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人瞧不起英國人,為何對侵略過他們的德國人有好感呢
這個世界上存在很多的歧視,比如歐洲人瞧不起亞洲人和非洲人,美洲人又看不上歐洲人等等,當然了,把范圍縮小到一個大洲之內,比如歐洲,法國人瞧不起老牌資本主義帝國英國人,但是卻對德國人特別有好感,為何要這么說呢?聽我來解釋。
所以,在任何范圍內都存在歧視這個說法,關鍵是看面對什麼了。面對內部人,自然有內部的歧視,當面對外面人的時候,這些本來相互歧視的人又在同一個陣營了,所以不得不說,人類真是好奇怪啊。
B. 法國是不是對待殖民地居民最好的國家沒有之一至今在法黑人都可以隨意走動不受任何歧視
應該是的,因為馬里尼日等黑人和阿拉伯人並存的國家在獨立後都是黑人掌權(這些是法國的殖民地),南非蘇丹等黑人和非黑人並存的國家獨立後都是非黑人掌權(這些是英國的殖民地)
C. 描述18世紀英國和法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的戰爭,過程,結果,具體原因。
一、戰爭名稱:北美殖民地戰爭
二、戰爭過程:
1、威廉王戰爭(威廉王之戰)
1689年,因光榮革命成為英王的威廉三世參加歐洲的奧格斯堡同盟,英法的對立開始。因此,在北美的英屬美洲和法屬加拿大也發生戰爭,但是,未獲得決定性的結果,因1697年的雷斯威克條約而停戰。
2、安妮女王戰爭(安妮女王之戰)
呼應歐洲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開始的北美殖民地戰爭(1702年~1713年),英軍佔領法屬阿卡迪亞的皇家港,根據1713年的烏特勒支條約,獲得加拿大東部的紐芬蘭島和哈得遜灣地域。
三、結果:
戰爭進行中,英國漸次掌握優勢。但是,英國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反而導致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喪失。法國的威脅消失後,新英格蘭殖民地不再需要英國的軍事保護。《巴黎條約》簽訂的12年後,爆發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
四、原因:主因是擴張中的英法北美殖民地因西部或內陸地域支配權的競合,另外,歐洲爆發戰爭也必定波及北美大陸。
(3)法國人如何看待自己侵略殖民擴展閱讀:
英法百年戰爭:
北歐維京海盜騷擾侵略法國海岸由來已久。卡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統治者查理三世同意這些北歐人在法國海岸諾曼底定居下來,他們後來建立了諾曼底公國。
1066年諾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統帥下成功地入侵英格蘭,他們同時統治著英格蘭和諾曼底。
1216年盎格魯—諾曼統治者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制,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
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
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並欲奪回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
當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系,均對佛蘭德斯作出爭奪,使它們之間的沖突加深。
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反法政策。
亨利二世採取耍賴戰略,他一方面承認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對法王的命令置若罔聞,根本不履行作為法國貴族的任何義務。
對於一個不但擁有國王頭銜、而且領土比自己大兩倍以上的強橫逆臣,路易七世和世界上任何有尊嚴和權力欲的封建君主一樣,把亨利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想盡一切辦法戰勝亨利,奪回本應屬於自己、屬於法蘭西國王的法國領土。
D. 你怎樣看待 侵略有功,殖民有利這個觀點
簡答 侵略的目的就在於掠奪資源和財富,它對於被侵略者是一種長久的傷害,殖民是為了擴大領土和勢力范圍,其根本目的還是掠奪和佔有。對於被侵略被殖民的哪個國家或是民族,始終都是痛苦的經歷。而我們不能僅從個別地區的單一時間段來對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國家所遭受的創傷和獲得的結果來做評價。例如香港或是澳門,很小地區的很窄的時間段不能反映歷史的經歷。難道能說狗日的小日本侵略中國有功嗎?能夠說被殖民者佔領的美洲的印第安人獲益了嗎,他們沒有社會地位被趕到環境惡劣的西北部。侵略有功的觀點就錯在割裂了歷史、被表觀蒙蔽了真相,被短期的繁榮掩蓋的民族的傷痛、掩蓋了燒殺搶奪的惡行。 詳情 從總體看五次侵華戰爭是阻礙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 (1)持"侵略有功"觀點的人,片面誇大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刺激中國商品經濟發展一面的作用,並愛以毛澤東的話作為自己的理論依據.他們引用別人文章時犯了斷章取義的毛病.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分析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的作用時,首先指出:"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接著,他指出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對中國社會起了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破壞了城市的手工業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就是帝國主義勾結中國封建勢力壓迫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兩種相反的作用究竟哪一方大,毛澤東未直接進行量化比較,但是傾向性是很明確的.他寫了上面這些話之後接著說:"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和這相反,它們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為了證明這個重要論斷,他以很長的篇幅,從軍事,外交,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數列帝國主義殘酷統治中國和壓迫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十大罪狀,並指出帝國主義在中國畫的不是資本主義的圖畫,而是一幅"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的血跡斑斑的圖畫."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的論點更為鮮明,他指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反對中國獨立,反對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就是中國的近代史.歷來中國革命的失敗,都是被帝國主義絞殺的,無數革命的先烈,為此而抱終天之恨."可見,毛澤東認為帝國主義侵略從總體看是阻礙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這在理論上是完全站得住腳的.西方資產階級是以剝削本國工人的剩餘價值和掠奪海外殖民地財富發展起來的,如果殖民地民族資本主義大發展,都成了資本主義強國,帝國主義列強就無法生存了.因此,它們是不允許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 (2)從實際情況看也是如此.有人企圖以1840年時中國沒有鋼,煤,電,到1949年時能產鋼90萬噸,煤6000萬噸,電60億度的事實證明"侵略有功",這更是不值一駁的.上述推論能夠成立的唯一前提是,如果沒有列強的侵略,中國將永遠停留在1840年水平上靜止不動,然而這種可能性是絕對不存在的.生產力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的歷史過程,尤其是世界進入近代形成統一市場之後,更是如此.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不能超然於統一的世界市場之外.中國是一個大國更不能例外.如果沒有帝國主義的侵略,通過正常的國際貿易交往,如同今天我們和外國關系那樣,中國經濟發展肯定會快得多.兩次鴉片戰爭後,在被迫開放情況下發生的洋務運動的歷史教訓說明了這一點.當時,中國農村的封建自然經濟正在瓦解,出現了發展民族工商業的良好機遇.但是,在洋務運動的30多年中,由於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封建壟斷的洋務企業的壓迫,艱難發展起來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弱小得可憐,一開始就不景氣.而有較大發展的官僚買辦資本,從它起家開始就成為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中國的經濟基礎,中國民族資本發展的障礙(關於洋務運動我們在後面章節中還要詳細介紹). (3)還必須看到,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支持清政府搞洋務運動,這只是它們對華政策的一個次要方面,主要的方面是入侵者發動一系列戰爭,通過各種渠道掠走中國財富超過1000億兩白銀.在這種空前殘酷的掠奪面前,中國還能進步嗎 18世紀前半期,中國生產力水平不說超過歐洲的話,起碼也是和歐洲相當的.經過200年,到20世紀前半期,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敗,特別是由於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人均國民產值的差距幾乎擴大到100倍.這就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功勞"! 3,在國家主權喪失的情況下,入侵者開辦的實業不利於中國近代經濟發展 帝國主義在中國開辦實業,究竟為誰服務 要看清這件事的本質,不能離開主權問題.認為帝國主義在中國修鐵路,開礦山,建工廠,辦學校,奠定了中國現代文明基礎的人,恰恰是忽視了這個極端重要的問題,所得的結論也就完全錯了.近代世界中,主權乃民族國家之命脈所在.在五次侵華戰爭的打擊下,中國的主權實際已經喪失.這樣,入侵者開辦的實業,既不會給民眾帶來自由,也不會根本改善中國的社會狀況.對中國來說,這一切不僅不是傳播文明的事業,而是帝國主義壓迫,奴役自己的工具.入侵者爭先恐後搶著在中國修鐵路的事例,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從19世紀60年代中葉起,帝國主義開始在中國修鐵路.他們把修鐵路看成控制和掠奪中國的一種戰略手段.修築某條鐵路,就意味著能控制這條鐵路沿線,使自己勢力深入中國廣大內地.以貸款方式強制性地替中國修鐵路,還能得到各種附帶的有利條件,而且投資本身也可獲得巨大經濟利益.因此,清政府一開始是竭力阻止外國人在中國修鐵路的.甲午戰爭以後,清王朝已無力與洋人較量,於是就出現列強在中國搶修鐵路大戰的場面.1898年,清政府以年息五厘,九扣匯付,如不能如期還本付息,由比利時公司接管一切權利的苛刻條件,向俄,法,比財團借款450萬法郎,簽訂修築蘆(蘆溝橋)漢(漢口)鐵路合同.法國公使欣喜若狂,聲稱獲得這個讓與權,是"一次決定性戰役"的勝利.為抗衡三國行動,英國立即向清政府提出修築5條鐵路的讓與權,條件與修蘆漢鐵路完全相同.並告訴清政府,除非"立即同意",否則"將採取相應行動".英國為搶奪築路權利,公然以發動戰爭相威脅,這很難說是為了奠定中國現代文明的基礎.經過多次爭奪較量,到1904年時,中國的鐵路幾乎全被列強瓜分.因此,在被迫開放的中國,作為近代文明象徵的鐵路,已變成了帝國主義搜刮中國的利器,它使得本已十分落,後的中國經濟,變得更加貧窮衰弱.開礦山,建工廠,辦學校和修鐵路的作用一樣,由於篇幅的限制,這里不再一一分析了.
E. 18世紀:英國和法國爭殖民地。為什麼要爭,那些地方,過程還有結果。 謝謝!!!
英法殖民地沖突(1744年至1815年)
18世紀中期,一連串的殖民地沖突在法國及英國之間展開,最後更險致法蘭西殖民帝國的瓦解。這一連串的沖突就是從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4年-1748年)、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美國獨立戰爭(1778年-1783年)、法國大革命(1793年-1802年)及拿破倫戰爭(1802年-1815年)中衍生出來。
雖然法國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失利,被迫割讓在印度的殖民地,並在七年戰爭中失去了新大陸的大部份殖民地,但它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所作出的調停卻使她可以收復一些在美洲的殖民地。此外,當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便逐步奪取政權,最終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這使得法國開始走上了對外侵略之路,並開始建立殖民地。
2) 英法爭霸
18世紀的標志是英國和法國之間爭奪殖民地霸權的斗爭。這兩個國家面對面地在全世界——在北美洲、非洲和印度——競爭。北美英屬殖民地大致可分成三類:主要生產煙草的弗吉尼亞及其緊挨著的鄰地;從事捕魚、伐木、商業和皮毛貿易的新英格蘭及其小批小批的不信奉國教的居留地。總的來說,這些英屬殖民地的一個特點是人口稠密,遠遠多於法屬殖民地人口。它們的另一主要特點是政治上難駕御。每個殖民地都有一名總督、一個咨詢會議和一個法院系統,三者都由英國任命。幾乎每個殖民地還有一個民選的立法議會,它通常與委任的官員們不和。議會是英帝國的一個與眾不同的特徵,當時,歐洲其他殖民帝國中均沒有起重大作用的代議制機構。總之,英屬殖民地民選的議會狂熱地捍衛他們所認為的是其不可剝奪的權利的東西。他們與倫敦政府最通常的爭吵的原因在於,後者堅決認為所有殖民地產品都應用英國船隻送往英國。北美法屬殖民地因其戰略位置而非常出色。最初的法國據點於1605年、1608年及1642年分別在阿卡迪亞(即新斯科會)、魁北克及蒙特利爾建立。法國人以聖勞倫斯河流域為開拓殖民地的主要根據地,利用無與倫比的內陸水系向西推進到蘇必利爾湖,向南推進至俄亥俄河。1682年,法國貴族拉薩爾劃船沿密西西比河而下,聲稱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為法國所有,並命名為路易斯安那,以紀念路易十四。因而,法國人在非常短暫的時間里便已侵入北美大陸的中心。法屬殖民地不存在難駕馭的民選的機構。負責各殖民地防禦的總督和處理財政、經濟事務的地方行政長官皆由巴黎任命。法國人和英國人在西印度群島也是近鄰。這地區主要的法屬殖民地為馬提尼克島和瓜德羅普島,英屬殖民地則為牙買加、巴貝多和巴哈馬群島。這些殖民地作為同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通商的貿易站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它們最可貴的東西是它們的熱帶產品——糖、煙草和靛青——這些產品補充了法、英兩國的經濟。在非洲,到18世紀初,法國人已在馬達加斯加島、戈雷島和塞內加爾河河口安家,英國人則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落戶。非洲沿海的這些殖民點起了經營黃金、象牙、蜂蠟和奴隸交易的貿易站的作用;其中,奴隸占極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西印度群島產糖殖民地的發展增加了對當地勞動力的需求之後。不過,非洲很少受到18世紀英、法競爭的影響。爭奪這塊大陸的真正的斗爭直到19和20世紀才來臨。相形之下,印度與北美洲的那些殖民地相似,是英、法激烈沖突的地區。17世紀初,英國人被荷蘭人逐出東印度群島後,便退到印度次大陸。到這一世紀末,他們已在印度營建了四個較大的據點,東海岸的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西海岸的蘇拉特和孟買;蘇拉特是印度最早的英國貿易站,孟買則是葡萄牙公主於1662年嫁給查理二世時作為嫁妝帶給英國的。1604年,法國人已組織了他們自己的東印度公司,但它很快就開始不起作用。它於1664年復興,到這一世紀末,法國人在兩個較大的據點——加爾各答附近的金德訥格爾和馬德拉斯附近的本地治里——安置下來。
對殖民地利益的激烈爭端促成了在17和18世紀里多次戰爭的發生: 1652至1674年的接連三次的英荷戰爭.隨著威廉三世的繼位使英國和荷蘭聯合反對法國。1689年直到1763年接連四次的英法戰爭。所有這些戰爭都有兩個方面:歐洲方面和海外方面。歐洲方面的戰爭是圍繞王朝野心、尤其是法國路易十四和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野心進行的。海外方面的戰爭則起因於各種各樣的問題——印度的勢力均衡、在美洲的相沖突的領土要求、西班牙殖民地的貿易條件以及對世界商船航線的控制。這些戰爭載入歷史的名字為:奧洛斯堡聯盟之戰或威廉王之戰(1689—1697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或安妮女王之戰(1701-1713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或喬治王之戰(1743一1748年),七年戰爭或法國和印第安人戰爭(1756-1763年)。隨著英、法之間大規模戰爭的爆發,戰爭破干1756年降臨到印度。西班牙於戰爭晚期站在法國這一邊參戰,因此,被迫將佛羅里達割讓給英國。作為補償,法國把路易斯安那西部即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給予西班牙。就歐洲而論,條約允許普魯士仍佔有西里西亞、成為奧地利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對手。然而,對世界歷史來說,具有遠為重要的意義的是巴黎和約的海外影響。根據和約條款,法國遭到了甚至比荷蘭在17世紀、西班牙在16世紀所蒙受的更為恥辱、更為徹底的失敗。西班牙和荷蘭雖然威信掃地,但各自仍保有大量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在美洲和菲律賓群島,荷蘭殖民地在東印度群島,而法國,不僅威信喪盡,還被剝奪了其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英法百年戰爭最後以英國的壓倒的勝利而告終。一個原團在於,法國更感興趣的不是海外殖民地,而是歐洲霸權。英國勝利的另一原因是,移居殖民地的英國人較法國人多得多。再一重要因素是,法國土壤較英國土壤肥沃。法國的農民群眾深深地依戀自己的土地,他們能夠得到足夠的收入,無須求助於移居外國。英國工業的驚人發展也有助於英國在海外競爭中的成功。英國繁榮的經濟以各種方式促進了英國的海外事業。它為殖民地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資本;此外,英國工業對海軍建設有充分准備。
F. 法國對非洲的殖民統治是怎樣的呢
眾所周知,從某種意義說,世界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掠奪、瓜分、殖民的歷史。在殖民時代,世界各列強紛紛搶奪殖民地,並為此而大打出手。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非洲同樣成為爭奪的對象,而最終法國成為非洲最主要的殖民者。所以,非洲不少國家在語言、政治制度、城市建設風格等等方面都存留很多法國元素,他們之間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復雜情感,到如今法國對非洲仍有不小的影響力。
那麼,法國實力並不算很強為何能成為非洲最主要的殖民者?又是怎樣把法國元素注入非洲而且至今仍有影響力呢?
地緣優勢為擴張提供便利
法國雖是歐洲國家,但與非洲僅隔著地中海,法國在北岸,非洲在南岸。這樣的地緣優勢,讓法國和非洲一直有著較多的聯系,在非洲的北部法國人的活動就相當多。16世紀,伴隨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的對外殖民擴張,讓法國人看到了向海外擴張殖民地的好處。所以作為當時歐洲主要強國的法國,也很快地走上了對外殖民侵略的道路。
1624年,法國就在西非的塞內加爾沿海,建立了第一個貿易站點。起初,法國人對這里的貿易往來和殖民擴張並不感冒,主要從事販賣廉價黑奴,貿易和殖民的重點還是在亞洲和美洲。但不幸的是英國、西班牙等國家也看好了亞洲及美洲的殖民地,結果在爭奪中法國慘敗,元氣大傷。盡管如此,法國人並沒有放棄殖民擴張的野心。這時,他們把目光轉向了對法國有明顯地緣優勢的非洲大陸。
1830年,法國出兵阿爾及利亞海岸地區,並逐步加強了對阿爾及利亞的統治。從此,法國從阿爾及利亞開始,由北向南不斷擴張,努力實現在北非、西非乃至整個非洲建立殖民霸權的夢想。
普法戰爭之後,法國在非洲展開了空前的殖民擴張。北非以阿爾及利亞為起點,在其周邊的突尼西亞、利比亞等國劃分勢力范圍,並把摩洛哥變成了自己的附屬國。中非和西非,絕大部分國家也都納入到了法國的勢力范圍之中。就連遠在東非的吉布地都未能倖免。
至此,法國與隔海相望的非洲聯系更加緊密,並在這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對非洲產生無法估量深刻且深遠的影響。
直接具體的殖民管理統治
正是有了法國殖民非洲的這段歷史,使目前的非洲61個國家和地區中,說法語的國家就有31個。事實上現在法國在經濟、政治、軍事上都有較大影響。法國在非洲駐軍數量和擁有軍事基地數量仍然是最多的國家。盡管法國實力和影響力呈衰弱的趨勢,但在非洲的話語權仍舉足輕重。現在法國仍然壟斷很多非洲國家的礦產、電信和能源等行業,也是很多非洲國家進出口的首選市場,所以非洲離不開法國,法國也離不開非洲。
所以,非洲不僅難抹殖民時期的印記,而且現在的影響仍在繼續。其實自從法國登陸非洲大陸,上蒼就把他們的命運,緊緊地拴在了一起。不管是殖民時代,還是後殖民時代,法國在非洲的歷史印記無法抹去,而且他們之間又愛又恨的情感註定要繼續下去。
G. 法國攻佔越南時穩扎穩打,為了穩固殖民還做了什麼
其次,法國人深刻吸取了古代中國的教訓。在入侵越南之前,法國人就做了充分准備,了解到了中國古代王朝數次伐越不下的往事,經過一番詳細謀劃,越南殖民當局決定採取穩扎穩打的戰略,而非元明兩朝那樣直入越南首都,擒殺越南王室。為了徹底拿下越南,法國人打完一城後並不會乘勝追擊,而是主動停戰鞏固,派遣官吏與順民安撫當地百姓,甚至不惜花費糧食布帛來收買人心。在逐步蠶食政策的影響之下,越南朝廷無法組織起有效且大規模的抵抗力量,長此以往,法國人自然不愁無法攻克越南全境。
最後,法國人為了安撫越南百姓,又採取了奴化教育。由於越南自古處於中華儒家文化圈內,儒家文化在越南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這令法國人十分頭疼。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法國人決定從骨子裡改變越南人,先是廢除漢字,結合越南當地發音並利用羅馬字母創造越南語,以此教育幼童和學生,再配合宗教傳播影響。短時間內,越南的整個文化體系就遭到侵蝕,迅速出現一大批樂於接受西方文化與殖民統治的百姓,有效穩固了法國的殖民統治。
H. 二戰期間,法國完蛋後,法國那些海外殖民地命運如何啊
二戰中,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大體分四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直接被交戰雙方占據了.如日本佔領了印度支那,英國占據了敘利亞、黎巴嫩及馬達加斯加,德國搶奪了突尼西亞.
第二種情況是原則上聽任於維希政府.這主要是北非的一些殖民地,像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這些地方離法國本土較近,離納粹的勢力范圍也較近,不敢太靠近美英.而且他們在英國搞"彈射器行動"中被打得很慘,對盟國懷恨在心,所以暫時承認維希政府.這些殖民地在二戰後期被美英登陸北非時強行攻佔,當地駐軍做了有限的抵抗.
第三種情況是保持傾向同盟國的中立.這主要是法國在加勒比和南太平洋的殖民地,他們完全處於美國強大軍事力量威懾之下,不得不表面中立,實際上幫助盟軍。1943年後,它們就完全投向自由法國陣營。
第四種情況是倒向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這主要是西部非洲殖民地,如喀麥隆、剛果、烏班吉、加彭加上法屬印度等地。戴高樂成立自由法國後與這些殖民地取得聯系,自由法國軍隊與維希軍隊在加彭和喀麥隆進行過激烈交戰。戴起家的兵力主要來自這些地方,並組織過解放衣索比亞的戰斗。戴從東非得到的最值錢的家當是達喀爾的艦隊,法國人剛解放時看到強大的黎得留號戰列艦掛著法國國旗歸來激動得眼淚花花的。
總之, 法國各殖民地在二戰中態度主要取決於他們處在誰的勢力范圍內。
I. 法國文學家雨果在對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的侵略行為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憤怒聲討,這是為什麼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的侵略行為是非人道的強盜行徑,是赤裸裸的侵略和對人類文明的破壞。雨果對其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憤怒聲討是出於人道主義的批判,站在道義的立場上對侵略戰爭、殖民政治的聲討以及對其的無情鞭斥,和對和平的渴望。雨果雖然是法國人,但是法軍的行為不是為法國人民造福,而是單純的搶掠和破壞。帝國主義政府對外戰爭只是殖民擴張與資本輸出,而法國人民也深受戰爭之苦,雨果的批判也是對當時法國政府的不滿。也表明雨果正直,公正,是非分明,沒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胸懷博大。
求採納
J. 二戰法國投降後,其在海外的殖民地命運如何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二戰時期法國的表現的話,那麼我認為,用“瞠目結舌”無疑十分合適。一直以來,作為歐洲乃至世界上毋庸置疑的大國之一,法國在國際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靠著先發制人以及數百年的積累,到二戰前夕,法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殖民大國,法國擁有的殖民地高達1200多萬平方公里。當時全世界范圍內,各大洲幾乎都有法國的殖民地。除了英國,甚至將法國稱之為日不落帝國,也並沒有什麼不妥。
自由法國領導人戴高樂
例如,1940年8月到11月之間,法國位於非洲的大面積殖民地,如查德、剛果、喀麥隆、烏班吉、加彭等地相繼加入自由法國。而在此之前,英國占據的法國殖民地,例如敘利亞、黎巴嫩、北非等地,也被歸入了戴高樂的領導之下。
因此,二戰時期法國投降之後,法國的殖民地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在包括自由法國在內的盟國手中,這部分殖民地也是面積最大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被軸心國,也就是德國和日本占據。
第2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躺贏的法國不但獲取了5大常任理事國的職位,同時,幾乎沒有什麼人員損失的法國,又野心勃勃的試圖恢復它位於海外的龐大殖民地。不過,隨著風起雲涌的民族獨立運動,法國的殖民地大國野心也被雨打風吹去,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絕大部分法國殖民地都已經宣布獨立,法國再次縮回了歐洲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