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錫紐扣為什麼失蹤
1812年6月23日,在初夏明亮的陽光下,拿破崙率領他戰無不勝的軍隊越過了涅曼河,踏上了俄國的土地。雖然遇到了俄國人頑強的抵抗,法軍還是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向俄國腹地挺進,8月攻佔了斯摩棱斯克,9月佔領了莫斯科。
正當拿破崙躊躇滿志地規劃下階段的軍事行動時,俄國的冬季提前降臨了。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掠過俄國北部,刺骨的寒風呼嘯著鑽進每一個角落,天空下著鵝毛大雪,氣溫急劇下降,0℃,-10℃,-20℃……
來自溫帶地區的法蘭西士兵哪裡遇到過這種情境,個個被凍得半死。拿破崙只得下令撤軍。11月29日,大軍撤到了別列津納河畔。大部隊過了橋,繼續往西方撤去。一支警衛部隊留了下來,他們奉命待掉隊的散兵過橋後,於明日早晨炸掉大橋,以阻擋追擊的俄軍。
當晚,又一股寒流襲來,溫度計上的紅色酒精柱跌落到了-38℃。總算天亮了,醒來的士兵紛紛站起來活動活動,整理一下服裝。突然,大家發現呢軍大衣上面的白錫紐扣不見了,更令人尷尬萬分的是,大家得把軍褲提在手中,因為那上面的白錫紐扣也不見了。
尷尬倒是小事,要命的是,俄軍隨時都可能追上來,這樣子怎麼打仗啊!帶隊軍官立即下了緊急命令:馬上從死屍身上剝下襯衫,將其撕成布條,把褲子繫上,把大衣捆上……
法國人怎麼也找不出造成別列津納河畔尷尬的原因是什麼,只能將這件事記在了軍史中,留待後人去琢磨了。
不到50年,這樣的奇事又在俄國重演。
1867年,冬天又提早降臨俄國北部,10月份時氣溫已經降到-30℃以下了。聖彼得堡軍用品倉庫接到緊急通知,立即將剛做好進庫的呢軍大衣發給部隊。待管理員從倉庫里將呢軍大衣從箱子里取出來時,軍需官的頭上冒出了冷汗——呢軍大衣上的白錫紐扣全都不見了,在原來釘紐扣的地方,只留著一些灰色的粉末。
這是怎麼回事?錫並不是一種很值錢的金屬,不能想像有人會起歹心偷盜。那麼,難道是有人存心搗蛋嗎?
「果然是有人在搗蛋!」不久,化學家終於找出了原因:這是嚴寒天氣搞的惡作劇。
原來,錫的固體隨著溫度的變化會呈現出三種不同的情況。常溫下的錫亮晃晃的,我們稱為「白錫」。它具有優良的延展性,可壓成很薄的錫片,人們稱之為錫箔的便是。
如果將白錫加熱,達到161℃以上時,它會變得很脆,一釒郎頭敲上去就會碎成粉末。因此,人們稱之為「脆錫」。如果脆錫繼續受熱到231.8℃時,它就熔化成液態了。錫的這個熔點在金屬中算是較低的。
錫受不了熱,也挨不起凍。當溫度低於-13.2℃時,白錫的晶格就發生變化。此時它不僅色澤灰暗,失去了金屬的特性,而且各晶格交接處的內部應力導致晶體破裂並化為灰色的粉末。這種粉末狀的錫,被叫做「灰錫」。
這個轉變雖然在-13.2℃時開始,但轉變的趨勢不大。當溫度降到-33℃時,這種變化會發生得很快,好好的一粒錫紐扣,一個晚上就會變成一撮煤灰狀的粉末。如果溫度更低點,比如-50℃,我們甚至可看到白錫會神速地解體崩潰。
錫的這種變化,人們稱之為「錫疫」。奇怪的是,這種變化居然還會「傳染」呢。如果你把患有「錫疫」的錫器與「健康」的錫器相接觸,先前完好無病的錫器會很快染上「疫情」,就像人畜的瘟疫蔓延開來一樣。這是因為少量灰錫的存在,可大大促進從白錫轉變為灰錫的過程。
人們搞清楚這個道理後,就能有選擇地使用錫了。至少,後來嚴寒地區的軍人,身上穿著的服裝不再用錫做的紐扣了。這樣,類似聖彼得堡的奇事和別列津納河畔的尷尬就不會再出現了。
2. 不同國家紐扣有什麼不同
紐扣是指有孔眼的圓片,縫在衣服的一邊,圓片穿過衣服另一邊的紐孔,將衣服扣緊。它是人類常相伴守的生活服裝用品。據考古發現,早在公元前4000年,波斯人已經可以把加工過的小石頭塊製成紐扣。古代的埃及人也把金銀製成紐扣,縫在衣領的周圍作為點綴;古希臘人則在肩部用紐扣與環圈將束腰的外衣扣緊。不過這個時候的紐扣的裝飾作用大於實用價值,直到十三世紀人們發明了紐孔,紐扣的作用才大大地獲得了提高,加之當時已經普遍按照人體的形狀裁剪衣服,紐扣的作用就變得非常重要,流行之風也就難以阻擋,這樣,紐扣也如同人們的出身一般也劃出高低貴賤之分,有錢有勢的人無不在衣服上縫上價值不菲的金、銀或象牙製成的紐扣,以彰顯財富和等級的身份,甚至到了走入天堂之門那陣,也要把刻有自己姓名的紐扣做為遺產留給子孫後代。然而,平頭百姓卻沒有這種本事,他們只能縫制最為便宜的取之於動物骨骼或采自木材的東西,而且也不用考慮後給兄弟姐妹做什麼貢獻,因為他們同樣需要以智慧和創勞動的奇跡來彌補生活的艱辛。
我國周代已開始採用上衣下裳制。不論男女都穿著上衣下裳的兩截衣服。禮儀要求也相當嚴格,朝內有專管製作禮服的官員,文武百官做大典時,必須穿著禮服。當時對服裝的使用比較規范,服裝制度也相當完備。周朝反映周王朝禮儀的《周禮》、《禮記》等書中出現了「紐」字,「紐」是相互交結的紐結,也就是扣結。根據現在我收藏的西周銅制陰文紐扣及我國考古發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對紐扣的使用。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戰國文物中,就已用蘭、蘋果綠、淺灰色的綠松石做成的圓、橢圓、動物頭狀和不規范形狀的紐扣。每顆都有一、二個小孔。有的鐫刻花紋,造型別致,艷麗多彩,具有妙美的蠟光光澤。現在收藏的紐扣藏品中,仍然有用小石塊、貝片、動物角和核桃、椰殼製作的簡單紐扣。由此可見,國人在西周時期,就已有人使用紐扣。
十四世紀,中國人把紐扣傳到了歐洲,這對於衣衫還點不整的歐洲人來說,是一個令人興奮的佳節。那時候,能把寬衣大袍系得相當整齊算是一個光榮,一種特權,而男人從此不再擺弄不太聽話失禮的布帶,風度也一起跟著十足起來。一些達官貴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用珍貴的金銀、珍珠、寶石、鑽石、犀角、羚羊角、象牙的貴重的材料,精做成紐扣使用。由於有了裝飾品的襯托,他們的態度也為之有點變得傲慢起來。法國有國王路易十四,用1。3萬枚珍貴紐扣鑲做一件王袍的記載。那些十分標致的女性則使用者寥寥無幾,她們更願意梳妝打扮這後,坐在廳堂里接待來往的親朋好友。紐扣充其量掛在腰眼上扮演著服飾的角色,讓感到正恰合自己的身份。
到了十六世紀,在高貴的婦女們中間,流行的衣飾是從肘部到腕部,再從頸部到腰部的都要縫制服大量的紐扣作為結物和裝飾。18世紀初期,隨著英、德、法等國家相繼開辦紐扣加工廠之後,帶有綉花圖案的紐扣便在具有設計觀念的服裝上大放光彩,錫合金的紐扣已經取代了其它製品,成為了大眾使用的紐扣,銅紐扣在軍服上的裝飾則更是讓漂亮的制服熠熠生輝。總之,這期間使用紐扣材料可謂應有盡有,什麼貝殼、珍珠、玻璃、水晶、皮革、水牛角、玳瑁、竹木等等真是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 又過了不到50年的時間,工業發達的英國出現了琢鋼紐扣,這種紐扣是在鋼坯上雕刻多個的小平面,因此光潔明亮,精緻美觀;這種紐扣到了浪漫的法國的人手裡,又被繼續演繹了精美的透孔花紋。
19世紀初,價格低廉的壓鑄鋼制並飾有透孔的紐扣取代了前者。1830年,機器製造的布包紐扣代替了手工製作了的布包紐扣,與此同時,一種用動物的角與蹄加熱重塑,經過染色之後的紐扣也進入了流行階段。
20世紀初,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紐扣的製造材料的出現,現在世界上80%以上的紐扣都用合成樹脂作為原料。諸如纖維素、聚苯乙烯和聚乙烯塑料製品的款式各異,層出不窮,不僅色彩鮮艷,而且造價低廉。 目前除了合成樹脂製造紐扣之外,還有為數不少的紐扣製品:飾石紐扣,這是一種品位較差的寶石,由於色澤美、硬度大,可以加工成圓片狀,嵌入金屬的底座上,一套高貴典雅的虎眼石紐扣,可以賣到較高的價錢。
電鍍金屬綢扣,從16世紀出現在英國製造之都伯明翰之後,便一直擁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其中一枚鍍銀的紐扣可以賣到5英鎊以上。
貝殼紐扣,這是一種對返樸歸真的敬重,曾幾何時,它一直做為人類的貨幣在流通領域使用,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它的衡量物品價值早已遠離社會,但是被製成裝飾品的紐扣卻風采依舊,閃爍天然的美麗。日本人對用白蝶貝和黑蝶貝製成的紐扣情有獨鍾,視紐扣中的上品。
此外,一些價格昂貴的紐扣也常常出現在許多富豪們的服裝上。這些紐扣此時已經失去了衫性而變得更有裝飾的意味,讓人領略揮金如土的感覺。
別看紐扣小得不起見的程度,通過它人們往往可以透視一個的民族的特點。如漆有朱紅並刻有復雜花紋的紐扣是中國的特產,飾有美麗彩繪的陶瓷紐扣是法國的名品;有色玻璃紐扣是波西米亞的代表作;象牙色的紐扣是由南美樹棕櫚樹果實,經過窯燒烘焙而成,充滿了野性的風情等等,總之,一粒小小的紐扣不僅能夠給生活帶來無數的方便,也使服裝增添了無窮的光彩,讓人們格外的珍視。
紐扣也是一種文化,就如同大多富裕的公民可以影響一個社區一樣,西方作用一直起著讓許多人為之肅然起敬的程度,幾乎達到忘我的仰慕,甚至於把紐扣縫在右邊的習慣也照搬不誤,這就是為什麼紐扣為何男士在右的由來。天長日久還覺得特別的適應。
女士紐扣在左原因則是在若干久以前,那些在西方生活的藍眼高鼻的小姐們還在養尊處優的環境里,她們的規矩是上等人來完成自己生活的起居每個細節,包括繫上那幾枚小小的紐扣在內。否則的話,她們就會在人們的眼皮底下有失體統的亂七八糟地擺著胸衣、女帽和長襪等等東西,所以說,在隔壁就有一位躺著伺候小姐穿戴的女僕隨時准備把小姐裝扮得秀麗端莊。為了讓女僕扣紐扣的時候方便,所以女士服飾的紐扣和男士是相反的。
此外有的人還為紐扣賦予了浪漫的意義,第二顆紐扣是送給情侶的最好的禮物。第二顆紐扣,在心的上方,是送給心之所系的人。也就是送給最喜歡的人。因為第2顆紐扣偏於心臟位置,所以第2顆紐扣相對的來說是代表心!
最著名的紐扣的故事與拿破倫先生的命運密切相關。拿破崙的一生充滿了偉大的傳奇色彩,許多人對其征服世界的偉力崇拜有加,甚至對其墳墓親吻者不計其數。「這世界上沒有比他更偉大的人了,」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經這樣評價拿破崙。這位軍事天才一生之中都在征戰,創造多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一些戰例仍被奉為經典引後世口筆相傳。然而,1812年征戰俄羅斯的失敗卻改變了他的命運,從此法蘭西第一帝國一蹶不振逐漸走向衰亡。1812年5月9日,在歐洲大陸上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的拿破崙離開巴黎,率領浩浩盪盪的60萬大軍遠征俄羅斯。法軍憑借先進的戰法、猛烈的炮火勢如破長驅直入,在短短的數月就直搗黃龍——兵臨首都莫斯科城。然而,俄國人卻實施堅壁清野的措施,燒毀房屋,掩埋糧食,整個城市成為一座無人的死城。遠離本土法軍立即身陷重重困難之中,當法國人入城之後,市中心燃起了熊熊大火,莫斯科城的四分之三被燒毀,6000多幢房屋化為灰燼。俄國沙皇亞歷山大採取了堅壁清野的措施,使遠離本土的法軍陷入糧荒之中,失去了乾草和燕麥,大批軍馬餓斃於途,軍事輜重因為駕無馭者而不得不毀棄,緊接而來天寒地凍的氣候更是使這種嚴峻的形勢雪上加霜。飢寒交迫下,1812年冬天,拿破崙大軍被迫從莫斯科撤退,沿途60萬士兵被活活凍死,到12月初,拿破崙的部隊從出征時的60萬大軍變得了不到1萬人的小股部隊。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拿破倫的敗跡呢?世人往往將其失敗歸結為戰線拖得太長、後勤供應不上。但加拿大一位化學家近日在著作中提出新解,小小的紐扣是導致拿破崙60萬大軍覆沒的罪魁禍首。
據美國探索頻道報道,加拿大卡普蘭諾學院科學藝術系系主任、著名化學家潘尼?萊克托在其新著《拿破崙的紐扣:改變世界歷史的17個分子》中披露,變成粉末的紐扣很可能在拿破崙那場慘敗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該書披露,當時拿破崙征俄大軍士兵的制服上,採用的都是錫制紐扣,而在寒冷的氣候中,錫制產品會發生化學變化成為粉末。由於衣服上沒有了紐扣,面對著冰天雪地,士兵個個形同敞胸露懷,如此惡劣的條件下,許多人被活活凍死,此外,還有一些人因患傷寒得病而死。潘尼在新書中援引了一些同時代俄國人的目擊記錄,譬如一位俄國人這樣描述了拿破崙軍隊撤退時的場景:「那些男人就如同是一群魔鬼,他們裹著女人的斗篷、奇怪的地毯碎片或者燒滿小洞的大衣。」潘尼道:「毫無疑問,1812冬天的寒冷溫度是造成拿破崙征俄大軍崩潰的主要因素,而錫在低溫度下可變的特性,正是拿破崙士兵被迫披上這些古怪衣服的真正原因。」
看來紐扣的作用不可小覷,有點時候它竟然超過了大炮的威力,讓一隻堅不可摧的大軍迅速土崩瓦解,一個偉大的統帥英明無存。
3. 為何西服的最下面一個扣一般都不扣上
綜述
是為了讓著裝者走路時不被拘謹,我們都知道,定製西裝是合體修身型的,合身的西裝呈現出優美的線條,但是,在下擺處如果受到約束,走路的時候就會容易感到不舒服。第二點是讓西裝在長時間坐下時不宜產生褶皺,解開扣子是為了西裝不容易堆積在腰圍處。
常見2-3扣西服規則:
1、最下方的扣子永遠不扣。
2、非常正式場合,在站立時,至少扣倒數第二粒扣子。座下解扣,站時扣上。
3、一般的商務場合可以都不扣。
4. 為什麼法國人不扣扣子
因為他們有雙重標准,同樣的事情,不同的對待。
5. 閉幕式上倫敦市長為什麼為什麼不扣西服扣子
東方人是禮儀之幫 對於開放的西方人 這點小意思是不被注重的 加上天也熱
6. 法國人為什不扣扣子
法國人為什麼不扣扣子?因為他們沒這個習慣。覺得沒扣扣子。這樣還有勇猛完強或者是一種。挺瀟灑的,瀟灑。想法。
7. 閉幕式上倫敦市長為什麼西裝扣子都不扣而且手還插在兜裡面
當時一激動就忘了
8. 為什麼西服最下面的扣子一般都不扣上
我們知道,穿單排扣西裝,一般情況下不扣扣子,只是在比較莊重的場合,或者工作需要的情況下,才把上邊的扣子扣上,但最下面的那粒扣不能扣。
「這是為什麼呢?」很多人都會有這種疑問,尤其禮儀培訓的時候,很多學員會向培訓師問這個問題。一般培訓師通常會說:「這是禮儀的要求。」或者說:「下面那粒扣是裝飾扣,通常不扣。」至於到底為什麼,好像大多人沒有很合理的解釋。
那麼,到底「為什麼呢」?這里有兩個傳說。
其中有一個不太可信的傳說是:「伊麗莎白女王的兒子『韋爾斯王子』(這稱呼不太對,應該稱威爾士親王,或查爾斯王子),喜歡暴飲暴食,每餐飯後肚子都特別脹,必須解開西裝最下面的一顆鈕扣,隨從們見王子如此,也只好跟著解開最下面的一顆鈕扣,之後就演變成大家穿西服必須遵守的不成文規矩了。」這個傳說不太可信,原因有二,一是在查爾斯王子出生之前,人們穿西裝就是如此了;二是作為英國王位繼承者,查爾斯王子接受了嚴格的王室禮儀教育,不可能如此不注意風度。
另有一個傳說,就比較可信一些了,這個傳說是這樣的:
目前我們常穿的單排扣西裝是由西方漁民的一種服裝演變而來。當時漁民出海打漁,要經常脫掉衣服工作,他們為了穿脫衣服方便,平時就不扣扣子,只有碰到大風天氣,他們才把扣子扣上,久而久之,他們發現,一旦漁民把扣子扣上,就意味著海上起大風了,而漁民出海打漁,最怕的就是起大風,因為那意味著危險的到來,甚至死亡的到來,很不吉利。所以人們慢慢形成了這么個意識,就是:穿西服扣上扣子不吉利。
但另一方面,西方漁民大多信仰上帝,他們出海之前,往往要站在船上或碼頭上向上帝禱告,祈求上帝保佑他們有好的收獲,保佑他們平安歸來。在他們禱告的時候,由於上衣沒系扣子,海上風又多,海風一吹衣服就呼呼啦啦隨風飄動,還露出個大肚皮,顯得對上帝不太恭敬。繫上扣子不吉利,不系扣子吧,又顯得對上帝不太恭敬,怎麼辦呢?他們想來想去,認為:起大風時我們是把扣子全扣上,如果我們不是把扣子全扣上,而是只扣上上面的扣子,最下面的那粒不扣上,那就不是「不吉利」了,這樣就兩全其美了。於是後來又形成這樣一個規矩,就是:在莊重的場合,為了表示恭敬,要把上面的扣子扣上(三粒扣的可扣上面兩粒或中間一粒),但最下面那粒扣不能扣。
這是我認為比較可信的,穿單排扣西裝最下面的扣子為什麼不扣的原因和傳說。
9. 來猜個腦筋急轉彎吧 為什麼法國的男人和女人出門穿大衣都不喜歡扣紐扣
來個腦筋急轉彎才腦筋急轉,為什麼法國男人和女人出門穿大衣都不喜歡扣紐扣?地區的風俗習慣。
10. 西方男人穿西服起身要扣上西服扣子是為什麼
這是禮儀,表示尊重與紳士。穿西服坐下的時候如果不解開扣子會拉扯西服,人也不舒服。起身後扣扣子也有講究的,三顆扣子的最多扣二顆,二顆的最多扣一顆。不能全部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