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國大革命中被殺的皇帝
路易十六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之孫,法蘭西波旁王朝復辟前最後一任國王,也是法國歷史中唯一一個被處死的國王。路易十六制鎖的技術很高,且極富創意。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路易十六被迫組織立憲派擁立資產階級掌握實權。1792年法國被迫對奧地利宣戰。人民迫切要求處死路易十六。國王企圖逃跑,最終被捕。以密謀叛國罪被送上了法庭。最終,國王和他的妻子被推上了斷頭台。
② 法國瓦盧瓦王朝的倒數第二代君王查理九世到底怎麼死的
(瓦盧瓦的)瑪格麗特 Marguerite de Valois (1553年5月14日 – 1615年5月27日)法國和納瓦拉的王後,又稱瑪戈王後(la Reine Margot)。瓦盧瓦的瑪格麗特出生在聖-日耳曼-翁-萊伊的皇家城堡里。她的兄弟們稱她為瑪戈。她是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和凱瑟琳·德·美第奇的女兒。她有三個兄弟是法國的國王:弗朗索瓦二世,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
她的姐姐,瓦盧瓦的伊麗莎白,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第三個妻子。盡管瑪格麗特愛著第三代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德·洛林,但是她那有野心的母親是絕不會允許吉斯家族有任何機會控製法國。相反她要求瑪格麗特嫁給腓力二世的兒子唐·卡洛斯,未果。凱瑟琳·德·梅第奇也考慮過把瑪戈嫁給葡萄牙王儲唐·塞巴斯蒂安,也沒有成功。最終瑪格麗特被強迫嫁給了波旁家族的納瓦拉王儲亨利(即後來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亨利是新教胡格諾派的領袖。這個婚姻是計劃用家族關系來協調和融合天主教和胡格諾派之間的關系。 盡管亨利的母親納瓦拉女王讓娜·達布雷特反對,很多納瓦拉貴族還是支持這次婚姻。讓娜·達布雷特在婚禮舉行前就去世了。
1572年8月18日瑪格麗特嫁給了亨利。當時亨利的母親已經去世,他繼承王位成為納瓦拉國王。據記載整個儀式的過程中,新郎和新娘始終直視著前方,從未看過對方一眼。當紅衣主教問瑪格麗特是否願意嫁給亨利時,她沒有回答。因此查理九世按住她的頭,強迫她點頭同意。
這段婚姻才過了六天,在聖巴托羅繆之夜,凱瑟琳·德·梅第奇帶動法國的天主教徒對數以千計的胡格諾派教徒進行了屠殺,史稱聖巴托洛繆大屠殺。
在婚典和騷亂後,亨利離開了他的妻子,逃離巴黎,回到納瓦拉。而瑪格麗特則被她的哥哥亨利三世控制,成為了事實上的困在家裡的囚犯。當時還有一個小細節,瑪格麗特的情人之一同時也是在聖巴托洛繆大屠殺中逃過一劫的約瑟夫·博尼法斯·德·拉莫爾,想將瑪格麗特從她的哥哥控制之下救出來,但計劃失敗,自己也被亨利三世處死,後瑪格麗特通過私下買通劊子手得以見到她情人的屍體,並偷偷親自取走了他的頭顱。這一事跡在司湯達的著作《紅與黑》里亦被提起,該作的女主人公之一馬特兒效仿瑪格麗特,在愛人於連受刑之後也偷走他的頭顱。
最終瑪格麗特還是得到允許投奔到丈夫那裡,在以後的三年半,瑪格麗特和她的丈夫在波城過著被非議的生活。他們都有公開的情人,並且經常吵架。在1582年的一場病後,瑪格麗特返回法國王室。但是亨利三世對她的聲譽產生了反感,強迫她離開王室。經過很長的商談,她被允許返回她丈夫的國家。但是她受到冷淡的接待。為了度過難關,她在她的封地Agen發動了一次政變並奪取了政權。在幾個月的防禦後,Agen的市民奮起反抗,並把她關押到Carlat城堡。 在1586年,她被亨利三世關押在奧弗涅的Usson城堡, 在那裡她度過了18年。 在1592年,開始了長達7年的關於解除她和亨利婚約的談判,1599年,談判以保留她王後的稱號結束。而在不久的將來她的前夫會成為法國人最受喜愛的國王之一。
在這些年間,瑪格麗特寫了她的回憶錄。這本回憶錄在她去世後的1658年發表。回憶錄中以故事的形式記述了她的哥哥們和前夫的生活。美麗而堅強的瑪格麗特有很多情人,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約瑟夫·博尼法斯·德·拉莫爾,Jacques de Harlay, Seigneur de Chanvallon和比塞·德·安布魯瓦。
然而後來她的美麗漸漸褪色,她陷入了貧困,債務人上門催討。無奈中,她變賣了所有的珠寶。她和她的前夫,及他的第二任妻子瑪麗·德·美第奇和解,返回到巴黎,成為貧窮的藝術家和贊助人的顧問。她經常幫助宮廷活動計劃和養育亨利四世和瑪麗的子女。成了一個著名的宮廷奶媽。她於1615年5月27日在巴黎逝世,並埋葬在瓦盧瓦的教堂。數千個熱愛她的人哀悼著她的離去,同時也哀悼著瓦盧瓦王朝的消亡。
看了《瑪戈皇後》,才發覺原來那個故事背景就是伊麗莎白時代的法國,而其中有很多歷史與英國有關聯,興趣陡增。尤其對於宗教改革的認識,很有幫助。
瑪戈(全名為瑪格麗特)、查理九世、查理的弟弟安茹公爵亨利(安茹公爵即奧爾良公爵的另一種譯法,乃法國王室繼承人的封號,意義相當於現在英國的威爾士親王。亨利才是他的名字,電影中他是一個留長發、小鬍子的放盪之人,和瑪戈似乎也有一腿)以及小弟阿朗松公爵,均為法王亨利二世和美第奇家族的凱瑟琳(凱瑟琳•德•美第奇)的兒女,均屬於信奉天主教的瓦盧瓦王室。這一時期,法國天主教勢力與新起的新教勢力產生了劇烈沖突,爆發了一系列宗教戰爭。在法國,信奉新教加爾文派的教徒叫做「胡格諾」,意思是「同盟者」。
在這批兄弟姐妹之上,有過一個哥哥,即弗朗索瓦(又譯「弗朗西斯」,就是之前看的瑪麗•斯圖亞特嫁給的那個法國國王)二世。弗朗索瓦二世(1544年1月19日—1560年12月5日),法國國王(1559年—1560年在位),亨利二世與凱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於楓丹白露。弗朗索瓦二世1548年弗朗索瓦4歲時,他的父親亨利二世安排了他與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的婚姻(瑪麗斯圖亞特當時還是幼女,但9個月大時已經成為蘇格蘭女王)。隨後蘇格蘭攝政者瑪麗的母親瑪麗•德•吉斯就把她6歲的女兒送到法國與法國王室一同生活。1558年4月24日,14歲的法國王儲與15歲的蘇格蘭女王舉行了婚禮。這一連姻帶有強烈政治色彩:未來的法國國王同時也將得到蘇格蘭的王冠。
結婚一年後,1559年7月,亨利二世去世(瑪麗傳記里好象說是打獵時摔了,之後就完蛋了),15歲的王儲加冕為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二世(弗朗索瓦一世是他的爺爺,就是那幅著名的畫中所畫的,達芬奇在這位國王的懷中死去)。王太後凱瑟琳•德•美第奇(也是一直與瑪麗•斯圖亞特沖突不斷的女人)擔任攝政。弗朗索瓦體弱多病,由兩位外戚(瑪麗•斯圖亞特的叔叔)掌握實權:一個是吉斯公爵、王國軍隊統帥弗朗索瓦(弗朗索瓦•德•洛林。電影里瑪戈的老情人吉斯公爵則是他兒子,名叫亨利),另一個是其弟、負責內政的洛林紅衣主教查理。吉斯集團得到東北部和中部貴族的支持,以天主教信仰捍衛者的面目出現。
與吉斯集團對立的是那瓦爾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妹夫、波旁家族的安托萬(電影中瑪戈的丈夫亨利的父親)及其弟貢德(又譯「孔代」)親王路易(片中為亨利出謀劃策、被瑪戈稱為性倒錯的那位貢德親王是他的繼任),還有海軍上將、夏蒂隆家族的加斯帕德•科里尼(電影里開頭部分被刺傷,後在聖巴托洛繆之夜被謀殺的老頭子)。他們打著加爾文教的旗幟,稱「胡格諾」集團,主要勢力在南方。新舊教兩派貴族集團爭奪國家最高權力的斗爭愈演愈烈,安托萬公開表示要從吉斯集團的橫暴中拯救國王。
1560年,一直體弱多病的弗朗索瓦二世在奧爾良去世,年僅16歲。死因是耳部感染引起的腦病變。他被葬在聖但尼修道院。弗朗索瓦二世沒有和瑪麗•斯圖亞特生下任何孩子,他的弟弟,當時只有10歲的查理九世繼承了王位,野心勃勃的太後凱瑟琳•德•美第奇攝政。
以上便是影片開始之前的背景。在1572年8月,安托萬之子、那瓦爾新王亨利與瑪戈公主的婚禮舉行之前的近十年內,胡格諾戰爭打了數次,那瓦爾老王安托萬、前代吉斯公爵弗朗索瓦、貢德親王已經先後戰死,科里尼得到查理九世信任,進入宮廷,著手執行聯合英、德新教諸侯和奧蘭治親王威廉以打擊西班牙的外交政策,引起凱瑟琳的不安。凱瑟琳太後與新舊教兩派之間協調,宣布新教有信仰自由,為了進一步穩定局勢,策劃了瑪戈的婚事,將當時18歲的瑪戈公主許配給胡格諾派王室領袖19歲的亨利。這年,查理九世22歲。
聖巴托羅繆之夜慘案:(瑪麗傳記里有幅畫專門表現這一慘案)
1572年8月,那瓦爾的亨利與瑪戈公主的婚禮在巴黎隆重舉行,許多胡格諾顯貴從南方趕來慶賀。凱瑟琳與吉斯集團頭目、弗朗索瓦之子亨利,即電影中瑪戈的情人商定,趁機除掉科里尼。8月22日,科里尼在盧浮宮前被刺傷手臂,胡格諾群情激憤。凱瑟琳說服國王同意,要一舉殺盡除亨利和新貢德親王之外的所有胡格諾首領。8月24日是聖巴托羅繆節,從凌晨鍾聲為信號開始大屠殺,一天之內殺死胡格諾2000多人(電影里的數字是6000,差的多了點,不知該已哪個為准),包括科里尼。住在盧浮宮里的亨利和貢德親王宣布改宗天主教,保全性命。根據國王命令,莫城、奧爾良、盧昂、波爾多等地也開始大屠殺。據估計,全國被殺的雨格諾約2萬人。這次大屠殺之後,法國再次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胡格諾派公開起義,對抗中央政權。直到1598年4月,亨利四世頒布「南特敕令」,30多年的胡格諾戰爭才結束。
這此後的一系列歷史事件中最為活躍的是三個同名為亨利的人,即法國新舊教內戰(胡格諾戰爭)的最終高潮「三亨利之戰」(1585—1598年)的主角,分別是查理九世之弟亨利•德•瓦盧瓦(現在的安茹公爵,未來的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以及瑪戈的丈夫:那瓦爾的亨利(未來的亨利四世,波旁王室第一位國王)。
查理九世Charles IX
原名:夏爾—馬克西米利安(1550年6月27日—1574年5月30日)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560年—1574年在位)。亨利二世與凱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於巴黎西郊的聖—日耳曼—翁—萊伊。1550年被封為奧爾良公爵。
1560年兄長弗朗索瓦二世夭折後,當時是奧爾良公爵的查理九世於1561年在蘭斯加冕為法國國王。他完全受自己野心勃勃的母親凱瑟琳•德•美第奇控制。查理九世在位時,法國爆發了宗教戰爭。查理九世站在天主教徒的立場上反對胡格諾派。
1570年胡格諾派取得暫時優勢,隨後查理九世同意與他們和解,並同胡格諾派的政治領袖海軍上將科利尼修好。但是他終於在1572年接受母親的慫恿,允許吉斯公爵亨利策劃了1572年8月24日的聖巴托洛繆之夜大屠殺。查理九世是一個軟弱的國王,他終生都處在母親的陰影之下。他死於Vincennes, Val-de-Marne.
查理九世的弟弟亨利三世繼承了王位。
妻子:奧地利的伊麗莎白,1570年11月26日結婚
子女:瑪麗•伊麗莎白(1572年10月27日—1578年4月9日)
那瓦爾的亨利與瑪戈結婚後博得了查理九世的好感,因而在其被軟禁在盧浮宮期間受到了國王的庇護,這是史實。傳說查理九世是由於一本稀有的書而留血汗而死。電影里,Jean-Hugues Anglade演的相當不錯,而且扮相真像!
亨利三世 Henri III
原名:亨利•亞歷山大(1551年9月19日—1589年8月2日)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574年—1589年在位)。亨利二世第三子,母為凱瑟琳•德•美第奇。生於楓丹白露。在1560年—1574年,他的封號是奧爾良公爵。1573年獲選為波蘭國王(稱亨里克三世),但他只在波蘭呆了6個月;在1574年其兄查理九世去世後,他就放棄讓他感到不自在的波蘭王位,回國於1574年5月30日即位為法國國王。
亨利三世即位前,曾在1572年的聖巴托洛繆慘案中扮演過主要角色;法國的宗教戰爭在他統治時期達到白熱化狀態。亨利三世一開始採取不偏向任何一方的政策:取消胡格諾派的一些特權,但天主教的神聖聯盟也被解散。然而,1584年亨利三世的弟弟和繼承人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去世,使胡格諾派首領納瓦拉的亨利成為王位繼承人。天主教徒擔心形勢將對他們不利,於是在首領吉斯公爵亨利領導下反對亨利三世,引發所謂三亨利之戰(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納瓦拉的亨利)。1588年5月12日,吉斯公爵進入巴黎,在街上架起街壘,這天史稱街壘日。亨利三世逃往沙特爾。同年12月23日,吉斯公爵與其兄吉斯紅衣主教在一次鴻門宴性質的會晤中被亨利三世的侍從刺殺。
1589年8月,亨利三世與納瓦拉的亨利一同進攻巴黎。589年8月1日早上,雅各賓修道院,亨利三世正在大解。多明我派教士雅克•克勒芒求見,呈上一紙所謂的「重要情報」。坐在便椅上的亨利三世接過密信讀了起來,教士趁機拔刀,刺入他的小腹。次日亨利三世傷重而亡。他是瓦盧瓦王朝最後一個國王。
妻子:路易斯•德•洛林 1575年2月13日結婚,無子女
亨利三世是一個喜歡炫耀的異裝癖,公然著女裝與男寵們在巴黎街頭招搖過市,給法國人民留下了不佳印象(在伊女王電影里就刻意描繪了他在女王的王宮里穿著女裝和男人們調情的片段,當時我只是感嘆法蘭西真是開放啊)。他所寵愛的男友們(法國人稱之為「mignons,小可愛」)在其繼位後得到了很大權勢,他最親密的朋友有聖呂可伯爵、熊貝克、聖梅爾拉斯伯爵等等,關於這一部分內容,大仲馬在和《瑪戈王後》同屬三部曲之一的《蒙梭羅夫人》中也有所描述。亨利三世又是一個極其虔誠的天主教徒,常常以在某些怪誕的宗教場合里赤腳跣足,長袍加身,象牙念珠直垂腰際,彷彿在進行一場公開的懺悔行為。在見證了亨利三世這種非同尋常的虔誠之後,烏吉埃•德布斯貝克(Ougier de Busbecq)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這里居然沒有一樣東西是金的,簡朴得讓人害怕。」 亨利三世曾多次徒步去沙特爾朝聖,向聖母瑪利亞祈禱,希望她能賜給他一個兒子作為繼承人。
電影中瑪戈結婚時,亨利還身為安茹公爵(當時向伊女王求婚時頭銜也是安茹公爵,看來應該還沒有繼承王位,但那時他已是王位繼承人了,那電影里感覺他挺可憐的,身為政治婚姻下的犧牲者,一點都看不出瑪戈皇後里的狡猾)年齡是21歲。雖然片中沒有直接描寫他倒錯的性向,不過在某些場面還是有所暗示的,比如與勸說查理九世展開對胡格諾的屠殺時地行為舉止就相當曖昧,以及成功登基為法王之後與其親信的接吻……
亨利四世 Henri IV
(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也被稱為亨利大帝(Henri le Grand)或納瓦拉的亨利(Henri de Navarre ),法國國王(1589年—1610年在位),納瓦拉國王(稱恩里克三世,1572年起)。法國波旁王朝的創建者。
亨利是旺多姆公爵安托萬•德•波旁的第三子,母為納瓦拉女王讓娜•達布雷特(即胡安娜三世),生於法國—西班牙邊境的波城。他自青年時代起就捲入了法國殘酷的宗教戰爭。作為胡格諾派的領袖他逐漸擁有了很高的聲望。但是聖巴托洛繆慘案之後,他為了保全性命被迫改信天主教,被軟禁在法國宮廷里,接受法王查理九世的庇護。1576年6月,軟禁在盧浮宮的那瓦爾亨利逃離巴黎回到南方,發誓要為科里尼將軍等被害的胡格諾報仇,重新改信新教,很快贏得信任成為胡格諾的領袖。1584年,由於王儲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的死,他成為了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後,他即位為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結束了困擾法國多年的宗教戰爭。由於首領亨利公爵死去,長期在法國政壇佔主導地位的吉斯家族再也不能成為和平的阻礙。
亨利四世即位之初,地位並不鞏固。全國僅有5個城市承認他,信仰天主教的巴黎拒絕承認這位新教徒國王。教皇揚言要把這個異端國王開除出教。代表吉斯集團的大將馬延公爵在西班牙支持下圍攻里昂,繼續與他作戰。亨利在英軍支援下,先後在阿爾克(1589年9月)和伊夫里(1590年3月)重創馬延公爵軍隊,但巴黎還是不向他打開城門。1591年,西班牙軍隊進駐巴黎,要立菲利普二世的公主為法國國王。1586年,處於水深火熱的諾曼第農民發動起義。亨利四世審時度勢,決定用和解方法結束戰爭。他認為,為了巴黎是值得做彌撒的。1593年7月25日,他在巴黎郊區的聖德尼斯大教堂舉行放棄新教皈依舊教的宣誓式(第二次了!),在一片「國王萬歲」的歡呼聲中,發誓放棄異端信仰,領了聖體。1594年2月25日,亨利四世在夏爾特加冕。3月22日,巴黎打開城門歡迎亨利四世,當晚西班牙軍撤離,法國各地紛紛歸附。胡格諾戰爭結束。
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了南特敕令。法國的經濟在他統治時代發展起來。亨利四世成為一個深受人民的愛戴的君主。1610年,亨利四世被一個據說有弒君狂的人弗朗索瓦•拉瓦萊克刺殺。
第一個妻子:瓦盧瓦的瑪格麗特,1572年結婚
第二個妻子:瑪麗•德•美第奇,1600年結婚
子女:
1.路易十三
2.伊麗莎白(法蘭西的)
3.克里斯廷
4.尼古拉
5.加斯東(奧爾良公爵)
6.亨麗埃塔—瑪麗
吉斯公爵 (第三) 與「三亨利之戰」
亨利一世•德•洛林,第三代吉斯公爵 Henri I de Lorraine le Balafre,3me Duc de Guise (1550年1月31日—1588年12月23日)法國軍人和政治家。「三亨利之戰」的中心人物;吉斯家族最重要的代表。
亨利一世•德•洛林是吉斯公爵弗朗索瓦的長子(應該是瑪麗的表兄弟吧),他完全繼承了父親率領天主教力量反對胡格諾派的事業。他是聖巴托洛繆之夜大屠殺的主要策劃者。1576年起,他成為天主教「神聖聯盟」的領袖。亨利希望,他能在西班牙和羅馬教皇的支持下登上法國王位,於是開始了他與國王亨利三世及那瓦拉的亨利之間的競爭。他在巴黎民眾中逐漸積累起很強的聲望。
亨利三世無子,法國王位第一順位繼承人是阿朗松公爵(現為安茹公爵),第二順位繼承人是那瓦爾的亨利(因為他是王妹瑪戈的丈夫)。王弟阿朗松公爵因奪權失敗,倒向胡格諾。亨利三世派兵攻打,戰火又起。德國巴拉丁伯爵派兵侵入香檳。凱瑟琳出面干預,勸說阿朗松公爵和平解決。1576年5月,亨利三世簽署有利於胡格諾的博利厄和約,又稱「王弟和約」。和約譴責聖巴托羅繆節大屠殺,胡格諾可在巴黎以外的所有城市禮拜,有權據有總共8個要塞。吉斯集團對博利厄敕令十分不滿,1576年6月,吉斯的亨利在西班牙和薩伏依的支持下,成立「天主教聯盟」,這位亨利自稱是加洛林王朝的後裔,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此期間,吉斯集團與胡格諾之間的沖突不斷,胡格諾戰爭進入最後階段(1576—1594年)。
1584年6月,阿朗松公爵病逝(這一家都夠慘的,都很小就夭折了),那瓦爾的亨利成為王位的唯一繼承人。1585年,吉斯公爵亨利在西班牙支持下,重組天主教聯盟,仍要繼承亨利三世王位。同年7月,機靈的亨利三世宣布參加天主教聯盟,並利用聯盟內部的矛盾戲劇性地改變其初衷,改名「王家聯盟」,自任首領。為安撫吉斯的亨利,1586年7月亨利三世簽署那慕爾敕令,廢除那瓦爾亨利的王位繼承權和以前頒布的一切和解性法令,限令雨格諾6個月內改宗天主教,否則離開法國。吉斯的亨利另立「巴黎聯盟」,策劃新的反國王陰謀,於是,瓦洛亞、波旁和吉斯三大家族的三位亨利展開爭奪王位的內戰,史稱「三亨利之戰」。
1587年10月,那瓦爾的亨利,在英國和德國新教諸侯的支持下,大敗亨利三世於庫特拉。1588年5月12日(街壘日),吉斯的亨利煽動巴黎群眾築街壘,包圍盧浮宮反對亨利三世。亨利三世逃離巴黎。吉斯的亨利與亨利三世在布盧瓦進行談判,結果被亨利三世的衛士刺殺。巴黎的吉斯集團策動判亂,立年邁的洛林紅衣主教查理為國王,稱「查理十世」,由著名的干將馬延公爵任王國總監。亨利三世走頭無路,只好聯合那瓦爾的亨利(1589年4月)。那瓦爾的亨利表示他的軍隊聽從國王指揮,共同向巴黎進軍。亨利三世感激涕零,決定將王位繼承權交給這位胡格諾妹夫。這是對吉斯集團和西班牙的沉重打擊,也使那瓦爾亨利的身價倍增。8月1日,亨利三世被狂熱的多明我會修士雅克•克勒芒刺傷,次日死去。三亨利只剩下一個亨利,三亨之戰結束。那瓦爾的亨利登上王座,稱亨利四世(1589—1610年),開始法國歷史上的波旁王朝。1598年4月,亨利四世頒布「永久性」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為國教,胡格諾教徒在法國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擔任公職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權利,5月,西班牙同法國議和。30多年的胡格諾戰爭才正式結束。
影片中,這位野心勃勃的吉斯公爵被設定為瑪戈的老情人,並試圖同瑪戈共度其新婚之夜。而在結婚慶典上吉斯公爵同王弟安茹公爵亨利的摔跤游戲,暗喻未來在這兩人之間將會爆發的大規模沖突。
瑪戈王後:
在亨利二世和凱瑟琳所生的三個女兒當中,瑪戈是最年輕,也是最美麗的一個。在瑪戈18歲那年,她那野心勃勃的母後把她嫁給了波旁家族的表哥—納瓦拉國王亨利。這場看似玩世不恭的政治聯姻的目的是為了拉攏納瓦拉這個夾在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小國。莫說這對新人壓根就對彼此毫無愛意,就算他們兩情相悅,婚禮後幾天之內,這段情分也將註定被粉碎殆盡。當時,凱瑟琳王太後參與了一起針對新教領導人的暗殺行動。暗殺被定在婚禮之後進行,但是卻功虧一簣。為了慶祝信奉天主教的法國公主和信奉新教的納瓦拉國王的婚禮,大批新教教徒都聚集在巴黎。凱瑟琳王太後害怕自己在該行動中的身份暴露,繼而引發大規模的新教教徒起義,便和兒子查理九世(亨利三世之前執政的法國國王)一起策劃了對新教教徒的秘密屠殺。這起血腥事件最後演變為臭名昭著的聖巴托羅繆慘案,成為了不可多得的「新婚禮物」。雖然瑪戈現在貴為納瓦拉的王後,但她也只是能保護自己的夫婿免遭殺身之禍,而並沒有使他擺脫牢獄之災。這樣一來,兩人之間原本就淡漠的關系更加惡化了。要知道,瑪戈和亨利都是多情之人,只是傾慕的對象並非彼此。婚後,瑪戈王後為了追求心靈和肉體上的滿足,開始了和第一位情人的幽會,這便拉開了一系列悲情羅曼史的序幕。瑪戈的皇親國戚們十分討厭這個名叫約瑟夫•德博尼費斯•德•拉莫勒(Joseph de Boniface de la Molle)的年輕男子。由於被控陰謀反對查理九世,拉莫勒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指甲全部被拔掉,渾身筋骨俱斷。最後在斷頭台上,他仍然不忘向他深愛的瑪戈致敬。據說行刑之後,悲痛欲絕的瑪戈王後命人把德拉莫勒的頭顱從示眾台上偷走,自己把它秘密埋葬了。
德拉莫勒被處決之後,瑪戈又找了幾個情人填補空虛,這些人僥幸躲過了王室的毒手。亨利三世即位以後,瑪戈為了擺脫專斷的王兄和早已疏遠的丈夫移居到法國小城阿讓。當地一位名叫奧比雅克的年輕軍官對美麗的王後一見鍾情。他曾在相思中吶喊:「若不能一親芳澤,還不如讓我上吊算了!」很快,他這兩個願望都實現了。當國王的軍隊橫掃阿讓城的時候,奧比雅克協助瑪戈王後出逃。在某種程度上,他的確成了王後的情人,但是他也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奧比雅克被抓獲以後,亨利三世宣布了凱瑟琳王太後的懿旨,瑪戈的情人「將在於松城堡的庭院里被絞首示眾,瑪戈王後必須到場觀看」。不幸的奧比雅克被當眾倒吊起來,還沒有咽氣就被拖進墳墓里活埋了。
奧地利的唐璜曾為瑪戈寫下這樣的篇章:「她的容貌只有天上的女神才可媲美,要她做人間的公主實在是屈尊。她的神采無法拯救男人,只能把他們引向毀滅之路。她的一顰一笑都會讓我們下地獄的。」這群短命的情人恰如其分地證明了這個論斷。
光陰荏苒,紅顏易老,與瑪戈的絕代風華一同衰落的還有她那暴君輩出的家族。1589年,凱瑟琳王太後去世。同年,亨利三世被刺身亡。瓦盧瓦王室只剩下瑪戈一人。因為法國法律規定王位傳男不傳女,所以王位只能由與瑪戈最近的男性親屬來繼承。這次,恰好輪到與瑪戈貌合神離的丈夫納瓦拉國王,從此他成為亨利四世。由他開始,法國迎來了波旁王朝的統治時期。經過這些年的風風雨雨,瑪戈和丈夫之間反而建立起朋友般的感情。由於他們兩個人沒有子嗣,所以經過協議,瑪戈同意和亨利四世離婚,以便他組織新的家庭。
隨著年齡的增長,瑪戈的身材日漸臃腫,頭上的金色假發也略顯誇張(怎麼和瑪麗這么像,難道絕代美人的下場都是這樣嗎)。對於曾經擁有沉魚落雁之容的瑪戈來說,這是多麼巧妙的諷刺。呼吸著久違的自由空氣,瑪戈的生命力再一次高漲起來,從前只對達官顯貴才開放的卧室,如今也對年輕力壯的無名之輩敞開了。這些人中有銅匠的兒子、羊倌、流浪音樂家,還有木匠的兒子等等。前王後瑪戈精心照料著這群年輕人,給他們封官加爵,甚至還為他們安排了美滿的婚姻。不過有人曾經因為太忠於瑪戈賜給他做妻子的侍女而冷落了自己的恩主,令瑪戈大發雷霆。
查理九世 Charles IX(原名:沙爾勒-馬克西米練 Charles-Maximilien,1550年6月27日—1574年5月30日)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560年—1574年在位)。亨利二世與凱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於巴黎西郊的聖-日耳曼-昂-萊伊。1550年被封為奧爾良公爵。
1560年兄長弗朗索瓦二世英年早逝後,當時是奧爾良公爵的查理九世於1561年在蘭斯加冕為法國國王。他完全受自己野心勃勃的母親凱瑟琳·德·美第奇控制。
查理九世在位時,法國爆發了宗教戰爭。查理九世站在天主教徒的立場上反對胡格諾派。1570年胡格諾派取得暫時優勢,隨後查理九世同意與他們和解,並同胡格諾派的政治領袖海軍上將科利尼修好。但是他終於在1572年接受母親的慫恿,允許吉斯公爵亨利策劃了1572年8月24日的聖巴托洛繆之夜大屠殺。
查理九世是一個軟弱的國王,他終生都處於母親的陰影之下。他在1574年於萬塞納去世。
查理九世的弟弟亨利三世繼承了王位。
家庭
夫人:奧地利的伊麗莎白,1570年11月26日結婚
子女:瑪麗·伊麗莎白(1572年10月27日—1578年4月9日)
③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為什麼被推上斷頭台
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六世生於1754年8月23日,太子路易.德.法蘭西的第三子,他出生當年,次兄阿基坦公爵克薩維爾去世;1761年長兄勃艮弟公爵路易去世,他成了太子的第一繼承人;1765年12月20日,他11歲時,父親太子路易去世,他成了王太孫,也就是路易十五的繼承人。16歲時與奧地利女皇瑪利亞.特蕾西亞之女瑪利.安托瓦內特結婚。1774年5月10日下午3:30,路易十五去世,他成了法國歷史上第十六個叫路易的國王。
大家都知道1789年到1793年間發生了什麼,自以為代表自由、平等、人權的暴民們搶走了所有有權人的自由和人權。暴民們只知道平等,一種小人的平等。他們的「生活長期以來一直就過得不好,他們要向生活比他們過得好的人。」「權力對這些人來說對這些人來說是太新鮮了,以致於控制不住自己的喜悅,想盡情地享受它一下。」於是國王和王後成了他們「小人的滿足感」的犧牲品(引的內容皆源於史蒂芬.茨威格《瑪利.安托瓦內特》)。
於是見了血就會有快感的瘋子和虐待狂們走上了歷史舞台,嗜血狂丹東舉起屠刀,三天殺了200名法蘭西人民,不僅殺了人,還虐屍奸屍(那具可憐的女屍是王後的朋友)……
1792年9月22日,國王路易十六成了路易.卡佩,終於1793年1月21日,所有變態狂色情狂嗜血狂虐待狂們同時有了高潮——路易上了斷頭台。
路易十六國王生性駑鈍,缺乏自信,遇事只懂得逃避,所以革命期間他除了自己熱愛的鎖匠活什麼也沒做,即使是他被革命政府逮捕、廢黜王位,他也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和妻兒享受天倫之樂,任何一個頭腦正常的人也不會將他當作暴君,更提不上死刑,他最嚴重只是個平庸的君主。平庸也要判死刑,那地球上豈不要少40億人?
他臨死前說「我寬恕我的敵人,我無辜而死,懇求上帝別讓我的鮮血濺到我的子民身上。」
路易十六的斷頭是查理一世斷頭的後繼,它是十九世紀大革命的前奏。同時,它影響到1917的俄國革命,蘇維埃比他們更殘暴,處死了沙皇一家21口,開啟了二十世紀大屠殺的序幕。
紀念偉大的殉難者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六世。
④ 歷史上有哪些君主是被刺殺而亡的求大神幫助
最骯臟的刺殺:荷蘭國父的悲歌 1568年的搗毀聖像運動揭開了荷蘭反抗西班牙統治,爭取獨立的序幕。在這場運動中,荷蘭當時最大的貴族——威廉.奧倫治(奧倫治親王)的向背舉足輕重,就階級情感來說,他受過西班牙前國王卡洛斯的厚恩,就民族情感來說,身邊荷蘭人民的吶喊和鮮血又使他寢食難安。一度搖擺不定的他,最終終於同荷蘭人民站到了一起,走上了反抗當時最強大的帝國——西班牙帝國的不歸路。 從此,他成為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眼中釘,肉中刺,成為全國頭號通緝犯。菲利普二世懸賞巨額賞金要他的人頭。 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奧倫治親王領導下的荷蘭獨立力量在尼德蘭北方站穩了腳跟。荷蘭各省准備在1584年7月12日擁戴德高望重的他為國王。但在大喜日子到來之前兩天,悲劇發生了。 7月10日,奧倫治親王與雷瓦登市長共進午餐後,正在閑談中,侍衛上來報告說:「巴爾塔薩已經辦好了護照等一切手續,特來領取幾封親王寫給法國公使的信件。」 巴爾塔薩是個法國人,職務是為親王往法國傳遞信息的驛使,剛剛到親王身邊做事不久。 當奧倫治親王走下樓梯時,已經隱藏在樓梯口旁一個圓柱後面的巴爾塔薩,突然向親王猛撲過去,舉起手槍開了三槍,槍槍打在親王的要害處,一代偉人就此倒下,永遠沒有起來了。 刺客趕忙逃跑,但在門口正好踏到一堆狗屎滑倒在地,當場被活捉。他供出自己是菲利普二世派來的奸細,刺殺親王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贏得菲利普二世的巨額賞金和爵位。最後,他在受到烙鐵、刀刮等酷刑之後被斬首。 奧倫治親王的子孫繼承了他荷蘭執政的位置,最終贏得了荷蘭獨立,並成為荷蘭時代相襲的王室。 最意外的刺殺:整個法蘭西在哭泣 16世紀是法國在向一個成熟的近代民族國家轉型過程中的艱難時期。剛剛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又陷入了天主教和新教的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紛爭之中。在當時整個歐洲的宗教沖突之中,形勢最復雜的是法國,因為天主教和新教力量勢均力敵。自1572年「恐怖的聖巴托羅謬之夜」以來,法國陷入了長期的內戰和騷亂之中,在此後連續有兩個國王遇刺身亡,其中亨利三世是因為背叛了自己的天主教陣營,轉而同情甚至幫助新教而被一個天主教狂熱分子刺殺,而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的遇刺身亡,則更為出人意料。 亨利四世原是法國南部邊境一個叫納瓦拉的小邦的國王,為新教徒。因亨利三世無嗣而亡,作為後者遠親的亨利四世得以繼承王位。當時法國處於宗教戰爭「胡格諾戰爭」之中,亨利四世親自上陣廝殺,顯示了極好的軍事才能。但真正顯示亨利四世的偉大人格的是1593年,鑒於法國天主教徒佔多數的現實,亨利四世毅然宣布自己改信天主教,接著在1598年宣布「南特法令」,宣布天主教為法國國教,同時承認新教的信仰自由和應有地位。「南特法令」是西方最早體現宗教寬容精神的傑作,最終給法國帶來了和平。此後亨利四世致力與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卓有成效。 1610年的一天,亨利四世去探望大臣蘇利途中經過一條狹隘的街道,前面兩輛車相撞堵塞了交通,國王的車右輪又陷在溝里。這時,國王的車正好停在一個店鋪門前,而店鋪的招牌上畫著一支箭射穿一顆戴著王冠的心。尾隨在後面的一個叫拉韋拉克的瘋子,或許從中受到某種啟示,腳踏車輪猛然向國王刺去,國王大聲呼喊「我被刺啦」!,拉韋拉克又刺了第二刀,隨後當場被捉,他也沒想逃跑。 拉韋拉克據說是個瘋子,有一種強烈的慾望時刻在困擾著他,那就是行刺國王,人們還給這種病起了名字,叫弒君病。 後來,安娜王後(亨利四世的兒媳)輔助未成年的路易十四時,曾對他說,要學你的祖父(亨利四世),不要學你的父親(路易十三),路易十四問為什麼,安娜說,亨利四世去世時,大家都哭,而路易十三去世時,大家都笑。不錯,法國歷史上的名君很多,有查理曼大帝、路易十四、拿破崙等,但像亨利四世這樣在功業上和人格上都無可指摘的,只有他一人。 最浪漫的刺殺:化裝舞會上的黑手 當今的瑞典,在外人眼中無異於世外桃源,以高收入、高福利、高文明聞名於世。然而你是否知道,瑞典歷史上也有過貪污成風,秩序混亂的時代,那是在18世紀中期,瑞典在遭受了北方戰爭失敗的重創之後,貴族乘機奪權,進入了所謂的「自由時代」。 1772年,受制於貴族統治多年的古斯塔夫三世(1771—1792年在位),利用貴族階級內部的矛盾,以及僧侶、市民、平民三個階級對貴族的不滿,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解散了國務會議,恢復了專*制王權。就這個角度來說,他倒也算一代雄主。 但他在奪取權力之後,卻不但未能解決國內的財政危機,反而冒險挑起與俄國的戰爭,結果損失慘重,國內大批軍官嘩變。他的生活也十分奢華,他迷戀話劇,被後人成為「天才演員」。 這里還要補充說明一下化裝舞會。化裝舞會是歐洲宮廷中十分流行的一種娛樂,就是在舞會中戴上假面具,把自己化裝成神仙、鬼怪等,這樣就有利於毫無拘束地投入到舞會中去。 1792年3月16日,古斯塔夫三世准備參加晚上的化裝舞會。有人向他告密說,拒可靠消息,晚上有人要向他下毒手,古斯塔夫聽了哈哈大笑,因為類似的謠言他已聽過不下幾十次,還不都是空穴來風。當天晚上當舞會進行到高潮時突然有個人從背後向國王開了一槍。舞會頓時慘叫陣陣,亂成一團,兇手乘亂逃跑,但沒跑出多遠便被抓獲。 兇手是一個叫做安斯特洛姆的御林軍隊長,而他的後台是當時的大貴族——皮薩林將軍。古斯塔夫抑制貴族階層的政策使貴族中有不少人對他切齒痛恨,加上對他的經濟政策和外交政策不滿,使他周圍形成了一個要除去他的集團。 13天後,古斯塔夫醫治無效去世,臨終前留下兩句話:「殺他的是法國的雅各賓派,寬恕殺他的人。」但兇手被鐐銬示眾之後連抽三天的鞭刑,最後砍頭分屍投入海中。
⑤ 歐洲國君的法國皇帝是怎麼死的
你說的是路易十六嗎,他是被砍頭死的。如果你說的是拿破輪的話他是被流放以後得胃癌死的。
⑥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為什麼要被砍頭
諸位,是路易十六被砍頭的好不好,
按照本國教科書的一般說法,是因為他妄圖復辟,勾結外敵,妄圖逃跑……等等自絕於人民的罪惡行徑
真實的原因是,激進派通過處死國王,來「進一步推動革命,打擊保守派」是立威的做法。
法國慶祝革命200周年的慶典上,法國總統密特朗表示,「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但也是不可避免的。」
⑦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最後會被除死
主要原因是叛國
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打破君主立憲制度
雖然保留了君主,但路易十六拒絕簽署《人權宣言》
後法國與奧地利開戰,路易十六與奧地利達成協議
將作戰計劃告訴奧地利,以保住自己的王位
戰後,法國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路易十六東窗事發,於第二年,也就是1793年被處死~~~~
⑧ 法國被砍頭的國王是哪個
法國被砍頭的國王是路易十六,路易十六是波旁王朝最後一個國王,他也算是法國最出名乃至歐洲非常出名的一個皇帝了,她的出名就是因為被推上了斷頭台。在歐洲,國王一般是不會被推上斷頭台的,路易十六是歐洲被處死的三位皇帝之一,法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處死的皇帝,其實如果路易十六是一個什麼十惡不赦,驕奢淫逸的皇帝被處死就處死了,但是關鍵就在於路易十六其實並不是那麼失敗,他算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了。
最後,路易十六算是比較可惜的一個皇帝,他絕對不是法國歷史上最壞的皇帝,但是他卻是法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處死的皇帝,真的是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