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 驚天魔盜團 拍攝地點
影片原本准備在亞特蘭大拍攝的,後來移師到了新奧爾良。
新奧爾良,
美國南部城市,瀕臨墨西哥灣,是路易斯安那州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以爵士樂和法國殖民地文化聞名。新奧爾良市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國僅次於紐約的第二大港城。這座城市以烹飪美食、建築、音樂(尤其這里還是爵士樂的誕生地)而聞名於世,市中心區主要在密西西比河東岸。老城「法國區」具有歐洲古城風貌。以傑克遜廣場為中心,保留著許多早期法國、西班牙式建築;西南部是著名的花園區,博本街的夜總會和皇家街的古董店頗為著名;「法國區」以西,隔運河大街是新城行政和商業區;運河大街和聖查爾斯大街是新城最繁華的商業街,龐恰特雷恩湖區為游覽勝地,建有佔地7公頃的市立公園。
特色一:法國老式建築
今天法國區里那些浮華精緻的雕花生鐵欄桿陽台都是西班牙建築的風格,只有位於杜梅街上的「約翰夫人家」還可隱隱窺見法國鄉間木屋的風貌。
特色二:街道奇景
如今法國區的街道非常狹窄,各家各戶緊密相連,斑駁的老牆之上,二樓的雕花欄桿小陽台們常常被綠色的垂吊花草布滿,一年四季都絢爛艷麗。比較張揚的住家,還要在這綠色中掛上花花綠綠的狂歡節珠子,再弄幾個鳥獸塑像點綴在花草之間,最好再掛幾串風鈴叮咚,這使本來就充滿了濃郁熱帶氣息的城市更充斥著一座座小型懸空熱帶雨林,憑空增添旖旎無數。而街邊一樓的住戶大門多用雕花的生鐵防盜門保護著,窗戶也時常被色彩鮮艷的木頭板遮住。行人從街道上走過,就以為裡面也是狹小密閉低矮的平房,眼睛只盯著那些裝潢華美或者怪異的古董店、衣服店。殊不知,這法國區里最不可思議的華美景象,往往就藏在一面面最不起眼的磚牆後面 ——或是浮華艷麗的西班牙式豪宅,或是類似北京四合院一樣的天井當院,內里奇花異草爭芳斗艷,好一座秘密花園!
特色三:墓地
除了法國區,城市中最有特色的建築便是墓地。新奧爾良的墓葬與美國其它地方全然不同,個個都是地上「懸棺」。這倒不是因為新奧爾良的人多麼念舊,無法忘懷死者所以給他們建築了「死靈之城」,而是新奧爾良這片地方,地表下面就是沼澤,多挖幾尺墳墓就要倒灌,總不能把先人的軀體泡在水裡吧。這點上,新奧爾良的傳統又和加勒比眾多島國風俗類似了。
望及時採納!
Ⅱ 《秘密花園》到底是怎樣火起來的
為什麼是《秘密花園》帶動了這個市場?
「銷量往上沖的時候我真是被嚇一大跳,」喬安娜說,「我本來以為要讓我媽去買一大堆回來了。」這個蘇格拉女孩的父母有一個鮭魚養殖場,她在那裡開了一個工作室,為豪華酒店和精品店設計手繪壁紙。金融危機期間,她的生意做不下去了,只得關了工作室為星巴克、耐克、絕對伏特加等公司服務。
2011年,勞倫斯·金出版社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的編輯在網上發現了她的作品,希望把這些優美的插圖印作兒童塗色本。而喬安娜的想法是:做一本成年人的塗色書。為了說服出版商,她畫了五幅充滿細節的馬賽克式插畫,這些繁復的花紋絕不是孩子能耐著性子塗完的。實際上,對大人來說也非易事。
耗時、費力、有工具要求、甚至還有人抱怨密集恐懼……這本25 cm見方的填色書的消遣門檻並不低,但為「成年人」而作的定位讓它獲得了成功。人們會把塗完的作品發表在Facebook、Pinterst、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上,在炫耀自己成果的同時,也熱衷於交流塗色經驗。
這種類似「彼得·潘市場」在出版行業其實由來已久,即:把兒童的書籍賣給成年人看,讓成年人找尋兒時的無憂感覺。
2012年一項研究顯示,閱讀年齡被指定為12至17歲的圖書購買者中有55% 超過18歲,30-44歲是最大的細分市場,佔28% 。並且,當被問及書籍的收件人時,78% 的超齡消費者表示是作為個人閱讀,而非為他人購買。
一個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沒人會覺得《哈利波特》只是寫給小孩看的童話書。
市面上不乏像《秘密花園》這樣優秀的作品,比如《PICTURA神筆塗繪系列》由皮克斯動畫造型顧問、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得主陳志勇領銜,12位繪畫大師合著,其中的一些填色插畫還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但畫冊不像電影,大咖多了,並不會成比例增加吸引力,反而給人一種拼湊的感覺。喬安娜不僅推出了個人的教學視頻,還接受了《衛報》等媒體的專訪,被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溫柔、優雅而富有創造力的明星作家形象。
社交媒體的快速傳播也是它流行起來的主要原因。韓國明星金基范在社交網上發布了一張塗色作品,收獲點贊數逾13萬;美國歌手佐伊·丹斯切爾也曾在社交網路分享《秘密花園》;熱門韓劇《Blood》中也曾出現過《秘密花園》的鏡頭;韓星金來沅在拍攝《重擊》時,也被拍到在玩《秘密花園》。
把塗色與治癒人心聯系起來,才是塗色書大熱的殺手鐧
「等了那麼久終於到貨了!希望能找到自己的inner peace。」
——問題是塗色書真的減壓嗎?
第一個提出塗色減壓的應該是20世紀初的心理學家榮格 (Carl G.Jüng),他在復雜的曼荼羅圖案上塗鴉,以此排解苦悶。
榮格心理學認為,內心的種種想法均可以繪製成曼荼羅,在印度教和佛教中象徵宇宙,實際上就是一種「投射」,可以是焦慮、抑鬱的投射,也可以是擺脫焦慮抑鬱過程的投射。而填色書的圖案也都非常精緻繁復、有一種對稱美,和曼陀羅圖案很接近。
此外,塗色的過程要求集中精力、專注而細致,任何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情緒的負面信息就被屏蔽掉了。這種近乎冥想的體驗,也能起到靜心的作用,甚至達到近乎禪定的效果。
而當你埋頭專注塗色,選什麼顏色、如何搭配都是被潛意識指揮的,這些顏色既反映了你當時的心境,也會有某種暗示或引導,這種功效有點像心理治療中的沙盤,看似無意的選擇其實是潛意識的投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了解自我的機會。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秘密花園》的忠實擁躉會一口氣買好幾本用於送人或自用,「因為每個人每一次塗出來都不一樣。」
這類研究在市場宣傳中很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美國非理性時代》(The Age of American Unreason) 的作者蘇珊·賈可比對這種現象持懷疑態度。
「塗色書是文化變革的人為產物,而這是一件糟糕的事情。」賈可比認為,塗色書、野營是成年人對現實的一種逃避,「我認為,整個青少年文學的流行是一種倒退,這種舒適的幻想只是權宜之計。」
也有人認為塗色是一種個性化的表達,《秘密花園》的「秘密」就在於自主配色。Rockie對《好奇心日報》說,他從台北誠品書店帶回兩本《秘密花園》,但從不讓3歲的寶寶碰自己那本《秘密花園》。
「這是體現個人審美的事情,我媳婦和我塗一張我都嫌棄。」
填色書沒有標准答案,這給讀者留下了互動創作和自由發揮的空間,塗色的過程也像是在進行一次藝術性創作。
這並不是成人塗色書第一次受到熱捧,10年左右一個輪回
這並非成人塗色書第一次受到熱捧。
據日本《讀賣新聞》報道,2006年日本有近20家出版商出版成年人塗色書刊。東京的河出書房新社陸續出版「成年人塗色」系列共11本,總發行量超過1,200萬冊。
法國出版商在2012年出版的《你與快樂只差上色:100幅美景填色減壓》銷量達350萬冊。
「塗色書有一個周期,十年左右一輪。」 在豆瓣擁有2萬多粉絲的魔雲獸是後浪出版社的員工,而後浪就是將《秘密花園》引入中國的出版商,他鼓勵一名手繪愛好者出版自己的作品,「即使當下沒機會,十年後還是有機會。只是你得成風格,就像喬漢娜·貝斯福這樣。」
可還有人記得前兩年曾經風靡一時的數碼油畫么?創作者根據代碼指示塗上對應的顏色,也是一種讓人平心靜氣的手工作品,而現在再無聲息。
流行的風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了無痕跡。
Ⅲ 米蘭的神秘花園簡介
1、法國作家奧克塔夫·米爾博的《秘密花園》寫於1899年,是一本文學史上最為極端的著作之一。本書表面上圍繞酷刑這一主題,把它作為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描繪了在一位奇特的女主人公的引領下,讓讀者目睹陷入腐敗深淵的政府官僚形象。事實上,它是對西方價值觀及其虛偽的社會行為規范、掮客政治的一種黑色幽默的批評。本書為「重現經典系列」一種,另有《美麗新世界》《華氏451》等出版。
2、奧克塔夫·米爾博,1848年出生在法國諾曼底的卡法多斯行政區,父親是一名醫生。他一生大半時間從事文學創作,曾發表數千篇具有影響力的短篇文章和小說,代表作有三部自傳體小說,以及後來的《女生日記》《秘密花園》《天空》。其中《秘密花園》是其定鼎之作,在19世紀西方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
Ⅳ 《秘密花園》的賞析及解釋
小說
第一印象
從文學上來講,《秘密花園》或許並非最優秀的經典文學作品,但它卻是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甚至是令人驚懼的。在小說的開頭,一群詩人、科學家、探險家、醫生在客廳中閑談——那本是19世紀歐洲客廳里常見的一幕——我們知道,正是在這種沙龍茶座式的談話,曾孕育出了《安娜·卡列尼娜》這樣的名著,也曾是敲響人類喪鍾的《索多瑪的120天》所鍾愛的敘事背景。沙龍中,這群社會精英終日無所事事,漸漸對人類存在的合理性深表懷疑。他們論及謀殺是否為人類的天性,是否為愛情的密友,是否為政府存在的合法理由。故事的起因則是由於大家對女性在謀殺中所起的作用產生了嚴重分歧,其中,一個毀容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試圖說明:女性和我們所創造的文明一樣,不僅能孕育生命——她還是死亡的孕育者。 [1]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厭倦了放盪的愛情與娛樂的文化以後的法國人,在自己的家族生意受挫、父親一命嗚呼之後,他依靠自己在巴黎的同學和一幫政客混在一起。在看慣了野心、陰謀、姦情、爭名奪利之後,這個破落戶的子弟忽然意識到了父親生意失敗的真正原因。於是,在得到部長大人給權威人士的「推薦信」之後,他便來到了錫蘭、科倫坡等傳說中的東方凈土,試圖尋找一個不俗的世外桃源。
在來到19世紀中期的亞洲以後,首先出現在他眼前的則是一個穿行在東西方之間的神秘美女克萊拉——出生在中國廣州,出身於鴉片販子世家,深通地域文化的精華,最了解各國不同的感官享樂。在克萊拉的帶領下,他參觀了關押犯人的監獄,也見到了隱藏在監獄中心的秘密花園以及隱藏在精緻優雅的田園與鮮花叢中的最殘忍的刑具。
不同於西方那血淋淋的絞刑架與斷頭台,在這里,一切都充滿了藝術氣息——酷刑也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沒有一個民族比他們(中國)更懂得用精妙的技巧馴服和馴養自然……那躺在紅色沙礫上的屍體,它的顏色就像古老神像的色彩」。在這里,詩人只有向他們的主人獻上完美的詩篇,才能獲得爭搶食物的資格。
回想起來,整個宇宙就像是一座巨大而殘酷的秘密花園,充滿了野心、貪婪、仇恨、謊言,到處都是給人類帶來無窮痛苦的魔鬼般的花朵,散發著腐朽、墮落和死亡的氣息。在這個花園中,「那些長相怪異的植物,不是什麼病態靈魂的創造,也不是什麼瘋狂天才的作品,而是大自然的傑作——大自然也創造魔鬼,大自然也熱愛死亡!」作者以這些華麗的詞藻和與奇異的意象將我們帶到這片人間難尋的土地——那裡奇異植物的名字和各種神秘香料足以引誘我們進入包含無限可能的情愛境界,並藉由人類精神中被壓抑的陰暗面幻化為真。同時,這些奇異的意象與驚世駭俗的論斷還預示著:慾望可以製造人性中最黑暗的恐懼,可以真實地展現地獄以及地獄中的恐怖,專制、腐敗和不公正則是以丑為美、以墮落為快樂、以折磨為享受的根源。
在文中,作者以寓言的方式記錄了人類醉生夢死的生活,以及由此所導致的文明的毀滅。這個世紀末的世界,西方人津津樂道於偷盜、搶劫、屠殺、統治、戰爭、自由貿易,而東方則沉浸於鴉片、偽善、酷刑、墮落、死亡。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文明的背後都充滿了黑暗、污穢和醜陋——在這個陰謀與放盪同在,死亡與藝術結緣的年代,文明的終結並非來自於上帝的懲罰,而是來自於人類自身的劣根性。在小說的結尾處,當克萊拉歷經痛苦將魔鬼從自己的體內驅除後,誓言「永遠不再」時,她的僕人說出了真相:七天以後,一切將回到從前。
應該說,《秘密花園》中對19世紀中國的描述則正好與我們眼中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類似——死亡是同一回事——因為腐敗,生命才得以無止境的重生。
關於作者
奧克塔夫·米爾博,1848年出生在法國諾曼底的卡法多斯行政區,父親是一名醫生。他一生大半時間從事文學創作,曾發表數千篇具有影響力的短篇文章和小說,代表作有三部自傳體小說,以及後來的《女生日記》《秘密花園》《天空》。其中《秘密花園》是其定鼎之作,在19世紀西方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
童話
《秘密花園》在1911年發表時就成為暢銷書,後來同時在英國和美國出版,多次再版,版本數不勝數。1919年、1949年、1993年三度在美國被拍成電影,1994年製作成電視卡通片。這三部電影都是當時賣座的兒童電影。其中1993年的那一部,出自國際知名的波蘭——法國導演阿格涅希卡·霍蘭德(Agnieszka Holland)。(著名的《歐洲,歐洲》也是霍蘭德的作品。)《秘密花園》是霍蘭德的第一部英語電影,但是這本書對她卻毫不陌生,因為她小的時候曾經讀過很多次
20世紀初,《秘密花園》剛剛出版的時候就被改編成音樂劇和話劇。1991年再次被改編成音樂劇,大獲成功。編劇是曾經獲得普利策獎的作家瑪霞·諾曼(Marsha Norman)。本劇演出場次高達706場。美國電影的大獎是奧斯卡,戲劇則有托尼獎(Tony Award)。1991年的托尼獎中,《秘密花園》獲得了兩個重頭獎項。瑪霞·諾曼獲得最佳音樂劇編劇,而扮演主角瑪麗的戴西·伊根(Daisy Eagan)成為托尼獎歷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至今美國大大小小的劇團不斷改編這部小說,在各地上演。
在英國,這本書同樣家喻戶曉,深得媒體青睞。在1975年和1987年兩度被拍成電影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播放。
除了電影,根據《秘密花園》製作的各種產品,從磁帶有聲書籍、幼兒圖書、簡寫本、縮寫本,到玩具書、文具、手工藝品,不計其數。出版至今90多年,歷史上有多少次再版已經無法計算,銷售冊數以千萬記。僅目前在美國市場上,全文的《秘密花園》至少就有30個版本,其中包括著名的藍登書屋(Random House)、企鵝出版集團(Penguin Group)、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其他出版商包括Dell Publishing?Grammercy?Scholastic Trade?Harpercollins Juvenile Books?Longmeadow Press,Courage Books?Puffin?Abdo&Daughters?Watermill Press,Econo-Clad Books,Dover Publications,NTC Publishing Group等等。如果追溯此前的版本,就更數不勝數了。
在英語兒童文學里,這部小說是公認的無年齡界限的精品,也是一部打通雅俗之間界限的文學作品,既入嚴肅文學的殿堂,也是流行市場的贏家。要證明這部小說的地位,只舉幾點,在英國它被收入牛津《世界經典叢書》(Oxford University Press?World』s Classic),這套叢書是權威的嚴肅文學經典,所選入的書均有學者寫序言、加註解。同樣,出版界巨頭企鵝出版社也把《秘密花園》收入《企鵝二十世紀經典叢書》(Penguin Twentieth-Century Classic )。BBC網站的《著名作家介紹》里,作者名列其中。而在美國,權威的《紐約書評》把它列入《紐約時報讀者目錄》(New York Book Reviews』Reader』s Catalog)。該目錄專門向讀者推薦各領域圖書中的經典與精品,涵蓋老書和新書。
《秘密花園》在美國經常被學校老師當做英語教材,因為它的語言平易而又極為傳神,同時思想豐富,情節精彩曲折,容易吸引小孩子。
一方面,幾乎任何一個西方的兒童文學經典書目,都會收入這部小說;另一方面,至今它仍然是眾多出版社的「常青搖錢樹」,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插圖、不同的裝幀,年年常新,就是因為不斷有讀者買。有許多讀者小時候讀《秘密花園》,長大之後仍然讀,又買給自己的孩子讀。隱然形成一個讀者群,所以其他作者也來續寫。當代兒童文學作家蘇珊·穆迪寫了《重返秘密花園》(Susan Moody?Return to the Secret Garden)。喬·威森菲爾德(Joe Wiesenfeld)寫的續集在2000年被不同的導演拍成兩部電影,一名為《重返秘密花園》(Return to the Secret Garden);另一名為《回到秘密花園》(Back to the Secret Garden)?足以證明,《秘密花園》在80多年之後仍然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去,看個究竟。
值得一提的是,在牛津版的《秘密花園》序言里,美國作家兼學者安麗森·盧瑞(Alison Lurie)指出,《秘密花園》非常明顯地包含了20世紀西方文學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幾個重要主題。一是對內心世界的關注;二是提倡回到自然;三是神秘主義。菲利斯·必克斯勒在他的著作《秘密花園:大自然的魔法》(Phyllis Bixler?The Secret Garden)(The Nature』s Magic)里證明,諾貝爾獎得主T. S.艾略特的《四重奏》(T. S. Eliot?Four Quartets)和D. H.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都明顯受到《秘密花園》的影響
Ⅳ 請問國外有哪些著名的自然旅遊景區
亞洲除了中國以外,還有很多世界著名的景點,簡單列舉幾個:
1、濟州島——韓國第一大島,又名耽羅島、蜜月之島、浪漫之島,是理想的旅遊和垂釣勝地。在這里可以觀賞名勝古跡、欣賞自然景觀,,還可以登山、騎馬、兜風、狩獵、沖浪和打高爾夫球等。這里人煙稀少,土地廣闊,不是高山森林,就是農田村舍。
2、巴厘島——印度尼西亞著名的旅遊區,由於地處熱帶,且受海洋的影響,氣候溫和多雨,土壤十分肥沃,四季綠水青山,萬花爛漫,林木參天。也是著名的蜜月之島。
3、馬爾地夫——一條長長的礁島群。1000多個島嶼都是因為古代海底火山爆發而成,有的中央突起成為沙丘,有的中央下陷成環狀珊瑚礁圈。從空中俯瞰馬爾地夫,會看到無際的海面上,星羅棋布一個個如花環般的小島,猶如天際抖落而下的一塊塊翠玉。小島中央是綠色,四周是白色,而近島的海水是淺藍色、水藍、深邃的藍,逐次漸層,印度洋有如一面藍色的天鵝絨布,在藍色天鵝絨布上,則綴飾著一串串的翡翠、綠寶石。
4、泰姬陵——世界聞名的印度伊斯蘭建築的代表作,是莫卧爾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為其愛妻泰姬•瑪哈爾修建的陵墓。
歐洲有很多獨特魅力的城市:
1、巴黎——歐洲旅遊的首選城市,人文風景,建築與歷史,文化與藝術,浪漫遊船,美食購物,應有盡有。法國的普羅旺斯也不錯,算是歐洲人心中的秘密花園了。
2、羅馬——從古羅馬,到文藝復興,到近代,兩千多年的人類文明和建築發展,都在這個露天博物館中。
3、威尼斯——很多人都評價此地是最浪漫的地方,是蜜月或周年紀念旅行的首選。建立在水面上的城市,大小運河星羅棋布,舉世無雙。
4、倫敦——很多人喜歡這里,但是也有不少人討厭這里,就象是天堂又是地獄的紐約,有人愛也有人恨。
5、維也那——奧地利的首都,是名副其實世界音樂聖地,如同今日好萊塢在世界電影界的地位。
6、巴塞羅那——依山傍海,美麗的城市,還有20世紀幾大藝術大師。在歐美人群中很受推崇。
7、瑞士——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陸上風景,雪山冰川,河流湖泊,還有青青草地上的特色民居,冬天是雪上運動的聖地,夏日是遠足的好去處,一年四季景色都是美麗的。
8、愛琴海——醉人的蔚藍大海,漂亮的白屋藍頂,還有海灘,火山絕壁,紅沙灘黑沙灘白沙灘等。
9、布拉格——相信去過布拉格的人們都會愛上它的。滿眼的紅頂建築,只有伏爾塔瓦河向一條綠帶蜿蜒其中。還有歐洲有名的城堡,老城,天文鍾,音樂之城。
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也有一些很不錯的景點:
1、黃石國家公園——自然遺產,1978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迪斯尼樂園——洛杉磯迪斯尼樂園是全球第一家主題公園。迪斯尼把動畫片所運用的色彩、刺激、魔幻等表現手法與游樂園的功能相結合。
3、夏威夷——不用多說,海洋中的天堂啊!
4、拉斯維加斯——賭博、霓虹、巨星秀、巨型商場,處於內華達沙漠中的不夜城。
5、科羅拉多大峽谷——美國之旅中最能撼動人心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是其中之一,去過那的人都說,大峽谷才是美國真正的象徵。
6、好萊塢環球影城——遊客到洛杉磯的必游之地。三四十年代以來,好萊塢成為美國的一個文化中心,眾多的作家、音樂家、影星就住在附近的貝弗利山上。
7、卡薩布蘭卡——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好萊塢電影「卡薩布蘭卡」更讓這座白色之城聞名世界。
8、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金字塔是古埃及國王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埃及共發現金字塔96座。金字塔的設計精巧,計算精密,令人贊嘆。
9、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10、東非大裂谷——地球上最長的裂谷帶,在裂谷斷層的深處形成眾多的湖泊。裂谷兩側懸崖絕壁宛如鬼斧神刀劈成一般。大裂谷綿延不絕,深不見底,沿途湖光山色交匯成趣,其景緻為世上絕無僅有。
11、悉尼——氣候宜人、環境優美、風光漪妮、景色秀麗,夏不酷暑、冬不寒冷。
12、大堡礁——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的珊瑚多達400餘種,在溫暖的清澈的海水中,呈現各種不同的色彩和形狀。礁體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大礁套小礁,環礁圍著風平浪靜的瀉湖。礁上海水淹不到的地方,椰樹、棕櫚樹參天,藤葛密織,海鳥眾多。
Ⅵ 秘密花園的簡介。
《秘密花園》主要內容:性情古怪孤僻的小姑娘瑪麗在印度的一次霍亂中失去父母,後被送到她姑夫克拉文勛爵在蘇格蘭的庄園。庄園里有一座鎖住的秘密花園,瑪麗在一個花壇來里找到了被埋藏的花園門的鑰匙。她的姑媽是從花園的玫瑰樹上掉下來摔死的,為此克拉文吩咐永遠將花園門鎖上。瑪麗在房子里發現克拉文的兒子柯林,他因病魔纏身而不能行動,瑪麗不斷秘密地看望柯林。又和鄉村男孩狄肯一起開拓秘密花園。後來,柯林在瑪麗和狄肯的陪伴下開始坐輪椅去秘密花園遊玩。夏天到了。梅德洛克太太仍限定柯林只能呆在房間里。同時她將瑪麗鎖在別的房間里。後來,在瑪麗的禱告之下,克拉文回家了。他趕快去了秘密花園里,孩子正在捉迷藏。克拉文勛爵和兒子重逢,瑪麗也已成為他家庭的一員。
Ⅶ 秘密花園作者是誰
秘密花園作者是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
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女,英語世界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作家,1849年11月24日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一個五金工廠主的家庭。
1853年父親去世,母親繼續經營,直到工廠倒閉。 1865年隨全家移民美國田納西州。1872年與伯內特博士(Dr. S.M.Burnett)結婚,育有二子。1905年,正式成為美國公民。
一生專職寫作,創作了小說40餘部,許多作品入選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愛爾蘭、南非等國中小學課文。
代表作品有小說《小勛爵》(The Little Lord Fauntleroy)、《秘密花園》(The Secret Garden)和《小公主》(A Little Princess),三部小說都曾風靡一時。
世界各國出過數十種彩色版本,並被改編為電影或電視劇,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英美家庭為陶冶子女情操必備的文學讀物。
(7)法國秘密花園在哪裡擴展閱讀:
《秘密花園》在1911年發表時就成為暢銷書,後來同時在英國和美國出版,多次再版,版本數不勝數。1919年、1939年、1993年三度在美國被拍成電影,1994年製作成電視卡通片。
這三部電影都是當時賣座的兒童電影。其中1993年的那一部,出自國際知名的波蘭——法國導演阿格涅希卡·霍蘭德(AgnieszkaHolland)。著名的《歐洲,歐洲》也是霍蘭德的作品。
《秘密花園》是霍蘭德的第一部英語電影,但是這本書對她卻毫不陌生,因為她小的時候曾經讀過很多次。20世紀初,《秘密花園》剛剛出版的時候就被改編成音樂劇和話劇。
1991年再次被改編成音樂劇,大獲成功。編劇是曾經獲得普利策獎的作家瑪霞·諾曼(Marsha Norman)。本劇演出場次高達706場。
美國電影的大獎是奧斯卡,戲劇則有托尼獎(Tony Award)。1991年的托尼獎中,《秘密花園》獲得了兩個重頭獎項。
在英語兒童文學里,這部小說是公認的無年齡界限的精品,也是一部打通雅俗之間界限的文學作品,既入嚴肅文學的殿堂,也是流行市場的贏家。
要證明這部小說的地位,只舉幾點,在英國它被收入牛津《世界經典叢書》(Oxford University Press:《World』s Classic》),這套叢書是權威的嚴肅文學經典。
所選入的書均有學者寫序言、加註解。同樣,出版界巨頭企鵝出版社也把《秘密花園》收入《企鵝二十世紀經典叢書》(Penguin Twentieth-Century Classic)。
BBC網站的《著名作家介紹》里,作者名列其中。而在美國,權威的《紐約書評》把它列入《紐約時報讀者目錄》(New York Book Reviews』Reader』s Catalog)。
Ⅷ 秘密花園的內容簡介
1、內容梗概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厭倦了放盪的愛情與娛樂的文化以後的法國人,在自己的家族生意受挫、父親一命嗚呼之後,他依靠自己在巴黎的同學和一幫政客混在一起。在看慣了野心、陰謀、姦情、爭名奪利之後,這個破落戶的子弟忽然意識到了父親生意失敗的真正原因。於是,在得到部長大人給權威人士的「推薦信」之後,他便來到了錫蘭、科倫坡等傳說中的東方凈土,試圖尋找一個不俗的世外桃源。
在來到19世紀中期的亞洲以後,首先出現在他眼前的則是一個穿行在東西方之間的神秘美女克萊拉——出生在中國廣州,出身於鴉片販子世家,深通地域文化的精華,最了解各國不同的感官享樂。在克萊拉的帶領下,他參觀了關押犯人的監獄,也見到了隱藏在監獄中心的秘密花園以及隱藏在精緻優雅的田園與鮮花叢中的最殘忍的刑具。
不同於西方那血淋淋的絞刑架與斷頭台,在這里,一切都充滿了藝術氣息——酷刑也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沒有一個民族比他們(中國)更懂得用精妙的技巧馴服和馴養自然……那躺在紅色沙礫上的屍體,它的顏色就像古老神像的色彩」。在這里,詩人只有向他們的主人獻上完美的詩篇,才能獲得爭搶食物的資格。
2、作品簡介
法國作家奧克塔夫·米爾博的《秘密花園》寫於1899年,是一本文學史上最為極端的著作之一。本書表面上圍繞酷刑這一主題,把它作為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描繪了在一位奇特的女主人公的引領下,讓讀者目睹陷入腐敗深淵的政府官僚形象。事實上,它是對西方價值觀及其虛偽的社會行為規范、掮客政治的一種黑色幽默的批評。本書為「重現經典系列」一種,另有《美麗新世界》《華氏451》等出版。
3、作者簡介
奧克塔夫·米爾博(Octave Mirbeau,1848年2月16日-1917年2月16日),法國記者、藝術評論家、小說家、劇作家。米爾博是克勞德·莫奈和奧古斯特·羅丹的好朋友。他在法國諾曼底一生大半時間從事文學創作,曾發表約1200篇具有影響力的短篇文章和小說,代表作有三部自傳體小說Le Calvaire, L』Abbé Jules和Sebastien Roch,以及後來的《女生日記》、《秘密花園》、《天空》。其中《秘密花園》是其定鼎之作,在19世紀西方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
Ⅸ 關於《秘密花園》
一、《秘密花園》簡短介紹
本書是上個世紀最著名的女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內特的代表作。她在紐約長島布置自己家的花園時得到了靈感。本書一經出版,很快就成為當時最受關注和最暢銷的兒童文學作品,整個20世紀,人們一直在再版這本書,全世界的大人和小孩都熱愛《秘密花園》。它曾經先後十幾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卡通片、話劇、舞台劇。1993年,《秘密花園》
被波蘭電影大師霍蘭德再次改編為電影,這部經典影片再次使霍蘭德獲得巨大聲譽。在英語的兒童文學作品裡,本書被公認為無年齡界限。它作為嚴肅的文學作品被收入牛津《世界經典叢書》,並影響了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T.S.艾略特和D.H.勞倫斯的寫作。
二、《秘密花園》作者簡介
〔美〕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女,(1849年11月24日至1924年10月29日)生於英國曼徹斯特市,1865年隨全家移民美國田納西州。1873年與伯內特博士(Dr. S.M.Burnett)結婚,育有二子。
伯內特的父親早逝,家境貧寒,從18歲開始在雜志上發表故事,貼補家用。她的第一本暢銷書是28歲時出版的《勞瑞家的那閨女》(That Lass O』Lowries),取材於幼年她在英國煤礦的生活。可是,讓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聞名於世的,是她的兒童文學作品。1886年她發表了小說《小少爺方特羅伊》,寫一個美國小男孩成為英國伯爵繼承人的故事。「方特羅伊」從此成為英語詞彙,指「過分盛裝打扮的小孩」。這本書讓伯內特成為當時最暢銷、最富有的流行作家之一。此書和1905年發表的《小公主》都曾被改編成話劇。1939年,電影《小公主》由當時紅極一時的童星秀蘭·鄧波兒(Sherley Temper)主演。伯內特從小喜歡植物,離婚後投入園藝。她在英國的住所周圍有幾個帶圍牆的花園,其中一個是她的戶外書房,每天在花園里寫作。1909年,當她在紐約長島布置自己家花園的時候,突發靈感,構思出《秘密花園》。這本小說初版於1911年,在她的兩個國家——英國和美國都暢銷,並且成為她最著名、最成功的作品。因為她的兒童文學作品,使她在世時收入豐厚�是享有盛名的小說家和劇作家。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於1924年在美國紐約州長島去世。
三、關於《秘密花園》的詳細介紹
《秘密花園》在1911年發表時就成為暢銷書,後來同時在英國和美國出版,多次再版,版本數不勝數。1919年、1949年、1993年三度在美國被拍成電影,1994年製作成電視卡通片。這三部電影都是當時賣座的兒童電影。其中1993年的那一部,出自國際知名的波蘭——法國導演阿格涅希卡·霍蘭德(Agnieszka Holland)。(著名的《歐洲,歐洲》也是霍蘭德的作品。)《秘密花園》是霍蘭德的第一部英語電影,但是這本書對她卻毫不陌生,因為她小的時候曾經讀過很多次。(也許這有點像李安和他的《卧虎藏龍》,童年廢寢忘食的故事書在成年以後成為自己的藝術作品。焉知今日中文《秘密花園》的小讀者里會不會有明天中國兒童文學的作者、兒童電影的導演呢?)
20世紀初,《秘密花園》剛剛出版的時候就被改編成音樂劇和話劇。1991年再次被改編成音樂劇,大獲成功。編劇是曾經獲得普利策獎的作家瑪霞·諾曼(Marsha Norman)。本劇演出場次高達706場。美國電影的大獎是奧斯卡,戲劇則有托尼獎(Tony Award)。1991年的托尼獎中,《秘密花園》獲得了兩個重頭獎項。瑪霞·諾曼獲得最佳音樂劇編劇,而扮演主角瑪麗的戴西·伊根(Daisy Eagan)成為托尼獎歷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至今美國大大小小的劇團不斷改編這部小說,在各地上演。
在英國,這本書同樣家喻戶曉�深得媒體青睞。在1975年和1987年兩度被拍成電影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播放。
除了電影,根據《秘密花園》製作的各種產品,從磁帶有聲書籍、幼兒圖書、簡寫本、縮寫本,到玩具書、文具、手工藝品,不計其數。出版至今90多年,歷史上有多少次再版已經無法計算,銷售冊數以千萬記。僅目前在美國市場上,全文的《秘密花園》至少就有30個版本,其中包括著名的藍登書屋(Random House)、企鵝出版集團(Penguin Group)、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其他出版商包括Dell Publishing�Grammercy�Scholastic Trade�Harpercollins Juvenile Books�Longmeadow Press,Courage Books�Puffin�Abdo&Daughters�Watermill Press,Econo-Clad Books,Dover Publications,NTC Publishing Group等等。如果追溯此前的版本,就更數不勝數了。
在英語兒童文學里,這部小說是公認的無年齡界限的精品,也是一部打通雅俗之間界限的文學作品,既入嚴肅文學的殿堂,也是流行市場的贏家。要證明這部小說的地位,只舉幾點,在英國它被收入牛津《世界經典叢書》(Oxford University Press�World』s Classic),這套叢書是權威的嚴肅文學經典,所選入的書均有學者寫序言、加註解。同樣,出版界巨頭企鵝出版社也把《秘密花園》收入《企鵝二十世紀經典叢書》(Penguin Twentieth-Century Classic )。BBC網站的《著名作家介紹》里,作者名列其中。而在美國,權威的《紐約書評》把它列入《紐約時報讀者目錄》(New York Book Reviews』Reader』s Catalog)。該目錄專門向讀者推薦各領域圖書中的經典與精品,涵蓋老書和新書。
《秘密花園》在美國經常被學校老師當做英語教材,因為它的語言平易而又極為傳神,同時思想豐富,情節精彩曲折,容易吸引小孩子。
一方面,幾乎任何一個西方的兒童文學經典書目,都會收入這部小說;另一方面,至今它仍然是眾多出版社的「常青搖錢樹」,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插圖、不同的裝幀,年年常新,就是因為不斷有讀者買。有許多讀者小時候讀《秘密花園》,長大之後仍然讀,又買給自己的孩子讀。隱然形成一個讀者群,所以其他作者也來續寫。當代兒童文學作家蘇珊·穆迪寫了《重返秘密花園》(Susan Moody�Return to the Secret Garden)。喬·威森菲爾德(Joe Wiesenfeld)寫的續集在2000年被不同的導演拍成兩部電影,一名為《重返秘密花園》(Return to the Secret Garden);另一名為《回到秘密花園》(Back to the Secret Garden)�足以證明,《秘密花園》在80多年之後仍然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去,看個究竟。
值得一提的是,在牛津版的《秘密花園》序言里,美國作家兼學者安麗森·盧瑞(Alison Lurie)指出,《秘密花園》非常明顯地包含了20世紀西方文學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幾個重要主題。一是對內心世界的關注;二是提倡回到自然;三是神秘主義。菲利斯·必克斯勒在他的著作《秘密花園:大自然的魔法》(Phyllis Bixler�The Secret Garden)(The Nature』s Magic)里證明,諾貝爾獎得主T. S.艾略特的《四重奏》(T. S. Eliot�Four Quartets)和D. H.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都明顯受到《秘密花園》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