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迷人的橋的資料
橋的概念
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組成。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面;下部結構包括橋墩、橋台和基礎。它們高懸低卧,形態萬千,有的雄距山嶴野嶺,古樸雅緻;有的跨越岩壑溪間,山川增輝;有的坐落鬧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橋多用,巧奪天工。不管風吹雨淋,無論酷暑嚴冬,它們總是默默無聞地為廣大的行人、車馬跨江過河,飛津濟渡。
橋的意義與特點
建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於運輸工具或行人在橋上暢通無阻。若從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來說,橋應該是專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說文解欄位玉裁的注釋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橋也。」說明橋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於水面上的通道,以後方有引伸為架於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和架於樓閣宮殿間的「飛閣」等天橋形式。
中國山川眾多、江河縱橫,是個橋梁大國,在古代無論是建橋技術,還是橋梁數量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千百年來,橋梁早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在地理氣候、文化習俗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各自立足於自己的實際條件和根據自己的需要,經過長期的時間,遂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橋梁形式,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體說來大致有如下特點:
(一) 地域性。我國土地遼闊,南北之間和東西之間的橋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會的影響,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風格和特色。如北方中原地區,黃河流域,地勢較為平坦,河流水域較少,人們運輸物資多賴騾馬大車或手推板車。因此,這里的橋梁多為寬坦雄偉的石拱橋和石樑橋,以便於船隻從橋下通過;西北和西南地區,山高水激、谷深崖陡,難以砌築橋墩,因此,多採用藤條、竹索、圓木等山區材料,建造繩索吊橋或伸臂式木樑橋;嶺南閩粵沿海地區,盛產質地堅硬的花崗岩石,所以石橋比比皆是;而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因竹材豐富,便到處可見別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橋梁。從橋梁的風格上看,北方的橋如同北方的人,顯得粗獷朴實;南方的橋也同南方的人,顯得靈巧輕盈。當然,這跟自然地理也有極大關系,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欺負變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塊沖擊,故橋梁必須厚實穩重;而南方河流水勢則較平緩,又要便於通航,故橋梁相對較纖細秀麗。
(二) 多種多樣性。我國是個文明古國,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質地貌差異較大,因此對建橋的技術要求也高。大約在漢代時,橋梁的四種基本橋型:梁橋、浮橋、索橋、拱橋便已全部產生了。這四種橋根據其建築材料和構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別演化出:木橋、石橋、磚橋、竹橋、鹽橋、冰橋、藤橋、鐵橋、葦橋、石柱橋、石墩橋、漫水橋、伸臂式橋、廊橋、風雨橋、竹板橋、石板橋、開合式橋、溜索橋、三邊形拱橋、尖拱橋、圓拱橋、連拱橋、實腹拱橋、坦拱橋、徒拱橋、虹橋、渠道橋、曲橋、纖道橋、十字橋,以及棧道、飛閣等等,幾乎應有盡有,什麼形式的古橋,在我國都能找到。
(三) 多功能性。我國古代的匠師建橋,很注意發揮橋梁的最大效益,既能考慮到因地制宜、一切從實用出發,又能考慮使橋梁盡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如江南的拱橋多為兩頭平坦,中間高拱隆起,使之既產生造型上的弧線美,又利於行舟。而南方地區廣見的廊式橋,則更充分反映了一橋多用的特點。南方雨多日照強,橋匠便在橋上修建廊屋,這不僅為過往行人提供了躲避風雨日照、便於歇息的場所,而且還增加了橋梁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橋沖掉,並起到保護木樑、鐵索不受風雨腐蝕的作用。特別是很多此類廊橋,因是人員過往要沖,故還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進行商業活動。如廣東潮安縣的湘子橋,這座橋全長五百餘米,?quot;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稱,橋中設一段可以開合的浮橋,以利通航;橋上建廊屋、樓後做集市,其間店面櫛比,自晨至暮,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以至不聞不見咆哮的潮水和寬闊的江面,故民間流傳有「到了湘橋問湘橋」的笑話。
(四) 群眾公益性。橋梁自產生始,便以屬於民眾共有的社會性出現。我國的傳統建築,一般為私有性,唯有橋梁(除私有的園林中橋梁外),不管是官修私建的,都為社會所公有。故數千年來,愛橋護路成為一種良好風尚,而「修橋鋪路」則是造福大眾的慈善行為,被民眾所推崇。因此,修橋或建橋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查看史志,我國歷來修橋建橋的方式,大概有四種:一是民建,即由一家一姓獨立建橋;二是募捐集資,報經官府支持,協力興建。此種最為多見,如著名的趙州橋、泉州洛陽橋等,都是用此方式建成的;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導,士紳附和認捐,並指派官吏或商紳主持完成。此多屬較大的橋梁;四是全由官府撥款施工興建的。所以,我國古橋遍布各地,連窮鄉僻壤也多建橋。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居世界首位。
橋的產生與發展
在人為橋梁之前,自然界由於地殼運動或其他自然現象的影響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橋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橫跨瀑布上的石樑橋,江西貴溪因自然侵蝕而成的石拱橋(仙人橋)以及小河邊因自然倒下的樹干而形成的 「獨木橋」,或兩岸藤蘿糾結在一起而構成的天生「懸索橋」等等。人類從這些天然橋中得到啟示,便在生存過程中,不斷仿效自然。開始時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圍的壕溝上搭起一些獨木橋(橋之所以始稱「梁」,也許便是因這種橫梁而過的原故),或在窄而淺的溪流中,用石塊墊起一個接一個略出水面的石蹬,構成一種簡陋的「跳墩子」石樑橋(後園林中多仿此原始橋式,稱「汀步橋」、「踏步橋」)。這些「獨木橋」「跳墩子橋」便是人類建築的最原始的橋梁,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由低級演進為高級,才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跨空橋梁。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橋的類型與形式
按主要材料分
木、石、磚、竹、藤、鐵、鹽、冰橋
木橋是最早的橋梁形式,我國秦漢以前的橋幾乎都是木橋。如最早出現的獨木橋、木柱樑橋。約商周時便出現浮橋,戰國前後又出現排柱式木樑橋和伸臂式木樑橋。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質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強度和長度支配等,不僅不易在河面較寬的河流上架設橋梁,而且也難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橋梁來,因此,南北朝始遂為木石混合或石構橋梁所取代。
石橋和磚橋。一般是指橋面結構也是用石或磚料來做的橋,但純磚構造的橋極少見,一般是磚木或磚石混合構建,而石橋則較多見。到春秋戰國之際便出現了石墩木樑跨空式橋,西漢進一步發展為石柱式石樑橋,東漢則又出現了單跨石拱橋,隋代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單孔弧形石拱橋,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樑橋。宋代是大型石橋蓬勃發展的時期,創造出像泉州洛陽橋和平安橋那樣的長達數里橫跨江海交匯處的石樑橋,以及像北京蘆溝橋和蘇州寶帶橋那樣的大型石拱橋。
竹橋和藤橋。主要見於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一般只用於河面較狹的河流上,或作為臨時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種索橋,南北朝時稱竹質的溜索橋為「笮橋」。後來出現了竹索橋、竹浮橋和竹板橋等。鐵橋,在古代包括鐵索橋和鐵柱橋兩種。前者屬於索橋類,較多見,約在唐代便出現;後者屬於梁橋類,實為木鐵混合橋,極少見,在江西見一例。
鹽橋和冰橋。主要見於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前者主要見於青海鹽湖地區,後者主要見於北方寒冷地區。
按結構及外觀分
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種基本類型。
梁橋。又稱平橋、跨空梁橋,是以橋墩做水平距離承托,然後架梁並平鋪橋面的橋。這是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橋,在歷史上也較其它橋形出現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時梁橋都是用木柱做橋墩,但這種木柱木樑結構,很早就顯出其弱點,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樑橋,如秦漢時建成的多跨長橋:渭橋、灞橋等。約在漢代時樁基技術發明,於是出現了石橋墩,標志著木石組合的橋梁能夠越跨較寬大的河道能經受住洶涌洪浪的沖擊。但由於石墩上的木樑不耐風雨侵蝕,於是便在橋上建起了橋屋,保護橋身,此橋型(廊橋)後多見於南方,但最早都見於黃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樑或石板橋,構造方便,材料耐久,維修省力,是民間最為喜用的一種橋形,尤其是南宋後,在福建泉州地區十分盛行,創造了許多長大的石樑橋。梁橋若中間無橋墩者,稱單跨梁橋;若水中有一橋墩,使橋身形成兩孔者,便稱雙跨梁橋;若兩墩以上者,便稱多跨梁橋。
浮橋。又稱舟橋、浮航、浮桁,因其架設便易,常用於軍事目的,故也稱「戰橋」--一種用於數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連橫於水上的)連鎖起來並列於水面,船上鋪木板供人馬往來通行的橋。若按嚴格意義上的橋:是以跨空和有柱墩為標志的話,那它還不是十足意義上的橋。浮橋主要建於河面過寬及河水過深或漲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樑橋所能濟事的地方。浮橋兩岸多設柱樁或鐵牛、鐵山、石囷、石獅等以系纜。隋大業元年在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是第一次用鐵鏈連接船隻的浮橋。浮橋目前在我國南方如江西、浙江、廣西等地方仍常見用。
浮橋的優點:一是施工快速,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軍圍攻武昌,只用一夜時間就建成兩座橫跨長江的浮橋。二是造價低廉,明代鄒守益在《修鳳林浮橋記》中,曾對石橋與浮橋做過比較:「若用石樑橋,要費千金,而用浮橋,則費五百金便可,可根據需要而定。」三是開合隨意,拆除和架設都很方便。缺點是載重量小,隨波上下動盪不定,且抵禦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時拆撤,並要人照看,管理繁瑣,舟船、橋板與系船的纜繩要經常修葺和更換,維護費用昂貴。因此,很多浮橋的最後歸宿,都向木樑橋、石樑橋或石拱橋發展。
索橋。也稱吊橋、繩橋、懸索橋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做橋墩的陡岸險谷,主要見於西南地區。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系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系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稱:「窺不見底,影戰影栗。」其實真正渡之還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紀》對貴州盤江橋評價的那樣:「望之飄然,踐之則屹然不動。」
拱橋。在我國橋梁史上出現較晚,但拱橋結構一經採用,便迅猛發展,成為古橋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種橋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繼續發展的廣闊前景。拱橋有石拱、磚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磚拱橋極少見,只在廟宇或園林里偶見使用。一般常見的是石拱橋,它又有單拱、雙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視河的寬度來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別高大,兩邊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狀,又有五邊、半圓、尖拱、坦拱等之分。橋面一般鋪石板,橋邊做石欄桿。拱橋的形象最早見於東漢畫像磚上,是由伸臂木石樑橋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狀影響而產生的。文獻記載見於南北朝時的《水經注》中,現存最早的實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石拱橋的發券,明以後,尤其在清代,則盛行用整券,即「桶狀發券」。
其他造型
飛閣和棧道、渠道橋和纖道橋,以及曲橋、魚沼飛梁和風水橋。
「飛閣」,又稱閣道、復道,即天橋。古代宮殿樓閣間的跨通道。《三輔黃圖》:「乃於宮(指漢未央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宮,構輦道以上下。」秦漢皇宮樓殿間聯以閣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稱復道。秦始皇築閣道由阿房宮通驪山,人行橋上,車行橋下,堪稱中國最早的立交橋。「棧道」,又稱棧閣、橋閣,單臂式木樑橋。在山區陡峭的地方,架木鋪成的道路。
「渠道橋」,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橋梁。也即在橋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於金代的山西洪洞縣惠遠橋。故今山西民間尚有「水上橋、橋上水」的俚語。「纖道橋」,一種為便於拉纖而建造的、與河流平行的帶狀長橋。多見於浙江境內的運河地區。有的長達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紹興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纖道橋,建於清同治年間,橋長380餘米,115個跨,橋面用三塊條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橋」,園林中特有的橋式,故也稱園林橋。橋與徑、廊均為園林中遊人賞景的通道。「景莫妙於曲」,故園林中橋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橋,以形成一條來回擺動,左顧右盼的折線,達到延長風景線,擴大景觀畫面的效果。曲橋一般由石板、欄板構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欄桿低矮,造成與水面似分非分、空間似隔非隔,尤有含蓄無盡之意。
橋的材料與構造
橋梁的構造,除較原始的獨木橋、汀步橋以及浮橋外,一般均由跨空部分和跨空支承部分構成,即橋墩與橋身組成。
(一) 梁橋,根據其所用材料和構造情況,可分為木樑橋和石樑橋。「木樑橋」包括木樑木柱橋、木樑石柱橋、木樑石墩橋、木撐架橋,其中「木樑石柱橋」是從木樑木柱這種原始的木橋發展而來的。
「石樑橋」包括石樑石柱橋、石樑石墩橋、石伸臂橋(類似木伸臂橋)、三邊石樑橋、漫水石樑橋、石板平橋(多見於園林「曲橋」和「纖道橋」)。其中以「石樑石墩橋」最為常見。這種橋比用石墩木樑又更進一步,避免了木樑橋面易於腐朽、常需維修的缺點。
橋梁中還有一種與浮橋相結合的橋式,即「開合式橋」。其中間浮橋可根據需要開合啟閉。如潮安縣的湘子橋。其東西兩端是石樑橋,中間則用十八隻木船搭成浮橋相連接,以利排渲洪水,及「通巨艦,排放木筏」之用。
(二)拱橋,根據其構造情況以及拱券的圓弧和排列形式可分為:陡徒和坦拱式拱橋、尖拱和圓拱式拱橋、連拱和固端式拱橋,單孔和多孔式拱橋、實腹和空腹式拱橋,以及虹橋等等。其拱券的圓弧則有半圓、馬蹄、全圓、鍋底、蛋圓、橢圓、拋物線圓及折邊等形式,排列形式則有並列和橫聯兩種,其中橫聯式應用最多,並派生出鑲邊橫聯券和框式橫聯券兩種。
(三)索橋,根據其採用不同質地的繩索及過度和構造形式,可分為竹索、鐵索、藤索和溜索橋、城防吊橋,以及單索、雙索、多索網狀橋、並列多索橋等。
橋的藝術與文學
山水自然美,向為我國文學家和藝術家情有獨鍾。正如明代大藝術家董昌其所說「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為詩為境。」橋,是架設於山水之間的建築物,它長期屹立於大自然之中,也就成為點綴和美化大自然的一員。有山有水自然也就會有橋,橋梁本身也是實用與藝術的融合體,如橋梁的平直、索橋的凌空、浮橋的韻味、拱橋的涵影等,原來就搖曳著藝術的風采。故英國李約瑟先生說:「沒有中國橋欠美的,並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我國橋梁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即造型風格和裝飾工藝。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曲線柔和、韻律協調和雄偉壯觀上。而江南水鄉的一些小梁細橋,則更使人聯想到「小橋 流水 人家」的詩情畫意。
橋梁裝飾,在我國總的來說不算很發達,主要體現在石構橋梁中,其部位大致在人們易於駐足觀瞻的地方。如常見的有螭龍、鳳、獅、象、犀牛,並間有兔、猴、馬、狗、雲朵、蓮花、芳草等圖案。也有少數浮雕的河神像、武士像和人物故事形象。如河北趙縣永通橋山花牆上浮雕的河神頭像,趙州橋欄板上浮雕的螭龍和望柱上的獅首像, 北京盧溝橋望柱上的石獅子等等。這些石雕,工藝精細,並往往還與民間風情、神話傳說有密切的聯系。如治水的蛟龍,分水的犀,降伏水怪的神獸等,從而形成我國橋梁藝術的獨特風格。
此外,我國許多橋梁,往往在橋上或橋頭上構建有許多附屬建築物。橋上構築建築物,起自木橋的防腐和壓基作用,後成為橋與建築的結合物。橋頭構築建築物,是作為橋梁出入口的標志, 並兼有襯托、拱衛和裝飾橋梁的作用。
【盧溝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區西南部豐台區宛平城,橫跨永定河。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明昌三年(1192)建成。明正統、清康熙年間重建,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橋由白石砌成,長212.2米,寬7.5米。兩側有欄板、望柱,望柱上雕鑿大小石獅492隻,神態各異。橋有11孔,橋墩、拱券各部分,均用腰鐵固牢。橋墩作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橋兩頭有華表各一對,石碑各一座,一為清康熙年間修橋碑,一為乾隆御題"盧溝曉月"碑,為"燕京八景"之一。橋東為宛平城,1937年7月7日,日軍炮擊盧溝橋,
進攻宛平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就是著名的"盧溝橋事變",至今橋身仍可見當年的彈痕。
【趙州橋】
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橋。唐代文人贊美橋如"初雲出月,長虹飲澗"。
這座橋建於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橋身長50.82米,寬9.60米,大拱的凈跨度長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慮,為使橋面坡度小,將橋高與跨度呈1:5的比例,這樣既便於行人來往,也便於車輛通行;拱頂高,又便於橋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兩肩上,各做兩個小拱,使得整個橋型顯得格外均衡、對稱,既便於雨季泄洪,又節省了建築材料。其結構雄偉壯麗、奇巧多姿、布局合理,多為後人所效仿。李春設計的橋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間走車馬,兩旁走行人,不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可見,在1300多年前,在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一個普通石匠李春有這樣高超的技術,實為難能可貴。
李春選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藝與眾不同。他採用長方形石料,每塊重約一噸,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沒有起重機和吊車的情況下,運這么重的大石頭是何等的艱辛。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可見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價!
李春帶領其他工匠,將石料各面部鑿有細密的斜紋,使石塊相互咬合扣緊。全橋由28道獨立的石拱縱向並列組成。他想,這樣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獨立負荷載重,又便利於修繕。為了加強各拱圈的連接,他又採用9道鐵梁貫於拱背之上,接著用腰鐵嵌入拱石之間,使橋能"奇巧固護,用於天下"。
最後,李春又組織能工巧匠,在橋面的兩側石欄桿上,刻有許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藝術,圖案細膩,刀法蒼勁有力,雕刻靈變,各種鳥獸龍騰虎躍,欲飛若動,形象逼真,堪稱隋唐時代雕刻藝術的佳作。這種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樣的布局,採用這樣的巨形跨度,構成這樣的優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創。在歐洲,14世紀才出現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但是,比中國趙洲橋晚了700多年,並且早已被洪水毀壞無存。所以,李春造的趙州橋是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唯一尚存的時間最長的一座,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是相當有價值的。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這座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梁專家。
但是,關於李春的生平事跡卻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就連隋朝之後的唐朝人,也只有"製造奇特趙州橋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數語記載。在趙州橋建成100年以後的唐朝開元13年(公元726年)中書令張士貞在《安濟橋銘》中簡略提到:"趙州清水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這說明,在封建社會里,勞動人民的創造發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沒了。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趙州橋的基礎非常堅固。1350年來,兩邊橋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這說明李春橋址選擇科學合理。趙州橋橋基,是建築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層上,既沒有打樁,也沒有其他石料,橋台僅用五層石料砌成,橋基很牢,結構簡單。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這樣天然地基來承擔大橋的全部重量,可見李春對工程學、力學、建築學、水文、地質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這么多科學知識,無疑是他從勞動實踐中獲得和積累的。
中國橋之最
現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隋朝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年)建。
現存最早的也是橋洞最多的聯拱石橋是江蘇蘇州寶帶橋。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現存最早的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是廣州潮州廣濟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僅有的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
中國十大名橋
(1)盧溝橋(2)廣濟橋(3)五亭橋(4)趙州橋(5)安平橋(6)十字橋(7)風雨橋(8)鐵索橋(9)五音橋(10)玉帶橋
最高的橋
米洛大橋
法國建成世界第一高橋,高達343米聳立雲間
2004年12月11日 0816
12月9日,法國塔恩河河谷的雲霧從米約高架橋下穿過。
米約高架橋的橋柱高達34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橋梁。
這座大橋位於法國首都巴黎通往地中海地區的公路上,其落成典禮將於12月14日舉行。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法國近日在其南部米堯地區的塔倫(音譯)河流經的一個峽谷修建了一座高達343米的世界第一高橋。
它由7根粗大的橋樁支撐,聳立雲霄,從照片上看極其壯觀。不知道司機和乘車人從橋上通過時是為感到身在天上而開心還是因害怕掉下去而提心吊膽。
報道說,該橋是連接巴黎和地中海沿岸的道路的一部分,法國總統希拉克將於本月14日親自出席通車儀式。
————————————————————————————————————————————————————
體操術語
橋
自由體操動作的基本術語之一。指兩手與腳支撐,身體背部向支撐面,最大限度地挺身成弓形的姿勢。有單腳支撐另一腿上舉的橋;單手支撐的橋;還有前膊橋和跪橋等等。所以除基本橋外其他姿勢的橋應加以說明。
② 世界第一大橋
中國橋之最
現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或安濟橋)。趙州橋隋朝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年)建。
現存最早的也是橋洞最多的聯拱石橋是江蘇蘇州寶帶橋。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現存最早的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是廣州潮州廣濟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僅有的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橋為"旅人橋"建於公元282年.
錢塘江大橋橋墩最高為306米,為世界之最.
中國十大名橋
1.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內,橋基由12條大青石砌成,橋身為拱圈形。由3種不同的圈洞聯合,共有15孔,孔孔相通,橋上置有五亭,而且亭與亭之間又以廊相連。
2.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鐵鏈鋪以木板構成,左右兩側各安兩根鐵鏈當扶手,鐵鏈粗如碗口,每根長150米左右,重約一噸。
3.玉帶橋:此橋位於北京頤和園內,全橋用漢白玉石建成,拱圈為蛋形,兩側雕刻精美的欄板和望柱,通體潔白、線條流暢。遠望猶如一條玉帶點綴在碧波粼粼的昆明湖上,被遊客贊為「海上仙島」。
4.風雨橋:坐落在廣西三江縣的程陽村邊的林溪河上,全橋為石墩木面瓦頂結合而成。橋上建有五座寶塔形狀的樓亭,可避風雨。整座橋無一鐵釘,全用桁槽銜接,它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十分精緻牢固。
5.安平橋:位於福建省晉江縣的安海鎮,建於宋代,當地人俗稱「五里橋」。橋面由7條大石板鋪成,橋頭有五層六角磚砌成的寶塔一座,此橋為古代跨度最大的梁式石橋,有「天下無此長橋」的美稱。
6.趙州橋:位於河北省的趙縣城南交河上,為一座空腹式的單孔圓弧石拱橋,橋面寬10米,兩邊42塊的橋欄板上,都有精刻的龍獸浮雕。
7.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的東門外,是我國古代一座集交通集市於一體的綜合橋,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可開關的活動式石橋,自古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稱。
8.盧溝橋:坐落在北京廣安門西南約10公里之處,該橋因跨越在盧溝河上(今永定河)因而得名盧溝橋。全橋均用白石建成,兩邊石欄雕柱各140根,石柱頭上雕有蹲伏形態各異石獅子485隻。
9.十字橋: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約15公里的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建於魚沼之上,又名魚沼飛梁。全橋由立於沼中的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又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兩側有漢白玉石欄桿。
10.五音橋:位於河北省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
最高的橋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橋是米洛大橋
米洛高架橋創下的各項紀錄
橋長2460米,寬度達32米, 橋塔總高達343米。
沿溪溝大橋
建設中的沿溪溝大橋位於重慶黔江區水田鄉農橋村與正陽鎮之間,分左右兩幅,單幅全長560米,其中主橋長310米,主跨150米,橋面與谷底垂直高度為280米,比號稱「世界之最」的法國米洛大橋還高10米。該橋2010年3月合龍,年底,渝湘高速公路通車前竣工通車。
世界最長的橋是世界最長的橋是龐恰特雷恩湖2號橋,全長38.42公路,位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中國 杭州灣跨海大橋 長36公里 .
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是中國 杭州灣跨海大橋 長36公里
世界單跨最長的橋是日本明石海峽大橋,是座懸索橋,主跨度為1991米。
世界單跨最長的斜拉橋是中國的蘇通長江大橋主跨1088米.
世界最長的拱橋是05年5月建成的巫山長江大橋,單拱跨度492米。
在建的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單拱跨度超過了500米,達546米。
③ 鐵索橋現坐落於什麼地方
鐵索橋編輯本段 tiěsuǒqiáo[chain bridge] 主要承重構件為鐵索的橋 。橋面鋪設或懸吊在鐵索上。
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鐵鏈鋪以木板構成,左右兩側各安兩根鐵鏈當扶手,鐵鏈粗如碗口,每根長150米左右,重約一噸。
瀘定鐵索橋坐落在瀘定縣城西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 ",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
④ 著名的拉索橋有哪些
2樓一、
世界十大著名懸索橋
NO.1
日本明石海峽大橋,主跨1991米,1998年建成明石海峽大橋,位於日本本州與四國之間,主跨1991米,全長3910米,為三跨二鉸雙層加勁桁梁式吊橋,鋼橋283米,高出333米橋寬35.5米,雙向六車道,加勁梁14米,抗震強度按1/150的頻率,承受8.5級強烈地震設計,為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懸索橋。
2009-12-8 00:38 回復 月飛的新世界 19位粉絲 3樓NO.2
丹麥大伯爾特橋,主跨1624米,1996年建成大伯爾特橋,也叫斯托伯爾特橋、大帶橋,它將丹麥第一大城市首都哥本哈根所在的西蘭島和第三大城市歐登塞所在的菲英島連接在一起。兩島海面距離18公里。以1988年價格計算,大貝爾特橋實際耗資337億丹麥克朗,約合48億美元,是歐洲當時預算最高的橋梁工程。大貝爾特橋分為東、西兩段,中間以斯普奧人工島作為中間站。西橋從菲英島到斯普奧島,跨度6.6公里。
2009-12-8 00:39 回復 月飛的新世界 19位粉絲 4樓NO.3
中國潤揚長江公路大橋,主跨1490米, 2005年建成潤揚大橋西距南京二橋約60公里,東距江陰大橋約110公里。工程全長35.66公里,由北接線、北汊橋、世業洲互通高架橋、南汊橋、南接線及延伸段等部分組成,主橋(包括北汊橋、世業洲互通高架橋和南汊橋)長7.21公里,北引橋及北接線高架橋長1.74公里,北接線長10.27公里,南接線及延伸段長16.44公里。其中南汊主橋採用單孔雙鉸鋼箱梁懸索橋,主跨徑1490米,為目前中國第一、世界第三,橋下最大通航凈寬700米、最大通航凈高50米,可通行5萬噸級巴拿馬貨輪。北汊橋採用176+406+176米的三跨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長758米,橋下最大通航凈寬210米、最大通航凈高18米。全線採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准,橋面平均寬31.5米(行車道寬30米),設計車速100公里/小時,橋梁設計荷載等級汽車-超20級,掛車-120。大橋設計使用壽命為100年。
2009-12-8 00:40 回復 月飛的新世界 19位粉絲 5樓NO.4
英國亨伯爾橋,主跨1410米,1981年建成英國亨伯爾橋(又譯恆貝爾橋),主跨1410米(280+1410+530),正交異性板橋面,橋寬28.5米,混凝土橋塔高155.5米,三道橫梁支撐,1981年建成。
2009-12-8 00:41 回復 月飛的新世界 19位粉絲 6樓NO.5
中國江陰長江公路大橋,主跨1385米,1999年建成江陰長江公路大橋,位於江蘇省江陰市黃田港以東3200米的西山,主跨1385米(328+1385+295),橋塔高190米,為兩根鋼筋混凝土空心塔柱與三道橫梁組成的門式框架結構,重力式錨碇,主梁採用流線型箱梁斷面,鋼箱梁全寬36.9米,梁高3米,橋面寬29.5米,雙向六車道,兩側各設寬1.8米的風嘴,1999年建成。
2009-12-8 00:42 回復 月飛的新世界 19位粉絲 7樓NO.6
中國香港青馬橋,主跨1377米,1997建成香港青馬大橋,公鐵兩用橋,主跨1377米(333+1377+300),但300米邊跨側主纜不設吊桿,實際上只有2跨加勁桁。橋塔高131米,在青衣島側採用隧道式錨碇,在馬灣島側採用重力式錨碇,加勁桁梁高7.54米,高跨比1/185,縱向桁架之間為空腹式桁架橫梁,中部空間可容納行車道及路軌,大橋上層橋面中部和下層橋面路軌兩側均設有通氣空格,形成流線型帶有通氣空格的閉合箱型加勁梁,1997年建成
2009-12-8 00:43 回復 月飛的新世界 19位粉絲 8樓NO.7
美國紐約維拉扎諾橋,主跨1298米,1964年建成美國維拉扎諾橋,主跨1298.45米(370.33+1298.45+370.33),雙層橋面,橋寬31.4米,加勁桁架高8米,塔高210米,1964年建成
2009-12-8 00:44 回復 月飛的新世界 19位粉絲 9樓NO,8
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主跨1280米,1937年建成美國金門大橋,主跨1280.2米(343.9+1280.2+343.9),加勁梁高7.6米,公路面寬18米,兩邊各設3.3米的人行道,橋塔高228米,採用由閉合格組成的截面,表面上組成顯著的肋形線條,寬度分三次作階梯式收縮減小,每階段高度及橫梁高度自下而上逐漸減小,1937年建成。
2009-12-8 00:46 回復 月飛的新世界 19位粉絲 10樓NO.9
美國麥金納克大橋,主跨1158米,1957建成美國麥金納克大橋,又稱麥基諾海峽大橋,主跨1158.2米,公路面寬14.6米,中間設寬0.6米的中間島,兩邊各設一條寬0.9米的人行道,鋼塔架高160米,1957年建成。
2009-12-8 00:48 回復 月飛的新世界 19位粉絲 11樓NO.10
日本南備贊瀨戶橋,主跨1100米,1988年建成日本南、北備贊瀨戶大橋,位於本四連絡橋工程兒島-坂出線上,兩橋均為三跨連續加勁桁梁雙層公鐵兩用橋。南備贊瀨戶大橋主跨1100米(274+1100+274),北備贊瀨戶大橋主跨990米(274+990+274),兩橋寬30米,塔高109.4米,加勁桁梁高13米,1988年建成。
2009-12-8 00:51 回復 月飛的新世界 19位粉絲 12樓二、
世界十大斜拉橋
No.1蘇通長江大橋1088米,中國,在建
全長32.4公里的大橋,是在建中的世界第一大橋。據蘇通大橋建設副總指揮何平介紹,蘇通大橋由跨江大橋工程和南、北岸接線工程三部分組成。全線採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准。大橋總投資約64.5億元,預計2008年底建成。蘇通大橋的建設過程將攻克一系列世界性難題,並創造四個世界之最。
最大主跨。蘇通大橋為斜拉橋。斜拉橋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修建,世界上已建成的各類斜拉橋有200餘座。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跨徑斜拉橋為主跨890米的日本多多羅大橋,在建的香港昂船洲大橋主跨1018米,蘇通大橋跨徑1088米,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跨徑斜拉橋。
最深基礎。蘇通大橋主墩基礎由131根長約120米、直徑2.5米至2.8米的鑽孔灌注樁組成,承台長114米、寬48米,面積有一個足球場大,是世界規模最大、入土最深的橋梁樁基礎。
最高塔橋。目前已建最高橋塔為多多羅大橋224米鋼塔,蘇通大橋塔為高300.4米的混凝土塔,比在建的香港昂船洲大橋橋塔高6米,為世界最高的橋塔。
最長拉索。蘇通大橋最長拉索為577米,最大重量為59噸,比多多羅大橋斜拉索長100米,為世界上最長的斜拉索。
交通部總工程師鳳懋潤說,蘇通大橋是世界第一跨度斜拉橋,將成為中國由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轉變的第一個標志性建築。
2009-12-8 00:55 回復 月飛的新世界 19位粉絲 13樓No.3多多羅橋(Tatara)890米,日本,1999年
該橋該橋位於日本的本州島和四國島的聯絡線上,主跨890m,主梁採用鋼箱梁。日本是一個多台風、多地震的國家。因此多多羅大橋在抗風、抗震設計上要求很高。具體地說是抵抗像52m/s左右的暴風及最大級地震所設計的。此外,由於該橋兩側的邊跨較短(分別為170m和270m),中間跨度較大(890m),故採用了邊跨為預應力混凝土及中跨為鋼桁的復合形式,以取得橋桁自重的平衡。多多羅大橋的總投資約ll億美元,因此在施工中對橋梁製作質量要求特別高,每完成一道小的工序都要接受甲方單位的測定和檢查。為了准確地提供每一段鋼桁的重量,該橋還要求進行重量的實測,而對於一般的工程,只要按設計計算書中所算出的鋼重就行了,而不用考慮焊接及油漆等工序之後重量的變化。此外,主塔製造後的架設傾斜精度要求控制在l/5000以內等等。
2009-12-8 00:59 回復 月飛的新世界 19位粉絲 14樓No. 4 諾曼底大橋856米,法國,1995年通車
諾曼底大橋守衛著法國北部塞納河上的泥灘,看上去像一個從混凝土橋塔上伸出的鋼索所編成的巨大蜘蛛網。
這座斜拉橋的落成後( 1995 年)堪稱世界上同類橋梁中極為壯觀的一座。
這是一座1995年1月才開始啟用的新橋,連接著翁弗勒爾和勒阿弗爾兩上城鎮。它是鋼索承重橋,很像金門大橋之類的懸索橋,但支撐橋身的鋼索直接從橋塔連到橋身。
這座橋由33個部分組成。中間一部分是最後嵌進橋中,由下往上提升而成。
橋的重量由2000千米長的鋼繩支撐。兩座混凝土橋塔高215米,聳立在相當於20層高樓的基座上。諾曼底橋的中央跨度為856,連引橋在內,橋
2009-12-8 01:00 回復 月飛的新世界 19位粉絲 15樓No. 5 上海崇明長江大橋 730米,中國,在建
上海崇明越江工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橋隧工程,其中的跨江大橋主跨730m,在國內排行第三,僅次於蘇通大橋和香港的昂船洲大橋,在世界上位居第五。其主塔呈「人」字型結構,在建造工藝上有一定難度。 據悉,到2010年左右完
2009-12-8 01:01 回復 月飛的新世界 19位粉絲 16樓No. 6 南京長江三橋 648米,中國,2005年通車
南京三橋位於現南京長江大橋上游約19公里處的大勝關附近,橫跨長江兩岸,南與南京繞城公路相接,北與寧合高速公路相連,全長約15.6公里,其中跨江大橋長4.744公里,主橋採用主跨648米的雙塔鋼箱梁斜拉橋,橋塔採用鋼結構,為國內第一座鋼塔斜拉橋,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弧線形鋼塔斜拉橋
2009-12-8 01:02 回復 月飛的新世界 19位粉絲 17樓No. 7 南京長江二橋 628米,中國,2001年通車
南京長江二橋位於現南京長江大橋下游11公里處,全長21.337公里,由南、北汊大橋和南岸、八卦洲及北岸引線組成。其中:南汊大橋為鋼箱梁斜拉橋,橋長2938米,主跨為628米,當時建成時,該跨徑僅次於日本多多羅大橋和法國的諾曼底大橋位居同類型橋中世界第三,中國第一;北汊大橋為鋼筋混凝土預應力連續箱梁橋,橋長2172米,主跨為3×165米,該跨徑在國內亦居領先。全線還設有4座互通立交、4座特大橋、6座大橋。設計標准: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設計荷載:汽——超20,掛——120;路基寬33.5米,橋面寬32米(不含斜拉索錨固區)。全線設有監控、通訊、收費、照明、動靜態稱重等系統,並設有南汊主橋景觀照明,南、北汊橋公園和八卦洲服務區。
工程於1997年10月6日正式開工,2001年3月26日建成通車,比國家核批工期提前近7個月,同口徑比較投資節省3億多元,工程質量優良。2002年6月22日通過國家竣工驗收,工程質量等級被評為優良,綜合得分96.6分,獲得了目前國內特大橋竣工驗收評分的最高分。國內相關行業專家、交通部專家組和國家計委重大項目稽察辦一致認為工程質量、進度、投資控制和建設管理水平,達到了國內領先,世界一流
2009-12-8 01:02 回復 月飛的新世界 19位粉絲 18樓No. 8 白沙洲長江大橋 618米,中國,2000年通車
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於1997年5月開工,2000年9月9日正式通車,工程總投資11億元全長3589米,橋面寬26.5米,6車道,設計時速為80公里,日通車能力為5萬輛,分流過江車輛29%,主要分流外地過漢車輛。它是武漢88公里中環線上的重要跨江工程。位於武漢長江大橋上游8.6千米處。南岸在洪山區青菱鄉長江村與107國道正交;北岸在漢陽江堤鄉老關村與318國道連通。白沙洲大橋的建成,使107、316、318等國道由"瓶頸"變通途,是打通武漢中環的兩座橋梁之一。
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為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橋與預應力混泥土箱梁組合的斜拉橋,最大跨度為618米
2009-12-8 01:03 回復 月飛的新世界 19位粉絲 19樓No. 8 青州閩江大橋 605米,中國,2001年
青洲閩江大橋所處河段在閩江與烏龍江匯合處下游2公里處,北接福州市馬尾經濟開發區,南接長樂市營前鎮,是國道「同三線」上跨越閩江、通往福州長樂國際機場的一座特大型橋梁,也是羅長高速公路過閩江的通道。大橋全長1185米,總投資約6.5億元。大橋結構為雙塔雙索麵迭合梁斜拉橋,主塔與主梁之間採用半漂浮的結構形式。大橋共5跨,其中主跨605米。
2009-12-8 01:04 回復 19位粉絲 20樓No.10楊浦大橋 602米,中國, 楊浦大橋是繼南浦大橋之後又一座跨越黃浦江的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塔雙索麵迭合梁斜拉橋。橋全長7658米,主橋為雙塔雙索麵鋼筋混凝土和鋼疊合梁斜拉橋結構,跨徑602米,全橋有斜拉索256根,最大的一根長330米,主橋全長1176米,橋面寬30.35米,主塔高208米,塔形呈倒「Y」鑽石形。橋塔兩側各有32對共256根鋼拉索將橋面凌空懸起,最粗索由直徑7毫米的301根高強鋼絲編成,重約33噸,最長的斜拉索為325米。全橋斜拉索總長度約2萬多米,總重量約2900噸。全橋鋼結構總重量約12600噸,梁與梁之間由30多萬套高強螺栓連接。橋的建築精度和質量極為高超,其主橋鋼結構由高強螺栓連結,螺栓孔達100萬零8千隻,無一誤差.大橋主塔設計要求垂直精度為三千分之一,而實際精度為一萬五千分之一,即高達208米的主塔垂直偏差僅1.39公分。大橋每天可解決5萬輛車次過江,對上海的浦東開發和推動上海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主橋及引橋照明採用柱式燈具雙排布置,主塔上設置航空障礙燈,鋼樑上置航道燈,既為夜間橋上下車輛、船隻行駛安全,又美化大橋。
⑤ 懸索橋的歷史
懸索橋是特大跨徑橋梁的主要形式之一,除蘇通大橋、香港昂船洲大橋這兩座斜拉橋以外,其它的跨徑超過1000m以上的都是懸索橋。如用自重輕、強度很大的碳纖維作主纜理論上其極限跨徑可超過8000m。
懸索橋的歷史是古老的。早期熱帶原始人利用森林中的藤、竹、樹莖做成懸式橋以渡小溪,使用的懸索有豎直的,斜拉的,或者兩者混合的。婆羅洲、寮國、爪哇原始藤竹橋,都是早期懸索橋的雛形。不過具有文字記載的懸索橋雛形,最早的要屬中國,直到今天,仍在影響著世界吊橋形式的發展。
遠在公元前三世紀,在中國四川境內就修建了「笮」(竹索橋)。秦取西蜀,四川《鹽源縣志》記:「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5年)秦置蜀守,固取笮,笮始見於書。至李冰為守(公元前256—251年),造七橋」七橋之中有一笮橋,即竹索橋。可見至少在公元前三世紀,我國已經記錄了竹索橋。
早在公元前50年(即漢宣帝甘露4年)已經在四川建成長達百米的鐵索橋。1665年,徐霞客有篇題為《鐵索橋記》的游記,曾被傳教士Martini翻譯到西方,該書詳細記載了1629年貴州境內一座跨度約為122m的鐵索橋。1667年,法國傳教士Kircher從中國回去後,著有《中國奇跡覽勝》,書中記有見於公元65年的雲南蘭津鐵索橋。該書曾譯成多種文字並多次再版。據科技史學家研究,只是在上述書出版之後,索橋才傳到西方。可見,中國古代的懸索橋是獨創發明並領先的。有名的四川大渡河上由9條鐵鏈組成的瀘定橋,是在1706年建成的。
在雲南亦較早就出現了懸索橋,據《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記雲南龍川東江藤橋雲:「龍川東江之源,滔滔南逝。系藤為橋於上以渡……」
近代中國的懸索橋發展,自1938年,湖南建成一座公路懸索橋,可運行10噸汽車,隨後又有一批公路懸索橋建成。新中國成立後,共建成70多座此類橋,但跨徑小,寬度窄,荷載標准低,發展大大滯後。90年代後,中國懸索橋掀開了新的歷史篇章。主跨452m的廣東汕頭海灣大橋被譽為中國第一座大跨度現代懸索橋,其主跨位居預應力混凝土加勁懸索橋世界第一;西陵長江大橋,主跨900m,是國內自主設計的第一座全焊接鋼箱加勁梁懸索橋;江蘇江陰長江大橋,主跨為1385m的鋼箱加勁懸索橋,列為世界第五的大跨徑懸索橋;2005年竣工的江蘇潤揚長江公路大橋南汊大橋,主跨為1490m,為世界第三的大跨徑懸索橋;不久前竣工的舟山西堠門跨海大橋,主跨1650m,位居世界第二。可見,我國已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矮寨特大懸索橋,位於湖南湘西矮寨鎮境內。矮寨懸索橋,距吉首市區約20公里,跨越矮寨鎮附近的山谷,德夯河流經谷底,橋面設計標高與地面高差達330米左右。橋型方案為鋼桁加勁梁單跨懸索橋,全1073.65m,懸索橋的主跨為1176m。該橋跨越矮寨大峽谷,主跨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
我國現代懸索橋的建造起於19世紀60年代,在西南山區建造了一些跨度在200米以內的半加勁式單鏈和雙鏈式懸索橋,其中較著名的是1969年建成的重慶朝陽大橋;1984年建成的西藏達孜橋,跨度達到500米。90年代的交通建設高潮使我們終於迎來了建造現代大跨度懸索橋的新時期。跨度為452米的廣東汕頭海灣大橋採用混凝土加勁梁;廣東虎門大橋為跨度達888米的鋼箱梁懸索橋;主跨超過1200米的江陰長江大橋正在設計之中。3座懸索橋的同時建造將使我國的橋梁科學技術迅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⑥ 鐵索橋的簡介
中國現存的古老鐵索橋之一。又稱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城西,
跨越大渡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九月動工,次年四月完工。橋凈跨 100 米,凈寬 2.8 米,橋面距枯水位14.5 米。全橋共用鐵索鏈 13 根,其中 9 根用作承重底索,上覆橫縱木板作橋面,可通行人、畜; 4 根用作扶手,布置在橋面兩側。關於瀘定鐵索橋,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還是毛澤東主席的《七律·長征》中「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詩句,正是當年紅軍22勇士強渡大渡河,突破大渡河天險,紅軍取得了陝北會師的勝利,因而瀘定鐵索橋也成為紅軍長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載入歷史史冊。1961年國務批准瀘定鐵索橋(包括附屬建築)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瀘定鐵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組成:
橋身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組成,其中底鏈9根,扶手4根,每根鐵鏈由862至997個由熟鐵手工打造的鐵環相扣,總重量達21噸多。底鏈上滿鋪木板,扶手與底鏈之間用小鐵鏈相連接,這樣就13根鏈為一個整體(導游要指著橋身講);橋台為固定的龍樁和卧龍樁的基礎;橋亭屬清式古建築。河對面,山坡上古建築,那是歷史悠久的觀音閣,也就說是一座寺廟。但在紅軍飛奪瀘定橋時,它卻 是紅軍的「飛奪瀘定橋點指揮部」和炮台、機槍陣地,正是在它的掩護下,紅軍的22勇士從13根鐵索上奮勇爬過,粉碎了蔣介石讓朱毛「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夢想。走在橋上,低頭看波濤洶涌的大渡河,大家能否想像一下當年的工匠是怎樣把這么沉重的鐵鏈拉過河鋪成鐵索橋嗎?當年的紅軍又是怎樣在槍林彈雨之下怎樣爬過這103米的鐵索嗎?我們到了橋西橋頭堡的地下,就這座橋的關鍵所在。堡基面以下是落井,埋有生鐵鑄造的地龍樁和卧龍樁,並以鐵鏈錨固,我們看見的這根鐵柱,就是地龍柱,上面鑄有的重量18000斤,這和孫悟空的金箍棒的重量差不多,大約也只有它才能撐起這座橋了。
這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的御碑,正文為「瀘定橋」,而橫批為「一統河山」(從左至右看),可見康熙對當時疆土完整的意願;而反過來看,「山河統一」又表現了他對疆土完整統一的一種喜悅。由此可想,鐵索橋對祖國統一的重要性,大家也就應明白「瀘定」二字的意義了。瀘定橋坐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
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赤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⑦ 世界最長的鐵索橋是哪一座
先說中國的: 世界上跨徑最長的斜拉橋:蘇通大橋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 (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其中橋長35.7公里,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時速100km。總投資約107億元) 世界跨度最大的瞧:澳門西灣大橋 世界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橋:清水河大橋(西藏) 世界上最早的鐵索橋:霽虹橋 世界上最大的拱橋:盧浦大橋 更多詳細 http://www.tigerspace.net/bbs/archiver/?tid-25128.html 外國的: 世界上最長的斜拉橋:里永·安蒂里永大橋 主跨跨度最長的懸索橋:明石海峽大橋(日本)以前是金門大橋 主跨度最長的懸索橋:多多羅大橋(日本) 最長的鐵路公路兩用橋:瀨戶大橋(日本) 最美的大橋:金門大橋
⑧ 世界上有什麼橋
1.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內,橋基由12條大青石砌成,橋身為拱圈形。由3種不同的圈洞聯合,共有15孔,孔孔相通,橋上置有五亭,而且亭與亭之間又以廊相連。
2.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鐵鏈鋪以木板構成,左右兩側各安兩根鐵鏈當扶手,鐵鏈粗如碗口,每根長150米左右,重約一噸。
3.玉帶橋:此橋位於北京頤和園內,全橋用漢白玉石建成,拱圈為蛋形,兩側雕刻精美的欄板和望柱,通體潔白、線條流暢。遠望猶如一條玉帶點綴在碧波粼粼的昆明湖上,被遊客贊為「海上仙島」。
4.風雨橋:坐落在廣西三江縣的程陽村邊的林溪河上,全橋為石墩木面瓦頂結合而成。橋上建有五座寶塔形狀的樓亭,可避風雨。整座橋無一鐵釘,全用桁槽銜接,它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十分精緻牢固。
5.安平橋:位於福建省晉江縣的安海鎮,建於宋代,當地人俗稱「五里橋」。橋面由7條大石板鋪成,橋頭有五層六角磚砌成的寶塔一座,此橋為古代跨度最大的梁式石橋,有「天下無此長橋」的美稱。
6.趙州橋:位於河北省的趙縣城南交河上,為一座空腹式的單孔圓弧石拱橋,橋面寬10米,兩邊42塊的橋欄板上,都有精刻的龍獸浮雕。
7.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的東門外,是我國古代一座集交通集市於一體的綜合橋,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可開關的活動式石橋,自古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稱。 8.盧溝橋:坐落在北京廣安門西南約10公里之處,該橋因跨越在盧溝河上(今永定河)因而得名盧溝橋。全橋均用白石建成,兩邊石欄雕柱各140根,石柱頭上雕有蹲伏形態各異石獅子485隻。
9.十字橋: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約15公里的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建於魚沼之上,又名魚沼飛梁。全橋由立於沼中的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又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兩側有漢白玉石欄桿。
10.五音橋:位於河北省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
第一名:中國湖北巴東四渡河特大橋(高度:560米)
四渡河特大橋為單跨900米的鋼桁架加勁梁懸索橋,橋面寬24.5米,橋面採用單向坡,居世界第一。從塔頂至谷底高差650米,被譽為世界第一高橋,採用火箭拋繩系統進行先導索過深切峽谷,為創國內外首例,加勁梁吊裝採用跨徑為國內最大的900米纜索吊。
第二名:中國重慶黔江沿溪溝大橋(高度:280米)
沿溪溝大橋位於重慶黔江區水田鄉農橋村與正陽鎮之間,分左右兩幅,單幅全長560米,其中主橋長310米,主跨150米,橋面與谷底垂直高度為280米,比號稱「世界之最」的法國米洛大橋還高10米。
第三名:法國米洛大橋(高度:270米)
目前號稱「世界第一高橋」的是米洛大橋,位於法國南部塔恩河谷上,橋面距谷底垂直高度為270米。由英國設計師諾曼•弗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在經過三年時間的施工後,於2004年12月17日竣工開通,時任法國總統的希拉克專程前往為其剪綵。
米洛高架橋創下的各項紀錄
橋長2460米。
寬度達32米的大橋連接起了米洛(Millau)山谷和西南部的塔恩(Tarn)河谷。
橋塔總高達343米。
塔恩河谷上方橋面高達270米。
整橋的最高橋墩高度達到破記錄的245米。
該橋有一個3.6噸重的鋼制橋面,相當於5個艾菲爾鐵塔的重量。
創新科技:橋墩建造過程中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材料。
米洛高架橋的抗震性極高,並且能夠抵禦各類嚴峻的氣候條件。
米洛大橋採用斜張橋形式,為四線道,橋梁以七支懸臂支柱支撐,橫跨塔恩河(Tarn River),橋面高270公尺,懸臂支柱最高處達343公尺,比巴黎艾菲爾鐵塔還高;大橋總長2.5公里,重3.6噸,自2001年12月動工,花費3年時間完成,其高度、完工時間均創下世界第一,開車其上宛如行走在雲端。
⑨ 著名的橋
趙洲橋又名安濟橋(北宋皇帝賜名),位於河北趙縣城南,一孔石橋飛跨皎河之上,因趙縣古稱趙洲所以通稱趙洲橋,有史記載:「趙郡皎河石橋匠李春工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形狀命名——鑰匙橋(周庄)、寶帶橋(蘇州)
由傳說故事命名——放生橋(上海朱家角)斷橋(杭州西湖)
大渡河上的鐵索橋 蓮花橋 鵲橋
當陽橋的故事, 曹操統帥五十萬大軍殺氣騰騰地直奔劉備駐地新野。當時,劉備手下的戰將只有關羽、張飛和趙雲,士兵不過三千人,難抵曹操大軍。劉備打算率領部下逃到江陵,又不忍丟下百姓,於是只能日行十幾里路。曹軍追兵日行三百里,終在長坂坡追上劉軍。劉備眷屬失散,趙雲幾進曹軍救出阿斗,但至當陽橋時卻無力對付敵兵,幸好張飛出現,他怒喝三聲,嚇死曹將夏侯傑,使曹操也由疑到驚到怕,狼狽逃竄。京劇里有唱詞:「當陽橋頭一聲吼,喝斷橋梁水倒流」。
b.洗耳橋 相傳堯要將天下傳給許由,許由自命清高,認為聽了這話污了自己的耳朵,就去河邊洗耳,後來就在許由洗耳處,現在的河南汝州建了一座橋,定名為「洗耳橋」,。
雙源橋——橋中間有縱向的石欄隔斷,看去像是兩橋並列而立,據說左橋為陞官橋,右橋為發財橋,左右橋各走一遭,意為左右逢源,此也即雙源橋名字的由來。
彩虹橋——婺源自古以來就有做善事的習俗,修橋、鋪路、建亭子等。最早,橋上游四十米的地方,建有一座獨立木橋,一年當中好幾次被洪水沖毀,給過往的行人、勞作的村裡人帶來很大的不便。清華村一位出家的和尚胡濟祥與一位能人胡永班,很想為清華人建一座永久性的橋。首先,遇到的是資金難題,胡濟祥就是負責籌款的,他雲游四海,用三年多的時間化緣,籌集到一筆巨款。然後由水利、橋梁工程專家胡永班負責設計、建造、施工,歷時四年多完成。在建造的過程中,清華村裡的許多文人墨客,紳士都想給橋取個內涵豐富的名字。婺源人自古不喜歡簡單地用地名命名橋名,幾乎所有的古橋都有一層美好的寓意。彩虹橋也不例外,許多人都給她取了不同的名字,無一被村裡人認可。橋名是在將要竣工,封蓋最後幾片瓦,傍晚時分,西邊的山背上出現了一道亮麗的彩虹,夕陽透過雲層,倒映在水中,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當時胡濟祥、胡永班見到此景,認為這是吉兆,立即叫村裡人燃放爆竹慶賀,彩虹是清華人心目中吉祥、美麗的象徵,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橋名取彩虹橋最為恰當,一直叫到今天
3.趙州橋的傳說
古時候的趙州,就是現在河北的趙縣。趙州有兩座石橋,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橋,看去象長虹架在河上,壯麗雄偉。民間傳說,這座大石橋是魯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橋,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條小白龍,活靈活現,傳說這座小石橋是魯班的妹妹魯姜修的。這兩座橋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還有這樣的唱詞:「趙州石橋魯班爺爺修,玉石的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里就唱到了魯班修趙州橋的傳說。
相傳,魯班和他的妹妹周遊天下,走到趙州,一條白茫茫的洨河攔住了去路。河邊上推車的,擔擔的,賣蔥的,賣蒜的,騎馬趕考的,拉驢趕會的,鬧鬧攘攘,爭著過河進城。河裡只有兩只小船擺來擺去,半天也過不了幾個人。魯班看了,就問:「你們怎麼不在河上修座橋呢?」人們都說:「這河又寬、水又深、浪又急,誰敢修呀,打著燈籠,也找不著這樣的能工巧匠!」魯班聽了心裡一動,和妹妹魯姜商量好,要為來往的行人修兩座橋。
魯班對妹妹說:「咱先修大石橋後修小石橋吧!」
魯姜說:「行!」
魯班說;「修橋是苦差事,你可別怕吃苦啊!」
魯姜說:「不怕!」
魯班說:「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煩了。」 這一句話把魯姜惹得不高興了。她不服氣地說:「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個兒,咱倆分開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賽
一賽,看誰修得快,修得好。」
魯班說:「好,賽吧!啥時動工,啥時修完?」魯姜說:「天黑出星星動工,雞叫天明收工。」一言為定,兄妹分頭准備。
魯班不慌不忙溜溜達達往西向山裡走去了。魯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動手。她一邊修一邊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沒過,就把小石橋修好了。隨後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麼樣子了。來到城南一看,河上連個橋影兒也沒有。魯班也不在河邊。她心想哥哥這回輸定了。可扭頭一看,西邊太行山上,一個人趕著一群綿羊,蹦蹦竄竄地往山下來了。等走近了一看,原來趕羊的是她哥。 哪是趕的羊群呀,分明趕來的是一塊塊象雪花一樣白、象玉石一樣光潤的石頭,這些石頭來到河邊,一眨眼的功夫就變成了加工好的各種石料。有正方形的橋基石,長方形的橋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還有漂亮的欄板。美麗的望柱,凡橋上用的,應有盡有。魯姜一看心裡一驚,這么好的石頭造起橋來該有多結實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個不行,需要趕緊想法補救。重修來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蓋過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動起手來,在欄桿上刻了盤古開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織女、丹鳳朝陽。什麼珍禽異獸、奇花異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樣。刻得鳥兒展翅能飛,刻得花兒香味撲鼻。她自己瞅著這精美的雕刻滿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魯班。乍一看呀,不驚叫了一聲。天上的長虹,怎麼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細一瞅,原來哥哥把橋造好了,只差安好橋頭上最後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賭贏了,就跟哥哥開了個玩笑。她閃身蹲在柳棵子後面,捏住嗓子伸著脖,「咕咕哏——」學了一聲雞叫。她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裡的雞也都叫了起來。魯班聽見雞叫,趕忙把最後一根望柱往橋上一安,橋也算修成了。
這兩座橋,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魯班的大石橋,氣勢雄偉,堅固耐用;魯姜修的小石橋,精巧玲瑰,秀麗喜人。 趙州一夜修起了兩座橋,第二天就轟動了附近的州衙府縣。人人看了,人人贊美。能工巧匠來這里學手藝,巧手姑娘來這里描花樣。每天來參觀的人,象流水一樣。這件奇事很快就傳到了蓬菜仙島仙人張果老的耳朵里。張果老不信,他想魯班哪有這么大的本領!使邀了柴王爺一塊要去看個究竟。張果老騎著一頭小黑毛驢,柴王爺推著一個獨輪小推車,兩人來到趙州大石橋,恰巧遇見魯班正在橋頭上站著,望著過往的行人笑哩!張果老問魯班:「這橋是你修的嗎?」魯班說:「是呀,有什麼不好嗎?」張果老指了指小黑驢和柴王爺的獨輪小推車說:「我們過橋,它經得住嗎?」魯班膘了他倆一眼,說:「大騾於大馬,金車銀輦都過得去,你們這小驢破車還過不去嗎?」張果老一聽,覺得他口氣太大了,便施用法術聚來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的褡褳里,左邊裝上太陽,右邊裝上月亮。柴王爺也施用法術,聚來五嶽名山,裝在了車上。兩人微微一笑,推車趕驢上橋。剛一上橋,眼瞅著大橋一忽悠。魯班急忙跳到橋下,舉起右手托住了橋身,保住了大橋。
兩人過去了,張果老回頭瞅了瞅大橋對柴王爺說:「不怪人稱贊,魯班修的這橋真是天下無雙。」柴王爺連連點頭稱是,並對著才回到橋頭上來的魯班,伸出了大拇指,魯班瞅著他倆的背影,心裡說:「這倆人不簡單啦!」
現在,趙州石橋橋面上,還留著張果老騎驢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車軋的一道溝。到趙州石橋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橋下面原來還留有魯班爺托橋的一隻大手印,現在看不清了。
(附記:據史料載,趙州橋是隋朝工匠李春設計並建造的。)
⑩ 鐵索橋在哪兒
湖北的恩施州有,在土司城裡面,我上個月去玩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