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人什麼於

法國人什麼於

發布時間:2022-04-20 10:14:30

㈠ 法國人除了分布在法國,還主要分布於世界哪些國家

法國主體民族。另有部分居住在美國、義大利、比利時及加拿大,瑞士,安道爾,西班牙,葡萄牙,盧森堡,荷蘭以及法國過去的殖民地和現在的殖民地與海外省(地區),如加彭,法屬蓋亞那,留尼汪等國或地區。屬歐羅巴人種,主要有3種類型:南部大多為地中海類型,中部大多為阿爾卑斯型,北部大多為大西洋波羅的海型。使用法語,屬印歐語系羅曼語族,有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文字,大部分人信天主教,少數信基督教新教。法蘭西民族的先民主要是古代的克爾特人部落。他們於公元前4世紀來到今法國地域,排擠或同化了利古爾人,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羅馬人把他們稱作高盧人。至公元51年,整個高盧為羅馬帝國所征服。羅馬帝國統治時期,是法蘭西民族形成過程中的重要階段,開始了羅馬化過程。到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時,高盧人與羅馬移民已共同形成羅馬化的高盧人,又稱高盧羅馬人,他們是構成法蘭西民族的基礎。5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大批日耳曼部落入侵,是法蘭西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又一個重要階段。薩利安法蘭克人部落在酋長克洛維率領下,聯合其他部落於 486年建立法蘭克王國。克洛維在羅馬教會的支持下,不斷擴大疆域,到6 世紀中,已包括高盧全境和萊茵河以東日耳曼人的本土,成為歐洲最大的日耳曼人國家,843 年查理曼大帝國分裂,萊茵河以東的德語地區成為東法蘭克王國,並開始被稱作法蘭西。法國大革命是法蘭西現代民族最終形成的階段。革命的過程促進了民族的統一。法蘭西人的經濟和文化發達。

㈡ 法國人是什麼性格

保持法國特性,法國會在一些知名項目中投資,並賺取利潤,這樣做可以一舉兩得,既有利於法國形象,又有利於法國商業。
英法海底隧道是重點建設項目,並且也是運輸業的一次成功之舉,它將英國和法國緊緊連接在一起。乘坐歐洲之星列車是通行於倫敦、巴黎和布魯塞爾(比利時首都)的主要方式之一。
歐洲之星始建於1994年,是由法國和比利時國家鐵路和倫敦大陸鐵路共同創建的合資企業,其列車時速達186英里(300公里)。
經過多年的創新發展,人們研製出新型高鐵線,使得倫敦市中心到巴黎市中心的行程從過去的三小時縮短至現在的兩小時十五分鍾。

法國人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對法語的尊崇。學生必須學習法語的正確表達,尤其是法語的正確書寫。書面法語比在美國或英國使用的書面英語要正式得多,法國人不注重自由表達,他們更重視正確的語法、拼寫和發音。
從16世紀到20世紀初,法語一直是外交語言,也是有教育素養的人使用的語言。1635年,紅衣主教黎塞留,也就是路易十三的首相,創立了法蘭西學院。當時人們不準說地方方言或土話,學生在學校說方言就會挨打,在法國殖民地也是如此。

今天,法國人仍然奉行凈化法語的原則。法蘭西學院仍然負責保護法語,並始終竭盡全力地與外來詞語做斗爭,特別是在IT行業、餐飲和傳媒行業中的外來詞語。也許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依然存在「英式法語」和俚語,但是人們仍舊關注正確的思想和表達。
語言並非只是保護「法國特性」的思想武器,法國人民對法語的熱愛是發自肺腑的。電視節目中語音游戲類節目同肥皂劇一樣受到人們的喜愛。《聽寫大會》觀眾多達700萬人,一場聽寫比賽可吸引30萬人參加。
所有這一切造就了這樣一個結果,那就是法國人不會因為您會講幾句磕磕巴巴的法語就對您大加贊揚,他們希望您說一口流利的法語。如果您沒有這份自信,那麼您最好還是把英語說清楚吧,同時對自己不能講法語向他們道個歉。

法國人因為熱愛他們的語言,所以也熱愛他們的文學藝術。法國人閱讀范圍十分廣泛。與其他國家相比,法國的政治與藝術有更多共融之處。
安德烈·馬爾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一位作家,同時還是戰爭時期抵抗運動的領導人和政治家。

㈢ 法國人有什麼特點

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渴求自由,紀律較差。

拓展資料

法國的風土人情:

注重服飾的華麗和式樣的更新:婦女視化妝和美容為生活之必需。時間觀念強,工作計劃性強,奉行「女士第一」的原則。習慣行握手禮,有一定社會身份的人施吻手禮。少女常施屈膝禮。男女之間,女子之間及男子之間,還有親吻面頰的習慣。社交中不願他人過問個人私事。反感向婦女贈送香水及初次見面就送禮。

信仰禁忌:大多信仰天主教。忌「13」和「星期五」。忌黃色和墨綠色。忌孔雀和仙鶴。視菊花、杜鵑花與核桃等為不祥之物。喜愛藝術和娛樂活動。

飲食特點 :法國人會吃,也講究吃。法國菜風靡世界。法國人喜歡吃蝸牛和青蛙腿,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喜歡喝酒。法國菜的特點是鮮嫩。法國人也非常喜歡中國菜。

服飾 :法國時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選料豐富、優異,設計大膽,製作技術高超,使法國時裝一直引導世界時裝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時裝店,老闆們的口號是:「時裝不賣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兩個婦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

㈣ 法國人為何各種熱衷於「革命」

這和他們的人文文化,與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有關。在歷史上法國就爆發了多次的革命,而巴黎作為法國首都,更是革命的首要地,首都巴黎位於塞納河與馬恩河交匯口,而且背靠平原,巴黎立於這個發達的水系交通網中,因此就成為了大平原居民與周邊貿易往來的重要交通樞紐,有了這樣一層關系,這個城市不僅能夠吸收到很多的外來文化,對法國的影響力更是深遠。

法國的高福利高稅收制度堪比北歐人民福利好,工作少,假期多,於是就有了許多時間考慮起了詩和遠方,於是他們更加懂得浪漫,懂得生活,這些生活質量一代一代的相傳,就形成了法國固有的人文文化,這些人物文化又不斷的影響後人,在後人的不斷追求中,更多人也願意站出來為自身的利益考慮,為更多的人謀得福利,因此他們利用變革,向政府提出要求。

㈤ 法國人安東尼·博維於1930年針對埃及金字塔提出了哪種假說

有關金字塔神力的發現,可追溯至20世紀初。熱衷於超自然科學的法國人安東尼·博維於1930年前往埃及,在參觀了吉薩金字塔群落後,他提出大金字塔的形狀非同一般,由此又為金字塔神秘論增添了新的內容。博維熱衷於「感覺輻射」的造型研究,這項技術的基本概念就是說物體會輻射某種能量。當博維在大金字塔參觀時,進入王室的他,不經意地往當成垃圾箱的罐子一看,發現裡面竟放著貓和老鼠的屍體。當時他想,這些動物大概是在金字塔內迷路,無法走出而死亡,然後被丟在垃圾罐中的吧。可是,他隨即又注意到有些奇怪的事,因為盡管墓室中非常潮濕,但屍體卻未腐爛,這么說來,這些動物不就和木乃伊一樣干透了嗎?且墓室中豈不是具有能夠使物質脫水之力嗎?博維認為,這種現象應該是和大金字塔的幾何學圖形有關。他在回國後就立即用硬紙板做了一個底邊0.9米的大金字塔的模型,並將其四個方位配合上東西南北的方向,再將貓的屍體放在與墓室位置相同的距底部三分之—的高度之處。結果他發現,過了數日,貓的屍體竟然沒有腐爛。接著,他又用肉片及蛋等等加以實驗,結果確認不論放入什麼東西全都不會腐爛。最後,他得出一種假設,或稱為一個定理:來自太陽的宇宙微波,通過聚集於塔內的地球磁場,活躍了模型內的震盪波,使內部的物體「脫水」而不腐。這種特性不局限於胡夫金字塔模型,其他形狀和大小的金字塔模型也能對物體產生同樣的作用。金字塔這種神奇的力量是否早已被古埃及人所認識?修建金字塔是為利用這種神力嗎?往事逾數千年,已無人能答了。

㈥ 法國人的一般特徵

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義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㈦ 法國人相對於其他國家的人有什麼特點

首先,法國人有漫無止境的高傲。他們自我感覺超好,他們是世界中心,是自由民主的先鋒。其實,要是看了歷史上的法國文學家的著作,就知道了這個國家政治層面的東西不太透明。政客嚴重影響輿論導向。舉個例子,08年的時候,在法國很多人都認為西藏應該獨立出去。但是,你要是深度詢問他們會發現言論要麼差不多(和官方新聞說的一樣),要麼說別人都這么說我就這么說了。你在問問他們克西嘉島的問題,他們經常會對西藏的問題無言以對。總的來說,他們漫無止境的高傲,就是建立在自我感覺良好和對外界的無知。 其次,我來談談罷工。不要以為所有的罷工都是對權威對抗,只不過是一小部分生活娛樂得一部分。就和度假,上班一樣,每年總要罷工一下。很多法國人其實是很不喜歡罷工的,對於罷工可以說是很無奈的。我記得有一次,我早上去上班,結果下車的時候,司機和我說,下午有greve,所以沒有車了。他說他也不想罷工,可是油價漲了,公司希望通過罷工得到補貼。所以罷工總結起來,與其說對權威對抗,不如說是保護自己利益,侵害很多無辜人民的利益。 最後,喜歡外國文化。這方面其實是為了滿足他們對外界好奇心。你可能會說,他們喜歡中國菜,他們喜歡漢字書法,其實,這和法國男人喜歡街上每一個漂亮中國姑娘搭訕一樣的。就是好奇而已。所以,你在大街上才能看到法國美女穿一個寫有「物美價廉」的衣服逛街。再說說他們的外語水平,北邊有荷蘭,德國,東邊有瑞士,盧森堡。這些比起法國人學習語言來說,好像出發點就不一樣。有一次,我在party上說我來自中國,結果有人和我說他會說漢語,說一句「kuniqiwa」(我不懂日語,日語你好的音譯)。我的在美國留學的房東曾經和我說,你說法語是為了變成紳士,說英語是為了交流,所以,你學英語就行了。

㈧ 誰知道法國人有什麼特點,法國有什麼風俗

【民間風俗】
一、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二、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三、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法國飲食頗具特色,因之久負盛名。其烹調技術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許多法國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歐洲第一流大飯店的大廚師大半是法國人。法國是香檳酒、白蘭地酒的故鄉。人們認為除夕之夜家中若有剩酒,來年便要交厄運。法國人最愛吃蝸牛和青蛙腿,如果你點這兩道菜,陪你的法國朋友定會十分高興。如今,巴黎對蝸牛的消費逐日擴大,全市有 40 多家出售蝸牛的食品店。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世界飲酒冠軍法國人,尤其愛飲葡萄酒。她們吃飯很講究菜餚和酒的搭配,如:吃魚飲白葡萄酒,吃肉飲紅葡萄酒。香檳在葡萄酒中,是一種最美好的酒,因為它製造費時,過程繁雜,所以在價格上就不會很便宜,而且被稱為最富魅力的酒。在婚禮,接待,或正式餐會中固然必需,其他方面的用途也很廣,諸如佐食蚝、火腿、點心等。不過一般人都是以食物的類別,來決定其所該飲用何種味道的香檳。一杯冰涼的香檳,也是開胃的聖品,如果需要,可在酒里加塊糖和數滴苦精( BITTERS ),再加一片檸檬皮,就成了一杯香檳雞尾酒。此外,香檳還可以用於烹飪。法國人還特別愛吃乳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達 400 多種,其肖費量也居全球之首,有 「 乳酪王國 」 之稱。
【習俗禁忌】
1、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黃色花,認為黃花象徵不忠誠,玫瑰花只能送單數,除了表達愛情外,不能送紅色花。
2、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3、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4、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認為這些數字隱含著凶險。
5、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關系一般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㈨ 法國人的祖先到底是什麼人!

如果說「龍」算是中國的象徵動物的話,法國的象徵動物就應該是「公雞」。法國人的祖先是高盧人,而在拉丁語中「高盧」就是公雞的意思。早在公元1659年,法國工匠就經常使用公雞的形象來裝飾建築物。1665年,法國製造了第一枚以公雞為圖案的勛章。在此之後,法國軍隊的軍旗也綉上了公雞圖案,取代了法國王室的標志:百合花徽。雖然在法國的大革命年代以及七月王朝和第三共和國時期先後做過幾次嘗試,但法國從未把公雞定為正式的民族象徵。公雞被拒絕的原因據說有兩個:首先,選擇一個動物作為象徵本身就多少帶有某種封建紋章的意味;其次,公雞再怎麼說也不過是一種家禽,畢竟不如獅子或雄鷹一類的象徵威風。盡管如此,公雞所代表的「傲慢、好鬥」性格已經幾乎被公認為「法國式的性格」,在法國官方印發的有關「法蘭西共和國及其象徵」的小冊子里也承認:「公雞的品格,就是非常法國化的著名品格。」

法國人對以法語為代表的本國文化的「執著」的確很有些公雞風范。據說法國的語言警察們一直在為捍衛法語的純潔性而不懈努力,而早些時候更有消息說法國人准備在互聯網上推廣法語。法語學會(Académie Francaise)是一個為維持法語的純潔性而成立於17世紀的法國國家機構。該機構在2001年年初發行了一本專門為英語互聯網術語而創造的對等法語術語詞典。但讓法國人尷尬的是:目前互聯網上的法語內容並不多。(www.excite.com在2001年曾經對它可以搜索到的的幾億個網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其中只有2%是法語網頁,德語和日語網頁卻分別佔了5%和7%。另一項在法國國內進行的調查則顯示:大多數法國人都完全明白「B-to-B」的語言只有一種,那就是英語。)

如果說「互聯網」或是「B-to-B」這些東西太「美國化」,法國人可以置之不理的話,被認為是法國新一代全球化企業的精英代表人物的法國Vivendi Universal公司的總裁讓-馬里.梅西埃(Jean-Marie Messier)在2002年新年降臨之際所說的一句話可真的讓法國人火了。梅西埃當時在美國曼哈頓他的新住所里斷言:「法蘭克法國(Franco-French)的文化例外(cultural exception)已經消亡了。」

Vivendi Universal是目前世界第二大傳媒公司,旗下擁有Universal Music Group以及Universal Studios等名聲顯赫的品牌,2001年年底因投資USA Networks、大舉進軍美國市場而備受歐美各界矚目。法國包括電影在內的各種文化事業一直受到政府資助,因此梅西埃的這番言論最強硬的反對意見無疑來自原來政府資助體系的受益者:藝術家與除Vivendi以外的電影製作商。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指責梅西埃的這種說法是「往法國政治家以及專職電影製作人員臉上吐口水」;去年大獲成功的電影《愛美麗》的製片人克勞迪.奧薩德(Claudi Ossard)相信:在法國電影業正大量得益於政府支持時說這種話無異於自殺;另一名著名法國電影製片人拉烏爾.呂茲(Raoul Ruiz)則表示:「梅西埃的所作所為已經很像一家美國製片公司的頭目了。」

所謂「梅西埃事件」激起的最有趣也最意味深長的反響還是來自法國政界。法國各派政治家似乎都意識到:捍衛法國文化遠離「全球化」或者說「美國化」的影響是在今年春季大選中最容易討好民眾的立場,因此從左派的共產黨、綠黨、社會黨一直到保守的共和黨乃至極右翼的國民陣線黨,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和梅西埃的言論明確劃分了界線。社會黨的文化部部長凱瑟琳.達斯卡(Catherine Tasca)很快就聲明:「這是一個希望在大西洋的另一岸發展他的企業公司老闆的言論,絕不代表政府的態度。」她的說法迅速得到法國右翼黨派的應和,後者認為法國文化自1997年登上世界文化的主導地位後至今沒有任何衰退的跡象。法國現任總統希拉克最近也對這場爭論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他的說法是:「把藝術與文化產品等同於一般的商品是一種不可理喻的心智不健全的做法。」

對一個它的飲食、繪畫、文學以及電影已經在幾個世紀里為全球所認可乃至景仰的國家來說,法國對自己本土文化在外來文化沖擊下的地位有所關注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那段時間,一直在困擾法國人的就是「可樂殖民」問題。當時已經從「可樂」問題中引發了一系列如何使法國語言、飲料以及藝術遠離外來文化威脅的辯論。盡管現在的情況證明大多數法國人對可口可樂、麥當勞、美國電影以及迪斯尼樂園進入他們的文化生活表示了接受,但他們當然絕對不會容忍來自外國的文化取代法國原有的文化遺產。被相信對法國構成威脅的「文化異類」並不只來自美國。去年年底,英國烹飪書作者德里亞.史密斯(Delia Smith)試圖在法國出版她的著作時也引起了一陣風波。當談及「反全球化運動」時,人們自然會提到更多的與法國有關的事件與人名。1999年洗劫了一家麥當勞餐廳的若思.博韋(José Bové)就是一個法國人;法國還是Attac組織的大本營,這個組織為對抗全球化潮流而專門推出了一項以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的名字命名的稅收辦法。但這些還都畢竟算是「一致對外」的,「梅西埃事件」卻讓法國人第一次感到了來自本國內部的威脅。

如今法國各媒體都相信:「全球化」將是在未來幾個月里在法國政界頻繁出現的一個話題。其實「梅西埃事件」本身並不會造成這么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法國國內面臨的經濟增長緩慢以及失業率增加這些比拍電影更要命的問題可以更容易地歸咎於自由貿易與外來競爭,而一場迫在眉睫的大選也會逼著所有的競選者在這一問題上表態。按照英國《金融時報》的說法:在法國這樣一個其居民習慣於找政府尋求指導、庇護以及就業機會的國家裡,政治家們不會承認他們對這種形勢無能為力。如今能算得上站在梅西埃一邊的只有法國自由黨的候選人阿蘭.馬德林(Alain Madelin),而他在民意測驗中只得到了5%的選票。照此情形,無論是誰獲得了今年春季大選的勝利,包括那套旨在補貼法國電影製作業的復雜電影稅收體系在內的「法蘭克法國的文化例外」仍然會生存下去。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游戲。……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這聽起來挺像一隻高盧公雞的志向,只可惜這段話也是一個美國人說的。 ■

閱讀全文

與法國人什麼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