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馴鷹捕食
馴養野鷹用於狩獵活動,在蘇東坡那個時代以前就已開始了。我們的祖先很早發現鷹善於捕捉野雞、野兔和野鴨等動物,於是他們開始探索馴鷹狩獵的方法。歷史上,用鷹狩獵被稱為鷹獵。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秦朝宰相李斯被處死前仍想著「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東門」的生活。可見,當時鷹獵已是貴族的主要游樂活動之一。據考證,鷹獵最早起源於東方,公元前721~705年亞述(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王國,在今伊拉克北部)國王薩爾貢二世在位時便有鷹獵活動。後來,西方的商人、冒險家和東征的十字軍士兵在東方學會了鷹獵術,並將此術傳入歐洲大陸。起先,鷹獵是特權階級專有的消遣活動,到17世紀,鷹獵便在大眾中普及了。1770年,世界上第一個鷹獵者協會在英格蘭成立。鷹獵所使用的鷹種類很多,在我國主要是蒼鷹。這種鷹體形修長,雄鷹體長0.5米,雌鷹比雄鷹大,約0.56米。
野生蒼鷹喜歡棲息在森林中。它們翅膀短圓,飛行時,蒼鷹可振翅疾飛,亦可在高空悠閑地翱翔,還能懸停在空中發出「滴—利利利……」的鳴叫。蒼鷹捕獵時,總是先落在一棵視野寬闊的大樹上尋找獵物,一旦發現目標便急沖而下,鷹獵者正是利用蒼鷹這種捕食習性。蒼鷹捕獵的成功率很高,因為它有獵人和獵犬幫助驚動獵物,當獵物驚慌失措時,蒼鷹便迅速出擊,一舉抓獲獵物。這時獵人要及時趕到,奪下獵物,給獵鷹餵食以示獎勵,否則,獵物就會成為蒼鷹的美食。據說雌鷹的捕獵本領比雄鷹高,因而馴鷹人喜歡誘捕雌鷹馴養。
⑵ 老鷹的資料
鷹獵者利用鷹在捕獵時,總是先落在一棵視野寬闊的大樹上尋找獵物,一旦發現目標便急沖而下的習性捕獲獵物。
打獵時,由獵手與獵犬幫助驚動獵物,趁獵物驚慌失措時,獵鷹出擊,抓獲獵物,這時獵人要及時趕到,奪下獵物,給獵鷹餵食以示獎勵,否則,獵物就會成為蒼鷹的美食。
老鷹的壽命一般在50年,一次生蛋2~5枚,白底有紅棕色斑點、孵卵期約38天,它們的巢穴一般築的很高,老鷹一次生下2~5個蛋,一般僅能成活1隻小鷹。
飼養方法:
鷹並不難養,有的種類以昆蟲為食,有的以捕魚為生,大體而言都不能是肉食性的動物。包括昆蟲、鮮魚在內,營養最高的食物要數老鼠與鵪鶉,家裡吃的肉也可以作為他們的食物。
從幼鷹開始養,餵食起來就更簡單,可以訓練幼鷹從鑷子食用肉片等餌食,此外還可以餵食肝臟、心臟等內臟。
馴鷹最開始的那個環節叫「熬鷹」,就是連續很多天不讓鷹睡覺,同時也不給鷹吃的,目的就是讓鷹最終聽人的話。鷹被餓了七八天後,開始給吃的,這個環節叫「開食」。
接下去的環節叫「帶軸」,它的另外一個說法叫「勒膘」,意思比較明白,就是要讓鷹減肥。辦法是用線麻團包裹上一塊鮮肉,讓鷹吞下去。鷹消化不了線麻團,就只好把它嘔出來,這樣也就順便將腸子里的油也颳了出來,這會使鷹更飢餓,也更聽從人的調遣。飢腸轆轆的鷹在這樣的反復的不擇手段的調教下很快就成為一架躍躍欲試的狩獵機器。
在整個馴鷹過程中有兩個細節讓人少許心安。一個鷹把式在「拉鷹」前,要拜祭鷹神,整個過程與拜祭先人差不多。再一個是,所有馴鷹者過去都遵循一個老規矩,即在春天把已然馴化的鷹放回山林,讓它去生兒育女。有時,即或已被馴化的鷹不願意離開主人,鷹把式也要想盡一切辦法把它送走。
⑶ 怎樣馴鷹飛到人手上吃食
馴鷹主要是馴化幼鷹。不過,一般蒼鷹都在高大樹木的頂部做巢,很少有人敢到鷹巢中掏雛鷹。如果那樣,偷竊者會受到雌雄蒼鷹的攻擊,輕則被抓傷,重則被抓傷雙眼,甚至喪命。由於近幾十年來大量使用農葯,森林被過度開發,蒼鷹已不多見了。鷹獵活動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蒼鷹的存活數量,這一問題如何解決還有待研究。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游隼也是常用的獵鷹。中世紀時,在英國,只有伯爵以上的貴族才有擁有游隼的權力,一般貧民百姓只能馴其他的鷹。嚴格他說,游隼不是鷹而是隼。隼的體型一般比鷹小,它翅膀尖長,善於疾飛,有鳥中殲擊機的美稱。
我國古代稱隼為鷙,是疾飛之鳥的意思。隼跟鷹的重要區別在嘴上,隼上頜邊緣有一個銳利的齒突,而鷹沒有。
游隼在它同類中算較大的一種,它體長約0.5米,雙翅展開可達0.7米左右。游隼主要在開闊的原野上活動,農田、草地、河谷及山地丘陵都是它們大顯身手的地方。游隼飛行很快,在捕捉獵物時,最快可達每小時360千米。游隼主要以鳥類為食,而且大都在空中捕食。它們以高速追上獵物,伸出利爪猛擊獵物。獵物受傷後直落到地上,有時游隼不等獵物落地,便在空中將它們截獲。然而,有時游隼也會失手,不能一舉擊中獵物。遇到這種情況,游隼是從不放棄獵物的,它會再次升空攻擊,直到捕獲獵物為止。捕獵時,游隼一般先用利爪刺穿獵物的頸椎骨,再用嘴啄破獵物頸部血管,有時甚至啄斷獵物的脖子。然後,它撕掉鳥的羽毛,撕食獵物的肌肉。這種本領即使是剛出窩的小游隼也運用自如。一窩游隼在一個夏天能吃掉300隻中等大小的鳥。它們的食譜中包括針尾鴨、赤頸鴨、綠頭鴨、銀鷗、斑鳩、野雞、野兔、鼠和昆蟲等。正因如此,游隼才廣受馴鷹者賞識。
游隼分布廣泛,從寒冷的北極到非洲的南端都有它們的蹤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曾馴養大批游隼,用它們在空中截擊同盟國用於傳遞消息的信鴿。這樣做,確實破壞了協約國的情報系統。但是,游隼不能識別敵我,它們也不會放過德國的信鴿,德國人這才被迫停止使用游隼。我國也有游隼,但主要是冬候鳥,而且數量十分稀少。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游隼受到嚴重的威脅,數量正在急劇下降。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范圍的濫用農葯。游隼捕食體內積存農葯的獵物後,它們的生殖系統受到損害,就會降低產卵率和胚胎的成活率。更嚴重的是,在包括游隼在內的許多猛禽腦部血液中檢測出微量的農葯,這對游隼高度發達的運動調節系統無疑是一個潛在的威脅。一旦腦部的農葯量達到中毒水平,游隼不僅不再是捕獵能手。而且很可能連飛翔都困難了。在美國,游隼被認為已瀕臨絕跡,許多科學家正全力以赴,投入拯救和保護工作。這種風靡一時的獵鷹還能重振雄風嗎?人們拭目以待。
鷹絕不僅僅是供人類狩獵用的獵禽。更重要的是,它們在維持生態平衡中是不可替代的角色。50年代初期,法國兔子成患。為了控制兔子的數量,保護農牧場,法國人故意使兔粘液瘤病在野兔中流行。這樣,法國確實有效地控制兔子的數量,但歐洲其他國家卻因此遭殃。因為這些國家兔子的數量維持在正常水平,而兔粘液瘤病的流行造成90%兔子死亡。可是,在西班牙南部馬里馬斯生活的兔卻一直保持相當的數量,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馬里馬斯地區捕食猛禽較多,而感染粘液瘤病的病兔又較易被猛禽捕殺,染病的兔子不斷被淘汰,於是粘液瘤病並沒在馬里馬斯兔群中流行。如果沒有猛禽,誰又能使馬里馬斯兔群兔於瘟疫之災呢!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它說明,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鷹這種捕食鳥類能對它捕食對象的群體起控制或保護作用。實際上,它們是在幫助捕食對象的群體淘汰體弱多病、無生存競爭能力的個體,從而保證獵物群體的健康及競爭能力。當然,它們也在一定范圍內控制獵物的數量,如一隻雀鷹每年要吃290隻老鼠,這相當於16對老鼠一年所能繁殖的小鼠數。可想而知,雀鷹對鼠類的數量具有強有力的控制能力。因此鷹類是生態平衡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讓我們努力保護這些猛禽吧。
金雕素以勇猛威武著稱。古代巴比倫王國和羅馬帝國都曾以金雕作為王權的象徵。在我國忽必烈時代,強悍的蒙古獵人盛行馴養金雕捕狼。時至今日,金雕還成了科學家的助手,它們被馴養後用於捕捉狼崽,對深入研究狼的生態習性起過不小的作用。當然,在放飛前要套住它們的利爪,不至於把狼崽抓死。據說,有隻金雕曾捕獲14隻狼,它的兇悍程度可見一斑。
金雕並非金色的雕,盡管它源於希臘語的名字直譯是金色的鷹。這里提到的金色,可能是就它頭和頸後羽毛在陽光照耀下反射出的金屬光澤而言,因為它全身的羽毛呈栗褐色,跟金色相距甚遠。金雕體長近1米,體重4千克左右,是雕中最大的一種,它們的腿除腳趾外全被羽毛覆蓋,看上去確實儀表堂堂。
金雕翼展達1.5米,飛行很快,在追擊獵物時,它的速度不亞於猛禽中的隼。正是因為這一點,分類學家最初將它們列為隼的一種。金雕飛行快捷,它有機智靈活的捕獵方式。在搜索獵物時,金雕是不會快速飛行的,它們在空中緩慢盤旋。一旦發現獵物,它們便直沖而下,抓住獵物後便扇動雙翅,疾若閃電般飛向天空。剛剛出窩的狼崽常常遭到這種襲擊,待母狼趕來營救已為時過晚。在空中,金雕也能隨心所欲地捕食。有人記述過金雕從地面沖上天空,捕食飛過的野雞的情形:金雕沖上天空,當飛到野雞下方時,突然仰身腹部朝天,同時用利爪猛擊野雞。野雞受傷後直線下落,金雕又翻身俯沖而下,把下落的野雞凌空抓住。這簡直是一位卓越的飛行家在表演
⑷ 如何熬鷹就是如何訓教鷹
熬鷹
熬鷹,老北京話,也做熬大鷹,訓練獵鷹的方式之一。往白里說,也就是不讓獵鷹睡覺,熬著它,使它睏乏,主要跟當時人喜歡玩鷹有關。因為鷹習性兇猛,剛捉回來後不讓鷹睡覺,一連幾天,鷹的野性被消磨。熬鷹不是那麼容易的,而且並不是什麼鷹都要熬。我們講熬鷹,僅僅限於黃鷹(蒼鷹),我國新疆蘇木塔什鄉被譽為獵鷹之鄉。在那裡柯爾克孜族人世代與鷹為伴,熬鷹也成了柯爾克孜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狩獵是游牧民族的輔助性產業,哈薩克族也是如此。在他們的狩獵活動中,有一種非常獨特的傳統狩獵方式,即用馴化的鷹進行捕獵。
古代獵人沒有槍械等現代的狩獵工具,所以經常用獵狗或馴化的獵鷹捕獲獵物。鷹獵的關鍵,是獵鷹的調養、馴化。獵手們捕獲野鷹後,便注入全部心血,精心喂養、細心關照,為鷹做皮絆、制眼罩,每天放飛、進行調馴。在馴化之前,要給鷹喂好吃的,使它盡快長得膘肥體壯。但這時的鷹膘是一種虛膘,要使它變成肌肉才有力量。馴鷹開始,首先要給鷹拉膘,不但不給進食,還要給它洗胃。洗完胃再用熱水給鷹洗澡,讓它出汗。晚上再把鷹放在專門馴鷹的粗繩子上,鷹站不穩,而且還有人在下面不斷地用棍子敲打繩子,繩子不斷晃動,這樣鷹就無法睡覺了,這叫「熬鷹」。鷹疲乏到極點,就會掉在地上,此時用清水沖洗鷹頭,然後讓鷹飲茶或鹽水。這樣沒幾天鷹就瘦下來了,有的鷹會餓得只剩皮包骨頭,一點精神都沒有。這時就開始馴化,用特製的眼罩戴在鷹頭上,不讓它看見任何東西,專門喂它一些兔子、鴿子、小鳥等動物肉,使它消除對人的恐懼和敵意感。接著就是讓它進行捕獵訓練。鷹的尾毛有十六根。鷹就憑這十六根尾毛調節起飛、制動、滑翔、下墜和捕捉獵物。訓練時用線把這十六根尾毛一根一根地纏起來。羽毛之間的線不能太緊或太松,過緊了不能起飛,過鬆了它就會飛跑。在訓練的場地上把兔子、鴿子用繩子拴住。一切准備好後,就把鷹的眼罩摘掉,這時獵鷹便去抓捕獵物,直到吃飽。接下來的訓練就是當它捕捉到獵物後不讓它吃,如此反復多次,到最後才讓它吃。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把羽毛松開幾根,乃至以後全部松開。半個月後,鷹就完全被馴化了。檢驗馴化的結果時,在房內放置些肉,招鷹來吃,如鷹能來吃,就算成功了,就可以到外邊放鷹捕獵了。喂鷹時,只喂瘦肉,而且不能飽食,這是因為「鷹飽不捕獵」。還有不見獵物,不揭眼罩,更不能解開腳絆,這就叫「不見獵物不放鷹」獵鷹用它的利爪能捕捉狼、黃羊、狐狸、兔子和其它飛禽類動物。
現代熬鷹都是把鷹腳拴個木棒上,讓它腳不能離開棒子,放在一間單獨的空房間,然後房間用大的燈泡,500W的或是1千的,24小時開著,剛開始它能堅持亂動,一旦你發現它不動了,就晃動桿子,就像港台審犯人一樣,24小時不讓鷹休息,最多3天,就馴服了,只要你進去它沖你點頭那就OK了。
注意訓的時候千萬不要第二個人進去。然後把它眼蒙上,帶它出去散步,2天不要拿下眼罩,你就在它耳邊吹哨,讓它記住這是你在吹,然後就可以拿下眼罩慢慢教你想要的東西。(記住:在放進房間到它記住你哨聲前都不要餵食,不要給它東西吃,然後你專門分幾種哨聲一種是餵食召喚的 一種是讓他自由飛或是捕捉的,當他能記住了就可以餵食了,然後就可以炫耀你的寵物了。)
鷹狩獵的場面是令人神往的。舉鷹的獵手,左手架鷹,右手揚鞭,馬蹄飛馳,獵狗狂奔,獵手緊盯獵物不放。選好地形後,急速地揭開鷹眼罩,扯去鷹腳絆,一聲唿哨,那飢餓發瘋、近乎發狂的獵鷹,象箭一樣騰空而起,向受驚的獵物猛沖而去。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只要把那眼尖、力大、敏捷、兇猛的大鷹撒出去,頃刻間就能將它們生擒活捉回來。一隻好獵鷹,一年能捕捉數百隻獵物。難怪有人說,一匹好馬難換一隻好鷹,可見它的身價之貴重。
⑸ 訓鷹師怎麼考
訓鷹師的申領條件:向所在地縣級政府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請,並填寫《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申請表》。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訓鷹師鷹獵活動:鷹屬於遷徙鳥類,每年秋季,產於北方的鷹向南方遷徙,途經麗江的玉龍雪山、老君山等幾座大山,山民們便上山捕鷹。
凌晨三四點鍾捕鷹人就要出發,摸黑爬山來到早先布網的地方,把鴿子拴在竹竿一端,竹竿中間固定一個支點做成杠桿,另一端系一根繩子放於預先搭好的草窩棚中,人藏在其中靜靜等候。
訓鷹師狩獵方式:
「膘水肥」的鷹不願捕獵,「膘水瘦」的鷹雖有強烈的捕食慾望,但會因體力不支難以捕到獵物,只有恰到好處,才能訓出一隻好鷹。具有豐富經驗的訓鷹「老把式」可以通過觀察鷹的眼神、動作、體形判斷出一隻鷹的「膘水」是否達標。
馴鷹的最後一步是在鷹進食的時辰將鷹帶到空闊的地帶,解開腳扣,讓鷹自由飛翔,然後舉起平時架鷹餵食的一隻手臂,喊著口令,讓鷹飛回手臂吃食。訓練開始是在人少的地方,然後是在人多的地方,直到在任何地方只要鷹聽見口令,就飛回主人手臂上才算大功告成。
⑹ 如何馴鷹
鷹類到家不要急於餵食,因為在運輸途中的驚嚇勞累促使它不吃食物.可以關籠子里用黑布蒙著切記要放水盆.水盆最好用體積比較重的,因為太輕可能會被踩翻。
2天後可以餵食生肉,但是不要讓它見光,見光會導致它亂飛.1星期後可以用皮套或繩子栓腳,並做一個架子讓它上架.至於熬鷹,個人有個人的訓法,本人建議在鷹開食後把它放在旁邊,人在身邊看電視或是上網.最好是有朋友幫助,連續熬它2天,一般就不怕人了,熬掉它的野性.悶鷹就是不讓鷹見光!
讓它整天無聊,盡量把它的脾氣搞得火爆!
讓鷹性子最火暴的時候就累鷹!
在最烈性的時候殺性才殺得徹底啊!
很多方法!
有不讓睡覺的!
但重要的是讓鷹十分的疲倦!
所以晚上餵食物就是這養!
鷹在進食以後兩三小時內不會睡著!
所以說11點~~1點喂鷹沒有什麼時間休息的.
熬鷹的最後一步是餓鷹!
餓鷹的最關鍵就是把鷹餓瘦!
現在我認為是對鷹最殘酷的一步!
可以說是精神和肉體的摧殘!
我們這邊的老土馴鷹法 和你熟了之後就可以上手了,切記帶上皮手套。
如果你不怕它爪子的話,可以不戴。 用黑布剪一頂帽子蒙在鷹頭上,然後讓它站在手上,記得用繩子系住腳,繩子的另一頭系住自己的手,以防逃跑,讓它習慣你的手勢.等它和你的配合已達到最佳就可以把帽摘下.這樣最基本的馴鷹步驟就算成功了.
⑺ 有沒有人知道在哪裡能買到小鷹,怎麼訓鷹
買還是能買到的 你要是在大城市就別想了,去內蒙古二旗那邊就能買到,但是現在國家禁止買賣,所以擔風險
價錢一般開價1000小鷹 大點的還要貴 你可以砍價,
訓還是最古老的辦法 把鷹腳拴個木棒上,讓它腳不能離開棒子,放在一間單獨的空房間,然後房間用大的燈泡,500W的或是1千的,24小時開著,剛開始它能堅持亂動,一旦你發現它不動了,就晃動桿子,就像港台審犯人一樣,24小時不讓鷹休息,最多3天,就馴服了,只要你進去它沖你點頭那就OK了,注意訓的時候千萬不要第二個人進去,
然後把他眼蒙上,帶他出去散步,2天不要拿下眼罩,你就在它耳邊吹勺,讓它記住這是你在吹,然後就可以拿下眼罩慢慢教你想要的東西
記住 在放進房間到它記住你哨聲前都不要餵食,不要給它東西吃,然後你專門分幾種哨聲 一種是餵食召喚的 一種是讓他自由飛或是捕捉的,當他能記住了就可以餵食了,然後就可以炫耀你的寵物了
這是以前老人訓鷹用的 。
「鷹有鷹道」,這是一句俗語,意思是是說鷹飛行過程中有一定的規律,通俗一點說就是鷹從哪兒飛來的,回去的時候還是飛那條線路。所以捕鷹者一般都是通過觀察鷹的飛行路線,在它回去的地方設網,它肯定還會原路返反,這時就會捕獲成功。
至於捕到後怎麼訓鷹,只有一辦法,「熬鷹」,就是人跟它對視堅持,人跟鷹都不吃不喝,直至把它的精氣神跟意志擊潰,使它屈服於你(這辦法電視刷「闖關東」上有詳細描述),但現在一般人都不會這個辦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⑻ 關於〈馴鷹〉
趙明哲:最後的馴鷹人
翻開吉林市地圖,在霧凇島西岸、土城子北面約10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叫打漁樓的村子。史書上記載,這里又叫鷹屯,是努爾哈赤設立的專門捕鷹機構,類似於皇家獵鷹專供站。當地人世代為皇族服務,捕到的鷹在這里馴服後供皇上及王公們打獵把玩。獵鷹獵手自稱為鷹把式。如今,僅存的鷹把式只剩下一個支脈,其第十三代傳人趙明哲因此被稱為「最後的獵鷹人」。
在現今的鷹屯,趙明哲無疑是最優秀的鷹把式,他已被認定為中國民間文化「海東青馴養」的傑出傳承人。由於趙明哲捕鷹、馴鷹、使鷹、架鷹的技術極其嫻熟,並親自接觸過著名的獵鷹極品「白玉爪」,因而在東北十分出名。一個偶然的機會,記者隨央視《中國記憶》欄目組探訪了這位獵鷹者。
背著族人的屍骨還鄉
「能夠馴服天空霸主的漢子,該是何等的魁梧和氣魄?」驅車前往鷹屯的途中,這個問題一直在腦海中翻滾。而當車繞過參差的籬笆院牆停下來時,眼前出現的卻是一個瘦瘦小小的男人,滿臉皺紋、鬍子拉碴。朋友告知:「這就是趙明哲。」
趙明哲,伊爾根覺羅氏,滿族鑲藍旗人,家族從先祖時起就為朝廷捕馴海東青、貢鷹,用鷹狩獵。在他的記憶中,每到龍虎年曬族譜的時候,父親總會從一個狹長的木匣子中,翻出發黃的族譜,上面記載著整個家族的命脈,他們都是和鷹「糾纏」在一起的——
從金到清,朝廷中的官員、貝勒們都有一種「奇怪」的愛好:誰的肩上如果站著一隻鷹,誰就會昂首挺胸、精神煥發。在他們看來,鷹就是神靈和勇猛的象徵。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朝廷在地方進貢的目錄中加上了「鷹」這一項,而這種繁重的徭役便落到了趙明哲的祖先頭上。
最初,祖先們總是徒步到遙遠的俄克斯海以北,攀上懸崖絕壁去捕鷹(鷹巢一般都築在懸崖上)。「父親說,族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年輕的同族都必須先結婚、生了後代才能出發。」「為什麼?」記者不解。「父親告訴我,不這樣,我們的家族就會滅亡。」
時常,族人們會在離鄉許久後的一天突然歸來,可帶回來的,除了獵得的雛鷹,還有同伴的屍骨。他們要麼是被凍死餓死,要麼是被老鷹啄死,甚至被毒蛇纏死。可即便這樣,他們也沒有選擇放棄。
康熙年間,康熙三次東巡,來到了烏拉界,他被這里悲慘的景象所觸動,於是下令:「免除這種殘酷的徭役,不要再到遙遠的俄克斯海去捕雛鷹了,捕大鷹吧。」一道聖旨就這樣將祖先們解脫了出來,他們從此開始了上山搭棚、下網誘鷹的生活,延續至今。
18歲遭遇「神鷹」
捐賦到了趙明哲這一代早就沒有了,或許是血脈相傳的緣故,趙明哲自小便對獵鷹有特殊的感覺:不到10歲,就跟著爺爺上山捕鷹,13歲就獨立捕鷹馴鷹,並用鷹狩獵。當我們提到這些事情時,趙明哲卻顯得不屑一顧,反倒對他18歲遭遇「神鷹」的事兒,念念不忘。
1966年,18歲的趙明哲上山拉鷹。拉鷹是馴鷹環節中的第一步,也就是老百姓說的捕鷹。趙明哲記得很清楚,那隻「神鷹」扎進網時,大概是上午10點半光景。那一刻,欣喜的他忘記了必要的保護措施,赤手上前就想給鷹摘網。可鷹畢竟是空中霸王,只要他一伸手,鷹張嘴便啄。最終還是等到父親和哥哥回來,才齊力將鷹帶了回去。
「這鷹下山的時候是二斤二兩,特別胖。」鷹捕回家,趙明哲把它當寶貝一樣看待,將家裡准備好的牛肉切成小塊,遞到鷹爪下。可任憑趙明哲怎麼吆喝,它就是不領情,眼睛直勾勾地看著遠方,不肯吃。鷹只有逐漸熟悉人類的氣息,明白「即便在它最沒有防備能力,眼前的人也不會下手攻擊它」時,才會消除戒備心理。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只有一條路——熬鷹。
熬鷹就是要讓鷹與鷹把式徹夜四目相對,逐漸消耗鷹的體力。一般來說,熬鷹要熬五至六天,直到最後睏倦的獵鷹能夠在人面前合眼睡覺,才證明熬鷹成功了。
於是,在父親的指點下,趙明哲盤腿坐在家裡的大炕上,舉著架鷹的胳膊,緊緊地盯著這個「寶貝疙瘩」。可一宿、兩宿,鷹竟然毫無睡意,瞪著圓眼機警地環顧著四周。這可把趙明哲急壞了,「看誰能撐到最後!」趙明哲決定和這只鷹較勁。
又過了幾天,眼瞅著那鷹的下眼瞼慢慢地抬起來,把那對亮黃的眼珠子蓋上了,趙明哲樂了:「我就不信熬不過你,現在想睡覺了吧!」
第二天,當趙明哲再次將切好的肉塊遞到鷹爪下,這個幾天前還「機警」得厲害的傢伙,稍作遲疑便低下頭,一口叼過肉吞了進去。欣喜之餘,趙明哲知道,馴鷹的過程才剛剛開始。
為了讓鷹在進食時形成條件反射,每次給鷹餵食,趙明哲都會在一旁發出「這、這」的吆喝聲,「這樣,以後捕獵的時候才能依靠這個口令將鷹召回自己身旁。」
就這樣,馴服這只「神鷹」,趙明哲只花費了12天的功夫。時間之短,竟然在鷹屯的歷史上創了記錄。
「他稀罕鷹,我懂!」
趙明哲說,鷹在半飢半飽的時候無論體力還是精神都處於一種最佳狀態。「膘欠了,體力上不去,根本抓不到獵物,而且東北這天氣,說不定哪天就給凍死了;但如果膘過了,它就飛了,到那時候,你求爺爺告奶奶都不中!」
於是,每隔一段時間,趙明哲都會嚴格遵照祖輩傳下來的「秘方」,用肉片包裹上稻草團給獵鷹餵食,然後,讓它將鷹腸子里的油一並剮出來。在如此細致的調理下,那年冬天,趙明哲帶著自己的「神鷹」一亮相,便在高手雲集的鷹屯一舉成名。「那個鷹,抓野雞的方法和別的鷹都不太一樣。不抓野雞的時候,它就在空中盤旋,飛得高高的,一旦發現了目標,馬上就俯沖下去。」
同去的族人也架著鷹,但他們的鷹剛抓了兩只野雞就跑了,他們只得無奈地回家。只有趙明哲,八天就創下別的獵鷹難以打破的記錄:捕到120隻野雞。父親一看喜不自禁,和趙明哲一起將凍得硬梆梆的野雞裝了整整兩麻袋,扛了140多里地走回家。
「這只神鷹現在還在嗎?」我迫不及待地問。卻沒想,此言一出,趙明哲的臉色立即就暗淡下來。「沒了!有一次捕完野雞,它誤入了一個大姐家裡,那大姐不認識鷹,見它不吃自己撒在地上的苞米,以為是嘴尖的鷹鉤『搗鬼』,用剪刀把鷹鉤剪掉了……那以後,它再也撕不開肉,我心疼啊!就把肉切成小塊一點一點喂它……」略作停頓,趙明哲又深深吸了口煙,將頭扭向窗外,看著院子里自己新捕的獵鷹。「要是能再拉到一隻當年那樣的「神鷹」,我這後半生就相當滿足了!」
趙妻接著說:「喂鷹喂到來年二月份,生產隊要種地,隊長不止一次地找上門來動員,趙明哲才不得不把「神鷹」放生,自己回到公社勞動。」「要擱在現在,我說什麼也不會放走的,但當時沒辦法。」趙明哲在一旁插話。
那會兒,許多人都勸趙明哲,「放了就放了吧,反正也回不來了,別再想了」。可這只「神鷹」偏偏通人性似的,幾天後,趙明哲下午四點多收工回來,一抬眼,就在自家南邊的一棵大榆樹上看見了它。趙明哲像往日一樣發出「這、這」的招呼聲,一抬手,它「嗖」地一下就飛了下來,停在趙明哲的胳膊上。「那嗉子都是癟的」,他心疼啊!找來肉切成小塊喂它,它吃完了就一動不動地站在杠子上,到第二天日頭要冒紅了,才往東飛去。連續7天都是這樣。最後,它挪到西山,才見不著了。」妻子看著一旁沉默的趙明哲,語氣溫柔,「這么多年了,他一直惦記著。他稀罕鷹,我懂!」
40年的70次心痛
趙明哲不止一次地當著妻子的面對別人說,「說實話,老婆還不如這鷹讓我喜歡」,不過,在這後面,趙明哲還說了一句:「我要是先走了,她就能省心;她要是先走了,她也就少了麻煩了。」一向不善於表達情感的丈夫說出這么一句話,把妻子的心都攪酸了。
這么多年,只要趙明哲馴鷹,家裡的農活兒就靠妻子支撐。「你趙叔愛喝酒,我總琢磨著給他整點下酒的菜。那天家裡剛好買了牛肉,我正尋思著怎麼給他做呢,他在外面就嚷開了,『秀珍,給我整點鹹菜吧,牛肉給鷹留著』。熬鷹也是,一宿一宿地不睡覺,他也累啊!你叔打心眼裡稀罕這鷹,我還能說什麼,他活一天,我就將就著給收拾一天了。」於是,兩個人夫唱婦隨,雖然家裡除了鷹就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但日子過得卻也開心。
走出趙家,眼前廣袤的田地里,耕田種地的人倒是為數不少。我與正在種地的老鄉搭訕:
「您玩鷹嗎?」
「我不玩那個玩意兒,沒什麼興趣。」
「對種地有興趣?」
「老農民不種地還能幹啥啊?玩鷹也不掙錢,那玩意兒只能當個業余愛好。」
幾番問答下來,他們依舊埋頭耕地。向遠處眺望,卻看到趙明哲一個人蹲在河邊,抬起的胳膊上架著他去年新捕的黃鷹。記得趙妻說過,每年的這個時候,趙明哲總會帶著心愛的鷹來到河邊,與它靜靜對視。因為依照祖訓,秋天捕捉的獵鷹,都必須要在來年春天被放歸山林。每放一次,趙明哲的心就會疼一次,而這40餘年,他整整心疼了70多次。
越是捨不得,就越要放手。因為與鷹相伴了一生的趙明哲知道,如今,天上的鷹越來越少,而每放歸一隻,它就可能多繁衍一個後代,延續它們族群的生命。
背景資料
馴化獵鷹,是滿族人古老的傳統技藝,其淵源可追溯至滿族的先民女真人。以狩獵為生的滿族先人捕捉鷹這種兇悍的猛禽,經過一系列復雜、艱難的馴服,讓其成為人類捕獵的工具。女真人把獵鷹叫做 「海東青」,意為「從大海之東飛來的青色之鷹」,馴鷹的傳統從古至今流傳了近千年。
⑼ 如何養鷹,訓練鷹
馴鷹主要是馴化幼鷹。不過,一般蒼鷹都在高大樹木的頂部做巢,很少有人敢到鷹巢中掏雛鷹。如果那樣,偷竊者會受到雌雄蒼鷹的攻擊,輕則被抓傷,重則被抓傷雙眼,甚至喪命。
馴鷹最開始的那個環節叫「熬鷹」,就是連續很多天不讓鷹睡覺,同時也不給鷹吃的,目的就是讓鷹最終聽人的話。鷹被餓了七八天後,開始給吃的,這個環節叫「開食」。
在整個馴鷹過程中有兩個細節讓人少許心安。一個鷹把式在「拉鷹」(又稱「請鷹」)前,要拜祭鷹神,所有馴鷹者過去都遵循一個老規矩,即在春天把已然馴化的鷹放回山林,讓它去生兒育女。
養鷹
1、小鷹到手以後要先開食,先找到一個比較安靜光線好的地方進行開食。
2、等鷹開食以後,帶到人多的地方架他,讓它熟悉環境,不再對人有恐懼感大約要架5天左右。
3、等鷹架穩之後,用鳥肉泡一些白肉放在水裡浸泡,每隔2個小時左右用手羈押一次,這樣能把肉內的血水羈押出來,效果比較好,等浸泡到白肉從內到外沒有一點血絲的時候就可以餵了。
⑽ 怎樣馴服一隻老鷹
馴鷹,叫做「熬鷹」。怎麼熬呢?
捉來鷹需戴上腳袢,拴上韁繩,要在杠上拴幾天,讓它和家裡人熟悉熟悉,首先不怕家裡人。
拴鷹的杠一米多高,上面的木桿用布包上。杠下面要用秫秸簾擋上,防止鷹往一個方向飛纏在杠上。開始幾天它怕人總是往下飛,過了七八天它和家裡人熟悉了,就不怎麼飛了,這時就要架鷹。
架鷹的人要戴皮套袖,皮套袖是用狗皮或者羊皮縫的,毛朝外套胳膊上,把鷹放在胳膊上架著。架鷹的人要時常用手撫摸鷹的頭頂、前胸,幫它梳理梳理羽毛,以增加鷹對人的信任感和感情。然後要到街里人多的地方去,哪裡人多往哪兒去,實際上,只要架鷹上街就會有很多人圍過來,叫鷹進一步和人熟悉,這個過程也得十來天。再後來就是人們所說的熬鷹了。
熬鷹就是不叫鷹睡覺。在屋裡放一個鷹架子,下面是一個方木蹾,上面安一個立柱,立柱上面安一個橫棍,也是黃菠蘿木的,讓鷹站在上邊。鷹架子上栓個繩,鷹一睡覺就拽繩,不讓它睡覺。晝夜都有人看著,倒班。把鷹熬得它自己都會從杠上掉下來。
熬鷹,是叫它忘掉山上的事,它就不想回山了。也就是熬去鷹的野性和原來的記憶。這個過程也七八天。然後再給鷹釘上晃鎯,也就是鈴鐺。就是把鷹尾巴根處,選出六根比較粗的尾根,用上鞋底的粗線把這六根尾根穿起來,並成一排,橫著縫四五趟,然後把晃鎯釘在上面。這樣鷹一抓到獵物,它就要叨肉吃,尾巴上下一動,晃鎯就響了。放鷹人聽到聲音就可以找到它,不然蒿草高的地方,人根本看不到它。
這時候就可以正式馴鷹了,行話叫做叫鷹,也有叫叼食,為的是如果它上樹了或者落在房上,得把它叫下來。訓它的時候立兩個木桿,上面拴一根長繩,繩子上套一個鐵環,把鷹鋼繩拴在鐵環上,兩個木桿距離最少在20米,一個人架著鷹背向另一端,另一個人拿著肉條喊鷹。喊「著、著、著」,這時架鷹的人轉過身來,叫鷹的人把肉舉起來,上下抖動,嘴裡還不停地喊「著、著、著……」,鷹看到肉就會飛過來,然後把肉給它吃了。叫鷹的人這時摸摸鷹的頭頂前胸,好像是在鼓勵鼓勵它。這樣也得訓練好幾次,訓練到一拍套袖它就飛過來,就可以放鷹了。
馴鷹是一個極其考驗耐心的過程,人要愛鷹,理解它,鷹才能逐漸地聽人的話。不然鷹被激怒,不但馴不好,而且它要麼啄人,要麼就一頭撞死,一切努力都將付之東流。
鷹在放鷹頭一天晚上就不喂飽,當天早晨不喂,餓著它,這樣它見到野雞就要去抓。把野雞哄起來。第一次野雞飛起來,鷹就要飛出去撲食抓野雞。這時放鷹人故意不放它,把鷹氣得呼呼直喘氣。第二次看到野雞飛起來,再把它放開,那就十拿九穩了。有時鷹落在樹上不下來,就得掏出肉來去逗它,哄它下來,下來後有獎賞,它就越來越聽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