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總統是誰
法國總統
法國總統France,President of
法國國家元首。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7年,可連選連任。1958年制定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規定,總統的職權主要有:任免總理、政府成員和其他重要官員;主持內閣會議,簽署會議的決定和法令;簽署和頒布法律;擔任軍隊的最高統帥,並主持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決定動用法國的戰略核力量;擔任最高司法委員會主席;決定外交政策;委派駐外使節並接受外國使節;批准國際條約;行使赦免權;在同總理和兩院議長磋商後,有權解散國民議會,重新選舉;根據政府或議會兩院的建議,將某些重要法律草案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形勢需要時,與總理、兩院議長和憲法委員會磋商後採取必要的緊急措施。總統出缺時,由參議院議長代理。新總統的選舉應在50天內舉行。
任次 中文名 法文原名 所處時期 生卒年 任職期
1 夏爾·路易·拿破崙·波拿巴 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08年4月20日-1873年1月9日 1848年12月20日—1852年12月2日
2 路易·阿道夫·梯也爾 Louis Adolphe Thiers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797年4月16日-1877年9月3日 1871年8月30日—1873年5月24日
3 瑪利·埃德米·帕特里斯·莫里斯·德·麥克馬洪 Marie Edme Patrice Maurice de Mac-Mahon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08年7月13日-1893年10月16日 1873年5月24日—1879年1月30日
4 弗朗索瓦·保羅·儒勒·格雷維 Fran鏾is Paul Jules Grévy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13年8月15日-1891年9月9日 1879年1月30日—1887年12月2日
5 瑪利·弗朗索瓦·薩迪·卡諾 Marie Fran鏾is Sadi Carnot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37年8月11日-1894年6月24日 1887年12月3日—1894年6月27日
6 讓·保羅·皮埃爾·卡西米爾-佩里埃 Jean Paul Pierre Casimir-Périer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47年11月8日-1907年3月11日 1894年6月27日—1895年1月16日
7 弗朗索瓦·菲利·福爾 Fran鏾is Félix Faure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41年1月30日-1899年2月16日 1895年1月16日—1899年2月16日
8 埃米勒·弗朗索瓦·盧貝 蒻ile Fran鏾is Loubet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38年12月30日-1929年12月20日 1899年2月16日—1906年2月18日
9 克萊芒·阿爾芒·法利埃 Clement Armand Fallières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41年11月6日-1931年6月22日 1906年2月18日—1913年1月17日
10 雷蒙·普恩加萊 Raymond Poincaré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60年8月20日-1934年10月15日 1913年1月17日—1920年2月18日
11 保羅·歐仁·路易·德沙內爾 Paul Eugene Louis Deschanel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55年2月13日-1922年4月28日 1920年2月18日—1920年9月21日
12 亞歷山大·米勒蘭 Alexandre Millerand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59年2月10日-1943年4月6日 1920年9月23日—1924年6月11日
13 皮埃爾-保羅-亨利-加斯東·杜梅格 Pierre-Paul-Henri-Gaston Doumergue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63年8月11日-1937年6月18日 1924年6月13日—1931年6月13日
14 保羅·杜美 Paul Doumer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57年3月22日-1932年5月7日 1931年6月13日—1932年5月7日
15 阿爾貝·勒布倫 Albert Lebrun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71年8月29日-1950年3月6日 1932年5月7日—1940年7月10日
* 亨利·菲利浦·貝當 Henri Philippe Petain 維希政府(稱「國家元首」,而非總統) 1856年4月24日-1951年7月23日 1940年6月22日—1944年9月7日
*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瑪利·戴高樂 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 自由法國(稱「自由法國元首」,而非總統) 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 1940年6月18日—1944年……
16 樊尚·奧里奧爾 Vincent Auriol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1884年8月27日-1966年1月1日 1947年1月16日—1954年12月1日
17 勒內-儒勒-古斯塔夫·科蒂 René-Jules-Gustave Coty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1882年3月20日-1962年11月22日 1954年12月1日—1959年1月8日
18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瑪利·戴高樂 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 1959年1月8日—1969年4月20日
代總統 阿蘭·波厄 Alain Poher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09年4月17日—1996年12月9日 1969年4月20日—1969年6月20日
19 喬治·讓·雷蒙·蓬皮杜 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11年7月5日-1974年4月2日 1969年6月20日—1974年4月2日
代總統 阿蘭·波厄 Alain Poher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09年4月17日—1996年12月9日 1974年4月2日—1974年5月19日
20 瓦萊里·瑪利·勒內·喬治·吉斯卡爾·德斯坦 Valéry Marie René Georges Giscard d'Estaing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26年2月2日- 1974年5月19日—1981年5月19日
21 弗朗索瓦·莫里斯·阿德里安·瑪利·密特朗 Fran鏾is Maurice Adrien Marie Mitterrand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16年10月26日-1996年1月8日 1981年5月19日—1995年5月17日
22 雅克·勒內·希拉克 Jacques René Chirac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32年11月29日- 1995年5月17日—2007年5月16日
⑵ 外交部原參贊:如何稱呼外國人的姓名(上)
姓名記住對方的姓名,正確稱呼對方,是交際禮儀的一項基本要求。
我們中國人的姓名大多是姓前名後,兩三個字,比較好記,即使是復姓,字數也不會太多。類似中國人姓名排列的國家還有朝鮮、韓國、越南、日本等,記住這些亞洲國家人的姓名也不難。但是西方、阿拉伯以及非洲人的姓名,由於位元組多,姓與名排列順序同我們不一樣,稱呼他們時,容易出錯,造成失禮。不過,通過分析他們姓名的結構,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那就是在復雜姓名片語中,先找到、記住並稱呼他們的姓氏就行了。當然在稱呼對方時,還需加上適當尊稱。然而,有的國家(如緬甸),人們沒有姓,怎麼辦?那就可以按照他們的習慣直接稱名,加尊稱。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
英國、美國以及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人們的姓名一般由名、姓兩節組成,名在前,姓在後。如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但也有由三節組成,即名、教名、姓,如愛德華·亞當·戴維斯。還有的由更多節組成,如丘吉爾的全名:溫斯頓·倫納德·斯潘塞·丘吉爾,其中第一節是名,第二節是其外祖父名,第三節是復姓。第二和第三節可以省略。
英美婦女結婚前用父親的姓,婚後隨丈夫姓,如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婚前為:希拉里·羅德姆。
我們中國人有「子諱父名」習慣,可是在英、美卻不是這樣,在他們那裡,子孫甚至可以與父親、祖父同名,如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其子也叫富蘭克林·羅斯福;英國丘吉爾的父親叫倫道夫,其子也叫倫道夫。與父、祖父同名者,只需在他們的姓前加上一個「小」(Junior)就行了,外界人士稱其為小羅斯福、小丘吉爾。有時,不加「小」字,而加羅馬數字以示區別,如George Smith,Ⅱ,可譯作喬治·史密斯二世或第二。
英美書寫人名時,常常只寫名、教名等頭一個字母,而姓卻不能縮寫。
口頭稱呼時,一般稱姓,正式場合稱全稱,關系密切者可只稱名。
法國法國人的姓名也是名在前、姓在後,如法國前總統雅克·希拉克。在證件上,法國人的姓在前、名在後。法國人的姓名一般由二節或三節組成,前一二節是名,最後一節是姓。也有些人的姓名有好幾節,那是教名、由長輩起的名字也放進去了。另外,法國也有不少復姓、復名,因而姓名就比較長些。不過,現代法國人,起長名的情況越來越少見。不論名字長短,姓總是會放在最後一節。
另外,法國人的姓名常常伴有冠詞Le、La和介詞de,翻譯時需要一並譯出,如法國前總統夏爾·戴高樂,法文是Charles de Gaulle。
西班牙語系
西班牙語系的人姓名常有三四節,前一二節是本人名,倒數第二節是父姓,最後一節是母姓。一般以父姓為自己的姓,也有以母姓為姓的。已婚婦女常把自己的原姓改為丈夫姓。通常口頭稱呼,需稱父姓,或第一節加姓,如西班牙前元首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全名是:弗朗西斯科·保利諾·埃梅內希爾多·特奧杜洛·佛朗哥·巴蒙德,人們只需稱其第一節(名)和倒數第二節(父姓),或簡稱父姓就行了。俄羅斯俄羅斯人姓名由三節組成:名·父名·姓。如俄前總統葉利欽,全名為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其中第一節是其名,第二節是其父名尼古拉的形容詞,意為尼古拉之子,最後一節是姓。現代俄羅斯人,常把父名省略或在書寫時只寫字頭一個字母。社交場合,對不太熟悉的俄羅斯人,稱其姓並冠以適當尊稱即可。對那些已有接觸、相對熟悉的俄羅斯人,稱其名加父名比較得體、禮貌。對熟悉的長者表示特別尊敬,可只稱呼中間那一部分,即父名。匈牙利西方人姓名排列,大多是名在前、姓在後,另外還有教名、父名、母姓等等,只有個別國家例外。如處於歐洲的匈牙利,與其所有鄰國都不一樣,卻同我們東亞人相似:姓在前,名在後,且只有姓、名兩組,如納吉·山多爾、瓦什·伊斯特萬。
(作者:外交部禮賓司原參贊)
⑶ 總統先生~可以這樣稱呼嗎
在國際外交場合,兩個稱謂一起使用稱對方為【總統先生】十分普遍,符合禮儀。特定對象就是男性總統。
但自稱【總統先生】,就過於失禮、搞笑了,甚至聞所未聞。除非在特定的語境下,總統自己可以說:「……我作為總統……」。但不會(不應)加上「先生」二字。
⑷ 外國的禮儀風俗
1、歐洲:
歐洲與美國的禮俗有許多是相同的,但相對來說,歐洲人比美國人保守,因而對禮節更加註重。在美國一些被認為稍有失禮的舉止(如嚼口香糖、手插在口袋裡談話、腿隨便地蹺在傢具上、拍後背等等),歐洲人則認為是極端的惡習。歐洲人稱呼對方避免直呼其名而省略其姓,要在長期交往後才能這樣做。一些有學位和學術頭銜的人,希望你在稱呼他們時,冠之以這些頭銜,以示尊敬。除了歐洲的南部和東部地區,握手是標準的問候形式,但那隻是輕輕地一碰,絕不像美國人那樣,握手時胳膊上下擺動,甚至帶動肩膀,在所有的商務會晤及大多數的私人交往中互換名片從禮儀上講,是非常必要的。另外約會必須准時,在北歐國家尤其如此,在飯桌上抽煙是令人生厭的,即使要抽也要等到上酒或咖啡的時候。送禮物最好是鮮花,它既適當又受歡迎。在衣著上,在辦公室、飯店及大街上仍有很多人穿西服,婦女在工作單位及在講究衣著的飯店裡,不穿長褲,只著裙裝。
英國:在交往中,情感極少得到表露,禮節受到極端的重視。人們見面稱呼時,即使在熟人之間,大多數頭銜也要被冠在名字的前面。最好的辦法是先聽別人是怎樣稱呼你的,然後仿之以稱呼別人。交談時,不要說有關君主制的閑話,也不要談宗教。不能以「你是干什麼的」做為談論的開始,那被認為是個人私事,不宜進行討論。
法國:法國人一般比較拘泥於形式並且很保守,當地人對其他人所說的話語總持挑剔態度,在法國赴約要准時,不然會被認為是缺乏禮貌的表現。法國人極少上門作客,除非是在主人的盛情之下,如果去別人家作客,要為女主人帶一些花或巧克力之類的小禮品,以示你的謝意。在法國,平時談話時不要以個人、政治或錢作為話題,那樣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義大利:義大利人在路上見面一般是握手或簡單打個招呼,稱呼大學畢業生要加上他們通用的頭銜。進行商業會晤要提前安排,但不一定準時,因為在社會活動中,准時並不被認為是義大利人的美德。義大利人熱情好客,如果你被人邀請,則不能拒絕,那樣做是不禮貌的。午餐在一天中是最豐盛的一餐,時間一般持續兩三個小時,在義大利,互相贈送商務性禮物也是很普遍的。義大利人交談的話題一般有足球、家庭事務、公司事務以及當地新聞等,避免談美式足球和政治。
德國:德國人見面打招呼互稱頭銜,如果對方不說,不要直呼其名。而且在接電話時要先通報你的姓。和德國人約會須准時。如果你有事不能赴約,一定要用電話事先通知取消或推遲會晤。會晤一般要盡早安排。如果你被邀請到德國人家作客,那就是一種特別的優待。不要忘了登門時送一束花給女主人,進門時去掉花的包裝,在和女主人互致問候的時候送上,但不要送紅玫瑰,它代表著浪漫。和德國人談話可談德國的鄉村風光、個人愛好或體育運動,但不要談論棒球、籃球或美式足球。
2、非洲:
一般地說,北非國家遵循阿拉伯的禮儀、規則及行為准則,採用阿拉伯的手勢語言及禮貌習慣;中非國家沿襲黑非洲的多種文化的特點,而南非在很大程度上受荷蘭及英國影響。
埃及:在埃及,每周的工作日是從星期六到星期四,星期五是穆斯林的休息日。所有的人,要進入清真寺,都必須脫鞋子。如果被邀請到埃及人家吃飯,習慣上帶花或巧克力作為禮品,在送禮或受禮時,一定要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能只用左手。款待埃及人,要用不含酒精的飲料。埃及的社會活動開始的時間一般比其他地方晚。晚宴一般要10:30或更晚些才開始。
利比亞:在利比亞安排會晤要盡量提前,並准時到達。但利比亞人對時間的運用很靈活,他們並不很遵守時間表上的安排。邀請吃飯或參加招待會是一般的款待形式。制定有嚴厲的禁酒法律條文。如被邀請到利比亞人家吃飯,只有男人能參加,而且要為男主人帶禮物,不能為他的妻子帶禮物。談話時避免談政治、宗教及其他有爭議的問題。
南非:在南非,存在嚴格的有關種族與膚色的習俗和社會成規,在這方面,你最好效仿你的東道主行事。在南非很難避免談到當地政治,尤其是種族隔離政策。你可以發現,當地人對這個問題看法不一。多數南非人會說兩種語言,即英語和南非公用語(來源於17世紀的荷蘭語)。
3、中東:
在中東,異性間適當的著裝及得體的舉止如同遵守民法條文一樣重要。當地的伊斯蘭教要求一天中祈禱5次,當然,你不必同當地主人一樣下跪,但在你主人這樣做時,你不得干擾他,更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當祈禱結束時,向阿拉伯人做一個宗教姿勢,這是表示贊許的最佳方式。用言詞表示,是「銀沙拉(Inshallah)」,意思是「真主的旨意」。記住要尊重當地的齋月(伊斯蘭教教歷的第九個月)。在齋月里,午後不能幹任何工作。在坐著的時候,不能以鞋底沖著當地的東道主,那是侮辱人的舉止。在外面,人們一般以握手錶示問候。但當你到當地人家訪問時,主人可能會親吻你的雙頰表示歡迎,你要以同樣的形式進行回報。出門要帶充足的名片,最好一面是英語,另一面是當地語。即使某位阿拉伯人邀請你到他家,你也可能見不到他的妻子(或妻子們),盡管她(們)可能就在廚房監督飯菜的准備。詢問她(們)是不禮貌的舉止。如果你真的見到她,態度要熱情而又適度。如她不採取主動(毫無疑問她不會),就不要同她握手。這些國家的人一般不喝含酒精的飲料,不吃豬肉,吃飯時用右手抓著吃,要效仿主人的這種做法。書寫用具在這些國家是很好的禮物。中東國家的人們都喜歡金色的外觀,書寫流暢的鋼筆。到阿拉伯人家吃飯,有必要先餓一頓,這樣你就可以吃很多,以表示你很喜歡主人家的飯菜。你的阿拉伯主人是很豪爽大方的。你不要太熱情地贊賞他的某樣物品,否則他會堅持將那東西送給你,而你可能只得被迫接受,以免得罪人。在阿拉伯國家,送禮是很受歡迎的,但不是必須的。送的禮物不能是酒,也不能是諸如女人像片和雕像之類的東西,那些是違反伊斯蘭教規的。
伊朗:到伊朗的訪問者要用姓或學術職稱或頭銜來稱呼他們的東道主,不能直呼其名字。在伊朗進行商業會談要預約,准時受到人們的尊重。但在社會交往中,准時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伊拉克:伊拉克不同於其他阿拉伯國家,在那裡你會發現,人們宴請賓客時備有含酒精的飲料。有必要對會晤進行事先安排。然而,如果你的東道主沒能按時到達,大可不必為此焦慮,因為那是常有的事。較聰明的是不談宗教或中東政治。
沙烏地阿拉伯:這個國家有一個特別的常規。就是與一位阿拉伯人一起行走時,如果他拿起你的手,並且抓住不放,千萬不要將你的手猛地抽回,因為他那樣做,是一種友好的表示。
4、亞太:
亞洲人很注重禮貌問題。在大多數國家,尤其是在東南亞國家,剛坐下來就開始談生意是不禮貌的舉止。雖然你從他們的表情上得不到任何啟示或信息,但你可以肯定,你的亞洲朋友正在注意你的表情、舉止、服裝以及你所用的書寫工具等等。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都不要讓對方丟臉,那樣既不會被忘記,也不會被原諒。在亞太地區進行會晤要提前安排,遵守已定計劃,並且准時到達。當然,如果別人遲到,不必覺得受了侮辱。在亞太地區,英語是通用語。你的名片要一面印英文,另一面用當地文字印刷。商務人員會發現,在訪問那裡的每一個國家時,都要用大量的名片。
澳大利亞:在那個地區的所有國家中,澳大利亞恐怕是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感到最舒服自在的國家。澳大利亞人坦率,在穿戴方面較英國人隨便,但在講究形式與禮貌方面毫不遜色。那裡的人喜歡充滿熱情的握手,並直呼其名。在澳大利亞,時間問題極受重視。有必要提前安排會晤時間。如被人邀請吃飯,可為女主人帶花,或帶一瓶酒。
印度: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因為牛是聖畜。穆斯林教徒不吃豬肉,嚴格的穆斯林教徒還不喝酒。正統的錫克教徒披大頭巾,不吸煙,不吃牛肉,不剪頭發。印度人見面與分手時,男人們相互握手。如果一位男子被介紹給一位婦女時,他不應與之握手,而應雙手合十,微微鞠躬,一個男子要盡量避免碰一位婦女,更不應在公共場合下與一無伴女子交談。
日本:日本人的一般問候形式是鞠躬而不是握手,要互換名片。不能用名來稱呼日本人,只有家人和非常親密的朋友才能這樣做。稱呼「某某先生」要使用他的姓,也就是在姓的後面加上一個「樣」(發音「桑」)。不管是商務會談,還是社交聚會,都要准時到達。日本人很少在個人家中款待客人,如被邀請到日本人家時,要在過廳摘掉帽子與手套,然後脫鞋。習慣上不為女主人帶花,便要帶一盒蛋糕或糖果。如果某位日本人向你送禮,你要表示感謝,但要等他再提一、兩次後再接受。日本人喜歡送禮品。禮品要用淡色禮品紙包裝,不系蝴蝶結,他們特別喜歡白蘭地和凍牛排。如禮品的數目是2的倍數,這表示能帶來好運。成套的鏈扣、鋼筆和鉛筆是很好的禮品。
韓國:在任何情況下,在韓國都要避免大聲說話或大聲笑。朝鮮人尤其是朝鮮婦女,在笑時,常用手遮住嘴。在韓國,婦女解放概念尚未被普遍接受。進出門時,均是男人走在前面。進屋後,婦女要幫助男人脫大衣。當著別人的面擤鼻涕被認為是不好的行為。男人們在互致問候時,稍稍彎下腰鞠躬,並雙手或右手握手,婦女通常不握手。韓國人姓在名的前面。這點與西方不同。在朝鮮很難將男人名字與婦女名字區分開來。安排會晤要提前。如果你被邀請到朝鮮人家裡作客,可帶花或一件小禮物。要記住,送禮時要用雙手,禮物不應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
泰國:在泰國記住不要踩門檻,根據泰國風俗,那是靈魂居住的地方。不要隨便用你的腳指任何東西,不管是站著還是坐著,都不要讓你的腳引人注目,或見到鞋底。不要碰任何人哪怕是小孩子的頭,腦袋被認為是靈魂的所在地。泰國人用很長時間才能做出一個決定,因此一定要有耐心。除非在較為西化的社團里,泰國人一般不握手。傳統的及大多數的泰國人在向人問候時,是將兩手合在胸前,做祈禱狀。
5、拉丁美
通常情況下,拉丁美洲人在交談時,彼此間的距離很近。如果想在那個地區開展業務的話,就要學會接受這種距離很近的談話方式。在整個拉丁美洲,午飯是正餐。是否付小費視所在國情況而定。在大部分的中美與南美地區,人們通常在到達和離開時握手。人們的名片要用英語和當地語來印刷。會晤遲到30分鍾是常有的事。拉丁美洲人民是熱情友好的,他們喜好請客。送禮是他們的傳統風俗,向女士贈送的禮物可以是香水和名牌物品;至於男士們,則可以送他們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兒、或男人們隨身攜帶的小物品,當然最好是名牌的。不管男女,都可向他們送具有你本國藝術特點或有歷史意義的物品。當你被邀請到拉丁美洲人的家共進正餐時,花或酒均可作為禮品帶去。一般情況下,均要祝酒,但要由主人先祝。要穿戴適當的衣著(夾克和領帶),即使天氣很熱,也要這樣做。
阿根廷:男人們在長久的分別後,會緊緊地擁抱,婦女們則用雙手握手,並互吻臉頰。有必要提前安排會晤時間。不要以個人性物品作為禮物,比如領帶、襯衣等。如果在阿根廷人家受到款待,要安排商店為女主人送去花或糖果。阿根廷人特別喜愛客人對他們的孩子、飯菜及家庭致以褒獎之詞。不要討論有爭議的問題,如政治和宗教。但可毫無顧忌地談論體育——尤其是足球和當地公園里的美麗景色。
巴西:巴西的常用語是葡萄牙語。巴西人民在表達他們的感情方面不會感到任何不好意思。他們會在大街上擁抱。不分男女,在見面和分手時要握手。婦女們碰到一起時,則將臉頰貼在一起,同空氣接吻。如同大多數的拉丁美洲人一樣,巴西人對時間和工作都漫不經心。不要在會談一開始時,馬上進入正題,除非東道主這樣做。巴西人待客是不斷地向客人提供小杯的濃咖啡。如果在巴西人家裡受到款待,有禮貌的做法是在第二天送去花及感謝信,要注意花不能是紫色的(那是死亡的表示)。
墨西哥:去墨西哥的人出發之前不要過低估計墨西哥城的高海拔、煙霧及交通狀況的嚴重性。稍不注意飲用水,就會出現腹瀉,這在當地被稱作「蒙特祖馬的復仇」。然而,所有這些都會因為當地友好的、寬厚的以及隨和的商業氣氛而變得不那麼重要。墨西哥人會對來訪者盡量想說一些西班牙語的願望感到高興。一般情況下,人們見面時握手是很受墨西哥人歡迎的。主人或女主人並不盼望你送花來。一般也不寫感謝信,當然你寫了,主人會高興。如果你真的要送花,記住黃花暗示死亡。
6、北美:
美國:從歷史的角度來講是個年輕的國家,也是一個開放度高且充滿現代意識的國家。美國人的特點為:性格外露、坦率、真摯、熱情、自信,辦事比較乾脆利落。善於長談,談鋒甚健,並不斷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注重實際,追求物質上的實際利益。由於自信而善於施展策略,同時又十分欣賞那些精於討價還價的洽談對手。由於美國的經濟實力及談判方式,美國人對一攬子交易興趣十足,並在氣勢上咄咄逼人。美國人在談判中分工具體、職責明確,一旦條件符合即能迅速拍板,因而決策的速度很快。美國人工作節奏較快,談判過程中常常在短時間內做好一筆大生意,有時甚至會從口袋裡拿出一份早已擬好的協議讓你簽約成交。談判中的期望值較高,但耐心不足。
加拿大:加拿大人比美國人要保守些。他們見面與分手時的適當舉止是握手。在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區都要准時赴約。大多數的款待都在飯店或俱樂部舉行。如果在私人家裡受到款待,要為女主人送去鮮花,不要送百合花,那會使人想到葬禮。要避免把法裔和加拿大人截然分開。加拿大人為自己的國家感到自豪,對將他們的國家與美國作過分的比較十分反感。對那裡的人民及他們國家所做的肯定性評論是最受歡迎的。加拿大人說話坦率,熱情沖動。非常守時,對時間非常吝嗇,不要談論民族問題。
⑸ 西式女士貴族應如何稱呼
寶貝,親愛的,公主,女士,夫人,由於各國、各民族語言不同,風俗習慣各異,社會制度不一,因而在稱呼與姓名上差別很大,如果稱呼錯了,姓名不對,不但會使對方不高興,引起反感,甚至還會鬧出笑話,出現誤會。
一、稱 呼
在國際交往中,一般對男子稱先生,對女子稱夫人、女士、小姐。已婚女子稱夫人,未婚女子統稱小姐。對不了解婚姻情況的女子可稱小姐,對戴結婚戒指的年紀稍大的女士可稱夫人。這些稱呼可冠以姓名、職稱、銜稱等。如"布萊克先生"、"議員先生"、"市長先生"、"上校先生"、"瑪麗小姐"、"秘書小姐、""護士小姐"、"懷特夫人"等。
對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為部長以上的高級官員,按國家情況稱"閣下"、職銜或先生。如"部長閣下"、"總統閣下"、"主席先生閣下"、"總理閣下"、"總理先生閣下"、"大使先生閣下"等。但在美國、墨西哥、德國等國沒有稱"閣下"的習慣,在這些國家可稱先生。對有地位的女士可稱夫人,對有高級官銜的婦女,也可稱"閣下"。
君主制國家,按習慣稱國王、皇後為"陛下",稱王子、公主、親王等為"殿下"。對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稱爵位,也可稱閣下,一般也稱先生。
對醫生、教授、法官、律師以及有博士等學位的人士,均可單獨稱"醫生"、"教授"、"法官"、"律師"、"博士"等。同時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卡特教授"、"法官先生"、"律師先生"、"博士先生"、"馬丁博士先生"等。
對軍人一般稱軍銜,或軍銜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與名。如"上校先生"、"莫利少校"、"維爾斯中尉先生"等。有的國家對將軍、元帥等高級軍官稱閣下。
對服務人員一般可稱服務員,如知道姓名的可單獨稱名字。但現在很多國家越來越多地稱服務員為"先生"、"夫人"、"小姐"。
對教會中的神職人員,一般可稱教會的職稱,或姓名加職稱,或職稱加先生。如"福特神父"、"傳教士先生"、"牧師先生"等。有時主教以上的神職人員也可稱"閣下"。
凡與我有同志相稱的國家,對各種人員均可稱同志,有職銜的可加職銜。如"主席同志"、"議長同志"、"大使同志"、"秘書同志"、"上校同志"、"司機同志"、"服務員同志"等,或姓名加同志。有的國家還有習慣稱呼,如稱"公民"等。在日本對婦女一般稱女士、小姐,對身份高的也稱先生,如"中島京子先生"。
二、姓 名
外國人的姓名與我國漢族人的姓名大不相同,除文字的區別之外,姓名的組成,排列順序都不一樣,還常帶有冠詞、綴詞等。對我們來說難以掌握,而且不易區分。這里只對較常遇見的外國人姓名分別作一簡單介紹。
英美人姓名
英美人姓名的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後。如John Wilson譯為約翰·維爾遜,John是名,Wilson是姓。又如Edward Adam Davis譯為愛德華·亞當·戴維斯, Edward是教名,Adam是本人名,Davis為姓。也有的人把母姓或與家庭關系密切者的姓作為第二個名字。在西方,還有人沿襲用父名或父輩名,在名後綴以小(Junior)或羅馬數字以示區別。如John Wilson, Junior, 譯為小約翰·維廉,George Smith, Ⅲ, 譯為喬治·三世;史密斯第三。
婦女的姓名,在結婚前都有自己的姓名,結婚後一般是自己的名加丈夫的姓。如瑪麗·懷特(Marie White)女士與約翰·戴維斯(John Davis)先生結婚,婚後女方姓名為瑪麗·戴維斯(Marie Davis)。
書寫時常把名字縮寫為一個字頭,但姓不能縮寫,如G. W. Thomson, D. C. Sullivan等。
口頭稱呼一般稱姓,如"懷特先生"、"史密斯先生"。正式場合一般要全稱,但關系密切的常稱本人名。家裡人,親友之間除稱本人名外,還常用昵稱(愛稱)。
以英文為本國文字的國家,姓名組成稱呼基本與英、美人一樣。
法國人姓名
法國人姓名也是名在前姓在後,一般由二節或三節組成。前一、二節為個人名,最後一節為姓。有時姓名可達四、五節,多是教名和由長輩起的名字。但現在長名字越來越少。如:Henri Rene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譯為:亨利·勒內·阿貝爾·居伊·德·莫泊桑,一般簡稱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法文名字中常常有Le、La等冠詞,de等介詞,譯成中文時,應與姓連譯,如La Fantaine拉方丹,Le Goff勒戈夫,de Gaulle戴高樂,等。
婦女姓名,口頭稱呼基本同英文姓名。如姓名叫雅克琳·布爾熱瓦(Jacqueline Bourgeois)的小姐與名弗朗索瓦·馬丹結為夫婦,婚後該女士稱馬丹夫人,姓名為雅克琳·馬丹(Jacqueiline Martin)。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姓名
西班牙人姓名常有三、四節,前一、二節為本人名字,倒數第二節為父姓,最後一節為母姓。一般以父姓為自己的姓,但少數人也有用母姓為本人的姓。如:Diego Rodrigueez de Silva y Velasquez譯為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貝拉斯克斯,de是介詞,Silva是父姓,y是連接詞"和",Velasquez是母姓。已結婚婦女常把母姓去掉而加上丈夫的姓。通常口頭稱呼常稱父姓,或第一節名字加父姓。如西班牙前元首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其全名是:弗朗西斯科·保利諾·埃梅內希爾多·特奧杜洛·佛朗哥·巴蒙德(Francisco Pauolino Hermenegildo Teolo Franco Bahamonde)。前四節為個人名字,倒數第二節為父姓,最後一節為母姓。簡稱時,用第一節名字加父姓。
葡萄牙人姓名也多由三、四節組成,前一、二節是個人名字,接著是母姓,最後為父姓。簡稱時個人名一般加父姓。西文與葡文中男性的姓名多以"o"結尾,女性的姓名多以"a"結尾。冠詞、介詞與姓連譯。
⑹ 法國的風俗習慣
法國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般以握手為禮,少女和婦女也常施屈膝禮。在男女之間,女士之間見面時,他們還常以親面頰或貼面來代替相互間的握手。法國人還有男性互吻的習俗。兩個男人見面,-般要當眾在對方的面頰上分別親-下。在法國一定的社會階層中,「吻手禮」也頗為流行。施吻手禮時,注意嘴不要觸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場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法國人在餐桌上敬酒先敬女後敬男,哪怕女賓的地位比里賓低也是如此。走路、進屋、入座,都要讓婦女先行。拜訪告別時也是先向女主人致意和道謝,介紹兩人相見時,-般職務相等時先介紹女士。按年齡先介紹年長的,按職位先介紹職位高的。若介紹客人有好幾位,-船是按座位或站立的順�%
⑺ 各國首領的稱呼是什麼
總統、主席、女王都是國家元首,在國際上的地位完全對等。目前,各國國家元首名稱有下列22種:
美國是總統,中國是主席,看世界各國領導人的稱謂都有什麼不同
1.總統,代表國家(美國、韓國、法國、德國、印度、俄羅斯、巴基斯坦);
2.主席,代表國家(中國、寮國、越南);
3.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朝鮮);
4.天皇(日本);
5.國王(柬埔寨王國、泰王國、不丹王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巴林王國、約旦哈希姆王國、摩洛哥王國、史瓦濟蘭王國、賴索托王國、挪威王國、瑞典王國、比利時王國、西班牙王國、湯加王國);
6.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緬甸聯邦);
7.最高元首(馬來西亞);
8.蘇丹(汶萊達魯薩蘭國、阿曼蘇丹國);
9.埃米爾(科威特國、卡達國);
10.「九·一」革命領導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美國是總統,中國是主席,看世界各國領導人的稱謂都有什麼不同
11.女王(丹麥王國、荷蘭王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12.國家元首(列支敦斯登公國、摩納哥公國、安道爾公國、薩摩亞獨立國);
13.委員會主席(瑞士聯邦);
14.大公(盧森堡大公國);
美國是總統,中國是主席,看世界各國領導人的稱謂都有什麼不同
15.教皇(梵蒂岡城國);
16.大教長(馬爾他主權軍事教團);
17.執政官(聖馬利諾共和國);
18.主席團主席(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19.總督(代表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澳大利亞聯邦、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索羅門群島、吐瓦魯、加拿大、貝里斯、巴哈馬國、牙買加、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安地卡及巴布達、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巴貝多、格瑞那達);
20.紐西蘭總督(代表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紐埃);
21.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代表(庫克群島);
22.國務委員會主席(古巴共和國)。
⑻ 誰知道法國總統的全名叫什麼
全名:尼古拉•保羅•斯特凡納•薩科齊•德納吉-博喬(法語:Nicolas Paul Stéphane Sarközy de Nagy-Bocsa )
⑼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總統叫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總統叫雷蒙·普恩加萊。
雷蒙·普恩加萊(Raymond Poincaré,又譯為雷蒙·彭加勒,1860年8月20日-1934年10月15日),法國政治家。1912年—1913年擔任法國總理和外交部長,1913年—1920年擔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1922年—1924年與1926年—1929年,他再任總理。
早年生涯
普恩加萊出生在法國默茲省的巴勒杜克城一個工程師家庭。童年過著幸福的生活,但一場社會危機也在悄悄醞釀。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正野心勃勃的向外擴張,而領國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正轟轟烈烈地進行著統一大業。終於在普恩加萊10歲那年,普法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了,普恩加萊的家鄉淪為戰場,遭到慘重的破壞,在他幼小的心裡埋下仇恨的種子。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被迫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法蘭西飽受屈辱,少年的普恩加萊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中都深深的感受到這種悲壯的民族情感,這就不難理解當普恩加萊站在法國政治舞台上,他為什麼極力鼓吹戰爭,倡導復仇。
完成初等教育後,他先到工藝學校學習了一段時間,然後到巴黎大學攻讀法律。1882年,22歲的普恩加萊取得律師資格,開始從事律師職業,並且有一段時間在《伏爾泰報》兼職做編輯。同時,普恩加萊也開始參加政治活動,他的思想屬於溫和派。幾年之後小有名氣,1887年他被默茲省選為議員,影響進一步擴大,1893年,33歲的普恩加萊成為內閣成員,被任命為教育部長,他成為法蘭西共和國最年輕的部長。隨著影響不斷擴大,他的職位也越來越重要,1895年被任命為財政部長。部長卸任後,他在議會也發揮著重要作用,1895年至1898年他一直任眾議院副議長兼預算委員會主席。1903年他進入參議院。到1913年他當選為總統為止,他一直是參議員,而且1916年他再次出任財政部長。
復仇總理
普恩加萊在政壇早期,在政治上表現的並不十分活躍,對於任何事情都保持小心謹慎的態度,比如說德雷福斯事件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而他基本上沒有介入。政教分離也是各黨派爭論的焦點問題,普恩加萊贊成政教分離,但他不像其他黨派把政教分離和民主改革、調整社會關系聯系起來,而把沒收教會財產補充國庫作為目標。在政治上,普恩加萊屬於強硬派,但在為人處世方面,他比較靈活,因而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普恩加萊的律師職業乾的非常出色,在他步入政界以前,以製造火炮著名的施奈德康采恩聘請他當法律顧問,從而使他於法國重工業巨頭關系密切,為日後普恩加萊的政策得到大壟斷資本家的擁護打下基礎。
普恩加萊上台和當時的國際形勢密切相連。20世紀最初10年,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已經形成,國際關系不斷惡化,法德間為了復仇,為了爭奪殖民地矛盾加劇,法國社會中右翼民族主義勢力不斷上升,為溫和派上台准備了條件,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則直接促使普恩加萊上台。法德關於摩洛哥之爭由來已久,1911年摩洛哥發生起義,法國派兵佔領了摩洛哥首都,德國的軍艦駛入摩洛哥的港口,法德之戰一觸即發。在英國的干涉下,兩方勉強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的保護國,同時法國吧法屬剛果的一塊不大的地方割讓給德國。當時的約瑟夫·卡約政府接受了這個協議,但遭到以普恩加萊和克雷孟梭為首的復仇主義者的猛烈抨擊,凱約政府下台,1912年,普恩加萊首次組閣,身兼總理和外長二任。
普恩加萊上台標志著右翼民族主義勢力占據了優勢,他上台以後,首先展開一系列外交活動以鞏固盟國。8月普恩加萊出訪俄羅斯帝國,同沙皇、俄國總理、外交大臣等舉行了會談,簽訂了軍事專約。11月,英法也簽訂了海軍專約,對英法兩國的海軍力量進行了統一部署,專約規定英國海軍重點保護大西洋包括法國西海岸,而法國海軍著重布防地中海,並保護英國在地中海的利益。在普恩加萊的斡旋之下,協約國進一步鞏固。在國內,為了打擊激進派和左翼力量,普恩加萊促使議會通過新的選舉法,也招致了克雷孟梭的攻擊。
戰時總統
1913年,普恩加萊參加總統競選,他不僅得到國內右翼勢力的支持,而且協約國好戰分子也支持他當選。大選結果,普恩加萊以絕對優勢擊敗其他候選人,成為第三共和國第九任總統。他上台後,加緊擴軍備戰,在他的大力倡導下,議會兩院通過了新的軍事法案,將兵役制由兩年改為三年,使現役人數達到77萬,相當於德國兵力,1914年4月沙俄駐法軍事代表團給總參謀長的報告中說:「目前法國軍事實力以達到了極限。」普恩加萊的擴軍備戰遭到了激進派和社會黨的強烈不滿,國內斗爭激烈,普恩加萊唆使《費加羅報》借私生活等問題攻擊激進派領袖凱約,結果導致凱約夫人槍殺該報主編事件。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發生,7月15日,普恩加萊和總理勒內·維維亞尼出訪俄國,與沙皇政府進一步協商軍事計劃和政治合作,以確保兩國同盟。8月3日,德國正式對法宣戰,法國總統和總理都發表演說號召法國人民為保衛祖國而戰,普恩加萊聲稱:「法國將由他所有的孩子們來勇敢的保衛,在敵人面前沒有任何一種力量等打破這種神聖的聯盟。」
這樣普恩加萊一步步把法國推向戰爭,普恩加萊的堂兄亨利·龐加萊曾稱他為"戰爭的普恩加萊,「這一綽號後來被大家接受並廣為流傳。他不惜一切代價,動員各方面力量,堅決把戰爭進行到底。為了使全國各政治派別團結一致共同對敵,普恩加萊實行」神聖同盟政策」,在他的政府中,包含了各種政治力量,例如原先的社會主義者維維安尼和白里安先後組閣,亞歷山大·米勒蘭出任陸軍部長,茹爾·蓋得和桑姆巴也加入內閣。這對於團結各個階層起到一定作用。為了鼓舞士氣,他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親自視察前線,進行總動員。他也極力擴大總統對政府的影響,使之在內政外交上的處理上有更大的權利。外交方面,普恩加萊一方面積極鞏固與英俄兩國的同盟關系,另一方面由力圖把更多的國家拉到協約國方面作戰,為達目的,他不惜犧牲小國的利益。普恩加萊一貫認為,俄國統治土耳其和在地中海擁有強大勢力為法國利益所不容,但在一戰 中需要俄國做出重大犧牲時,法國就答應俄國重佔領博斯普魯斯海峽,法國也將分到敘利亞等地區。在他的主張之下,羅馬尼亞加入了協約國集團。法國在為協約國提供資金和貸款方面非常慷慨,而這些國家也為法國提供了大量幫助。
一戰進行兩年之後,到1916年交戰各國經濟普遍出現惡化趨勢,國內人們反戰情緒高漲,法國也不例外,出現主和和主戰兩派,1917年3月白里安內閣倒台,再加上俄國二月革命的影響,法國軍隊中葉出現反戰活動,普恩加萊驚呼「75個來攻打我們的德國師的危險要遠比我們軍隊士氣的瓦解來的少些!」。國內緊張局勢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使法國在大戰中的處境越來越困難,普恩加萊被迫同意讓強硬的主戰派喬治·克列孟梭出山。克雷孟梭是激進派領袖,普恩加萊的政敵,而且以個人性格上來講,克雷孟梭專橫武斷,一向不肯受制於人,因而克雷孟梭上台,普恩加萊的影響力就大大削弱了。但普恩加萊並不甘心,積極尋戰機會攻擊克雷孟梭,1918年10月他致函克雷孟梭,反對過早接受德國的停戰要求,但克雷孟梭置之不理,兩人關系非常緊張。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在凡爾賽宮召開,在開幕式上普恩加萊發表演說,痛斥德意志帝國「生於不義,自當死於恥辱。'表現了法國統治集團對德國的仇恨和野心。克雷孟梭是法國代表團團長,他在和會上提出許多苛刻的要求,而普恩加萊還攻擊他對英國讓步太大。1920年2月,普恩加萊任德國賠款委員會主席,因意見與其他協約國成員相差太大,於5月份辭職。
賠款危機
普恩加萊的總統任期到1920年結束,他沒有再次參加競選,在當年的議會選舉中他被選為參議員,1921年擔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一戰後法國外交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對德關系,1921年的組閣的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對德採取比較緩和的政策,遭到普恩加萊和國內各界的抨擊,白里安被迫辭職。1922年普恩加萊再次成為總理,一上台他就在議會中宣稱:「法國所面臨的頭等大事即使賠款問題,德國有能力支付賠款 ,盟國也有辦法迫使他如數支付賠款。在軍政要員主張佔領魯爾區的越來越多。8月中旬倫敦會議,就德國問題英法未達成任何協議,與會的普恩加萊反而表示,法國」雖然兩手空空,卻沒有約束,「接著准備進軍魯爾。法國的冒險政策,遭到魯爾人們的強烈反對,革命形式日益成熟,英美也從經濟上對法採取措施,而在國內普恩加萊內閣遭到共產黨、社會黨甚至激進黨的抨擊,處於危機中的普恩加萊只好放棄賠款大權。1924年6月倫敦會議通過了援助德國的道威斯計劃,它的出台標注著普恩加萊外交政策的失敗,法國爭霸歐洲大陸的野心從此也收斂了不少。
內政成績
魯爾危機使普恩加萊政府威信掃地,左翼聯盟在1924年的競選中獲勝。左翼聯盟執政時期,在外交上有一定進展,在內政上卻毫無起色。1926年7月,在工業巨頭的支持下,普恩加萊第三次組閣,一直到1929年因病退出政界,歷時三年,他採取了系列穩定經濟的措施,主要是裁剪國家機構的人員,增加稅收,為大資本家提供優惠政策等,1926年至1929年,國家預算未出現赤字。1928年,他還大膽的將法郎貶值,使法郎成為一種穩定的貨幣。隨著經濟狀況的好轉,政府陸續發放失業救助金,傷殘補助金及養老金等多項福利。在內政方面,他取得了不小的政績,而在外交方面,他的影響力大不如昔,主要是白里安在推行對德和解政策。
晚年
1929年7月普恩加萊因病辭去總理職務,從此對政治事務淡漠下來。在律師界,他還是頗有影響的,被選為巴黎律師公會會長。在其他方面,普恩加萊也有不少成就,1909年,法國科學院授予他院士學位,1926年至1927年他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回憶錄《為法蘭西服務》。1934年10月15日普恩加萊去世。
詳見:http://ke..com/link?url=YCjt9ztbxO5Pa7btin-_nFB64f-VckGPoZjS-p8jnBwyK97M_
⑽ 法國的總統和總理叫什麼名字
1 夏爾·路易·拿破崙·波拿巴 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08年4月20日-1873年1月9日 1848年12月20日—1852年12月2日
2 路易·阿道夫·梯也爾 Louis Adolphe Thiers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797年4月16日-1877年9月3日 1871年8月30日—1873年5月24日
3 瑪利·埃德米·帕特里斯·莫里斯·德·麥克馬洪 Marie Edme Patrice Maurice de Mac-Mahon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08年7月13日-1893年10月16日 1873年5月24日—1879年1月30日
4 弗朗索瓦·保羅·儒勒·格雷維 Fran鏾is Paul Jules Grévy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13年8月15日-1891年9月9日 1879年1月30日—1887年12月2日
5 瑪利·弗朗索瓦·薩迪·卡諾 Marie Fran鏾is Sadi Carnot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37年8月11日-1894年6月24日 1887年12月3日—1894年6月27日
6 讓·保羅·皮埃爾·卡西米爾-佩里埃 Jean Paul Pierre Casimir-Périer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47年11月8日-1907年3月11日 1894年6月27日—1895年1月16日
7 弗朗索瓦·菲利·福爾 Fran鏾is Félix Faure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41年1月30日-1899年2月16日 1895年1月16日—1899年2月16日
8 埃米勒·弗朗索瓦·盧貝 蒻ile Fran鏾is Loubet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38年12月30日-1929年12月20日 1899年2月16日—1906年2月18日
9 克萊芒·阿爾芒·法利埃 Clement Armand Fallières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41年11月6日-1931年6月22日 1906年2月18日—1913年1月17日
10 雷蒙·普恩加萊 Raymond Poincaré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60年8月20日-1934年10月15日 1913年1月17日—1920年2月18日
11 保羅·歐仁·路易·德沙內爾 Paul Eugene Louis Deschanel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55年2月13日-1922年4月28日 1920年2月18日—1920年9月21日
12 亞歷山大·米勒蘭 Alexandre Millerand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59年2月10日-1943年4月6日 1920年9月23日—1924年6月11日
13 皮埃爾-保羅-亨利-加斯東·杜梅格 Pierre-Paul-Henri-Gaston Doumergue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63年8月11日-1937年6月18日 1924年6月13日—1931年6月13日
14 保羅·杜美 Paul Doumer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57年3月22日-1932年5月7日 1931年6月13日—1932年5月7日
15 阿爾貝·勒布倫 Albert Lebrun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71年8月29日-1950年3月6日 1932年5月7日—1940年7月10日
* 亨利·菲利浦·貝當 Henri Philippe Petain 維希政府(稱「國家元首」,而非總統) 1856年4月24日-1951年7月23日 1940年6月22日—1944年9月7日
*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瑪利·戴高樂 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 自由法國(稱「自由法國元首」,而非總統) 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 1940年6月18日—1944年……
16 樊尚·奧里奧爾 Vincent Auriol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1884年8月27日-1966年1月1日 1947年1月16日—1954年12月1日
17 勒內-儒勒-古斯塔夫·科蒂 René-Jules-Gustave Coty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1882年3月20日-1962年11月22日 1954年12月1日—1959年1月8日
18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瑪利·戴高樂 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 1959年1月8日—1969年4月20日
代總統 阿蘭·波厄 Alain Poher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09年4月17日—1996年12月9日 1969年4月20日—1969年6月20日
19 喬治·讓·雷蒙·蓬皮杜 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11年7月5日-1974年4月2日 1969年6月20日—1974年4月2日
代總統 阿蘭·波厄 Alain Poher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09年4月17日—1996年12月9日 1974年4月2日—1974年5月19日
20 瓦萊里·瑪利·勒內·喬治·吉斯卡爾·德斯坦 Valéry Marie René Georges Giscard d'Estaing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26年2月2日- 1974年5月19日—1981年5月19日
21 弗朗索瓦·莫里斯·阿德里安·瑪利·密特朗 Fran鏾is Maurice Adrien Marie Mitterrand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16年10月26日-1996年1月8日 1981年5月19日—1995年5月17日
22 雅克·勒內·希拉克 Jacques René Chirac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32年11月29日- 1995年5月17日—2007年5月16日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06106.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