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馬尾島戰役中法國的艦艇有哪些

馬尾島戰役中法國的艦艇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2 17:09:39

1. 中法戰爭中,中國不敗而敗。告訴我,什麼是「不敗而敗」

不敗而敗的意思是本來不可能失敗的,最後卻導致了失敗的結果,不敗而敗要結合中法戰爭(清法戰爭)的過程來看。

中法戰爭又作清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戰爭前期,中國面臨劣勢,清政府通過調整軍機處、替換統帥等措施扭轉了戰爭局面,有馮子材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法軍統帥尼格里也身受重傷。戰爭的失敗直接導致法國總理茹費里等內閣集體垮台。

但清政府卻與法國重啟談判,訂定《中法新約》,清方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兩國重開貿易,從此,中國承認法國吞並安南,中國西南門戶大開,最終的結果是不敗而敗。

(1)馬尾島戰役中法國的艦艇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法戰爭的後續影響

中法戰爭的後續影響可以一分為二去看,不利的一面是法國不勝而勝,在中國獲得了更多非法利益,但同時對中國海防的建設也有著促進作用。

1、不利影響

1886年—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與法國簽訂了《中法越南邊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務條約》、《中法續議商務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法國又得到很多權益。

中國西南門戶洞開,法國侵略勢力以印度支那為基地,長驅直入雲南、廣西和廣州灣(今湛江市),並使之一度變成法國的勢力范圍。

2、積極影響

戰後,清政府進一步意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乃加緊建立北洋艦隊,並於台灣設省,開始大力建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法戰爭

2. 對國際法的拘泥和對外事務的謹慎,是怎樣讓清廷輸掉馬江海戰的呢

在十九世紀末期,清政府與法國在福建馬江入江口一帶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海戰,此戰中,中國戰艦被法軍艦艇圍堵在馬江江面上,狹窄的地形讓它們難以躲避敵人的炮火,導致福建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地面上的炮台等防衛措施也被毀壞殆盡,此戰對清政府的東南海防造成了巨大打擊。

而在此戰開戰前,清政府本來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布置,也能夠加強對於法軍艦艇的防範。但是在法軍進駐海港五周的時間里,福建方面卻始終沒有做好布防工作,這為之後海軍的潰敗埋下了伏筆。


在停泊了五周並且已經完全掌握了馬尾軍港的主動權之後,在8月25日,法軍主動向清軍開戰,他們顯示迅速摧毀了在馬江江面上停泊的福建海軍軍艦,當時福建海軍的十一艘新式軍艦,有九艘都在此戰中沉沒。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舊式軍艦以及魚雷艇被擊沉。在取得了海戰勝利之後,在次日法國海軍又炮轟福建船政局,並且將安南,北岸上的炮台也盡數摧毀,福建海軍經營多年的防線毀於一旦。

3. 中法戰爭,法國戰敗的原因

紅河三角洲中法戰爭是從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戰開始的。法國的軍事行動第一個目標確定為山西。山西的防軍主要是黑旗軍,同時也有七個營正規的桂軍和滇軍。法軍於14日發起攻擊,中國駐軍被迫實行了軍事抵抗。法軍依靠優勢的裝備,16日佔領山西。 1884年2月,米樂繼孤拔為法軍統帥,兵力增至一萬六千人,圖謀侵犯北寧,籌劃給中國軍隊更大的打擊,從而迫使清統治者完全屈服。時清政府在北寧一帶駐軍約四十營,但由於將帥昏庸、怯懦,互不協調,軍紀廢弛,兵無鬥志。3月12日,法軍來攻,北寧失守;19日,太原失陷;4月12日,法軍進駐興化。法國利用軍事勝利的形勢,對越南和中國都展開了進一步的政治脅迫。6月,法國政府與越南訂立最後的保護條約。 清廷得悉前線軍事挫敗的消息後,以撤換大批疆吏廷臣掩飾敗績。全面改組軍機處,恭親王奕�6�0等被黜退,以禮親王世鐸代之。貝勒(後為慶親王)奕劻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而實際大權操在醇親王奕譞(光緒帝生父)的手中。授權李鴻章與法國代表舉行和談。5月11日,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又稱《李福協定》)。主要內容是:中國同意法國與越南之間「所有已定與未定各條約」一概不加過問,亦即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約明「應保全助護」中國與越南毗連的邊界,中國約明「將所駐北圻各防營即行調回邊界」;中國同意中越邊界開放通商,並約明將來與法國議定有關的商約稅則時,應使之「於法國商務極為有利」;本約簽訂後三個月內雙方派代表會議詳細條款。17日,福祿諾交給李鴻章一份節略,通告法國已派巴德諾為全權公使來華會議詳細條款,並單方面規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國軍隊原駐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鴻章沒有肯定同意這個規定,又沒有明確反對,亦未上報清朝中央政府。 6月23日,法軍突然到諒山附近的北黎(中國當時稱為觀音橋)地區「接防」,無理要求清軍立即退回中國境內。中國駐軍沒有接到撤軍命令,要求法軍稍事等待,法軍恃強前進,開槍打死清軍代表,炮擊清軍陣地。清軍被迫還擊,兩日交鋒,法軍死傷近百人,清軍傷亡尤重。這次事件史稱「北黎沖突」或「觀音橋事變」。法國以此為擴大戰爭的藉口,照會清政府要求通飭駐越軍隊火速撤退,並賠償軍費兩億五千萬法郎(約合白銀三千八百萬兩),並威脅說,法國將佔領中國一兩個海口當作賠款的抵押。清政府雖然認為這是無理勒索,但仍派兩江總督曾國荃於7月下旬在上海與巴德諾談判,以求解決 爭端。談判未有結果,法國重新訴諸武力。 法國將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法國派巴德諾與曾國荃進行談判的同時,繼續製造事端,再次挑起戰爭。從1884年5月《簡明條約》簽訂前後法軍攻擊基隆起,到1884年8月馬尾海戰結束為止,為中法戰爭第二階段,主要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越南北部陸上戰爭也在繼續。 法國將它在中國和越南的艦隊合成遠東艦隊,任命孤拔為統帥,乘機分別開進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脅迫中國接受法國條件,一方面准備隨時發動攻擊,佔領這些口岸。8月5日,法艦轟擊基隆,強行登陸,中國軍隊在督辦台灣事務大臣劉銘傳統率下頑強抵抗,使法軍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機再舉。隨後,法國議會授權政府「使用各種必要方法」使中國屈服,法國政府擬定新條件向中國勒索,要求賠款八千萬法郎,十年付清。清政府沒有接受。中法外交關系正式破裂。23日,法國以先期駛入福州馬江以內的優勢兵艦向中國船艦猛烈攻擊,中國水師倉卒應戰,頃刻間,戰艦十一艘或沉或傷,官兵殉難者近八百人。法艦又炮轟馬尾船廠(福州船政局),將其擊毀,並連日對馬尾至海口間的岸防設施大肆破壞後駛出閩江口,集結於馬祖澳。 自此戰火延至中國本土,8月26日,清廷頒發上諭,譴責法國「橫索無名兵費,恣意要求」,「先啟兵端」,令陸路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侵入。這道上諭實際上是對法國侵略者的宣戰書。 10月初,法艦分頭進犯台灣基隆和淡水,劉銘傳鑒於兵力不足,放棄基隆,堅守淡水。法軍在基隆登陸後,再犯淡水,一度抵灘上陸,但很快被擊退。法軍佔領基隆一隅,無法深入,轉而從10月23日起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1885年初,法軍接連從基隆向台北進攻;法艦騷擾浙江鎮海,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國軍艦,在浙江石浦擊沉其中兩艘。3月底,法軍佔領澎湖島及漁翁島。鎮海之戰,法艦遭到扼守招寶山炮台的中國軍隊奮勇還擊,孤拔的座艦也被擊中,孤拔身受重傷,6月11日死於澎湖島。 編輯本段鎮南關大捷中法之間的陸上戰爭仍在中越邊境和越南境內激烈進行。1885年2月,法軍進攻諒山,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十天以後,法軍侵佔鎮南關(今友誼關),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焚關而去,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伺機再犯。時老將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馳赴鎮南關整頓部隊,部署戰守。得悉法軍將犯鎮南關,在隘口搶築了一條橫跨東西兩嶺高七尺、長三里、底寬一丈的長牆,牆外深掘塹壕,築成了較完整的防禦陣地。3月23日,盤踞諒山的法軍傾巢出動,撲向鎮南關,24日越牆進犯,馮子材率士卒沖出牆外,激勵將士猛烈搏鬥,終將法軍擊退,遏阻了法軍對中國邊境的窺伺。清軍乘勝追擊,連破文淵、諒山,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重傷東部法軍統帥尼格里。法軍陷入困境。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法軍戰敗的消息傳至巴黎後,導致茹費理內閣倒台。(見彩圖 鎮南關(今友誼關)清軍布防圖 1885年3月,鎮南關大捷使清朝軍隊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 ) 中法雙方議和 法國發動侵華戰爭後,各方面圍繞和戰問題的外交活動和秘密談判幾乎沒有停止過。鎮南關大捷本來使中國在軍事上、外交上都處於有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個中法戰爭期間,即使在被迫宣戰以後,也擔心「兵連禍結」會激起「民變」、「兵變」,因此始終或明或暗、直接間接地向法國侵略者進行求和活動。李鴻章等人主張「乘勝即收」,把鎮南關大捷當作尋求妥協的絕好機會,建議清政府立即與法國締結和約。1885年2月,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在清政府同意下,派其僚屬英籍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稅務司金登干赴巴黎促進中法和議。4月4日,金登乾和法國外交部政務司司長畢樂在巴黎匆促簽訂停戰協定(《巴黎協定書》)。之後,清政府明令批准李福天津《簡明條約》,並下令北越駐軍分期撤退回國;法國解除對台灣和北海的封鎖。中法戰爭至此停止,慈禧太後頒發了停戰詔令。

4. 在中法戰爭中福建水師為什麼不堪一擊

1884年(清光緒十年)8月,在中法戰爭中,法國遠東艦隊在福建馬尾全殲中國福建水師的作戰。

位於福州東南的馬尾(亦稱馬江),是閩江下游的天然良港,福建海軍和船廠均在港內。從1884年7月中旬起,法國軍艦就陸續闖入閩江口,進泊馬尾。當時主持福建軍務的欽差命辦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張佩綸、閩浙總督何璟、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建巡撫張兆棟和福州將軍穆圖善等人,根據清廷「不可釁自我開」的訓令,對法艦的侵入不但不予攔阻,反而給以熱情款待,同時命令各艦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於是,法艦在馬尾港進進出出,自由自在,而中國軍艦則處在法艦監視之下,不得移動。8月17日,清政府見和談無望,下令沿海沿江各省加強防備,但對馬尾方面,僅指示法艦在內者應設法阻其出口,其未進口者不準再入,並未解除不得主動出擊的禁令。當時,馬尾一帶有福建水師軍艦11艘,江防陸軍20餘營。但由於清政府和戰不定,前敵諸將昏聵無能,水陸各軍缺乏統一指揮和協同作戰的周密計劃,加之裝備不良,彈葯不足,因此,總的兵力雖然較法國方面占優勢,但戰鬥力卻很弱。法艦利用中法雙方正在進行談判之機,以「游歷」為名,陸續闖入閩江口,上駛至馬尾,伺機啟釁。此時,清政府仍幻想議和,傳令海陸軍不得先發起攻擊,使法艦得以在港內與福建水師艦艇首尾相接共泊一處。8月22日,法國政府鑒於進犯基隆受挫,勒索賠款無望,電令遠東艦隊消滅中國福建水師,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立即決定次日午後退潮時發起攻擊,孤拔決定於次日下午趁退潮船身轉移方向時開戰。當時,泊於馬尾的法軍艦8艘,1.45萬噸,另有魚雷艇兩艘,還有兩艘軍艦在金牌、管頭一帶江面,阻止清軍塞江封口,保障後路安全。參戰法艦共有重炮77門,總兵力1800人。福建海軍軍艦11艘,6500噸,炮45門,兵員1100人。從噸位、防護能力、重炮數量、兵員素質等方面比較,法艦佔有明顯優勢。另一方面,孤拔選擇退潮時開始攻擊也對法艦有利。這是由於當時系泊用船首,船身隨潮水漲落而改變方向(漲潮時,船頭指向下游,落潮時,船頭指向上游)。孤拔選擇落潮時開戰,可使大部分中國軍艦位於法艦之前方,暴露在法方炮火之下,無法進行有力的回擊。23日晨8時,法駐福州副領事向閩浙總督何璟發出通牒,限令福建水師於當天下午退出馬尾,否則開戰。何如璋得知後,竟然對福建海軍將士封鎖消息,並企圖要求法方延至24日開戰,遭到拒絕後,才匆忙下令進行臨戰准備。13時56分,孤拔趁落潮之際大部法艦艦首指向福建水師艦艇的有利時機,下令發炮攻擊。清軍艦艇未及起錨,即被法艦第一陣炮火擊沈兩艘,重傷多艘。在極其被動的情況下,福建水師官兵義憤填膺,仍然奮起還擊。旗艦「揚威」號在駕駛官詹天佑和管帶張成帶領下,不顧何如璋的禁令,事先作好戰備。當法艦開炮時,立即沉著應戰,用尾炮擊中法軍旗艦「伏爾泰」號,擊斃法軍6名。法軍魚 雷艇擊沈「揚武」號,中國岸防大炮隨即命中這艘魚雷艇,使之鍋爐爆炸,喪失作戰能力。「福星」號炮艇在開戰時就受了重傷,但它們立即亦砍斷錨鏈,轉向沖入敵陣,瞄準敵旗艦猛烈射擊,連續命中。後遭敵艦三面圍攻,火葯庫中彈爆炸,全艇官兵壯烈殉國。「揚威」號在法艦開炮後,也立即勇敢回擊,當它在兩艘法艦的夾擊下被打穿船體後,艦上官兵置生死於不顧,仍然頑強發炮挫傷敵艦,直到被敵魚雷艇擊沈前的剎那間,還發射出最後一發炮彈,重傷敵艦長和兩名士兵。「飛雲」號、「福勝」號也都臨危不懼,奮戰不已,直到船沈。經過約30分鍾炮戰,福建水師11艘艦艇除兩艘駛向上游擱淺外,全被擊沈,傷亡700餘人。法軍僅有兩艘魚雷艇受重傷,其餘為輕傷,死傷30餘人。24日,部分法艦乘潮上駛,炮轟福州船政局造船廠,使船廠遭到毀滅性破壞,並擊毀附近民船。此後,法艦沿江下駛,逐次擊毀兩岸炮台,清軍再次遭受重大損失。於30日全部駛出閩江口。清廷消極防禦的戰略指導方針,嚴重束縛了前線將士的手腳,加之前敵將領昏庸怯戰,致遭此敗。26日,清廷不得已向法國宣戰。

點評:此戰,以福建海軍的全軍覆沒而結束,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清政府戰略指導上錯誤。清政府自中法開戰以來即存妥協求和之心,和戰不定,始終不敢鼓足勇氣與侵略者決一死戰。在法艦頻頻進入馬尾港的危急情況下,仍死守釁不可自我開的教條,從而喪失了先機制敵的條件。二是清朝前敵官員不諳軍事,書生典兵,在法艦進泊港內戰爭一觸即發之際,不預作準備,反而約束將士不準先敵開炮,不能報據戰場情況臨機處置,結果只能被動挨打。三是清軍武器裝備落後。福建海軍軍艦多系木殼,防護力不強;重炮少,形不成強大火力,在敵人突然襲擊下,難以作有效的反擊,致使全部被敵擊沈。馬尾海戰是中國近代海軍創建以後進行的第一次大的戰斗,結果卻如此之慘。這里不僅有清朝政治腐敗這一根本原因,還有軍事思想落後的因素起作用。清軍的單純消極防禦思想是馬尾海戰慘敗的不可忽視的原因,值得認真記取

5. 中法馬江戰役的馬江之戰

七月初二日(8月22日)下午5時,法國艦隊司令孤拔收到攻擊馬尾的電令,即讓法國駐福州副領事從艦上趕回福州通知各國駐福州領事及閩浙總督,另派人通知馬尾羅星塔下游的英、美軍艦和各國商船。又於當晚召集各艦艦長發布作戰命令和進行具體作戰部署,決定第二天下午2時左右(預估時間)退潮時開始攻擊福建水師。
七月初三日(8月23日)上午9時至下午1時30分的漲潮期間,法國艦隊各艦處於不利陣位,孤拔提心吊膽坐鎮指揮台,惟恐福建水師搶先動手。而盡管早有諭旨「統籌全局、設法出奇」的重託和六月二十四(8月14日)以後清廷屢頒「倘法國竟將照會置之不復,亦不退出兵船,惟有即與決戰」及「日前法人如有蠢動,即行攻擊,毋稍顧忌」等電旨,在福州和馬尾的軍政大臣依舊畏敵避戰,連一貫積極主張先發制敵的張佩綸也一反常態,至臨戰前仍坐等觀望,等待清廷直接下旨開戰。閩浙總督府於開戰當天中午(約11時至下午1時)接福州法國領事館送達的開戰照會時,競錯看為第三天開戰,待搞清是當天開戰時,才驚慌失措,電告馬尾,時間已臨近下午2時,來不及向福建水師下達作戰命令。此時,法國艦隊已做好攻擊福建水師的戰斗准備。
下午1時30分,馬尾港開始退潮,在調轉艦身時,法國艦隊各艦暗中慢慢起錨。近在咫尺的福建水師各艦看見法艦的備戰活動,也暗中准備,松開錨鏈以便盡快啟航,清軍的一些小炮船及武裝民船也慢慢向法艦靠近。法國艦隊司令見中國軍民的備戰情況也膽戰心驚,不到照會規定的開戰時刻,即於1時45分提前升起攻擊信號旗。1時56分,法國旗艦「伏爾達」首先開炮攻擊福建水師旗艦「揚武」號和靠近它的清軍各種小艇,其他法艦也向福建水師各艦展開炮火攻擊。在法艦炮火掩護下,45號和46號魚雷艇沖向上游,分別向「揚武」號和「福星」號發射魚雷。「揚武」號雖早有戒備,因上級保持沉默,以致備而未戰。退潮剛調轉艦身時,即遭敵艦、敵艇攻擊,艦身中炮、中雷,受到重創。
「揚武」號管駕張成和全艦官兵沉著應戰,一面用尾炮反擊敵艦,一面艱難調轉艦身以主炮和舷炮作戰,在險惡條件下將敵46號魚雷艇擊傷,敵艇長重傷,數人斃命,「伏爾達」號也中數炮,斃敵多名。「揚武」號重傷擱淺,大部分官兵犧牲,張成等少數官兵艦沉後落水,被岸上軍民救起。福建水師旗艦「揚武」號的擱淺沉沒,使各艦群龍無首,失去指揮聯系中心,陷於各自為戰的困境。法國艦隊一梯隊各艦在旗艦發出攻擊信號後,迅速向上游的福建水師攻擊,遭到炮火攻擊的福建水師各艦和武裝民船多數不及起錨調轉船身,以尾炮與敵艦的前主炮對抗,陸續中彈沉沒,只有「伏波」號和「藝新」號受傷後駛往上游林浦擱淺。福建水師各艦官兵在遭敵突然襲擊受到嚴重傷亡情況下,不畏強敵,冒著硝煙彈雨,拚死與敵艦戰斗。靠近旗艦「揚武」號的「福星」號,戰斗一開始,就遭敵艦「伏爾達」的炮火轟擊和45號魚雷艇的魚雷攻擊,中彈起火,管駕陳英仍然駕艦來回沖撞敵艦,不時發炮攻擊,威震群敵。「福勝」號和「建勝」在督帶呂翰、管駕葉琛、林森林指揮下,在各艦中最早調轉船身向「伏爾達」號和「益士弼」號開炮還擊,屢中敵艦,自身也在敵數艦交叉炮火下中彈進水,官兵不顧安危,戰斗不息,直至艦身下沉,還在發炮還擊。
「永保」號和「琛航」號是無火炮的運輸艦,海戰開始後,遭敵「蝮蛇」號和「豺狼」號炮擊而起火,艦上官兵不顧生死,駕艦沖向敵艦,以求同歸於盡,途中連中敵彈而沉沒。
停泊在馬尾江面南側的福建水師「飛雲」號、「振威」號和「濟安」號,在海戰時,很快就被敵艦第二梯隊4艘巡洋艦的強大炮火齊射所吞沒,「振威」號靠近敵艦,首當其沖,艦身多處中彈傾斜,管駕許壽山指揮若定,一面下令開炮還擊,一面開足馬力駕艦沖向敵艦,作最後拼搏,前進中又連中敵彈,引起彈葯庫爆炸,在沉沒前仍向敵艦發射最後一發復仇的炮彈,全艦官兵光榮殉國。
「飛雲」號督帶高騰雲在艦上中彈起火時,駕艦全速沖向敵艦,開炮還擊,掩護「振威」號,半途中彈沉沒。泊於港內的清軍數十艘武裝帆船、火攻船、桿雷船也各自為戰,用不同方式、從不同方位,英勇地與敵艦搏鬥,終因攻擊力量有限,難以重創敵艦,被敵艦的機關炮火所擊沉。
馬尾岸上各炮台官兵在海戰時,也英勇發炮助戰,重點攻擊敵旗艦「伏爾達」號和其他巡洋艦,多發炮彈命中敵艦,敵司令孤拔的副官被岸炮擊中斃命。因部署不當,缺乏統一指揮,老式火炮性能差,又不能和福建水師各艦密切配合,收效不大,各炮台先後被敵艦炮火摧毀。約經30分鍾戰斗,福建水師艦船9沉2傷,各種武裝小船多數被擊沉。
第二天,法國艦隊開始重點攻擊船廠、岸上防禦工事和江面未沉的中國船隻。「伏爾達」號等法艦先炮擊船廠,毀壞鐵船槽,廠內設備遭到一些破壞,但未達徹底毀壞的目的。敵重巡洋艦吃水深,不敢貿然駛向上游炮擊船廠,從下游開炮又被馬限山所阻。馬尾岸上軍民嚴陣以待,迫使敵艦不敢派兵登陸。七月初五日(8月25日)敵人見羅星塔孤懸閩江邊,先用艦炮封鎖後面可能增援的地段及炮台四周,然後派陸戰隊登上羅星島,將3門大炮搬走,再炸毀炮台建築。當天下午,法艦集中炮擊閩安(即亭江)炮台,又派陸戰隊登岸,運走火炮,將炮台徹底平毀。初六、初七日(26~27日),法國艦隊駛向閩江口,沿途對兩岸炮台進行轟擊或派陸戰隊登岸爆破。各處炮台設計是火炮射界向閩江口,無法攻擊從上游駛來的敵艦,數十年苦心經營的防禦設施多毀於一旦。只有長門炮台占據有利地形,加上有數營陸軍防守,敵艦無法攻擊又不敢派陸戰隊登陸,得以倖存。
七月初九日(8月29日),法艦「拉加得桑尼亞」號從基隆趕來閩江口,闖入長門水道逞凶,被長門炮台連連擊中,前弦裝甲被擊穿,主炮底座受創失靈,在死傷近10人後慌忙逃竄。馬江戰役中,福建水師官兵犧牲796人,連同岸上軍民傷亡人數,死難者總數逾千人。法國艦隊重傷巡洋艦2艘,魚雷艇1艘,輕傷艦艇3艘,傷亡數十人。

6. 甲午戰敗之後,清政府為了重建北洋海軍,還具體擴充了哪些艦艇

甲午戰敗以後,清政府同日本之間簽訂了《馬關條約》,打破了清王朝「同光中興」的幻想,宣告了洋務派「自強新政」的失敗。同時,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僅失去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北洋海軍,其次也丟失了對朝鮮的宗主權以及對台灣及澎湖列島的直接管轄,巨額的賠款也導致清朝發展近代產業、工業、強國強軍的資源幾乎枯竭殆盡,好不容易修建好的旅順、威海衛軍港也拱手相讓給了西方列強。

清政府的腐朽無能是甲午戰爭失敗的一個致命性原因,喪權辱國的條約簽訂後,也迫使中國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苦不堪言的生活之中。

清末重建後的中國國海軍家底主要有以下艦船,向德國伏爾鏗廠訂購的海容、海籌、海琛三艘巡洋艦以及飛鷹號魚雷艇,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廠訂購了海天、海圻以及飛霆號驅逐艦,向德國實碩廠訂購了海龍、海青、海華、海犀四艘魚雷艇。

向日本川崎船廠訂購了楚泰、楚同、楚豫、楚有、楚觀、楚謙六艘淺水炮艦以及湖鵬、湖鶚、湖鷹、湖隼四艘魚雷艇,

餘下的還有自造了甘泉、安豐、聯鯨、澄海等七艘小炮艇和魚雷艇,又向義大利、奧地利、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訂購了肇和、應瑞、永豐、永翔、同安、建康、豫章等12艘艦艇,除了在義大利訂的鯨波、奧地利訂的龍湍、美國訂的飛鴻號三艘艦艇未交付之外,其餘艦艇先後於1913至1914年來華。

當然,清末福州船政局也向海軍提供了建威、建安、福安、吉雲、建翼、寧紹號等艦船,此外清政府又向日本訂購了4艘淺水炮艦江元、江亨、江利、江貞。

具體的清末後期也就添加了諸如此類的艦艇吧,雖然重建後的北洋海軍不再是亞洲第一的實力,但在八國聯軍侵華過程後,義大利因在辛丑條約中未能如願以償的強租三門灣,竟派遣三艘軍艦來華恫嚇,實行武力威脅,但此時的清政府早已知道義大利的真實實力,憑借海天、海圻等艦震懾了義大利艦隊,色厲內荏的義大利終於未敢發動戰爭,強佔三門灣的企圖也未能得逞!

7. 求歷史上海戰~!(要詳細)

中日白江口海戰(663年)
朝鮮半島在公元1世紀左右進入三國時代,分成高句麗(又稱高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公元6世紀時,和中國接壤的高句麗因為中國隋唐王朝的入侵,為抗衡中國,高句麗便與突厥、百濟、以及與百濟關系密切的日本結成同盟,而中國則與受到高句麗、百濟威脅的新羅國結盟。

公元660年(唐顯慶五年)3月,百濟國在高句麗國支持下,大舉入侵新羅國,新羅軍接連敗北,新羅武烈王向中國求救。唐高宗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統帥,率13萬唐軍東渡討伐百濟。7月,百濟軍大敗,百濟王及百官被俘往長安,百濟王朝崩潰。

公元661年,百濟僧人道琛聯絡百濟遺臣密謀復國,兩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並請求放還在日本做人質的百濟王子豐璋。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曇比羅夫率170艘戰船,護送百濟王子回國。百濟王子歸國後,被扶位百濟王,組織百濟遺民對抗唐軍,其間,日本企圖在朝鮮半島扶持親日政權,向百濟政權提供了大量援助。但好景不長,公元663年,剛剛拼湊起來的百濟朝廷,因為內部權利劃分不均而發生內訌,因百濟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戰就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

當日本出兵支援百濟的消息傳到中國後,唐高宗當即派右威衛大將軍孫仁師率軍增援和百濟作戰的劉仁軌、劉仁願軍。9月,唐軍會合,劉仁軌決定先攻取「群凶所聚」的百濟軍巢穴周留城,認為「若克周留,諸城自下」。於是唐軍分為二路:孫仁師、劉仁願、及新羅將領金法敏率軍從陸路前往周留城;劉仁軌則與部將杜爽,及百濟降將扶余隆率戰船護送糧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韓國錦江)而下,從水陸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陸同舉,攻打周留。

「大唐平百濟塔」

27日,日本支援百濟的水軍先頭船隻在白江口遭遇劉仁軌軍,雙方進行交戰,日軍不利而退。28日,日軍將領和百濟國王會商,認為日軍有戰船400餘艘,唐軍僅百餘艘,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盲目的認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於是,未加整頓部署,便「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雙方展開了激烈海戰,唐軍「左右夾船繞戰」,打亂了日軍陣形,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一時間「海水盡赤」,數萬日軍或溺死、或被唐軍捕獲。在白江口失敗的打擊下,百濟王逃往高句麗,余部全部歸降,百濟國徹底滅亡。

白江口海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鮮半島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軍進攻本土,自公元664年開始,在國內耗費巨資,修築了4道防線,此後日本調整對外政策,向唐朝臣服,開始以中國為師,謀求自強。
露梁海戰(1598年)
露梁海戰是明朝萬曆二十六年十一月,中朝兩國水師同日本水師,在朝鮮半島露梁以西海域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

海戰起因

「倭軍攻擊釜山圖」

明朝萬曆年間,日本國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但國內仍有一些擁兵自重的封建主難以控制。為了緩和國內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豐臣秀吉把國內的注意力引向國外,制定了佔領朝鮮,征服中國,進而向南洋擴張的軍事侵略計劃。作為第一步,向朝鮮提出了「假道入明」的狂妄要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朝鮮政府的拒絕。萬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豐臣秀吉發動了侵朝戰爭,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中國稱為「壬辰戰爭」,日本侵略軍乘大小艦船700餘艘,由對馬島渡海。翌日晨在釜山登陸,分北、南、中三路發起進攻。只用了 2個多月的時間,就佔領了漢城、開城和平壤。朝鮮面臨著亡國的危險。於是,朝鮮王遣使向明朝求援。

當時的繪畫作品,表現的是中朝軍隊的一次軍事會議

朝鮮是中國的友好鄰邦,唇齒相依,且「關白(指日本首相豐臣秀吉)之圖朝鮮,其意實在中國。」(明援朝經略宋應昌語,見《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二)鑒於這種情況,明朝廷進決定發兵援朝抗日。
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明軍入朝參戰。翌年初,連克平壤、開城。四月二十日,收復漢城。日軍退據南部諸道,並提出議和。不久,實現了停戰。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七月二十五日,豐臣秀吉增兵北犯。第二年,中朝聯軍大舉反攻,連續奏捷,將日軍壓縮在朝鮮南部一隅。這年八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當時,盤踞在朝鮮東南一隅之日軍,除駐蔚山之第一軍主力已先期撤退外,尚有兵力4.6萬餘人,其撤退部署是:東部駐西生浦、梁山、竹島各部,於十一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結,候船返國;中部居昌之軍,就地上船返回本國;西部駐順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待東部日軍撤離後,分頭到巨濟島集結,再乘船回國。
雙方兵力部署和作戰意圖
一、戰區地理位置
朝鮮西南海區的自然地理有兩大特點:一是地形復雜,島嶼星羅棋布,水道縱橫交錯,便於水軍依託島岸,隱蔽機動地打擊敵人;二是潮差大,平均可達10米,為遠東地區所罕見。漲潮時,水勢洶涌。退潮時,水位猛降,大片淺灘迅速露出水面。艦船如不迅速駛離,便有擱淺的危險。
二、雙方水師兵力
日本水師在開戰時,擁有1000餘艘船船,到戰爭末期已發展到3000艘左右。數量雖然可觀,但構造簡單,性能較差。裝備的武器為銃(即原始的滑膛槍炮)、槍、弓矢、倭刀等。

軍博收藏的一件龜船模型

朝鮮水師兵力約為8萬多人(占朝鮮總兵力的1/4),擁有船舶488艘,包括戰船80艘(每船80人),輔助戰船192艘(每船30-60人),勤務船26艘。在這些戰船中,李舜臣創造的「龜船」很有特色。這是一種大型戰船,上覆蓋板,板上有十字小槽,小槽以外的地方,追插利刃及錐尖。前為龍頭,龍口是銃穴;後為龜尾,尾下亦有銃穴。兩舷各有6個銃穴,銃穴下有櫓8—10支。龜船甲板堅固,機動靈活,攻擊和防護能力均較好。日水軍呈秀吉之曾說:「朝鮮人水戰大異陸戰,且戰船大而行速,樓牌堅厚,銃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盡被撞破。」可見朝鮮水師在李舜臣領 導下,不僅武備精良,而且訓練有素,是一支累敗日軍的海上勁旅。
明朝投入朝鮮戰場的兵力約10萬人(占當時全國總兵力的1/8),後來逐漸增加到14萬人。其中水師1.3萬人,戰船500餘艘。戰船的種類繁多,有福船、樓船、百槽、沙船、蒼船、銅絞艄、海舫、八喇虎等,戰船的武器精良,除弓、弩、刀槍、矛等冷兵器外,還有大量火器,如佛郎機、虎蹲炮等。據史料記載,明軍火炮的射程最遠可達3000米,而日軍的只有100、200米。
三、中朝聯軍水師的兵力部署和作戰企圖
豐臣秀吉死後,日軍分三路從海上撤退。當時,中朝聯軍水師主力約有800艘戰船,部署在古今島一帶海面,掌握了朝鮮半島西南海域的制海權。明朝水師提督陳璘先獲悉日軍撤退的情報,決定在海上阻擊日軍,並作出了相應的部署:
1、聯軍水師主力由古今島向前推進,前出到左水營、玀老島以東海面;
2、在左水營建立基地和聯合軍事指揮所;
3、以一部兵力佔領貓島,封鎖光陽灣,截斷小西行長所率第二軍的退路;
4、以一部兵力在露梁海峽及其以東海域巡邏,監視泗川、南海、固城各地日軍動向。
作戰經過
駐朝鮮西部日軍接到撤退命今後,擬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十一日起開始撤退。駐順天之第二軍先撤,接著,駐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依次到巨濟島集結,候船回國。
十—日晨,第二軍部隊登船待發。其先遣部隊駛至光陽灣口的貓島附近海面時,受到中朝聯軍水師的攔擊,退路被截斷。為了突破重圍;第二軍編組了一支沖鋒艦隊,連日向聯軍水師發起攻擊,均未能奏效,只得向駐泗川、南海之日軍求援。
此時,駐泗川、新城之日軍第五軍主力,在島津義弘率領下,已經登船,只待漲潮出發,駛往巨濟島,島津義弘接到小西行長的求援信後,當即率領這支龐大的船隊,於十八日夜乘月色向露梁海峽疾駛,企圖突入光陽灣,解小西行長之圍。中途與從南海開來之宗智義部船隊會合。兩支船隊會合後,共有兵力萬餘人,艦船500餘艘,於午夜開始通過露梁海峽。
陳璘、李舜臣獲悉日援軍西進的情報後,立即著手調整部署,決心在露梁以西海域,包圍和殲滅救援之敵。其作戰部署是:
1、以鄧子龍率兵1000人,駕3艘巨艦為前鋒,待日船隊通過海峽後,迂迴到側後發起攻擊,切斷其歸路;
2、以陳璘率明朝水師為左軍,泊昆陽之竹島與水門洞港灣內,待機出擊;
3、以李舜臣率朝鮮水師為右軍,進泊南海之觀音浦,待機與明軍夾擊日軍。

朝鮮首相柳成龍親筆書寫的戰史

十九日丑時(凌晨1時至3時左右),島津義弘船隊主力大部已駛出海峽,進至露梁以西海面。此時,「月掛西山,山影倒海,半邊微明,我船無數,從陰影中來,將近賊船,前鋒放火炮,吶喊直駛向賊,諸船皆應之。賊知我來,一時鳥銃齊發,聲震海中,飛丸落於水中者如雨。」(《柳成龍懲毖錄》卷二第六十八頁)由於眾寡懸殊,鄧子龍部旋即被日船包圍,「子龍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氣彌厲,欲得首功,急攜壯士二百,躍上朝鮮船、直前奮擊,賊死傷無數。他舟誤擲火器入子龍舟。舟中火、賊乘之,子龍戰死。」(《明史·鄧子龍傳》)陳璘即派副將陳蠶率艦前往支援。

「大敗倭寇圖」(局部)

與此同時,中朝聯軍水師左右兩路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向大島以東海面之日船隊主力,展開了猛烈的攻擊。《朝鮮李忠武公行述》對這場戰今作了生動的描述:「兩軍突發,左右掩擊,炮鼓齊鳴、矢石交下,柴火亂投,殺喊之聲,山海同撼。許多倭船,大半延燃,賊兵殊死血戰,勢不能支,乃進入觀音浦,日已明矣。」
李舜臣率朝鮮水師跟蹤追擊,進入觀音浦,再度與日軍血戰。陳璘也率中國水師前來支援,用虎蹲炮連續轟擊,日船紛紛起火。在—片混亂之中,日軍仍垂死掙扎,拚命反擊。李舜臣領先督戰,中彈犧牲。其子秘不發喪,鳴鼓揮旗,代父指揮,繼續同中國水師並肩戰斗。到中午時,日軍已停止抵抗,大部分艦船或焚毀沉沒,或被聯軍俘獲。棄船上岸的日軍。也為陸上聯軍殲滅。
海戰結局及影響
露梁海戰是在近400餘年前由中朝水軍單獨進行的,以切斷敵人海上退路為目的的海上戰役。這次戰役給侵朝日軍以殲滅性重大打擊、對戰後朝鮮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朝聯軍水師在這次海戰中,密切配合,善於准確判斷情況,並根據敵情變化,及時調整部署,迅速轉移兵力,依託島岸、隱蔽待機,適時出擊。先對一部從海上撤退的敵軍實施嚴密封鎖,迫其求援;在另一部敵軍來援時。又迅速斷其退路,從南北兩個方向實施夾擊,達到了全殲敵軍的目的。
中朝兩國水師在統一指揮下,密切協同,英勇奮戰,是露梁海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朝鮮水帥統帥李舜臣身先士卒,中國老將鄧子龍奮不顧身,都在激戰中英勇犧牲,李舜臣犧牲後,其子仍「麾旗督戰,向前不已」,表現了中朝兩國軍隊勇敢善戰,前仆後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勇氣概。

明朝水師部分兵器簡介

福船 是誕生於福建沿海的一種船型的統稱,共有六號,海戰用的福船,是指一號和二號。一號稱大福船,「吃水太深,起止遲重」,機動性能不好;二號稱福船,較一號稍小,「合常用之」。福船吃水約3.5米,「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闊,其首昂而口張,其尾高聳。設樓三層於上.其傍皆護板,護以茅竹,豎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為四層,最下一層不可居,惟實土石,以防輕飄之患;第二層乃士兵寢息之所,地櫃隱之,須從上躡梯而下;第三層左右各設水門,中置水櫃,乃揚帆炊事之處也,其前後備設木碇,系以棕纜,下碇起碇皆於此層用力;最上一層為露台,須從第三層穴梯而上,兩旁板翼如欄,人倚之以攻敵,矢石火炮皆俯瞰而發。敵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而敵又難於仰攻,彼海戰之利器也。」(《武
備志》)福船的缺點是機動性能不好,「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驅,全仗順風順潮,而迴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闊大洋,在裏海則易膠淺,須跟哨船接濟」。(《續文獻通考》)

虎蹲炮

虎蹲炮 虎蹲炮是明代中葉將軍炮之一(明代將一些較大的炮封為將軍),創制於嘉靖年間。這種炮身長2尺,重36斤,上加鐵箍,並配備鐵爪、鐵絆。發射前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好。每發裝5錢重的小鉛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個重30兩的大石子或大鉛子壓住。

佛郎機

佛郎機 明正德年間(16世紀初)由西方傳入的一種新式火炮。佛郎機,本是明代對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統稱。正德末年,白沙巡檢何儒在來華的西班牙船上看到了西洋火炮,其性能優於當時中國的火炮,於是便動員船上中國籍的槍炮匠上岸,為我國仿造了第一批西洋火飽,名之曰佛郎機。
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在南京仿製佛郎機,稱「大將軍」。經過研製改造,製成大樣、中樣、小樣三種,有銅鑄,也有鐵鑄。大樣佛郎機身長2尺8寸5分,重300多斤。《武備志》將仿製的佛郎機分為5號。其中3號和4號是屬於輕型的。3號長四五尺,裝鉛子每個重5兩9錢,用葯6兩。4號長二三尺,裝鉛子每個重3兩,用葯3兩半。1號和2號是屬於重型的。1號長八九尺,裝鉛子每個重1斤,用葯1斤。2號長六七尺,裝鉛子每個重10兩,用葯11兩。各式佛郎機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達五六里。1、2號佛郎機可用於水戰。
佛郎機腹部膨大,留有長口,炮身外面用木包住,並加以防炸裂的鐵箍,另有子銃5個(子銃又稱提心炮,相當於火炮的葯室部分),在子銃內裝填彈葯,輪流安入腹部的長口內發射。佛郎機的特點是母炮和子銃分離,它是後裝炮的一種形式,但又不同於現代的後裝炮。前有準星,後有照門,可從照門孔內進行瞄準,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轉動。
第二次大沽保衛戰(1859年6月25-26日)
海戰起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憑借其優勢的海上力量,接連攻陷中國沿海重鎮,1858年6月(咸豐八年),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美、俄等國簽訂了《天津條約》,並約定第二年正式換約。

蒙古親王僧格林沁

《天津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對條約中的苛刻條款相當不滿,咸豐帝認為「萬難允准」,希望英、法等國能放棄這些條款,同時為防英、法艦隊再次入侵,清政府任命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為欽差大臣,會同禮部尚書瑞麟組織大沽和京東防務。

英、法等國政府對從《天津條約》獲得的權益並不滿足,認為應當借換約的機會再次挑起戰爭,向清政府索取更多的利益。1859年6月,前來換約的英、法公使拒絕按照清政府指定的路線前往北京,而是在艦隊保護下直闖禁止外國船隻進入的大沽口,並拆毀中國軍隊布設的障礙,中國守軍奮起還擊,第二次大沽保衛戰由此爆發。

雙方參戰兵力

中國:

清軍防守大沽口的主要是僧格林沁、勝保等率領的滿蒙軍隊,分別從黑龍江、吉林、綏遠、直隸、北京調往天津,兵力約萬人,主要部署:大沽南北炮台3800人,新河1700人,新城500人,雙港1000人,天津3000人,營城1100人,北塘1600人。另有臨時招募的民勇、鋪勇,人數也在萬人左右,部署在塘沽至鹹水沽一線(4000人)、大津(6000人)。僧格林沁與直隸提督史榮樁親自坐鎮大沽南炮台。

英、法

英法聯軍前往大沽的艦隊共22艘,其中英國蒸汽巡洋艦1艘(艦炮51門,編制520人)、蒸汽炮艦3艘、蒸汽淺水炮艦14艘、蒸汽運輸艦2艘,搭載海軍陸戰隊1200餘人;法國蒸汽巡洋艦1艘、蒸汽淺水炮艇1艘,搭載海軍陸戰隊100人,艦隊司令由英國海軍少將賀布擔任。另外美國「托依旺」等3艘軍艦也參加了英法聯軍的行動。

海戰經過

大沽炮台曾在第一次大沽保衛戰中失守,《天津條約》訂立後,英法軍隊從天津撤走。受命籌備防務的僧格林沁立即整頓軍隊,添設大沽海口水師,並在第一次大沽之戰被毀的炮台、營盤的廢墟上新建防禦設施。南北兩岸各建炮台3座,共安火炮60門,其中12000斤大鋼炮2門,萬斤大鋼炮9門,5000斤鋼炮2門,西洋鐵炮23門。所有炮台周圍均堅築堤牆,堤牆之外開挖壕溝,豎立木樁。又在海口設置三道攔河鐵鏈,配置鐵戧,安設木柵,連成巨筏,並加強了偽裝。為加強翼側的防禦,在北塘地區整修了炮台,火炮增至24門,對北塘以北的營城亦設兵防守。在天津以東30餘里的雙港附近新建炮台13座,安設1200斤以下大小鋼鐵炮各81門,大大加強了縱深防禦。

1859年6月17日,英、法聯軍艦隊在侵華英軍海軍司令賀布少將率領下到達大沽口外後,立即進行武裝挑釁活動。賀布派康墨雷爾艦長和翻譯孟甘越過攔江沙,向清軍投遞信件,要求三日內開放一個入口,以便公使溯河去天津。18日下午,英艦8艘,乘風潮之勢直入白河內。乘夜暗,曳倒攔江鐵戧4架。

6月20日,英、法、美三國公使到達大沽口外,與先期到達的聯軍艦隊會合。清政府為防備英、法聯軍重新奪取大沽炮台,要求英、法、美三國公使在大沽北部的北塘登陸,由清政府派兵保護,進京換約。並且命令新任直隸總督恆福親到北塘迎接英、法、美三國公使,又命令沿途地方官吏備辦供應,妄為照料。在北京正陽門外預備寬敞房屋三處,作為三國公使的住處。

然而,英、法侵略者一口拒絕從北塘登陸,狂妄叫囂:「定行接仗,不走北塘」,賀布加緊進行戰爭准備。他們原定6月24日發動進攻,由於美國公使要求等待美國艦隊一同參加,決定把進攻發起的時間展延到25日。

6月25日黎明,英、法侵略軍向大沽發起攻擊。賀布親率聯軍艦艇12艘(英國淺水蒸汽炮艦11艘,法國淺水蒸汽炮艦1艘),從攔江沙向海口開進。計劃是:炮艦沖過橫江鐵鏈,在炮台的上手占據有利陣位,以便兩面夾攻,然後在炮艦火力掩護下,海軍陸戰隊從正面登陸,迅速奪取炮台。

到下午2時,聯軍艦隊在完成開進任務後,賀布便以艦艇數艘排除水中障礙物,開辟通路。其餘軍艦排列在旁,進行挑釁。在此過程中,守衛大沽炮台的中國官兵全部進行了隱蔽和偽裝,炮台上偃旗息鼓,一位參戰的英國士兵曾這樣回憶到:「所有炮台象怪物似地沉睡在沙岸上,聽不到它們的一點聲音,也看不到什麼旗幟」。直隸總督恆福再次派遣官員拿照會勸說使節由北塘登陸換約。英、法侵略軍拒絕接受照會。

下午3時左右,海口第一道障礙物被拆毀,賀布立即令艦隊向封鎖海口的鐵鏈逼進,並炮擊兩岸炮台。「然而一下子,就象變魔術似的,所有本來掩護著炮台大炮的草席都卷了起來,頃刻之間全部大炮一齊開火」,守衛炮台的清軍將士開始猛烈射擊,利用敵艦受阻於水中障礙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揚火力,不久多艘聯軍軍艦被擊傷,賀布本人也負了傷。到下午4時,包括旗艦在內的4艘聯軍軍艦被擊沉,其餘參戰的軍艦也全部被擊傷。聯軍見勢不妙,遂豎起白旗詐降,一旁的美國艦隊司令達底那海軍准將也急忙率艦隊支援英法聯軍,經調整部署後,繼續向炮台攻擊。

下午5時,身負重傷的賀布下達登陸命令。英、法海軍陸戰隊千餘人,在英軍勒蒙上校指揮下,分乘帆船、舢板20餘只,利用艦炮火力作掩護,向海口南岸強行登陸,企圖首先奪取南岸3座炮台。侵略軍登陸後,一方面遭到炮台炮火殺傷,另一方面道路泥濘很難前進,同時遭到守軍和由新河前來增援的滿蒙騎兵的阻擊,被迫後撤。是夜,英、法聯軍又繼續進攻,清軍在火彈照明下,英勇抗擊,又給敵以重大殺傷。激戰一晝夜,聯軍遭到徹底失敗,殘敵一直潰逃到杭州灣。

海戰結局及影響
此次戰役,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共擊沉敵艦4艘、重創6艘(完全失去戰鬥力)、俘虜2艘,斃傷英軍578人(一說478人)、法軍14人,俘虜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華艦隊司令賀布受重傷。清軍陣亡38人,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在戰斗中壯烈殉國。

聯軍的失敗在於輕敵。艦隊司令賀布少將在闖入河口後,就「認為他已穩操勝券」。僧格林沁也對這次戰役作了較深入的評論:「該夷此次之敗,率因驕傲欺敵。其意以為炮台營壘,垂手可得,水戰失利,繼之步卒。是該夷不信中國敢於一戰」。清軍以有備擊無備,在火炮射程內突然攻擊,集中打擊敵旗艦,使其指揮失靈,陷入混亂,從而獲得大勝。但由於清軍沒有航速快、火力強的近代艦艇,因此未能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只好任其安然撤出戰區。
馬江海戰
閩江下游,從福州東南烏龍江與南台江匯合處,至入海口的一段的俗稱馬江,又名馬尾。建有著名的馬尾港,是福建海軍的基地,也是重要的通商口岸。馬尾港距離省城福州僅百里,又是福建的重要屏障。此外,馬尾還是清朝最大的造船基地和最大的海軍學校所在地。因此,馬尾的戰略地位相當重要。19世紀80年代初,中法戰爭爆發,法國揚言,如果中國不接受法國提出的要求,法國便要佔領福州的港口作為「擔保品」。

1884年7月12日,法國政府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在7天內滿足「撤軍」、「賠款」等蠻橫要求。7月14日,在孤拔率領下,法國軍艦以「游歷」為名陸續進入馬尾港,馬尾港的中國關於不但不予以制止,反而給予法艦「最友好的款待」。

清流健將、會辦福建船政事務大臣張佩綸,後娶李鴻章之女為妻,著名作家張愛玲即是其孫女

但法國艦隊並不是來作客的,進入馬尾港後,法艦立即占據有利位置、偵察地形,於福建船政艦隊的軍艦相鄰而泊,給中國軍艦、福建船政船廠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清廷特派主持福建沿海防務的會辦福建船政事務大臣張佩綸立即發電,請求其他三洋艦隊派艦支援,但只有廣東水師派了2艘軍艦。在搬救兵的同時,張佩綸及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州將軍穆圖善等多次致電清廷詢問戰守之策,但得到的多是「彼若不動,我亦不發」之類的命令,於是便不顧水師將領的請戰,下嚴令「無旨不得先行開炮,必待敵船開火,始准還擊,違者雖勝尤斬」。就這樣,海戰尚未開始,中國海軍的手腳就被束縛起來了。

法國艦隊旗艦「窩爾達」

到開戰前,先後進入馬尾港的法國軍艦有10艘,總噸位約15000噸,裝備火炮77門,而中國軍艦雖有11艘,但總噸位僅9800餘噸,裝備火炮50餘門。且中國艦隊的軍艦大都採用立式蒸氣機,機器在水線之上,又無護甲,極易被破壞,裝備的火炮又基本都是前膛炮,既沒有裝甲,威力、射速又都不如法國軍艦裝備的後膛炮,更為不利的是,法國艦隊還裝備了當時的新式武器——機關炮、魚雷。

法國遠東艦隊

艦 名 艦 型 噸位 馬力 人數 炮數
窩爾達(旗艦) 木殼巡洋艦 1300 1000 160 9
凱旋 裝甲巡洋艦 4127 2400 410 21
杜居士路因 鐵脅木殼巡洋艦 3189 3740 300 10
費勒斯 木殼巡洋艦 2268 2790 250 5
德斯丹 木殼巡洋艦 2236 2790 250 5
野貓 炮艦 515 120 9
益士弼 炮艦 471 120 9
腹蛇 炮艦 471 120 9
45號 魚雷艇
46號 魚雷艇

福建船政水師

艦 名 艦 型 噸 位 馬 力 人 數 炮 數
揚武(旗艦) 木殼巡洋艦 1560 1130 200 11
永保 木殼運輸艦 1358 150 150 3
琛航 木殼運輸艦 1358 150 150 3
福勝 蚊子船 250 389 26 1
建勝 蚊子船 250 389 26 1
藝新 炮艦 245 50 30 5
伏波 炮艦 1258 150 150 5
福星 炮艦 545 80 70 5
濟安 炮艦 1258 150 150 9
飛雲 炮艦 1258 150 150 7
振威 炮艦 572 80 100 5

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後命喪台灣

1884年8月19日,法國再次向清政府提出勒索巨款的最後通牒,遭到清廷斷然拒絕,8月21日法國政府令駐北京代理公使撤旗回國,同時下令孤拔准備開戰。22日,孤拔接到法國政府命令,當晚8時法國各艦艦長召開作戰會議,決定於次日下午2時左右,利用退潮轉移艦身之機,向中國艦隊發動進攻,此時法國軍艦可以利用艦艏攻擊中國軍艦的艦艉,艦艉是軍艦最為薄弱之處,極易遭到破壞,而且被限令停泊中的中國艦隊即使作出反應,也要做整個半圓形的回轉,才能調轉船頭作戰,如此,法國艦隊就佔有了「決定性的戰略優勢」。

8月23日上午8時,為避免港內的各國軍艦誤會,法國艦隊將開戰通知送達各國領事館,並告知了馬尾港內的英國「冠軍」、「藍寶石」、「警覺」、美國「企業」等4艘軍艦。上午10時,閩浙總督何璟接到法方送來的戰書,聲明4小時後向中國開戰,而何璟竟將此消息對外封鎖,直到中午12時過後方才告知張佩綸等人,張佩綸、何如璋聞報後大驚,以中國來不及准備作戰為由,命精通法語的福建船政著名工程師魏瀚乘船前往法方,要求延至次日開戰。而法國艦隊旗艦「窩爾達」號看見中國方面駛來一船後,孤拔隨即下令對中國艦隊開火,馬江海戰爆發。時為1884年8月23日下午1時45分。

戰前停泊在馬尾的「建勝」

當時,福建船政的艦船有8艘環衛船廠:運輸艦「永保」、「琛航」泊於船廠水坪前;旗艦「揚武」率炮艦「福星」、 「福勝」、 「建勝」、 「伏波」、 「藝新」泊於羅星塔上游與法艦相拒;另外3艘炮艦「振威」、 「飛雲」、「濟安」泊於羅星塔下游海關附近。此外,還有10餘艘福建水師的舊式戰船和許多武裝舢板,分別停泊於羅星塔南側。法國軍艦與船政艦隊相距僅有數百公尺,對中國軍艦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所以進攻是從兩個方向同時開始的。

馬江海戰

羅星塔上遊方向,孤拔指揮旗艦「窩爾達」等艦集中主要火力攻擊船政旗艦「揚武」,以部分炮火攻擊其他艦船。 「揚武」來不及調轉船頭,一面砍斷錨鏈,一面發尾炮還擊,第一炮就打中「窩爾達」的艦橋,炸死法軍5人,法軍又以46號魚雷艇攻擊「揚武」,另以45號魚雷艇攻擊「福星」。「揚武」右舷中魚雷重傷,上層建築也開始中炮起火,管帶張成卻棄艦乘舢板逃走。「揚武」艦官兵雖頑強抵抗,但軍艦受傷過重開始下沉,在沉沒的最後一刻,一名水兵爬上

8. 洋務運動時我國自主生產的艦艇

當時國產巡洋艦,沒有國產的鐵甲艦
平 遠 又名龍威

(Ping Yuen Heien)

近海防禦鐵甲艦 福州(FooChow)船政所造第29艘艦船,是福州船政局在參考法國設計師白勞易(Louis-Émile Bertin)設計的「柯襲德」(「Cocyte」)、「士迪克十」(「Styx」)、「飛禮則唐」(Phlegeton)等3艘近海防禦軍艦基礎上,設計製造出的中國第一艘全鋼甲軍艦,代表了當時中國造船工業的最高水平。由魏瀚、陳兆翱、鄭清濂、吳德章、李壽田、楊廉臣監造,1886年12月7日開工,1888年1月29日下水,1889年5月15日竣工,命名為「龍威」,同年10月4日開赴上海,與北洋艦隊會合。北洋海軍總查琅威理(LangWilliam M)對該艦檢查後甚為滿意,於1890年5月28日調歸北洋海軍,更名為「平遠」。

「平遠」艦

艦船資料:長59.99米、寬12.19米、艦艏吃水4.19米、艦艉吃水4.4米、主匡面積76.88平方米、正常排水量2150噸、滿載排水量2640噸,動力為2座福建船政自造的3脹往復卧式蒸汽機、4座圓形高式燃煤鍋爐,雙軸推進,功率2400馬力、航速10.5節、煤艙容量350噸、裝甲甲板厚2寸、水線帶裝甲厚9.4寸、炮座及司令塔裝甲厚5寸、炮盾厚1.5寸,編制202人,管帶為都司銜。

「平遠」線圖,點擊可看大圖 陳悅考證 劉煊赫制圖

主要武器:克虜伯260mm前主炮1門(35倍口徑)、克虜伯150mm副炮2門、57mm哈乞開斯炮2門、47mm單管哈乞開斯速射炮2門、37mm5管哈乞開斯機關炮4門、18寸魚雷發射管4具。(黃海大東溝海戰時的裝備情況)

艦史: 《龍騰八閩——「平遠」級近海防禦鐵甲艦》

被編入日本艦隊後的「平遠」

軍官:

管帶

林承謨,1888年6月暫管

楊永年,1888年10月任

林高輝,1890年前任

李和,北洋海軍後軍前營都司,馬尾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1892年4月任。

副管駕 黃鳴球(1888年10月任,1892年調「超勇」二副)、楊永年。

總管輪 陳祥甸。

副管輪 戴梅萼(1891年11月15日調職)、張光紳(1891年11月15日任)

槍炮大副 陳杜衡(1889年任,1891年8月28日調)

駕駛三副 徐希顏(1891年11月15日任,1892年調)

水勇:吳寶春,威海保衛戰中1895年2月9日陣亡。

廣 甲

(Kuang Chia)

--------------------------------------------------------------------------------

鐵脅木殼巡洋艦(鐵脅穹式快船) 福州(FooChow)船政建造的第28艘艦船,造價22萬兩銀,由魏瀚、陳兆翱、鄭清濂、吳德章、李壽田、楊廉臣監造,1885年11月24日開工,1887年8月6日下水,1887年12月4日竣工。

「廣甲」艦

艦船資料:鐵脅木殼 ,艦長67.36米、寬10.06米、艦艏吃水3.77米、艦艉吃水4.67米、主匡面積37平方米、風帆面積933.24平方米、排水量1296噸、採用福建船政自行生產的3脹往復卧式蒸汽機1座,2座圓式燃煤鍋爐、功率1600馬力、單軸推進、航速14.2節、艙面有2支鋼桅、1支木桅,可使用風帆動力。全艦編制180人,管帶為都司銜。

主要武器: 150mm克虜伯主炮3門、105mm克虜伯炮4門、57mm哈乞開斯速射炮4門。(黃海大東溝海戰時的狀態)

「廣甲」艦 弓雲先生提供

艦史:福建船政代廣東省造,1894年5月,清廷第二次校閱水師,廣東水師記名總兵余雄飛帶「廣甲」、「廣乙」、「廣丙」三艦往北洋會操,因三艦在會操中表現出色加上當時朝鮮局勢漸趨緊張,「廣丙」管帶程璧光上書李鴻章,請求留北洋備戰。李鴻章採納此議,「廣乙」、「廣丙」二艦因留北洋,「廣甲」艦返回廣東解送歲貢荔枝後,亦留北洋,參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大戰,海戰中該艦與「濟遠」艦逃離戰場,9月17日夜半在大連灣口的三山島觸礁擱淺,應無法搶救而被迫棄船自毀。

軍官:

「廣甲」艦管帶吳敬榮 安徽人,黃海海戰中指揮「廣甲」艦尾隨「濟遠」逃離戰場,後該艦在大連灣外三山島擱淺。被革職查辦。

二管輪 黎元洪

廣 乙、廣 丙

(Kuang Yi、Kuang Ping)

--------------------------------------------------------------------------------

巡洋艦(鋼脅鋼殼魚雷快船) 二艦皆福建(FooChow)船政製造,每艘造價20萬兩銀,由魏瀚、陳兆翱、鄭清濂、吳德章、李壽田、楊廉臣監造,「廣乙」為福建船政局所造第30艘艦、「廣丙」為第32艘艦。分別於1888年1月2日、1887年7月28日開工,1889年8月28日、1891年4月11日下水,1890年11月30日、1891年12月18日竣工。

被日軍擄去後編入日本艦隊的「廣丙」艦(其艦首的龍紋尚在)美國海軍歷史基金會 NH74411

「廣乙」艦 簡氏海事照片藏書室 MPL5253

艦船資料:二艦為同級艦,長71.63米、寬8.23米、吃水3.96米、主匡面積78.89平方米、風帆面積51.55平方米、排水量1000噸、動力為1座圓式燃煤鍋爐、2座康邦省煤卧式2汽缸蒸汽機,功率2400馬力、航速16.5節、編制110人,管帶為守備銜。

「廣丙」線圖,點擊看大圖 新版線圖繪制中

主要武器:克虜伯120mm炮3門(甲午戰爭前更換為江南製造局造120mm速射炮,「廣丙」艦艦尾裝備的為150mm克虜伯架退炮)、57mm哈乞開斯速射炮4門、37mm5管哈乞開斯機關炮4門、18寸魚雷發射管4具。(甲午戰爭時的裝備情況)

艦史: 「廣乙」、「廣丙」同屬廣東水師,1894年5月,清廷第二次校閱水師,廣東水師記名總兵余雄飛帶「廣甲」、「廣乙」、「廣丙」三艦往北洋會操,演習時「廣東三船沿途行駛操演船陣,整齊變化,雁行魚貫,操縱自如」,「中靶亦在七成以上」。會操結束後,朝鮮局勢漸趨緊張,程璧光上書李鴻章,請求留北洋備戰。李鴻章採納此議,「廣乙」、「廣丙」二艦因留北洋,後均調入北洋水師。「廣乙」艦參加了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海戰中被優勢敵人圍攻遭重創,自焚於十八島。「廣丙」艦參加了威海衛保衛戰,於1895年2月17日和被困威海衛的其他軍艦向日軍投降,「廣丙」艦後被編入日本艦隊,1895年12月21日在澎湖遇風暴沉沒。

在十八島擱淺自焚後的「廣乙」艦 《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爭寫真帖》

軍官:

「廣乙」艦

管帶 林承謨(1890年11月任,1891年4月26日調「廣丙」管帶);林國祥(1891年4月26日任)指揮「廣乙」艦參加了豐島海戰,海戰中被日艦「浪速」擊傷,被迫在十八島擱淺毀艦。後接替被斬首的方伯謙擔任「濟遠」艦管帶。

幫帶大副:溫朝儀(1892年9月任)

二副:馮榮學(1892年9月任)

水勇:袁懷張、曲福友。

「廣丙」艦

管帶 林承謨(1891年4月26日任,1892年秋調);程璧光(1892年秋任)威海衛失守時受命代表北洋海軍向日軍接洽投降,民國時策動海軍南下護法,被任命為南方護法政府海軍總長,後被刺身亡。

幫帶大副 黃祖蓮(1892年9月任),威海保衛戰中陣亡。

二副 蔡灝元(1892年12月9日任)

大管輪 詹成泰(1892年12月9日任)

9. 馬江海戰中為什麼半個小時不到,福建水師就全軍覆沒了

福建水師之所以會在馬江海戰中半小時不到就全軍覆沒,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根本沒有積極應戰,企圖奢望法軍能延遲開戰或者不戰。因此,在法軍積極准備開戰事宜之時,清政府不但不做任何准備,甚至封鎖了消息,導致福建水師戰前毫無准備,應戰時措手不及。在這種情況之下,福建水師自然很難能打勝戰。所以,馬江海戰開戰不到半小時,福建水師就全軍覆沒了。

倉促應戰的福建水師,即使全力以赴,也難以挽回慘敗的局面,終究在各項不利因素之下,不到半個小時,便全面戰敗。

閱讀全文

與馬尾島戰役中法國的艦艇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