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的中秋節在哪裡

法國的中秋節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20 00:08:41

Ⅰ 法國人過中秋節嗎

法國當地人是不過中秋節的,只是華人比較多的地方,華人自己組織而已。在當地是沒有中秋節的概念的。

Ⅱ 世界各地的節日

中國

http://www.artx.cn/artx/jieri/

日本

節分(2月3日):是日本人驅除邪氣和迎接春天、祝願幸福的節日,每年2月3日在寺院和神社中舉行特殊的驅鬼儀式,以示把惡鬼趕出去,迎接福神到來。商店裡有專門出售供節分用的「福豆」。據日本的民間傳說,在這一天里,吃掉和自己年齡數目相同的「福豆」,就可以無病無災。

偶人節(3月3日):也叫做「女孩節」。每逢這一節日,各家各戶的男女老少都要喝用糯米釀造的白米酒合家歡聚,向女孩子表示祝賀。在日本各地,女孩節的習俗雖然不同,但每個有女孩的家庭,父母親尤其是外祖父母,都要在女孩滿一周歲這一年的3月3日為她買一套精美的小偶人。女孩從一歲起得到的這些小偶人,以後每年3月3日都要陳列在客廳里,直到離開父母出嫁時帶走。

櫻花節(3月15日-4月15日):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每年3月中旬到4月中旬,是日本自南至北櫻花開放的季節,人們在櫻花樹下擺上豐盛的酒宴,或合家歡聚一堂,或邀請三五好友,一邊吟詩作畫,一邊開懷暢飲,一醉方休。青年男女們在櫻花叢中追逐嬉戲,談情說愛,更多的人是攜帶米酒和野餐食品,賞花遊玩,至晚方歸。京都嵐山、園山公園的櫻花等,每年都吸引著眾多遊客。上野公園、新宿御園、千鳥淵公園、隅田公園等,也是觀櫻名園。

登山節(7月1日-8月21日):日本是一個多山的島國,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愛好登山運動,每年7月1日-8月21日為登山節。日本第一高峰是本州島中部距東京約8O公里的富士山,它是日本的驕傲和象徵,是日本人心目中的「聖山」。過去,日本人把登上富士山視為壯舉,男子漢只有登上這座「聖山」之巔,才不會被人譏諷「沒出息」。在登山節里,富士山下分外熱鬧。不僅居住在近處的日本人全家出動,而且不少精力充沛的青年人從老遠的都市或鄉村趕來,參加一年一度的登山活動。年輕人在野外露宿,在碧波盪漾的富士五湖中游泳、垂釣,在山間溫泉洗浴,領略湖光山色,觀看山間飛瀑和日出勝景,山上山下一派熱鬧、歡樂的氣氛。

七夕(7月7日):這是由從中國傳人的風俗與日本習俗相結合的產物,又稱「七夕祭」。原來,這一天是慶祝遙隔銀河兩邊的織女星與牛郎星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現在每年的這一天,人們把寫有自己願望的紙條系在帶葉子的竹枝上,希望自己的願望早日實現。

盂蘭盆節(8月15日左右):是日本民間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又名「魂祭(鬼節)」、「燈籠節」。原是佛教徒為追祭祖先之靈、祈禱冥福而舉行的儀式。日本人相信,若沒有人為死者的亡靈祈禱,那些亡靈便永遠得不到超度,撫慰亡靈會使自己生活得更美好。一年一度的盂蘭盆節慶典,香火越來越旺,成為日本人家庭團聚、合村娛樂的日子。盂蘭盆節正好趕在暑假,因此大多數家庭打點行裝准備長途旅行;在外工作的人回到故里家鄉,參加盂蘭盆節慶祝活動。

中秋(8月15日、9月13日):日本人習慣上稱作「月見」,在每年8月15日夜和9月13日夜滿月時進行。每逢這時,人們就在住房前飾上芒草,向月亮供上酒和糯米團子,合家賞月。有的地方也和中國一樣,有吃月餅的習慣。

重陽(9月9日):一般叫「御九節」,又稱「御宮日』」。作為秋天蔡事的一個節日,在九州一帶尤為盛重,有的地方甚至過「三九日」(即9月9日、19日、29日三天)。有的地方在這天有吃茄子、喝菊花酒的習慣。

七五三(11月15日):七五三是日本獨特的一個節祭日。每逢11月15日,家有5歲男孩和3歲、7歲女孩的人家,必定讓孩子穿上鮮艷的和服,去參拜神社,願神靈保佑孩子健康和順利成長。這一天,孩子們都要吃「赤豆飯」,還要吃「千歲糖」,這是專為慶賀「七五三」而做的紅色或白色的棒形糖果,希望孩子吃了可以活潑健壯、長生不老。古時日本人視奇數為吉祥之數,其中「七五三」又是最無忌諱的數字。

聖誕節(2月25日):聖誕節在日本很盛行。孩子們在這一天也像西方那樣,可以得到大人們准備的「聖誕老人」的禮物。

新加坡節日及風俗
新加坡的各民族按照自己的歷法有著不同的節日與風俗。華人有很多傳統的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和衛塞節等。

農歷春節

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也有許多獨特的習俗,如家家戶戶要大掃除,門上要貼春聯,要倒貼「福」字,除夕夜全家老小要在一起吃團圓飯,孩子們要守歲以便延長壽命,到了午夜時分家長們要祭神拜祖先,大年初一開始小輩要帶著桔子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小孩「紅包」----壓歲錢。過年時要穿新衣,說吉利話,吃的東西也很講究,如魚象徵年年有餘,年糕代表年年高升,發菜代表發財,桔子代表吉利等。一般華人大年初一不掃地,否則好運氣要被掃掉。過年時,華人都喜歡去牛車水采購年貨。春節期間,也有社團組成的舞獅、舞龍隊作精彩表演。政府也舉辦「春到河畔迎新年」、妝藝大遊行等活動,增添了濃郁的節日氣氛。

清明節

是華人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清明日前後兩個星期,人們會攜帶祭品、鮮花,到墳場去掃墓,祭拜祖先。

端午節

原本是屈原投江紀念日,現在發展成包粽子拜祭神明的節日。新加坡每逢端午節便會舉辦龍舟比賽。

中元節

俗稱鬼節,由農歷七月初一到三十號,整整一個月時間都要設壇拜祭無主陰魂,在這期間有宴會、歌台表演、喊標福物等活動,十分熱鬧。

衛塞節

在農歷四月十五日,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成道及涅磐紀念日。新加坡佛教總會在節日的前幾天就開始舉行一連串的慶祝會,各佛教團體及寺廟張燈結綵,大放光明,象徵佛陀的光輝世世代代照耀人間。

開齋節

馬來人最重要的節日當屬開齋節,每年回歷九月,回教徒從日出到日落都要禁食,戒食一個月後見到新月才可開齋,回教徒會把家裡打掃干凈,裝飾一番,穿上新縫的傳統服裝,備好各式美食糕點來慶祝開齋節,其熱鬧氣氛與華人的春節不相上下。

哈芝節

是回教徒前往回教聖地朝聖後隔天所舉行的重要宗教儀式,節日訂在回歷十二月的第十天,慶祝儀式主要是宰殺牛羊,感謝真主。

大寶森節

是印度人的節日,又稱屠妖節或萬燈節,家家戶戶會把房屋打掃干凈,在住屋周圍點上燈,迎接守護神和幸運女神,印度興都教徒會舉行盛大慶典,用車載著神像遊行慶祝,有些教徒身上負著鐵架,刺著銀針,向神表示謝恩或贖罪。慶祝中心在小印度一帶。

聖誕節

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是紀念耶穌基督誕生的節日,基督教堂會舉辦特別的慶祝儀式,教徒也會唱聖詩、訪問家庭。每逢聖誕節,烏節路一帶都會張燈結綵,各大商廈都會裝飾一番來吸引眾人,整個街道都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耶穌受難節與復活節

耶酥受難節是在每年四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紀念耶穌犧牲的節日,是一個庄嚴的節日,受難節之後的星期日便是復活節,慶祝耶穌的復活。受難節與復活節都是紀念和感恩的節日。

韓國
春節

春節是韓國人生活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與中國一樣稱為「歲首」、「元月」。節前要製作大量佳餚,臨近除夕子夜時分,全家人團坐在屋裡守歲。陰歷節這天,男孩子放風箏,姑娘們跳跳板,大人們也要通過各種形式來表達驅邪和祈禱豐收的心願。春節時要拜家中老人,老人送子孫們「壓歲錢」。

元日清晨,朋友見面互道祝福。傍晚有「燒發」的習俗,把上一年梳頭時
樂途遊民部落五周年 2007西藏聖地婚禮 航空旅行白皮書 黃金周出遊全攻略 掉落後的頭發存放在梳妝盒內,元日傍晚,將這些頭發燒於門外,以此避邪驅瘟。

上元節

「上元」指陰歷正月十五。上元節一般從正月十四開始過,因此,十四日又稱「小上元」,十五日又稱「大上元」。

「葯飯」是上元節的上好飯食,除自家食用外,還用來待客和供祖。先將糯米稍稍蒸一下,然後加入蜜、栗、棗、油、醬等再蒸,即做成「葯飯」。因當時視蜜為葯,所以把這種拌蜂蜜的飯稱為「葯飯」。

正月十五早飯前,不管男女老少都喝點「耳明酒」,據說喝此酒一年當中不僅使人「耳明」,不患耳病,而且總能聽到好消息。吃三家飯會有好運氣,所以鄰里之間做好飯後,總是互相品嘗。

正月十五整天都很熱鬧。除了進行跳板、擲投骨等娛樂外,相鄰村莊之間還進行拔河、石戰、踩地神、火炬戰等游戲。

端午節

端午節是一年中除春節以外另一個最大的傳統節日。這天,婦女們要用菖蒲煎水洗頭,還要用菖蒲的根削成簪子,上刻「福、壽」字樣,插在頭上,據說可以祛邪。最具代表性的節日活動是婦女們盪鞦韆。在大樹下或鞦韆架旁,身著艷麗民族服裝的婦女,或單人或雙人,或人們的注目下,踏上踏板,盪向藍天,她們的彩裙在空中飄舞。

中秋節

中秋節時,在外工作的孩子一般都回家團聚,忙完春夏農活的人們享受著新鮮的瓜果。這天,人們用新糧做成多種多樣的美味食品到祖墓去祭奠,不管離家多遠,都要去。到墓地後,首先上墳,然後,在祭桌上擺上食品,依次(年長者在前)倒酒叩頭,舉行祭拜。

婦女們集體織布比賽是中秋節特有的民間活動。此外,還有摔跤、盪鞦韆等。

馬來西亞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是華人新年、節日風俗和中國漢族春節大致相同。
大寶森節

每年1月下旬至2月初舉行,是印度教徒對印度神LORDMURUGAN的奉獻禮,信徒們帶上枷鎖,手攜鮮花水果,向神許願。

開齋節

是馬來人最重要的節日。每逢伊斯蘭教歷9月,全國穆斯林都要實行白天齋戎禁食,齋月後第一天就是開齋節。節日前夕,穆斯林要進行慈善捐贈活動。節日清晨,穆斯林們在教堂舉行隆重的禱告儀式,之後互相祝賀。節日里,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回家裡,同親人團聚,親朋友好友互相拜訪祝賀佳節。

佛祖節

佛祖釋迦牟尼誕辰(5月25日),也是紀念佛陀成道和圓寂的日子。在這一天清早,所有佛教徒都焚香頂禮膜拜,人人食素,家家戶戶點起油燈,所以又名"燈節"。

花卉節/遊行(7月)

歷時一周。屆時,吉隆坡將成為美麗的花園城市,全市到處百花爭妍競艷。花卉周的高潮是一項千姿百態、百花齊放的大規模花車遊行,每年都吸引大批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

國慶日(8月31日)

又名"獨立日"。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邦在英聯邦內獨立的日子,以獨立日為國慶日。

屠妖節(10-11月)

是"燈的節日",又叫"光明節"。人們點上燈火以慶祝當年降魔伏妖,獲得勝利。這是印度教徒的新年。節日里家家戶戶燈火通明、香煙繚繞。

聖誕節(12月25日)

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盛大節日,節日習慣和世界各地大致相同,但現在聖誕節成了年輕的一輩的節日。

英國
1. New Year's Day(元旦),每年1月1日慶祝新的一年開始。人們舉辦各種各樣的新年晚會,女王發表新年祝辭,各種教堂在除夕夜都做守歲禮拜。

2. St. Valentine's Day(情人節),每年2月14日,是3世紀殉教的聖徒聖華倫泰逝世紀念日。情人們在這一天互贈禮物,故稱「情人節」。

3. St. Patrick's Day(聖帕特里克節),每年3月17日,是悼念愛爾蘭的守護神聖帕特里克的節日。

4. Holy Saturday(聖星期六),是Easter的前一天。

5. Easter(復活節),一般在每年春分後月圓第一個星期天,約在3月21日左右。該節日是慶祝基督(Jesus Christ)的復活,過節時人們多吃復活節彩蛋(Easter eggs)。

6. Easter Monday(復活節次日),是Easter的第二天。

7. Good Friday(耶穌受難日),復活節前的星期五,教堂舉行儀式紀念耶穌受難。在英國這一天是公假,人們吃傳統的熱十字糕(hot cross buns)。

8. Ascension Day(耶穌升天節),是Easter第40天之後的星期四,也稱為Holy Thursday。

9. Pentecost(聖靈降臨日),是Easter後的第7個星期天,也稱為White Sunday。

10. April Fool's Day(愚人節),每年4月1日,該節日出自於慶祝「春分點」(vernal equinox)的來臨,在4月1日受到惡作劇愚弄的人稱為「四月愚人」(April Fools)。

法國
元旦
1月1日。親朋聚會,饋贈禮品或錢,除夕夜要將家中酒喝光(否則來年會遭厄運)。
聖母領報節
3月25日。此節是為了紀念聖母瑪麗亞領受天使向她傳報上帝的旨意,告知她將由「聖靈」感孕而生耶穌。
復活節
春分月圓之後的第一個星期天(3月22日—4月25日間),放假約一周。旅遊、團聚、吃復活蛋、互贈禮品。
聖靈降臨節
復活節後第50天,放假兩天。
五一國際勞動節
5月1日放假一天。鈴蘭為五一節傳統花卉。各工會舉行大規模遊行。
國慶日
7月14日放假一天。城鄉均有盛大慶祝活動,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舉行大規模閱兵式。
聖母升天節
8月15日(天主教)、8月27日(東正教)放假一天。
停戰節
11月11日。部分單位放假一天。由總統或總理向軍中功臣和兩次世界大戰中倖存的英雄頒發獎章。
諸聖節
11月1日放假一天。到墓地憑吊已故親人(同中國清明節)。
聖誕節
12月25日放假兩天,事實上從12月24日起已開始放假,加上周末及元旦,假期可達10天。人們互贈賀卡和禮品,合家團圓,舉行聖誕晚宴(香檳酒不可少),基督教徒到教堂參加彌撒。

義大利
http://www.hysjw.cn/ou/ydl/ms/20070511/13014.html

美國
http://www.fe.e.cn/newsweb/guanzhu/2/wenhuashidian2.htm

德國
http://bbs.china.tootoo.com/read.php?tid=36558

澳大利亞
http://travel.sohu.com/20060303/n24286.shtml

加拿大
http://bbs.china.tootoo.com/read.php?tid=13751

泰國
http://info.gift.hc360.com/HTML/001/012/002/002/4498.htm

瑞士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7/22/content_987989_1.htm

墨西哥
http://www.chuguo51.com/travel/2006/7/4/22265.shtml

Ⅲ 法國的風俗習慣

1)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2)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3)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習俗禁忌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

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關系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Ⅳ 什麼時候賞月時間最佳

中秋月九年來最大 最佳賞月時間6日23:49
月出時間1991年以來最早

中秋將至,月色如何?據廣東天文學會預告:今年的中秋月雖然「沒有外國的月亮圓」,但卻是九年來最大、月出時間15年來最早的一次。

「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

中秋月最圓時出現在10月7日(農歷八月十六)11時13分。那時,我國正處於午時,不能看到月亮,因此,我國各地都看不到狗年最圓的中秋月,而在西半球的加拿大、美國和巴西等國家可目睹到狗年最圓的中秋月。據推測,要等到明年中秋期間,我國才可以觀賞到豬年最圓的中秋月。

錯過今年要再等九年

據測算,10月6日(農歷八月十五)22時,月球運行到距離地球最近的地點,兩者只有357410公里。月亮與地球相距越近,人們看到月亮就會感到越大。中秋月距離地球最近上一次發生在1997年,下一次將出現在2015年。如果您錯失觀賞狗年最大的中秋月,就要等到九年後才可看到最大最圓的中秋月。

月出時間15年來最早

今年中秋之夜(農歷八月十五),廣州月出時間是17時34分,比2003年提早99分鍾。據悉,當天廣州日落時間是18時10分,因此,廣州乃至全國各地,在中秋之夜日落前,都可同時觀賞到圓圓的秋月和秋日遙相呼應,它倆一東一西、一黃一紅、一大一小,給狗年的中秋節增添無盡的秋色。

可見月光超過12小時

中秋節陽歷日期上一次最晚發生在1987年10月7日,下一次將出現在2025年10月6日。中秋節發生在陽歷10月上旬,可使大眾觀賞中秋月的時間更長一些,比如在廣州,今年中秋之夜,可見月光時間長達12小時33分鍾(月出至月沒時間)。在北半球任何地點,今年中秋之夜,可見月光的時間都長於12小時。

賞月最佳時間為23∶49

中秋之夜(農歷八月十五),在廣州,17時34分,秋月冉冉東升;23時49分(月上中天),明月升得最高,也最亮,位於正南方向,是賞月的最佳時刻。翌日清晨6時7分,月亮徐徐西落。

在廣州,迎月之夜(農歷八月十四),最佳賞月時間是22時57分,月亮高度角達63度;賞月之夜(農歷八月十五),最佳賞月時間為23時49分,月亮高度角達71度;追月之夜(農歷八月十六),最佳賞月時間為零時41分(農歷八月十六凌晨),月亮高度角達78度。今年中秋期間,世界各地月上中天,也就是最佳賞月時間,每天推遲約52分鍾。

Ⅳ 國慶和中秋的來歷

國慶節來歷:

10月1日是我們偉大祖國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各國國慶節由來

世界各國確定國慶節的依據千奇百怪。據統計,全世界以國家建立的時間為國慶節的國家有35個。以佔領首都那天為國慶節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國家以國家獨立日為國慶節。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殲滅了拿破崙的6萬遠征軍,在太子港宣布獨立,從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國慶節。墨西哥、迦納等國也是如此。還有些國家以武裝起義紀念日作為國慶節。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另有一些國家以重大會議日為國慶節。美國以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的日子為國慶日。加拿大以英國議會1867年7月1日通過《大不列顛北美法案》這一天為國慶節。還有以國家元首的生日為國慶節的,如尼泊爾、泰國、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等國家。

中秋節的來歷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說起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

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後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葯,變成了癩蛤蟆,被叫著月精。奔月後,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可是又有另一個說法是,在月宮里還有一個叫吳剛人。

傳 說 一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乾,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後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了。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後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後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傳 說 二

中秋節原是豐收的節日。在中國農業社會,農民在豐收的季節里,總是大事慶祝一番。這個節日之所以成為佳節也和「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神話有關。
傳說,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輪流出現,照亮大地和給大地帶來溫暖,但有一天,十個太陽卻一起出現,大地上的農作物都被烤焦了。 這時,有一個叫後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個太陽射了下來,替萬民消除了災難。人們於是把他擁立為王。後羿當上皇帝後,沉迷酒色,隨意殺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長生不老,跑到昆侖山盜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葯,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長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葯偷來吃了,於是她自己就輕飄飄地飛上了月宮。
後來,一般婦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宮里的嫦娥遙祭。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後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徵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還有很多種說法,這里不一一說明。

Ⅵ 中秋節源於什麼時候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一、祭月、賞月、拜月
二、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三、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四、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五、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六、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七、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八、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斗。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峰火台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Ⅶ 中秋節資料

【中秋節簡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quot;。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

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玩兔兒爺

近人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記述了一位叫榮兒的宮女講述的故事。當時正是八國聯軍進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後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這位太後慌亂之中亦未忘舊禮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貢院中舉行了祭月之禮。故事說,「晚飯後按著宮里的習慣,要由皇後去祭祀『太陰君』。這大概是沿著東北的習慣『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罷,『太陰君』是由每家的主婦來祭的。在庭院的東南角上,擺上供桌,請出神碼來(一張紙上印一個大兔子在月宮里搗葯),插在香壇里。香壇是一個方斗,晉北的斗不是圓的,是方的。街上有時偶然聽到晉北人唱『圓不過月亮方不過斗,甜不過尕妹妹的溫柔。』可見,晉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滿新高粱,鬥口糊上黃紙,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盤月餅,月餅疊起來有半尺高。另外,中間一個大木盤,放著直徑有一尺長的圓月餅,這是專給祭兔時做的。還有兩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葉放在碗里用涼水沖一下。就這樣,由皇後帶著妃子、格格和我們大家行完禮,就算禮成。我們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點禮儀不周,得罪了神鬼,給自己降下災難。所以一有給神鬼磕頭的機會,都是爭著參加,沒有一個人敢拉後的!我和娟子是替換著來磕的頭。」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宮廷中祭拜月兔的規矩,雖說是在逃難之中,香壇只好用晉北的方斗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因為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為敬畏而虔誠。從這個故事看,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而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游戲有餘,盡管略顯得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後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游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其它中秋節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節詩詞選

《中秋》

(唐)李朴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灣民謠: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鄉秋憶月,異國夜驚潮。

手未攀丹桂,以猶卷緣蕉;登樓悲作賦,西望海天遙。

《月夜思鄉》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

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掛天正中,寂無聲;睡眼朦朧,

恍若夢中;生卧徘徊以不寧,故國家園縈腦中;

苦煎熬,歸去成空,如焚王衷。

Ⅷ 法國有中秋節嗎

沒有,中秋節是中國人的節日,月圓也代表團圓的意思,中秋佳節倍思親每年中秋都是家人團圓相聚的時候,那麼法國人有這種習俗嗎,應該沒有吧,所以說中秋節只有中國才有。

Ⅸ 法國法定節假日多少天

法國法定節假日有10天,具體如下:

1、元旦:1月 1 日;

2、復活節:根據羅馬教歷每年有所變化(一般在3月22日一4月25日間);

3、國際勞動節:5月1日;

4、耶穌升天節:復活節後四十天,一般在星期四;

5、二戰勝利日:5月8日;

6、國慶節:7月14日;

7、聖母升天節:8月15日(天主教),8月27日(東正教);

8、萬聖節:11月1日;

9、一戰停戰日:11月11日;

10、聖誕節:12月25日。

(9)法國的中秋節在哪裡擴展閱讀

法國的風俗禁忌:

法社交場合一般以握手為禮,通常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少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熟識男女之間、女子之間時常以貼面頰代替握手。交談時,可適當貼近對方以示親切,不討論粗俗內容,也應避免問及對方收入、住址、年齡、婚姻狀況、子女狀況等涉及個人隱私和政治類話題。

法人忌諱數字13,厭惡墨綠色(納粹軍服色),忌用孔雀、仙鶴、蝙蝠、烏龜和黑桃圖案。

贈送禮物不宜選擇刀、劍、餐具及帶有明顯廣告標識的物品。男士不要向關系一般的女士贈送香水。

閱讀全文

與法國的中秋節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