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醫生雷奈·利奈克斯是如何獲得靈感的
一個偶然的游戲,刺激了一個簡單而又實用的發明。
據說在1809年,法國醫生雷奈·利奈克斯在巴黎。一天,天氣很好,他在廣場上散步。
一群孩子在做游戲。廣場邊上有一根很粗很圓的大木頭,被刨了皮不知要做什麼用。一個孩子在木頭的一邊,耳朵緊緊地貼在木頭的截面上,在認真地聽著什麼。
忽然他高興地喊了起來:「聽到了!我聽到了,你敲了6下!」
利奈克斯循著孩子的目光看去,木頭的另一端也有一個孩子趴著。
於是,他走過去看他們究竟在干什麼。只見孩子的手裡拿著小釘子。他問到:「親愛的孩子們,能告訴我你們怎樣玩嗎?」
這幾個小朋友做示範給他看。原來很簡單,不過是一人敲一人聽而已。
利奈克斯於是伏在木頭的一端,他聽到了清脆的敲擊聲。突然,他想到了什麼,眼睛一亮,說:「這下好辦了!」
⑵ 在法國如何就醫
對習慣了「有病就去醫院」的許多華人朋友來說,法國的醫療體系乍看頗為復雜,手續也很繁瑣,尤其是挑選醫生和醫院最令人頭痛。今年開始實行的醫療改革更使求醫問葯成了一件費心費力的事。針對這種憂慮,我們為巴黎大區的華人朋友們匯集了一些有關信息。
法國醫生制度簡介
在西方國家,醫生是是最受尊敬的職業之一,報酬也豐厚。這和他們所經歷的殘酷篩選和長期嚴格的訓練是分不開的。
首先,進入醫學院學習並不難。所有獲得HK類業士畢業文憑(Bac)的學生均可到醫學院注冊。但一年後必須通過篩選嚴格的資格考試後,才能繼續學習。這項考試的錄取名額只有200個,高達80%的學生會遭到淘汰。而且這項考試一個考生最多隻能參加兩次。失敗後意味著此生再也沒有成為醫生的機會了。所以社會上有各種針對醫科學生的補習班,幾乎所有考過的學生都參加過。
過了這一關,醫科學生需再經過至少6年的培訓,其中3年為醫學基礎教育,3年為臨床實踐,課程採取積分制,每年有考試,考不過還可以補考。在醫學基礎教育階段結束之後,還有一項更為嚴格的專科醫生資格考試(Internat)等著他們,考過者才能成為專科醫生(Spécialiste),並且分高者優先挑選專業。不參加考試或沒考過者成為通科醫生(Généraliste),或稱全科醫生。相對來說,專科醫生的社會地位更高,診費也貴一些。另外,他們還可以在國家規定的診費基礎上「隨行就市」地提高收費,而對患者來說,增收的這一部分是一般社會保險(Sécuritésociale)不給報銷的。
接下來,未來的通科醫生和專科醫生會分別接受3年和5年的醫院實習,然後寫出一篇畢業論文,通科學生可以自己選題目。也就是說,要成為通科醫生至少需要學習9年,而專科醫生至少11年。在法國,一般只要有了醫學院畢業文憑,便可以行醫了。醫師公會(L'ordre des médecins)是決定醫生是否具有行醫資格並發放行醫執照的機構。它主要考慮各地區醫生的分布是否均衡,並杜絕有不良行為紀錄的醫生繼續行醫。
醫學院的學生畢業後到醫院工作,被稱作住院醫師(interne),職位相當於醫學院的助教,工作性質屬於培訓。工作兩年後,再寫一篇論文並獲得通過,才能由住院醫師升任主治醫師(chef de clinique),相當於講師。住院醫師的階段最長為4年,而且服務的部門和跟隨的教授每半年要換一次,避免了學術圈內「近親繁殖」。
從醫生的角度來說,在私立醫院(Clinique)或診所行醫的純收入高,但有客源、房租、器材投入等方面的壓力。因此,許多醫生選擇掛靠在公立醫院,每周有幾天在醫院上班,其餘時間在自己的診所或私立醫院工作。甚至有的一周只需來公立醫院上一次班,或只來參加每周的會議。好處是可以將需要長期治療的重症病人由自己的診所轉到公立醫院來,以減少成本壓力。另外,由於成立自己的診所或加入私立醫院的投入很高,所以剛入行的專科醫生一般選擇先做頂替醫生,以建立起較固定的病人網,即客源。而私立醫院也分封閉和開放式兩種,封閉式醫院的醫生數量是固定的,沒有空位不會招新人。想進入的醫生可以花錢購買醫生空位,但好的醫院非常昂貴,一個位置可達一兩百萬歐元。開放式的醫院則體現在醫生可帶自己的病人加入,然後向醫院交付一定費用。
醫科學生畢業後要留在醫學院工作,需要經過嚴格的考試。最後能成為醫學院教授的人少之又少,是真正的權威。他們的社會地位非常高,一般去世後才會重選。與之對應的是他們優厚的報酬,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份來自醫學院,一份來自醫院。
法國醫院里還有許多外聘的專家、學者和外國醫生等,他們被稱作pratician attaché,即「客座醫生」,一般都專長突出,醫術過硬。佟效貢醫生就被巴黎七大的Bichat醫院和Bizet私立醫院聘為了消化外科客座醫生。他對世界先進的肝膽碎石和腹腔鏡手術尤為擅長。他認為,法國醫學界對優秀外國醫生的才華有非常客觀的評價和高度的尊重。
醫生這一職業是需要不斷積累經驗並更新知識的。法國的通科醫生每年有定期的醫學院培訓,以掌握最新醫療技術和葯物。而專科醫生還要定期參加同行會診,如果有三次在會議上不發言,即會被認為專業落後,職位難保。
如何挑選醫生和醫院
在法國看病,挑選醫院固然重要,而挑選醫院里的醫生才是關鍵。尤其是新的醫療改革規定,今年7月1日起看病必須先經過自己的社區醫生(Médecin traitant,也叫家庭醫生或經手醫生),再由他推薦其它專科醫生,否則診療費無法按社會保險的最高額度報銷(精神病等專科除外)。
當然人人都希望找到語言溝通順利、藝術高明的醫生。所以一般都會選擇親友推薦的華人。這當然沒錯,但我們建議您同時考慮以下方面:
1,診所離您的住址較近。因為生病的人畢竟不願意花很多時間和體力去坐車看病,由於嫌醫生診所遠而懶得診治有時會延誤病情,甚至造成嚴重後果。如果沒有語言問題,您也可以藉助電話黃頁(Pages jaunes)或上網查詢住處附近的醫生。
2,醫生擁有充足的自由問診(consultation sans rendez-vous)時間。有的醫生很有名,正是因為這樣,找他看一次病甚至要提前一、兩個月預約,這對大部分患者來說是很不方便的。其實每個社區都有一些醫生每周有固定時段(比如周二和周五下午)接待沒有提前預約的病人,隨到隨看,就方便多了。
3,最好找熟悉你的病史的醫生。比如有的患者對某種葯物過敏,或服用某些葯品時會產生較大副作用而必須同時配合以別種治療。熟悉你的病史和體質的醫生會找到最好的方案,降低不必要的風險。
如果突然受傷或急症發作,則必須送去醫院看急診。巴黎大區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各有一百多家。Assistance publique為最大的醫療救助機構,或可稱為巴黎的「衛生局」(網址為www.aphp.fr,可在線查詢各醫院詳細信息),董事長即法國總統希拉克。該機構囊括多家公立醫院,在巴黎市就擁有幾萬張床位。
法國注重醫學經濟學,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醫院的急診室白天幾乎全部開放,而且科類較全。但晚上的專科急診只有部分醫院才有。比如據佟醫生介紹,巴黎市居民夜間看眼科急診最好去巴黎聖母院旁邊的HOTEL DIEU醫院(1, place Parvis Notre-Dame,75004 PARIS),它還是專門的警察醫院和刑事案件傷情鑒定醫院;耳鼻喉科和頜面創傷去歐洲最大的PITIE-SALPETRIERE醫院(47-83, boulevard de l'Hopital,75013),或者北方火車站附近的LARIBOISIERE醫院(2, rue Ambroise-Paré,75010 PARIS),此外PITIE醫院還擁有血管外科、牙科、心臟外科的夜間急診。巴黎市郊的BEAUJON醫院(100, boulevard Général Leclerc 92110 CLICHY)擁有血管外科、手外科創傷、消化外科中的肝、膽、胰臟夜間急診;靠近巴黎西部布洛涅森林的AMBROISE-PARE醫院(92100 BOULOGNE-BILLANCOURT)也有血管外科夜間急診;燒傷可去COCHIN醫院(27, rue Faubourg Saint-Jacques 75014 PARIS);手外科創傷、心臟外科、尤其是傳染科,都可以去附屬於巴黎第七大學的BICHAT醫院(46, rue Henri-Huchard,75018 PARIS)。HOPITAL EUROPEEN GEORGES POMPIDOU(20-40, rue Leblanc 75015 Paris)也擁有手外科創傷、心臟外科急診。如果需要看兒科急診,尤其是腎病,則最好去NECKER兒科醫院(149, rue de Sèvres,75015 PARIS);看血液病和皮膚科急診去SAINT-LOUIS醫院(1, avenue Claude-Vellefaux,75010 Paris);腫瘤病和肝臟移植去巴黎南郊的PAUL-BROUSSE醫院(12, avenue Paul-Vaillant-Couturier,94804 VILLEJUIF),消化外科中的腸道病去SAINT-ANTOINE醫院(184, rue Faubourg Saint-Antoine,75012 PARIS);等等。如果不了解應去的醫院,可直接撥打急救電話15或112。
以上介紹的都是大型公立醫院。私立醫院的情況在此不便詳細介紹,其特點主要有:80%的私立醫院都是外科醫院,但只有大型私立醫院才有重症監護(service reanimation)。私立醫院只有主治醫師,可保證較高的治療水平,並可以直接指定名醫做手術等等。
華人在法就醫誤區及建議
除此之外,華人在法國就醫所遇到的主要問題或誤區可能還有:
1,語言不通。對此,我們建議法語不夠流利的朋友最好找語言表達較好的親友陪同去看病。再不然,可在家中准備一份法語的書面說明,將症狀詳細地描述一下,包括症狀表現、發作的時間、頻率、服用過的葯品、吃過的可能對病情有影響的食品等等。家中也要常備一本比較輕便的漢法詞典,如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袖珍型《外研社·漢法分類詞彙手冊》,描述病症的一般日常用語都囊括在內。
2,不熟悉法國就醫習慣。在中國看病直接去醫院,而在法國看病一般是到社區醫生的診所,而且非急診均需要和醫生電話預約,去找一般醫院里的醫生看病也是如此,除非是在醫生的自由問診時段內。
3,就醫心理與法國人不同。華人一般希望詳細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方法,而法國患者則習慣於完全聽醫生安排。佟醫生就舉了個例子,說有個法國病人去醫院看病,醫生問他問他過去得過什麼病,他答不上來,讓醫生去查病歷或問他過去的醫生。醫生又征詢他的意見要不要動手術,他只有一句話:「應該您來決定,因為您是醫生。」這在法國是很常見的,而在中國卻較難想像。手術前的簽字也是如此,在法國,成年人手術前只要自己簽字同意就可以了,兒童需要其監護人簽字。但在中國則還需要病人家屬甚至單位領導簽字。在2002年的Kouchner法生效之前,法國的醫生甚至有權利不向病人解釋治療方法和所用的葯物。但現在,法國的所有患者均有權利查詢自己的病歷和所有有關治療的信息。
4,希望直接找專科醫生治療。其實,患者常常只是憑猜測認為自己應當去看哪一科的醫生,但可能判斷並不準確,因而導致誤診或拖延治療。另外,法國有一些專科醫生(如神經、內分泌、心臟科等)都要求病人先去找通科醫生完成前期檢查,才會根據具體情況加以治療。所以,看病的第一站務必是找自己的社區醫生,咨詢各種醫療信息和轉院也都少不了通過他們。另外,所有有關醫療制度方面的信息可向自己的社區醫生或社會保險管理部門咨詢。比如在法國,有社會保險者均可享受每5年一次的全面體檢(包括造相、心電圖、驗血等),50歲以上的女性每3年享受一次免費乳腺造影,具體體檢地點可詢問保險部門。
華人在法國就醫所遇到的主要問題或誤區有:
1.語言不通。對此,我們建議法語不夠流利的朋友最好找語言表達較好的親友陪同去看病。再不然,可在家中准備一份法語的書面說明,將症狀詳細地描述一下,包括症狀表現、發作的時間、頻率、服用過的葯品、吃過的可能對病情有影響的食品等等。家中也要常備一本比較輕便的漢法詞典,如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袖珍型《外研社·漢法分類詞彙手冊》,描述病症的一般日常用語都囊括在內。
2. 不熟悉法國就醫習慣。在中國看病直接去醫院,而在法國看病一般是到社區醫生的診所,而且非急診均需要和醫生電話預約,去找一般醫院里的醫生看病也是如此,除非是在醫生的自由問診時段內。
3. 就醫心理與法國人不同。華人一般希望詳細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方法,而法國患者則習慣於完全聽醫生安排。佟醫生就舉了個例子,說有個法國病人去醫院看病,醫生問他問他過去得過什麼病,他答不上來,讓醫生去查病歷或問他過去的醫生。醫生又征詢他的意見要不要動手術,他只有一句話:「應該您來決定,因為您是醫生。」這在法國是很常見的,而在中國卻較難想像。手術前的簽字也是如此,在法國,成年人手術前只要自己簽字同意就可以了,兒童需要其監護人簽字。但在中國則還需要病人家屬甚至單位領導簽字。在2002年的Kouchner法生效之前,法國的醫生甚至有權利不向病人解釋治療方法和所用的葯物。但現在,法國的所有患者均有權利查詢自己的病歷和所有有關治療的信息。
4. 希望直接找專科醫生治療。其實,患者常常只是憑猜測認為自己應當去看哪一科的醫生,但可能判斷並不準確,因而導致誤診或拖延治療。另外,法國有一些專科醫生(如神經、內分泌、心臟科等)都要求病人先去找通科醫生完成前期檢查,才會根據具體情況加以治療。所以,看病的第一站務必是找自己的社區醫生,咨詢各種醫療信息和轉院也都少不了通過他們。另外,所有有關醫療制度方面的信息可向自己的社區醫生或社會保險管理部門咨詢。比如在法國,有社會保險者均可享受每5年一次的全面體檢(包括造相、心電圖、驗血等),50歲以上的女性每3年享受一次免費乳腺造影,具體體檢地點可詢問保險部門。
⑶ 法國醫生菲利普·克萊放棄撤僑留守武漢,他為何做出留守武漢的決定
因為他認為武漢需要他。
新的冠狀病毒激發了外國人對全球流行病的擔憂,但是克萊建議適當地看待這次疫情。他說,在正常情況下,流感可以在一個季節內殺死地球上多達55萬人。 “出時要經常戴口罩,這是地方政府的一項義務,因此武漢的每個人都戴口罩。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並經常洗手。對於克萊來說,留在中國是他的工作。
⑷ 米洛醫生生產地在哪裡
這個產地應該是在四川
⑸ 西方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醫生有哪些
一、希波克拉底(古希臘文:Ἱπποκράτης,前460年——前370年)為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的醫師,被西方尊為「醫學之父」,西方醫學奠基人。
提出「體液學說」,他的醫學觀點對以後西方醫學的發展有巨大影響。《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希波克拉底警誡人類的古希臘職業道德的聖典,他向醫學界發出的行業道德倡議書,是從醫人員入學第一課要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全社會所有職業人員言行自律的要求。
二、克勞迪亞斯-蓋倫(Claudius Galenus , 129~199),也被稱為「帕加瑪的蓋倫」(Claudius Galenus of Pergamum,帕加瑪位於土耳其),是古羅馬時期最著名最有影響的醫學大師,他被認為是僅次於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第二個醫學權威。
蓋倫是最著名的醫生、動物解剖學家和哲學家。他一生專心致力於醫療實踐解剖研究,寫作和各類學術活動,撰寫了超過500部醫書,並根據古希臘體液說提出了人格類型的概念,主要作品有《氣質》《本能》《關於自然科學的三篇論文》。
(5)法國名醫在哪裡擴展閱讀
其他對醫學做出貢獻的西方名人
一、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年8月6日—1955年3月11日),英國細菌學家,生物化學家,微生物學家
亞歷山大·弗萊明於1923年發現溶菌酶,1928年首先發現了青黴素。
二、安東 列文虎克(1632-1723)荷蘭科學家,發現了接種技術,即一種用注射來預防疾病的方法。
三、弗洛伊德-- 奧地利醫生弗洛伊德 (1856-1939)專心致志研究人的思想活動過程。他聆聽病人敘述他們的夢和想法來治療精神病人,這種治療方法叫做精神分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希波克拉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克勞迪亞斯-蓋倫
⑹ 世界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醫生
1.白求恩
全名諾爾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醫師。1890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產黨,1938年來到中國參與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他在中國工作的一年半時間里為中國抗日革命嘔心瀝血,毛澤東稱其為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
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1885年在維也納綜合醫院擔任醫師,從事腦解剖和病理學研究。然後私人開業治療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夢的解析》,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標志著精神分析學派最終形成。
3.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公元1822-1895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他研究了微生物的類型、習性、營養、繁殖、作用等,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並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循此前進,在戰勝狂犬病、雞霍亂、炭疽病、蠶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果,從而創立了經典免疫學。
4.J.利斯特(Lister,Joseph,1827~1912)英國外科醫生。他認為傷口中的腐爛和分解過程是由微生物所引起。1865年他用石炭酸消毒法進行復雜骨折手術獲得成功,他還用石炭酸消毒手術室、手術台、手術部位和傷口。並用復雜的包紮法包紮傷口。防腐法大大地減少了創傷化膿和手術後的死亡率。但還是沒有完全解決傷口的感染問題。1886年E.貝格曼(1836~1907)採用熱壓消毒器進行消毒,外科才真正進入了無菌手術的時代。
5.弗洛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1910年8月13日),她創立護士學校,傳播其護理學思想,提高護理地位,使護理學成為一門科學。她因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率護士進行戰地救護而聞名,被譽為「提燈女神」。1908年3月16日,她在88歲高齡時被授予倫敦城自由獎。她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女護士,開創了護理事業。「5.12"國際護士節是全世界護士的共同節日,就是為了紀念這位近代護理的創始人而設立的,這一天就是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的生日。
(6)法國名醫在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是指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葉桂、孫思邈、錢乙、宋慈、李時珍、葛洪,所屬領域是中醫和中葯。著有作品《扁鵲內經》、《外經》、《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
⑺ 雷奈克除了聽診器還發明了什麼
最佳答案1816年9月13日,法國名醫雷奈克用一本薄筆記本捲成圓筒,解決了困擾他很久的診斷難題,隨之他發明了聽診器。
最初的醫學熏陶
雷奈克的全名叫何內·希歐斐列·海辛特·雷奈克,出生於1781年2月17日,當時的法國醫學正處於黃金時代。雷奈克六歲那年,他的母親便因肺結核去世了,他父親是個小公務員,由於擔負不了沉重的生活負擔,就把小雷奈克送到他的叔叔居洛木·雷奈克醫師那裡寄養。
居洛木不是一般的開業醫師,他早先在巴黎學習醫學,其間曾到德國進修,最後畢業於歷史悠久的蒙佩里大學。由於他的醫術精湛,在短短的兩年內就當上了南特大學醫學院的院長。在當時的南特地區,居洛木家可以說是比較顯赫一時的。
少年時代的雷奈克本來很喜歡機械工程學,但由於受叔叔的影響,雷奈克最終還是選擇了不受人注目的醫學作為以後的職業,並在叔叔的幫助下,於14歲時進入南特大學附設醫院開始學習醫學。
因為雷奈克生來就很瘦弱,而且有遺傳性結核病的症狀,加上他在學習期間過於用功,沒有多久就大病一場。雖然後來康復了,但這場病大大耗弱了他的體能,使他一生都處於病蔫蔫的狀態之中。雷奈克的叔叔居洛木一心想讓他在將來能接其衣缽,並且希望他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便和他的父親達成協議,共同出資送他到巴黎去進一步提高醫學造詣。居洛木在雷奈克遠行時,這樣告訴他:「我的孩子,醫師這個職業就像鎖鏈一樣,只要搭在了我們身上,我們日夜都不能把它卸下來!」
一個醫學天才在巴黎求學的輝煌歷程
1801年4月中旬,雷奈克揣著父親和叔叔給他的600法郎,前往巴黎。他在米修拉丁區安頓好住處之後,不顧極度疲倦的身體,當天便向巴黎當時最有名的大醫院——創建於1607年的慈善醫院申請入學。
雷奈克之所以選擇這家醫院,是因為它擁有當時最有名的醫生科維薩特。科維薩特是19世紀法國醫學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於1804年成為拿破崙的御醫。他有無數個才智非凡的學生,法國醫學史上的許多名人大都出自他的門下。但後來最能彰顯師門與法國醫學界的,也就是這個來自南特大學的瘦弱年輕人——以發明了聽診器聞名於世的雷奈克。而雷奈克進入慈善醫院時,科維薩特年僅46歲,但在整個法國醫學界,他儼然已是仰之彌高的聖人。
在巴黎,醫學生只要完成兩件事就可以揚名立世。其一是成為「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其二是通過競爭激烈的考試,進入專門為已學完三年醫學課程的特殊學生所設立的臨床學校。雷奈克在導師科維薩特的熱心指導下,順利地獲得了這兩項殊榮。
科維薩特之所以在群賢畢集的眾多學生中特別青睞雷奈克,是因為雷奈克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在學術研究上也做出了突出成就。比如他在研究酒癮患者的受損而結痂的肝臟時,發現了肝上有暗棕色的特殊光澤,便使用希臘文Laennec scirrhosis(暗褐色或暗棕色)來形容,後來此病也因而被命名為「雷奈克氏肝硬化」。直到現在,一些醫生在提及雷奈克之名時,首先想到的是肝硬化而不是聽診器。
在科維薩特成為拿破崙御醫那年,雷奈克通過了當時最優秀學校的所有嚴格的資格考試,獲得了一名法國醫學生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被選進屬於皇家醫學會的醫學衛生學院。當時他才23歲。但荒唐的是,取得如此成就的雷奈克,居然找不到一家醫院願意聘用他。
醫學史上的重大發明就在一瞬間
1816年,在巴黎呆了十幾年也沒被政府醫院任用的雷奈克已經35歲了,正准備回到南特大學參加叔叔的執業行列時,意想不到的一件事不僅改變了他的一生,而且也改變了醫學的歷史—內克醫院決定聘用他!非常可笑的是,這位在歐洲大名鼎鼎的醫學研究者之所以能獲得他期待許久的工作,不是因為他超凡的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而是單純地因為人際關系。雷奈克的一個名叫貝菲的朋友正好從次國務卿升任為內政部長,有權決定誰到內克醫院任職。
不管怎麼說,雷奈克就是在內克醫院發明了使整個醫學前進一大步的聽診器。他的一位名叫格拉維爾的學生在關鍵時刻正好在場,這個來自英格蘭的年輕人記下那天是9月13日。
格拉維爾的記錄帶有幾分野史意味:「早上雷奈克醫師在盧浮宮廣場散步時,看到幾個孩子正在玩他在孩提時代常玩的一種游戲——一個孩子附耳於一根長木條的一端,他可以聽清楚另一個孩子在另一端用大頭針刮出的密碼。絕頂聰明的雷奈克一下子想到他的一個女患者的病情……他立即招來一輛馬拉篷車,直奔內克醫院。他緊緊捲起一本筆記本,緊密地貼在那位美麗少女左邊豐滿的乳房下——長久困擾著他的診斷問題迎刃而解了!於是,聽診器誕生了!」
然而,雷奈克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1816年我去探視一位年輕的女患者,她正因心臟病的症狀而受苦。由於她體形肥胖,以手敲診或觸診斷又起不了多大作用,而附耳於其胸口做診斷又不被風俗允許,我忽然想到少年時用木桿傳遞聲音的游戲。我的意思是,音響
⑻ 聽診器是誰發明的
雷奈克:聽診器的發明者
1816年9月13日,法國名醫雷奈克用一本薄筆記本捲成圓筒,解決了困擾他很久的診斷難題,隨之他發明了聽診器。
■最初的醫學熏陶
雷奈克的全名叫何內·希歐斐列·海辛特·雷奈克,出生於1781年2月17日,當時的法國醫學正處於黃金時代。雷奈克6歲那年,他的母親便因肺結核去世了,他父親是個小公務員,由於擔負不了沉重的生活負擔,就把小雷奈克送到他的叔叔居洛木·雷奈克醫師那裡寄養。
居洛木不是一般的開業醫師,他早先在巴黎學習醫學,其間曾到德國進修,最後畢業於歷史悠久的蒙佩里大學。由於他的醫術精湛,在短短的兩年內就當上了南特大學醫學院的院長。在當時的南特地區,居洛木家可以說是比較顯赫一時的。少年時代的雷奈克本來很喜歡機械工程學,但由於受叔叔的影響,雷奈克最終還是選擇了不受人注目的醫學作為以後的職業,並在叔叔的幫助下,於14歲時進入南特大學附設醫院開始學習醫學。
因為雷奈克生來就很瘦弱,而且有遺傳性結核病的症狀,加上他在學習期間過於用功,沒有多久就大病一場。雖然後來康復了,但這場病大大耗弱了他的體能,使他的一生都處於病蔫蔫的狀態之中。而雷奈克的叔叔居洛木一心想讓他在將來能接其衣缽,並且希望他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便和他的父親達成協議,共同出資送他到巴黎去進一步提高醫學造詣。居洛木在送雷奈克遠行時,這樣告訴他:「我的孩子,醫師這個職業就像鎖鏈一樣,只要搭在了我們身上,我們日夜都不能把它卸下來!」
■一個醫學天才在巴黎求學的輝煌歷程
1801年4月中旬,雷奈克揣著父親和叔叔給他的600法郎,前往巴黎。他在米修拉丁區安頓好住處之後,不顧極度疲倦的身體,當天便向巴黎最有名的大醫院——創建於1607年的慈善醫院申請入學。雷奈克之所以選擇這家醫院,是因為它擁有當時最有名的醫生科維薩特。科維薩特是19世紀法國醫學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於1804年成為拿破崙的御醫。他有無數個才智非凡的學生,法國醫學史上的許多名人大都出自他的門下。但後來最能彰顯師門與法國醫學界的,也就是這個來自南特大學的瘦弱年輕人——以發明了聽診器聞名於世的雷奈克。而雷奈克進入慈善醫院時,科維薩特年僅46歲,但在整個法國醫學界,他儼然已是仰之彌高的聖人。
在巴黎,醫學生只要完成兩件事就可以揚名立世。其一是成為「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其二是通過競爭激烈的考試,進入專門為已學完三年醫學課程的特殊學生所設立的臨床學校。雷奈克在導師科維薩特的熱心指導下,順利地獲得了這兩項殊榮。科維薩特之所以在群賢畢集的眾多學生中特別青睞雷奈克,是因為雷奈克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在學術研究上也做出了突出成就。比如他在研究酒癮患者的受損而結痂的肝臟時,發現了肝上有暗棕色的特殊光澤,便使用希臘文Laennec』scirrhosis(暗褐色或暗棕色)來形容,後來此病也因而被命名為「雷奈克氏肝硬化」。直到現在,一些醫生提及雷奈克之名時,首先想到的是肝硬化而不是聽診器。
在科維薩特成為拿破崙御醫那年,雷奈克通過了當時最優秀學校的所有嚴格的資格考試,獲得了一名法國醫學生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被選進屬於皇家醫學會的醫學衛生學院。當時他才23歲。但荒唐的是,取得如此成就的雷奈克,居然找不到一家醫院願意聘用他。
■醫學史上的重大發明就在一瞬間
1816年,在巴黎呆了十幾年也沒被政府醫院任用的雷奈克已經35歲,正准備回到南特大學參加叔叔的執業行列時,意想不到的一件事不僅改變了他的一生,而且也改變了醫學的歷史——內克醫院決定聘用他!非常可笑的是,這位在歐洲大名鼎鼎的醫學研究者之所以能獲得他期待許久的工作,不是因為他超凡的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而是單純地因為人際關系。雷奈克的一個名叫貝菲的朋友正好從次國務卿升任為內政部長,有權決定誰到內克醫院任職。
不管怎麼說,雷奈克就是在內克醫院發明了使整個醫學前進一大步的聽診器。他的一位名叫格拉維爾的學生在關鍵時刻正好在場,這個來自英格蘭的年輕人記下那天是9月13日。格拉維爾的記錄帶有幾分野史意味:「早上雷奈克醫師在盧浮宮廣場散步時,看到幾個孩子正在玩他在孩提時代常玩的一種游戲——一個孩子附耳於一根長木條的一端,他可以聽清楚另一個孩子在另一端用大頭針刮出的密碼。絕頂聰明的雷奈克一下子想到他的一個女患者的病情……他立即招來一輛馬拉篷車,直奔內克醫院。他緊緊捲起一本筆記本,緊密地貼在那位美麗少女左邊豐滿的乳房下——長久困擾著他的診斷問題迎刃而解了!於是,聽診器誕生了!」然而,雷奈克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1816年我去探視一位年輕的女患者,她正因心臟病的症狀而受苦。由於她體形肥胖,以手敲診或觸診斷又起不了作用,而附耳於其胸口做診斷又不被風俗允許,我忽然想到少年時用木桿傳遞聲音的游戲,我的意思是,音響學里指出,聲音透過某些固體的傳遞可以達到放大的效果。靈光一現之後,我立刻用紙捲成圓筒,結果一點也不意外,我聽到心臟運動的聲音,比我以前任何一次直接附耳於患者胸口來得更清晰。那一刻,我思索著,這是一個好辦法,除了心臟以外,胸腔內器官運動所製造的聲音,應該也可以使我們更確認其特性……」
顯然就在一瞬間,一個捲起的紙筒使臨床醫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雷奈克親自製造出第一個聽診器之後,有人稱之為「獨奏器」,也有人稱為「醫學小喇叭」,他的叔叔建議命名為「胸腔儀」。幾經考慮後,雷奈克最後決定定名為「聽診器」。
■最珍貴的遺產
1819年,他辭去內克醫院的工作,乘著一輛黑色的馬拉篷車離開了巴黎。幾經游歷之後,雷奈克於1826年6月和妻子雅奎琳·雅龔回到故鄉,接著便一病不起。
8月13日,雷奈克最後一次從譫妄中清醒過來,他看見妻子坐在一邊注視著他,便掙扎著坐起來,慢慢把手上的戒指摘下,一邊放在床邊的小桌上,一邊斷斷續續地說:「我不這樣做,其他人馬上也會為摘下它,我不想讓他們來做這痛苦的事情。」兩個小時以後,舉世聞名的醫學家、醫學史上第一種診斷工具的發明者雷奈克長辭於世。他的遺囑中有這樣一項內容:「將我的醫學書籍和論文都贈給我的外甥梅希笛克,還有手錶和戒指;這些都是不重要的。值得永存的是,我把我所製造的第一個聽診器留給了他,這才是我贈與他的最珍貴的遺產
⑼ 雷奈克是怎樣發明聽診器的
雷奈克:法國名醫,聽診器的發明者。1801年4月中旬,雷奈克揣著父親和叔叔給他的600法郎,前往巴黎。他在米修拉丁區安頓好住處之後,不顧極度疲倦的身體,當天便向巴黎當時最有名的大醫院——創建於1607年的慈善醫院申請入學。
格拉維爾的記錄帶有幾分野史意味:「早上雷奈克醫師在盧浮宮廣場散步時,看到幾個孩子正在玩他在孩提時代常玩的一種游戲——一個孩子附耳於一根長木條的一端,他可以聽清楚另一個孩子在另一端用大頭針刮出的密碼。絕頂聰明的雷奈克一下子想到他的一個女患者的病情……他立即招來一輛馬拉篷車,直奔內克醫院。他緊緊捲起一本筆記本,緊密地貼在那位美麗少女左邊豐滿的乳房下——長久困擾著他的診斷問題迎刃而解了!於是,聽診器誕生了!」
⑽ 醫生孤身一人橫渡大西洋,為何被稱為「海軍的榜樣」
談及橫渡大西洋的人物,歷史上有很多,但最出名的還是哥倫布,因為他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實際上,還有不少並不被我們熟知的小人物,也有過橫渡大西洋的經歷,比如今天要講的這位法國醫生阿蘭·邦巴爾,他曾在1952年,不帶食物與淡水,靠著一橡皮艇用65天橫渡了大西洋。
他還自製了一套標準的海上自救設備,被英國海軍所接受,不少海軍與空軍根據邦巴爾的經驗,做出了相應的海上自救訓練項目。
可以說邦巴爾這一行為,早已超出了一名醫生的能力范圍。他用行動證實了自身理論的可行性,又在實踐中將理論不斷完善,最終為人類的海上事業添磚加瓦,被稱為「海軍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