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貝多芬第一首真正為革命而創作的歌曲為
《第三交響曲》
2. 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最初是為了誰而作的
拿破崙
貝多芬譜寫英雄交響曲,是致獻拿破崙,以贊賞其在法國大革命上的英勇表現,貝多芬追逐自由、民主、平等、博愛,這也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時代主題。但是當聽到拿破崙復辟帝制,勃然大怒,將總譜標題改成了:」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寫的英雄交響曲「這體現了貝多芬不屈不撓,不為權勢所逼的剛正精神,更體現了他一生嚮往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也正是他所譜寫這部交響曲的初衷所在。
3. 貝多芬第一首真正為革命而創作的音樂是什麼
貝多芬第一首真正為革命而創作的音樂是《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又叫《英雄交響曲》。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flatmajor,Op.55),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4年,作品55號。它的標題是《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原稿上的標題是《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崙寫的。但當時貝多芬聽到拿破崙稱帝的消息時,憤然撕去標題頁,改成了《英雄》的曲名。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中的人道主義內容集中體現在:這部作品熱情的謳歌了在「自由、平等、博愛」旗幟下實現的法國革命。貝多芬在《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中既沒有單純去歌頌拿破崙本人,也沒有去具體描繪法國革命,而是一個德國市民階級知識分子心目中理想化了的法國革命精神的藝術概括。
「不管資產階級社會怎樣缺少英雄氣概,它的誕生卻是需要英雄行為、自我犧牲、恐怖、內戰和民族戰斗的」。在《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中,貫穿全曲的是一位偉人的英雄形象,音樂在充滿矛盾沖突的發展中體現了這些英雄人物在為自己的革命目標斗爭中的豪邁、自信、英勇;他們的犧牲在人們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們勝利凱旋時的壯麗情景。《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是德國市民階級對法國革命的贊頌,同時是對自己的人道主義理想的謳歌。
4. 論述貝多芬交響曲的英雄性和革命性
我們通常認為, 貝多芬的交響曲是革命性音樂至高無上的偶像,在很多方面是他所在那
個時代的產物。這個時代已蘊育著19世紀中葉柏遼茲和舒曼爆炸性的對交響樂的發展。往
前看,他們無疑有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 另一方面也可以找到法國大革命時代的凱魯比
尼·高塞克和梅耶爾。無疑地, 如果沒有他們的影響, 貝多芬交響曲就不會是今天這
樣的形式。
在實際意義上,莫扎特的精神滲透在貝多芬早期音樂中, 特別是第二交響曲,如終曲第
二小節中突然的八度變化,是從莫扎特<哈夫納》交響曲的開始部分得來的。人們從英雄
交響曲中也能得到同樣的感覺, 只是更強烈。很多旋律的、節奏的、甚至和聲的特點,
都是直接從莫扎特那裡來的, 不僅主題是從莫扎特第]9交響曲的開始部分借來的,而且
當人們聽到第一樂章中那種典型的巴拉維式的痛苦、粗糙和不和諧, 那種一個個探起來
的ACEF和弦時, 聽者一定以為這是他個人的獨創。其實不然,請看上述莫扎特降 E交響
曲 (K5432)的引子部分, 那裡你就找到差不多相同的類型。只不過莫扎特的方式, 沒
有達到貝多芬在《英雄交響曲>中那種震撼人心的效果。我認為這是關鍵。 貝多芬對於交
響樂隊聲響的概念是:能立刻吸引、捕捉到人們的注意,這種聲響甚至可以 是光怪陸離的。
貝多芬創造了交響樂獨特的形態。他可能從別的作曲家那裡得到某些素材?他可能吸取別人
的節奏的形式、別人的主題、和聲作為跳板,但他對這些材料的處理是全 新。例如, 他
用管樂器提供連續對話的方法,使旋律呈現一種片斷狀。在對話中,有一 種水銀瀉地式的、
類似萬花筒似的質地,這是在以前的作曲家的作品中找不到的。
貝多芬不僅對演奏者的要求是無情的, 而且對聽眾也是如 此。他根本不關心演奏者可能
發生的錯誤或技術上的困難,這在別的作曲家可能是出於不尊重或者是粗心, 但在貝多芬
的情況,由於他的作品中極大的能量和人性,使這些都無足輕重了。甚至於在他那些創作技
術上比較別扭、演奏起來令人精疲力竭的部分, 因為其包含著豐富的音樂實質, 令人吃
驚的充沛感情, 也迫使著音樂家克服技術上的困難,以求跟上音樂的精神。
當然, 沒有什麼比一個樂隊在演奏貝多芬音樂時更需要多方面的素質,特別是在演奏第七
交響曲時, 他給你一種激動和力量的感覺。 人們從早期樂器( period instrument)能得
到的是額外的清晰, 每種樂器的特殊分量能夠使貝多芬交響曲的各個組成部分同時被清晰
地感受到, 特別是在節奏的輪廓有很尖銳的稜角時, 帶點的音符的節奏不會像通常那樣
退化為雙倍時間。在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的第一部分,人們聽到號角高聲吹響, 同時定音
鼓好像進發出整個樂曲的節奏能量,把樂隊推動向前, 在同一時間內, 有神奇的、多種
色彩的聲音來自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而弦樂器則快速地演奏著。我相信貝多芬用的早期樂
器不僅幫助我們聽到更多的東西, 而且加強了他的天才的革命性的一面。對L[地來說,
後來的樂器在19世紀經過改造以後, 產生一種使音樂邊緣模糊的作用。它們和以後的音樂
的表達方式有不可避免的聯系。所以,現代樂器在技術上的額外流暢和放射出額外的音量是
需要代價的。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 貝多芬時代的每一種樂器都有其完全獨特的聲音與個
性,能比現代樂器更方便, 更直接地傳達出貝多芬的思想傾向。你失去了朦朧隴,得到了
額外的透明度和修辭式的表達。假如有一種樂器被貝多芬用全新的辦法使用,那就是銅鼓
( Kettle drum)。 貝多芬時代的銅鼓,和現代交響樂隊所用的塑料皮定音鼓完全不一樣;
因為它們更小, 有一個動物皮的蒙子, 發出一種完全不同的音響, 更便於轉調變音?
更富色彩;而當代定音鼓則豐滿、 圓潤。貝多芬令我非常吃驚的是他對定音鼓的使用,
特別是在第九交響曲中, 他的處理達到一個令 我震撼的程度,使定音鼓成為作品動機和
內容的載體。在諧諧曲部分有極好的一段, 開始時有九節由管樂器吹奏 E小調, 用類似
門德爾松的風格,接著又有九節A小調加在 A小調的屬七上, 都是輕聲的, 然後突然定
音鼓在八度上發出強音,這種定音鼓 F大調介入的效果是迫使管樂器突然轉入 D小調。所椰
定音鼓是使變調發生的手段。在貝多芬之前, 沒有人夢想過這樣做。這一段令人著迷的地
方是, 貝多芬在樂譜上的定音鼓部分注釋是減弱而不是加強, 其效果是神奇的。這不是
音量的減低, 強音之後出現弱音, 而從樂曲總體角度看是一個後退的聲音,好像聲音的
來源離我們越來越遠, 為這段音樂對話增添了強烈的戲劇色彩。這些好像是無足輕重的細
節,但非常重要並且預示了最近一些學者如約翰·德爾馬和克裡布朗在他們工作中所做到憚
即轉變了我們對這些名樂曲的理解。
幾乎令人難以相信的是,這些十分出名的作品, 經常不是按貝多芬自始至終的願望來演奏
的,像他在親自簽名的樂譜或他親筆修改的第一個版本的樂譜中所規定的那樣。我們在此次
演奏中, 希望給以改正。或遲或早,任何一個貝多芬的闡釋者都必須面對速度這個重大問
題。在貝多芬的談話記錄和同時代的報導里, 貝多芬非常懷疑當代的演奏家是否具有實現
他的要求的能力, 因此他很歡迎節拍機的發明。先不管他那個節拍機是否有時會有問題,
貝多芬頭腦中所聽到的速度比一個龐大的樂隊在有回聲的演奏廳、在正常情況下所能奏出的
要快。有這樣的證明,當貝多芬面對一個比他要求大得多的樂隊時, 速度就降了下來,這
使他很煩惱。他更喜歡一個由大約60人組成的樂隊所發出的凝聚而精練的聲音, 我們現在
的演出也是如此。
貝多芬同時要求他的演奏家拚命到了極限,這是他的美學整體的一部分。以第八交響曲的最
後樂章為例, 那裡充滿了能量、幻想和光采, 要想把極快的三連音段落准確地演奏出垃
不管是用現代的樂器還是早期的樂器都是極端困難的,但這不是主要問題。當你指揮——個
由早期樂器組 成的樂隊時,很大的優點是那些樂器所發出的音響不會互相沖撞, 形成音
響的交通阻塞, 像指揮現代樂隊很容易發生的那樣。你可以清晰地聽到每個三連音的節賺
這樣一個樂段的速度已到了演奏者的極限, 而這正是貝多芬所追求的。如果一個人不是絕
對地、絲毫不差地表現出貝多芬的這種速度, 他就是逃避責任。我認為關鍵的是, 必須
將他對節拍的註解看成他對音樂的整體表達的副產品,並不是作為一種萬能葯,單純
地為了改正過去解釋者的誤讀。以第九交響曲最後樂章的 Alla Marcia部分為例,
有兩件事容易引起解釋者的錯誤:首先, 現在很明確, 貝多芬對他的侄兒卡爾講 速度時,
卡爾寫錯了。但這不是節拍的速度錯了,而是用以衡量此速度的時間單位
錯了。貝多芬說:6/8二84,卡爾似乎解釋為每小節由兩個帶點的 l/4音符組成兩 拍,
但貝多芬的意思是整個小節是84。這個解釋完全符合當合唱再重現時在
Allegro energico也標出84。貝多芬說 "Sempre istesso tempo(一直用同樣速度)",
但這個指示一直被指揮者忽略了。這似乎也符合當時法國軍隊進行曲的標准節拍,
你在 Alla Marcia部分所聽到的首先是用奇怪的打擊樂器奏出的狂野的音樂, 這是
典型的18世紀後期土耳其風格的音樂。它最初出現在格魯克的歌劇里, 然後又在莫
扎特的作品裡, 也出現在貝多芬早期的一些音樂中。這里他運用樂器暗示軍隊的走
近,效果是全新的。獨唱男高音好像是一位信使, 來自城市的那一邊或另一個世界
帶來那裡令人興奮的消息。接著一個 Fugato, 充滿了極大的能量, 在貝多芬的音
樂中, 只有作品133"大賦格"和庄嚴彌撒( Missa solemnis)的最後部分可與之比擬。
非常有意義的是, 貝多芬的第一部交響曲都是他自身的小型戲劇, 有他自己的哲學
信息,有時也有政治的層面。以第五交響曲為例, 貝多芬把當時的法國大革命推向前
台,通過使用那時的主題、進行曲、甚至於詩歌, 作為他的音樂的內容。一個明顯的
例子是, 第一樂章中他引用了法國詩人卡羅賽尼的詩句:"抬著英雄的棺木, 我們所
有的人將手 中拿著武器去為共和國而獻身,去為人類的權利而獻身。 "詩句的美好節奏,
與整個交響曲的主題非常吻合。在某種程度上, 我們革命與浪漫交響樂隊是接著巴
黎音樂學院樂隊的模式形成的。該樂隊成員是巴黎音樂學院的教授們和有榮譽地位的音
樂家們,巴黎音樂學院樂隊由赫伯耐克於1828年建立。 這個樂隊已獲得了幾方面的成就:
他們把貝多芬據為已有,演奏貝多芬交響曲的准備工
作無可挑剔, 遠非貝多芬在他有生之年所能見到的。該樂隊第一次採用同樣弓法,
而且對樂曲的演奏准確到令人不習慣的程度。樂隊接著典型法國方式, 抓著命運的脖
子, 告訴音樂世界音樂的未來。這個演奏對於柏遼茲、李斯特、瓦格納以及無數聽到
這些演出的音樂家們的沖擊是極大的。其目的顯然就是要表達貝多芬的革命的浪漫精神,
正是為表達貝多芬的革命和浪漫的性質, 1989年誕生了我們的樂隊(雖然當時還沒有公
開叫這個名字), 錄制了貝多芬的《庄嚴的彌撒》, 作品123號。我認為沒有什麼能
比指揮這九部貝多芬交響曲對一個人的整個指揮成就更為重要, 更為核心。要接受和
掌握這些音樂,對任何一個指揮家都是有吸引力的挑戰。在和一群非常投入的音樂家進
行錄制時, 為了這個音樂,他們置生死於度外, 作為集體和個人, 他們做到一切
必須做的,以求准確地掌握貝多芬的音樂。這好像是一次探險旅行,參加者感到非常榮
幸, 沒有什麼能削弱這種興奮感,沒有什麼能減弱面對貝多芬的恐懼和敬畏, 而你
所面對的是那樣一個沒有人能降服的人物和他那了不起的創造, 以及他大量注入在技
巧方面和音樂方面的許多困難。對我來說,這是重要和頗具諷刺性的, 正是研究貝多
芬的著名專家奧托科蘭坡爾多年以前曾經說過: 我告訴你, 沒有什麼比指揮演奏貝
多芬交響曲更困難了, 因為自從他寫了這些樂譜以後, 樂器就改革了, 而且什麼
都變「大」了。貝多芬絕不應該現代化。阿門。
5. 貝多芬有幾部交響樂,最著名的是哪些
九部交響樂,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其中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第九《合唱》最為著名),序曲《費德里奧》、《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32首(以第八《悲傷》、第十四《月光》、第二十三《熱情》最為著名)。
貝多芬的創作充分反映了法國大革命時期「自由、平等、博愛」的時代精神,具有承古典主義之先,啟浪漫主義之後的重要作用。他把交響樂的結構原則及旋律、節奏、和聲、力度、配器等多種表現手段,予以重大革新,對交響樂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貝多芬的交響樂名稱:
1、C大調第一交響曲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2、D大調第二交響曲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
3、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
Symphony No.3 in E-flat Major
"Eroica" Op.55
4、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
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 Op.60
5、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Fate Symphony
6、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
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Pastoral Symphony
7、A大調第七交響曲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8、F大調第八交響曲
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
9、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Choral Symphony
(5)貝多芬哪個交響樂歌頌法國大革命擴展閱讀:
貝多芬的創作分期及主要作品:
1802年以前是貝多芬創作的早期。這段時期的創作明顯還留有海頓、莫扎特音樂的一些影響的痕跡,但同時更多地反映出他本人的一些創作個性。主要作品:第一、二交響曲,第一、二鋼琴協奏曲,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等。
1803-1815年是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時期。這個時期主要特徵是英雄性與崇高性。主要作品: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皇帝鋼琴協奏曲,歌劇《費德里奧》,熱情奏鳴曲、黎明奏鳴曲等。
1816-1827年是貝多芬創作的晚期(聽覺完全喪失)。這個時期作品的主觀的因素被加強,音樂中更多充滿了內在的刻畫和憂郁、徘徊,表現手法上比較自由。主要作品有合唱交響曲,D大調庄嚴彌撒,最後六首鋼琴奏鳴曲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6. 貝多芬描寫法國大革命時期拿破崙英雄業績交響曲是什麼
《英雄交響曲》又叫《第三交響曲》,是描寫法國大革命時期拿破崙英雄業績。它雄壯激昂,表現出深刻的感情色彩和豐富內涵。
7. 貝多芬第9交響曲的分析介紹!!
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作品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這部交響樂構思廣闊,思想深刻,形象豐富多樣,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模和范圍,超出了當時的體裁和規范,變成由交響樂隊、合唱隊和獨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偉而充滿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壯麗頌歌。作者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人類尋求自由的斗爭意志,並堅信這個斗爭最後一定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人類必將獲得歡樂和團結友愛。這部作品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從作品的醞釀到完成,第九交響曲傾盡了貝多芬數十年的心血,是其音樂生涯的登峰造極之作。全曲從頭至尾的演奏時間至少需要一個小時以上,但並無任何冗長拖沓之感
如今距離1824年的首演盛況,已經過去近兩百年了,但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歡樂頌》卻成為了長盛不衰的經典作品。在這兩百年歲月中,幾乎所有的後輩音樂家、作曲家都被這部宏偉的作品所傾倒;更有無數業余的聽眾被這部作品所帶來的音樂哲理、音樂氣度所感染!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成了神一樣的人物,《歡樂頌》成為了人類歷史長河中永遠不滅的自由、和平之明燈。
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部作品,走進貝多芬的理想王國。
《第九交響曲》一共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嚴的快板,d小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第一主題嚴峻有力,表現了艱苦鬥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後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作曲家一上來就用一種嚴肅、宏大的氣勢表達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實這是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復表現過的主題——斗爭,也折射出斗爭的必然過程——艱辛。旋律跌宕起伏,時而壓抑、時而悲壯,我們似乎看到的是勇士們不斷沖擊關口,前赴後繼企盼勝利的景象。
緊接著的第二樂章,按照傳統通常應該是慢版,但是貝多芬打破了這一慣例,居然用了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3/4拍,而且是龐大的詼諧曲式。整個第二樂章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似乎給正在戰斗的勇士們以積極的鼓勵,似乎讓人們一下子在陰雲密布的戰場上看到了和煦的陽光和藍色的天空。同時主旋律中帶有奧地利民間舞曲"連德勒"的特徵,和諧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細品味,大家不難發現,到了樂章最後,旋律重新開始急促起來,隱約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氣氛。
第三樂章倒是慢板樂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不規則的變奏曲式,可見貝多芬有意在編排上作了創新。這個樂章相對前面兩個樂章顯得寧靜、安詳了許多,旋律雖然平緩,但是不失柔美。法國著名作曲家、樂評家柏遼茲評價此樂章是"偉大的樂章"。第三樂章共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兩個樂章表現出激烈的戰斗場面之後,第三樂章似乎是大戰中短暫的平息。
第四樂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調,4/4拍。通常劃分為兩個部分——序奏以及人聲。在一些唱片中,第四樂章單獨占據一個軌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聲獨唱、重唱、合唱部分分為兩軌,但其實上兩者都屬於第四樂章這個整體。其中的人聲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但在人聲部分上台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這個序奏部分是堅強剛毅,驚心動魄的。接著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歡樂頌"的主題,好像一縷陽光突破濃密的雲層灑向大地,整個歡樂的主題漸漸拉開序幕,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就在眼前!
經過了一系列的鋪墊,人聲部分終於浮上水面,開始了《歡樂頌》的吟唱!前面就說到過,這首詩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鍾愛。所以在《第九交響曲》創作的最後關頭,貝多芬甚至還不捨得過早的就把歌唱《歡樂頌》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並不願意把《第九交響曲》作為自己在交響樂領域的封筆之作,作為自己最高理想的體現,當時他還在計劃著《第十交響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後樂聖還是妥協了。或許是宿命、或許是巧合,《第九交響曲》成了貝多芬最後一部交響曲,最終成為了他作麴生涯的巔峰。
伴隨著激情澎湃的唱詞和急速雄壯的旋律,《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熱望。當然貝多芬並沒有照搬席勒的原詩,而是以自己獨到的理念,配合音樂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刪節和修改。在激動人心的歌詞和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個不同聲部人聲的獨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團的合唱下,《歡樂頌》得到了升華,欣賞的人們得到的是無與倫比的奮進力量和精神支柱。樂章的最後,這種氣氛被表現到了極致,整部作品在無比光明、無比輝煌的情景下結束。
如今《第九交響曲》公認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樂家認為已經沒有任何作品能夠超越《貝九》的成就,無論這種說法是不是有偏頗的地方,《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都將是永恆的!歡樂頌精神永不滅!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晚上,在音樂名城維也納,一個歷史性的偉大時刻,銘刻在音樂藝術的輝煌史冊上。在這座講究禮儀的藝術之城,就是皇族駕臨,人們也不過行三次鼓掌禮,而在這個晚上,如果不是警察的出面干涉,也許這個掌聲會有十次、二十次…
這是一個何等恢宏壯偉的場面!這是一個多麼令人難忘的時刻!在這里,一部不朽的音樂傑作第一次出現在歐洲樂壇上。
羅曼·羅蘭用激動的筆觸寫道:「黃昏將臨,雷雨也隨著醞釀。然後是沉重的雲,飽蓄著閃電,給黑夜染成烏黑,挾帶著大風雨,那是《第九交響曲》的開始—— 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在天空給趕走,由於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還給了我們」。
是的,當人們從這震撼寰宇的音響中蘇醒過來,當人們從這歡樂之聲的轟鳴中站立起來,片刻沉默之後的暴發,竟壯觀得使皇族駕臨的威重禮儀暗然失色。人們狂熱地歡呼鼓掌,涕淚交流地湧上舞台,向這位為人類鑄造出如此驚人的藝術傑作的大師奔去…
但是,有誰想像得到,這位偉大作品的作者 ——
這位在音樂世界中創造了一座又一座英雄群峰的作曲家貝多芬,此刻卻背向狂熱的觀眾毫無所聞。當女低音歌唱家翁格爾拉著他的手轉過身時,他不是聽到,而是「看到」了聽眾強烈爆發的熱情。雙耳失聰的作曲家激動得當場暈倒了…從這個驚心動魄的首演之夜開始,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向著無限的空間與時間擴展著、延續著,以至於許多音樂藝術家竟然也急不擇詞地對這部巨作加以熱情的贊美。
舒曼說:「我從來沒有象對這首交響曲那樣入了迷。」
斯塔索夫說:「貝多芬的最偉大的創造是什麼呢?不是《第九交響曲》嗎?這是一幅世界歷史的圖畫。」
柏遼茲說:「貝多芬完成了這部作品,就可以死而無憾。」
瓦格納說:「 《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登峰造極的作品 … 我已經形成了這樣一種信念:貝多芬之後在交響樂領域里不可能有任何什麼新的和重要的作為了。」
構思《第九交響曲》這部宏偉巨作的歲月,正是貝多芬的垂暮之年。那時,英雄的作曲家正在悲苦的深淵中奮擊。1814年9月,維也納會議開始了歐洲封建反動復辟的時代,貝多芬痛苦地嘆息:「共和國的精神在滿是塵埃的角落裡腐朽了。」在窒息的低沉氣息下,貝多芬也發出向暴君的挑戰,他說:「象這樣的傢伙,應該首先弔死在第一棵最好的樹上。」這時,維也納的藝術風尚也有了改變;上流社會認為「莫扎特和貝多芬是老學究,只有荒謬的老一輩才贊成他們。」在這種氣氛下,貝多芬的朋友和保護人,有的離去,有的喪亡,加上完全的耳聾,清貧的作曲家「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他在筆記本上憤激地寫道:「沒有朋友,孤零零地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
但是,扼住命運咽喉的貝多芬是不屈的英雄。他聲言,自己要以「有力的心靈去鞭策那些膽怯的人」。作曲家在維也納的郊外密林峽谷中漫步,他挾著筆記本,大聲歌唱著心中湧出的音樂主題;有時忘記吃飯,有時連續三天在森林原野中徘徊,他那滿頭亂發,猶如雄獅的蓬毛在風雨中飄搖…
此刻,他倍感德國偉大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同自己心中的音樂是那樣的接近。
席勒的詞作表現了十九世紀上半葉資產階級啟蒙的烏托幫式的理想,也就是讓全人類實現自由與解放,達到勝利與歡樂。這對終生對法國大革命有著「史詩般狂熱」的貝多芬來說,正好合上他所信奉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共和國理想的節拍。經過近十個年頭的醞釀與思索,1823年,貝多芬終於譜出了他一生傑作之中的頂峰巨作——《第九交響曲》,表現出億萬人民撥開黑暗,走向光明;步出痛苦,走向歡樂的悲壯歷程。正如他在札記中寫的那樣:「卓越的人的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席勒在1785年寫的《歡樂頌》作為當時德國人民爭取自由的呼聲,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歌。這個響徹在作曲家心靈世界中的洪鍾之聲,使貝多芬產生了一個藝術上的大膽設想,他要在交響曲這種器樂形式中引入人聲,用最富有感情色彩的人聲贊頌自由、謳歌歡樂。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在古典交響曲中,是一部篇幅十分龐大、結構十分復雜的大型作品。全曲共有四個樂章,作曲家在第一樂章中表達人們在艱苦磨難中的奮斗精神,經過振奮向上的第二樂章和充滿抒情沉思的第三樂章,通向最終結論性的第四樂章,在這里,貝多芬用《歡樂頌》作為歌詞譜出了億萬人民結成兄弟的時代強音。這部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是一個概括了整部交響曲思想內容的著名樂章,它不但綜合了前幾個樂章的音樂主題,而且深刻地表達出「用痛苦換來歡樂」的悲壯歷程。如果說,在前幾個樂章中,貝多芬只是用音樂表達尖銳的斗爭和嚴峻的思考,那麼,在這個終曲樂章中,作曲家開始向著他終生嚮往的理想世界進軍了:穿過黑暗到達光明,戰勝痛苦取得歡樂,這個偉大的時刻就要到來了!
驚心動魄的強大序奏揭開了第四樂章沸騰熾熱的第一頁,這是黑暗與痛苦的最後掙扎,還是人們為爭取光明與歡樂的決勝一擊?我們從管樂器疾馳而來的暴風驟雨般的樂句中,感受到這兩種力量的聚合與較量。接著,大提琴與低音提琴象英雄巨人一般吟詠出一句有力的宣敘性音調。貝多芬原想從這里開始歌唱,但他還是決定用器樂來作出對殘酷現實否定的結論!
接著,貝多芬把前面三個樂章的主題一一引到這個終曲樂章,喚起人們對艱苦奮斗歷程的回憶。在第一樂章主題片段以快板再現時,隨即被用威嚴的大提琴聲部奏出的那個變化了的宣敘調主題所打斷,貝多芬曾為這段旋律寫下這樣的歌詞:「不,不,不要這個,要別的更愉快的!」於是,第二樂章主題便以輕捷的身姿跑過來。但對於這個活躍的主題,英雄巨人輕輕一瞥,說道:「不,也不要這個,這只是開玩笑罷了,要更好些、更美些的東西。」於是,大提琴的宣敘調又驅散了戲虐的浪花,第三樂章的抒情主題登場了。這個主題剛剛依偎到英雄巨人的身邊,就被推開了:聽,大提琴上的宣敘調焦躁地陳述了自己的否定態度:「這太溫和了,應當找到更有力的東西」…
經過幾個回合的選擇,人們看到,前三個樂章中那勝負未決的奮斗,那匯聚力量的召喚,以及那浸透傷感的抒情,都不是理想的彼岸。在緊張的探索之後,作曲家終於找到了那個能體現全人類的勝利與歡樂的基本主題。這時,從木管聲部隱隱傳來《歡樂頌》的主題音調…
當歡樂主題動人心魄地暴發之後,管弦樂隊突然終止,彷彿天地陷入一片沉寂。這時,男中音用大提琴那支宣敘調旋律唱出了貝多芬自己寫的歌詞:「啊,朋友,不要舊調重彈,讓我們來唱一些愉快歡樂的歌吧!」接著,歡樂彷彿從天而降,光輝的《歡樂頌》終於在人聲鼎沸的高潮中高歌而至。貝多芬用生命之筆譜寫著自己神聖的共和理想,謳歌著「自由、平等、博愛」的歡樂,他用合唱、重唱、獨唱,以及多種樂器的變奏手法,充分表達了席勒的偉大詩篇——《歡樂頌》的思想!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燦爛光芒照大地。我們心中充滿熱情,來到你的聖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類重新團結在一起,在你溫柔的翅膀下,一切人類成為兄弟。」
「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一切生靈都吸吮著歡樂,人不分高低善惡,都循著玫瑰香蹤歡樂地求索。」
「有如長空里的太陽,在瑰麗的的天際飛奔,兄弟們快樂地在征途上高歌猛進!」
「擁抱起來,億萬人民!讓全世界接個吻。兄弟們,在那群星之上,必有一位仁慈的天父,去尋找吧!他一定在那兒住。」
「歡樂,燦爛光芒照大地」的主調高唱著,和聖詠主題中「億萬人民擁抱起來」的熱情呼聲輝煌地交織在一起,將音樂推向震徹寰宇的高潮,貝多芬用畢生心血凝結的《第九交響曲》在宣告人類團結友愛的勝利歡樂的時代巨響中結束。
4月中旬,中央電視台《音樂人生》欄目的幾位編輯、記者來到中國交響樂團老幹部中心,希望中心的同志能協助找幾位老演員,他們想向電視聽眾介紹1959年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在中國首演情況。這樣我們4人——吳其輝(男高音)、馮琬珍(女高音)、章雪萍(女低音)和王瑞(男低音)就成了采訪對象,也通過這次突然的采訪「回憶起那段永生難忘的經歷,我們幾個人似乎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1959年伊始,中央樂團就計劃著用什麼形式、內容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經黨委和李德倫,嚴良堃指揮家的研究,決定選擇歌頌《億萬人民團結起來,大家相親又相愛》為主題,宏偉、輝煌的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貝九》這一音樂巨著,對當時剛成立3年的中央樂團和年僅35歲的指揮家嚴良堃的確是極大的鼓舞。全團欣喜、熱情之至地接受這—光榮的政治任務——向國慶獻禮,同時又抱著嚴肅認真的態度和決心要去攀登這合唱藝術的高峰。
首先,團領導組織合唱隊中精通外語的鄧映易、章珍芳等同志在很短的時間里,將德國偉大詩人席勒的詩《歡樂頌》譯配為中文歌詞。接著全合唱團以個人、互助組、聲部爭分奪秒進行排練,要求個人過硬直到全合唱隊過硬。這里;我深深懷念我們聲部的幾位同志,她們是互助組長林華嫻(現在重慶),她彈得一手好鋼琴;我們組就在她家排練。她對藝術一絲不苟,常常讓我們獨唱式地唱出合唱中的困難片段。我們女高音聲部長李雅美,音樂修養很好,她不僅在音準節奏上嚴格把關,同時還十分注重聲部的和諧統一,她以「滾雪球」的方式(我冠名),讓大家向幾位聲音和諧的同志靠,同志們心服口服地毅然接受她和組長們的調動與要求。在這段時間里女高音團小組在組長陳焉的帶領下,不僅在唱上要過硬,同時還與男低音聲部團小組聯合起來,找各種有關貝多芬及其作品的資料,並舉行貝多芬藝術歌曲演唱會,使大家更多地了解音樂家的生平,時代背景及貝多芬的音樂風格、創作手法。《貝九》中的《歡樂頌》,確實是合唱藝術的巔峰之作,演唱這部作品要求較高的歌唱技巧,如在高音A上ff的持續32拍、及在高音G上的ppp唱「上帝在那天堂上」。強時鏗鏘雄偉,輕而高時虔誠聖潔如天籟之音。然而離現在45年的中國聲樂、各方面都沒有現在先進。音響資料幾乎沒有,這些對剛成立的合唱團,大家都還二三十歲,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然而,大家團結如 一人;把排練廳當為音樂聖殿,將合唱排練;演出看成是神聖的事業。把合唱團的和諧、統一認為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人人都明白要達到這一點必須把個人融進集體里。為此,我們十分注重個人的提高,重視個人的勤學苦練,要把自己最好的聲音用在排練中,只有這樣才能較好地體現指揮的音樂處理與要求。我們的指揮家嚴良堃,當時年僅三十五六歲,他朝氣蓬勃,對藝術一絲不苟。只要他一舉手,面對我們,就給團員一種自信,一種歌唱的慾望,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並自覺地全力以赴。特別是當我們通過排練達到他的要求,唱出美妙的音樂時,那才是我們真正地享受藝術。45年前,正逢全國三年困難,物質短缺,人人瘦弱,還有人浮腫,有人剛滿產假,有人正懷孕二、三個月。但這一切沒有克服不了的。我們只想當一流的合唱演員,我們只想證實中國人能唱好《貝九》。我們只想要以最好的音樂會獻給祖國母親十周年大慶!這也是在《貝九》在維也納首演成功後135年之際,首次用中文在世界的東方高唱《歡樂頌》,我們也是在嚴良堃果斷,利索、一氣呵成,勢如破竹的指揮下,唱完終曲「聖潔女神燦爛光芒照耀大地」!
8. 貝多芬的哪一部作品是表現法國大革命時期拿破崙英雄業績的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當貝多芬創作此曲時,拿破崙是他理想中的民族領袖和傑出革命家.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表現了法國大革命時期拿破崙的英雄業績.
故選B.
9. 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響曲分別叫什麼名字
1、《C大調第一交響曲》
2、《D大調第二交響曲》
3、《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4、《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
5、《C小調第五交響曲》
6、《F大調第六交響曲》
7、《A大調第七交響曲》
8、《F大調第八交響曲》
9、《d小調第九交響曲》
(9)貝多芬哪個交響樂歌頌法國大革命擴展閱讀:
最集中體現了貝多芬的思想發展和藝術追求的是他的九部交響曲。貝多芬的交響曲內容豐富多樣,規模宏大,比起海頓、莫扎特的交響曲來要復雜得多,最突出的是它尖銳的矛盾沖突,英雄氣概和積極因素,音樂形象總是在矛盾的沖突和對比中展示,在手法上,發展了奏鳴曲式和交響套曲,他使奏鳴曲式各個部分規模擴大了,增強了對比性和戲劇性,展開部作為中心部分更是激烈的沖突,比如《第三交響曲》的展開部。
貝多芬的交響曲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第一,英雄性,戲劇性的,這是他創作的最基本的一方面,比如第三、第五、第九交響曲;第二,生活風俗性、抒情性的,如第一、第四、第八交響曲;第三,群眾性,舞蹈性的,比如第七交響曲。
貝多芬的一生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前後歐洲社會的激烈變革,他的作品是時代和個性結合的產物。他極大地擴展了交響音樂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體裁,鋼琴的表現幅度也大大增強。內容的擴展導致表現手法的創新:他突破了傳統的形式結構,動機型的主題運用和動力性的樂思發展,使音樂具有非凡的氣勢和力量;建立在功能體繫上的變音體系,成為他的和聲風格特徵;靈活的離調轉調和大幅度的節奏對比和力度對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貝多芬