礦泉水等其它飲料.
法國人就餐離不開乳酪,法國有各色各味的乳酪多達400多種,其銷量也居全球之首,有"乳酪王國"之稱.
法國人非常重視餐飲服務.在各種西餐服務方式中,法式服務是最高檔次的服務.法式服務也稱為餐車服務,是將食品原料加工成半成品,然後服務師用餐車將其推至賓客餐桌前,當著賓客的面將其半成品加工成食物成品,再由服務員承遞給賓客,並進行餐中服務工作,就餐當中使用銀制餐具.此種服務具有表演性質,對服務員要求很高.但此種服務需很大空間和很長時間,成本較高.較適合那些既有時間,又有錢的人細細品味,談笑風生的一種進餐方式.
法國人就餐禮節甚多,比如,赴宴者應從自己座位的左側就坐,男女主人坐在長桌兩邊的中央,女主賓坐男主人右側,男主賓坐女主人右側,坐姿要端正;要後於主人把餐巾放於腿上;使用刀叉切食物時從右下角切到左上角,每吃完一道菜,就將刀,叉並攏置於盤內,如未吃完,應把刀,叉擺成"八"字型,但刀口不能向外.法國人非常尊重自己的飲食習慣,所以若我們用中餐招待他們,在擺中餐餐具的同時還要擺上刀叉.在就餐當中,隨時注忌"女士優先"原則,比如上菜應先上女主賓,最後才上男主人,這同時也體現了法國人的紳士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